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6月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1)在网络时代,网民的许多在线行为,都被打上了政治参与的烙印,他们对政治和公共议题的关注、表达、讨论、动员和行动参与,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生活的面貌。无论是“两会”期间的网络议政,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在线交流;无论是网民发起的针对CNN的抗议运动,还是针对政府官员的网络监督,都表明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推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舞台。互联网不仅扩展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提升了普通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增强了网民的话语权,而且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丰富了政治参与的内涵,降低了政治参与的成本。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超越甚至摆脱现实时空的制约与束缚,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移动网络技术对交互性的巨大提升,不仅引发了信息大爆炸,有助于人们更广泛地获取信息,而且对于人们重塑公共事务观念,使网民的关注点逐渐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在网络空间中随处可见网民针对雾霾、腐败、社会不公等公共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充分体现了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也导致了政治参与的不确定性增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公民政治参与的鸿沟进一步扩大。正因为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种种重要影响,“互联网会给政治生态带来何种影响”成为网络时代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突破边界、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的潜能,拓展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空间。但对于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学界迄今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理解。积极论者认为,互联网为政治生活引入了新的活力。例如Bimber认为,互联网的普及,提升了政治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数量,降低了公民获得政治信息的成本,方便了网民的人际接触及政治信息交流和讨论,因而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2)但消极论者则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复杂性会扩大政治信息获得的数字鸿沟,从而导致部分民众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如罗宾斯认为,网络会导致错误政治信息泛滥,甚至导致政府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垄断政治信息资源,从而使网络政治参与变得低效甚至无意义;同时,网络提供的多元娱乐内容,也容易导致人们接触政治信息的时间和意愿降低,并降低传统社会团体对政治运作的正面影响。(3)有学者强调,在线政治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协商与利益表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