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齐
【内容提要】
《周灭齐》叙述了北齐末年,政局混乱,统治黑暗,北周武帝宇文邕抓住时机,两次率军讨伐北齐,最终消灭北齐,统一北方的历史过程。
公元561年,北齐孝昭帝高演去世。高演在临死前,将帝位传给自己的胞弟、长广王高湛。高湛即位后,改元太宁,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高湛本即庸劣无能,即位后更是沉湎酒色,诛杀宗室,不谋国事,还重用奸诈作恶、阿谀逢迎的和士开、祖珽等人,北齐政治腐败,国势颓废。
北齐大臣祖珽私下劝说和士开,让他劝谏武成帝传位给太子,以便邀功。和士开听后照办,在和士开等人的劝说下,公元565年,武成帝果然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但军国大事仍向他汇报。太子高纬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天统,高纬即北齐后主。
高纬木讷口吃,生性怯懦,不喜欢召见朝臣,如非宠幸之人,他从不与其交谈。北齐后主高纬继承武成帝的奢侈风气,宠信陆令萱、和士开、穆提婆等奸佞之徒,导致北齐更为衰落。但后主高纬却无视危机,一味享乐,还置文林馆,游宴赋诗,粉饰太平,被人讥为无愁天子。
北齐将领斛律光骁勇过人,治军严明,临阵果敢,每战必胜,深为敌手所忌惮,是一代名将。而且其为人正直,不贪权势,堪为北齐的中流砥柱,但却被诬陷而遭灭族之祸。北齐大臣崔季舒、张雕等人因联名劝谏后主不要到晋阳,也遭杀身之祸。北齐股肱之臣接连被杀,朝野无不失望,使得北齐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局面岌岌可危,国家处于危急之中。
北周建国后,国力不断增强。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更是励精图治,君臣同心,国势蒸蒸日上。看到北齐统治昏聩,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心灭齐。公元575年,他率兵东进,进攻河阴(今河南洛阳),后因宇文邕病重,北周撤军。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再次率领大军攻伐北齐。灭齐之战开始后,宇文邕率大军攻击北齐重镇晋州(治今山西临汾),他亲临前线督战,周军一举攻克晋州。北齐后主得知周军伐齐,率军赴援,企图夺回晋州,周齐两军在晋州一带展开决战。在交战中,北齐后主表现得十分愚蠢,导致齐军大败。齐后主逃往晋阳,不久又逃奔邺城。周军乘胜连续进攻,相继攻破晋阳、邺城等地,北齐灭亡,北齐后主也被俘虏。
北周在宇文邕亲政后,国力日增,与此相应的是,北齐自文宣帝高洋去世后,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到北齐武成帝高湛时期,更是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国家一蹶不振。北周攻灭北齐,使分裂的北方重归统一,为日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文】
陈文帝天嘉三年[1]。齐主之为长广王也,清都和士开以善握槊、弹琵琶有宠,辟为开府行参军,及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2]。
【注文】
[1]陈(557—589年):朝代名。共历五帝三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武帝陈霸先创建,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文帝:即陈朝第二位皇帝陈文帝陈蒨(522—566年),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侄子。初任吴兴太守。陈霸先即位,封临川郡王,拜侍中、安东将军。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死,遗诏立为帝,公元559—566年在位。次年,改元天嘉。即位后,继续完成统一江南的事业。平时勤于政事,又比较注意节俭,发展农业生产,令地方官员及时劝课农桑,还曾整理户口。在他统治期间,南方的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天康元年(566年),病死。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 天嘉:南朝陈文帝陈蒨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六年多,即庚辰(560年)一月至丙戌(566年)二月。天嘉三年即562年。
[2]齐:即北齐(550—577年),朝代名。共历二十八年,是北朝政权之一。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建元天保,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大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南朝梁、陈等。 齐主:即北齐武成帝高湛(537—568年),高欢第九子,高演同母弟弟。继高演为北齐皇帝。公元561年至565年在位。东魏时封长广郡公。北齐建国后,进爵为王。官至太尉、京畿大都督、右丞相。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年),拥立兄长高演为帝。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561年),高演死,遗诏高湛继统,不久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修订律令,首创“十恶”之条。又颁行均田令,定租调之制。后不理朝政,荒淫奢侈。四年(565年),禅位于太子高纬,称太上皇帝。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568年),病死邺都,葬永平陵。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 长广:郡名。东汉建安初置,治长广(今山东莱阳)。不久废。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复置。北魏治胶东城(今山东平度)。辖昌阳、长广、不其、挺县、即墨、当利六县,北齐移治黄县(今山东黄县)。隋开皇初废。 王:此处指郡王。爵位名。汉、魏时只封王爵。晋武帝司马炎封子弟二十多人为王,以郡为国,后称之为郡王。南朝陈置为封爵,为十二等爵第一等,一品。隋朝为九等爵第二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为九等爵第二等,从一品。 清都:郡名。即北齐时魏郡。西汉置,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邯郸以南以及河南安阳一带,后辖境屡有变迁。北魏时,辖邺县、临漳、繁阳、列人、昌乐、武安、临水、魏县、平邑、易阳、元城、斥章、贵乡十三县。北齐改为清都郡,北周复为魏郡。 和士开(524—571年):北齐大臣。字彦通,清都临漳(今河北临漳西)人。北齐初,任长广王高湛开府行参军,深为高湛宠信。高湛即位,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兖州刺史、侍中、尚书右仆射,更受宠爱。高湛死后,顾托辅佐后主,深以委任,拜左仆射、尚书令,封淮阳王。后被琅邪王高俨所杀。 以:因为,由于。 善:善于,擅长。 握槊(shuò):古时类似双陆的一种博戏。 琵(pí)琶(pá):弹拉类弹弦乐器。琵琶二字始自汉代,最早写作枇杷或批把,后在字形上与琴瑟连类,故书为琵琶。古时琵琶为广义之词,文献上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种弹拨乐器都泛称为琵琶,汉代琵琶指的是圆形的阮。东汉晚期已出现梨形的样式,南北朝以后趋向定型,但称谓混乱,直到唐代,琵琶之名始固定。 辟(bì):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开府:官职名。此处为“开府仪同三司”的简称。三司即三公,即开建府署,辟置僚属援引三公之例。东汉初,以司空、司徒、太尉(大司马)为三公,因均冠司字,故又称三司,东汉始有“同三司”、“仪同三司”之称,曹魏时始设置“开府仪同三司”一职,为大臣加号,意即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礼制、待遇相同,允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两晋、南北朝多沿用。隋初置为正四品上阶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从一品,位次王、公。唐沿置,为文散官第一等;也用为勋官,从四品上。宋初为从一品文散官。明代废除。此外,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大将军,每一将军也下设二开府,为统兵官。 行参军:官职名。三国始置,晋初,朝廷除拜为参军,诸府自辟为行参军。晋以后行参军也可朝廷除拜,唯官阶低于参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府、军府、州皆置,隋唐也置。 累迁:多次升迁。 给事黄门侍郎:官职名。即黄门侍郎,也称黄门郎,秦代初置,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无固定之员,掌侍从左右。汉代沿用此官职。与侍中共掌侍中寺事务。秦又有给事黄门之职,汉代沿用。至东汉,合并二官为给事黄门侍郎,掌侍从左右,出入宫禁,地位重要,魏晋南北朝沿用,梁为十二班,陈为四品。隋代改称黄门侍郎,为门下省副长官,正四品上。唐朝沿置,玄宗以后侍中渐成空衔,门下省事务实由其主持。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改名东台侍郎、鸾台侍郎、门下侍郎,不久复旧。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又改为门下侍郎,正三品。
【译文】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北齐国主武成帝高湛还是长广王时,清都人和士开因为擅长握槊游戏、弹琵琶而被宠信,被征召并授予开府行参军一职,等到武成帝即位,多次升迁至给事黄门侍郎。
【原文】
四年。齐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有宠于齐主,齐主外朝视事,或在内宴赏,须臾之间,不得不与士开相见,或累日不归,一日数入,或放还之后,俄顷即追,未至之间,连骑督趣[1]。奸谄百端,宠爱日隆,前后赏赐,不可胜纪[2]。每侍左右,言辞容止,极诸鄙亵,以夜继昼,无复君臣之礼[3]。常谓帝曰:“自古帝王,尽为灰土,尧舜、桀纣,竟复何异[4]?陛下宜及少壮,极意为乐,纵横行之,一日取快,可敌千年[5]。国事尽付大臣,何虑不办,无为自勤约也[6]。”帝大悦,于是委赵彦深掌官爵,元文遥掌财用,唐邕掌外、骑兵,信都冯子琮、胡长粲掌东宫[7]。帝三四日一视朝,书数字而已,略无所言,须臾罢入[8]。长粲,僧敬之子也[9]。
【注文】
[1]侍中:官职名。秦始置,因往来殿内,故名侍中。加此官即可入侍禁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三国魏、两晋、南朝宋、齐置为侍中省长官,三品。南朝梁、北魏孝文帝改制后为门下省长官。梁十三班;陈三品,北魏、北齐同。职掌机要、封驳、平尚书奏事等,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晋朝开始也把侍中作为三公的加衔。北周仅为加官。隋改称纳言、侍内,唐高祖复改侍中,正三品,为门下省长官。执掌封驳制敕,与中书令共参议军国大政,居宰相之职,唐中期后渐成为虚职。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时曾改名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不久皆复旧。明代废。 外朝:天子处理朝政之所,对内朝而言。 视事:任职,治事。多指政事。 宴赏:宴饮赏玩。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少顷。 累日:连日。 俄顷:片刻;一会儿。 连骑:指从骑之多。 督趣:也作“督促”。督责催促。
[2]奸谄(chǎn):奸邪谄媚。 隆:上升;升高;增高。 不可胜纪:数量极多,数不过来。胜,尽。纪同“计”。
[3]每:常常。 容止:仪容举止。 极诸:极其。 鄙亵:鄙陋轻慢。 无复:不再。复,再。
[4]灰土:尘土。 尧:中国传说中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帝喾(kù)少子。姓伊祁、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帝尧、唐尧。传说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体恤人民,被视为仁君的典范。曾设官治理国政,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并用鲧治水。晚年征询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意见,推荐舜为其继承人。恐长子丹朱不服,将其放逐于南方,后丹朱举兵反叛,尧亲自率兵平叛,处死丹朱,让位给舜。 舜: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一说妫姓),名重华。号有虞氏,也称虞舜。被四岳荐为尧的继承人。继位后,耕田、打鱼、制陶,深受大众爱戴。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又巡视四方,以禹治洪水,并经洪水考验,将禹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在位期间,继续对三苗等用兵,巩固华夏族的地位。晚年在南巡中病卒。 桀(jié):夏朝末代国王,历史上的著名昏君。名履癸。生性残暴,沉湎酒色。残酷剥削百姓,大兴土木,建造“倾宫”、“瑶台”等许多豪华宫殿。又曾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合诸侯,攻灭有缗(mín)氏(今山东金乡)。人民对他非常痛恨,相传借太阳来咒骂他,愿意一同灭亡。后来商族首领汤联合许多部落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军,他逃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夏朝灭亡。 纣(zhòu):即帝辛(?—前1066年),商朝末代国王,历史上的著名暴君。才力过人而刚愎(bì)自用,沉湎酒色,荒淫暴虐。对人民残酷剥削,刑罚苛重,作炮烙之刑,杀鄂侯、九侯和大臣比干,连续发动对东夷的战争,引起民众与各诸侯的反抗。周武王乘机联合西南各族举兵攻商,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纣大败,逃奔鹿台自焚死,商朝灭亡。 竟:最后;最终。
[5]陛(bì)下:本义为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成为下臣对统治者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及:趁着。 极意为乐:随心所欲,纵情取乐。 纵横: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6]付:交给。 勤约:勤劳节俭。
[7]赵彦深(507—576年):北齐官员、书法家。名隐,字彦深。自称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起初是东魏尚书令司马子如的门客,负责抄写事务。经司马子如推荐,官至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掌管机密,受到高欢赏识。入北齐,仍掌管机密。逐渐晋升至秘书监,拜侍中,封安乐公。后升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进位尚书令,封宜阳王。官至司空、司徒。 官爵:官职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隋文帝杨坚置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杨广改为王、公、侯三等爵。 元文遥:生卒年不详。魏宗室,北齐大臣。字德远,河南洛阳人。东魏时,为高澄大将军府功曹。北齐建立后,任中书舍人。曾被幽禁,获释后授尚书祠部郎中。高演摄政,任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掌管机密。高演即位,任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北齐武成帝时,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中、中书监。北齐后主天统二年(566年),特赐姓高氏,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出任西兖州刺史,后征召入朝,不久卒。 财用:财物;财富。 唐邕(yōng):生卒年不详。北齐、北周大臣。字道和,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为高澄大将军府参军。北齐天保(550—559年)末为给事黄门侍郎。处事机敏,受到宠信。后主高纬时,迁尚书令,封晋昌王,加录尚书事。后因得罪高阿那肱,被夺权柄。北周灭齐之战,降北周,为仪同大将军,卒于凤州刺史任上。 外、骑兵:即外兵省(曹)和骑兵省(曹)。外兵省(曹),官职名。三国魏置外兵曹,两晋、南北朝沿置,北魏也置。为五兵(七兵)尚书之一,掌管京畿外之兵。北齐建国后,外兵曹未归尚书省,而是改称外兵省,为掌管全国军政枢务的机构,直属皇帝,职权极重。骑兵曹(省),官职名。尚书省骑兵曹长官通称。三国魏置、西晋沿置,六品。东晋废。南朝梁复置,五班,北魏也置,六品。北齐不再归属尚书省,另设骑兵省,掌管骑兵事务。 信都:县名、郡、国名。汉置县,治今河北冀州。隋大业(605—618年)初并入长乐,唐初复改信都。唐末曾改尧都,不久复旧。明洪武六年(1373年)废。历为信都国、信都郡、乐成国、冀州、长乐国等治所。也为郡、国名,西汉置郡。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一度改为广川国等名,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信都郡、县名。统辖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县、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十三个县。仍属于冀州。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改信都郡为乐成国。后又改为安平国、安平郡、长乐国、长乐郡等。 冯子琮(cóng)(?—571年):北齐大臣。字子琮,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人。其妻为北齐武成帝胡皇后妹妹。初为领军府法曹参军,掌管机密。又升任太子中庶子、给事黄门侍郎,监修大明宫。北齐后主即位,任郑州刺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他卖官纳贿,肆意聚敛,后为北齐琅邪王高俨所杀。 胡长粲(càn):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北齐后主时任侍中。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武成帝胡皇后的堂兄。以外戚起家给事中,迁黄门侍郎。后主即位,胡长粲与黄门冯子琮出入禁中,专典敷奏。世祖高湛死,与娄定远、赵彦深、和士开等同知朝政,当时人称他们为八贵。后主富于春秋,庶事皆委胡长粲。天统四年(568年),进位侍中。五年(569年),出为赵州刺史。卒于州。 东宫: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代指太子。
[8]视朝:临朝听政。 略无:全无,毫无。 罢入:散朝回宫。罢,中止某种活动。
[9]僧敬:即胡虔,生卒年不详。北魏末年官员。字僧敬,北魏临泾(今甘肃镇原郭塬乡皇后湾)人。初任千牛备身。北魏灵太后复执政,位至泾州刺史。对灵太后举止,时有劝谏。东魏时,位至司空。
【译文】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北齐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受到北齐武成帝高湛宠信,武成帝或是上朝听政,或是在宫内饮宴赏玩,即使是片刻工夫,也不能不与和士开相见,有时武成帝一连几天不让他回家,有时一天几次召他进宫,有时刚让他回去,不大一会儿又要把他追回来,和士开还没到达之时,武成帝接连派人骑马催促。和士开想方设法阿谀逢迎,日益受武成帝宠爱,前后收到的赏赐,多得不可胜数。和士开每次侍奉在武成帝身边,说话言语,表情举止,都极为卑鄙下流,夜以继日,不再遵守君臣之间的礼节。和士开经常对武成帝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最终都会变成泥土,尧舜、桀纣,最终有什么区别呢?陛下应该趁着身强力壮,随心所欲,纵情取乐,一天行乐,可以胜过千年。国家大事都交给大臣,还担心有什么不能办的呢,用不着给自己添加束缚。”武成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委派赵彦深掌管官爵封赏,元文遥掌管处理财政,唐邕掌管外军和骑兵,信都人冯子琮、胡长粲掌管东宫事务。武成帝三四天才上一次朝,仅仅批示几个字而已,也不说什么话,一会就散朝回宫。胡长粲是胡僧敬的儿子。
【原文】
帝使士开与胡后握槊,河南康献王孝瑜谏曰:“皇后天下之母,岂可与臣下接手[1]。”孝瑜又言:“赵郡王叡,其父死于非命,不可亲近[2]。”由是叡及士开共谮之[3]。士开言“孝瑜奢僭”,叡言“山东唯闻河南王,不闻有陛下”[4]。帝由是忌之[5]。孝瑜窃与尔朱御女言,帝闻之,大怒[6]。夏六月庚申,顿饮孝瑜酒三十七杯[7]。孝瑜体肥大,腰带十围,帝使左右娄子彦载以出,酖之于车,至西华门,烦躁投水而绝[8]。赠太尉、录尚书事[9]。诸侯在宫中者,莫敢举声,唯河间王孝琬大哭而出[10]。
【注文】
[1]胡后: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生卒年不详。父胡延之,母为范阳卢氏。天保初年,选为长广王高湛王妃。高湛继帝位后,立为皇后,其子高纬登基后,为太后。北齐灭亡后,胡太后入北周。胡氏在做皇后和太后期间,行为颇不检点,北齐灭亡后,更是恣意淫秽,隋开皇年间去世。 河南:郡名。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治雒阳(今河南洛阳)。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jì)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其后辖境渐小。东魏治宜迁(东魏静帝改河南县置,今河南洛阳),辖宜迁,隋初废。 康献王孝瑜:即高孝瑜(537—563年),北齐大臣,高澄之子。字正德。北齐初封河南王,任中书令、司州牧。与武成帝高湛相友善。又参与杀杨愔,受到高湛信任。后生活淫奢僭越,和士开等向高湛密告。高湛恼怒,于是派人将他毒死。 谏(jiàn):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皇后:皇帝的正妻。 接手:手相接触。
[2]赵郡:郡、国名。汉高帝四年(前203年)改邯郸郡置赵国,建安中改为郡,三国魏太和中复为国,并移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西晋末复为郡。北魏移治平棘(今河北赵县)。辖境缩小,辖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五县,相当于今河北赵县、元氏、高邑、柏乡等县地。隋初废。郡:行政区名。春秋时已出现,但当时的郡只设在边远地区,由国君的重臣率军驻守,其地位低于县。战国时期,郡的地位不断提高,故在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郡长官称守,初为武职,防戍边郡。后成为地方长官。秦始皇统一后,确立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王国下辖郡县,后王国和郡同级别,后代沿置。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隋大业初和唐天宝(742—756年)初曾两度恢复郡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次废除,后不再复设,此后郡成为州、府的别称。 叡(ruì):即高叡(534—569年),北齐大臣,高欢弟高琛之子。小名须拔,自幼为高欢所养,东魏末任太子庶子,北齐建国封赵郡王,迁散骑常侍。北齐武成帝高湛时,升任尚书令,执掌朝政,屡次抗击突厥、北周进攻,进封太尉,声望很高,因此逐渐遭到猜忌,武成帝死后,被胡太后所杀。 死于非命:指遭受意外的灾祸而死。非命,意外的祸患。
[3]由是:因此。 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4]奢僭(jiàn):指奢侈逾礼,不合法度。 山东:崤(xiáo)山或华山以东地区。
[5]忌:猜忌,嫉妒,憎恨。
[6]窃:偷偷。 尔朱御女:北齐武成帝高湛嫔妃,名摩女,生平事迹不详。御女为妃嫔称号。北魏孝文帝时始见。北齐后期,置八十一御女,各有名号。
[7]庚(gēng)申: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即以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guǐ)十天干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月、日、时),如庚申、甲午、丙申等。六十年(月、日、时)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庚申为干支中的第五十七个。 顿饮:一顿饭饮酒。
[8]围:量词。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 左右:身边人员、部下。 娄子彦:北齐武成帝高湛的近臣。生平事迹不详。 酖(zhèn):“鸩”的异体字。毒酒,用毒酒害人。 西华门:邺城宫城西门。 绝:死。
[9]太尉:官职名。秦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负责军政大事,合称三公。西汉初尚沿此制,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仍称太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管理全国军政,参议大政,秩万石。魏、晋、南北朝多为大臣加官,无实际职掌,皆一品(梁称十八班)。隋、唐类此,正一品,北宋初沿置,为加官,宋徽宗赵佶时改为武职最高级阶官,正二品,元代以后废。晚唐至宋也作为对武将的尊称。 录尚书事:官职名。西汉后期始设“领尚书事”,为总领尚书台的长官或为宰相之兼衔。东汉改称“录尚书事”。自汉末、魏晋以后录尚书事虽不是尚书台的长官,其官秩也随所任者而异,但由于掌重权的大臣常兼此职且位在尚书令之上,故仍是总揽朝政,威权极重。南北朝时无专任的宰相也无正式的宰相之名而实任宰相之职者,常加“录尚书事”衔,当时号称“录公”。南齐及北魏、北齐皆定为正式官号,为尚书省长官,北周时(一说隋时)废。
[10]举声:出声。 河间:郡、国名。汉高帝置郡,文帝改国,其后或为郡,或为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平帝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东汉初废,永元初复置国,辖境扩大至相当于今河北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肃宁以东,交河、阜城以北地区。三国魏改为郡,西晋复为国。北魏初又改为郡,辖武垣、乐城、中水、鄚(mào)县四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初改瀛(yíng)州为河间郡。治赵军城(隋置河间县,即今河北河间)。辖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县、博野、清苑、长芦、平舒、鲁城、饶阳十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区、博野以东,肃宁、河间、沧州、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瀛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瀛州。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升为河间府。此外,南朝宋侨置河间郡。治乐城(今山东寿光),北魏辖阜城、城平、武垣、乐城、章武、南皮六县。 孝琬(wǎn):即高孝琬(541—566年),北齐大臣。高欢长子高澄第三子。北齐天保元年封河间王,天统元年(565年)升任尚书令。后因骄矜自负,人进谗言,被武成帝高湛所杀。
【译文】
北齐武成帝高湛让和士开与胡皇后玩握槊游戏,河南康献王高孝瑜劝谏说:“皇后是百姓之母,怎么可以和臣下的手接触呢。”高孝瑜又说:“赵郡王高叡,他的父亲死于非命,陛下不可与他亲近。”因此高叡与和士开共同进高孝瑜的谗言。和士开说“高孝瑜奢侈程度超越他的身份”,高叡说“山东只听说有河南王,听不到有陛下”。武成帝因此猜忌高孝瑜。高孝瑜曾经偷偷和尔朱御女交谈,武成帝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天嘉四年(563年)夏季六月庚申(二十八日),武成帝一次让高孝瑜喝了三十七杯酒。高孝瑜身体肥胖硕大,腰粗十围,武成帝派身边亲信娄子彦用车将高孝瑜载着拉出来,在车上又给高孝瑜灌了毒酒,到了西华门,高孝瑜毒药发作,烦躁投水而死。武成帝给高孝瑜赠官为太尉、录尚书事。在宫中的各个诸侯,都不敢声张,只有河间王高孝琬从宫中大哭而出。
【原文】
六年[夏四月]。齐著作郎祖珽有文学,多技艺,而疏率无行[1]。尝为高祖中外府功曹,因宴失金叵罗,于珽髻上得之[2]。又坐诈盗官粟三千石,鞭二百,配甲坊[3]。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及有他赃,当绞,除名为民[4]。显祖虽憎其数犯法,而爱其才伎,令直中书省[5]。世祖为长广王,珽为胡桃油献之,因言“殿下有非常骨法,孝徵梦殿下乘龙上天”[6]。王曰:“若然,当使兄大富贵[7]。”及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迁散骑常侍[8]。与和士开共为奸谄。
【注文】
[1]著作郎:官职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担任编修国史和起居注的任务。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常由中书监、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兼任,多为贵族子弟起家的职务,后代多沿置。晋、南朝宋皆六品,梁武帝萧衍天监七年(508年)定为六班,陈改为六品。北魏中期置为著作局长官,从五品上。北齐为著作省长官,从五品上。隋朝为著作曹长官,隋初定为从五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升正五品,后又降为从五品。唐代为著作局长官,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置史馆后,不再掌国史修撰。 祖珽(tǐng):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文学家。字孝徵(zhēng),北齐范阳逎(qiū)(今河北涞〈lái〉水北)人。博学多才,擅写文章,精通音律,但为人、从政贪婪骄奢,为当时人们所不齿。初任秘书郎,后主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入文林馆总监撰书,封燕国公。后因罪贬为北徐州刺史。 疏率(lǜ):粗疏轻率;粗略草率。 无行:行为恶劣;品行不好。
[2]尝:曾经。 高祖:即高欢(496—547年),东魏权臣,北齐王朝的奠基者。一名贺六浑,祖籍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后迁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成为鲜卑化汉人。高欢性格沉稳大度,轻财重士,为当时豪杰所崇敬。曾参加北魏末年杜洛周的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归附尔朱荣。尔朱荣死后,高欢以六镇兵为基础,南下据冀州,进兵洛阳,杀北魏节闵帝,立元脩(xiū)为傀(kuǐ)儡(lěi)皇帝,击败尔朱兆,消灭尔朱氏的势力。北魏孝武帝元脩西奔长安后,高欢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死。在执政期间,高欢尝试解决胡汉民族矛盾,维护均田制度,死后其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废东魏,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神武帝,庙号为高祖。 中外府:即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官署名。北朝置,统管中央和地方上的军队,设有长史、司马、司录、从事中郎、掾(yuàn)、属、诸曹参军、行参军等佐官。 功曹:官职名。西汉始设,为地方官府职事机构。掌管人员选任,并兼参管诸曹事务。其主事者,司隶校尉府称功曹从事,州府称治中从事,郡称功曹,县称功曹掾。后代沿置,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废。 金叵(pǒ)罗:金制酒器。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
[3]坐:定罪,由……而获罪。 诈盗:诈骗盗窃。 粟(sù):即谷子、小米。泛指谷类。 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三千石。 配:古代把罪人遣放到边远地区充军;放逐。 甲坊:制造铠甲的作坊。
