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文】

譔谬为书与贞云:“内人病浸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1]及太后召宗室朝明堂,诸王因递相惊曰:“神皇欲于大飨之际,使人告密,尽收宗室诛之,无遗类。”[2]譔诈为皇帝玺书与冲云:“朕遭幽絷,诸王宜各发兵救我。”[3]冲又诈为皇帝玺书云:“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八月壬寅,冲召长史萧德琮等令募兵,分告韩、霍、鲁、越及贝州刺史纪王慎,各令起兵共趣神都[4]。太后闻之,以左金吾将军丘神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5]

【注文】

[1]内人:妻子。  浸(jìn):逐渐。  痼(gù)疾:积久难以治愈的病。

[2]大飨(xiǎng):天子宴饮诸侯来朝者。

[3]幽絷(zhí):囚禁。

[4]贝州:古州名。北周置,隋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威县、临西、故城和山东临清、武城、夏津等市县地。  纪王慎:即李慎(?—689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子,韦贵妃所生。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申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纪王,赐食实封八百户。皇帝下诏勉励他在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任官的政绩,百姓为他立石颂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赐食实封至千户。唐睿宗文明初年(684年),李慎累迁太子太师、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刺史。李慎少好学,善星步,与越王李贞齐名,当世称他们为“纪越”。李贞联合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慎知道不可,他不肯“同谋”。但武则天后来还是将他贬到巴州(治今四川巴中),改姓氏为“虺”。武后永昌元年(689年),李慎死于流放途中。

[5]行军大总管:古代官名。北周始置,为一路兵马的临时统帅。后渐过渡为地方行政军事长官。

【译文】

李譔写信给李贞谎称:“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应当赶紧治疗,如果拖到今年冬天,恐怕就将成为顽症。”等到太后召集宗室到明堂朝见的时候,于是诸王惊慌地相互传话说:“神皇准备在接见群臣宴饮的时候,让人告密,尽数收捕皇族,全部杀光不留。”李譔假造皇帝的玺书给李冲说:“朕被幽禁,诸王应该各自发兵救我。”李冲又伪造皇帝的玺书说:“神皇要将李氏的国家交给武氏。”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壬寅(十七日),李冲召集长史萧德琮等人,命令他们招募兵马,分别告知韩王、霍王、鲁王、越王,以及贝州刺史纪王李慎,让他们各自起兵,一同进军神都。太后得到消息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讨伐他们。

【原文】

冲募兵得五千余人,欲渡河取济州,先击武水,武水令郭务悌诣魏州求救[1]。莘令马玄素将兵千七百人中道邀冲,恐力不敌,入武水,闭门拒守[2]。冲推草车塞其南门,因风纵火焚之,欲乘火突入,火作而风回,冲军不得进,由是气沮[3]。堂邑董玄寂为冲将兵击武水,谓人曰:“琅邪王与国家交战,此乃反也。”[4]冲闻之,斩玄寂以徇,众惧而散入草泽,不可禁止,惟家僮左右数十人在。冲还走博州,戊申,至城门,为守门者所杀,凡起兵七日而败。丘神至博州,官吏素服出迎,神挥刃尽杀之,凡破千余家。

【注文】

[1]济州:古州名。治卢县(今山东茌(chí)平西南),辖卢县、长清、平阴、东阿(ē)、阳谷县,相当于今山东茌平西南、长清西南、平阴、东阿西南、阳谷东北。  武水:古县名。即武水县,相当于今山东聊城西南。  魏州:古州名。北周置,唐治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莘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等县地。

