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微型学习:一次次学习小循环

学习之旅这个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圆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当代社会是这样假设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的:人生的前二十多年是在学校里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之后几十年是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工作,一生走完一次学习的圆环。现在,人们知道专业对口只是一种假想,也强调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但这个一生的学习循环意象对我们影响至深。

这个一生的学习循环并不符合现实情况。除了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大循环,我们还会经历很多小的学习循环。在生活中,每隔十来年,科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对于各年龄段的人,手机支付几乎成为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在工作中,你可能几年就要经历一次全面的学习循环,要么掌握新技能,要么落后被淘汰。

这个“学习之旅”圆环最形象地展示:我们的学习是一次次的循环。如果你所处的领域变化不是太快,你可能几年走过一次学习的圆环。如果你所处的领域变化很快,比如做互联网相关的工作,那可能每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内要一次次走过学习的圆环。学习的循环早就不是一生一次的循环。

这是很多人一直在经历的学习过程,只是尚未有人深入讨论和为之命名。现在,“学习之旅”圆环可以帮我们比过去更好地看到我们实际所处的学习状态。我期待有人能给这种学习正式命名。

这里,我先借鉴我国台湾作家、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说过的词,称一次次的学习小循环为“微型学习”。郝明义曾说过一个词叫“微型人生”:对比一生一次循环的先学习,再工作,最后退休享受生活的人生模式,现代人更好的生活选择应该是微型人生,即每天、每周、每个月经过一轮“学习——工作——生活”循环。现在,我们的学习状态正是相似的,我们进行的是一环又一环循环的微型学习。

让我们再从好莱坞电影的经验里寻找一些启发。“角色弧”(character arc)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电影中的角色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沃格勒将角色弧和英雄之旅一一对应,他描述的是角色的变化,而换到学习的角度,我们可通过它看到个人的成长:有限地认识到问题——认识增长——对改变迟疑——战胜迟疑——投身到改变中——实验第一次改变——准备巨大的改变——尝试巨大的改变——尝试的后果(改进和阻碍)——再次投身到改变中——最后一次尝试巨大的改变——最终解决问题。

角色弧的启发:我们的成长过程

资料来源:摘自《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

微型学习小循环也是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具体学习策略。

我们经常有两种对比很强烈的学习体验。第一种是,对于实际工作中马上就要用的技能,我们可能学得很顺利,也可能跌跌撞撞,但总可以学会并用起来。我们觉得这很平常。

第二种是,我们觉得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什么,我们可能看书、上课、考证,用上各种学习手段,但学习效果一般。我们看到很多关于系统学习的成功的故事和榜样,羡慕他们,自己却很难做到。很多人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缺乏毅力、方法不对、没有学习天赋等。很多人屡败屡战,每隔一段时间就再次立志要学习。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但不幸的是,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可能是自己选错了学习的路径。

人们说,学习必定是艰难的过程,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他们指的是逃避困难、喜欢安逸是人的本性。学习的确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如果总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可能就浪费了我们可以用于学习的宝贵的精力与专注力。

我们可以做的改变是,学习马上就要用的知识与技能。走学习小循环是较好的路径。朱莉·德克森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中写道:“可以立刻被应用的知识是最容易吸引学习者的。而短期内不能被应用的知识,即使非常重要也很难引起关注。”

实用工具02:用知识与实干对撞——点、线、面

当我们理解了微型学习循环后,又一个学习工具就自然地出现了,它是我们为实干而学习所需要的。这个工具是,在小的学习循环中,用知识与实干对撞。如果说假装学习之问是帮我们识别自己的学习状态,那知识与实干对撞就是用来帮我们更好地度过“学习之旅”圆环底部最难的学习阶段。

在“学习之旅”圆环中,从3点到6点,我们逐步地走到谷底,在谷底经历磨难,然后又逐步向上,最终带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重返12点,回到日常的世界。我们想要真正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都必然要经历这个磨难。很多人无法顺利地学习,无法克服这个巨大的障碍。以画大圈的视角看学习,学习很难。除少数学霸外,很多人感到学习是漫长、痛苦的过程,从而高估了学习的艰难。而以画小圈的视角看,我们会看到,学习没那么难。学习中最难的那个痛苦程度不会减小,但痛苦的时间周期缩短了,那么每一次我们所感受到的困难就小得多。

