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著作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背景出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以中部六省为例,研究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著作整体共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建议三大部分内容,遵循“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展开,总体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总体研究框架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著作分为九章,每章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本著作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旨在说明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接着就本著作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思路做了说明。

第二章为按照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文献述评的思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不仅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模式、区域协同创新现状的评价、影响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路径等内容,也包括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探讨。此外,笔者在文献述评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侧重点、不足之处,这对于确定著作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为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区域协同创新相关理论、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创新驱动相关理论三大部分的内容,具体有: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协同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概念界定、微笑曲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国际产业转型理论,还包括对波特意义的创新驱动的解读、创新驱动的本质内涵、创新驱动战略的特征、产业创新理论、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这些经典理论为著作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章以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部各省统计年鉴以及广泛收集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归纳,科学地分析中部六省区域协同创新现状、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首先,对中部各省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协同创新的环境、创新主体的能力、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情况,最后提出中部六省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中部各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进行分析,主要从产业结构演进情况、三次产业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情况、万元GDP能耗情况等方面展开。最后,提出中部六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路径。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引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首先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机理,提出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接着具体分析在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作用。最后根据不同阶段产业、区域协同网络发展的特点,具体提出了基于关键共性技术的升级路径、基于创新平台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以及基于配套产业链优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第六章研究了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区域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并画出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图。在此基础上,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进一步探讨中部各省不同创新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差异性,实证分析得出各创新因素与产业转型升级关联程度,这能为中部各省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进行科技投入、政府扶持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第七章论述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笔者首先分析了创新系统与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总结了系统协调发展的现行评价方法。然后通过筛选确定指标,构建分析模型,运用熵值法与专家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发展指数,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划分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标准。最后,分省市对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升级系统的发展指数、协调度、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第八章基于前七章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对中部六省实施创新战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这是本著作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所在。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各创新主体的功能、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每一个部分,又具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这对于提高中部各省的协同创新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著作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为日后科研学者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著作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文献、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掌握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与此同时,本著作还贯穿了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科学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得本著作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下面将对本著作主要采用的五种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书写本著作之前,笔者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协同创新、创新驱动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同时了解到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侧重点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正如牛顿所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使得笔者少走了很多弯路,也为著作整体的结构布局和之后研究方法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著作第六章、第七章的实证研究中,笔者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建立了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等,对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本著作的研究既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又具有实证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著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数据说明和图表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多种分析方法论述问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时用到的两种分析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研究也是如此。在对中部六省各省市协同创新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客观分析时,笔者辅以大量的数据说明和图表分析,这使整个研究结果更具效度与信度。此外,定性分析的方法还体现在对中部六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分析上、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关系的互动关系的探索上,而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也能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本著作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省市间的差异是得出研究结论的重要手段。在第四章中,笔者分析了中部六省区域协同创新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本著作不仅对中部各省历年的指标进行了纵向分析,得出其在研究期间的演变趋势,而且将中部六省之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试找出中部各省创新要素以及产业转型水平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对中部六省整体的创新状况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在某些指标中,笔者还将中部六省的状况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得出其在全国中的地位,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楚、客观地了解中部六省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交叉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多方向地对中部六省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对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的研究需要对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融合,它涉及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统计学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本著作的数据主要是从统计网站和统计年鉴上获取的,这就运用了大量统计学的知识。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本著作也注重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著作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集中体现。

(五)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著作在实证研究中,在对指标的选择上,采用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此外,本著作对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的使用体现在对指标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上。对调查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本著作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科学方式,对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这使得整体的论证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