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内研究进展

一、区域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虽然国内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不如国外早,但是相关代表性的研究还算比较多,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动力、影响区域协同创新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将协同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协同创新的内涵。严雄(2007)提出,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林涛(2013)从协同学角度分析,认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由系统内的子系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和各要素(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流所构成,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增效。李祖超(2012)认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实质是为实现重大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宏大创新组织模式,以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以政府、中介组织、服务平台为辅的多元协作网络创新模式。李忠云(2011)认为以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区域战略产业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在政府、服务机构、金融等相关部门协作下,集智攻关,在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杨耀武、张仁开(2009)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最优的协同过程。张玉臣(2009)认为区域协同创新是一种高效的创新,是以技术创新等单方面创新带动整个区域治理的综合创新。陈劲、阳银娟(2012)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等不同的合作伙伴,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协同整合的创新模式。杨睿(2015)认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开展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张珩、朱英明(2014)认为协同创新是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上的高屋建瓴,本质上是管理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崔永华、王东杰(2011)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伴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并行化、创新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而产生的。徐丽(2012)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资源共享为前提条件、以资源融合、成果互惠、利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为准则形成的分工合作契约。魏奇锋、顾新(2013)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分析,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知识跨组织流动从而产生知识增值过程,即协同创新主体从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到知识优势形成的过程。

(二)区域协同创新的方式

徐向艺、徐英吉(2008)认为,在企业的内部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需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匹配关系来实现协同发展,进而才可以实现企业与外部其他主体的创新合作。郑刚等(2008)认为创新全要素的协同要经过五个阶段: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齐绍平、张婧(2013)认为要打破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资源间的壁垒,通过新的服务模式、利益分配、资金投入和评估监控等方式,建立一种具有正向聚变效应的动力机制,加强区域内的协同创新能力。徐则荣(2015)将区域协同创新的方式总结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四种。李斌(2013)研究了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解学梅(2015)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模式、专利合作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均与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协同效应正相关。杜鹃(2005)等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共性问题,并从政府引导、资金支持、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四方面提出对策。陈培樗、屠梅曾(2007)介绍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的创新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的构建模式,并以C3G技术联盟为例,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成功因素。张荣胜(2017)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合作教学、协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及组建政产学研联盟三种协同创新模式。范晓春、曹茹烨(2018)结合具体的案例,归纳了3种国内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路径。王志国(2016)探讨了校企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形式与演化机理。孙兵(2010)以科技创新与战略协同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并结合利益关联、产品研发、政策引导等措施提出了实施途径。张珩、朱英明(2014)系统梳理了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张琼瑜(2012)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包括战略协同、管理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王娟茹(2012)等学者分析了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一体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陈劲(2009)等通过对网新集团与浙江大学产学合作的案例分析,提出服务产学战略联盟的新模式:知识集聚和质变模式。

(三)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

解学梅(2013)将影响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归纳为主体支撑因素、政策环境因素、协同机制因素和关系网络因素,研究结果证明政策环境因素对多维协同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水常青、郑刚(2004)等指出,影响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的因素包括高层领导重视程度、部门间信息和知识沟通的通畅、负责人的经验和协调能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度等。郑刚(2015)认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要素协同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并采用单案例研究法,探索了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协同机制。刘二亮、纪艳彬等(2018)将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归纳为参与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度、知识共享的欲望和能力以及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研究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是为了找到驱动产学研合作的东西,因此他们对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归纳,例如周正、尹玲娜(2013)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分为利益驱动力、战略协同引导力、内部激励推动力和创新能力保障力四种,且利益驱动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根本内动力。侯佳雯等(2018)具体研究了煤炭企业家以及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柳卸林、高太山(2015)认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的巩固能极大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毕娟(2016)认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该系统发展的因素可概括为驱动因素(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支撑因素、链接因素和保障因素(外部因素)。张海滨(2013)将影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因素归纳为:政府科技政策、产学研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和高校管理体制。

