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千万别活错
前两天在我的领导力课程上,有几位学员在最后分享时竟然声泪俱下,感慨自己这一生竟然错在了一心一意上。
有一位香港来的女企业家痛心疾首地说:“我几乎把我的生命全部投入我的企业之中,但我没想到的是:我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对待着企业的每一件事情,竟然会是错的!
“我以前只是知道自己每天都特别的累,每天都为企业的事操心,有时真觉得自己操碎了心,但企业的问题还是很多,每天都会进到你的心里来,让你不得不去面对。我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处理和应对这些事,但结果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观。我觉得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老天不能让我的日子好过一点呢?我也请过职业经理人,把权力和利益都给了他,他也引入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式,包括流程规范和绩效考核等,但却越管越乱。很多老员工走了;留下来的也很消极,充满了抱怨。效益下滑得很快,我再不去接手,可能工厂都岌岌可危了。
“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心一意自己来做,事情是好一些,盈利也还可以,但真是累得不行,难以支撑;交给别人去做,本以为自己可以省心的,的确没有以前那么累了,但企业却到了几乎要亏损的状态,又不得不自己亲手来做。在这两极之间摇摆,我真不知道出路何在!曾老师的课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心里一下子就通了,就像一块堵着的东西消掉了,觉得心里轻松,感觉真好!
“因为我没想到问题的根源就出在我的一心一意上!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三心二意地对人、对事是错的,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我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一心一意的心态。我以为自己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地对人、对事,就会有好的结果。但我没想到,一心一意地对人、对事也会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苦恼!挣了钱,却整天在麻烦当中,活得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一位职业经理人也痛心疾首地说:“我这一生就是在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之间摇摆。一心一意地打工,替老板挣钱,凭我的能力和专业总能很快地赚到一些创业的本钱,我就又不安心了,出去自己创业,出去搞不了多久,又会把钱亏掉,然后又一心一意地找一家企业去打工挣钱。这样的事我已经搞了两三个回合了,我自己都很讨厌这种搞法。
“前几天,我还因此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我在新的单位把手机号码换了,人家想给我一笔大单,都找不到我。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几乎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干着的时候都是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地干的,为什么最后总是要放弃呢?
“我知道自己是在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之间摇摆,一会儿一心一意,一会儿又三心二意,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曾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根源在于一心一意也会错!三心二意会错,这个道理我当然明白,所以,我做事的时候总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但我不知道一心一意地投入,也不完全是好事,也会犯错误,而当这种错误发生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去面对和解决。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投入了,尽力了,事情还会是这样,我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于是,我就选择了放弃,又成了三心二意。直到曾老师说出人除了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以外,还存在着超越这两种状态之上的第三种状态,我才恍然大悟,觉得人生打开了一扇天窗,内心里明亮起来。”
听到企业管理者这样的感叹,我内心生出一丝悲悯:是啊!有多少人在这些问题上还深陷其中啊!特别是很多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一心一意的高手,专注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三心二意的人成为他们淘汰和超越的对象。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心一意的专注和全神贯注的投入,竟然也会成为他们人生的瓶颈、烦恼和痛苦的源头!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甚至是很多人至今还不明白的。
专注和一心一意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这是大家共通的价值观,它怎么会成为人生的瓶颈和烦恼的根源呢?难道我们要崇尚三心二意的活法吗?无数的事例证明,三心二意活着的人必将一事无成,并且害人害己。一心一意专注的人在事情上是比三心二意的人要成功很多,但他们的瓶颈和烦恼以及痛苦,却是他们深有体会并且摆脱不掉的。
所以,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两极,一定都不是最好的状态。一心一意比三心二意好很多,因为它能让人成事,但它一定不是最好的“解”,因为很多成功的人都还在一心一意当中烦恼和痛苦着。一定有超越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两极对立的更高的境界,能使我们既成功又幸福,从成功走向成就。
从三心二意到一心一意,人们从不成功走向了成功,但还要从一心一意继续突破,进入更高的境界,才能从成功走向成就。精英们、成功者们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要敢于突破自己,去寻找比专注和一心一意更高的境界,如此才能让自己活得既体面又自在。这种活法才不会让我们为了成功的外表,牺牲自己的幸福、灵性甚至生命。一个成功者内心纠结地活一辈子是对不住自己的生命的!