[2]莘(shēn):古县名。即莘县,相当于今山东莘县。  邀:阻留,拦击,拦截。

[3]气沮(jǔ):气馁。

[4]堂邑:古县名。即堂邑县,相当于今山东冠县东。

【译文】

李冲募兵得到五千多人,想渡过黄河夺取济州,先进攻武水县,武水县令郭务悌到魏州求救。莘县令马玄素率领士兵一千七百人在中途截击李冲,担心兵力不足以抗敌,进入武水县城,关闭城门防守。李冲推草车堵住县城南门,趁风纵火焚烧城门,想要乘着火势冲入城中,结果火起之后风向逆转,李冲的军队不能前进,因此士气大落。堂邑县人董玄寂代替李冲率兵进攻武水县,对人说:“琅邪王与国家交战,这是造反啊。”李冲听说后,杀掉董玄寂示众,众人畏惧逃入草野,李冲无法禁止,只剩下自家的奴仆和身边的几十个人在。李冲往回逃奔博州,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戊申(二十三日),李冲到达博州城城门时,被守城门的人杀死,从他起兵算起,共七日就失败了。丘神到达博州,官吏们身穿居丧时所穿的白色衣服出来迎接,丘神挥刀将他们全部杀死,共使一千多家破败。

【原文】

越王贞闻冲起,亦举兵于豫州,遣兵陷上蔡[1]。九月丙辰,命左豹韬大将军麹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将兵十万以讨之,又命张光辅为诸军节度[2]。削贞、冲属籍,更姓虺氏[3]。贞闻冲败,欲自诣阙谢罪,会所署新蔡令傅延庆募得勇士二千余人,贞乃宣言于众曰:“琅邪已破魏、相数州,有兵二十万,朝夕至矣。”[4]发属县兵共得五千,分为五营,使汝阳县丞裴守德等将之,署九品以上官五百余人[5]。所署官皆受迫胁,莫有斗志,惟守德与之同谋,贞以其女妻之,署大将军,委以腹心。贞使道士及僧诵经以求事成,左右及战士皆带辟兵符[6]。鞫崇裕考前后文及《资治通鉴》原文,“鞫崇裕”应为“麹崇裕”。等军至豫州城东四十里,贞遣少子规及裴守德拒战,兵溃而归。贞大惧,闭自守。崇裕等至城下,左右谓贞曰:“王岂可坐待戮辱!”贞、规、守德及其妻皆自杀,与冲皆枭首东都阙下[7]

【注文】

[1]上蔡:古县名。即上蔡县,相当于今河南上蔡西南。

[2]左豹韬大将军:即左威卫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左、右威卫为唐朝禁军的一支,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负责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监督宫廷仪仗队,护卫皇帝。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  张光辅(?—689年):唐前期大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明辨而有行政才干。累迁司农少卿、文昌右丞。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他升至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第二年,他讨平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的叛乱。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他迁纳言,拜内史。不久被诬杀。

[3]虺(huǐ):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比喻奸恶小人。

[4](suǒ):同“锁”。  新蔡:古县名。即新蔡县,相当于今河南新蔡。  魏:即魏州。参见注“魏州”。  相:即相州,北魏置,隋移治安阳(今河南安阳),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成安、广平和魏县西南部,河南安阳、林州、汤阴、内黄等市县及濮阳西南部地。

[5]汝阳县:古县名。相当于今河南汝南。

[6]辟兵符:古人相信可以避免兵器伤害的符箓(lù)。

[7]枭首: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译文】

越王李贞听说李冲起兵后,也在豫州起兵,派兵攻陷上蔡县。垂拱四年(688年)九月丙辰(初一日),朝廷任命左豹韬大将军麹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领兵士十万人讨伐李贞,又任命张光辅为诸军节度。朝廷削除李贞、李冲在皇族宗室名册中的名字,改姓虺氏。李贞听说李冲失败,本想自缚到皇宫前请罪,正遇上他所任命的新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勇士二千多人,李贞便向大家宣告说:“琅邪王已经攻破魏、相等州,拥有兵士二十万人,很快就要到达这里了。”李贞又征发豫州管辖下的各县,共得到兵士五千人,将他们分为五个营,派汝南县丞裴守德等人统领,任命九品以上官员五百多人。李贞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受胁迫的,没有斗志,只有裴守德与他同谋,李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任命他为大将军,作为亲近而信任的人。李贞让道士、和尚诵经以祈求事情成功,身边的人及战士们都佩带避免兵器伤害的神符。麹崇裕等军到达豫州城东四十里,李贞派遣小儿子李规及裴守德迎战,结果溃败而归。李贞大为惊恐,闭门自守。麹崇裕等到达城下,身边的人对李贞说:“您难道可以坐着等待被杀、被污辱!”于是李贞、李规、裴守德以及他们的妻子都自杀。他们与李冲的首级都在东都皇宫门前示众。