二、区域协同创新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我国学者对协同创新评价的研究集中在协同过程的效率或绩效评价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大都基于投入和产出指标,近年也有文献开始对产学研科技联盟创新系统协同度进行比较研究,如杜弼云(2015)等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度中部六省的产学研科技联盟创新系统协同度,发现不同省份协同度以及有序度高低不均,创新协同发展趋势不稳定。黄向荣、谢如鹤(2016)从科技优势、人才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具有高度的协同创新优势。於流芳、尹继东(2017)基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2009—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协同创新联盟复合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范德成、唐小旭(2009)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产学研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张长生(2013)对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陈怀超、张晶(2018)运用Malmquist指数对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河南、安徽和湖南地区产学研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均得到提升,湖北、江西和山西三大主体创新效率并未全部得到提升。易晓波和李光(2014)探究了湖北政产学研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唐斌等(2015)分析了湖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涂立桥等(2017)选择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及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和江苏,对这两类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史彦虎、赵世彦(2010)利用DEA模型对中部六省产学研合作效率相对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汪独有(2015)分析了苏北地区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现状及绩效,指出了苏北区域协同创新环境和成果转化率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与模式

国内学者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从中宏观的视角对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产业升级理论的一些深化认识。一般认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概念的界定,王柏玲、李慧(2015)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要素禀赋动态变化调整要素投入,融合最新科技革命,并通过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来逐步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于立(2008)等认为产业转型通常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内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趋势,采取特定的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举措,对原有产业结构做出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和调整。任少林、张耀辉(2003)认为产业升级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创新与产业替代的过程,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蒋兴明(2014)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由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有机整体。金培(2014)认为,产业升级的实质是工业所具有的创新性与革命性的自发彰显,在此过程中,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魏后凯(2003)认为,产业空间发生扩张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的区位调整和再区位的过程,这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黎国林、江华(2005)将产业升级的内涵界定为产业水平和产业附加值从低攀升到高的过程。徐振斌(2004)认为,产业转型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国根据国内和国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或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姚晓艳(2004)认为,产业转型即产业结构重构,其本质上并不是某些产业部门比例简单的变化,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式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吴春莺(2006)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取向,将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分为产业深化、产业替代、多元复合三种。张米尔(2004)在其著作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转型背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业延伸、产业更新、产业复合三种主要转型模式。朱卫平、陈林(2011)在对广东省产业升级历程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省产业升级的三种模式分别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工程度高度化和价值链高度化。丛海彬、高长春(2010)将创意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模式归纳为产业融合模式、产业关联带动模式、产业结构“软化”模式三种。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产业政策、金融支持都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相关研究中,郭勇(2013)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区域市场划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吕政(2007)指出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出发点是解决资源瓶颈障碍、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充分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等。樊福卓(2008)发现在中国产业的结构变化与升级过程中外资工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内资工业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李博和曾宪初(2010)回顾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发现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开放战略依次成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袁航、朱承亮(2017)认为国家高新区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但未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张晓燕(2018)研究了影响盐城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能够促使盐城产业转型升级,而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则起着阻碍作用。赵玉林、张钟方(2008)证实了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工业内部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等的优化升级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蒋兴明(2014)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运用。祁明德(2015)认为在众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程度、环境管理能力等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因素。吴盼,杜明星(2014)从市场、技术、资源技术及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易开刚、林肖肖(2013)基于产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提出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刘志彪(2010)认为城市化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吕春成(2013)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产业国际化。刘子愈(2002)指出创新与进步的制度约束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赵玉林(2008)证实了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工业内部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等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金碚(2011)认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以更先进的新技术作为基础,全面提升各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陈建军、周维正(2015)认为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小城镇要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各项资源,通过产业分工、功能互补来共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吴言动(2018)研究了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阶段,并从政策方面提出了保障转型升级的措施。郑健壮(2012)从产业间转型、产业内转型、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间转型升级四个方面分析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汪蓉(2002)指出,在目前制造业的升级中要重点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直销和大规模定制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和基于OEM、外包和虚拟职能的共生商业模式等。