我们现在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用实干世界与知识世界对撞。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是一次次小循环,长时间脱岗学习既不现实,效果也不佳。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是根据实干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一个小切口,去知识世界中学习,然后很快就回到实干世界中检验是不是真的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更快地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实干中需要的知识。我们的学习过程和过去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过去,学习经常被认为这些是你必须掌握的知识,你去学吧,你的任务是攻克这些知识。现在,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

如何用知识与实践对撞呢?在我看来,对撞的方法可用点、线、面来分别看:你遇到这个问题,想看看知识世界中有没有解决方案,这是“点”的方式。你现在是这样做的,想看看知识世界中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是“线”的方式。你现在掌握的知识是这样的,想看看自己的知识和系统的知识之间有什么差距,这是“面”的方式。

知识与实干的对撞之一:“点”

在实干中遇到一个明确的问题,进入知识世界学习的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案。这是知识与实干最直接的对撞。

对于知识与实干的对撞,有很多方法。我认为,关键是你要能准确地提问。如果你有明确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去定点地查询资料,你比较容易知道向谁请教可能会得到好答案。如果能精确地描述问题,你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

关于如何准确地提问,有人给出这样一个提问模板,你可以参考:一、描述清楚自己的问题;二、给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三、告诉别人,我已经尝试了那几个方案,它们不可行;四、提问,就这个问题,或者就这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您可以给我什么建议?

由于问题很明确,相应地,你也很容易检验答案的对错。这样的实干与知识在点上的对撞最常见且很高效。

知识与实干的对撞之二:“线”

对于一个大问题,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直以来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也的确可行。由于对现有的方案不满意,我们决定去知识的世界探索一番,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通常很难再找到现成的资料、更懂行的专家,通常对这个问题最熟悉的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说第一种问题是“点”的话,那去知识的世界探索更好的方法就是“线”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知识世界探索时,我们也可以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前面提到Excel表格里的公式,我们已经掌握了公式的写法,也用公式写了一个简单的财务模型,但我们还想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去看看自己领域的各种样例模板,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试着把人家的方法用到自己的表格里。我们还可以找一本书系统地学习一下Excel公式的功能,有一次我就发现,原来自己做的一部分复杂的公式根本没有必要,用Excel提供的数据透视表这一基本功能就可以了。

深入研究他人的模板或完整学习一组方法后,拿我们现有的做法来对照,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技能。

知识与实干的对撞之三:“面”

在成年人学习中,一种典型的系统学习方式是EMBA,它是为那些有多年经验的企业高管准备的商学院课程。企业高管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丰富的经验,EMBA课堂不是为他们提供某个方面的具体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他们简要地提供一个完整的商业知识体系。在学习中,企业高管一方面可以通过EMBA补充自己不了解、未深入的领域的知识,比如多数非财务出身的高管可以通过EMBA补充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但EMBA更重要的是另一种学习方式,他们可以用自身的经验与课程提供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撞,也包括与其他同学的对撞,在对撞中提升自己。

以上的做法可以看成是点、线、面中的“面”。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可以采取类似EMBA的思路。在一个领域工作较长时间之后,我们也可以找机会系统地学习一下。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领域的系统知识,用它来跟自己的经验、知识对撞。比如,如果你是一名军事爱好者,如果你全面地学习了“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过程,那你可能会对如何组织团队干一件大事有不一样的理解。前几年,很多人通过读盐野七生写的《罗马人的故事》来系统学习古罗马的历史,对照历史来思考产业变迁。我对麦哲伦进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故事很感兴趣。我反复研究能找到的资料,越看我越发现,即便我们想要创造的与能够留下的不是麦哲伦那样的功绩,我们也依然可以从他的探索历程中感悟甚多(在“思维2”的案例讨论中,我会讲述我从麦哲伦的故事中学到的)。

总的来说,让实干世界与知识世界有效对撞,是我们面对艰难的学习过程的方式。点,是解决具体问题;线,是系统地学习一组知识;面,是全面地对照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外部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