【原文】

初,范阳王蔼遣使语贞及冲曰:“若四方诸王一时并起,事无不济。”[1]诸王往来相约结,未定而冲先发,惟贞狼狈应之,诸王皆不敢发,故败[2]

【注文】

[1]语(yù):告诉。  济:补益,成功。

[2]约结:结盟,订约。  狼狈: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译文】

当初,范阳王李蔼派遣使者对李贞和李冲说:“如果各方李氏诸王同时起事,事情没有不能成功的。”于是诸王相互往来商量约定起事,还没有最终约定而李冲就首先发难,只有李贞匆忙响应,其他诸王都不敢起事,所以导致失败。

【原文】

贞之将起兵也,遣使告寿州刺史赵瓌,瓌妻常乐长公主谓使者曰:“为我语越王,昔隋杨氏将簒周室,尉迟迥,周之甥也,犹能举兵匡救社稷,功虽不成,威震海内,足为忠烈[1]。况汝诸王,先帝之子,岂得不以社稷为心!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诸王不舍生取义,尚犹豫不发,欲何须邪?[2]祸且至矣,大丈夫当为忠义鬼,无为徒死也。”[3]

【注文】

[1]寿州:古州名。隋置,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唐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南、寿县、霍山、六安、霍邱等市县地。  常乐长公主(?—688年):唐高祖之女,下嫁赵瓌。其女赵氏为唐中宗李显的结发妻。全家皆为武则天所害,李显复位后,为之平反。  尉迟迥(516—580年):北周将领。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字薄居罗,鲜卑人。西魏王朝的权臣、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之甥。尉迟迥能征善战,好施爱士,位望崇重。他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累有军功,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入蜀平定萧纪。尉迟迥以功为大都督,治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镇守蜀地。北周初年,拜柱国大将军。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即位,尉迟迥为相州(治今河南安阳)总管。宣帝死,杨坚(后来的隋文帝)独揽天下兵马事,欲取代北周的统治。尉迟迥起兵讨伐杨坚,兵败自杀。

[2]危若朝露: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就要消失。形容面临灭亡,情况危急。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舍生取义: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且至:将要到来。

【译文】

李贞准备起兵时,派遣使者告诉寿州刺史赵瓌,赵瓌的妻子常乐长公主对使者说:“替我转告越王,从前隋文帝将要篡夺北周帝位时,尉迟迥是北周皇帝的外甥,还能起兵匡救国家,虽然没有成功,却威震天下,足以为忠诚壮烈之士。何况你们诸王还是先帝的儿子,难道还不把国家放在心上!现在李氏王朝的危险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在旦夕,你们诸王不舍生取义,还在犹豫而不发兵,打算等什么呢?大祸就要临头了,大丈夫应当做忠义之鬼,不应当白死啊。”

【原文】

及贞败,太后欲悉诛韩、鲁等诸王,命监察御史蓝田苏珦按其密状[1]。珦讯问,皆无明验[2]。或告珦与韩、鲁通谋,太后召珦诘之,珦抗论不回。太后曰:“卿大雅之士,朕当别有任使,此狱不必卿也。”[3]乃命珦于河西监军,更使周兴等按之[4]。于是收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公譔、常乐公主于东都,迫胁皆自杀,更其姓曰虺,亲党皆诛。

【注文】

[1]苏珦(xiàng)(635—715年):唐前期大臣。雍州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考中明经,累授鄠(hù)县(今陕西户县)县尉。武则天垂拱初年,苏珦拜右台监察御史。当时武则天欲诛杀李唐宗室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诸王,命苏珦审理无征。苏珦被诬告与韩、鲁等王同谋,武则天改派他担任河西监军。后来,苏珦迁右司郎中、给事中,累授左肃政台御史大夫。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下诏在白司马坂营造大佛像,苏珦以妨农为理由,上疏切谏,被采纳。唐中宗神龙初年,武三思擅权,苏珦以时机不合不可行刑得罪三思,转为右御史大夫,贬出京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谋反失败,事连相王李旦(即唐睿宗)。苏珦秘密为相王辩解,使相王免除猜疑。后来,苏珦迁户部尚书,封河内郡公。他以太子宾客、检校詹事退休。

