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远眺中国与华人
201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主题为“非洲的中国人与中国的非洲人”的会议,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对目前在非洲的华人状况和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由于目前中国学者对非洲华人与非洲了解甚少,张振江教授在《羊城晚报》撰文呼吁更多的中国学者走向非洲。
近日笔者受邀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非洲的中国人与中国的非洲人”。尽管会前就知道这是一个国际研究网络,但仍不免纳闷到底会有多少人会对这样一个话题感兴趣。
大大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三天的会议(两天是闭门的学术讨论会、一天是向公众开放的学术讲座)不但十分紧凑,而且可谓高强度。在会议上正式发表论文演讲的多达30人,加上其他的参与者近六七十人。两天的学术会议分了7个主题小组,分别是“中国的非洲人和非洲商贩”“中国商贩及其新的贸易网络”“中国非洲新面貌”“开拓空间和创造边界”“非洲中国人的地方形象”“流动中的妇女:性别与移民”和“管理与劳工:研究非洲中国人的商业运作”。
正式会议代表来自1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按拼音排序分别是澳大利亚、波兰、德国、法国、美国、纳米比亚、南非、挪威、瑞士、英国、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会议论文涉及10多个非洲国家的华人,内容覆盖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方面面。列举一些有趣的论文题目如下:《非洲商贩在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分配渠道中的角色》《中国招收非洲学生:政策效力与意外效果》《四种商店、四个世纪:中国商贩在非洲历史上极不公正的地位》《艺术家与新流动:再现中非争论》《敲打“中国人”:重释赞比亚科兰煤矿枪击事件》《战略与战术: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中国移民及其侨居空间》《来自底层的非洲观念:非洲人对莱索托、津巴布韦和南非华人的认知》《中国—纳米比亚关系的不同视角:纳米比亚对中国的官方与非官方认识》《非洲妇女访华团、反殖民与冷战》《撒哈拉南部非洲的华人组织:新动力与新协同》《加纳华人公司本土化的话语与操作》等。
坐在会议室内,看着如此多(令人惊奇的是真正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少之又少)的专家学者侃侃而谈(不少外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非洲各国的中国人,笔者真有一种恍若梦境的感觉:话题是如此熟悉,而场合却是如此陌生!最为有趣的是,这场学术会议的主办地点和赞助方是澳大利亚在南非的莫纳什大学,这所大学的校长专门解释之所以支持这样一个会议,绝非“敲打”中国,而是对与澳大利亚有着“极端和谐”关系的中国的一种支持:希望走出中国的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够顺畅交流并建立和谐共荣的关系。
利用全球化的便利,那些为了寻求幸福与发展的“最勇敢的中国人”早已走出国门,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上已经与当地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轨与融合。就此而言,似乎我们的政策与研究却还是姗姗来迟,为此,政府与学者需要快马加鞭。
(原载《羊城晚报》2012年8月29日,作者为张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