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企改革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央企这艘巨舰不能幻想“回到从前”

每年国务院国资委都会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016年会议不仅部署2016年工作,还提出“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理解“十二五”提出的“一四三”工程变为“十三五”的“一四六”工程,可以认识什么是新常态,弄清楚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从一些核心数字分析可见新形势下国企发展与改革新思路,理解央企这艘巨舰2016年的航向、航线与航速。尤其是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国企工作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新常态的三个定位,不能幻想“回到从前”

2006年,是什么年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党中央确定“新常态”分析后又确定“供给侧改革”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这肯定有与从前不相同的地方。尤其不能幻想“回到从前”。

2016年怎样干?这是建立在2015年新常态基础上的。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盘点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时,不少央企负责人似乎难展笑颜。形势的变化让一些国企感到迷茫,原来一些快速扩张时的投资项目如今也变成了包袱。“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过去那种凭借要素投入、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一些面临困境的国企,“如果还在迟疑和等待,还幻想‘再回到从前’,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那么只会加速走向衰亡。”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头两年,正值发展速度调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新旧动力转换期,原本被高增速掩盖的不少问题和矛盾会显露出来,一些企业生存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三期”,就是我们对形势的判断。

“三期”中,结构调整阵痛期是重点,因此2016年也可以称为“国企阵痛年”。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的6.9%,连续40多个月经济下行,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中国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结构调整的阵痛是很厉害的。正因“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头两年,正值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新旧动力转换关键期,加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有企业可能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这是根据新常态下对国企的速度调整。

不可“回到从前”,是指不可回到过去的速度,过去的方式,过去的经济结构,包括过去的思维方法。

从“一五三”到“一四六”

经济新常态下,国企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这些阶段性特征使国企的创新与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国资委明确了央企改革的“一四六”总体思路。

报告中提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核心目标。

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和要求:一是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三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四是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这段话,是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企业家与国有体制四方面说的。

报告中提出,必须做好六篇大文章,即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开放合作扩大发展空间,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通过提质增效提升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党建为发展提供保障。

这样一来,一个新的体系便形成了,这便是“一四六”总体思路。会议要求,2016年要着力做好七项工作。类似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加快推进国资委自身改革,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六篇大文章在2016年的落实。

“十二五”规划要求,国资委明确了央企改革的“一五三”总体思路——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目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提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三大保障”。

总体来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性改革,明显强化了。这正是对速度调整期、结构阵痛期、动力转换期的回应。一项核心目标、四项基本目标与要求,使目标体系强化了、细化了,实化了,逻辑关系也更严密了。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成就与前进脚印。

提质增效与结构性改革被空前强化

“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目标,“十三五”规划目标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

这种调整幅度是很大的。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显得更为乐观,这与当时的发展速度过快,问题没有暴露有关系。2003~2011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9%。然而自2012年以来,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始终在低速区间徘徊,压力逐渐增大,增速下降使原来高增长掩盖的不少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现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2016年央企的头号任务,丝毫不让外界意外;推进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央企的发展主题,更为人们理解。

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由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断崖式下跌,2015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质量和效益自然成为目标。怎样做?就是供给侧改革,是国企和经济结构改革。这时候,核心目标由三个板块组成,重点是前面两条,实实在在,目标精准,任务精准。

“企业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指出:央企首先是企业,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央企当前的突出问题。从2015年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长”到2016年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表明保增长很难了,连续了四年。要找出新的路径,央企头号任务的变化,也契合了当前中国经济更加强调发展动能转换的形势需求。

提质增效的抓手在哪?对此开出了三个药方“要向增量要效益,向盘活效益和向管理提升要效益”。这是从结构改革中寻求与效益的铺排。

国资委和央企们在2016年怎样做?有七大任务,首当其冲的是要努力提升央企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要实现让央企效益恢复性增长、2017年实现稳步增长的目标”。国资委怎样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这里找到答案。“把提质增效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真抓实干,取得实效,切实增强竞争力,实现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重组”给国企供给侧改革赋予新内涵

2015年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国企合并重组有三类形式:一是横向的行业重组,二是纵向的产业链条的重组,三是龙头企业的中心重组。2015年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这是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重组的具体类型。其中链条重组亮出了共享竞合为核心的“铁塔模式”,给予肯定。

报告透露,2016年将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也会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另外,国资委也会敦促央企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目前央企向两极分化转变。2015年106家央企中有28家效益增幅达30%以上,这个数字是穿透浓浓雾霭的一道阳光,对央企的发展提升了信心。亏损严重的则集中在少数资源性企业与重工业,对于“发展创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分类,重组的势态更加明显。

在没有供给侧改革之前重组就是重组,现在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的重组和清退产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时,将“去产能”放在首位。显然,国企重组将与五大任务结合得更紧。

明确“僵尸企业”生死大限

报告中提出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当然,3年左右时间,还有基本完成,用词是留有余地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会引起一些震动,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报告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堪称严厉。

报告对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提法,具有操作性特征。报告明确集团公司(央企总部)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确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是两年时间。国资委会议提出了“3年基本完成任务,4年全面完成”,标明了处置“僵尸企业”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要求,挂牌督导、强化问责,表明目前清理“僵尸企业”已经从战略推进、政策制定层面过渡到操作实施层面。挂牌督导将使清理更有力度。

可望三年时间建立“四梁八柱”的政策框架

此次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变革”的表述。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正在研究制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的方案,将根据工作需要对现有工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意味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可望加快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次深改组会议上讲的“四梁八柱”,改革的框架和体制的任务要完成,从2014年到2016年是三年立框架的时间,2016年是交账的年头。在2016年,国企改革应当从顶层设计特向“施工”的阶段。

与往年将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内容列项不同,国资委此番部署改革工作,列出“国资委自身改革”“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四项具体的任务。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这意味着国改的操盘者“国资委”将对自己“开刀”提上日程,显得更为人们关注。

在2016年,国企改革将由多项并进向立框架重点转变。立框架有两个重点:一是国资委的上层监管体制框架;二是投资经营公司在2016年要有明显得进展,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国企改革重要内容。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资委提出从2004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这标志着国资委的新体制基本形成。这个成立于2003年,整合了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经贸委、财政部、中组部等多个部门部分职能的正部级特设监管机构,解决了国企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等原有的监管弊端,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第一步。然而解决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国资委,在此后的13年里,更多时候给外界一个行政管理者的印象,“投资、战略、招聘、信息化,甚至是二三级公司的事,国资委都管。“老板+婆婆”的双重身份,始终是国资委饱受外界诟病的主要问题。国资委机关的机构设置,与企业总部的机构设置,基本上一个套路沿袭下来。(国资委)每个口都经常发文,每个文件企业都得有专人去落实。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被国资委列为2016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三项。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一字之差,却涉及各级国资监管部门的自我革命。可以这样预测,“管资本”将成为国资委自身改革今后的重点与突破口,也是国资改革的重点与突破口。

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些问题,2015年9月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管资本的主要“抓手”是什么?2015年11月4日发布的国企改革配套文件《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给出了具体举措: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不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对于自2003年以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各级国资委而言,意味着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重要途径,成为此次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将开展间接授权模式、直接授权模式的试点,积累经验探索可复制模式,最终在国有企业中全面推开。同样地,国资委可望在不长的时间会出台放权、授权的项目。

2016年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将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序重点推进。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2016年是主体框架搭建完成的一年。国企改革监管体制框架在2016年搭建,这样事不会再拖到2017年了。

(201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