[4]显祖:即北齐文宣帝高洋(529—559年),字子进。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高欢次子,北齐的建立者。公元550年,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以鲜卑贵族为政权基础,任用汉人杨愔(yīn)改定律令,抑制贪污。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均获大胜。并修建长城,巩固边防。又乘侯景乱梁之后,发兵南征,北齐疆土扩展至淮南,后与陈朝划江为界。高洋在位初年,治国谨慎,执法公允,后居功自傲,荒淫暴虐,并推行鲜卑化,胡汉矛盾比较突出。只是依赖杨愔辅政,得以维持政局。后因酗(xù)酒暴卒,谥号文宣皇帝,庙号显祖。 秘书丞:官职名。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置。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改秘书令为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等职。晋武帝曾以秘书并入中书省,其长官称中书秘书丞。晋惠帝复置秘书监,秘书丞为其属官之一,负责所藏图书典籍的管理和整理校定。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清要之官,出任者多为士族高门。晋、南朝宋皆六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八班,陈改为五品。在北魏时多参典著作,主修撰国史及起居注,并参与礼仪制度的议定。北魏、北齐皆五品上。隋初于秘书省也设秘书丞,五品。大业三年(607年)改革官制,废秘书丞之职。唐复设,主管秘书省的日常事务,从五品上。宋、金也有此官。 《华林遍略》:书名。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类书之一,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下令编纂,徐勉、徐僧权、何思澄等人编写,共七百卷。自天监十五年(516年)起,历时八年完成。北齐时颇受注重。隋时尚有六百二十卷,唐修《艺文类聚》时也多摘录。宋初已不传。今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一唐人写本之古类书,存二百五十九行,或认定即为本书残存之抄本。《华林遍略》为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类书的蓝本,对中国古代类书的编纂具有深远的影响。 绞(jiǎo):勒死;吊死。 除名: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
[5]才伎(jì):即“才技”。才智本领。 直:职守。 中书省:官署名。三国魏置,掌臣下奏事,并草拟皇帝诏令,设监、令为长官。晋朝、南北朝沿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权力甚大,长官多为实际宰相。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李渊时复称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共理军国大政,为最高决策机关。掌草拟诏敕,交尚书省颁下执行;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府进奏章表,亦由中书省递呈皇帝,并草拟批答。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改名西台、风阁、紫微省,不久即复旧。明初废。
[6]胡桃:即核桃。 因:趁势;乘便。 殿下:汉以来对太子、诸侯王的称呼。殿下本意为殿阶之下,因太子、诸侯王居宫殿而见群臣,故尊称殿下。犹如称皇帝为陛下。 非常:异乎寻常的、异常的。 骨法:骨相。 孝徵:即祖珽,字孝徵。
[7]若然:如果这样。 大富贵:得到荣华富贵。
[8]擢(zhuó)拜:提拔授官。擢,提拔,提升。拜,授予官职;任命。 中书侍郎:官职名。三国魏始置中书侍郎,也称中书郎,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的副手,协助长官起草发布诏令,五品。两晋南朝沿置,东晋时执掌诏令的起草,曾一度改称中书通事郎。南朝也置,南朝宋以后起草诏命的职责多归舍人,侍郎职权渐轻。南朝宋五品,梁九班,陈四品。北魏、北齐均设。北魏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隋代改称内史侍郎或内书侍郎,唐初复改为中书侍郎,为中书省次官,正四品。唐代宗时升正三品。唐中期后因中书令不轻易授人,故中书侍郎也等于中书省的长官,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衔,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曾改为西台侍郎、风阁侍郎、紫微侍郎等,不久都恢复旧称。南宋废除。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散骑常侍:官职名。秦、汉时设散骑和中常侍。三国魏置散骑常侍,由散骑和中常侍合并而成,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三品。两晋、南朝、北魏、北齐沿置。初为散骑省长宫,东晋以后为东省(集书省)长官。职掌侍从、规谏,多为加官。至东晋,参掌机密,职任类似侍中。南朝宋以后散骑省改为集书省,职以侍从左右、掌图书文翰为主,地位下降。北朝也兼修史。晋、南朝宋三品,梁十二班,陈三品,北魏、北齐从三品。隋、唐初属门下省。隋从三品。唐太宗曾改从三品散官,后复为职事官。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置左右,以左散骑常侍隶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中书省。唐中期后成为虚职,唐高宗曾改左右侍极、左右常侍,不久皆复旧。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
【译文】
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夏季四月。北齐著作郎祖珽很有文才,擅长多种技艺,然而却为人粗疏轻率,缺乏德行。祖珽曾经在高祖高欢手下做中外府功曹,因为宴饮时丢失金叵罗,后来在祖珽的发髻上找到。又因为犯下诈骗盗窃官家三千石小米的罪行,被抽打二百鞭,发配到甲坊。文宣帝高洋时,祖珽出任秘书丞,盗窃《华林遍略》,还涉及其他一些犯罪行为,依法本应该被绞死,最终被免职为民。文宣帝高洋虽然憎恶祖珽屡次犯法,然而爱惜他的文才技艺,便让他在中书省职守。武成帝高湛还是长广王时,祖珽做了胡桃油进献给他,趁机进言“殿下有非同寻常的骨相,我梦见殿下乘龙飞上青天”。长广王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一定让老兄大富大贵。”等到武成帝即位,提拔祖珽为中书侍郎,又晋升为散骑常侍。与和士开一起奸诈作恶,阿谀逢迎。
【原文】
珽私说士开曰:“君之宠幸,振古无比,宫车一日晚驾,欲何以克终[1]?”士开因从问计,珽曰:“宜说主上,云文襄、文宣、孝昭之子俱不得立,今宜令皇太子早践大位,以定君臣之分[2]。若事成,中宫、少主必皆德君,此万全计也[3]。请君微说主上令粗解,珽当自外上表论之[4]。”士开许诺[5]。会有彗星见,太史奏云:“彗,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易主[6]。”珽于是上书言:“陛下虽为天子,未为极贵,宜传位东宫,且以上应天道[7]。”并上魏显祖禅子故事[8]。齐主从之,丙子,使太宰段韶持节奉皇帝玺绶,传位于太子纬[9]。太子即皇帝位于晋阳宫,大赦,改元天统[10]。又诏以太子妃斛律氏为皇后[11]。于是群公上世祖尊号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咸以闻[12]。使黄门侍郎冯子琮、尚书左丞胡长粲辅导少主,出入禁中,专典敷奏[13]。子琮,胡后之妺夫也。祖珽拜秘书监,加仪同三司,大被亲宠,见重二宫[14]。
【注文】
[1]私说(shuì):私下劝说。说,劝说。 宠幸:旧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 振古:远古;往昔。 宫车:帝王、后妃等所乘坐的车辆。因此常借指帝、后。 晚驾:即晏(yàn)驾。帝王、君主死亡的婉辞。 克终:维持到底。
[2]因:于是,就。 问计:咨询对策。计,计策;计谋。 主上: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文襄(xiāng):即高澄(521—549年)。东魏大臣。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字子惠,高欢长子。东魏时高欢掌朝政,被委以重任。高澄废除北魏制定的按年资高低选官的停年格制度,尊贤礼士,选拔人才,整顿吏治,广开言路。高欢死后,进位相国,封齐王,掌理朝政。后密谋受禅,遇刺而亡。其弟高洋代魏后,追谥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文宣:即北齐文宣帝高洋。 孝昭:即北齐孝昭帝高演(535—561年)。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字延安。高欢第六子。东魏末封常山郡公。北齐初,进封为王。北齐废帝高殷时任太傅、录尚书,执掌朝政。后废高殷为济南王,自己即帝位。他留心统治之道,轻徭薄役。皇建二年(561年)卒。 皇太子:又称太子。皇帝所选定的继承皇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嫡(dí)长子,但也常以“传贤不传长”为名,另选皇帝所偏爱者。 践: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大位:指帝位。 君臣之分:明确君臣之间的名分。
[3]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 少主:指即位的年轻君主。 德:感激。
[4]微说:委婉劝说。 粗解:大致了解。 上表:上奏章。
[5]许诺:应允;答应;应承。
[6]会:恰好,正好,适逢。 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古人认为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 见(xiàn):通“现”。出现。 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建立新的。 易主:更换君主。易,更换。
[7]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天子:在古代君权神授观念下,认为帝王是上天之子,故称天子。 极贵:极端高贵。 应:应和。 天道:天理,天意,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
[8]魏:北魏(386—534年)。朝代名。共历149年。北朝之一,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重建代国,称王,改元登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不久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称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改姓元,故又称元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又逐渐扩展至秦岭、淮河,进一步占有淮南地。至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显祖:即北魏献文帝拓跋(tuò bá)弘(454—476年),拓跋浚长子。即位之初,丞相乙浑专权,拓跋浚妻冯氏定策杀乙浑,遂掌握朝政。献文帝在位六年禅位与太子拓跋宏,后被冯太后毒死。在位时,北魏取宋淮北地区。谥献文皇帝,庙号显祖。 禅(shàn)子故事:指北魏献文帝把帝位传给儿子的旧例。禅也称禅位,禅让。本为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遂废。夏代之后,世袭王朝更替,朝中权臣夺取帝位,多通过禅让方式,以取得正统性,但实际上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不同。故事,旧事;先例。
[9]从:听从,顺从,接受。 太宰:官职名。即太师,晋初避司马师讳,以周官太宰名代太师,晋代所设八公之一,与太傅、太保并称上公,东晋、南朝沿置,皆为一品(梁朝为十八班)。北朝也有设置,多为赠官。 段韶(sháo)(?—571年):北齐大臣。字孝先,武威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年少即善骑射,有将帅才略,加之为高欢外甥,故为高欢所信任。北齐建国,拜尚书右仆射,出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曾败梁军,平定宗室之乱,又破北周、突厥进攻,进位太师,除太宰、左丞相。其多战功,又以忠孝闻名,为北齐重臣,后病卒于军中。 持节:即持节出使。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玺(xǐ)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 纬:即北齐后主高纬(556—578年),字仁纲。高湛长子。北齐河清四年(565年)即位。尊父为太上皇。高纬宠信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等佞(nìng)臣。赋役沉重,吏治败坏。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高纬被俘,封温公,不久被赐死。
[10]晋阳宫:晋阳(今山西太原)是北齐的陪都。东魏时,高欢于兴和元年(539年)在晋阳建成“新宫”,武定三年(545年)又建起宏伟的晋阳宫。北齐皇帝对营建晋阳很重视,后主高纬又建大明殿和十二院,比邺城宫殿还壮观。隋唐时又有兴建,唐建国后以晋阳为北都。 大赦(shè):帝王对全国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减刑,一般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重大喜庆时实施。赦,免除和减轻刑罚。 改元:更改年号。 天统:北齐后主高纬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四年多。即乙酉(565年)四月至己丑(569年)十二月。
[11]太子妃:太子的正妻。 斛(hú)律氏:生卒年不详。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斛律光的女儿。起初为皇太子高纬妃。高纬即位,立斛律氏为皇后。后主高纬杀害斛律光后,废斛律皇后为庶人,后令其为尼。北齐灭亡后,改嫁元仁。
[12]群公:各位大臣。 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太上皇帝:即太上皇。皇帝父亲的尊号。 军国:统军治国。 咸:全;都。 以闻:把某件事报告给皇帝。
[13]黄门侍郎:参见“给事黄门侍郎”条注。 尚书左丞:官职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设尚书五人、尚书丞四人。东汉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总领政务;右丞辅佐仆射,掌管钱财等事,为尚书令及仆射的重要属官。魏晋南北朝沿置,掌管监察百官,文书奏章,管理尚书省日常事务。三国魏、晋、南朝宋皆六品,梁为九班,陈为四品,北魏、北齐从四品上。隋唐时期管理左司郎中、员外郎,监督吏、户、礼三部,常与右丞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唐高宗李治时改称左肃机,不久即恢复旧称。隋从四品,唐正四品上。后代多沿置,元代后废。 辅导:辅佐。帮助和指导。 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典:主持,主管。 敷(fū)奏:陈奏,向君主报告。
[14]秘书监:官职名。东汉桓(huán)帝刘志始设,属太常。掌图书典籍,校定文字,后废。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复置,为秘书署长官,三品。西晋武帝司马炎时罢,惠帝司马衷又复置,为秘书寺长官,掌管图籍、课试、国史修撰等,三品。南北朝沿置,为秘书省长官。南朝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十一班,陈改为四品;北魏、北齐皆三品。隋初正三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降为从三品,其后改称秘书令。唐初复旧。 仪同三司:官职名。原为“开府仪同三司”的简称。北魏时仪同三司为单独官号,指礼仪同于诸公,但不开府辟官,从一品。北齐也置仪同三司,二品。西魏、北周府兵中二十四开府仪同府下设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为主将,简称“仪同将军”。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又改为仪同大将军,隋初车骑将军仍号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也为勋宫、散官号。北周为正九命,隋朝正五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唐复置,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骑都尉。 亲宠:亲近宠幸。 见重二宫:指被太上皇、皇上所看重。二宫,此处指太上皇和皇上。
【译文】
祖珽私下劝说和士开道:“您受到的宠幸,自古及今前所未有,但皇上一旦驾崩,打算用什么办法维持这种地位呢?”和士开于是向祖珽询问对策,祖珽回答道:“应该劝说皇上,说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和孝昭帝高演的儿子都没能继位,现在应该让皇太子早日继承帝位,以明确君臣之间的名分。如果此事成功,皇后、皇太子一定都会感激您,这才是万全之计。请您委婉劝说皇上让他大体知道,我自当从外面上表论及此事。”和士开答应照办。当时适逢有彗星出现,太史上奏说:“彗星是除旧布新的象征,应当会有皇位变化。”祖珽借此上书说:“陛下虽然是天子,但还不是至极尊贵,应该把帝位传给太子,以此顺应天道。”并且奏上北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传给儿子的旧例。武成帝高湛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天嘉六年(565年)四月丙子(二十四日),武成帝派太宰段韶手持符节,捧着皇帝的玉玺和绶带,传帝位给太子高纬。太子高纬在晋阳宫即皇帝位,大赦全国,改年号为天统。又下诏册封太子妃斛律氏为皇后。于是众王公给武成帝上尊号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全都向他汇报。派黄门侍郎冯子琮、尚书左丞胡长粲辅佐新皇帝,他们出入皇宫,专门负责奏章方面的事情。冯子琮是胡皇后的妺夫。祖珽被任命为秘书监,加仪同三司,大受亲近宠幸,被太上皇、皇上所看重。
【原文】
齐世祖之为长广王也,数为显祖所捶,心常衔之[1]。显祖每见祖珽,常呼为贼,故珽亦怨之。且欲求媚于世祖,乃说世祖曰:“文宣狂暴,何得称‘文’[2]?既非创业,何得称‘祖’?若文宣为祖,陛下万岁后当何所称[3]?”帝从之。己丑,改谥太祖献武皇帝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献明皇后为武明皇后[4]。令有司更议文宣谥号[5]。十二月庚午,齐改谥文宣皇帝为景烈皇帝,庙号威宗。
【注文】
[1]捶(chuí):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衔(xián):记在心里。
[2]求媚(mèi):讨好。 乃:于是,就。 狂暴:凶暴;残暴。
[3]万岁后:指皇帝去世。
[4]谥(shì):即谥号。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评给的称号。 太祖献武皇帝:即高欢。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献明皇后:即高欢妻子娄氏(501—562年),名昭君。高欢起事,竭力相助,参与其谋划。她明察善断,善于识人,生活俭朴,对下宽厚,对其亲属要求严格。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初,高洋篡魏称帝,尊她为皇太后。高洋虽狂暴至极,但对她极为尊重孝顺。高殷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后她废北齐废帝高殷。高演即位,尊她为皇太后。孝昭帝高演死后,她又下诏立武成帝高湛。大宁二年(562年)去世。与高欢合葬于义平陵(今河北临漳西北)。
[5]有司:指主管的官吏或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历代沿用。也为官吏和官署的泛称。 更议:改议。
【译文】
北齐武成帝高湛还是长广王时,曾经屡次被文宣帝高洋所鞭打,心中常常忌恨文宣帝。文宣帝每次见到祖珽,常常喊他贼,所以祖珽心里也怨恨他。并且祖珽又想要讨好武成帝,于是劝说武成帝说:“文宣帝举止狂躁暴戾,怎么能够称为‘文’呢?他也没有创立基业,怎么能称为‘祖’呢?如果文宣帝被称为祖,那陛下驾崩之后该如何称呼呢?”武成帝听从了祖珽的建议。己丑,改太祖献武皇帝高欢的谥号为神武皇帝,庙号为高祖,改献明皇后的谥号为武明皇后。下令有关部门重新讨论文宣帝高洋的谥号。天嘉六年(565年)十二月庚午(二十二日),北齐改文宣皇帝高洋的谥号为景烈皇帝,改庙号为威宗。
【原文】
天康元年冬十二月,齐河间王孝琬怨执政,为草人而射之[1]。和士开、祖珽谮之于上皇曰:“草人以拟圣躬也[2]。又前突厥至并州,孝琬脱兜鍪抵地,云:‘我岂老妪,须著此物!’此言属大家也[3]。又魏世谣言‘河南种谷河北生,白杨树端金鸡鸣’[4]。河南、北者,河间也[5]。孝琬将建金鸡大赦耳[6]。”上皇颇惑之[7]。会孝琬得佛牙,置第内,夜有光[8]。上皇闻之,使捜之,得填库矟幡数百[9]。上皇以为反具,收讯[10]。诸姬有陈氏者,无宠,诬孝琬,云“孝琬常画陛下像而哭之”,其实世宗像也[11]。上皇怒,使武卫赫连辅玄倒鞭挝之[12]。孝琬呼叔。上皇曰:“何敢呼我为叔!”孝琬曰:“臣神武皇帝嫡孙,又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之甥,何为不得呼叔[13]?”上皇愈怒,折其两胫而死[14]。安德王延宗哭之,泪赤[15]。又为草人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16]?”奴告之,上皇覆延宗于地,马鞭鞭之二百,几死[17]。
【注文】
[1]天康:南朝陈文帝陈蒨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一年,即丙戌(566年)二月至十二月。 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此处指太上皇高湛。
[2]上皇:指北齐武成帝高湛。 圣躬:即圣体,臣下称皇帝的身体。也代指皇帝。
[3]突厥(jué):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民族及其所建汗国名。广义的突厥泛指古代所有行突厥文的部族。狭义的突厥专指6世纪中至8世纪中两度建立汗国的民族。其先人6世纪中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金山形似战盔,其俗称为突厥,因以为号。首领姓阿史那氏。552年破柔然,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史家称之为突厥第一汗国或东突厥(也作北突厥)。曾向隋称臣纳贡并迁居漠南。隋末变乱,突厥又强盛起来。群雄争事突厥以求援助。至唐太宗继位,联结薛延陀(tuó)、回纥(hé)等铁勒诸部,于630年消灭了东突厥汗国,682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duō)禄起而反唐。公元686年至688年间夺取乌德鞬(jiān)山(郁督军山),重建汗廷,史家称之为突厥第二汗国或后突厥汗国。公元744年,回纥骨力裴罗攻杀白眉可汗,后突厥灭。 并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地区。东汉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扩大,包括今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北朝时,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北魏辖太原、上党、乡郡、乐平、襄垣五郡,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时又改为并州,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升为太原府。州:行政区名。先秦时即有州之称,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即十三个监察区,州设刺史。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翔)、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个郡设司隶校尉部,与州同级,合称为十四部州。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辖若干郡,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沿用,州的数目大为增加,但辖境则大都缩小。隋初废郡,州直接辖县。隋炀帝杨广时又废州,采用郡县二级制。唐初改郡为州,唐天宝初再度用郡制,不久即恢复州。之后不再设郡,州成为县上一级的行政区。明清时期,直属于布政使司称直隶州,辖县;隶属于府的州,称属州,地位则相当于县。 兜(dōu)鍪(móu):也作“兜牟”。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抵地:到地上。 老妪(yù):老年妇女。 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4]魏世:即北魏时期。 河南:泛指黄河以南。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河北: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金鸡:一种金首鸡形。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5]河间:此处指河南、河北为河水之间,此处隐喻河间王高孝琬。
[6]孝琬将建金鸡大赦耳:北齐大赦日,武库令在宫阙门外右面设金鸡及鼓,将囚徒集中在阙前,击鼓千声后,释放囚徒。此处指高孝琬要夺取帝位,然后大赦天下。
[7]颇惑之:对此感到很疑惑。
[8]佛牙:即释迦牟尼佛的牙齿。据传,释迦牟尼荼(tú)毗(pí)后,全身都化为细粒之舍利,唯其部分牙齿未损,称为佛牙舍利,为佛教圣物。 第内:府第里面。第,高官显贵的大宅子。
[9]填(zhèn)库:放置在库房中。填即“镇”。 矟(shuò):同“槊”,长矛。 幡(fān):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10]反具:叛乱用的物品。 收讯:拘押审讯。
[11]姬(jī):帝王的妾。 诬:诬陷。 世宗:即高澄。庙号世宗。
[12]武卫:侍卫。 赫连辅玄:高湛的近臣。生平事迹不详。 倒鞭:倒拿着鞭子,即手握小头,用大头击打。 挝(zhuā):打,敲打。
[13]嫡孙:正室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其长子即嫡孙。 襄皇帝:即高澄,被追谥文襄皇帝。 嫡子:正室生的第一个儿子。 魏:东魏(534—550年),朝代名。共历一帝17年。北朝之一。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权臣高欢于洛阳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西以黄河壶口至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统有原北魏辖区的东部。至武定八年(550年)静帝元善见禅位于北齐,东魏灭亡。 孝静皇帝: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1年)。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魏清河文宣王元亶(dǎn)的儿子。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任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年,被高欢立为皇帝,在洛阳即皇帝位,随后迁都于邺,史称东魏。高欢父子相继执政,多次与西魏交战。武定八年(550年),被迫禅位于高欢的儿子高洋。北齐立国后,降封中山王。次年(551年)被毒死,谥号孝静。
[14]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15]安德:郡名。北魏太和(477—499年)中置,治安德(今山东平原东北)。辖平原、安德、绎幕、鬲(gé)县四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延宗:即高延宗,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曾称帝。高澄第五子,幼年被高洋所养,封安德王。后为定州刺史,骄纵多不法,后有所改悔。历任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总管并州军事。北周灭齐,北齐后主逃往邺城,高延宗在晋阳即皇帝位,改元德昌。周军攻克晋阳,高延宗被俘。为帝仅仅二日。及至长安,以谋反罪赐死。 泪赤:眼泪都变成红色,哭出血水。
[16]讯:讯问。
[17]覆:按翻。
【译文】
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冬季十二月,北齐河间王高孝琬心中怨恨太上皇高湛,做成草人用箭射它。和士开、祖珽向太上皇高湛进谗言道:“草人是用来模拟圣上的。另外,之前突厥人进攻到并州时,高孝琬将头盔扔在地上说:‘我难道是老太婆,需要戴着这东西!’这话也是针对圣上的。还有北魏时民间有歌谣说‘河南种谷河北生,白杨树端金鸡鸣’。黄河的南边、北边就是河间呀。高孝琬将要设置金鸡,就是要像皇帝那样大赦天下。”太上皇高湛感到很疑惑。正好高孝琬得到一枚佛牙,放置在自己的府第里面,佛牙夜里放光。太上皇高湛听说此事,派人搜查高孝琬府第,搜到放在仓库里的几百件长矛和旗幡。太上皇高湛认为这是高孝琬谋反的器具,将他拘押审讯。高孝琬的妃姬中有一个叫陈氏的,由于得不到宠爱,就诬陷高孝琬,说“高孝琬经常画陛下的像并且对着他哭”,其实是文宣帝高洋的画像。太上皇高湛很愤怒,派武卫赫连辅玄用鞭子粗的一头抽打高孝琬。高孝琬喊高湛叔叔。太上皇高湛说:“你怎么胆敢叫我叔叔!”高孝琬说:“我是神武皇帝的嫡孙,又是襄皇帝的嫡子,东魏孝静皇帝的外甥,为什么不能称陛下为叔叔?”太上皇听后更加愤怒,将他的两条小腿打断,高孝琬于是死去。安德王高延宗哭悼高孝琬,眼泪都变成红色。并且又做了一个草人,一边用鞭子抽打一边责问它说:“为什么杀死我的兄长?”他的奴仆告发了他,太上皇把高延宗按翻在地上,用马鞭抽打他两百下,高延宗几乎被打死。
【原文】
临海王光大元年[1]。齐秘书监祖珽与黄门侍郎刘逖友善,珽欲求宰相,乃疏赵彦深、元文遥、和士开罪状,令逖奏之,逖不敢通[2]。彦深等闻之,先诣上皇自陈[3]。上皇大怒,执珽,诘之,珽因陈士开、文遥、彦深等朋党弄权、卖官、鬻狱事[4]。上皇曰:“尔乃诽谤我[5]。”珽曰:“臣不敢诽谤陛下取人女[6]。”上皇曰:“我以其饥馑,收养之耳[7]。”珽曰:“何不开仓振给,乃买入后宫乎[8]?”上皇益怒,以刀环筑其口,鞭杖乱下,将扑杀之[9]。珽呼曰:“陛下勿杀臣,臣为陛下合金丹[10]。”遂得少宽[11]。珽曰:“陛下有一范增不能用[12]。”上皇又怒,曰:“尔自比范增,以我为项羽邪[13]?”珽曰:“项羽布衣,帅乌合之众,五年而成霸业[14]。陛下藉父兄之资,才得至此,臣以为项羽未易可轻[15]。”上皇愈怒,令以土塞其口。珽且吐且言,乃鞭二百,配甲坊,寻徙光州,敕令牢掌[16]。别驾张奉福曰:“牢者,地牢也[17]。”乃置地牢中,桎梏不离身,夜以芜菁子为烛,眼为所熏,由是失明[18]。
【注文】
[1]临海:郡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初治临海(今浙江临海),不久移治章安(浙江台州椒江区)。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缙(jìn)云、丽水、龙泉以东地区。东晋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齐辖章安、临海、宁海、始丰、乐安五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临海王:即南朝陈废帝陈伯宗(552—570年),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qiàn)嫡长子。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立为临川王世子,次年陈文帝即位,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即位。即皇帝位后,其叔父陈顼辅政专权,后被废为临海郡王。 光大:南朝陈废帝临海王陈伯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二年,即丁亥(567年)正月至戊子(568年)十二月。
[2]刘逖(tì)(525—573年):北齐官员、诗人。字子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曾好游猎,后发愤读书,留心文辞,颇工诗咏。北齐文宣帝高洋初年,为定陶令。后历官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因与崔季舒等人劝阻后主高纬去晋阳,被权贵所杀。其诗学齐梁,辞藻绮丽,对仗工整,接近南朝诗风。 宰相:官职名。为中国古代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持、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际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一名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通:报告。
[3]诣(yì):到;去。尤指到尊长处。 自陈:自己陈述。陈,述说,陈述。
[4]执:拘捕,捕捉,逮捕。 诘(jié):追问,责问。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利益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弄权:把握权力,操纵朝政。 鬻(yù)狱:借案件收取贿赂而枉断官司。
[5]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6]取:通“娶”。
[7]饥馑(jǐn):饥荒。
[8]振给(zhèn jǐ):救济施与。振通“赈”。 后宫:嫔妃住的宫室。也代指妃嫔。
[9]益:更加。 筑:塞入。 鞭杖:以鞭、杖责罚人。杖,木棍。 扑杀:击杀。
[10]合:制作。 金丹:古代方士炼金石为丹药,认为服之可以长生不老。
[11]遂:于是;就。 少宽:轻了一些。
