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南
关于人的存在的大问题,本可说是哲学家的生计来源。的确有很多哲学家像作家、艺术家等等那样,曾与这些问题相搏。但是一直以来,考察过这些问题且风格又吸引公众兴趣的哲学家,大多来自(欧洲)“大陆”传统。在这点上,不妨想想法国、德国的存在主义者。他们的写作风格常常更文学化,更能唤起共鸣。虽然这种风格广受追捧,英语世界更多见的分析哲学家则往往批评这种写作太过云山雾罩,不够准确。
分析哲学家感兴趣的——起码自称感兴趣的,是严格的论证,其中关键术语能明确阐述,区分能有效做出,结论也都是从前提有效推得。我同样认为这种方法论是此类问题上求取真知的不二法门。但触碰过人生大问题的分析哲学家当中,有许多(不是说所有,甚至也不是说大多数)都把问题降格为枯燥、艰涩的讨论,结果抽去了问题本身的力量。读者原本对问题兴致勃勃,结果很快就陷入厌倦。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
本书不是大众通俗哲学著作。它的风格不是那种大众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它辩护的观点也几乎不可能是大众的观点,至于为何如此,下文会做解释。(就最后这点来说,我想也许可以说本书是一部非大众、不通俗的哲学著作。)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不过,为辅助那些或许对本书较为技术性、学理性的部分不那么有耐心的读者,我在此提供一份略读指南。
第1章 引论
这章较短,所有人应该都容易读下来。不过,这章的首末两节内容受众最广。读者若不太在意搞清楚悲观与乐观态度在本质上有什么细微差别,可以跳过“悲观与乐观”一节。接下来的“人的困境与动物困境”解释了我为什么专注于人的困境而不是更一般性的动物困境,无须被我说服的读者也可以跳过这节。
第2章 意义
这章的引言属于必读。后面一节(“对问题的理解”)有少许偏学理的分析,但都散布在更关键的材料中,所以应该完整读下来。“(有几分好的)好消息”也应该全读。
第3章 无意义
“坏消息”的前几段必读,短短的结论也必读。夹在此二者之间的是这章的主体部分,其中我考虑了对坏消息的各种乐观回应。嫌烦的话,挑想读的来读也行,不过我建议全读。“自然之‘目的’”也许可以例外,这是所有乐观回应里最不有趣的。
第4章 质量
这章对哲学家和非哲学家应该都好理解。读者如果熟悉《最好从未出生过》第3章或《生育之辩》,可以按需跳过这章。但即使是此类读者也应该读一下第一节“生命的意义与质量”。
第5章 死
本章比其他章长很多。其中某些部分也属于本书最具技术性的讨论(因此对一些读者来讲最为乏味)。读者如果无须说服就相信“死对自己是坏事”,并对相关问题上的哲学论辩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构成本章主体的两节,即“死是坏事吗”及“不同的死各有多坏”。但跳过这两节的读者,要明白自己错过的是力图解释死为什么是坏事的论证。我从不止一个理由论证了死是坏事。其中一个理由是,一个人死了,那么死就剥夺了这个人假如没死则会享有的好处。另一个理由是,死把一个人毁灭了——它无可逆转地终结了这个人的存在。由此推出,纵使死本身不坏,但全盘考虑之下,由于死把人的那么一点好处也给剥夺了(尽管这点好处尚不足以抵过活着所遭受的坏处),故而从某个角度看,死仍是坏事。死终究毁灭了一个人。
第6章 永生
这章很短,所有读者应该都容易读懂。
第7章 自杀
引言和结语都应该读,而本章除这两节外大体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回应了主张自杀决不可容许或绝非理性之举的论证,而后半部分进一步提供理据,来支持把自杀视为对人的困境某些方面的回应。无须听我论说自杀有时既可以允许也是理性之举的读者,可以在必要时跳过前半部分,不过也许仍有兴趣读读这章后半部分。
第8章 结论
结论一章很简短,应该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