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者)依据用户的需求,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及时地将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好的信息产品(服务)以方便用户使用的形式提供给特定用户的活动。农业信息服务是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知识产品服务、农业信息生产技术服务和农业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等。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信息比较封闭、获取信息渠道相对有限、对市场状况缺乏了解所造成的。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领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依靠信息引导生产经营已是基本趋势和根本要求,农民掌握的有价值信息越多、越丰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主选择的范围就越大,在竞争中就更加主动。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向农村提供有质量的信息服务。唯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真正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科学引导农民打开市场这扇门,逐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在我国,由政府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开展已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政府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综合利用能力明显提高。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对推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显著提高。作为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和接受主体的企业和农户,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大大增强。
(2)农业信息服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具有需求迫切、基础薄弱、覆盖面广、受益民众多等特点,是近年来政府优先支持的重点之一。政府通过加强和引导地方加大投入,推进地方信息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研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对于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部门和基层农民获取、使用信息给予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政府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公司、中介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信息服务行业。
(3)通过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整合农业部门信息资源入手,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发布制度。同时,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确保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全面、系统和权威,切实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益。
(4)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加强。对于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通过加强宏观政策法规和市场中长期信息分析预测服务,引导和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安全;对于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提高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发展战略,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服务。
(5)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世贸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信息资源,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经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同时,促进并加强民间的国际农业信息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的能力。(1)
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1)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国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入,特别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采集面窄,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发布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信息的采集范围还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际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发布窗口种类繁多,但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4)农业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海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基层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从实践来看,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按区域划分,有吉林模式、浙江模式、宁夏模式和广东模式等;按信息类别划分,有福建武夷山市的土特产和旅游信息服务、上海的食品质量安全跟踪信息服务模式等;按技术应用程度划分,从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到最尖端的“云计算”模式都有在全国各地应用。随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固定移动电话、互联网的接入率大幅提高,各类农业网站(政府类农业网站、行业类农业网站、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农业数据库(国外引进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采集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和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农业信息服务在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等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系统开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三网融合”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农村信息服务问题逐渐集中在信息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服务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基础网络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强化服务。
在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网络化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以有效模式整合网络等基础设施,开发利用和共建共享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是现阶段农村信息服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实践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管理者和研究者有过不同的概括:郭作玉(2008)认为,农村信息服务呈多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发展趋势;陈立平(2006)把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发展趋势归结为“形式网络化、主体专业化、内容全程化、系统集成化”;李道亮(2008)认为,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各主体间利益分配采用了政府输血性、社团自助式、商业市场化等多种机制,但是从建立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农村信息服务有必要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服务过程协同化、服务消费集中化。
信息服务形式网络化、主体专业化、内容全程化、系统集成化是信息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依托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聚集连接作用,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之间必然要形成虚拟网络组织,网络成员实现平台共建、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虚拟嵌入式”服务推进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综合与纵深。
本项目从演进的、动态发展的视角,运用服务科学、信息管理、网络组织治理以及农村信息化相关理论,研究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虚拟网络组织模式,力图拓展组织理论研究领域,丰富和深化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又在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使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