[12]范增(前277—前204年):项羽谋臣。居鄛(cháo)(今安徽巢县)人。素善奇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项梁起兵,他以七十高龄随项梁,劝他立楚王之后熊心为楚怀王,以收众心。秦军围钜鹿,楚怀王熊心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进救赵。后归属项羽,为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秦亡,刘邦、项羽军相继入关,范增多次劝说项羽杀死刘邦,以除劲敌,在鸿门宴上又力主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不听。后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中计,削其兵权,范增愤而离去,在途中疽(jū)发背而死。
[13]项羽(前232—前202年):秦汉之际反秦起义军领袖、军事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将门之后。少时随叔父项梁避仇居于吴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助项梁举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他率军在钜鹿与秦兵交战,摧毁秦军主力,给秦统治以致命打击,奠定了推翻秦王朝的基础。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后为争夺帝位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因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不得人心,优势转为劣势,公元前202年被刘邦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失利自刎。
[14]布衣:古时百姓穿的麻布衣服。指平民百姓。 乌合之众: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霸(bà)业: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
[15]藉:依赖,依靠。 父兄之资:指依赖父亲兄长的资本。
[16]寻:顷刻,不久。 徙: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光州:州名。北魏置,治掖(yè)县(今山东莱州),辖东莱、长广、东牟(mù)三郡。隋改光州为莱州。 敕(chì)令:皇帝的诏书、命令。 牢掌:牢房的主管。
[17]别驾:官职名。汉代始置,也称别驾从事,为刺史佐吏。因随刺史出巡所部,别乘专车,故称之别驾。魏、晋以后,各州置别驾,掌管州中政务,其权甚重。唐代时曾一度改称长史,唐中期后别驾与长史并设,其权渐降。宋代于各州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至明代,改“别驾”为“通判”,作为“知府”的属官,故后世沿称“通判”为“别驾”。 张奉福: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18]桎(zhì)梏(gù):刑具。脚镣手铐。 芜(wú)菁(jīnɡ)子: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
【译文】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567年)。北齐秘书监祖珽和黄门侍郎刘逖关系很好,祖珽想要做宰相,于是上书列举赵彦深、元文遥、和士开的罪状,让刘逖上奏,刘逖不敢通报。赵彦深等人听说此事,抢先到太上皇高湛那里自己表白。太上皇非常愤怒,派人逮捕祖珽,责问他,祖珽趁机陈述了和士开、元文遥、赵彦深等人结成朋党,操纵朝政、出卖官职、办案受贿的事情。太上皇高湛说:“你这是在诽谤我。”祖珽说:“臣下不敢诽谤陛下迎娶人家女儿。”太上皇说:“我是因为她们饥饿,收养她们。”祖珽说:“为什么不开仓赈济,而是把她们买入后宫呢?”太上皇更加愤怒,将刀把的铁环塞到他的口中,用鞭子木棍乱打,要把他打死。祖珽大叫道:“陛下不要杀臣,臣能为陛下制作金丹。”这才打得轻了一些。祖珽说:“陛下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使用。”太上皇又发怒,说:“你把自己比作范增,把我当作项羽吗?”祖珽说:“项羽是位平民百姓,率领乌合之众,用五年时间就成就霸业。陛下依赖父亲兄长的资本,才得到了现在的地位,臣认为项羽不应该随便被轻视。”太上皇更加愤怒,让人用土塞住祖珽的嘴。祖珽边吐土边说不休,太上皇于是鞭打他二百下,发配到甲坊服苦役,不久被流放到光州,敕令他做牢掌。别驾张奉福说:“牢就是地牢。”于是把祖珽囚禁在地牢中,枷锁一直套在身上,夜里点芜菁子当蜡烛,祖珽的眼睛被烟火所熏,因此失明。
【原文】
二年。齐尚书左仆射徐之才善医,上皇有疾,之才疗之,既愈,中书监和士开欲得次迁,乃出之才为兖州刺史[1]。夏五月癸卯,以尚书右仆射胡长仁为左仆射,和士开为右仆射[2]。长仁,太上皇后之兄也[3]。冬十月辛巳,齐以士开为左仆射,中书监唐邕为右仆射。
【注文】
[1]尚书左仆(pú)射(yè):官职名。西汉置尚书仆射,为尚书令的副职。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始分左右,为二人。魏、晋为尚书省次官,三品,协助尚书令执行政务,兼监察百官,凡置二人则称左、右仆射;如果置一人就只称尚书仆射;左仆射位在右仆射之上,如果尚书令位缺,则以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南朝宋、齐、梁皆置尚书左、右仆射。掌出纳王命,协理全国政务。南朝宋三品,梁十五班,陈为二品。北魏、北齐与南朝略同。隋唐时期,尚书令多虚设,左右仆射实际上为尚书省长官,位列宰相,权高任重,为从二品。唐开元后,逐渐成为虚职,不亲政务,南宋孝宗赵昚(shèn)以后,改为左右丞相。 徐之才(492—572年):北齐大臣、医学家。字士茂,丹阳(江苏南京)人。少年时聪敏好学,通晓经学,承家传医术。起初为梁太学生、丹阳主簿。后随萧综入魏,官至秘书监。入北齐,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太子太师。封西阳郡王。他在前人的《雷公药对》一书基础上,增修撰(zhuàn)成《药对》一书,在药物分类等方面,有一定贡献。此外,还撰有《徐氏家传秘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等医书。 既:已经。 中书监:官职名。三国魏始置,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次略高。中书监、令同掌机密事要。西晋时权更重,在尚书令上。东晋、南朝位虽仍高,但多为重臣加官。北魏、北齐也置中书监、令。梁十五班,陈二品,北魏、北齐从二品,隋初改为内史监,不久废。之后只设中书令,不再设监。 次迁:按次序得到升迁。 兖(yǎn)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相当于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东北),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城(今山东兖州),北朝沿置,北魏辖泰山、鲁郡、高平、任城、东平、东阳平六郡。隋大业二年(606年)废。唐初复为兖州,天宝、至德(756—758年)时又改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兖州。唐治瑕丘(今山东兖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兖州、曲阜(fù)、泰安、邹(zōu)城四市及泗(sì)水、微山、金乡、宁阳四县地。 刺史:官职名。自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在郡守管辖之下。东汉灵帝刘宏改刺史为州牧,职权益重,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持节、都督诸军事衔,隋唐时期,也为州一级建制的长官,但职权减轻,宋代保留刺史官称,但无职掌,辽、金也有刺史州,以刺史为长官。明清时刺史仅作为知州的别称。
[2]胡长仁(?—569年):北齐大臣。字孝隆,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武成皇后胡氏的哥哥。后主天统三年(567年),任职尚书右仆射。次年任尚书令。北齐世祖高湛死后,他参预朝政,封陇东王。因与和士开不和,谋刺杀和士开,事泄被赐死。 左仆射:即尚书左仆射。 右仆射:即尚书右仆射。
[3]太上皇后:指尚健在的太上皇帝的正妻。此处指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
【译文】
陈临海王光大二年(568年)。北齐尚书左仆射徐之才擅长医术,太上皇高湛有病,徐之才为他治疗,太上皇身体已经痊愈,中书监和士开想要按次序得到升迁,于是将徐之才派出担任兖州刺史。夏季五月癸卯(初九日),北齐任命尚书右仆射胡长仁为左仆射,和士开为右仆射。胡长仁是太上皇后的哥哥。冬季十月辛巳(二十日),北齐任命和士开为左仆射,中书监唐邕为右仆射。
【原文】
十一月,齐上皇疾作,驿追徐之才,未至[1]。辛未,疾亟,以后事属和士开,握其手曰:“勿负我也[2]!”遂殂于士开之手[3]。明日,之才至,复遣还州[4]。士开秘丧,三日不发[5]。黄门侍郎冯子琮问其故,士开曰:“神武、文襄之丧,皆秘不发。今至尊年少,恐王公有贰心者,意欲尽追集于凉风堂,然后与公议之[6]。”士开素忌太尉、录尚书事赵郡王叡及领军娄定远,子琮恐其矫遗诏出叡于外,夺定远禁兵,乃说之曰:“大行先已传位于今上,群臣富贵者,皆至尊父子之恩,但令在内贵臣一无改易,王公必无异志[7]。世异事殊,岂得与霸朝相比[8]?且公不出宫门已数日,升遐之事,行路皆传,久而不举,恐有他变[9]。”士开乃发丧[10]。丙子,大赦。戊寅,尊太上皇后为皇太后[11]。
【注文】
[1]疾作:疾病发作。 驿追:用驿车追赶。
[2]亟(jí):急切。 后事:身后之事。 属(zhǔ):同“嘱”,嘱咐,托付。 负:辜负。
[3]殂(cú):死亡。
[4]明日:第二天。 遣:派,送,打发。
[5]秘丧:保密不发丧。
[6]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于皇帝的代称。 王公:王爵和公爵,皆为高级爵位名。也泛指达官显贵。 贰心:异心。 追集:召集,征募。 凉风堂:建筑名。在邺城宫中的玄都苑。
[7]素:一直;一向。 领军:武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在相府置领军,领禁兵,后改为中领军。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始设领军将军,后资历深者为领军将军,资历浅者为中领军,掌管禁兵。两晋南北朝多沿用。三国魏、晋、南朝宋皆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十五班,陈朝为三品,秩中二千石。北魏从二品,北齐为从二品。领军将军、中领军,职掌相同,皆可简称为领军。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时曾专设领军一职,二品中。 娄定远(?—574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人。父亲娄昭,为武明皇后娄氏的同母弟弟,官至司徒,封濮阳郡公。深受武成帝高湛宠幸,封临淮郡王。武成帝临终前,他与高叡同受顾命。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年),任尚书左仆射。与高叡同谋奏黜和士开,后来却接受和士开贿赂,致使高叡被害。最后因事触怒宠臣穆提婆。穆提婆诬陷他谋反,于是畏罪自杀。 矫(jiǎo):假托,诈称。 遗诏:皇帝临终时颁发的诏书。 禁兵: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hù)从的部队。 大行:对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的敬称。 今上:指当朝皇帝。 贵臣:本指公卿大夫位高的家臣,后泛指显贵的大臣。 改易:改换。 异志:二心;叛离之心。
[8]世异事殊:也称“时异事殊”,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 霸朝:指高欢、高澄掌握东魏政权时期,北齐君臣都称之为霸朝。
[9]升遐(xiá):帝王死去的婉辞。 行路:路人。
[10]发丧:办理丧事。
[11]尊:尊奉。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又称“太后”。
【译文】
陈临海王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北齐太上皇高湛疾病发作,用驿车追赶徐之才,徐之才还没返回。辛未,太上皇病危,把后事托付给和士开,太上皇握住和士开的手说:“切勿辜负我的嘱托!”于是就握着和士开的手而死。第二天,徐之才抵达,和士开又让他返回兖州。和士开隐匿太上皇驾崩的信息,连着三天不发丧。黄门侍郎冯子琮向他询问原因,和士开说:“神武帝、文襄帝的丧事,都是隐匿不发丧。当今皇上年轻,恐怕王公中有人有贰心,我打算把他们都召集到凉风堂,然后再与他们商议。”和士开向来害怕太尉、录尚书事赵郡王高叡和领军娄定远,冯子琮担心他假托遗诏把高叡排挤到外面,夺取娄定远的御林军兵权,于是劝说和士开道:“驾崩的太上皇之前已经把皇位传给了当今皇上,群臣能够得到富贵,都是依赖太上皇和当今皇上的恩德,只要让朝廷的尊贵大臣地位保持不变,王公们一定不会有贰心。时代变了,事情也不同了,怎么能够和神武帝、文襄帝时期相比呢?并且您已经好几天不出宫门,太上皇驾崩的事情,外面都已经传开了,长期不发丧,恐怕会有其他变化。”和士开这才发丧。丙子,大赦全国。戊寅,尊太上皇后为皇太后。
【原文】
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文遥,以冯子琮胡太后之妺夫,恐其赞太后干预朝政,与赵郡王叡、和士开谋,出子琮为郑州刺史[1]。
【注文】
[1]胡太后:即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参见前“胡后”条注。 赞:帮助,辅佐。 郑州:州名。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治颍阴(今河南许昌)。辖许昌、颍川、阳翟(dí)三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许昌、禹州和鄢(yān)陵、临颍、长葛、扶沟等地。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为许州。
【译文】
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因为冯子琮是胡太后的妺夫,担心他帮助胡太后干预朝政,和赵郡王高叡、和士开合谋,派冯子琮出任郑州刺史。
【原文】
宣帝太建元年春二月,齐以司空徐显秀为太尉,并省尚书令娄定远为司空[1]。初,侍中、尚书右仆射和士开为世祖所亲狎,出入卧内,无复期度,遂得幸于胡后[2]。及世祖殂,齐主以士开受顾托,深委任之,威权益盛,与娄定远及录尚书事赵彦深、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开府仪同三司唐邕、领军綦连猛、高阿那肱、度支尚书胡长粲俱用事,时号“八贵”[3]。太尉赵郡王叡、大司马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与娄定远、元文遥皆言于齐主,请出士开为外任[4]。会胡太后觞朝贵于前殿,叡面陈士开罪失,云:“士开先帝弄臣,城狐社鼠,受纳货赂,秽乱宫掖[5]。臣等义无杜口,冒死陈之[6]。”太后曰:“先帝在时,王等何不言?今日欲欺孤寡邪[7]?且饮酒,勿多言。”叡等词色愈厉[8]。仪同三司安吐根曰:“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9]。不出士开,朝野不定。”[10]太后曰:“异日论之,王等且散。”叡等或投冠于地,或拂衣而起[11]。明日,叡等复诣云龙门,令文遥入奏之,三返,太后不听[12]。左丞相段韶使胡长粲传太后言曰:“梓宫在殡,事太怱怱,欲王等更思之[13]。”叡等遂皆拜谢。长粲复命,太后曰:“成妺母子家者,兄之力也[14]。”厚赐叡等,罢之[15]。
【注文】
[1]宣帝:即南朝陈宣帝陈顼(xū)(530—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文帝陈蒨的弟弟。梁元帝萧绎时为中书侍郎,江陵陷落,被掳入关,天嘉三年(562年)南归,历任扬州刺史、尚书令、太傅。光大二年(568年),宣太后废废帝陈伯宗为临海王,立他为帝。在位时曾大举北伐,收复淮南。北周灭齐后,江北之地尽亡入周,陈朝自此愈加衰落。太建十四年(582年)病卒。谥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太建:南朝陈宣帝陈顼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十四年,即己丑(569年)一月至壬寅(582年)十二月。 司空:官职名。据记载上古已有,但一般认为西周始置,为“六卿”之一,是中央政权中主管水利土木工程和官府手工业的最高行政长官,春秋战国沿置。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称“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掌管朝政的重臣之一,职掌与周代不同,东汉改称“司空”。晋代后,“司空”逐渐成为权臣的加官。魏晋南北朝皆为一品(梁称十八班)。隋、唐略为正一品,元代以后废。此外,隋唐以后,司空也为各代工部尚书的别称。 徐显秀(?—571年):北齐大臣。名颖,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河清三年(564年)因作战英勇,封武安王。在北魏末期,先跟随尔朱荣,尔朱荣失败后归附高欢,公元571年死于晋阳。 省:撤销。 尚书令:官职名。尚书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汉武帝刘彻时用宦官为尚书,汉成帝刘骜(ào)时改用士人。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所掌为章奏文书,为天子近臣,西汉后期,职权渐重。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领纪纲,无所不统。总揽事权。魏晋南北朝时,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曹魏、晋、南朝三品(梁称十六班),为百官之长。南朝、北魏、北齐二品。隋、唐前期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为正二品(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其后无人敢做。故自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废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宋代置尚书令,但仅为荣誉之衔,无职事。元明清皆不置。
[2]初:起初;当初;以前。 亲狎(xiá):亲近狎昵。 卧内:卧室,内室。 期度:指法度,限度。 得幸:得到皇上或皇后的宠幸。
[3]顾托:嘱托。 威权:威势和权力。 綦(qí)连猛(?—577年):北齐将领、大臣。字武儿,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起初为尔朱荣亲信。尔朱荣败亡,归降高欢。武艺超人,临阵敢战。东魏末,凭军功升抚军将军,以勇武受赏识。北齐后主天统时,为领军大将军,封山阳王,出任定州刺史。后主从晋阳败归,召迁大将军。北齐亡,入周后卒。 高阿那肱(gōng)(?—580年):北齐大臣,善无(今山西右玉东南)人。善骑射,初为库直。北齐初,以战功升任武卫将军。颇受北齐武成帝高湛及后主高纬宠信,武成帝时曾任侍中。后主即位,官至并州刺史、并省尚书令,封淮阴王,后拜录尚书事、司徒公、右丞相。北周军攻齐,他率数千人降周,授大将军,出为隆州刺史。后因跟从王谦起兵反抗杨坚,被杀。 度支尚书:官职名。三国魏始置,掌管财政收支、漕(cáo)运、仓廪(lǐn)等事务。南北朝时期沿置,其中北齐度支尚书兼辖左民、右民等曹,于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务。魏、晋、宋三品,梁十三班,陈、北魏、北齐三品。隋朝改名为民部尚书,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正三品。 用事:指当权;执政;当政。
[4]大司马:官职名。相传周代已置,汉武帝时置,东汉初,与大司徒、大司空共称三公,不久改为太尉。东汉末与太尉并置,位在三公上。魏晋南北朝大体相同,多作为重臣赠官,为一品(梁为十八班),隋废。 冯(píng)翊(yì):郡名。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辖境缩小。后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治冯翊(今陕西大荔),辖冯翊、韩城、郃阳、朝邑、澄城、蒲城、下邽、白水八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同州为冯翊郡,宋仍为冯翊郡,金以后为同州。也为县名,隋大业初置,治今陕西大荔,元代废。 润:即高润,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宗室。字子泽,高欢第十四子。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封冯翊王。历任东北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都督、定州刺史。不久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师。历任司徒、太尉、大司马、司州牧、太保、河南道行台、领录尚书事。官至太师、太宰。后又出任定州刺史。 外任:指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5]觞(shāng):宴请。 朝贵:朝廷中的权贵。 面陈:当面陈述。 先帝:已经去世的帝王。此处指武成帝高湛。 弄臣: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 城狐社鼠:城墙洞中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有所凭依而为非作歹的人。 纳:接受。 货赂(lù):贿赂。 秽(huì)乱:淫乱。 宫掖(yè):指皇宫。掖,掖庭,宫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
[6]义无:从道义上讲不退缩。 杜口:闭口。即不说话。
[7]孤寡:孤儿寡母。
[8]词色愈厉:言语面色更加严厉。
[9]安吐根:生卒年不详。安息胡人。家居酒泉,魏末留居柔然,多次为使者入东魏。后归附东魏,位至开府仪同三司。 商胡:古称至中国经商的胡人。多指粟特、大食商人。 诸贵:指王公大臣。 行末:排行末尾,谦辞。
[10]朝野:朝廷和民间。
[11]投冠:将帽子掷于地上。 拂(fú)衣:提起或撩起衣襟,表示不满或愤怒。
[12]云龙门:此处指邺城宫城正南门。
[13]左丞相:官职名。春秋时齐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曾设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代及汉代初期也曾沿置。汉文帝以后仅设置丞相一人。魏晋南北朝也有设置,皆为一品(梁为十八班),北齐、北周设置左右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元年(742年),曾改尚书省长宫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主管行政的宰相之职,从二品。南宋和元代都曾设置左右丞相,明初沿用,不久即废除。 梓宫:皇帝所用之棺椁。因以梓木制作而成,故名。太皇太后、皇太后也用。汉代或赐重臣以示殊宠。 在殡(bìn):指尚未下葬。 欲:希望。 更思:再考虑。
[14]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报情况。 成:保全。
[15]罢:免去,解除。
【译文】
陈宣帝陈顼太建元年(569年)春季二月,北齐任命司空徐显秀为太尉,并撤销娄定远尚书令职位而任命为司空。起初,侍中、尚书右仆射和士开被武成帝高湛宠爱亲昵,进出武成帝卧室没有限制,于是得到胡后的宠幸(私通)。等到武成帝驾崩,北齐后主高纬因为和士开受到顾命委托,对他深信重用,和士开威名权势日益增加,和娄定远以及录尚书事赵彦深、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开府仪同三司唐邕、领军綦连猛、高阿那肱、度支尚书胡长粲一起掌握朝政,当时号称“八贵”。太尉、赵郡王高叡,大司马、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与娄定远、元文遥都向后主高纬进言,请求把和士开派到外地任职。正赶上胡太后在前殿宴请当朝权贵,高叡当着胡太后的面陈述和士开的罪过,说:“和士开是先帝时的狎玩之臣,城狐社鼠,收受贿赂,淫乱宫廷。我们出于道义,不能闭口不言,故此冒死陈述。”太后说:“先帝在时,你们为什么不说?今天想要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吗?暂且去喝酒,不要再多说。”高叡等人言语面色更加严厉。仪同三司安吐根说:“我本是经商的胡人,有幸排在众位贵人行列的末位,既然身受朝廷厚恩,怎敢贪生怕死。不派出和士开去外地做官,朝廷民间都不会安定。”太后说:“改天再商议这件事,你们都暂且散去。”高叡等人有的把帽子扔到地上,有的摔衣袖离座而去。第二天,高叡等人又来到云龙门,让元文遥入宫启奏,往返三次,太后不肯听从。左丞相段韶派胡长粲传达太后的话说:“先帝的棺椁还未殡葬,此事太过匆忙,希望你们重新考虑这件事。”高叡等人于是都跪拜谢恩。胡长粲回宫复命,太后说:“保全妹妺我们母子全家,都是兄长出力。”太后给予高叡等人优厚赏赐,事情才算作罢。
【原文】
太后及齐主召问士开,对曰:“先帝于群臣之中,待臣最厚,陛下谅暗始尔,大臣皆有觊觎,今若出臣,正是翦陛下羽翼[1]。宜谓叡等,云‘文遥与臣,俱受先帝任用,岂可一去一留?并可用为州,且出纳如旧[2]。待过山陵,然后遣之’[3]。叡等谓臣真出,心必喜之。”帝及太后然之,告叡等如其言[4]。乃以士开为兖州刺史,文遥为西兖州刺史[5]。葬毕,叡等促士开就路[6]。太后欲留士开过百日,叡不许[7]。数日之内,太后数以为言。有中人知太后密旨者,谓叡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8]?”叡曰:“吾受委不轻[9]。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10]?不守之以死,何面戴天[11]!”遂更见太后,苦言之[12]。太后令酌酒赐叡,叡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巵酒[13]。”言讫,遽出[14]。
【注文】
[1]谅暗(àn):即谅阴,守丧时所住的房子。后代指守丧。多用于皇帝。 觊(jì)觎(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觊,希图;希望。 翦(jiǎn):同“剪”。除掉。 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
[2]用为州:到州立任职。 出纳:宣达王命,禀告下情。
[3]山陵:指帝王或皇后陵墓。
[4]然:同意。 如:依照,顺从。
[5]西兖州:州名。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置。因当时在它东边有兖州,故名西兖州。治定陶城(遗址在今山东定陶镇西北两公里李线庄)。不久移左城(遗址在今山东定陶城西力本屯乡五里长寨),与济阴郡同治。辖沛(pèi)、济阴二郡。
[6]就路:上路。
[7]百日:指武成帝高湛去世百天祭奠。
[8]中人:即宦官。阉割后的男性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官员。 苦违:坚决反对。
[9]受委:接受委托。
[10]嗣主:继位的君王。 幼冲:年幼。 邪臣:奸诈的官吏。 在侧:在身边。
[11]不守之以死,何面戴天:不冒死守卫皇帝,有何面目活在世上。戴天指立于天地之间。
[12]更见:再次觐见。
[13]酌(zhuó):斟酒。 正色:严肃的神色。 巵(zhī)酒:古同“卮”,盛酒的器皿。此指一杯酒。
[14]言讫(qì):说完。讫,完结。 遽(jù):急,仓促。
【译文】
太后和齐主高纬召见并询问和士开,和士开应答道:“在群臣之中,先帝对我最优厚,陛下刚开始守丧,大臣都心存观望,现在如果把我派往外地,这就如同剪除陛下的翅膀。应该对高叡等人说‘元文遥和我,都受到先帝信任重用,怎么能一个离开一个留下呢?他们可以一起到州里任职,并且还像以前一样负责宣达王命,禀告下情。等待太上皇的陵墓竣工,然后再把他们派到州里去’。高叡等人认为我真的被派往外地,心中一定欢喜。”北齐后主高纬和太后同意他的建议,把这番话告诉了高叡等人。北齐于是任命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元文遥为西兖州刺史。太上皇高湛的丧事办完,高叡等人催促和士开上路。太后想要留和士开过太上皇高湛百天祭奠后再走,高叡不允许。几天之内,太后又几次提及此事。有知道太后密旨的宦官对高叡说:“太后的本意既然是如此,殿下何必坚决反对呢?”高叡说:“我受朝廷委托,责任不轻。现在继位的皇帝年龄还小,怎么能够让奸臣在他的身边呢?不冒死守卫皇帝,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再次晋见太后,苦苦劝谏。太后下令斟酒,赏赐给高叡,高叡严肃地说:“今天是讨论国家大事,不是来喝酒。”说完,立即告退。
【原文】
士开载美女、珠帘诣娄定远,谢曰:“诸贵欲杀士开,蒙王力,特全其命,用为方伯[1]。今当奉别,谨上二女子,一珠帘[2]。”定远喜,谓士开曰:“欲还入不[3]?”士开曰:“在内久不自安,今得出,实遂本志,不愿更入[4]。但乞王保护,长为大州刺史足矣[5]。”定远信之。送至门,士开曰:“今当远出,愿得一辞觐二宫[6]。”定远许之。士开由是得见太后及帝,进说曰:“先帝一旦登遐,臣愧不能自死[7]。观朝贵意势,欲以陛下为乾明[8]。臣出之后,必有大变,臣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因恸哭[9]。帝、太后皆泣。问:“计安出[10]?”士开曰:“臣已得入,复何所虑,正须数行诏书耳。”于是诏出定远为青州刺史,责赵郡王叡以不臣之罪[11]。
【注文】
[1]珠帘: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蒙:承蒙。 全:保全。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2]奉别:敬辞。告别。 谨上:敬上。
[3]欲还入不(fǒu):指今后是否还想回京城。不通“否”。
[4]在内:指在朝中。 自安: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 遂(suì):成功;实现。 本志:历来的意愿或志向。 愿:希望。 更入:再回朝廷。
[5]乞:乞求,请求。
[6]觐(jìn):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 二宫:此处指皇上和皇太后。
[7]进说:进言。 登遐(xiá):特指帝王之死。
[8]意势:意图和动向。 乾明:北齐废帝高殷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历时数月,即庚辰(560年)正月至八月。此处代指高殷。北齐废帝高殷(545—561年),字正道,小名道人。高洋长子,其母李皇后为汉族。继位后治国主张减轻徭赋,征询为政得失,在杨愔辅助下推行汉化政策。后被高演等废为济南王,次年遇害。
[9]恸(tòng)哭:放声痛哭,号哭。恸,极悲哀,大哭。
[10]计安出:如何制定计谋呢?安,怎么,怎样。
[11]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qú)、安丘、高密、莱阳、栖霞(qī xiá)、乳山等市县以北、以东和河北吴桥。东汉治临菑(zī)(今山东淄博临淄北),东晋移治东阳城(今山东青州)。北魏辖齐郡、北海、乐安、渤海、高阳、河间、乐陵七郡。唐代辖今山东潍坊、青州、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临淄、昌邑等市县区。此外,东晋侨置青州,治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南朝宋初并入南兖州。南朝宋太宗明皇帝刘彧(yù)泰始(465—471年)中另侨置青州,与冀州合治郁洲(今江苏连云港东),梁侯景之乱后,其地入东魏,改为海州。 不臣:不守臣节,不合臣道。旧指言行不符合臣子的规矩。
【译文】
和士开用车拉着美女、珠宝来拜访娄定远,感谢道:“各位贵臣想要杀了我,承蒙大王之力才保全了我的性命,还任命我为地方大员。现在要告别,特地供上二位女子,一张珠帘。”娄定远很高兴,对和士开说:“今后还想回京城吗?”和士开说:“在朝廷久了内心很不安宁,现在能够外出做官,的确满足了我的愿望,不想再入朝廷了。只是乞求大王能保护我,长期担任大州的刺史就足够了。”娄定远相信了和士开的话。送和士开到门口时,和士开说:“现在我就要远行,希望能够得到一次觐见并辞别太后、皇帝的机会。”娄定远答应了他的请求。和士开因此得以拜见太后和皇帝,他进言游说道:“先帝晏驾,我很惭愧不能以死相随。我观察朝廷贵臣的意图和动向,是想要把陛下当作乾明时期的济南王那样对待。我离开朝廷之后,必定会有大变故,我还有何脸面在九泉之下觐见先帝!”于是痛哭。后主高纬、太后也都哭泣,问道:“你有什么对策呢?”和士开说:“我已经得以进入宫中,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只需要几行字的诏书就行了。”于是后主高纬下诏派娄定远任青州刺史,斥责赵郡王高叡犯下不守臣节的罪过。
【原文】
旦日,叡将复入谏,妻、子咸止之[1]。叡曰:“社稷事重,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2]。”至殿门,又有人谓曰:“殿下勿入,恐有变。”叡曰:“吾上不负天,死亦无恨。”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叡执之弥固[3]。出至永巷,遇兵,执送华林园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杀之[4]。叡久典朝政,清正自守,朝野冤惜之[5]。复以士开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定远归士开所遗,加以余珍赂之[6]。
【注文】
[1]旦日:第二天。
[2]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事:侍奉;服侍。 颠沛(pèi):受磨难、挫折。
[3]执:固执;坚持。 弥(mí):更加;越发。
[4]永巷: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在的地方。后来也作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之处。 执送:抓起来送到。 华林园:宫苑名。后赵石虎建都邺城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北齐武成帝高湛扩建后,改名为仙都苑。 雀离佛院:寺院名。仿造龟兹国雀离寺而建。 刘桃枝:生卒年不详。南北朝东魏、北齐人。曾侍奉高欢、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纬等北齐历代君王,为其近臣,曾多次处死臣下,北齐灭亡后不知所踪。 拉杀:拉折人的躯干使其死亡。