[2]明验:明显的证验或应验。

[3]大雅:指代德高而有大才的人、学识渊博的人等。

[4]河西:古地区名,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译文】

等到李贞失败,太后想要全部处死韩王、鲁王等诸王,令监察御史蓝田县人苏珦审查他们秘密谋反的案情。苏珦经过审讯,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罪证。有人密告苏珦与韩、鲁等诸王串通,太后召来苏珦,责问他,苏珦直言争论而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太后说:“您是才德高雅的人,朕将另有任用,这个案子不用您审理了。”就命令苏珦去河西监军,改让周兴等人审理。于是收捕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常乐公主等人到东都洛阳,逼迫他们都自杀了,改他们的姓为“虺”,他们的亲属、党羽都被处死。

【原文】

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1]。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2]。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3]。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4]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5]。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6]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7]

【注文】

[1]文昌左丞:唐前期职事官名,即尚书左丞。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尚书左丞为文昌左丞。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再改为中台左丞。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旧称。  狄仁杰(630—700年):唐前期宰相。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高宗时,仁杰考中明经,任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参军。唐高宗仪凤年间,他担任大理丞,一年中断积案一万七千多件,被人称为平恕。他历官侍御史、度支郎中,以进谏言而著称。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他担任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刺史,安抚当地的汉人、胡人,当地百姓刻碑纪念其功绩。后征为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毁当地淫祠一千七百多所。后来,他转为文昌左丞、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即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他被酷吏来俊臣诬害下狱。后来,仁杰转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幽州(治今北京)都督,负责防御东北地区的游牧族群契丹和奚。仁杰曾出任河北道行军元帅,抵御北方草原突厥的进攻。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仁杰又回到中央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再次出任宰相。仁杰后又进纳言、内史。狄仁杰是以不畏权贵、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担任宰相,屡次以“固本安人之术”向皇帝上书进谏,请求息兵役、宽赋税、轻刑罚、重耕织、停建佛像、抚绥周边各族。仁杰又注重推举贤人。他所推荐的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均为一代名臣。武则天欲立其侄子武三思为太子,仁杰力谏认为不可,每以母子亲于姑侄的道理劝武则天召还被流放的庐陵王李显(即唐中宗),立为太子。武则天最终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唐睿宗时代,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狄仁杰著有文集十卷,皆已散失。

[2]司刑:唐代官署名,即司刑寺、大理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大理寺为司刑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原名。  趣(cù)使:驱使,促使,督促。

[3]诖(guà)误:欺骗、贻误。  逆人:悖理之人,叛逆之人。

[4]乖:不顺,不和谐,违背。  仁恤:仁爱体恤。

[5]丰州:地名。隋置,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西南黄河北岸),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带。

[6]宁州:地名。治定安(今甘肃宁县)。  使君:对地方上州或郡长官的通称。

[7]德政碑:凡为官者清正廉洁,造福一方,百姓为其刻石立碑以歌颂其政绩,作为永久的纪念,称为“德政碑”。  设斋:备办素食,向僧尼施食。在唐代,斋僧法会极为盛行。

【译文】

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正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应受牵连判罪的有六七百家,除掉户籍没入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催促豫州执行判决。狄仁杰给太后上密奏说:“他们都是受连累的,我想明白上奏,似乎是在为叛逆的人申辩。如果了解情况而不说,又恐怕违背了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太后特意原谅了这些人,将他们都流放到丰州。当他们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迎接慰劳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大家互相搀扶着,在宁州百姓当年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天后继续往前走。

【原文】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从[1]。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曰:“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2]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3]光辅不能诘,归奏仁杰不逊,左迁复州刺史[4]

【注文】

[1]恃功:自负功高。

[2]蹊(xī):小路。

[3]尚方斩马剑: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后称尚方剑,即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4]复州:古州名。北周置,隋治沔(miǎn)阳(今湖北仙桃西南沔城),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洪湖。