专注或者一心一意错在哪里呢?错在人会因为自己的专注和一心一意而忽视别的许多事情。就像一个裁缝看一个人,他会特别在意这个人的着装;理发师看一个人,会特别在意这个人的发型;鞋匠看一个人,会特别在意这个人的皮鞋。显然,这些因为各自的职业习惯自然而然地专注于观察某一点的人,一定会同时忽视甚至忽略了其他方面,这就是专注或者说一心一意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造成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被你专注的对象,如果不合你意,会天天受到你的批评、指责;如果他不能短时间内改变,这个人、这件事就会让你深陷其中;彻底改变并不容易,彻底放弃难下决心,于是内心的纠结就会产生。而如果你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这样的习惯,你的内心就会持续纠结在你专注的点上。合你意的人和事,就会不断受到你的嘉奖、表扬,他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之间骄傲自大起来,成为你日后奈何不了的对象;而那些没被你专注的点,他们会因为自己被忽视而产生无足轻重的自我评价,变得消极和被动。因为更丰富的信息没法进入你的视野当中,或者你因为注意力离不开自己专注的对象而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你将找不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更好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原本就存在。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我只能一会儿专注这里,一会儿专注那里。这会让你疲惫不堪,很多办企业的人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他们既感觉到身心疲惫,又觉得自己整天忙于“救火”,于事无补,因为这就是一种三心二意的状态。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常人的思维是怎样在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之间摇摆的,因为我们只懂得有对象的注意。
常人谈注意就一定要有一个注意的对象,否则,就不知道怎么“注意”。常人的思维当然难以跳出两极对立,要么三心二意、懒懒散散,一事无成地活一生;要么一心一意、全神贯注,高度紧张地成功着。
我们要探索的是第三条路。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尽管这个例子只是一个比喻,但它能让我们窥见新思维的曙光。很多人都有过开车经过两个很狭窄的石墩子的经历。这往往发生在乡下,是村民们不希望大车经过采取的措施。开小车的人每次经过时,都会觉得自己的车几乎是挨着两边的石墩子驶过去的。
其实,这时你会发现你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因为你很怕车剐到石墩。但你的注意力是放到眼睛上的吗?显然不是,因为你的眼睛根本看不到车身与两边石墩的间距,你的眼睛只能目视前方似看非看。你的注意力放在耳朵上吗?也不是,因为你听不到任何有帮助的声音,听到了声音就代表车剐了,所以耳朵也帮不了你。注意力放在手脚上吗?手和脚根本就不敢乱动。注意力放在我们的意识上吗?这时候脑袋里想什么都没用,恰恰此时我们的思维活动几乎是停顿的。
我们在这里体会到了另一类的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当然是专注,但注意力又没有具体的对象,不放在任何一个点上,而一有任何细微的异常,我们便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这种专注的心理状态,既不是三心二意的,又不是常人讲的一心一意的,因为它没有一个专注的点,我们只是把内心的能量调动了起来,随时准备做出反应而已,这只是一种警觉的状态。
只不过常人处在这种警觉状态,要靠危险诱发。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工作训练让自己的心轻易地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就能对一切的人和事做出有效的回应:没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并没有定在某一个点上,这样就不会给他人造成太大的压力;但我们的心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是警觉的,它专注在心里,一旦外界有异常,我们的心就会快速有效地反应和处理。这样的状态,有人称之为“觉”,我们称之为“审视”。
“审视”不是简单地看,就像看一部小说,如果你只是一个阅读者,就会沉浸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里面;但如果你是一个编辑,就既会进到小说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当中,又会以编辑的身份审视这部小说,对这部小说能否出版做出判断。编辑是一位审读者,他在做审视性的阅读。因为他内心有一种注意力,是时刻离开小说中具体的情节和人物的。保持这种注意力,才能对小说进行评价而不致深陷其中。
审读和阅读是两个境界。一个人拥有审读的习惯和能力,他就会超越一般的阅读者。就像我们很多人只是生活的经历者:他们要么三心二意地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当然一事无成,而他们往往活得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要么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这种人往往事业有成,但他们会非常在意自己所谓的成功。其实,他们与前一类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他们也只是人生的经历者,尽管他们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生经历,但随着生命的结束,随着这段经历的结束,人生的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这就是一个普通经历者的人生结局。这样的人生只会让人觉得沮丧,因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是否还有另样的活法呢?