[5]久典:长期执掌。 清正自守:清廉有操守。 冤惜:痛惜。
[6]遗(wèi):赠送;给予;馈赠。 余珍:别的珍宝。 赂(lù):用财物买通公职人员。
【译文】
第二天,高叡准备再次入宫进谏,他的妻子、儿子都阻止他。高叡说:“国家社稷事情重大,我宁可为此而死侍奉先帝,也不忍看见朝廷动荡不安。”高叡来到殿门口,又有人对他说:“殿下不要入宫,恐怕会有变故。”高叡说:“我不辜负上天,死也没什么遗恨。”入宫觐见太后,太后又重申了原先的说辞,高叡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出来走到永巷时,遭遇士兵,士兵们把他抓起来送到了华林园雀离佛院,被刘桃枝勒死。高叡长期执掌朝廷政事,清廉正直,很有操守,朝廷百姓对他的死都感到很痛惜。北齐又任命和士开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娄定远归还了和士开所赠送的礼物,又加上别的珍宝贿赂他。
【原文】
齐主年少,多嬖宠[1]。武卫将军高阿那肱,素以谄佞为世祖及和士开所厚,世祖多令在东宫侍齐主,由是有宠,累迁并省尚书令,封淮阴王[2]。
【注文】
[1]嬖(bì)宠:指受君主宠爱的人或嫔妃。
[2]武卫将军:武官名。三国曹魏黄初年间始置,掌管宿卫禁军,为四品。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废。晋惠帝永康年间复置,四品。东晋废置不定。南朝宋大明中复置。南朝齐、梁、陈都置。梁三班,陈八品。北魏也置,从三品。北齐为左右卫府次官,职掌宫禁朱华阁以外禁卫,从三品。此外,隋置左右武卫,属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管领军宿卫。唐代也置,属十六卫,光宅元年(684年)改为左右鹰扬府,神龙元年(705年)复称左右武卫。 谄(chǎn)佞(nìng):花言巧语,阿谀逢迎。也指花言巧语阿谀逢迎的人。 并省尚书令:并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并省:北齐并州行尚书省的简称。尚书令此处指并州行台尚书令。 淮阴:郡、县名。东魏置郡。治怀恩(今江苏淮安),辖怀恩、富陵、鲁县三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淮安及洪泽、盱眙(xū yí)等地。北齐时,废富陵、鲁县入怀恩。南朝陈废。也为县名。秦置,治今江苏淮安,后名称有变化,南朝梁时改为怀恩,北周改为寿张,隋代之后又屡次设置淮阴。
【译文】
北齐后主很年轻,便有很多宠臣、宠妃。武卫将军高阿那肱,一直凭借阿谀奸邪被齐世祖武成帝高湛及和士开所厚待,齐世祖武成帝常常让他在东宫侍奉北齐后主,因此也得到后主的宠爱,高阿那肱多次升迁,官至并省尚书令,被封为淮阴王。
【原文】
世祖简都督二十人使侍卫东宫,昌黎韩长鸾预焉[1]。齐主独亲爱长鸾。长鸾名凤,以字行,累迁侍中、领军,总知内省机密[2]。
【注文】
[1]简:选择,挑选。 都督:官职名。军事长官或领兵将领。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西魏、北周和隋文帝杨坚时在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唐代府兵制设都督,但常为赠官。元代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代设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 昌黎:郡、国名。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年)置国,不久改为昌黎郡。治昌黎(今辽宁义县)。属幽州。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西晋改属平州。十六国前燕迁治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秦为平州治,后燕仍属平州。北魏为营州治,辖龙城、广兴、定荒三县。北齐废。 韩长鸾(luán):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字长鸾,昌黎(郡治今辽宁义县)人。起初为北齐后主高纬的侍卫,受到高纬赏识。后主高纬即位,任侍中、领军,总管内省机密。与穆提婆、高阿那肱并称“三贵”。北齐亡,被周军擒获。隋时卒于陇州刺史任上。 预:通“与”。参与。
[2]以字行:以字闻名于世。 总知:总管。 内省:官署别称,此处指门下省。因设在官禁内,故称内省。门下省为官署名。东汉始设侍中寺,晋代改为门下省。魏晋南北朝时,其权力逐渐扩大,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隋唐时期,与中书省同掌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为中央中枢机构,元代后废。 机密:掌管机要大事的部门、职务。
【译文】
北齐世祖武成帝高湛挑选二十名都督,让他们侍卫东宫,昌黎人韩长鸾也被选中。北齐后主尤其喜爱韩长鸾。韩长鸾名叫韩凤,以字闻名于世,经多次升迁官至侍中、领军,总管内省机密。
【原文】
宫婢陆令萱者,其夫汉阳骆超坐谋叛诛,令萱配掖庭,子提婆亦没为奴[1]。齐主之在襁褓,令萱保养之[2]。令萱巧黠,善取媚,有宠于胡太后,宫掖之中,独擅威福,封为郡君,和士开、高阿那肱皆为之养子[3]。齐主以令萱为女侍中[4]。令萱引提婆入侍齐主,朝夕戏狎,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5]。宫人穆舍利者,斛律后之从婢也,有宠于齐主[6]。令萱欲附之,乃为之养母,荐为弘德夫人,因令提婆冒姓穆氏[7]。然和士开用事最久,诸幸臣皆依附之以固其宠[8]。
【注文】
[1]宫婢(bì):宫中的侍女。 陆令萱(?—577年):北齐后主高纬的乳母。其丈夫因谋叛被处死,陆令萱入宫廷。受胡太后宠信,封郡君。和士开、高阿那肱为其养子。善于奉迎后主,权威日重,操纵后宫,干预政治,以至于太后也屈意相下。她卖官枉法,贪敛无度。后来他的儿子穆提婆投降北周,陆令萱自杀。 汉阳:郡名。北朝有两处汉阳郡。此处当指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治兰仓(今甘肃礼县)。辖谷泉、兰仓二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礼县一带,北周废。此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汉阳郡。治黄瓜(今甘肃天水南)。辖黄瓜、阳廉、阶陵三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天水与武山之间地区。隋初废。 骆超:生卒年不详。北齐人。陆令萱的丈夫,因谋叛被杀。 诛(zhū):把罪人杀死。 掖(yè)庭:也写作“掖廷”、“液廷”。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 提婆:即穆提婆(?—约578年),北齐官员。汉阳(今甘肃礼县)人。本姓骆,其父因谋反罪被处死,他随母陆令萱入皇宫为奴。后来他母亲得宠,官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录尚书事,后改姓穆。母子权倾朝野,乱政害国。北齐将要灭亡时,投降北周军,在北周任宜州刺史。不久以谋反罪被杀。
[2]襁(qiǎng)褓(bǎo):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借指婴幼儿。
[3]巧黠(xiá):狡猾。 取媚:讨好。 独擅(shàn):独自据有;独揽。 威福:本指赏罚之权。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郡君:妇女封号。汉始置。北魏、北齐、北周均置。多封皇后之母、高官母、妻及郡公之妻,也有封宫婢者。
[4]女侍中:女官名。北魏置。多以能解诗书的近臣妻、母充任,负责陪侍皇后或皇太后。北齐沿置。
[5]戏狎(xiá):嬉戏;调戏。 武卫大将军:将军名号。北魏置,掌宿卫禁军,权任甚重,二品。北齐沿置。
[6]宫人:妃嫔、宫女的通称。 穆舍利:北齐宫人。生平事迹不详。
[7]弘德夫人:封号名。 冒姓:假冒姓氏。
[8]幸臣:得宠的臣子。 依附:依赖;附着;从属。
【译文】
有一位宫婢叫陆令萱,她的丈夫汉阳人骆超犯下谋反罪被诛杀,陆令萱被发配到宫廷做奴仆,儿子骆提婆也被官府收没为奴仆。北齐后主高纬当时还是个婴儿,陆令萱做保姆抚养他。陆令萱为人乖巧机敏,善于讨好人,很受胡太后宠爱,在宫廷之中作福作威,被封为郡君,和士开、高阿那肱都是她的养子。北齐后主任命陆令萱为女侍中。陆令萱引荐骆提婆入宫侍奉后主高纬,不分早晚嬉戏亲昵,多次升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宫人穆舍利是斛律皇后的随从婢女,很受北齐后主的宠爱。陆令萱想要依附她,于是就做她的养母,荐举穆舍利为弘德夫人,还让儿子骆提婆冒用穆氏的姓氏。然而和士开掌权时间最长,各位宠臣都依附他,以巩固自己的宠幸。
【原文】
齐主思祖珽,就流囚中除海州刺史[1]。珽乃遗陆媪弟仪同三司悉达书曰:“赵彦深心腹阴沈,欲行伊、霍事,仪同姊弟岂得平安[2]!何不早用智士邪[3]?”和士开亦以珽有胆略,欲引为谋主,乃弃旧怨,虚心待之,与陆媪言于帝曰:“襄、宣、昭三帝之子,皆不得立[4]。今至尊独在帝位者,祖孝徵之力也[5]。人有功,不可不报。孝徵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可使[6]。且其人已盲,必无反心,请呼取,问以筹策[7]。”齐主从之,召入,为秘书监,加开府仪同三司。士开谮尚书令陇东王胡长仁骄恣,出为齐州刺史[8]。长仁怨愤,谋遣刺客杀士开[9]。事觉,士开与珽谋之,珽引汉文帝诛薄昭故事,遂遣使就州赐死[10]。
【注文】
[1]就:依照现有情况。 流囚:被流放的囚徒。 除:任命官职。 海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青、冀二州置。治龙沮(jǔ)城(今江苏灌云西北)。北齐移治朐(qú)县(北周改名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2]遗(wèi):送交;交付。 陆媪:指陆令萱。媪,老妇人的通称。 悉达:即陆悉达,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陆令萱的弟弟。时任北齐仪同三司。 心腹:心机,心思。 阴沈(chén):阴暗深邃。沈通“沉”。 伊:即伊尹,生卒年不详。商代大臣。一说名挚(zhì)。史称他原为有莘(shēn)氏奴隶,作为嫁女的陪臣入商,受汤赏识,委以国政,帮助汤灭夏,建立商朝。接着辅佐外丙、中壬二君。中壬死后,太甲即位。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又接回复位。在伊尹辅佐下,太甲终成贤君。年百岁卒。另一说太甲逃回王都,杀伊尹。 霍:即霍光(?—前68年),西汉大臣。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孟,为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刘彻时任奉常都尉。武帝去世前,让他和桑弘羊、金日(dī)等人共同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汉昭帝刘弗陵年幼,霍光掌握大权。汉昭帝刘弗陵去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霍光又因为他淫乱而废除,迎立汉宣帝刘询,仍然主持朝政。死于汉宣帝刘询地节年间。霍光为人端正,沉稳谨慎,前后秉政二十年,未有过失,但亲族满朝。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亲政,收霍氏兵权,以谋反为名将其灭族。 伊、霍事:指如同伊尹、霍光那样掌握废立,代行朝政。
[3]智士:有智慧或有智谋的人。
[4]胆略:勇气和谋略。 谋主:指为首出谋划策者。 襄、宣、昭三帝:即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
[5]祖孝徵:即祖珽,字孝徵。
[6]心行:品行。 奇略:奇谋,奇策。 缓急:舒缓与紧急,指需要相助的事。
[7]呼取:召回。 筹策:即筹算。
[8]陇东:郡名。北魏置,治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领泾阳、祖居、抚夷三县。后废。此外,北魏太延二年(436年)于汧(qiān)县(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为汧阴,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为杜阳,今陕西陇县东南)置陇东郡,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废,北魏永熙元年(532年)复置,领汧县(汧阴)、长蛇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骄恣(zī):骄纵。 出为:指离开京城任职。 齐州:州名。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置。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东魏、东平原、东清河、广川、济南、太原六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南地区和德州地区。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齐郡,唐初复改齐州。唐天宝、至德时改济南郡,后皆复为齐州,辖境缩小,相当于今山东济南、章丘、禹城、济阳、齐河、长清等市县地。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
[9]怨愤:怨恨;愤恨。
[10]汉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年),汉高祖的儿子。初封代王,前180年,吕后死,周勃、陈平等诛杀诸吕势力后,被迎立为帝。在位时,继续实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租、赋役,省约刑罚,鼓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又采取贾谊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又迁民入塞下,加强抵御匈奴力量。汉朝由此呈现出安定繁荣景象,与景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去世后,谥“孝文”,庙号太宗。 薄昭(?—前170年):西汉大臣。汉文帝刘恒的舅父。曾迎刘恒为帝,又辅佐汉文帝,功勋卓著,因杀使者之罪,被迫自杀。 就:靠近;到。 州:指齐州。 赐死:君主命令罪臣自杀。
【译文】
北齐后主想念祖珽,就在祖珽被流放囚禁期间任命他为海州刺史。祖珽于是给陆令萱的弟弟仪同三司陆悉达写信说:“赵彦深居心叵测,想要仿效伊尹、霍光行事,您姐弟怎么能获得平安呢!为什么不早些任用智谋之士呢?”和士开也认为祖珽有胆量谋略,打算拉拢他做谋主,于是舍弃旧日怨恨,诚心诚意对待祖珽,和陆令萱一起向后主高纬进言道:“文襄、文宣、孝昭三位皇帝的儿子,都没能继承帝位。现在唯独陛下能继承帝位,就是因为祖孝徵的力量。人有功劳,不能不回报。祖孝徵虽然品行不端,但身怀过人的奇谋,不论平时还是紧急时刻都可以发挥作用。而且祖珽已成瞎子,必定不会有谋反之心,请求把他召回,征询他的计谋策略。”北齐后主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将祖珽召回,任命为秘书监,加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诬陷尚书令陇东王胡长仁骄横放肆,把他派出担任齐州刺史。胡长仁心中怨恨愤怒,谋划派刺客刺杀和士开。事情泄露,和士开与祖珽商议此事,祖珽引用汉文帝诛杀薄昭的旧例,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州赐胡长仁自尽。
【原文】
二年秋七月甲寅,齐以中领军和士开为尚书令,赐爵淮阳王[1]。士开威权日盛,朝士不知廉耻者,或为之假子,与富商大贾同在伯仲之列[2]。
【注文】
[1]中领军:官职名。东汉建安中曹操改领军置,与中护军皆掌禁军,属丞相府。三国魏时,仍与中护军掌禁军,并统中护军,成为禁卫军最高统领,资深者称为领军将军。三国蜀也置。晋代时废时复。东晋时总管左右卫、骁骑等禁军,不再掌管中护军。十六国成汉、前凉、后燕皆置。南朝沿置。北魏侍臣带领军者,也称中领军。北齐为领军府长官,掌管禁卫宫廷。魏晋南北朝,皆为三品(南朝梁为十四班)。 淮阳:郡、国名。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汉惠帝之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大业中,改陈州(北周置,治秣陵,即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为淮阳郡,辖宛丘、西华、溵(yīn)水、扶乐、太康、鹿邑、项城、南顿、县、鲖(tóng)阳十县。后复为陈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县地。
[2]朝士:朝廷之士。泛指中央官员。 假子:养子;义子。 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译文】
陈宣帝太建二年(570年)秋季七月甲寅(初三日),北齐任命中领军和士开为尚书令,赏赐淮阳王爵位。和士开威名权势日益增加,一些不知廉耻的官员,有的就去做他的干儿子,这些行为就和富商大贾差不多。
【原文】
三年春二月壬寅,齐以兰陵王长恭为太尉,赵彦深为司空,和士开录尚书事,徐之才为尚书令,唐邕为左仆射,吏部尚书冯子琮为右仆射,仍摄选[1]。子琮素谄附士开,至是,自以太后亲属,且典选,颇擅引用人,不复启禀,由是与士开有隙[2]。
【注文】
[1]兰陵:郡名。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治承县(今山东枣庄峄〈yì〉城镇),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枣庄及滕州东部、东南部。北魏辖昌虑、承县、合乡、兰陵四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此外,东晋初侨置兰陵郡。治兰陵(今江苏常州)。南朝宋改名南兰陵,辖兰陵、承县二县。 长恭:即高长恭(?—573年),一名孝瓘(guàn),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高欢之孙,封兰陵王。武艺高强而面容俊美,故常戴假面以对敌。为将恭谨勤恳,金墉城大捷后,武士作《兰陵王入阵曲》赞美他。后因北齐后主疑忌被毒死。 吏部尚书:官职名。吏部长官。三国曹魏改选部为吏部后始称。主管铨选,地位重要。西晋时因为其职任为各部尚书之最故称“大尚书”。南北朝时除北周称“吏部中大夫”外均称吏部尚书。魏、晋、南朝皆三品(梁十四班),北魏、北齐三品。西魏末,北周改置吏部中大夫。隋唐皆置为六部尚书之首,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正三品。唐代曾一度改称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不久又恢复旧称。宋初为迁叙官,元丰改制后始实领其职事。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高级行政官员,正二品。清代吏部尚书满、汉各一人,从一品,但权力却大为削弱。清末废。 摄(shè)选:指兼任吏部尚书。
[2]谄(chǎn)附:逢迎趋附。 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 启禀(bǐng):禀告。 有隙:有矛盾。隙指感情上的裂痕。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春季二月壬寅(二十四日),北齐任命兰陵王高长恭为太尉,赵彦深为司空,和士开为录尚书事,徐之才为尚书令,唐邕为左仆射,吏部尚书冯子琮为右仆射,仍负责官员选拔。冯子琮一直逢迎依附和士开,到此时,他认为自己是太后的亲属,并且掌管官员选拔,因此常常擅自引荐任命人选,不再向上面禀告,从此与和士开之间产生了矛盾。
【原文】
夏四月壬午,齐以琅邪王俨为太保[1]。琅邪王俨以和士开、穆提婆等专横奢纵,意甚不平[2]。二人相谓曰:“琅邪王眼光奕奕,数步射人,向者暂对,不觉汗出[3]。吾辈见天子奏事尚不然[4]。”由是忌之,乃出俨居北宫,五日一朝,不得无时见太后[5]。
【注文】
[1]琅(láng)邪(yá):郡、国名。也称琅琊、琅邪等。秦置郡。治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汉改为国,移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北魏移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东南),辖即丘、费县两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复置,辖临沂、费县、颛(zhuān)臾、新泰、沂(yí)水、东安、莒(jǔ)县七县。此外,东晋曾侨置琅琊郡。治金城(今江苏句容西北)。南朝宋改为南琅邪郡,南朝陈废。也为县名。秦置,治今山东胶南西南。西晋废。隋大业初复在此处置琅邪,唐武德初废。 俨:即高俨(558—571年),北齐大臣,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字仁威,始封东平王,后封琅邪王。历任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后主天统三年(567年),晋升为尚书令、录尚书事、司徒,历大将军、大司马等职。武成帝高湛和皇后胡氏,都十分宠爱高俨,因为后主高纬懦弱,有立他为帝的意愿。等到高湛死后,后主让高俨居住在北宫。后来因为谋杀和士开以后,进而想要夺取帝位,结果被后主高纬所杀。 太保:官职名。西周置,为辅佐君王的大臣。春秋沿置,辅佐君王,执掌军政。战国后废。西汉复置,与太师、太傅、少傅并称四辅,位上公,但无实际职掌,不久废除。三国魏末复置,安置元老重臣,位在三司上,无职掌。两晋时为上公,执掌朝政,开府置僚佐。南朝沿置,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或作为增官。北朝也置。两晋、南北朝位居一品(梁称十八班),地位尊隆。隋、唐用作元老重臣的加官。
[2]奢纵(zòng):奢侈放纵。 意甚不平:心中很不满意。
[3]奕奕(yì):光明貌;亮光闪动貌。 向者:以往;从前。
[4]吾辈:我辈,我等。
[5]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 无时:不定时,随时。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夏季四月壬午(初五日),北齐任命琅邪王高俨为太保。琅邪王高俨因为和士开、穆提婆等人专横跋扈,奢侈放纵,心里很不满。和士开、穆提婆二人互相说:“琅邪王高俨目光炯炯有神,几步之外就感到咄咄逼人,以前和他短时间相对,就不自觉冒冷汗。我们觐见天子奏事时还不会这个样子。”因此很忌惮高俨,让高俨出来居住到北宫,五天上朝一次,不得随时晋见太后。
【原文】
俨之除太保也,余官悉解,犹带中丞及京畿[1]。士开等以北城有武库,欲移俨于外,然后夺其兵权[2]。治书侍御史王子宜与俨所亲开府仪同三司高舍洛、中常侍刘辟强说俨曰:“殿下被疏,正由士开间构,何可出北宫入民间也[3]!”俨谓侍中冯子琮曰:“士开罪重,儿欲杀之,何如?”子琮心欲废帝而立俨,因劝成之[4]。
【注文】
[1]犹:还;仍然。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御史中丞为秦汉时御史大夫主要属官,也称御史中执法。掌管殿中图籍秘书,内领侍御史,外督部刺史,是协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的主要长官。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御史中丞出外代御史大夫位,成为掌监察的主要长官。东汉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号称宪台,地位尊崇,成为一独立的监察系统的主要长官。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魏、晋、南朝宋为四品,梁朝为十一班,陈朝为三品。唐宋虽置御史大夫,但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为御史台之首,履行监察职责。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副御史衔,巡抚也称中丞。 京畿(jī):即京畿大都督,官职名。京都最高军事长官。北魏末置,统领京畿军士,负责京城治安及警卫。东魏迁都邺城后,权势更重。北齐时多任用宗室各王任职京畿大都督。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571年)废。
[2]武库:军械库,贮存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地方。
[3]治书侍御史:官职名。秦置。也称治书御史、持书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有人认为西汉宣帝时令侍御史二人治书(管理图籍文书),遂有其名。东汉沿置,为御史台属官,掌审理疑难案件,并协助管理御史台事务,多选通晓法律的人充任。魏晋开始地位提高,为御史中丞副手,监察较高级官员,分管侍御史所掌诸曹。南朝沿置。北魏掌纠察朝会失时、服章违错等事。北齐同。北周改称司宪上士。魏、晋、宋六品,梁六班,陈七品,北魏六品上,北齐从五品。隋代为御史台次官,为御史大夫副手,实际主持台务,从五品。唐初沿隋称,仍为御史大夫之副,正四品下。唐高宗李治即位,为避讳改名为御史中丞。 王子宜: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所亲:所亲近的人。 高舍洛: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中常侍:官职名。秦置,西汉沿置,为加官。自列侯、将军至尚书、郎中,加此号可以出入宫禁,常侍从皇帝左右。东汉改为固定职官,掌侍从左右,联通宫内外,应对顾问。名义上属少府。初兼用士人、宦官,安帝以后成为专职高级宦官,把持朝政,权势极盛。三国或置。西晋废。十六国成汉置,任用高级宦官;西秦则为执政长官,任用士人。北魏为高级宦官,侍从帝、后左右,职权甚重,四品上;北齐沿置,也为四品上。隋朝改名为内常侍。 刘辟强:时为北齐中常侍。生平事迹不详。 间构:离间。
[4]成:做成。
【译文】
高俨被授予太保之职,其他的官职都被解除,只还带有中丞和京畿大都督职务。和士开等人因为北城有兵器仓库,想把高俨调到城外,然后夺取他的兵权。治书侍御史王子宜和高俨的好友开府仪同三司高舍洛、中常侍刘辟强劝说高俨道:“殿下被疏远,正是因为和士开离间,怎么能够离开北宫进入民间呢!”高俨对侍中冯子琮说:“和士开罪行严重,我想杀掉他,怎么样?”冯子琮心中想废除后主高纬而拥戴高俨为帝,于是鼓励他这样做。
【原文】
俨令子宜表弹士开罪,请禁推[1]。子琮杂他文书奏之,齐主不审省而可之[2]。俨诳领军库狄伏连曰:“奉敕,令领军收士开[3]”。伏连以告子琮,且请覆奏[4]。子琮曰:“琅邪受敕,何必更奏[5]?”伏连信之,发京畿军士伏于神虎门外,并戒门者不听士开入。[6]秋七月庚午旦,士开依常早参,伏连前执士开手曰:“今有一大好事[7]。”王子宜授以一函,云:“有敕,令王向台[8]。”因遣军士护送,俨遣都督冯永洛就台斩之[9]。
【注文】
[1]表弹:上表弹劾。 禁推:拘禁犯人加以推究审问。
[2]审省(xǐng):详细审察。 可:批准。
[3]诳(kuáng):欺骗,瞒哄。 库狄伏连: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字仲山,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曾追随尔朱荣,至直阁将军。后归附高欢,赐爵蛇丘男。高欢当政时,迁武卫将军。北齐建国后,封仪同三司、郑州刺史,加开府。 奉敕(chì):奉皇帝的命令。奉,遵循皇帝的旨意。敕,皇帝的诏书、命令。
[4]覆奏:奏请皇帝复核的制度。
[5]琅邪:即高俨,曾封琅邪王。
[6]军士:兵士。 神虎门:邺城宫城西门之一。 戒:通“诫”。告诫。 门者:守门人。 不听:不让,不允许。
[7]旦:早晨。 早参:早晨朝参。 执:抓着。
[8]函:信件。 台:即尚书省(台)。尚书省(台)为官署名。为综理全国政务的中央行政机构。战国时始置尚书,也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掌管文书。汉武帝刘彻为强化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理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尚书辅佐皇帝处置政务,权任很重,其官署称尚书台。魏、晋以后多称“尚书省”,也有的称台,曹改称部,隋代尚书省下辖六部,与内史、门下三省共掌中央大权。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中台、文昌台、文昌都省,后皆恢复旧称。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诏令、政务皆交其颁下执行。尚书令一般不置,左、右仆射多为长官,与门下、中书省长官并为宰相。唐中期以后权力渐被侵夺,元代废。
[9]冯永洛:北齐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高俨让王子宜上表弹劾和士开罪状,请求拘禁审问他,冯子琮把这份奏章夹杂在其他文书中一起上奏,后主高纬没有细看就批准了。高俨欺骗领军库狄伏连说:“尊奉皇上敕令,命令你逮捕和士开。”库狄伏连把此事报告给冯子琮,并且请求再次上奏核准。冯子琮说:“琅邪王接受皇上敕令,何必重新奏请?”库狄伏连相信了他的话,于是派京畿军士埋伏在神虎门外,并且告诫门卫不要让和士开入宫。太建三年(571年)秋季七月庚午(二十五日)早上,和士开照常来早朝,库狄伏连上前抓住和士开的手说:“现在有一件大好事。”王子宜交给他一封书函,说:“皇上有敕令,让您到台省去。”于是派士兵护送他前去,高俨派都督冯永洛到台省处死和士开。
【原文】
俨本意唯杀士开,其党因逼俨曰:“事既然,不可中止[1]。”俨遂帅京畿军士三千余人屯千秋门[2]。帝使刘桃枝将禁兵八十人召俨,桃枝遥拜,俨命反缚,将斩之,禁兵散走[3]。帝又使冯子琮召俨,俨辞曰:“士开昔来实合万死,谋废至尊,剃家家发为尼,臣为是矫诏诛之[4]。尊兄若欲杀臣,不敢逃罪[5]。若赦臣,愿遣姊姊来迎,臣即入见[6]。”姊姊,谓陆令萱也,俨欲诱出杀之,令萱执刀在帝后,闻之战栗。[7]
【注文】
[1]党:党羽。
[2]屯(tún):驻扎,驻守。 千秋门:邺城宫城西门。
[3]遥拜:在远处行拜礼。 反缚(fù):反绑两手。缚,捆绑。
[4]辞:推辞,辞谢,躲避,推托。 合:应该。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重,应该受严厉惩罚。 家家:北齐诸王称呼亲生母亲为家家。 尼:梵语“比丘尼”的简称,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 矫(jiǎo)诏(zhào):假托或者篡改皇帝诏书。
[5]尊兄:对同辈年长者或己兄的敬称。此处指北齐后主高纬。
[6]姊姊:北齐诸王称乳母为姊姊。此处指陆令萱。
[7]战栗:也作“颤栗”。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语自《论语·八佾》:“使民战栗。”
【译文】
高俨最初的意愿只是杀了和士开,他的同党却趁机逼迫高俨说:“事已至此,不能半途而废。”高俨于是率领京畿军士三千多人驻守在千秋门。后主高纬派刘桃枝带领八十名禁兵前来征召高俨,刘桃枝还未到达,就在远处参拜高俨,高俨下令把他捆绑起来,要斩杀他,禁兵见状四散逃走。后主又派冯子琮去召高俨入宫,高俨推辞说:“和士开按照他以往的罪行确实应该万死,他阴谋废除皇上,让亲生母亲剃发为尼,我因此才假托陛下诏书诛杀他。兄长如果想要杀我,我也不敢逃避罪责。如果赦免我,希望派姐姐来接我,我就入宫拜见。”姐姐就是指陆令萱,高俨想诱使她出来杀死她,陆令萱当时手拿着刀站在后主高纬身后,听到高俨的话,浑身发抖。
【原文】
帝又使韩长鸾召俨。俨将入,刘辟强牵衣谏曰:“若不斩穆提婆母子,殿下无由得入[1]。”广宁王孝珩、安德王延宗自西来,曰:“何不入[2]?”辟强曰:“兵少。”延宗顾众而言曰:“孝昭帝杀杨遵彦止八十人[3]。今有数千,何谓少?”帝泣启太后曰:“有缘,复见家家;无缘,永别[4]。”乃急召斛律光,俨亦召之[5]。
【注文】
[1]无由:无法。
[2]广宁:郡名。东魏置,治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北周废。 孝珩(héng):即高孝珩(?—577年),北齐大臣、画家、文人,高澄第二子。高孝珩通经史,好文艺。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封广宁王。后主天统四年(568年),进位尚书令。历任司空、司徒、录尚书事、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为太宰。后出任沧州刺史。与周军作战被俘,至长安,不久卒。
[3]顾:回头看;看。 杨遵彦:即杨愔(yīn)(511—560年),北齐大臣。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魏司空杨津之子,家世显贵。幼通经史。尔朱氏专政,尽杀其家族。他逃匿得以幸免,后结交高乾兄弟。高欢任其为行台郎中,转任大行台右丞,并娶高欢之女。北齐建国,受文宣帝高洋宠信。文宣末,政令多由其出,对政局多有匡救。官至特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封开封王。文宣帝死后,辅立太子高殷,不久被高演、高湛所杀。
[4]启:启奏;禀告。
[5]斛(hú)律光(515—572年):北齐著名将领。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敕勒部人,出身军人世家。善于骑射,以武艺知名。东魏时,随父斛律金征西魏,因功赐都督。东魏武定年间封永乐县伯。北齐建立后,长期与北周作战,屡破周军,袭爵咸阳王,后官至太傅、左丞相,封清河郡公,位高权重而廉俭自守。后为北齐后主猜忌,被杀。
【译文】
后主高纬又派韩长鸾召见高俨。高俨打算入宫,刘辟强拉着高俨的衣服劝谏说:“如果不处死穆提婆母子,殿下千万不能入宫。”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从西面过来,问:“为什么不入宫?”刘辟强回答道:“兵士太少。”高延宗回头对众人说:“孝昭帝只用八十人就杀了杨遵彦。现在有几千兵士,如何说少呢?”后主哭着禀告太后说:“要是还有缘,还能够再见到母亲;如果无缘,现在就是永别。”于是火速召见斛律光,高俨也征召斛律光。
【原文】
光闻俨杀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所为,固自不似凡人[1]。”入见帝于永巷。帝帅宿卫者步骑四百,授甲,将出战[2]。光曰:“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鄙谚云‘奴见大家心死’,至尊宜自至千秋门,琅邪必不敢动[3]。”帝从之。
【注文】
[1]抚掌:拍手。多表示高兴、得意。 龙子:帝王的后代。 固:确实。