【译文】

当时张光辅还在豫州,将士依仗有功,到处索取,狄仁杰不理会。张光辅大怒说:“州将敢轻视全军元帅吗?”狄仁杰说:“扰乱河南的只有一个越王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出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责问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您统兵三十万,所要杀的只限于越王李贞。城中人听说官军到来,翻越城墙出来投降的人很多,四面都踩踏成道路了,您放纵军士残暴地抢掠,杀掉已经投降的人来报功,流的血染红了郊野,这不是一万个李贞又是什么!我恨不能得到天子的尚方斩马剑架在您的脖子上,我虽死也视为回家一样!”张光辅无法反驳,回到京城后上奏说狄仁杰不恭顺,狄仁杰被贬官为复州刺史。

【原文】

太后之召宗室朝明堂也,东莞公融密遣使问成均助教高子贡,子贡曰:“来必死。”[1]融乃称疾不赴。越王贞起兵,遣使约融,融苍猝不能应,为官属所逼,执使者以闻,擢拜右赞善大夫[2]。未几,为支党所引,冬十月己亥,戮于市,籍没其家[3]。高子贡亦坐诛。

【注文】

[1]成均助教:唐代国子监官。国子学与太学并立,系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设国子学,学额三百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从三品,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从六品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复其旧名。所属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成均助教即国子监的助教,从六品上,负责辅佐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2]苍猝:匆忙,慌张。  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赞善大夫:唐朝太子东宫官官名,正五品上。掌管传令,讽谏过失,教导礼仪,以儒家经典教授诸位郡王。

[3]支党:党羽。

【译文】

太后召皇族到明堂朝见,东莞公李融暗中派使者询问成均助教高子贡,高子贡说:“如果来就必死无疑。”李融于是声称有病而不来觐见。越王李贞发兵起事,派遣使者约李融一同起兵,李融仓促之间不能响应,被属官逼迫,逮捕李贞的使者上报朝廷,李融被提升为右赞善大夫。不久,他被党羽所牵连,垂拱四年(688年)冬十月己亥(十四日),被处死于街市,查抄家产及人口没入官府。高子贡也因此受牵连被杀。

【原文】

济州刺史薛觊、觊弟绪、绪弟驸马都尉绍,皆与琅邪王冲通谋。[觊]闻冲起兵,作兵器,募人。冲败,杀录事参军高纂以灭口。冬十一月辛酉,觊、绪伏诛,绍以太平公主故,杖一百,饿死于狱[1]

【注文】

[1]太平公主(?—713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幼女。太平公主体方硕,方额广颐,多权略,武则天认为和自己相似,对她非常宠爱。太平公主初嫁薛绍,后嫁武攸暨(武则天之侄)。她的封邑加至三千户,超越制度规定,贵盛无比。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她参与推翻武周政权、恢复李唐王朝的政变,加封镇国公主,封邑加至五千户。她与薛绍生二男二女,与武攸暨生二男一女,其子女均封食邑。凡是太平公主引荐的人,多至高官。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联合其侄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共诛唐中宗的韦皇后、韦后之女安乐公主,拥戴李旦(即唐睿宗、李隆基之父)重登皇位。太平公主更是权震天下。当时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之门。太平公主遍树党羽,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其田园宅第遍及京郊,拥有良马万匹,珍宝山积,侍儿数百,奴婢上千。唐玄宗李隆基即皇帝位后,太平公主又图谋发动政变,事败,被赐死。

【译文】

济州刺史薛觊、薛觊的弟弟薛绪、薛绪的弟弟驸马都尉薛绍,都和琅邪王李冲通谋。薛觊听说李冲起兵后,制造武器,招募人马。李冲失败后,他们杀掉录事参军事高纂以灭口。垂拱四年(688年)冬十一月辛酉(初六日),薛觊、薛绪被杀,薛绍因为娶了太平公主的缘故,被杖打一百后,饿死于监狱中。

【原文】

十二月乙酉,司徒、青州刺史霍王元轨坐与越王连谋,废徙黔州,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1]。江都王绪、殿中监郕公裴承先皆戮于市[2]。承先,寂之孙也[3]

