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俄罗斯的历史及文化

俄罗斯历史悠久,地跨欧亚两大洲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俄罗斯人独有的性格和文化特点。

图1-2 21世纪俄罗斯自然出生率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 Online.

1.俄罗斯的历史沿革

(1)基辅罗斯

俄罗斯历史始于东斯拉夫人,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祖先。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在第聂伯河中游建立了一些部落联盟。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史称留里克王朝。10世纪末,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132年,基辅罗斯陷入封建割据,分裂为莫斯科公国、基辅公国、诺夫哥罗德等十几个小公国。

(2)金帐汗国

13世纪蒙古人几次远征,将基辅罗斯(此时已经分裂为诺干独立公国)羁縻,建立了金帐汗国,将其变成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这段历史,俄国人似乎不大愿意提及,往往称之为鞑靼桎梏期或者叫作文化落后黑暗时代。

在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远离蒙古统治中心的莫斯科公国偏安一隅,又得交通和商业之利,逐渐强盛,成为东北罗斯(3)反抗蒙古鞑靼人的中流砥柱。从14世纪始,它逐一兼并其他公国。1380年夏末,莫斯科公国的德米特里率军南下,与金帐汗国的可汗马马伊在顿河附近的库利科沃决战。这场血战以俄罗斯军队取得胜利而告终。从此库利科沃会战和这场大战的指挥者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意为“顿河的”)大公的名字载入俄罗斯史册。

1462年,伊凡三世成为莫斯科大公。1480年夏季,金帐汗国阿赫马特汗因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拒绝纳贡而举兵讨伐莫斯科公国。两军在莫斯科公国的边境乌格拉河驻军对垒,最后阿赫马特决定撤军,伊凡三世未损一兵一卒,不战而胜,终于彻底挣脱了蒙古鞑靼人的桎梏。此役史称“乌格拉河对峙”。莫斯科公国在推翻外来统治之后,接连吞并其他公国。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又兼并了原古罗斯国领土上各封建公国(雅拉斯拉夫、诺夫哥罗德、特维尔、梁赞等),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

(3)沙皇帝国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伊凡四世统治罗斯达51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专制制度,对外拓展疆域,扩大版图,改国名“罗斯”为“俄罗斯”。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他八岁的皇太子德米特里在乌格利奇市遇害。1598年,外戚贵族波利斯·戈杜诺夫乘机篡权,自封沙皇。自此,统治俄罗斯700余年的留里克王朝寿终正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1682年,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即位,1721年,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简称俄国,也称沙俄帝国。俄罗斯帝国是实行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多民族国家。彼得大帝弃沙皇的称号,自称皇帝,成为俄罗斯第一个皇帝。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领土空前扩张,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

在历代沙皇的领导下,俄罗斯帝国不断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从中国清政府掠夺了5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库页岛和新疆西部。

20世纪初,俄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随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十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

(4)苏联

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组成了俄罗斯临时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逃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但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且支持白卫军发动武装叛乱。在这种背景下,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并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

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击败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战胜纳粹德国后,苏联发展成为冷战中的超级大国,侵占了蒙古的唐努乌梁海、中国的黑瞎子岛等土地,并促成蒙古脱离中国独立。

1953年,斯大林逝世。继任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等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苏联在全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逐步减缓,苏联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矛盾逐步积累,为日后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埋下了隐患。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处于停滞的局面,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强调“民主化”“公开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国家权力的软弱分散。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国家的权力,叶利钦控制了俄罗斯,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5)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宣布国名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改为“俄罗斯联邦”,苏联正式解体。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始终面临经济困境,俄罗斯实现大国梦仍任重道远。

2.俄罗斯的文化特点

俄罗斯的文化可以概括为:疆域横跨欧亚,文化兼及东西。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他们常为此而感到骄傲。但是俄罗斯又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的1/3;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俄罗斯人非常强调自己的西方特征,但是西欧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面对西方,俄罗斯是东方;而面对东方,俄罗斯又成了西方。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东西文化双重作用,又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既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又是民族性格的象征。这个双头鹰左顾右盼,期望左右逢源的拟人化形象,绝妙地显露出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1)自然资源丰饶、充沛,民族性格自信、懒散

俄罗斯幅员辽阔,广袤的空间激发出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比如要做世界的一极,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等。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俄罗斯人容易懒散、不讲效率、时间观念差。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让人们有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使俄罗斯人磨炼了意志,培养出了忧郁但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2)宗教影响多元渗透,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俄罗斯文化是深受宗教影响的文化。早期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基本上与西欧隔绝,“罗斯洗礼”将俄罗斯带入基督教,不久后东正教又被奉为国教。多元的宗教影响渗透在俄罗斯各个方面,成为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主体成分。如东正教主张博爱、宽恕和忍耐,造就了俄罗斯人温顺善良的品质。但因缺乏理性,又容易陷入病态的狂热献身之中。东正教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人人得救的群体意识,造就了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东正教主张普济众生和“救世”精神,使俄罗斯人产生了一种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他们认为,东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继罗马和拜占庭之后莫斯科是东正教唯一的保卫者,即“第三罗马”,为俄罗斯大规模向外扩张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文化历程几经融合,文明冲突此伏彼起

俄罗斯文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俄罗斯文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辅罗斯时期(公元862—1240年)。这一时期接受先进的欧洲拜占庭文化、积极参与欧洲文化发展。第二阶段是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公元1240—1480年)。这一时期,俄国在文化上急剧地向亚洲靠拢,强迫接受蒙古文化。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蒙古人统治的典型特征。这一模式又为以后俄罗斯国家的政权体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三阶段是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彼得一世改革再次开始了西化的历程。彼得一世强力推行改革,大举学习西方,引进西欧先进的启蒙思想和科学文化,使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第四阶段是苏维埃时期。苏联把其影响扩展到东欧斯拉夫地域和东亚,并用“柏林墙”把自己与西方隔开。第五阶段是后苏维埃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又出现“回归欧洲”的呼声。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俄罗斯国家并没有“西化”,相反地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机。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社会逐渐从“西化”的噩梦中清醒。为了“强国富民”,俄罗斯民众甚至不惜牺牲民主、自由,要求“铁腕”整顿秩序。东西方的文明通过普京的“新政”,又一次达到融合。

俄罗斯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出版大量的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俱乐部等群众性文化设施。俄罗斯还重视对博物馆珍品和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博物馆。俄罗斯的博物馆按专业可分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各专业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等。著名的大型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俄罗斯中央革命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央海军博物馆等。较大的艺术馆有莫斯科科列季亚克夫国家绘画陈列馆。

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闻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罗斯的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历史传统深远,歌剧、交响乐和室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奔放豪迈。俄罗斯的戏剧艺术体裁和形式多样,最早出现在宫廷里,19世纪进入繁荣时期,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社会戏剧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俄罗斯众多的戏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戏剧之父”。马戏团在俄罗斯也很受欢迎,马戏团的团员训练有素,技艺精湛。俄罗斯人有卓越的民间艺术。实用装饰艺术有金属、兽骨和石头的艺术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画,有刺绣、带花纹的纺织品、花边编织等。最有名的工艺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盘等木制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