[2]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 授甲:授予甲胄(zhòu)。
[3]弄兵:轻率动兵。 鄙谚:民间谚语。 自至:亲自到。
【译文】
斛律光听说高俨杀死了和士开,拍手大笑道:“龙子的作为,确实与平常人不一样。”斛律光入宫,在永巷碰见后主高纬。后主高纬率领担任宫廷警卫的四百名步兵和骑兵,授予他们铠甲,正准备出宫迎战。斛律光说:“小孩子们轻率动兵,与他们一交战就会混乱。民间谚语说‘奴仆看见皇帝就不会有杂念’,皇上应该亲自到千秋门,琅邪王必定不敢轻举妄动。”后主高纬听从了斛律光的建议。
【原文】
光步道,使人走出曰:“大家来[1]。”俨徒骇散[2]。帝驻马桥上遥呼之,俨犹立不进,光就谓曰:“天子弟杀一夫,何所苦[3]?”执其手,强引以前,请于帝曰:“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稍长自不复然,愿宽其罪[4]。”帝拔俨所带刀镮,乱筑辫头,良久,乃释之[5]。收库狄伏连、高舍洛、王子宜、刘辟强、都督翟显贵,于后园支解,暴之都街[6]。帝欲尽杀俨府文武职吏,光曰:“此皆勋贵子弟,诛之,恐人心不安[7]。”赵彦深亦曰:“《春秋》责帅[8]。”于是罪之各有差[9]。
【注文】
[1]步道: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此处指步行。
[2]骇散:惊慌逃散。
[3]驻马:使马停下不走。 遥呼:在远处呼叫。
[4]强引:强拉着。 肠肥脑满:大腹便便、肥头鼓脑的形象,形容不劳而食,养尊处优,无所用心。 稍长:年龄稍微大些。 复然:还这样。
[5]刀镮(huán):也作“刀环”。刀头上的环。 筑:敲打。 辫头:即留辫发之头,辫发为当时鲜卑等北方民族的习俗。北齐皇室是鲜卑化汉人,故保留鲜卑传统。另胡三省认为,辫头表示将斩。 良久:许久;好一会儿。
[6]收:逮捕,拘押。 翟显贵: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支解:即“肢解”,碎裂肢体。 暴(pù):为惩罚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其尸体暴露在公共场所,未经许可不得收殓。 都街:闹市。
[7]职吏:地位较低的官吏。 勋(xūn)贵:功臣权贵。
[8]《春秋》责帅:《春秋左氏传》中说军队不服从命令应该责罚统帅。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韩献子(韩厥)对荀林父说:“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
[9]各有差(chā):依据情况分别处理。
【译文】
斛律光步行走在前面引路,派人跑到外面说:“皇上驾到。”高俨的部下惊慌逃散。后主勒马停在桥上,远远地喊高俨他们过来,高俨还是站在那里不敢上前,斛律光走过去对他说:“天子的弟弟杀掉一个人,有什么可苦恼的?”斛律光握着高俨的手,硬拉着他上前,向后主高纬请求说:“琅邪王还年轻,肠肥脑满,举措轻率,等年龄大些自然不会这样,希望您宽恕他的罪过。”后主高纬拔出高俨的佩刀,用刀环连续敲打他的脑袋,过了许久,才放了他。后主高纬下令逮捕库狄伏连、高舍洛、王子宜、刘辟强、都督翟显贵,在后园把他们肢解,然后在都城街头暴尸示众。后主高纬想要全部杀掉高俨府中的文武官吏,斛律光说:“这些人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杀掉他们,恐怕人们内心不安。”赵彦深也说:“《春秋左氏传》中说军队不服从命令应该责罚统帅。”后主高纬于是下令根据不同情形追究这些人的罪责。
【原文】
太后责问俨,俨曰:“冯子琮教儿[1]。”太后怒,遣使就内省以弓弦绞杀子琮,使内参以库车载尸归其家[2]。自是太后常置俨于宫中,每食必自尝之[3]。
【注文】
[1]责问:用责备的语气质问。
[2]内参:即宦官。 库车:运载府库货物的车辆。
[3]自是:从此。
【译文】
太后责问高俨,高俨说:“冯子琮教我做的。”太后大怒,派人到内省用弓弦绞死冯子琮,让宦官用库车把尸体拉回他家。从此太后经常把高俨安置在宫中,每顿饭都要亲自品尝以防有毒。
【原文】
九月,齐祖珽说陆令萱出赵彦深为兖州刺史。齐主以珽为侍中。陆令萱说帝曰:“人称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1]。自专杀以来,常怀恐惧,宜早为之计[2]。”幸臣何洪珍等亦请杀之[3]。帝未决,以食轝密迎珽,问之[4]。珽称“周公诛管叔,季友酖庆父”[5]。帝乃携俨之晋阳,使右卫大将军赵元侃诱俨执之[6]。元侃曰:“臣昔事先帝,见先帝爱王。今宁就死,不忍行此[7]。”帝出元侃为豫州刺史[8]。庚午,帝启太后曰:“明旦欲与仁威早出猎[9]。”夜四鼓,帝召俨,俨疑之[10]。陆令萱曰:“兄呼,儿何为不去?”俨出至永巷,刘桃枝反接其手[11]。俨呼曰:“乞见家家、尊兄。”桃枝以袖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拉杀之,时年十四[12]。裹之以席,埋于室内。帝使启太后,太后临哭,十余声,即拥入殿[13]。遗腹四男,皆幽死[14]。冬十月,罢京畿府入领军[15]。
【注文】
[1]相表:相貌;体形。 殆(dài):大概,几乎。 人臣:臣子;臣下。
[2]专杀:擅自杀人。
[3]何洪珍: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胡人。受北齐后主宠爱,卖官枉法,被封王。
[4]决:决断,决定。 食轝(yú):往宫中运载食物的车辆。轝同“舆”。
[5]周公:周公旦,西周初大臣。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一带),故称周公。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他代成王摄政治国。管叔、蔡叔不满,勾结武庚及东夷诸国叛周,周公亲自率师东征,讨平叛乱,真正控制了东方地区。又营建雒邑,继续分封诸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治国注重礼贤下士,强调明德慎刑。周成王长大后,他归政成王,致力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封地在鲁,都曲阜,是鲁国宗族的始祖。 管叔:西周初大臣,诸侯。一作关叔。姬姓,名鲜。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武王灭商后,为周初“三监”之一,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霍叔不服,散布流言,诬周公拟而代之,遂勾结武庚叛周。后在周公东征中被杀。 季友:姬姓,名友,号成季。鲁桓(huán)公子,庄公弟。受桓公、庄公宠信。庄公病,想让公子斑(一作“班”)继位,但又担心庆父夺位,季友于是杀死支持庆父的叔牙。庄公死后,季友拥立斑即位。不久,庆父杀斑,季友逃亡陈,后又与庄公子申至邾(zhū)。庆父遭国人反对奔莒(jǔ),他随公子申由邾入鲁,立其为君,即鲁厘公。他被任为相,执掌国政。其后人即鲁“三桓”的季孙氏。 庆父(?—前660年):春秋时鲁国上卿,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姬姓,鲁氏,名庆父。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姬斑和闵公,制造内乱。后来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6]晋阳:县名。秦置,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以后历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不久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城池被毁。 右卫大将军:官职名。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北齐置。常在嗣主左右,兼掌机要之事。隋置,为十二卫府之右卫府长官,正三品,负责宫廷禁御、仪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右翊卫大将军,总管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改为右卫府大将军,掌管宫廷禁卫等事。 赵元侃:北齐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7]就死:赴死。
[8]豫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豫东、皖北地区。东汉治谯(qiáo)(今安徽亳州)。三国魏沿置,治安城(今河南正阳东北)。西晋移治陈县(今河南淮阳)。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部,湖北东北部,安徽西部,江苏丰、沛二县,山东曲阜、滕州二市、邹城市东部、泗水及曹县地。永嘉以后,治所多次迁徙,辖境伸缩不常,往往南北并置。东晋先后徙治谯县(今安徽亳州)、雍丘(今河南杞县)、寿春(今安徽寿县);十六国前赵移治许昌(今河南许昌),前秦移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北魏徙治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皇兴中改为北豫州,而改南朝宋司州为豫州,治悬瓠(hù)城(今河南汝南)。北周废北豫州,而改豫州为舒州。隋开皇初改舒州为豫州,大业初改为蔡州;而别置豫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隋大业三年(607年)废蔡州;改豫州为河南郡。唐武德初改汝南郡为豫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汝南、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确山、平舆、新蔡、正阳、息、淮滨、漯河等县市地。宝应初改为蔡州。
[9]明旦:第二天早晨。 仁威:即高俨,字仁威。 出猎:外出打猎。
[10]四鼓: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鼓即四更,相当于1—3点。
[11]反接:反绑两手。
[12]反袍:把袍子翻过来。 负出:背出来。 大明宫:宫殿名。位于晋阳城内,北齐后主高纬时所建。 拉杀:此处指用杖击杀。
[13]临哭:前来哭悼。
[14]遗腹:指遗腹子。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 幽死:幽禁至死。幽,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
[15]京畿府:即京畿大都督府。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九月,北齐祖珽劝说陆令萱将赵彦深派出做兖州刺史。北齐后主高纬任命祖珽为侍中。陆令萱游说后主说:“人们都说琅邪王聪明勇猛,当今无敌。我观察他的相貌,大概不像是人臣。自从他擅自杀死和士开以来,常怀有恐惧心理,陛下应该早日处置。”后主宠臣何洪珍等人也请求杀掉高俨。后主高纬犹豫不决,用转运食物的车子秘密把祖珽接入宫中,咨询他的意见。祖珽列举了“周公诛杀管叔,季友毒死庆父”这两个事例,劝说后主高纬杀死高俨。后主高纬于是带着高俨来到晋阳,派右卫大将军赵元侃诱捕高俨。赵元侃说:“我以前侍奉先帝时,看见先帝很喜爱琅邪王。今天我宁可去死,也不忍心做这种事。”后主高纬于是将赵元侃调出晋阳做豫州刺史。庚午(二十五日),后主高纬启奏太后说:“明天我想和仁威一早去打猎。”夜里四更时分,后主召见高俨,高俨很怀疑。陆令萱说:“哥哥喊你,你为什么不去?”高俨出门来到永巷,刘桃枝把他反绑起来。高俨大喊:“请求觐见母亲、兄长。”刘桃枝用袖子塞住他的嘴,把他的袍子翻过来蒙着他的头,把他背出来,到了大明宫,高俨鼻子出血,血流满面,被人用杖击杀,当年才十四岁。用席子裹了尸体,埋在室内。后主高纬派人把这件事禀告太后,太后前来悼念哭泣,才哭了十几声,就被簇拥着进入殿内。高俨的四个遗腹子,全都被幽禁至死。冬季十月,北齐撤销京畿府,兵士都并入领军。
【原文】
齐胡太后出入不节,与沙门统昙献通,诸僧至有戏呼昙献为太上皇者[1]。齐主闻太后不谨而未之信,后朝太后,见二尼,悦而召之,乃男子也[2]。于是昙献事亦发,皆伏诛[3]。己亥,帝自晋阳奉太后还邺,至紫陌,遇大风[4]。舍人魏僧伽习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5]。”帝诈云“邺中有变”,弯弓缠弰,驰入南城,遣宦者邓长颙幽太后于北宫,仍敕内外诸亲皆不得与胡太后相见[6]。太后或为帝设食,帝亦不敢尝[7]。
【注文】
[1]不节:不遵法度;没有节制。 沙门:佛教名词。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人之通称,后专指佛教僧侣。 统:主管。 昙献:北齐僧人。生平事迹不详。 通:私通,通奸。 戏呼:戏称。
[2]不谨(jǐn):指行为放荡。
[3]发:暴露。 伏诛:被法律惩罚而受到死刑。
[4]邺(yè):都邑名,县名。位于今河北临漳西南。始建于春秋时期,长期以来为北方重镇。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因旧邺城(北城)窄隘,在旧城之南营建新宫,这就是邺南城。次年东魏孝静帝迁居新宫。自此东魏、北齐均以邺南城为都城。北齐灭亡后为相州、魏郡治所。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Yùchí Jiǒng)起兵讨伐杨坚,兵败后,杨坚令焚毁邺城,于是沦为废墟。 紫陌(mò):地名。传说为河伯娶妇处,位于今河北临漳西北,临漳河。
[5]舍人:官职名。原为贵族家里的门客,后来成为官职。两晋南北朝时期,太子属官、公府属官都设有舍人,中书省也设有中书舍人。 魏僧伽: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习:熟知。 风角:古代占卜之法。 暴逆:凶暴忤逆。
[6]缠弰(shāo):也称“缠矟(shuò)”,用铁丝缠柄的长矛。 宦者:即宦官。 邓长颙(yóng):生卒年不详。北齐宦官。初从高湛,北齐后主高纬时,任参宰相,干预朝政。 内外:朝廷和地方。
[7]设食:准备饭。
【译文】
北齐胡太后行为不守妇道,与僧侣的主管昙献私通,众僧人甚至有人戏称昙献为太上皇。北齐后主高纬听说太后行为不检点却不相信,后来后主高纬朝见太后,看见二位尼姑,很喜欢她们,就召见这二位尼姑,才发现原来是男子。于是昙献私通太后的事情暴露,这些人都被处死。太建三年(571年)十月己亥(二十五日),后主高纬从晋阳出发侍奉太后返回邺城,抵达紫陌,遭遇大风天气。舍人魏僧伽熟知天相吉凶,上奏说:“马上会有暴乱叛逆的事情发生。”后主谎称“邺城中有变乱”,于是拉满弓弦,绷紧弓梢,骑马飞奔进入南城,派宦官邓长颙将太后幽禁在北宫,还敕令朝廷内外各位亲属都不得和胡太后相见。太后有时为后主高纬准备食物,后主也不敢品尝。
【原文】
四年春二月庚寅,齐以侍中祖珽为左仆射。初,胡太后既幽于北宫,珽欲以陆令萱为太后,为令萱言魏保太后故事[1]。且谓人曰:“陆虽妇人,然实雄杰,自女娲以来未之有也[2]。”令萱亦谓珽为国师、国宝,由是得仆射[3]。
【注文】
[1]魏保太后:即北魏昭太后常氏(?—460年),出身辽西,北魏太延年间入宫为婢,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性情仁慈,对于拓跋濬有养育之恩,因而拓跋濬即位后尊为保太后,后改封皇太后。
[2]雄杰:指才智出众的人。 女娲(wā):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又称“娲皇”。相传她与伏羲氏兄妹相婚产生人类,为人类的始祖。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嫁娶之礼。传说当时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她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死水怪,治平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她曾用黄土造人。
[3]国师: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置,位上公,与太傅、太师、国将同为四辅。太师、国子祭酒也别称国师。 国宝: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的赞誉。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春季二月庚寅(十八日),北齐任命侍中祖珽为左仆射。起初,胡太后被幽禁在北宫,祖珽想立陆令萱为太后,向陆令萱讲述魏朝保太后的旧例。并且对别人说:“陆令萱虽然是妇人,然而的确是位英雄豪杰,自女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人。”陆令萱也称呼祖珽为国师、国宝,祖珽也因此被任命为仆射。
【原文】
齐尚书左仆射祖珽势倾朝野,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恶之,遥见,辄骂曰:“多事乞索小人,欲行何计[1]!”又尝谓诸将曰:“边境消息,兵马处分,赵令恒与吾辈参论[2]。盲人掌机密以来,全不与吾辈语,正恐误国家事耳[3]。”光尝在朝堂垂帘坐,珽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曰:“小人乃敢尔[4]!”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5]。珽觉之,私赂光从奴问之[6]。奴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
【注文】
[1]势倾朝野: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 咸阳:郡、县名。十六国前秦苻坚置,治今陕西咸阳东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辖石安、池阳、灵武、宁夷、泾阳五县,属雍州。隋开皇初废。也为县名。公元前351年,秦改迁都于今陕西咸阳东北,并在此置咸阳。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后赵时更名石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石安入泾阳(位于今陕西泾阳境)。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泾阳为咸阳,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入泾阳,唐武德二年(619年)再置咸阳,治今陕西咸阳东。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遥见:远远看见。 辄(zhé):总是;就。 乞索:索取。 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欲行何计:想要打什么主意。
[2]处分:处置;布置;部署。 赵令:指赵彦深,时任尚书令,故称。 恒:经常,常常。 参论:参与讨论。
[3]盲人:指祖珽,祖珽因病致盲,故称。
[4]朝堂:朝廷议政之处。也泛指朝廷。 垂帘:放下帘子。
[5]高慢:高而傲慢。 适过:恰巧经过。
[6]私赂:私下贿赂。 从奴:随从的奴仆。
【译文】
北齐尚书左仆射祖珽的权势倾动朝廷内外,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很厌恶他,远远看见他,就骂道:“这个使国家多事动荡,又贪得无厌的小人,想要打什么主意!”斛律光还曾经对众将说:“边境的消息,兵马部署,赵彦深一直以来让我们参与商讨。从这个瞎子掌管机密事务以来,全都不和我们交流,这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斛律光曾经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道,乘马经过斛律光面前,斛律光大怒说:“小人怎么敢这样!”后来祖珽在内省,说话时声音高而且言语傲慢,斛律光正好经过,听到后又很愤怒。祖珽感觉到有问题,暗地里贿赂斛律光的随从奴仆询问缘由。奴仆回答说:“自从您执政后,相王每天晚上都抱着膝盖感叹说:‘瞎子入朝,国家必定要灭亡了。’”
【原文】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1]。齐主赐提婆晋阳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敌[2]。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3]。”由是祖、穆皆怨之。
【注文】
[1]庶(shù)女:侧室、妾所生的女儿。
[2]禾:谷子。 拟:预备;打算。 寇敌:入侵的敌人;敌军。
[3]阙(jué):去除,挖掘,毁伤。
【译文】
穆提婆请求娶斛律光妾生的女儿为妻,斛律光不同意。北齐后主高纬赏赐给穆提婆晋阳的田产,斛律光在朝堂上说:“这些田产,自神武帝以来一直种稻子,饲养着几千匹马,以准备抵御敌人入侵。现在赏赐给穆提婆,恐怕会影响朝廷的军务吧。”从此祖珽、穆提婆都怨恨斛律光。
【原文】
斛律后无宠,珽因而间之[1]。光弟羡为都督、幽州刺史、行台尚书令,亦善治兵,士马精强,鄣候严整,突厥畏之,谓之“南可汗”[2]。光长子武都为开府仪同三司、梁兖二州刺史[3]。
【注文】
[1]无宠:不受宠爱。 间:离间。挑拨使人不和。
[2]羡:即斛律羡(?—572年),北齐将领。字丰乐,斛律金次子,斛律光之弟。善骑射。河清三年(564年)为都督、幽州刺史,曾击败突厥。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年),加骠骑大将军,后进爵荆山郡王。事北齐数帝,谨慎忠直,受人赞誉。斛律光被处死时,斛律羡和五子也一同被杀。 幽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jì)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魏、晋以后渐缩小。北魏辖燕郡、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初改幽州为涿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幽州。治蓟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行台尚书令:官职名。北魏、北齐置,为行台最高长官,兼管所辖地军政、民政事务。隋朝沿置,视正二品。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初也置,从二品,武德五年(622年)、九年(626年)先后废。行台:又称行台省、行省。官署名。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称中央政府为“台”。自三国魏末,尚书台开始在地方设置派出机构,称为行台,代表中央处置地方事务。起初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北魏开始,行台设置较多,且逐渐兼管民政,北齐时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隋朝设置行台省。行台(省)内部机构及官属设置与尚书省大体一致,置行台尚书令、尚书仆射为正副长官。也为官职名。其长官也称“行台”。 治兵:训练军队。 士马:兵马。引申指军队。 精强:精悍强壮。 鄣(zhāng)候:用以观察、警戒敌情的城堡。 南可(kè)汗(hán):南方的可汗。可汗:又称大汗,北方游牧民族对首领的尊称,原意为王朝、神灵和上天,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铁勒、回纥、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都称为可汗。
[3]武都:即斛律武都(?—572年),北齐官员,斛律光的长子。位至特进、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梁、兖二州刺史。为官以侵夺百姓为事,斛律光死,于任所被杀。 梁:即梁州。东魏天平(534—537年)初置,治大梁城(今河南开封)。辖阳夏、开封、陈留三郡,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和太康、杞县、尉氏、兰考、封丘等地。北周宣帝宇文赟(yūn)改为汴州。
【译文】
斛律皇后得不到后主高纬宠爱,祖珽趁机离间他们。斛律光的弟弟斛律羡当时出任都督、幽州刺史、行台尚书令,也善于治军,兵强马壮,设置的边防要塞规整齐备,突厥很害怕他,称他为“南可汗”。斛律光的大儿子斛律武都当时出任开府仪同三司,梁、兖二州刺史。
【原文】
光虽贵极人臣,性节俭,不好声色,罕接宾客,杜绝馈饷,不贪权势[1]。每朝廷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或有表疏,令人执笔,口占之,务从省实[2]。行兵,仿其父金之法,营舍未定,终不入幕[3]。或竟日不坐,身不脱介胄,常为士卒先[4]。士卒有罪,唯大杖挝背,未尝妄杀,众皆争为之死[5]。自结发从军,未尝败北,深为邻敌所惮[6]。周勋州刺史韦孝宽密为谣言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7]。”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举[8]。”令谍人传之于邺,邺中小儿歌之于路[9]。珽因续之曰:“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10]。”使其妻兄郑道盖奏之[11]。帝以问珽,珽与陆令萱皆曰:“实闻有之。”珽因解之曰:“百升者,斛也。盲老公,谓臣也,与国同忧。饶舌老母,似谓女侍中陆氏也。且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12]。”帝以问韩长鸾,长鸾以为不可,事遂寝[13]。
【注文】
[1]贵极:尊贵至极。 声色:指歌舞和女色。 馈(kuì)饷(xiǎnɡ):馈赠。
[2]表疏:泛指奏章。 口占:不打草稿,随口而成。 省(shěng)实:简约真实。
[3]行兵:领兵;用兵。 金:即斛律金(488—567年),北齐大臣,斛律光的父亲。字阿六敦。敕勒族酋长。北魏末曾随破六韩拔陵起义,后归降尔朱荣,又协助高欢起兵,作战有功,封石城郡公,任大司马,第一领民酋长,冀州刺史。北齐初年,封咸阳郡王。官至大司马、左丞相、右丞相。因始见斛律金歌咏《敕勒歌》,故后人著书,多将此歌题于斛律金名下。 营舍:营房。 入幕:进入军帐。
[4]竟日:整日。 介胄(zhòu):铠甲和头盔。
[5]妄杀:滥杀。 为之死:为他效死。
[6]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jī),表示成年。 败北:失败。 惮(dàn):怕;畏惧。
[7]周:即北周(557—581年),朝代名。共历五帝24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立国基础,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疆域继承西魏,统治关陇一带。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勋州:地名。北周保定(561—565年)初在玉璧城置勋州。以韦孝宽在玉璧立有勋功而立,玉璧即为勋州治所,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韦孝宽(509—580年):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名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涉猎经史,有经略之才。西魏初年即追随宇文泰,在玉璧与东魏苦战,因功授骠骑大将军,进爵建忠郡公。西魏恭帝拓跋廓时因攻取江陵之功,拜尚书右仆射,进爵郧国公。又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献平齐三策,历大司空、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后为徐州总管,经略淮南。又平定尉迟迥之变,不久卒。 百升:百升为一斛,此处暗指斛律。 明月:此处暗指斛律光,斛律光字明月。 长安:古都名。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县,治今陕西西安西北,高帝七年(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即汉长安城。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相继以此为都。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城,次年迁都于此,一般仍称为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唐代沿用,改称长安,此即隋唐长安城。
[8]槲(hú)木: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略呈倒卵形,花黄褐色,结坚果,球形,木材坚硬。树皮可以做黑色染料。叶子和果实可入药。此处暗指斛律家族。“槲”与“斛”同音。
[9]谍(dié)人:间谍;暗探。
[10]盲老公:即祖珽。 饶舌:唠叨;多嘴。 老母:指陆令萱。
[11]妻兄:妻子的哥哥。 郑道盖:北齐官员。祖珽的妻兄。生平事迹不详。
[12]累世:好几代,数代。 关西:泛指故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或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西地区。 丰乐:即斛律羡,字丰乐。 尚:娶帝王之女为妻。因系君主之女,不敢言娶,故称。尚为奉事、仰攀之意。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
[13]寝(qǐn):停息。
【译文】
斛律光虽然是尊贵至极的臣子,但他生性节俭,不喜欢音乐女色,很少接待宾客,也拒绝接受馈赠,不贪恋权势。每次朝廷集会议事,斛律光常常最后发言,所说的都合情合理。有时上奏表疏,让人拿笔记录,自己口述内容,务求简约真实。领兵打仗,效仿他父亲斛律金的做法,营帐没有设好,就一直不肯进入自己的军帐。有时一整天不坐,不脱掉身上的盔甲,做士卒的表率。士卒犯下罪过,只是用大木棍打犯人脊背,从不滥杀人,部下都争着为他效死尽力。自年轻时参加军队,从没打过败仗,周边敌人很害怕他。北周勋州刺史韦孝宽秘密制造谣言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又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举。”让间谍把这个谣言散布到邺城去,邺城中的小孩子在路上都传唱它。祖珽趁机接上两句:“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让他的妻兄郑道盖上奏这件事。后主高纬询问祖珽,祖珽和陆令萱都说:“确实听说有此事。”祖珽接着向后主高纬解释说:“一百升的意思就是斛。盲老头就是指我,和国家同忧,饶舌老母,似乎就是指女侍中陆令萱。并且斛律家族世代都是大将,斛律光字明月,声震关西,斛律羡字丰乐,威行突厥,女儿为皇后,儿子娶了公主,这个谣言很是可怕。”后主高纬又向韩长鸾咨询此事,韩长鸾认为不能相信谣言,这件事情才平息下来。
【原文】
珽又见帝,请间,唯何洪珍在侧[1]。帝曰:“前得公启,即欲施行,长鸾以为无此理[2]。”珽未对,洪珍进曰:“若本无意则可,既有此意而不决行,万一泄露,如何[3]?”帝曰:“洪珍言是也。”然犹未决。会丞相府佐封士让密启云:“光前西讨还,敕令散兵,光引兵逼帝城,将行不轨,事不果而止[4]。家藏弩甲,奴僮千数,每遣使往丰乐、武都所,阴谋往来[5]。若不早图,恐事不可测[6]。”帝遂信之,谓何洪珍曰:“人心亦大灵,我前疑其欲反,果然[7]。”帝性怯,恐即有变,令洪珍驰召祖珽告之[8]。欲召光,恐其不从命,珽请“遣使赐以骏马,语云‘明日将遊东山,王可乘此同行’[9]。光必入谢,因而执之。”帝如其言[10]。
【注文】
[1]请间:请求秘密上奏。
[2]公启:指祖珽的上奏。
[3]未对:没有回答。 决行:果断执行。
[4]丞相:官职名。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为百官之长。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处置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时期,丞相与相国、司徒经常相轮置。魏晋以来,多以他官总管机要,总揽政事,丞相、相国或不置,或成为赠官,多已没有丞相的实际权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授权臣,为其篡夺帝位的先奏,非复辅助皇帝管理国务的宰相之职。魏晋南北朝,丞相皆一品(梁称十八班)。隋朝废。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元年(742年),曾改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主管行政的宰相之职,从二品。 府佐:指高级官署中的佐治官吏。丞相府佐为丞相府的佐吏。 封士让:北齐官吏。生平事迹不详。 密启:秘密启奏、启禀。 西讨还:指与北周作战返回。 散兵:解散部队。 引兵:领兵。 帝城:京都;皇城。此处指北齐国都邺城。 不轨:不守法的事。此处指叛乱。轨,车辙,引申为法度。 不果:没有结果;未成事实。
[5]弩(nǔ)甲:弓箭和铠甲。弩是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也泛指弓。 奴僮(tóng):奴仆。 阴谋:暗中策划,秘密计议。
[6]早图:早日处置。 事不可测:事情发展难以预测。
[7]大灵:十分灵验。
[8]性怯:生性怯懦。 驰召:急召。
[9]遊:同“游”。 东山:地名。位于邺城,北齐君臣游宴之地。
[10]如其言:按照祖珽的话来部署。
【译文】
祖珽又去晋见后主高纬,请求秘密上奏,只有何洪珍留在旁边。后主高纬说:“此前得到你的启奏,就准备采取行动,韩长鸾认为没有这样做的道理。”祖珽没有回答,何洪珍进言说:“如果斛律家原本没有叛逆之意还行,如果他们已经有谋反的意思而我们不果断采取行动,万一我们的计划泄露,该怎么办呢?”后主高纬说:“何洪珍说得很对。”然而还是犹豫不决。恰逢丞相府佐封士让秘密上奏说:“斛律光此前西征后回军,皇上敕令他把部队解散,斛律光领兵逼近都城,准备图谋不轨,事情没有成功而被迫中止。他的家里藏有弓弩铠甲,奴仆有上千人,经常派人去斛律羡、斛律武都的居所,暗中往来。如果不早日处置他们,恐怕事情发展就难以预测了。”后主高纬于是相信了他们的话,对何洪珍说:“人的心灵十分灵验,我以前怀疑斛律家族想要谋反,果然是这样。”后主高纬生性怯懦,担心马上就会有变乱,下令何洪珍急召祖珽告诉他此事。后主高纬想要召见斛律光,又害怕他不服从命令,祖珽请求“派使者赏赐斛律光骏马,告知他‘明天打算游览东山,大王可以乘此马一起去’。斛律光一定入宫拜谢,趁机就可以把他抓起来。”后主高纬于是按照祖珽的话来部署。
【原文】
六月戊辰,光入至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扑之,不仆[1]。顾曰:“桃枝常为如此事。我不负国家。”桃枝与三力士以弓弦罥其颈,拉而杀之[2]。血流于地,刬之,迹终不灭[3]。于是下诏称其谋反,并杀其子开府仪同三司世雄、仪同三司恒伽[4]。
【注文】
[1]不仆:没有倒下。仆,倒下。
[2]罥(juàn):用绳子套。
[3]刬(chǎn):同“铲”。