【注文】

[1]司徒:古代官名。唐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正一品。本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重臣,无所不统。但在唐朝,司徒仅作为大臣的加官(只表示身份、官位的荣誉衔),无实际职掌。  槛车:囚车,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  陈仓:古县名。即陈仓县,相当于今陕西宝鸡市。位处长安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

[2]殿中监:唐朝职事官名。唐中央机构殿中省设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殿中监负责掌管皇帝的衣服、车马,总领皇宫内衣、食、住、行。少监辅助殿中监。  郕:音chéng。

[3]寂:即裴寂(570—629年或573—632年),唐朝开国功臣。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yī)西南)人,字玄真。隋朝末年,裴寂担任晋阳宫副监,与李渊(后来的唐高祖)为朋友。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劝李渊起兵,以晋阳宫内所藏粮食、丝织品、铠甲相助。李渊率军攻破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后,他劝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他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颇受李渊信任。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他又迁尚书左仆射。他曾经制定唐朝的法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因罪被免官,流放静州(治今宁夏永宁东北)。当地的山羌人造反,裴寂破之。唐太宗念他为建立唐朝立下的功劳,将他召还,后死。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乙酉(初一日),司徒、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因为与越王李贞通谋而获罪,被废黜并流放到黔州,囚车押运他,走到陈仓县时死去。江都王李绪、殿中监郕国公裴承先都被处死于街市。裴承先是裴寂的孙子。

【原文】

己酉,太后拜洛受图,皇帝、皇太子皆从,内外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叙立,珍禽、奇兽、杂宝列于坛前,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1]

【注文】

[1]坛:土筑的高台,用于朝会、盟誓和祭祀等。  卤簿:卤簿是帝王重大活动时扈从的仪仗队,即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增加了仪仗和乐舞。卤簿在汉代已经出现,“卤”是“橹”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从盾的防护意义引申为对帝王的防护保卫措施,包括武器装备和护卫人员的有组织的行动,即“车驾次第”加上“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己酉(二十五日),太后祭拜洛水,接受“天授圣图”,皇帝、皇太子都随从着太后,朝廷内外文武百官、各族首领各按方位排列站立,珍禽、奇兽以及各种珍宝陈列在祭坛前面,文物礼乐仪仗的盛大,是唐朝开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

【原文】

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1]。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2]。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藉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3]。号曰万象神宫[4]。宴赐群臣,赦天下,纵民入观。改河南为合宫县[5]。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僧怀义以功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6]。侍御史王求礼上书曰:“古之明堂,茅茨不翦,采椽不斫[7]。今者饰以珠玉,图以丹青,铁入云,金龙隐雾,昔殷辛琼台,夏癸瑶室,无以加也。”[8]太后不报。

【注文】

[1]法:仿效。  方色:古代五行家将东、南、西、北、中分别与青、赤、白、黑、黄相配,一方一色,简称“方色”。一年四季分别与东、南、西、北相配。春季与东方相配,代表青色;夏季与南方相配,代表赤色;秋季与西方相配,代表白色;冬季与北方相配,代表黑色。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二十四气:二十四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有时也通称为节气,即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传统历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二节气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中气成为农历确定月序的依据,没有中气的月份被视为上一个月的重复,称闰月。  铁凤:古代屋脊上的一种装饰物。铁制,形如凤凰。下有转枢,可随风而转。

[3]围:量词。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或两臂合拢的长度。  栭(ér):柱顶上支承梁的方木。  栌(lú):柱上方木,斗拱。  橕(chēng):支柱。  (pí):屋檐前板。  藉(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衬垫。  辟雍: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4]万象神宫:即武则天明堂,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高三百尺(今九十余米)。后来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5]河南:古县名。即河南县,唐东都洛阳分为河南县和洛阳县,均相当于今河南洛阳。  合宫:相传为黄帝的明堂。在这里,武则天改河南县为合宫县显然也是带有政治意义的。

[6]左威卫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左、右威卫为唐朝禁军的一支,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负责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监督宫廷仪仗队,护卫皇帝。  国公:唐朝爵位,第三等,从一品。

[7]茅茨(cí)不翦(jiǎn):茅茨,茅屋;翦,修饰。茅茨不翦,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形容生活简陋、俭朴。  采椽(chuán)不斫(zhuó):采,柞(zuò)木。斫,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采椽不斫,比喻生活简朴。

