减贫与发展(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一)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时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18)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19)中进行了安排,脱贫攻坚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期目标是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巩固前期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消弭贫困脆弱性;远期目标是2050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消除贫困化之后促进贫困对象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时序安排为: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中期目标则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期目标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由此可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精准脱贫要在2020年前完成,这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底线,是必须率先完成的任务。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将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基础性的影响。

从空间关系上来看,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耦合关系。耦合本是物理学概念,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其一般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畴之内,两个及以上的系统基于一定的相互影响使系统内各要素由无序向有序逐步演化与协同促进,进而对使系统产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20)(21)。精准脱贫主要聚焦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区域则是基于城乡融合的原则覆盖整个农村区域。当前我国共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4个,覆盖了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5个县,面积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4.7%,达到141.3万平方千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为16.69%,是全国贫困发生率的3.7倍,贫困人口数量占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8.2%。(22)乡村要振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是其覆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区域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脱贫长效机制能否完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都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二)乡村振兴为精准脱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助力产业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中的重点,也是形成脱贫内生动力的主要举措。作为一种内生发展机制,产业扶贫试图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从而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这在实质上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去除贫困发生的动因和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

在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排在首位,这与产业脱贫高度契合。首先,乡村振兴能为产业脱贫提供产业支撑,产业的存在是产业脱贫的前提,乡村振兴通过结合区位优势布局和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产业脱贫提供了产业基础。其次,乡村振兴在提供产业基础的同时,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有力挖掘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这为产业脱贫提供了长久有效的保障。最后,乡村振兴的产业建设是全方位的立体产业建设,其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还在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这有助于产业脱贫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4)

乡村振兴助力精神脱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形成长效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干部的帮扶是脱贫的重要力量;而一些贫困群众主要关心的是政府和扶贫干部能给多少帮扶,至于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脱贫却鲜有考虑,这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明显不足。(25)因此,要实现贫困人口稳定长效脱贫的目标,精神脱贫是首要任务。要实现贫困群众精神脱贫,就要通过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发展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提出“乡风文明”,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教育,可以为贫困主体树立信心,改变贫困人口的“心穷”状态,调动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性动力,促进精神脱贫长效内生动力的形成。另外,“二十字方针”还强调治理有效。通过对乡村治理机构的改革和对乡村干部队伍素养的提升,可以打造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促进各项精准扶贫决策的贯彻落实,使基层扶贫干部“有所为”和“能为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