[4]世雄:即斛律世雄(?—572年)。北齐人,斛律光第三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其父被害后也被杀。 恒伽:即斛律恒伽(?—572年)。北齐人,斛律光第四子。封假仪同三司,其父被害后也被杀。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六月戊辰,斛律光入宫到达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扑向他,没有扑到。斛律光回头说:“刘桃枝经常干如此勾当。我没有辜负国家。”刘桃枝和三位大力士用弓弦套着斛律光的脖子,用力拉把他勒死。斛律光血流满地,经过铲除,血迹始终不能消除。后主高纬于是下诏称斛律光谋反,并且处死了斛律光的儿子开府仪同三司斛律世雄、仪同三司斛律恒伽。
【原文】
祖珽使二千石郎刑祖信簿录光家[1]。珽于都省问所得物,祖信曰:“得弓十五,宴射箭百,刀七,赐矟二[2]。”珽厉声曰:“更得何物?”曰:“得枣杖二十束,拟奴仆与人斗者,不问曲直,即杖之一百[3]。”珽大惭,乃下声曰:“朝廷已加重刑,郎中何宜为雪[4]。”及出,人尤其抗直[5]。祖信慨然曰:“贤宰相尚死,我何惜余生[6]!”齐主遣使就州斩斛律武都。又遣中领军贺拔伏恩乘驿捕斛律羡,仍以洛州行台仆射中山独孤永业代羡,与大将军鲜于桃枝发定州骑卒续进[7]。伏恩等至幽州,门者曰:“使人衷甲,马有汗,宜闭城门[8]。”羡曰:“敕使岂可疑拒[9]。”出见之,伏恩执而杀之。初,羡常以盛满为惧,表解所职,不许[10]。临刑叹曰:“富贵如此,女为皇后,公主满家,常使三百兵,何得不败?”及其五子伏护、世达、世迁、世辨、世酋皆死[11]。周主闻光死,为之大赦[12]。
【注文】
[1]二千石郎:官职名。尚书省二千石曹长官通称。三国魏置,六品。西晋沿置。东晋废。北魏、北齐复置,掌管监察京师以外地区。北魏六品,北齐六品上,属都官尚书。 刑祖信:北齐官员。时任二千石郎,生平事迹不详。 簿(bù)录:查抄登记财产。
[2]都省:北齐尚书省的别称。 宴射箭:宴会时游戏用箭。
[3]枣杖:枣木棍。 束:捆。 不问:不管;无论。 曲直:指是非、善恶。
[4]大惭:十分羞愧。 下声:放低声音。 郎中:官职名。此处指二千石郎中,魏晋北朝与二千石郎互称。郎中即为尚书郎中。东汉始置尚书郎,也称郎中或侍郎。魏、晋、南北朝也置,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魏、晋、南朝宋六品,梁吏部十一班、诸曹五班,陈四品;北魏、北齐六品。唐朝定为尚书省各部诸司长官,分曹处理政务,吏部正五品上,诸司从五品上。历朝沿置,清末废。 雪:洗雪。
[5]尤:责备;怪罪。 抗直:刚直不屈。
[6]慨然:感慨的样子。
[7]贺拔伏恩: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曾任中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降北周。 乘驿:乘坐驿车。 洛州:州名。北魏置,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司州。东魏时又改洛州,辖洛阳、河阴、新安、中川、河南、阳城六郡。隋废。唐朝初年又改河南郡为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名为河南府。 行台仆(pú)射(yè):即行台尚书仆射,官职名。北魏始置,为行台副长官。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称中央政府为“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台省设于地方的派出机构称为行台,代表中央处置地方事务。魏、晋始有,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北魏开始,行台设置较多,出任行台者多兼任当州刺史或都督诸州军事,成为地方性的军政指挥机关,长官为行台尚书令,副长官为行台仆射,行台尚书令空缺时,则为行台长官,若分左右仆射,则左仆射居上位。北齐沿置。隋、唐初也置,隋为从三品,唐为正二品,唐武德后废。 中山:郡、国名。西汉初置郡,景帝刘启时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辖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后或为郡,或为国。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改为中山尹。北魏改为郡,辖卢奴、上曲阳、魏昌、新市、毋极、唐县、安喜七县。隋开皇初废。 独孤永业(?—580年):北齐将领。字世基,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初为军士,有武艺、善歌舞,被文宣帝赏识。北齐孝昭帝时为洛州刺史,在州数年。治军有方,又善理政,后解职。武平(570—576年)中再任洛州刺史,击退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率军,封临川王。后听说后主兵败,请求北讨,未批准,愤而降周。官至襄州总管,大象二年(580年),因受猜忌被杀。 大将军:官职名。本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战国始置,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均沿用,掌统兵作战。南朝齐、陈为赠官,皆为一品(梁为十八班),北周开始成为勋官。西魏、北周推行府兵制,置大将军,属柱国大将军所辖,隋十二卫也置,为各卫统帅,唐十六卫沿置,唐中期后成为虚职。 鲜于桃枝:北齐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定州:州名。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置。治卢奴(北齐改为安喜,今河北定州)。辖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满城以南,安国、饶阳等县以西,石家庄、井陉、藁(gǎo)城、辛集等市、县以北地区,后来逐渐缩小。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博陵郡。 骑卒:骑兵。 续进:继续跟进。
[8]使人:使者。 衷甲:内穿铠甲。
[9]敕使:皇帝的使者。 疑拒:怀疑抗拒。
[10]盛(chéng)满:满盈;盛极。 表解所职:上表请求解除职务。
[11]临刑:即将受死刑。 伏护、世达、世迁、世辨、世酋:即斛律伏护、斛律世达、斛律世迁、斛律世辨、斛律世酋(?—572年),皆为斛律羡之子。事迹不详。
[12]周主:即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543—578年)。宇文泰第四子,初封鲁国公。武成二年(560年)继位。初期政权为宇文护所掌握,天和七年(572年)杀宇文护后亲政。亲政后,整顿内政,禁断佛道二教,建德六年(577年),率军攻灭北齐。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译文】
祖珽派遣二千石郎刑祖信查抄登记斛律光家的财产。祖珽到都省询问查收所得的财物,邢祖信回答说:“得到弓箭十五只,宴会用的射箭一百只,刀七把,被赏赐的长矛两个。”祖珽大声问:“还得到什么东西?”邢祖信说:“还得到二十捆枣木棍,是准备他的奴仆中有与别人争斗的,不管是非,就杖打他一百下。”祖珽听后非常羞惭,于是小声说:“朝廷已经对斛律光施以重刑,郎中何必为他洗冤雪耻呢。”等到邢祖信出来,有人责备他过于耿直。邢祖信感慨地说:“贤良的宰相还难免被杀,我又何必怜惜余生!”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到梁州、兖州去处斩斛律武都。又派中领军贺拔伏恩乘坐驿车去拘捕斛律羡,还任命洛州行台仆射中山独孤永业去代替斛律羡,和大将军鲜于桃枝一起征发定州骑兵继续进兵。贺拔伏恩等人到达幽州后,守门人报告说:“朝廷使者内穿铠甲,马匹流汗,应该关闭城门。”斛律羡说:“怎么可以怀疑抗拒朝廷使者呢。”于是出城拜见,贺拔伏恩逮捕并处死了斛律羡。以前,斛律羡常常因为权势过大而感到担心,上表请求解除职务,皇帝不同意。临刑时他感叹说:“富贵到如此地步,女儿为皇后,满家是公主,常常驱使三百多兵士,怎么能不败亡?”斛律羡和他的五个儿子斛律伏护、斛律世达、斛律世迁、斛律世辨、斛律世酋都被处死。北周皇帝听说斛律光被杀,为此大赦全国。
【原文】
祖珽与侍中高元海共执齐政[1]。元海妻,陆令萱之甥也,元海数以令萱密语告珽[2]。珽求为领军,齐主许之。元海密言于帝曰:“孝徵汉人,两目又盲,岂可为领军!”因言珽与广宁王孝珩交结,由是中止[3]。珽求见,自辨,且言:“臣与元海素嫌,必元海谮臣[4]。”帝弱颜,不能讳,以实告之[5]。珽因言元海与司农卿尹子华等结为朋党[6]。又以元海所泄密语告令萱,令萱怒,出元海为郑州刺史,子华等皆被黜[7]。珽自是专主机衡,总知骑兵、外兵事,内外亲戚皆得显位[8]。帝常令中要人扶侍出入,直至永巷,每同御榻论决政事,委任之重,群臣莫比[9]。
【注文】
[1]高元海(?—578年):北齐大臣。其父高思宗为高欢之侄,高元海为高欢从孙。北齐初期,曾弃官出家,两年后复职。北齐孝昭帝高演时,掌管机要,协助武成帝高湛夺取帝位。武成帝即位后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后出为兖州刺史。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任尚书令。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在邺城被周武帝宇文邕所杀。
[2]陆令萱之甥:陆令萱的外甥女。 密语:秘密的话语。
[3]交结:交往。
[4]自辨:自己辨明。 素嫌:一直不和。嫌,怨。
[5]弱颜:见人就羞,脸皮薄。 讳(huì):隐讳。
[6]司农卿:官职名。两晋时为大司农别称,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正式改大司农为司农卿,掌管劝农、仓储、园苑、供应宫廷膳食,十一班。陈沿置,三品。北齐始为司农寺长官,三品。隋、唐两代为从三品,后代沿置,也称司农寺卿,明代废。 尹子华:北齐官员。时为司农卿。生平事迹不详。
[7]黜(chù):降职或罢免。
[8]专主:独断。 机衡:机要的官署或职位。 显位:显要高位。
[9]中要人:亲信宦官。 御榻(tà):皇帝的坐卧具。榻,坐具。 论决:商议决断。 政事:政务。
【译文】
祖珽和侍中高元海共同执掌北齐政权。高元海的妻子是陆令萱的外甥女,高元海多次把陆令萱的秘密话告诉祖珽。祖珽请求出任领军,后主高纬答应了他的要求。高元海向后主秘密进言说:“祖孝徵是汉人,又双目失明,怎么可以担任领军!”趁机又说祖珽与广宁王高孝珩交往,祖珽的请求因此被搁置下来。祖珽请求晋见后主高纬,自己辩解了一番,并且说:“我和高元海一直不和,一定是高元海说我的坏话。”后主高纬不善掩饰,不会避讳,把事情真相告诉了祖珽。祖珽于是告发高元海与司农卿尹子华等人勾结为朋党。又把高元海所透露的秘密话告诉给陆令萱,陆令萱大怒,贬高元海出外担任郑州刺史,尹子华等人都被免职。祖珽从此独掌朝政,总管骑兵、外兵事务,他的内外亲戚都获得显贵要职。后主高纬常常下令让亲信宦官扶侍祖珽出入宫廷,直到深巷,常常同祖珽在御榻上讨论决断政事,后主高纬对他的倚重,群臣中没有人能相比。
【原文】
秋八月庚午,齐废皇后斛律氏为庶人[1]。初,齐胡太后自愧失德,欲求悦于齐主,乃饰其兄长仁之女置宫中,令帝见之,帝果悦,纳为昭仪[2]。及斛律后废,陆令萱欲立穆夫人[3]。太后欲立胡昭仪,力不能遂,乃卑辞厚礼以求令萱,结为姊妹[4]。令萱亦以胡昭仪宠幸方隆,不得已,与祖珽白帝立之[5]。戊子,立皇后胡氏。
【注文】
[1]庶(shù)人:又称庶民。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2]失德:过错;罪过;失误。 求悦(yuè):讨好。 饰:打扮。 长仁之女:即北齐后主胡皇后。胡长仁之女,胡太后的侄女。后废。北齐灭亡后改嫁。 纳:迎娶。 昭仪:妃嫔称号。汉元帝刘奭时始置,原为妃嫔中的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3]穆夫人:北齐后主皇后。名邪利,小字黄花,后字舍利。本为斛律皇后侍女,后被后主宠幸,生皇子高恒(北齐幼主)。陆令萱知其有宠,认为养女,后立为皇后。北齐亡国后,在长安沦为娼妓。
[4]力不能遂:力不从心。遂,称心如意。 卑辞:也作“卑词”。言辞谦恭。
[5]方隆:正盛。 白:禀告;报告。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秋季八月庚午(初一日),北齐把皇后斛律氏废黜为平民。起初,北齐胡太后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愧,想要讨好北齐后主高纬,于是打扮了她哥哥胡长仁的女儿,把她安置在宫中,以便让后主看见她,后主看见后果然高兴,将她纳为昭仪。等到斛律皇后被废黜,陆令萱想要立穆夫人为皇后。太后想要立胡昭仪为皇后,但力不从心,于是用谦卑的言语和优厚的礼物去央求陆令萱,和陆令萱结为姊妹。陆令萱也因为胡昭仪日益受到后主高纬宠幸,不得已,与祖珽一起启奏后主请求立胡昭仪为皇后。戊子(十九日),后主高纬册立胡氏为皇后。
【原文】
冬十月,齐陆令萱欲立穆昭仪为皇后,每私谓齐主曰:“岂有男为皇太子,而身为婢妾者乎[1]?”胡后有宠于帝,不可离间,令萱乃使人行厌蛊之术,旬朔之间,胡后精神恍惚,言笑无恒,帝渐畏而恶之[2]。令萱一旦忽以皇后服御衣被穆昭仪,又别造宝帐,爰及枕席器玩,莫非珍奇[3]。坐昭仪于帐中,谓帝曰:“有一圣女出,将大家看之。”及见昭仪,令萱乃曰:“如此人不作皇后,遣何物人作?”帝纳其言,甲午,立穆氏为右皇后,以胡氏为左皇后。
【注文】
[1]婢(bì)妾:妾与使女。
[2]离间:从中挑拨,造成分离。 厌蛊(gǔ):以巫术致灾祸于人。 旬朔(shuò):十天或一个月,也泛指不长的时日。旬:十日为一旬(一个月为三旬)。 恍惚:精神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无法思考。 无恒:没有恒心,不能持久。
[3]服:穿。 御衣:帝王所穿服装。 被(pī):穿上。 宝帐:华美的帐子。 爰(yuán)及:以及。 器玩:可供玩赏的器物。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冬季十月,北齐陆令萱想要立穆昭仪为皇后,常常私下对后主高纬说:“哪里有儿子是皇太子,而自己身为侍妾的道理呢?”胡皇后当时很受后主高纬的宠爱,陆令萱无法挑拨离间,于是派方术之士实施诅咒人的巫术,不到一个月的功夫,胡皇后就精神恍惚,说话哭笑无常,后主高纬渐渐害怕并且厌恶她。有一天,陆令萱忽然让穆昭仪穿上皇后穿的衣服,又另外造了华美的帷帐,枕席和玩赏器物,全都是奇珍异宝。陆令萱让穆昭仪坐在帷帐中,对后主高纬说:“有一位圣贤女子出现,我带陛下去看看。”等见到穆昭仪,陆令萱就说:“这样的人不做皇后,那什么样的人做皇后?”后主高纬采纳了她的建议,甲午(二十六日),北齐立穆氏为右皇后,胡氏为左皇后。
【原文】
十二月,齐胡后之立,非陆令萱意,令萱一旦于太后前作色而言曰:“何物亲侄,作如此语[1]。”太后问其故,令萱曰:“不可道。”固问之,乃曰:“语大家云:‘太后行多非法,不可以训[2]。’”太后大怒,呼后出,立剃其发,送还家。辛丑,废胡后为庶人。然齐主犹思之,每致物以通意[3]。自是令萱与其子侍中穆提婆势倾内外,卖官、鬻狱,聚敛无厌[4]。每一赐与,动倾府藏[5]。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杀生与夺,唯意所欲[6]。
【注文】
[1]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何物:什么。
[2]固:坚持。 非法:不符合法度。 训:表率。
[3]致物:送东西。 通意:表明心意。
[4]势倾内外:权势倾动朝廷内外。 聚敛无厌:尽力搜刮钱财,永远也不满足。形容非常贪婪。聚敛,搜刮,盘剥。厌,饱,满足。
[5]动倾府藏:动不动就用尽府库的储藏。府藏,国家储存文书、财物之所。也指贮藏的财物。
[6]指麾(huī):指挥。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重迹屏气: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屏住呼吸,不敢喘气。指畏惧之甚。 杀生与夺:指掌握生死、赏罚大权。与即“予”,给予。语出《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 唯意所欲: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
【译文】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十二月,北齐册立胡皇后,这不符合陆令萱的本意,有一天,陆令萱在太后面前生气地说:“什么亲侄女,竟然说这样的话。”太后询问其中原因,陆令萱说:“不能说。”太后坚持追问,陆令萱才说:“胡皇后告诉皇上说:‘太后行为很多不符合法度,不能够作为表率。’”太后听了大怒,喊胡皇后出来,立即剃掉她的头发,送回娘家。辛丑(初四日),北齐把胡皇后废黜为平民。然而北齐后主高纬还思念她,经常给她送礼物以表明心意。从此陆令萱和她的儿子侍中穆提婆权势倾动朝廷内外,出卖官职,收受贿赂断案,搜刮财富没有满足。后主高纬每次赏赐他们,动不动就用尽府库的储藏。陆令萱是自太后以下的所有人都受她指挥,穆提婆则是唐邕这些人见到都吓得大气不敢出,生杀予夺,完全以他们的心意为所欲为。
【原文】
五年春正月戊寅,齐以并省尚书令高阿那肱录尚书事,总知外兵及内省机密,与侍中城阳王穆提婆、领军大将军昌黎王韩长鸾共处衡轴,号曰“三贵”,蠧国害民,日月滋甚[1]。长鸾弟万岁、子宝行、宝信并开府仪同三司,万岁仍兼侍中,宝行、宝信皆尚公主[2]。每群臣旦参,帝常先引长鸾顾访,出后,方引奏事官[3]。若不视事,内省有急事,皆附长鸾奏闻,军国要密,无不经手[4]。尤疾士人,朝夕宴私,唯事谮诉[5]。常带刀走马,未尝安行,瞋目张拳,有噉人之势[6]。朝士咨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7]。每骂云:“汉狗大不可耐,唯须杀之[8]!”
【注文】
[1]城阳:郡名。北魏太和三年(479年)置,治城阳(今河南泌阳),后罢。东魏武定初复置,领安定、淮阴、真阳、建兴、建宁五县。此外,南朝梁置城阳郡,治淮阴(今河南信阳)。北魏移治义兴(今河南信阳),领平春、义阳、义兴三县。隋废。 领军大将军:官职名。北齐天保中置。为领军府长官,总掌禁卫诸军。在领军将军之上,权势极重,二品,位次尚书令。 衡轴:比喻中枢要职。 蠧(dù):同“蠹”。原意为蛀蚀器物的虫子。引申比喻侵蚀或消耗国家财富的人或事。 滋(zī):增加,增多。
[2]万岁:即韩万岁。韩长鸾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宝行:即韩宝行。韩长鸾的儿子,生平事迹不详。 宝信:即韩宝信。韩长鸾的儿子,生平事迹不详。
[3]旦参:早朝。 引:领,招来。 顾访:本意为造访。此处指咨询。 奏事官:在朝廷接递奏章的官员。
[4]奏闻:臣下向帝王报告。 要密:重要机密。
[5]疾:忌恨。 士人:士大夫;儒生。也借称知识阶层。 宴私:私人宴席。 谮(zèn)诉:说别人的坏话。
[6]走马:骑着马跑。 瞋(chēn)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噉(dàn):同“啖”,吃或给人吃。
[7]咨事:咨询事情。 仰视:抬头看。 动致:动不动。 呵(hē)叱(chì):大声斥责。
[8]汉狗:对汉人的蔑称。
【译文】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春季正月戊寅(十一日),北齐任命并省尚书令高阿那肱为录尚书事,总管外兵及门下省机密政务,与侍中、城阳王穆提婆和领军大将军、昌黎王韩长鸾共同组成朝廷权力的中枢,号称是“三贵”,他们祸国殃民,日甚一日。韩长鸾的弟弟韩万岁、儿子韩宝行、韩宝信都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韩万岁仍然兼任侍中,韩宝行、韩宝信都娶了公主。每次群臣早朝,后主高纬常常先召见韩长鸾咨询,等他出来后,才召见奏事官。后主高纬如果没有上朝,门下省有急事,都依附韩长鸾上奏汇报,军国机要大事,没有一件不经过他的手。韩长鸾特别嫉恨读书人,早晚的私人宴席,都在说士人的坏话。韩长鸾常常佩刀骑马疾驰,横冲直撞,有事就怒目伸拳,大有吃人的架势。朝廷官员向他咨询事情,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动不动就遭到呵斥。每次都怒骂道:“汉狗真让人不耐烦,就该杀掉他们!”
【原文】
齐自和士开用事以来,政体隳紊[1]。及祖珽执政,颇收举才望,内外称美[2]。珽复欲增损政务,沙汰人物,官号服章,并依故事[3]。又欲黜诸阉竖及群小辈,为致治之方[4]。陆令萱、穆提婆议颇同异[5]。珽乃讽御史中丞丽伯律,令劾主书王子冲纳赂[6]。知其事连提婆,欲使赃罪相及,望因此并坐及令萱[7]。犹恐齐主溺于近习,欲引后党为援,乃请以胡后兄君瑜为侍中、中领军,又征君瑜兄梁州刺史君璧,欲以为御史中丞[8]。令萱闻而怀怒,百方排毁,出君瑜为金紫光禄大夫,解中领军,君璧还镇梁州[9]。胡后之废,颇亦由此。释王子冲不问[10]。
【注文】
[1]政体:为政的要领。 隳(huī)紊(wěn):败坏紊乱。
[2]收举:收罗。 才望:指有才能声望的人。
[3]沙汰:淘汰;拣选。 官号:官职的名称。 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4]阉(yān)竖:对宦官的蔑称。 群小:众小人。 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5]议颇同异:指想法颇不一致。
[6]讽:规劝。 丽伯律:北齐官员。时任御史中丞。生平事迹不详。 劾(hé):揭发罪状。 主书:官职名。三国魏置“主书令史”,主管文书抄写,晋始置“主书”,两晋以武官担任该职,但至南朝宋时,改任文官,南朝齐复称“主书令史”,陈又改为“主书”,北朝也置。尚书、中书、秘书省皆置。隋属内史省,从八品上;隋炀帝时加为正八品。唐属中书省,从七品上。宋代以后废。 王子冲:北齐官员。时任主书,擅围棋。生平事迹不详。 纳赂:接受贿赂。
[7]连:牵连。 赃罪相及:指想让穆提婆和贪赃枉法的罪状联系起来。 并坐:连带受处罚。
[8]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后党:皇后、太后的亲族或与皇后、太后利害关系一致的人所结成的集团。 君瑜:即胡君瑜,北齐官员,胡皇后之兄。生平事迹不详。 征:征召。 君璧:即胡君璧。北齐官员,胡皇后之兄。生平事迹不详。
[9]排毁:排斥诋毁;抨击。 金紫光禄大夫:官职名。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加金印紫绶,叫作金紫光禄大夫。两晋、南北朝为加官、赠官及退休大臣荣衔,二品,待遇同特进。南朝梁十四班,陈三品。北魏从二品。北齐沿置。隋初为从二品散官,隋炀帝时改正三品。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置为正三品文散官。宋也置。金升为正二品。元升为从一品。明代废。 还镇:返回方镇。
[10]不问:不追究。
【译文】
北齐自从和士开执掌朝政以来,朝廷制度败坏混乱。等到祖珽执掌政权,颇能收揽举荐有才能和声望的人,朝廷内外都纷纷称赞。祖珽还想调整政务,筛选审核官员,官号和标志官员等级的服饰制度都依照以前的制度确定。又打算黜退宦官和小人之流,作为治理朝政的方法。陆令萱、穆提婆的想法与祖珽颇不一致。祖珽于是规劝御史中丞丽伯律,让他弹劾主书王子冲接受贿赂。祖珽知道这件事和穆提婆有牵连,想让他和贪赃枉法的罪状相牵连,还希望由此让陆令萱受到株连。祖珽还担心后主高纬沉溺于亲近人当中,想要拉拢皇后一派的人作为自己的后援,于是请求任命胡皇后的哥哥胡君瑜为侍中、中领军,又征召胡君瑜的哥哥梁州刺史胡君璧,想要任命他为御史中丞。陆令萱听到消息后心怀怨怒,千方百计地诋毁,把胡君瑜派出担任金紫光禄大夫,解除中领军的职务,胡君璧还返回梁州。胡皇后被废黜,与此颇有关系。释放了王子冲不再追究。
【原文】
珽日以益疏,诸宦者更共谮之[1]。帝以问陆令萱,令萱悯嘿不对[2]。三问,乃下床拜曰:“老婢应死[3]。老婢始闻和士开言孝徵多才博学,意谓善人,故举之[4]。比来观之,大是奸臣[5]。人实难知,老婢应死。”帝令韩长鸾检案,长鸾素恶珽,得其诈出敕受赐等十余事[6]。帝以尝与之重誓,故不杀,解珽侍中、仆射,出为北徐州刺史[7]。珽求见帝,长鸾不许,遣人推出栢[8]。珽坐,不肯行,长鸾令牵曳而出[9]。
【注文】
[1]疏:疏远。
[2]悯(mǐn)嘿:悯默,因忧伤而沉默。
[3]床:坐具。 老婢(bì):年老的女仆。此处为陆令萱的谦称。
[4]意谓:以为;认为。
[5]比来:近来;近时。比,近来。 奸臣: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之臣。
[6]检案:审理考查案情。 诈出敕受赐:诈称有敕令接受赏赐。
[7]重誓:大誓;庄重的誓言。 北徐州:州名。北徐州有多处,此处指北魏孝庄帝元永安二年(529年)置,治即丘(今山东临沂西北)。辖东泰山、琅邪两郡,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新泰、临沂、费县、平邑等市县地。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名沂州。
[8]栢(bǎi):楼阁名。在邺城。
[9]牵曳(yè):也作“牵拽”。牵拉;拖带。
【译文】
祖珽日益被后主高纬疏远,众宦官也一起攻讦(jié)诋毁他。后主高纬向陆令萱询问情况,陆令萱面带忧愁,默不作答。后主高纬询问了三遍,陆令萱才下坐具叩拜说:“老奴婢该死。老奴婢开始听和士开说祖孝徵博学多才,认为他是好人,因此才举荐他。最近观察他,十足是个奸臣。人实在是很难了解透,老奴婢该死。”后主高纬下令韩长鸾查办此案,韩长鸾历来厌恶祖珽,查出祖珽诈称有敕令而接受赏赐等十几件罪过。后主高纬因为曾经和祖珽一起发过郑重的誓言,因此没有杀他,只解除了祖珽侍中、仆射的职务,派他出外任北徐州刺史。祖珽请求晋见后主高纬,韩长鸾不允许,派人把他推出栢。祖珽坐在地上,不肯走,韩长鸾让人把他拖出去。
【原文】
癸巳,齐以领军穆提婆为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监段孝言为右仆射[1]。孝言,韶之弟也。初,祖珽执政,引孝言为助,除吏部尚书。孝言凡所进擢,非贿则旧,求仕者或于广会膝行跪伏,公自陈请,孝言气色扬扬,以为己任,随事酬许[2]。将作丞崔成忽于众中抗言曰:“尚书,天下尚书,岂独段家尚书也[3]!”孝言无辞以应,唯厉色遣下而已[4]。既而与韩长鸾等共构祖珽,逐而代之[5]。
【注文】
[1]段孝言: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姑臧武威(今甘肃武威)人。魏末,起家司徒参军事。以父兄之功封侯。武成帝时先后任刺史、都官尚书等。多行不法,虽遭贬斥,随即升用。后主初,助祖珽执政,为侍中、吏部尚书、中书监,位特进。后背离祖珽,依附韩长鸾,官至尚书左仆射。掌管官员任用,取贿授官,后免官徙光州。北齐亡,入周。位至上开府。
[2]进擢(zhuó):提拔。 广会:大庭广众之下。 膝行:跪着行走。 陈请:陈述理由以请求。 气色扬扬:得意扬扬。 己任:自己的责任或任务。 随事:随便地,毫不经意地。 酬许:答应;允许。
[3]将作丞:官职名。秦代始置,“将作少府”的属官。北齐设将作寺,将作长官称大匠,将作副长官称将作丞,掌管宫室、城郭修缮等事,从七品上。隋唐也置,为将作监的佐官,管理本监的日常事务。隋从五品,唐从六品下。 崔成:北齐官员。时为将作丞。生平事迹不详。 抗言:直言。 尚书:官职名。战国时始置,也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汉武帝刘彻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理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尚书辅佐皇帝处置政务,权任很重,其官署称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为重要,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为总揽事权的高级官员。汉灵帝刘宏开始用曹名任命尚书。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各曹(各部)尚书遂为品级很高的官员,皆三品(梁吏部十四班,诸曹十三班)。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隋唐时期为正三品。
[4]厉色:严厉的脸色。 遣下:使……离开。
[5]既而:不久,一会儿。 共构:一起排挤。
【译文】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正月癸巳(二十六日),北齐任命领军穆提婆为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监段孝言为右仆射。段孝言是段韶的弟弟。起初,祖珽执掌朝政,引荐段孝言做自己的助手,任命他为吏部尚书。段孝言凡是选拔任用的官员,不是贿赂了他就是自己的故旧,求取做官的人有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膝盖爬行,跪伏在地,公开向他陈述请求,段孝言得意扬扬,认为这是自己的职权,按照情况就予以许诺。将作丞崔成忽然在众人中高声说:“尚书是朝廷的尚书,难道仅仅成了段家的尚书?”段孝言无言以对,只能声色俱厉地让崔成离开而已。不久段孝言与韩长鸾等人一起排挤祖珽,把他赶出朝廷,自己取而代之。
【原文】
冬十月,齐国子祭酒张雕以经授齐主为侍读,帝甚重之[1]。雕与宠胡何洪珍相结,穆提婆、韩长鸾等恶之[2]。洪珍荐雕为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奏度支事,大为帝所委信,常呼“博士”[3]。雕自以出于微贱,致位大臣,欲立效以报恩,论议抑扬,无所回避,省宫掖不急之费,禁约左右骄纵之臣,数讥切宠要,献替帷幄,帝亦深倚仗之[4]。雕遂以澄清为己任,意气甚高,贵幸皆侧目,阴谋陷之[5]。
【注文】
[1]国子祭酒:官职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置,负责参议礼制。魏晋南北朝多沿用,南齐始总管国子学、太学。梁为十三班。陈为三品。北魏不领太学,从三品。北齐为国子寺长官,从三品,掌管国子、太学、四门三学。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最高官员,其职能是掌领太学、国子学或国子监所属各学,清末因改革学制而废。 张雕: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中山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人。家世寒微。小时好学,精通儒经。起家殄(tiǎn)寇将军、定州主簿。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中,为永安王府参军。历任泾州刺史、散骑常侍、侍读。加国子祭酒,待诏文林馆。后主武平四年(573年),进位侍中,加开府。张雕为政严谨,欲立功绩,报效朝廷。后被韩长鸾等人陷害,不久被杀。 经:即经学,系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 侍读:官职名。为皇帝、太子、王公讲读经史的官吏。
[2]宠胡:宠臣胡人,何洪珍为胡人,故称。 相结:相互结交。
[3]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委信:委任信赖。 博士:学官名。战国时始置,负责传授学问,培养人才,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秦沿置。汉初也置。汉武帝刘彻时,设立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唐代博士名目繁多,分为国子学、太学、算学等不同门类,皆为教职,后代渐少。
[4]致位:即达到某种职位。 立效:立功。 论议抑扬:指别人的褒贬。 省:减少;精简。 禁约:禁止约束;管束。 骄纵:骄傲放纵。 讥切:劝谏。 宠要:居显要之位。 献替:即“献可替否”,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献,进;替,废。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帷幄(wéi wò):指帝王居处。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倚(yǐ)仗:依赖;依靠。
[5]意气:意志气概。 贵幸:指位尊且受君王宠信的人。 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
【译文】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冬季十月,北齐国子祭酒张雕凭借给后主高纬讲授经学而被任命为侍读,后主高纬十分器重他。张雕和宠臣胡人何洪珍结成同党,穆提婆、韩长鸾等人很厌恶他们。何洪珍举荐张雕为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负责奏报财政收支方面的事务,非常受后主高纬的信任,常常称呼他为“博士”。张雕自认为出身贫寒,却得以升任朝廷大臣的职位,想要立功来报答后主高纬的知遇之恩,对别人的褒贬,也不顾忌,削减宫廷不急需的费用,制止约束后主高纬身边骄横放纵的大臣,多次规劝谴责后主高纬的宠臣,在内廷中指出得失,后主也很倚重他。张雕于是就以澄清朝廷为己任,意气高昂,朝廷的权贵和宠臣都对他侧目而视,暗中谋划陷害他。
【原文】
尚书左丞封孝琰,隆之之弟子也,与侍中崔季舒皆为祖珽所厚[1]。孝琰尝谓珽曰:“公是衣冠宰相,异于余人[2]。”近习闻之,大以为恨。会齐主将如晋阳,季舒与张雕议,以为:“寿阳被围,大军出拒之,信使往还,须禀节度[3]。且道路小人,或相惊恐,以为大驾向并州,畏避南寇[4]。若不启谏,恐人情骇动[5]。”遂与从驾文官连名进谏[6]。时贵臣赵彦深、唐邕、段孝言等意有异同,季舒与争,未决。长鸾遽言于帝曰:“诸汉官连名总署,声云谏幸并州,其实未必不反,宜加诛戮[7]。”辛丑,齐主悉召已署名者集含章殿,斩季舒、雕、孝琰及散骑常侍刘逖、黄门侍郎裴泽、郭遵于殿庭,家属皆徙北边,妇女配奚官,幼男下蚕室,没入赀产[8]。癸卯,遂如晋阳。
【注文】
[1]封孝琰(yǎn)(523—573年):北齐大臣、文人。字士光,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初任秘书郎。北齐初为太子舍人。北齐后主天统(565—569年)初,任并省吏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他傲视他人,受人讥议。武平四年(573年),与崔季舒等同时被杀。 隆之:即封隆之(485—545年),北魏、东魏官员。字祖裔,小名皮。渤海蓨人。起家奉朝请。魏庄帝时为河内太守,后归乡与高乾一道举兵,被推为冀州刺史。又依附高欢,受到高欢信任,参与机密。东魏初,为侍中、代管冀州政务,多次平定境内变乱。以尚书右仆射兼济州刺史。武定三年(545年),卒于任上。 弟子:兄弟的儿子,即侄子。 崔季舒(?—573年):北齐官员。字叔正,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十七岁任州主簿。高欢用为大行台都官郎中。受高澄宠信,授中书侍郎,负责监督东魏孝静帝。参与高澄机密,权倾一时。高澄卒,未急随高洋赴晋阳,徙北边。高洋称帝,召还。复受信任。位至尚书右仆射。废帝高殷初,解仆射职。出为齐州刺史。以贪污和遣人渡淮经商,被弹劾,遇赦不问。武成帝高湛初召还,为度支尚书,遭谗言,出为西兖州刺史,因事免官。后主高纬时起为侍中。集文官联名谏后主,被诬集汉官造反。于是被杀。
[2]衣冠宰相:士族出身,有修养的宰相。衣冠指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来指士以上的服装。代称缙绅、士大夫。也借指礼教、斯文。