蒋兴明(2014)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由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毛蕴诗(2008)认为产业间转型有两种基本路径:即平稳渐进式和倾斜突进式。传统的产业升级包括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许树辉、谷人旭,2013)、运用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唐晓云,2012)、用制度创新和社会环境优化保证产业升级(候雪、周秋月,2003)等路径。随着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刘宁宁、沈大伟等(2013)认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王元月(2002)等提出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万文海、孙锐(2016)提出借助O2O,通过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等四个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钱方明(2013)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国家价值链,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领导型企业驱动、集群企业共同驱动、专业市场驱动路径。张其仔(2009)认为,一个国家产业升级路径由其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不一定是线性的、连续的,可能出现分叉和断档。黄颖(2011)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五条路径:产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衰退转移和发展新兴产业,并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五、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献。如刘文利(2006)、郑万吉等(2015)认为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凌文昌、邓伟根(2004)认为产业转型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均有明显的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及相对价格是影响产业转型速度的主要因素。干春晖、郑若谷等(2011)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王智勇(2013)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产业效率的提升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王振华、李旭(2015)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刘伟、蔡志洲(2015)认为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趋势,也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鲁奇等(2008)和陈德福等(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的结论。苗睿等(2014)运用平均指数法探索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河南省各地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王娟(2016)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系数对我国GDP增速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彭冲(2013)研究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具有负向的影响,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雷玷、雷娜(2012)指出:产业政策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段全英(2013)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朱慧明和韩玉启(2003)、纪玉山和吴勇民(2006)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证明扩大第三产业比重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能引导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江小涓(2005)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六、创新驱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创新驱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优化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粗放性、低附加值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式转变。关于创新驱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多数学者都达成了共识,认为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程强、武笛(2015)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屠年松、李彦(2015)认为创新投入与创新环境共同作用于创新产出,创新产出与其他因素一起推动产业升级。陈文、林远沛(2014)研究技术创新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机理,得出技术创新不但能促进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吴继英、孙晓阳(2015)研究江苏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创新驱动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高效性和领先性。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结构和创新要素,因此不同地域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也不同。李邃(2010)对我国1995—2008年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潘宏亮(2015)探讨了不同区域特征下,创新驱动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李云龙(2018)从管理模式设计、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与人才创新方面提出了发电企业转型升级中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马婷婷(2018)研究了创新驱动引领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张素芳(2016)以河南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创新驱动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潘宏亮(2014)研究了协同创新驱动中小企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认为基于协同创新的中小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有三种:外生性路径、内生性路径以及内外耦合路径。李若辉(2017)研究了设计创新对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并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及生产要素配置四个方面构建了设计创新驱动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过程。张银银(2015)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总结为:基于技术轨道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市场轨道的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全产业链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王双进、王庆生(2018)研究了都市农业圈的涉农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戴魁早、汪竹(2012)运用VAR模型,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都促进了广西的产业结构升级,且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陶长琪、周璇(2016)认为省域人力资本、技术和创新要素集聚下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韦志琴(2017)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区域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效果不同。刘二亮、纪艳彬等(2018)详细地研究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下,协同创新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张长生(2013)认为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何小锋、王鲁(2015)等认为区域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并以长沙市为例,研究了区域内高校协同创新为湖南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做出的贡献。杨云帆(2015)研究了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周桂荣、周宇超(2017)就京津冀区域产业非协同的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何小锋等(2015)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研究了高校之间协同创新对企业产业升级的作用。陶长琪、齐亚伟(2009)认为创新改变了技术扩散的过程,每一次创新都是对“锁定”的打破,促使新兴主导产业的出现,由此引起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度化。杨轶(2008)通过分析以技术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以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代替传统产业政策的必要性,阐述了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以及制定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应把握的若干问题。葛秋萍、李梅(2013)提出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为作用机制,认为应当将产业政策引导到创新驱动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