我们看几个拥有不同活法的人。首先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是靠解梦出名的。梦谁都会做,谁都能做,但偏偏弗洛伊德靠解自己的梦和他人的梦,写出了一本影响人类历史的书——《梦的解析》。千万不要认为弗洛伊德写这本书之前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理医生,他也会为自己是否能评上教授而忐忑不安,也会受到病人的抱怨和同行的轻视,总之,他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经历没有什么特别,他的成就来源于他对普通人都可能做的梦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审视。因为这种审视,他让自己的梦以及他自身的经历,具有了常人无法具备的价值。
不是他的梦和经历有什么特别,而是这种对梦的审视是特别的。所以,伟大的人并不一定是伟大的经历造就的,往往是他们对普通经历的审视造就了伟大。
巴尔扎克是法国大文豪,他一生穷困潦倒。贫穷肯定不是值得赞赏的人生经历,但巴尔扎克却在这种经历当中审视着当时的社会和人性,由此创作出了由91部小说构成的《人间喜剧》这一文学巨著。其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成了社会中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葛朗台就成了贪婪而又吝啬的守财奴的代名词。贫穷属于很多人,但能对这种贫穷以及与它相关联的社会万象进行无情的审视,才造就了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
总之,经历者的人生再出彩也是短暂的;审视者的人生再普通也是出彩的,甚至会影响无数的人。人,因为审视而变得超越平凡;人类,因为审视而变得伟大!因为审视的背后是人最为宝贵的天赋:觉性。
人,因为感性,而产生七情六欲,从而让生活有滋有味,让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人,因为理性,而让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但也能让我们妄念纷飞、想入非非、不能自拔。
审视既不是经历中感性的体验,也不是经历中理性的思考。感性的体验者如同场上踢球的球员,理性的思考者相当于场外的评论员。而审视者相当于场边的教练,既不会因为人在场上深陷其中而无法统观全局,又不会因为事不关己而妄想空谈、脱离实际。审视是一种不远不近的“观”的状态:说不远是审视者看得清楚,说不近是审视者无法上场踢球。感性的体验让人产生很难摆脱的情绪上的“受”,理性的思考让人产生自说自话的链条式的“想”,审视才能让人产生不虑而知的“观”。所以,审视既非感性的又非理性的,而是觉性的。而又因为它是不虑而知的,所以是良知,诚如孟子所言,“不虑而知,谓之良知”。
只有觉性才能让我们审视一切、看清一切、经历一切,而又不被任何一件具体的人和事所绑住,因为觉性就是那股无对象注意的能量。它在我们心里只是发出光来,既不去抓取外面的东西,也不去排斥外面的东西,就像太阳照在地面上,它不是为了得到,也不会害怕失去,它只是照亮万物,我们内心的觉性就是这样一束生命的光。
我们借着它可以审视一切,从而让我们看清一切,而又不掉在任何一个点上,超越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两难,既成为一个生活的经历者,更成为一个生活的审视者。作为生活的经历者,生活有好有坏;作为生活的审视者,生活没有好坏,因为一切的经历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审视而变成思想和艺术,变得很有价值。
即便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我们的人生经历——不论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都将因为我们的审视而变成智慧,从而影响和帮助身边所有的人。我们将获得他们的尊重和敬仰,我们的人生将变成富有价值的人生,并且这种价值必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同,人生因此而变得富有意义。这,就是有价值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