[3]如:到;往。 寿阳:县名。即寿春,寿阳是其东晋旧名。寿春,秦置。治今安徽寿县。东晋改名寿阳,南朝宋又改睢阳,北魏复原名。明代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淮南军事重镇。 节度:指挥;调度;部署。
[4]小人:平民百姓。 大驾: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称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 南寇:南方的敌寇。此处指陈朝军队。
[5]启谏:启奏劝谏。 人情:人心。 骇(hài)动:惊动。
[6]从驾:扈从或陪侍皇帝。 连名:几个人在同一文书上联合签名,表示共同负责。
[7]遽:遂,就。 总署:一同签字。 幸:帝王到达某地。 诛戮(zhū lù):杀害;杀戮。
[8]含章殿:宫殿名。在邺城。 裴泽(?—573年):北齐官员。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齐时官至尚书左丞。起初为官正直,颇有声誉,因此屡遭贬斥。因与祖珽友善,故得以升迁,且不再有正直之举。北齐后主杀崔季舒等,他同时被杀。 郭遵(?—573年):北齐官员。官至黄门侍郎。武平四年(573年)与张雕、刘逖、封孝琰、裴泽等谏止后主前往晋阳,以谋反罪名被诛。 殿庭:宫殿阶前平地。 奚官:官职和官署名。晋代,称饲养马匹的官为“奚官”。也有称宦官为“奚官”的。到南北朝和隋代,设有“奚官署”,司掌宫女的疾病、罪罚、丧葬等事务。 蚕室:古代执行宫刑及受宫刑者所居之狱室,引用为受宫刑的牢狱,代指宫刑,即男子阉割。 赀(zī)产:财产。赀通“资”。
【译文】
尚书左丞封孝琰是封隆之的侄子,和侍中崔季舒都被祖珽厚待。封孝琰曾经对祖珽说:“您是士族出身的宰相,与其他人不一样。”后主高纬亲近的人听到后,对他十分忌恨。正赶上后主高纬准备前往晋阳,崔季舒与张雕商议后认为:“寿阳还被围困,大军出动去迎击敌人,信使往返,必须向统帅禀告。而且道路上的百姓,可能会相互惊吓,认为皇上到并州是畏惧躲避南方的敌寇。如果不启奏劝谏后主,恐怕会人心恐惧躁动。”于是和随从皇帝出行的文官联名进谏。当时贵臣赵彦深、唐邕、段孝言等人的意见与他们不一致,崔季舒和他们争论,结果争执不下。韩长鸾就向后主进言说:“各位汉人官员联名上书,声称是劝阻皇上到并州去,他们实际上未必不是谋反,应该把他们诛杀。”太建五年(573年)十月辛丑(初九日),后主高纬把已经签名的大臣都召集到含章殿,在殿庭中处死了崔季舒、张雕、封孝琰和散骑常侍刘逖、黄门侍郎裴泽、郭遵,他们的家属都被流放到北方边疆,妇女被配给管理奴隶的官吏为妻,男孩被阉割,财产全都被没收。癸卯(十一日),后主抵达晋阳。
【原文】
六年春正月,齐主还邺。秋八月,齐主如晋阳。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年)春季正月,北齐后主高纬返回邺城。秋季八月,齐主前往晋阳。
【原文】
七年春正月,齐主还邺。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春季正月,北齐后主高纬返回邺城。
【原文】
二月,齐主言语涩呐,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1]。性懦,不堪人视,虽三公、令、录奏事,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指,惊走而出[2]。承世祖奢泰之余,以为帝王当然[3]。后宫皆宝衣玉食,一裙之费,至直万匹,竞为新巧,朝衣夕弊[4]。盛修宫苑,穷极壮丽,所好不常,数毁又复[5]。百工土木,无时休息,夜则然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6]。凿晋阳西山为大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中[7]。每有灾异,寇盗,不自贬损,唯多设斋,以为修德[8]。好自弹琵琶,为《无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数,民间谓之“无愁天子”[9]。于华林园立贫儿村,帝自衣蓝缕之服,行乞其间以为乐[10]。又写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攻之,帝自帅内参拒斗[11]。宠任陆令萱、穆提婆、高阿那肱、韩长鸾等宰制朝政,宦官邓长颙、陈德信、胡儿何洪珍等并参预机权,各引亲党,超居显位[12]。官由财进,狱以贿成,竞为奸谄,蠧政害民[13]。旧苍头刘桃枝等皆开府、封王,其余宦官、胡儿、歌舞人、见鬼人、官奴婢等滥得富贵者殆将万数,庶姓封王者以百数,开府千余人,仪同无数,领军一时至二十人,侍中、中常侍数十人[14]。乃至狗马及鹰亦有仪同、郡君之号,有斗鸡号开府,皆食其干禄,诸嬖幸朝夕娱侍左右,一戏之赏,动踰巨万[15]。既而府藏空竭,乃赐二三郡或六七县,使之卖官取直[16]。由是为守令者,率皆富商大贾,竞为贪纵,赋繁役重,民不聊生[17]。
【注文】
[1]涩呐:木讷口吃。 宠私:宠爱、亲近的人。 昵(nì)狎(xiá):亲昵的人。 交语:交谈。
[2]性懦(nuò):性情懦弱。 不堪人视:不愿让别人看到他。 三公:官职名。为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秦不设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隋唐及宋代多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也逐渐成为荣誉职务,无实际执掌。明清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衔。 令、录:即尚书令、录尚书事。 略陈:简要地陈述。 大指:也称“大旨”,基本的意思,主要的含义。 惊走:慌慌张张走。
[3]世祖:北齐武成帝高湛。 奢(shē)泰:奢侈过度。
[4]宝衣玉食:华美的衣服,精美的食物。 直:价值;代价。直同“值”。 朝衣夕弊:早上刚穿上新衣,晚上就觉得是旧衣服。夕,日落的时候。泛指晚上。
[5]盛修:大造。 穷极:穷尽;极尽。
[6]百工: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 土木:指建筑材料。 然火:燃火。然通“燃”。 以汤为泥:以热水和泥。汤,热水。
[7]凿(záo):开凿。 西山:指晋阳西面的山地,属吕梁山中段东麓。 大像:巨大的佛像。
[8]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 寇盗:盗贼。 贬损:贬抑(减少;减省)。 设斋:备办素食。 修德:修养德行。
[9]《无愁》:乐曲名。 近侍:帝王的亲近侍奉。 和(hè):应和;跟着唱。
[10]蓝缕(lǚ):破旧的衣服。
[11]写:画下。 西鄙(bǐ):西部边疆。鄙,边远的地方。 拒斗:抵御。
[12]宠任:受到偏爱和信赖。 宰制:统辖;控制。 陈德信:北齐宦官。生平事迹不详。 胡儿: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机权:枢机大权。 超居:破格任用。
[13]狱:罪案,官司。 竞为:争相。 蠧(dù)政:败坏朝政。
[14]苍头:指奴仆。北齐勇士名号。北齐军队作战,选择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的士兵为前锋,号为“苍头”、“犀角”、“大力”等。 歌舞人:歌舞艺人。 见鬼人:指以祷祝神鬼为业的人。 官奴婢:即国家所有奴婢。最初的来源是掠夺异族或卖身的奴隶,后也有因犯罪被罚没为奴者。 庶姓:指与天子或诸侯国君异姓且无亲属关系者。 仪同:官职名。即仪同三司。
[15]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嬖(bì)幸:被宠爱狎昵的近臣或姬妾。 娱侍:陪伴侍候使之欢乐。 踰(yú):同“逾”。越过,超过。 巨万:极言数目之多。
[16]县:行政区名。为地方基层行政区。春秋时已经出现,战国后广泛设立,沿用至今。 取直:赚钱。直同“值”。
[17]守:即“郡(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令:即县令。官职名。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率皆:都是。 贪纵:贪婪放纵。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二月,北齐后主高纬说话木讷口吃,不喜欢召见朝廷官员,除非是宠臣和狎昵的人,从不与人交谈。后主高纬性格怯懦,不愿让别人看着他,即使是三公、尚书令、录尚书事奏报事情时,也不能仰视后主,都是简单陈述一下概要,然后惊恐地走出宫殿。后主高纬继承武成帝高湛极度奢侈的作风,认为帝王理所应当就是这样。后宫嫔妃都是锦衣玉食,一条裙子的费用,竟然价值一万匹布,她们竞相攀比衣着的新奇精巧,早上刚穿上的新衣,晚上就觉得是旧衣服。后主高纬大肆修建宫殿园林,极其壮丽,又喜好无常,多次拆毁又重新修建。各种工匠和建筑材料,没有片刻时间停息,夜里就点火照明继续工作,天冷就用热水和泥。北齐在晋阳西山开凿巨大的佛像,一夜燃烧灯油上万盆,以致光焰能照亮宫中。国家每次有灾患灵异,敌寇盗贼,后主高纬从不责备自己,只是多设些斋饭,认为这样就是修行积德了。后主高纬喜欢自己弹琵琶,制作了《无愁》曲子,身边侍奉的人中随之唱和的有上百人,百姓都称后主高纬是“无愁天子”。后主高纬在华林园设立贫儿村,自己身穿破旧衣服,在贫儿村乞讨,从中取乐。又命人画下西部边疆一些城池的模样,然后按照图纸仿建。他让人穿着黑衣服进攻这些城池,自己亲自率领太监防守。后主所宠信的陆令萱、穆提婆、高阿那肱、韩长鸾等人控制朝政,宦官邓长颙、陈德信、胡人何洪珍等人共同参与掌管朝廷机密,每人都引荐自己的亲戚同党,破格任用,官居显要职位。想做官就进奉钱财,想被判成无罪就赠送贿赂,上下官员都竞相作奸犯科,祸国殃民。旧苍头刘桃枝等人皆晋升为开府、被封为王,其余宦官、胡人、歌舞艺人、巫师、官府奴婢等人轻松获得富贵的人将近一万人,非高氏姓族被封王的有上百人,封开府的有一千多人,封仪同的不计其数,领军一度有二十人,侍中、中常侍达到几十人。甚至连狗、马和鹰也有仪同、郡君的封号,有一只斗鸡封号是开府,都享受相应的俸禄,那些宠臣奴嬖从早到晚侍奉在后主高纬身边,游戏作乐,一场游戏的赏赐,动不动就超过一万。不久府库储存用光了,后主高纬就赏赐两三个郡或六七个县,让他们卖官赚钱。因此担任太守或县令的官员,大都是富商大贾,他们竞相贪婪放纵,致使赋税繁多,劳役沉重,百姓几乎无法生存。
【原文】
周高祖谋伐齐,命边镇益储偫,加戍卒[1]。齐人闻之,亦增修守御[2]。柱国于翼谏曰:“疆场相侵,互有胜负,徒损兵储,无益大计[3]。不如解严继好,使彼懈而无备,然后乘间出其不意,一举可取也[4]。”周主从之。
【注文】
[1]周高祖:即北周武帝宇文邕,庙号高祖。 伐:征讨,讨伐,进攻。 益:增加。 储偫(zhì):也作“储峙”、“储跱”。储备,特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 戍卒:古代守边士兵的通称,也称戍兵。
[2]守御:防守;防御。
[3]柱国:官职名。始见于战国时期楚国,后代屡有设立。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始置柱国大将军,北魏太武帝于神(jiā)四年(431年)也设置,后废除。北魏末又设置,位在丞相之上,权臣尔朱荣即自大将军迁此职。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又置此官,由宇文泰担任。宇文泰建西魏后,置柱国,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地位显赫。北周后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正九命。隋代为正二品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代为十一转勋官。 于翼(?—583年):北周将领。字文若。西魏时,起家员外散骑常侍,官至左宫伯,封安平郡公。北周初,出任渭州刺史,后为右宫伯。与宇文护共同拥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受到信任,掌领禁军。武帝亲政,出任安州总管,武帝有大事就遣使咨询。平齐后为豫州总管,甚得民心。北周宣帝宇文赟初,督修长城。为幽州总管,突厥不敢侵扰。尉迟迥举兵,他参与平定。官至上柱国,封任国公。入隋后,为太尉。 疆场:战场,往往指国家疆界附近的战场。 兵储:军中的储备。 大计:重大的谋略或策划。
[4]解严:解除戒严。 继好:继续通好。多指两国之间的关系。 懈(xiè):疲困;松散。 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 出其不意: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后也泛指出乎别人的意料。语出《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
北周高祖宇文邕图谋讨伐北齐,下令边境军镇增添储备,增加守备兵力。北齐人听到消息,也增强防御。北周柱国于翼进谏说:“战场上互相拼杀,双方都会有胜有负,白白损耗兵力储备,对国家大事没有好处。不如解除戒备与北齐继续通好,使得北齐懈怠没有防备,然后找机会出其不意,一举就可消灭北齐。”宇文邕听从了于翼的建议。
【原文】
韦孝宽上疏陈三策[1]。其一曰:“臣在边积年,颇见间隙,不因际会,难以成功[2]。是以往岁出军,徒有劳费,功绩不立,由失机会[3]。何者?长淮之南,旧为沃土,陈氏以破亡余烬,犹能一举平之,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返[4]。内离外叛,计尽力穷,雠敌有衅,不可失也[5]。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兼与陈氏共为掎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鸦,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6]。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7]。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8]。必当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9]。”其二曰:“若国家更为后图,未即大举,宜与陈人分其兵势[10]。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募其骁悍,立为部伍[11]。彼既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场[12]。彼若兴师赴援,我则坚壁清野,待其去远,还复出师[13]。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14]。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15]。以此而观,覆亡可待。然后乘间电扫,事等摧枯[16]。”其三曰:“昔勾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纣,犹烦再举[17]。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民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18]。斯乃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19]。”书奏,周主引开府仪同三司伊娄谦入内殿,从容谓曰:“朕欲用兵,何者为先[20]?”对曰:“齐氏沈溺倡优,耽昏曲蘖[21]。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于谗口[22]。上下离心,道路以目,此易取也[23]。”帝大笑。三月丙辰,使谦与小司寇元卫聘于齐以观衅[24]。
【注文】
[1]上疏: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
[2]积年:多年;累年。 间隙:空隙,可乘之机。 际会:机遇;时机。
[3]往岁:往年。 徒:白白。
[4]长淮:即长江、淮河。 陈氏:即陈朝。 余烬(jìn):指残存的力量。 齐人:指北齐。 赴救:前往援救。赴,往,去。 丧败:因失败而受损失。
[5]内离外叛: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又有造反。 雠(chóu)敌:仇人;敌人。 有衅(xìn):有可乘之机。
[6]轵(zhǐ)关:古关隘名。位于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城西),地处豫北平原进出山西高原要道,为“太行八陉”第一陉,是古轵道上的咽喉,为历代军事险要。 方轨:车辆并行。 掎(jǐ)角:指互相呼应。 广州:州名。北魏永安中置,治山北(今河南鲁山),东魏移治襄城(今河南襄城)。辖南阳、顺阳、定陵、鲁阳、汝南、汉广、襄城七郡。 义旅:为正义而战的军队。 三鸦:城戍名。即平高城,又称三鸦镇。北周置,在今河南鲁山。三鸦路即经此通过,为洛阳南下经鲁山、南召通向南阳的便捷通道。 山南:地名。即秦岭以南,大体指今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区。 骁锐:勇猛精锐之士。 北山:指长安以北的山区。 稽(jī)胡:古族名。又称山胡、步落稽。今学界对稽胡民族属性尚有分歧,主要有三说:或认为其以南匈奴人为主,混合其他民族;或系操突厥语的北狄部族;或是以西域胡人为主。南北朝时居于陕西与山西的北部山谷中,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隋唐以后,稽胡逐渐与汉族融合。 并:即并州。 晋:即晋州,州名。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州以南,襄汾以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隋废。唐初复置晋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平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置晋州。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平阳府。
[7]关、河之外:即关中、黄河之外。指北齐境内,招募北齐当地人为向导。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今陕西渭河流域。 劲勇:顽强勇敢。 爵赏:爵禄和赏赐。 前驱:先头部队;先锋。
[8]岳动川移,雷骇电激:形容气势猛烈。 百道俱进:多路并进。 趋:进军。 虏庭:也作“虏廷”,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朝廷的蔑称。
[9]望旗:望见旌旗。 奔溃:逃散,败逃。 摧殄(tiǎn):摧折消灭。 一戎:一战。 大定:大体平定。
[10]更为后图:还有长远打算。 未即大举:不能马上大举进军攻北齐。 兵势:兵力情况。
[11]万春:城戍名。北周置,在今山西河津东北。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贮积:储存积聚。 骁(xiāo)悍(hàn):勇猛强悍之士。 部伍: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军队。
[12]戎马:指军队。 相持: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 奇兵: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的军队。
[13]兴师:举兵,起兵。 赴援:前来支援。 坚壁清野:指采用使敌人攻不下据点又得不到任何东西的措施,以疲饿敌人的作战方法。
[14]边外之军:边远地区的军队。边外,边远。 腹心:指要害或中心部分。 宿舂(chōng):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 奔命:指忙于应付。 离叛:离心;背叛。
[15]政出多门: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唯利是视:也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即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荒淫:指过分贪恋女色,纵情享乐。 酒色:酒和女色。也泛指放纵的生活。 忌(jì)害:妒忌。 阖(hé)境:边界以内的全部地方。有时指全国。 嗷(áo)然:也作“嗸然”。哀号之状。 不胜其弊:承受不了那么多弊端。形容弊端很多,难以承受。胜,能承受;弊,弊端,害处。
[16]电扫:形容迅疾进攻。 摧枯:即“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摧,破坏,折断;枯,枯草。
[17]勾践(?—前465年):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在携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打败吴国,吴王阖闾(hé lǘ)受伤而死。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君主夫差(fū chāi)打败,勾践被迫屈辱求和。但他不甘失败,卧薪尝胆,立志图强,在范蠡(lǐ)、文种等人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力转弱为强,终于攻灭吴国。继而北进,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诸侯,号称霸主。公元前465年去世。 吴:周代诸侯国名。又名句吴、攻吴。姬姓。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儿子太伯、仲雍。初居梅里(今江苏无锡东南30里),后迁都吴(今江苏苏州),筑小城为“吴子城”;至春秋后期,吴国力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其时疆域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武王:即周武王(约前1087—前1043年),姬姓。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名发。周文王姬昌的次子。文王死后继承周首领之位,积极做灭商的准备。即位后,迁都于镐(hào)(今陕西西安西南)。重用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等人,以实现文王的遗志。在位九年时大会诸侯于盟津,誓师发兵讨纣。在位第十一年,率兵伐纣,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历史上称为“武王伐纣”(时间说法不一,约前1044年或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分封制,封宗室亲戚为诸侯,并安抚、监督前朝的后裔,表彰商朝的忠臣,使周朝统治很快安定下来。
[18]遵养:顺应时势或环境而积蓄力量。 相时:观察时机。 崇:尊重,推重。 申:重申。 安民和众:安抚百姓。 通商惠工:两国通商,让工匠得到实惠。 蓄锐养威:养精蓄锐。 观衅(xìn):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9]长策远驭(yù):指长远打算。 坐自兼并:坐等兼并敌国。
[20]书奏:指递交书简、奏章等。 伊娄谦:生卒年不详。北周将领。字彦恭。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位至车骑大将军。善于言辞,曾出使北齐窥探情势,遭部属叛卖,被扣。后归,请武帝赦部属,升任前驱中大夫。隋初,为大将军,出任泽州刺史。受吏民爱戴,因病去职,卒于家。 内殿:指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朕(zhèn):我,我的。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21]沈溺:也作“沉溺”。本义为沉没在水中。比喻沉迷,迷恋。 倡优:古代对乐舞或杂技戏谑艺人的通称。倡,指乐人;优,指伎人。 耽(dān)昏:沉湎昏迷。 曲蘖(qǔ niè):酒曲,指饮酒。
[22]折冲:使敌方的战车折返,意谓抵御、击退敌人。 斛律明月:即斛律光。 谗(chán)口:说坏话的嘴;谗人。
[23]离心:人心离散。 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政治专横暴虐。语出《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4]小司寇:即小司寇上大夫,官职名。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西魏、北周秋官府次官。简称小司寇,正六命。协助大司寇卿主持刑法的制订与执行。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罢。 元卫:北周官员。时为小司寇。生平事迹不详。 聘(pìn):访问,古代指代表国家出访。
【译文】
韦孝宽给北周武帝宇文邕进呈奏章陈述灭齐的三条计策。第一条说:“我在边境很多年,曾经见到不少可乘之机,不利用机遇,很难成功。因此前些年出兵攻打北齐,白白消耗国力,没有取得成效,就是由于丧失了可乘之机。为什么?长江淮河以南以往是肥沃的地方,陈氏依靠梁朝败亡后的残余力量,还能够一举平定这些地方,北齐每年前往救援,都是战败而回。北齐朝廷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又有反叛,对策用尽,力量困窘,敌国出现这种破绽,我们就不能失去机会。现在大军如果从轵关出兵,两车并行地前进,加上与陈氏共同形成掎角之势,并且下令广州的义军从三鸦进击,另外征募山南的精锐骑兵沿黄河而下,同时再派遣北山稽胡部落,让他们截断并州、晋州之间的交通。所有这些部队,还下令他们各自招募关中、黄河以外地区的健壮勇猛的士卒,给予他们优厚官爵和赏赐,让他们充当前锋。山动河移,雷电激骇,多路大军共同出击,一起进攻北齐都城。北齐一定看见我军旌旗就溃败逃散,我军所向披靡,一次出兵就可以平定天下,的确都在这次机遇。”第二条说:“如果国家还有长远打算,不能马上进军攻齐,就应该和陈朝合作使得北齐兵力分散。在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地区,大举屯田,预先存储囤积,招募勇猛之士,编成部队。这样北齐在东南面就有敌手,军队对峙,我军派出奇兵,突破北齐阵地。北齐如果派兵前来救援,我军就坚壁清野,等待北齐援军离开走远,我们就再次出击。经常用我们边远地区的军队,吸引北齐核心地区的部队,我军连隔夜的粮草都不用准备,北齐军队却奔波劳顿,一两年内,北齐内部必定自行离心离德,背叛逃散。并且北齐君主昏庸残暴,政出多门,官员审案受贿、出卖官职,唯利是图,贪恋酒色,残害忠良,北齐全国哀号,无法忍受朝廷的弊政。以此来看,北齐灭亡指日可待。然后我军趁机迅疾横扫北齐,这就如同摧枯拉朽一样。”第三条说:“以前勾践消灭吴国,还要等待十年,武王伐纣,也两次出征。现在如果还要积蓄实力,以等待更好的机会,臣认为应该恢复与齐国间的友好关系,重申两国的盟约,安抚百姓,两国通商,让工匠得到实惠,养精蓄锐,等待机会再行动。这好比用长长的马鞭去驾驭马匹,坐等兼并敌国。”韦孝宽递交奏章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召开府仪同三司伊娄谦进入内殿,不慌不忙地对伊娄谦说:“我想对北齐用兵,应该优先用哪一条?”伊娄谦回答说:“北齐后主沉溺于乐舞杂耍之中,酷好饮酒。他的冲锋陷阵猛将斛律明月,已被奸臣的谗言害死。北齐上下离心离德,百姓摄于暴政,在道路见面以目示意,不敢交谈,这就很容易攻取了。”北周武帝大笑。太建七年(575年)三月丙辰(初二日),北周派遣伊娄谦和小司寇元卫出使北齐以观察时机。
【原文】
先是,周主独与齐王宪及内史王谊谋伐齐,又遣纳言卢韫乘驲三诣安州总管于翼问策,余人皆莫之知[1]。秋七月丙子,始召大将军以上于大德殿告之[2]。丁丑,下诏伐齐,以柱国陈王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王招为后三军总管[3]。齐王宪帅众二万趋黎阳,随公杨坚、广宁公薛廻将舟师三万自渭入河,梁公侯莫陈芮帅众二万守太行道,申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4]。谊,盟之兄孙;震,武之子也[5]。
【注文】
[1]先是:以前;在此以前。 宪:即宇文宪(约544—578年),北周重要将领,宇文泰第五子。字毗(pí)贺突,北周初为益州刺史,封齐国公。与宇文护交好。武帝初,常调解武帝与宇文护间矛盾。宇文护被杀,宇文宪继任大冢(zhǒng)宰。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王。在灭齐之战中,他多谋善战,屡立大功,声名日重。平定北齐后,自请解除兵权。宣帝即位后,因忌其声名,以谋反罪将其杀死。 内史:官职名。即内史中大夫。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西魏、北周春官府内史司长官。参议军国大事,地位重要。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置内史上大夫为内史司长官,内史中大夫降为次官。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 王谊(540—585年):北周、隋将领。字宜君,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少有大志,博览群书,有武艺。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士。周武帝时,累迁内史大夫,封扬国公。从武帝伐北齐,有救驾之功。及平定北齐,授相州刺史,不久复征为大内史。周宣帝即位,忌恨其刚正,出为襄州总管。杨坚为相时,以行军元帅讨平司马消难之叛,以功拜大司徒。杨坚称帝后,待之甚厚。后因有不满之语,赐死于家。 纳言:官职名。初见于《尚书·尧典》,本职掌管出纳帝王之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置纳言中大夫,简称纳言。为天官府纳言司长官,正五命,负责出纳帝命。隋开皇元年(581年)罢。隋代因避讳隋文帝之父杨忠,改侍中为纳言,正三品,隋炀帝时改称侍内。唐高祖复称侍中,正三品。高宗曾改称左相,光宅元年(684年)武后改门下省为鸾(luán)台、改侍中为纳言。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仍称侍中。 卢韫(yùn或wēn):北周官员。时任纳言。生平事迹不详。 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后也指驿马。 安州:州名。北魏置,治今河北隆化境。东魏迁治燕乐(今北京密云)。领密云、广阳、安乐三郡。北齐领安乐郡。北周废。 总管:官职名。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总督一州或诸州军事,后也兼管民事。隋及唐初也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惟统兵出征之将帅则称总管。
[2]大德殿:宫殿名。位于长安。
[3]王:此处指亲王。爵位名。始于南北朝,指皇族中封王者。北周时为十一等爵之第一等。隋朝以“国王”中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以别于嗣王。正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置,为九等爵之第一等,正一品。 纯:即陈王宇文纯(?—580年),字堙(yīn)智突,宇文泰子。北周明帝武成(559—560年)初,封陈国公,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王,为并州总管。宣帝初为太傅。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到封国去。宣帝死,召回长安,被杨坚所杀。 荥(xíng)阳:郡名。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置。治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巩义、新密二市以东,至原阳、中牟二县及开封县西南部、偃师东南部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治所迁至大栅城(今河南荥阳)。东魏时辖荥阳、成皋、京县、密县、卷县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郑州的市区和新密、荥阳二市,以及原阳一部分地区。北齐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又改郑州为荥阳郡。 公:此处指郡公,也称开国郡公。爵位名。晋代始置,一品。其后各朝多置。南朝梁位视三公,陈列为九等爵第二等,二品。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定为一品。北齐从一品。北周正九命。隋定开国郡公为九等爵之第四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正二品。 司马消难(?—589年):北朝人,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道融。高欢的女婿。北齐时,官至北豫州刺史。因与公主不和,被文宣帝高洋疑忌,为免祸,于天保九年(558年)降周,得到重用,授大将军、荥阳公。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迁大后丞,其女为静帝皇后。不久,出为郧州总管。大象二年(580年)响应尉迟迥,举兵反杨坚,战败降陈,封随公。隋平陈,至长安,卒于家。 达奚震:生卒年不详。北周将领。字猛略,达奚武之子。西魏大统初,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骁勇善骑射,北周明帝宇文毓(yù)时,进爵广平郡公。任华州刺史,有理政才干。武帝宇文邕时,灭北齐有功,拜大宗伯。宣帝初,出任原州总管。不久免职归家。隋开皇初卒。 三军: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等。泛指军队。 越王盛:即越王宇文盛(?—580年),宇文泰的儿子,北周大臣。字立久突。北周明帝宇文毓时,封越国公。武帝宇文邕天和中,进爵为王。参与灭齐之战,为后三军总管。并州平定,进位上柱国。占领邺后,任相州总管。宣帝宇文赟初为大冢宰。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前往封国。宣帝死,召回长安,被杨坚杀害。 周昌:地名。具体情况待考。一说即同昌。郡、县名。西魏废帝置县,治今四川南坪东北。隋大业初改扶州置郡,治同昌(今四川南坪东北),唐武德初复改为扶州。 侯莫陈崇:应当为侯莫陈琼。生卒年不详。西魏、北周官员,字世乐,侯莫陈崇之弟。西魏大统时,曾任北秦州刺史。周初为郢州刺史,武帝宇文邕时为秦州总管,封郡公。宣帝时加上柱国。 招:即宇文招(?—580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儿子,北周大臣。字豆卢突。初封正平郡公,进封赵国公,任益州总管。武帝即位,进爵为王。跟随武帝东讨灭齐,又破稽胡,位进上柱国。宣帝时,为太师。杨坚辅政,他曾设计于宴会中杀杨坚,事未成。不久因谋反罪被杀。