[8]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zhuó):(yuè),一种水鸟。形状似鸭,长颈红眼,古代以为神鸟。人们常常把与凤凰等同起来,而在古代又常将皇后比作凤凰。因此武后命人修建的明堂用铁装饰,也有尊崇自己的意图。  殷辛(?—前1046年):即殷纣王、商纣王。  琼台:相传为商纣王所建的玉台。  夏癸:即夏桀,又称癸,履癸,生卒年不详,夏朝最后一代王。相传桀有才力,性暴虐,嗜酒好声色。他继承王位后,讨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州),得美女妹喜。他十分宠爱妹喜。他竭尽百姓之财建造宫殿,供自己享乐。民众不堪其苦,常常诅咒他。后来,不断有地方诸侯背叛桀。大臣劝谏桀,桀也不听。商王汤乘机讨伐夏朝,双方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今山西夏县西),桀败走,被放逐于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夏朝灭亡。  瑶室:相传为夏桀所建的玉台。

【译文】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二十七日),明堂竣工,高二百九十四尺。三百尺见方,一共有三层:下层按照四季划分,四方各用本方的颜色;中层按照十二时辰划分,上为圆顶,由九条龙捧起。上层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也是圆顶,上面安置了铁凤,高一丈,用黄金装饰。中间有十围粗的大木,上下贯通,方木、斗拱、支柱、屋檐前板都依仗它做基础,下面安置铁制水渠,像太学中辟雍的样子。号称万象神宫。太后设宴赏赐群臣,大赦天下罪人,允许百姓进入明堂参观。改河南县为合宫县。又在明堂北面造起五层天堂以贮藏大佛像,登上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了。和尚薛怀义因主持修造明堂和天堂有功而授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侍御史王求礼上奏说:“古代的明堂,用茅草为顶而不加修剪,以柞木做椽而不加砍削。现在用珠宝玉石装饰,涂上各种颜色,铁凤高入云端,金龙藏进云雾,从前殷纣王的琼台、夏桀的瑶室,都无法超过它。”太后没有答复。

【原文】

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朔,大飨万象神宫,太后服衮冕,搢大珪,执镇珪为初献,皇帝为亚献,太子为终献[1]。先诣昊天上帝座,次高祖、太宗、[高宗],次魏国先王,次五方帝座[2]。太后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丁巳,太后御明堂,受朝贺。戊午,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己未,御明堂,飨群臣。

【注文】

[1]永昌: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永昌元年(689年)一月至十月(包括闰九月)。这一时期实际由武则天操纵朝政,一般算做武则天的年号。  衮冕:即衮衣和冕,是皇帝及王公贵族的礼服和礼冠。皇帝、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正式服装。  搢(jìn):插。  大珪(guī)、镇珪:珪同圭,玉器。  初献、亚献、终献:祭祀时的三献之礼:首次、二次、三次敬献。

[2]昊天上帝:主宰天地宇宙的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  魏国先王:即武则天之父武士彟(577—635年)。参见注“武士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追尊武氏先祖。其中追尊其父武士彟为魏定王。  五方帝: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和五方帝对应的是五个节令和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在某一个节令来临的时候,就相对应地祭祀五方帝中间的一个,以祈求五方帝中间的某一个,在自己对应的节令里,尽职尽责,风调雨顺。中国古代皇帝均祭祀五方帝。但是,在后来的演变中,五个节令逐渐变为春、夏、秋、冬四季。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春正月乙卯朔(初一日),举朝在万象神宫合祭,太后穿戴帝王的礼服礼帽,腰带上插着大圭,手拿着镇圭,第一个献酒,皇帝第二个献酒,太子最后一个献酒。先到昊天上帝灵座前,其次到唐高祖、太宗、高宗灵座前,其次到魏国先王灵座前,其次到五方帝灵座前。太后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丁巳(初三日),太后驾临明堂,接受举朝祝贺。戊午(初四日),太后在明堂施政,颁布九条政令以教诲百官。己未(初五日),太后驾临明堂,宴赏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