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明太祖御容

帝王异相,常成为后世好奇者的谈助。项羽重瞳,这固然是少见的,但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却不好说。隆准即高鼻,这是很寻常的,但杜甫《哀王孙》说:“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隆准便成为龙种的特征了。龙颜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像图画上所画的龙,实在是很可怕的,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会使人骇怪,吕后倒不害怕?王充《论衡·骨相篇》所举的“十二圣”形状,如黄帝龙颜、颛顼戴午[3]、帝喾骈齿、尧眉八采之类,没有一个不是奇形怪状。

民间传说,明太祖的相貌是五岳朝天,一种可以成话柄的怪相,《太祖实录》只说“姿貌雄杰,志意廓然”,《明史》却说成“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后一句究竟算是美词还是恶词?

吴晗《朱元璋传》是这样描写的:“他长得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怪匀称,怪威严而沉着。”一半根据史料,一半出于想象。

再看看明人是怎样记载的。

丁国钧《荷香馆琐言》卷上云:“明张翰《松窗梦语》云:‘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图太祖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后半段的意思不大明确,因为民间所传之像是不好看的,太祖为什么反而免后一人之死呢?岂因其未失御容之真?

《琐言》又引范介儒《曲洧新闻》云:“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这是否符合太祖原貌,已不可知。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云:“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又闻苏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国工所塑。永乐初,有百户者,除至苏州卫,偶见之,拜且泣,人问故,云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识天颜,此像盖逼真已。”那么,太祖似又不喜欢将像画得太逼真,而要“加穆穆之容”,即慈和些。又据谈迁《国榷》卷一:太祖生时,其母“陈妪梦羽人(道士)授药丸一,烨然有光,吞之,觉而口香,明日蓐于土地祠”,这与上述土地神像云云,或许有关。

张萱《疑耀》卷一云:“先大父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雄壮得很奇特),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恐是袭用汉高本纪中语。

世皆知曹操死后有疑冢,而太祖生前也有疑像,谈迁《枣林杂俎·逸典》云:“太祖好微行察外事,恐人识其貌,所赐诸侯王御容,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朱元璋传》附有太祖像二幅,一为早期,一为晚年,前者弹眼落睛,望之森然,后者就像一位慈和的老人,即所谓“穆穆”。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第十三章:“太祖雄才大略,万几之暇,游心绘事,尝绘江心大势,援笔立成……更有沈希远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陈遇、陈远兄弟亦善写御容,远为文渊阁待诏。王仲玉、相礼皆召入京师,盛著亦为内府供奉,一时名匠辈出。唯太祖继元末放纵之后,御下极严,赵原以应对失旨坐法,周位以谗死,盛著于天界寺影壁画水母乘龙不称旨而死。”每读记载明太祖故事的史籍,总有不祥之感,便是杀气太重,画御容不满意,或尚有可杀之理,画水母乘龙不称旨,何至于非杀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