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城市—区域系统的整合
3.3.1 整合的必要性
城市—区域系统中各城市发展既具有一系列共同性特征,更表现出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文类型多样性所塑造的异质性特征。上述差异的存在是整合的内在基础,差异的整合是城市之间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最佳发展方式(王发曾、刘静玉、徐晓霞等,2007)。也就是说,整合是城市—区域系统的切入点和最终目标,是对现存城市—区域互动关系格局的一种突破、调控与优化。城市—区域系统中各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而是由各种空间联系通道以及各种“流”联成网络,各城市被限定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状态中,不同性质、等级与规模的城镇是联通网络上的节点,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合理分工,彼此联系、协调运转,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点—轴—面系统的融合(王士君,2004;王士君,2009)。需要注意的是,城市间的整合发展确实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但几个城市间的协调并不能代表区域系统整体的协调,就如同核心城市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群、省域的全面发展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几个城市的整合会损害其他城市或区域的整体利益(王士君,2009)。只有从区域全局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城市—区域系统的共同利益,进行统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区域系统运动进入良性循环。
3.3.2 整合的目标
城市—区域系统整合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难题,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吴良镛提出的复杂问题有限求解思路,可通过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将其分解成若干方面进行逐步解决。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解决的关键点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体系建设、产城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而这些方面也恰恰是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因此,以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为基础与重要切入点,对城市与区域互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与优化组织,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区域系统整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认为城市—区域系统整合要解决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城市体系的优化组织,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城市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城市带动区域的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等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区域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持续发展。(王发曾、刘静玉、徐晓霞等,2007;王发曾,2012)
3.3.3 整合的原则
(1)综合发展原则。围绕城市—区域整合的综合发展目的,注重整合发展的着眼点与落脚点的设计,突破口与具体抓手的探寻,大政方针与政策机制的确立,以及实施方略与工作思路的谋定等,都要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统一部署,避免画地为牢、顾此失彼、扬此抑彼。
(2)协调发展原则。在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的大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力争做到:粮食增产、多种经营与土地整理协调,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与农民富裕协调,保障耕地、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与盘活土地资源协调,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巩固工业主导地位与发展新型服务业协调,新型社区建设、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与产业集聚区规划协调,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与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协调,促进现代城镇体系协调,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与城乡社会保障协调,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3)融合发展原则。在城市—区域系统整合视域下,促进以下方面的融合发展:第一,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支撑、服务工农业,构建多重产业链,建设以产业链为线索的产业集聚区。第二,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融入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同步,产业结构调整顺应城镇性质与职能,产业集聚区布局与建设纳入城乡规划范畴。第三,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乡村,统筹兼顾城乡利益,建立城乡沟通的资源、产业、商品、市场、文化、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通道。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区域系统整合视域下,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链条,在信息化支撑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促进传统加工工业全面更新。第二,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培育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搭建多层次的城镇化承载平台,扩充城镇吸纳农民工的就业容量,加快农民转市民的步伐,创造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条件和机制。第三,新型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强力推进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设立农田保护基金和粮食生产基金,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加大对农业机械、良种培育、农药化肥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3.4 整合的主要通道
(1)城市竞争力整合。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载体和基本单元,其繁荣与否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盛衰有着重大意义。以全球商品价值链、全球产业链为支撑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使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加强,另一方面也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向城市—区域系统之间、经济区之间、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同级别的城市—区域系统的优势与劣势、互补与互动、分工与合作、繁兴与衰落等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同时,伴随城市间的竞争力与协作,经济区、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凭借着在区域中的强大发展空间,在国家财富增长中的战略平台作用,其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强化城市—区域系统内部城镇之间的相互协作,完善竞合机制,从而在提升各自城镇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系统状态的进一步优化,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城市—区域系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竞争力整合,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与区域整合的现状和潜力,制定恰当的竞合战略,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又有助于区域系统整体参与国内外的竞争和合作。
(2)城市体系整合。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内,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级别规模的城镇所组成,通过促进城镇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形成结构清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集合体,就形成了城市体系。中原地区与我国其他跨省域、省域经济区的差距,除了根本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基础因素外,其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上的差距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城市体系功能差距是其结构差距产生的必然结果。城市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的城市分工,城市性质、功能大体相似,城市职能同构性强而互补性差,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尚未形成有序化、网络化体系结构,必然导致城市—区域系统整体功能降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加强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市体系整合,逐步缩小该区域城市体系在规模、职能、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域的差距,进而实现整个地域的有序推进,最终形成等级层次优化、规模结构有序、职能类型明确、功能互补的区域城市体系结构,进而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产业整合。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演进中产业不整合现象比较突出。例如,随着经济区的组建与发展,地区经济中竞争的内耗问题和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经济区内部各城市产业发展的行政干预性强,出现了内部重复投资和产业结构趋同,通过行政壁垒造成产品的不正当竞争;经济区内部的港口、航空港、铁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意识,致使经济区内部基础设施布局不协调,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争夺可货源的恶性竞争和基础设施的巨大浪费等。这种不整合状况导致了经济区城市—区域系统整体功能“1+1<2”和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整体实力有所下降等后果,系统内部城市之间的低效博弈也大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产业不整合在中原经济区内部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也正是这些不整合导致了系统内部城市经济竞争力较弱,从而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整合,优化系统内部的产业结构,对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挥其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中的增长板块作用大有裨益。
(4)空间整合。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城市在区域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从我国典型区域的复合系统空间布局看,城市群的发展不可能是空间的均衡发展,城市—区域系统空间整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整合,将其空间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导经济区城镇体系在空间上的协调有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地域系统空间整合一般是从空间视角来考虑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旨在对现状空间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空间发展的潜力和局限性,明确提出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总体构架并进行整合。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整合的方向是:以郑汴都市区核心增长极为主导,带动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形成若干以特大(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大中城市为重点,以小城市和城镇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协调联动发展的城市群区。
(5)城乡生态环境整合。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发展目标往往集中于产业结构、经济过程及社会功效,而忽视生态资产的流失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中原地区的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化。中原地区国营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求建立起来的,其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装备落后、管理体制缺乏创新、企业活力低下,亟须进行各方面改革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企业机制灵活、市场竞争力强,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物耗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显著。在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状况下,处理不好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对城乡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将成为该区域“三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此,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之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对城乡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整合,探索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原城市—区域系统良性循环迫切要解决的任务。
(6)支撑平台整合。城市—区域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科技、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局系统。系统内部不同级别城镇之间、不同或者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不同等级的矛盾,城市的整合发展、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区域“三化”进行的协调运转等问题都成为城市—区域系统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另外,由于城市—区域系统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其内部的交通、能源、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基础设施往往成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区域协调机制和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的“支撑平台”。在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未来整合中,如果建立不了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完善各级别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竞争力整合、城镇体系整合、经济整合、空间整合和生态环境整合就无从谈起,城市—区域系统的高度互动状态也将是一个漫长甚至是难以实现的过程。同时,上述的整合发展都是建立在土地基础上进行的,土地整合是发展的客观整合,所以支撑平台的建设,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