[4]黎阳:郡、县名。西汉置县,治今河南浚县,北宋废。也为郡名。北魏置,治黎阳,辖黎阳、顿丘、东黎三县,相当于今河南中北部部分地区,隋初废。 杨坚(541—604年):隋代开国君主,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庙号高祖,谥文皇帝。北周重臣杨忠之子,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袭爵隋国公。太建十二年(580年),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他总揽大权,任丞相,封隋王。次年,代周自立。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九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治期间,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曹(即六部),地方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废除九品官人法,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制定法律,改革府兵制,统一度量衡;在农业上,推行均田制,扩大垦田,减免租赋徭役及盐酒商税;清查户口,重编户籍。崇佛教,好猜忌,废太子杨勇。仁寿四年(604年),被儿子杨广所杀。 薛廻(huí):北周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舟师:水军。 渭:渭水,也称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东部渭源县鸟鼠山,向东流经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在陕西潼关入黄河。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 侯莫陈芮:生卒年不详。北周官员。侯莫陈崇的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有战功,平齐后任大司马。 太行道:太行八陉之一,又称天井道。位于太行山南端,南起今河南沁(qìn)阳西北,北至山西晋城南,为豫北通往晋东南的要道。 李穆(510—586年):北周、隋大臣。字显庆。高平(今宁夏固原)人。初任宇文泰部将,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东西魏邙山之战中,舍身救宇文泰。北周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安武郡公。驻守太原。杨坚执政,尉迟迥起兵,东方震动。力拒与尉迟迥同谋,坚守驻地,牵制了尉迟迥的西进,同时劝进杨坚称帝。隋朝建立后,封太师,位列三公。 河阳道:道路名。为河阳通往洛阳的道路。 河阳:县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故治在今孟州槐树乡桑洼村。属河内郡。新莽改称河亭。东汉、魏、晋、北魏均称河阳。北魏太和中至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先后筑河阳三城,河阳三城就成为洛阳以北军事重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县为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置县,治今河南孟州南。唐武德初改为大基,置河阳宫,武德八年(625年)废,复称河阳。咸亨五年(674年)复置大基,唐玄宗李隆基时又改为河阳。金代县治移到今河南孟州,明代废。 常山:郡名。西汉置,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后移至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唐河以南,曲阳、赵县、藁(gǎo)城以西,内丘以北地。东汉初改为常山国。三国魏复为郡,治所迁回真定县,北魏时辖九门、真定、行唐、蒲吾、井陉、灵寿、石邑七县。 陈:郡、国名。秦置郡,汉代先后改为淮阳国、陈国,辖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柘城、鹿邑等县,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后或为国,或为郡,晋代后改为郡,北魏治项县(今河南沈丘),辖项县、长平、西华、襄邑四县,隋开皇初废。 汝:即汝南,郡名。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cí)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其后治所屡迁,辖境渐小。东晋移治悬瓠(xuán hù)城(即上蔡,今河南汝南),北魏辖上蔡、临汝、平舆、安城、西平、瞿阳、阳安、保城八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分别改蔡州、豫州为汝南郡。
[5]盟(?—545年):即王盟,西魏将领。字子仵,先世为乐浪人,北魏世居武川,为宇文泰舅。魏末入破六韩拔陵军,后从萧宝夤(yín)入关中,又归贺拔岳。临阵英勇,迁征西将军。宇文泰统军后,任原州刺史。西魏初,累迁至太尉。赐姓拓王氏。后进位太傅。为人谦恭,不恃势位欺人。大统十一年(545年)卒。 兄孙:兄长的孙子。 武:即达奚武(504—570年),字成兴,西魏、北周将领。鲜卑族。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世代为镇将,善骑射,后投奔宇文泰,多次参与东魏战争,屡立战功。曾以功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大司寇、大宗伯,进郑国公,再迁太保、太傅,后病卒。
【译文】
起先,北周武帝宇文邕只和齐王宇文宪以及内史王谊谋划讨伐北齐事宜,又派纳言卢韫乘坐驿车三次到安州向总管于翼咨询对策,其他人都不知道消息。太建七年(575年)秋季七月丙子(二十四日),北周武帝才召集大将军以上官员到大德殿告诉他们准备讨伐北齐的事情。丁丑(二十五日),北周武帝下诏讨伐北齐,任命柱国陈王宇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王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率领二万部众直逼黎阳,随公杨坚、广宁公薛廻率领三万水军自渭河进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领二万部众守备太行道,申公李穆率领三万部众防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率领二万部众向陈、汝两地进兵。王谊是王盟兄长的孙子;达奚震是达奚武的儿子。
【原文】
周主将出河阳,内史上士宇文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藩镇之位,尚有其人[1]。今之出师,要须择地[2]。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3]。如臣所见,出于汾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过于此[4]。”民部中大夫天水赵煚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5]。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而定[6]。”遂伯下大夫鲍宏曰:“我强齐弱,我治齐乱,何忧不克[7]?但先帝往日屡出洛阳,彼既有备,每用不捷[8]。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似为上策[9]。”周主皆不从。宏,泉之弟也[10]。
【注文】
[1]内史上士:即小史上士,官职名。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为西魏、北周春官府太史中大夫属官,协助小史下大夫掌管帝王世系昭穆。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 宇文(bì):即宇文弼(545—607年)。字公辅,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为礼部上士,曾奉使到邓至国一带招降羌部落三十余。迁少吏部,以能知人有名当世。后随北周武帝平定北齐,以军功拜司州总管司录;北周宣帝宇文赟时,任左守庙大夫,黄州、定州刺史。隋开皇初,历任尚书右丞,并州刺史,朔、代、吴三州总管。隋炀帝杨广即位,先后拜为刑部、礼部尚书。后因指摘隋炀帝好声色被诛,时年六十二岁。他少时即以博学多通知名于时,所著辞赋有二十余万言,今佚。 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藩(fān)镇:此处指节制一方的长官。及至唐代,藩镇成为节度使的通称。
[2]要须:必须;需要。 择地:选择处所。即行动慎重。
[3]冲要: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同“要冲”。 得志:实现志愿。
[4]汾曲:地名。即汾水弯曲处。汾水源出今山西宁武管涔(cén)山,经太原南流到新绛折向西,于河津入黄河,汾水西折处称为汾曲。汾水,又称汾河,河流名。黄河支流。在山西中部。发源于宁武西南管涔(cén)山,自北向南流经静乐、太原、灵石、霍州、洪洞、临汾、新绛,于河津湖潮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694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 戍(shù):防守的兵力。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宜于打仗的地方。也喻指能施展武艺或才能的场所。
[5]民部中大夫:又称户部中大夫,官职名。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司长官,正五命,掌管国家户口、籍账等事务,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罢。 天水:郡名。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清水、张家川、庄浪、静宁、定西等县及榆中县东北部、天水市西北部地。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复为天水郡。西晋沿置,移治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年间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今甘肃天水),辖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六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天水及静宁、庄浪、张家川、清水、秦安、甘谷县地。不久复为秦州。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改秦州为天水郡。唐乾元初复为秦州。此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也置天水郡。治天水南(今甘肃礼县东)。西魏改为长道郡,隋开皇初废。 赵煚(jiǒng)(532—599年):北周、隋官员。字贤通,天水西(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初为宇文泰相府参军事。北周时,破北齐有功,封平定县男。为陕州刺史时,抵御陈兵有功。官至御正上大夫。隋建国,进位大将军,封金城郡公,任相州刺史。征拜尚书右仆射。不久,出任陕州刺史、冀州刺史。注重德教,为政利民。开皇十九年(599年),卒于任上。 洛阳:中国古代著名古都之一。位于今河南洛阳。本作“雒阳”,三国魏改称“洛阳”。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等王朝先后建都于此。隋唐时期为东都。也为县名。秦置,治今河南洛阳东北。隋大业元年(605年)迁至今河南洛阳。 纵:纵然,即使。
[6]直指:笔直指向;直趋。 太原:郡、国名。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移治龙山(今山西太原西南),领龙山、晋阳、中都、平遥、受阳、东受阳、阳邑诸县。北朝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等市县间的晋中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为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辖晋阳、太原、交城、汾阳、文水、祁县、寿阳、和顺、辽山、平城、石艾、盂县、榆次、太谷、乐平十五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吕梁山以东的中部地区。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并州。 倾:倾覆。 巢(cháo)穴:本指虫鸟兽类栖身之处,代指敌人或盗贼盘踞之地。
[7]遂伯下大夫:即小遂伯下大夫,官职名。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属地官府,协助遂伯中大夫掌管本方事务,正四命。北周沿置,隋开皇元年(581年)废。 鲍宏(?—约581年):南朝梁、陈、北周、隋官员,学者。字润身。祖籍东海(今山东郯〈tán〉城)。善写文章,萧绎用为中记室。后升任尚书永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后归北周,为周明帝宇文毓所赏识。又到陈,任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之后又返回北周,杨坚即位后,加开府,任利州刺史,进爵为公。又先后任邓州刺史。后因病免官,卒于家。
[8]每用:每次。
[9]汾:即汾水。 潞(lù):即潞水,又称潞川,今称浊漳河,河流名。南源山西长子黑虎岭,西源沁县漳源镇,北源榆社磨盍(hé)岭,流至襄垣合河口汇合为浊漳河。浊漳河又东南经山西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东北部的下马塔出山西境。在河北涉县合漳乡与清漳河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掩: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 出其不虞(yú):出其不意。虞,预料。
[10]泉:即鲍泉(?—约550年),南朝梁官吏、学者。字润岳。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梁御史鲍机的儿子。博涉文史。梁元帝萧绎时,任信州刺史。奉梁元帝命征讨河东王萧誉,未能攻克城池,被王僧辩替代。郢州平定,降官为长史。侯景进攻郢州,城陷被俘,被侯景所杀。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准备出兵河阳,内史上士宇文说:“北齐建国以来,到现在已历经几代,虽然说朝廷统治无道,但在藩镇的职位上,还是有称职的人。现在我军要出兵,必须要选择合适地域。河阳地处要冲,北齐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这里,我军即使竭尽全力围攻,恐怕也难以取胜。在臣看来,应出兵汾曲,那里北齐防守兵力弱,山势平缓,容易攻克,用以作战的地方,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了。”民部中大夫、天水人赵煚说:“河南洛阳,四面都容易受到攻击,纵然得到也无法防守。请从黄河以北进兵,直指太原,捣毁齐国的老巢,可以一举平定北齐。”遂伯下大夫鲍宏说:“我国强大北齐虚弱,我国政局稳定而北齐统治混乱,为什么还担心不能克敌制胜呢?只是先帝以前多次出兵洛阳,北齐已经做好了防备,每次都不能取胜。依照我的计策,出兵汾水、潞水,直捣晋阳,出其不意似乎是上策。”北周武帝都不采用。鲍宏是鲍泉的弟弟。
【原文】
壬午,周主帅众六万直指河阴,杨素请帅其父麾下先驱,周主许之[1]。
【注文】
[1]河阴:县名。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置。治今河南孟津东北。隋初移治今宜阳东,隋炀帝大业(605—618年)初废入洛阳。 杨素(?—606年):隋朝权臣、军事家。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任司城大夫、车骑大将军。与北齐军交战,多有战功,加上开府,封成安县公。与北周丞相杨坚结交。尉迟迥叛乱时,破宇文胄,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隋初,加上柱国。隋灭陈,以其为行军元帅,率水军自三峡东下,大破陈军。封越国公,历任内史令、尚书左仆射等要职,执掌朝政。仁寿四年(604年),参与宫廷阴谋,废黜太子杨勇,拥立隋炀帝杨广。升任尚书令,官至司徒,改封楚国公,权势日重。 麾(huī)下:指将帅的部下。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先驱:前行开路。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七月壬午(三十日),北周武帝宇文邕率领六万大军直逼河阴,杨素请求率领他父亲的部下充当先锋,北周武帝宇文邕答应了他的请求。
【原文】
八月,周师入齐境,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1]。丁未,周主攻河阴大城,拔之[2]。齐王宪拔武济,进围洛口,拔东西二城,纵火船焚浮桥,桥绝[3]。齐永桥大都督太安傅伏自永桥夜入中潬城[4]。周人既克南城,围中潬,二旬不下。洛州刺史独孤永业守金墉,周主自攻之,不克[5]。永业通夜办马槽二千,周人闻之,以为大军且至而惮之[6]。
【注文】
[1]践稼:践踏庄稼。
[2]大城:外城,即内城外围修筑的又一层城墙。 拔:攻下;攻取。指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3]武济:城名。传说周武王伐纣,由此渡河,故名。在今河南孟津东。 洛口:城名。在洛水入黄河之口,位于今河南巩义北。 纵:放。 火船:古代一种设有火攻装备的战船。 浮桥: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 桥绝:桥断。绝,断。
[4]永桥:地名。位于今河南武陟西。 大都督:官职名。源于东汉末年。东吴、曹魏沿置,为指挥大军从事重大征伐活动的军事统帅,系临时性官称,战时任命,事毕即罢,不常设。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则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于军事重地称镇城大都督、防城大都督者,则是地区军事长官。称都督诸州军事者,因常兼任驻地刺史,则为地区性军政长官。权任重。东、西魏分裂后,授予渐多。北周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改为勋官,授予有军功的武职,八命。隋初沿置,正六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初复置,武德七年(624年)废。同年改总管为都督,总管十州者为大都督。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在并、益、荆、扬四州置大都督府,二品。主领地方军,掌镇戍等事,并对当地军府负督导之责,无隶属关系,是地区性军政长官,为二品或从二品,后由节度使、观察使取代。宋、元、明也置。 太安:也称大安,郡名。此处指侨置,治狄那(今山西寿阳),领狄那、捍殊二县。 傅伏: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太安(今山西寿阳)人,北齐末,为行台右仆射、东雍州刺史。北周武帝宇文邕多次派北齐降人招降他,傅伏据城坚守,得知北齐后主高纬被擒,哭而后降。北周用为上仪同、岷州刺史。不久卒。 中潬(tān)城:城名。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为河阳三城(南城、北城、中潬)之一。
[5]金墉(yōng):古城名。在今洛阳东汉魏故城西北角,由魏明帝曹丕在东汉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城小而坚固,为攻占守戍要地,唐贞观年间废。
[6]马槽:喂马之槽。 且:将要、将近。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八月,北周军队攻入北齐境内,周军禁止砍伐树木践踏庄稼,凡是违反的都被斩首。丁未(二十五日),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进攻河阴外城,攻克了城池。齐王宇文宪攻取了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克洛口东西两座城池,放火船焚烧黄河浮桥,桥被截断。北齐永桥大都督太安人傅伏从永桥趁夜进入中潬城。北周人已经攻克了南城,围困着中潬城,二十天还没能攻克。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防守金墉城,北周武帝亲自率军进攻金墉城,未能攻克。独孤永业连夜赶制了两千个马槽,北周人听到消息,以为北齐大军就要到了,故此感到害怕。
【原文】
九月,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将兵拒周师。至河阳,会周主有疾,辛酉夜,引兵还。水军焚其舟舰[1]。傅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周师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破也。[2]”贵和不许。
【注文】
[1]舟舰:战舰。
[2]乞伏贵和: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北齐末,为开府仪同三司。齐、周并州之战前与弟弟乞伏令和等人降北周。 疲弊:即“疲敝”。疲劳不堪。 精骑:精锐骑兵。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从晋阳出发率军抵御北周军队。北齐部队到达河阳,正赶上北周武帝宇文邕生病,辛酉(初九日)夜,宇文邕领兵撤退。北周水军烧毁了自己的舰船。傅伏对行台乞伏贵和说:“北周军队疲惫不堪,愿意率领二千名精锐骑兵追击,就可以击败他们。”乞伏贵和没有准许。
【原文】
齐王宪、于翼、李穆所向克捷,降拔三十余城,皆弃而不守。唯以王药城要害,令仪同三司韩正守之,正寻以城降齐[1]。戊寅,周主还长安。
【注文】
[1]王药城:城名。在今河南巩义南河渡一带,濒临黄河。 要害:重要地点。 韩正:北周将领。时任仪同三司。生平事迹不详。 以城降:献城投降。
【译文】
齐王宇文宪、于翼、李穆兵锋所指,接连取胜,北齐投降和被攻克了三十多座城池,北周军队都放弃城池不做防守。只因为王药城属于要害之地,北周命令仪同三司韩正守备该城,韩正不久献城归降北齐。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戊寅(二十六日),北周武帝宇文邕返回长安。
【原文】
八年秋九月,周主谓群臣曰:“朕去岁属有疾疹,遂不得克平逋寇[1]。前入齐境,备见其情,彼之行师,殆同儿戏[2]。况其朝廷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谋夕[3]。天与不取,恐贻后悔[4]。前出河外,直为拊背,未扼其喉[5]。晋州本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6]。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混同文轨[7]。”诸将多不愿行。帝曰:“机不可失。有沮吾军者,当以军法裁之[8]。”
【注文】
[1]属(zhǔ):恰逢;正好遇到。 疾疹:泛指疾病。 逋寇(bū kòu):逃寇,流寇。
[2]备见:详细看到。 行师:用兵;出兵。
[3]昏乱:昏庸无道;糊涂妄为。 朝不谋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4]天与不取,恐贻(yí)后悔:上天要授予却不去拿来,就会留下后悔。与,给。贻,遗留,留下。语出《逸周书·逸文十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jiù)”。咎,灾祸。
[5]河外:指黄河以南。 直为:只为。 拊(fǔ)背:轻拍肩背,形容未达其关键。 扼(è):用力掐着,抓住。
[6]镇摄(shè):统摄。 要重:重要地域。 严军以待:严阵以待。
[7]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势不可当。 鼓行:击鼓行军。形容大张声势地前去。 混同文轨:统一天下。混同指统一。文轨指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此处引申为疆域。
[8]沮(jǔ):坏;败坏。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秋季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对群臣说:“我去年正赶上生病,因此没能平定齐国,擒获敌寇。上次进入北齐境内,详细看到了他们的状况,北齐出兵作战,几乎如同儿戏一样。何况北齐朝廷昏庸混乱,政事由一帮小人把持,百姓哀号,朝不保夕。上天赐予而不领取,恐怕会留下后悔。上次进兵黄河以北地区,只相当于轻轻拍打了一下北齐的后背,未能卡住它的咽喉。晋州本来是高欢起家的地方,镇守管辖着北齐要害之地,现在前去进攻晋州,北齐必定前来救援,这样我军严阵以待,进攻齐军一定能够取胜。然后我军就乘着破竹之势,大张旗鼓地向东进军,就可以攻克北齐巢穴,统一天下。”各位将领大多不愿意出征。北周武帝说:“机不可失。有阻碍我军行动者,必当用军法惩治。”
【原文】
冬十月己酉,周主自将伐齐,以越王盛、杞公亮、随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俭、大将军窦泰、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齐王宪、陈王纯为前军[1]。亮,导之子也[2]。
【注文】
[1]杞(qǐ):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亮:即宇文亮(?—580年),北周大臣。字乾德。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566—572年)末为秦州总管。宇文护被杀后,不问政事。曾随军灭北齐,升大司徒。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出任安州总管。北周静帝大象(579—581年)中,任行军总管,与韦孝宽共率军攻陈。回军途中袭击韦孝宽,欲夺军攻长安,事败被杀。 谯(qiáo):郡名。东汉建安末置,治谯县(今安徽亳州),三国魏辖今安徽亳州、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市县,后辖境缩小,隋初废。隋大业初复置谯郡,治谯县(今安徽亳州),辖谯县、酂(zàn)县、城父、谷阳、山桑、临涣六县。后废。唐天宝、至德又曾改谯州为谯郡。 俭:即宇文俭(?—578年),北周大臣,宇文泰的儿子。字侯幼突,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初,封谯国公。武帝天和中,任大将军,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王。灭齐时,有战功。拜大冢宰,宣政元年(578年)卒。 窦泰(?—537年):东魏太安捍殊(今山西寿阳北,北魏侨置)人。字世宁。世代为边镇军人。北魏末,父兄皆被破六韩拔陵所杀,因而投靠尔朱荣。高欢镇守晋阳,任其为镇城都督、参谋军事。后官至侍中、京畿大都督,领御史中尉,很受宠任。天平三年(536年)奉高欢命击西魏,入潼关。次年兵败死。 广化:郡名。北魏置,治广化(今甘肃徽县西)。隋开皇初废。 丘崇:北周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前军:前锋。
[2]导:即宇文导(511—554年),北周将领。字菩萨。随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文帝初为领军将军,率领禁军。宇文泰与高欢作战,他常留守后方。大统四年(538年),为华州刺史,后出守陇右,卒于任上。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冬季十月己酉(初四日),北周国主宇文邕亲自率军讨伐北齐,任命越王宇文盛、杞公宇文亮、随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泰、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充当前锋。宇文亮是宇文导的儿子。
【原文】
丙辰,齐主猎于祁连池[1]。癸亥,还晋阳。先是,晋州行台左丞张廷隽公直勤敏,储偫有备,百姓安业,疆场无虞[2]。诸嬖幸恶而代之,由是公私烦扰。
【注文】
[1]祁连池:湖泊名。一名天池,在今山西宁武西南管涔山上。
[2]行台左丞:官职名。东汉始置尚书左、右丞,执掌处理行台日常事务。 张廷隽(jùn):生卒年不详。北齐官员。时任晋州行台左丞,为官勤勉。 公直勤敏:为人公正,勤勉聪敏。 无虞(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月丙辰(十一日),北齐后主高纬在祁连池打猎。癸亥(十八日),返回晋阳。之前,晋州行台左丞张廷隽为人公正,勤勉聪敏,物资储存充足,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太平无事。北齐后主的各位宠臣讨厌张廷隽,取代了他的职位,从此当地的官府百姓都被扰乱得没有安宁。
【原文】
周主至晋州,军于汾曲,遣齐王宪将精骑二万守雀鼠谷,陈王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郑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大将军韩明步骑五千守齐子岭,焉氏公尹升步骑五千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步骑五千守蒲津关,赵王招步骑一万自华谷攻齐汾州诸城,柱国宇文盛步骑一万守汾水关[1]。
【注文】
[1]军:驻军,驻扎。 雀鼠谷:山道名。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霍州。有人认为雀鼠谷,应自西而东由大体平行的雀鼠谷谷道、千里径山道和统军川间道三道组成。 千里径:山道名。由今山西霍州南境北上,为晋州(治今山西临汾)通往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的要道。 统军川:山道名。本指发源霍山西南流至洪洞南境注入汾河的今洪安涧河。统军川道,由洪洞南境溯洪安涧河河谷东北行。 韩明:北周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齐子岭:在河南济源西北。一名秦岭。为东西交通要冲。北齐、北周以此为界。 焉(yān)氏(zhī):即焉支。县名。西晋永嘉置,治今甘肃永昌红山窑乡高古城村,前秦、后凉、南凉、北凉沿置。北魏改名燕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 公:此处指县公,也称开国县公。爵位名。晋代始置,位在郡公之下,一品。其后各朝多置。梁位视三公。陈置为九等爵第二等,二品。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定为从一品。北齐二品。北周也置。隋定开国县公为九等爵之第五等,从一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唐朝复置,从二品。 尹升:北周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鼓钟镇:地名。在今山西垣曲北。 凉城:郡名。北魏置,治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古丰镇、凉城一带。北魏孝明帝孝昌(525—527年)中废。 辛韶:生卒年不详。北周将领。入隋,封柱国,颇得隋文帝信任。 蒲津关:古代关名。本名临晋关,战国时魏始置,汉武帝刘彻时改名蒲津关,简称蒲关。位于今陕西大荔东,为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要隘之地。北宋改名大庆关。 华谷:即华谷城,城名。在今山西稷山西北,因地近华谷而得名。华谷,即黍葭谷。为涑水所分出的支脉,俗称华谷。 汾州:州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xí〉县)。孝明帝孝昌(525—527年)时移治隰城(今山西汾阳),辖西河、吐京、五城、定阳四郡。北齐改为南朔州,北周改为介州,隋改称西河郡,唐置浩州,不久又改浩州为汾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等县地。此外,北周以南汾州改名汾州,治定阳(隋改名吉昌,今山西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耿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复为汾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汾州,五年(622年)改为南汾州。 汾水关:地名。一名阴地关,在今山西灵石西南。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抵达晋州,部队驻扎在汾曲,派齐王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守备雀鼠谷,陈王宇文纯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守备千里径,郑公达奚震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防守统军川,大将军韩明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防守齐子岭,焉氏公尹升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防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守备蒲津关,赵王宇文招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从华谷进攻北齐汾州所属各城池,柱国宇文盛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守备汾水关。
【原文】
遣内史王谊监诸军攻平阳城,齐行台仆射海昌王尉相贵婴城拒守[1]。相贵,相愿之兄也[2]。甲子,齐集兵晋祠[3]。庚午,齐主自晋阳帅诸军趣晋州[4]。周主日自汾曲至城下督战,城中窘急[5]。庚午,行台左丞侯子钦出降于周[6]。壬申,晋州刺史崔景嵩守北城,夜,遣使请降于周,王轨帅众应之[7]。未明,周将北海段文振杖槊与数十人先登,与景嵩同至尉相贵所,抜佩刀劫之[8]。城上鼓噪,齐兵大溃,遂克晋州,虏相贵及甲士八千人[9]。
【注文】
[1]监:监督。 平阳城:古邑、县名。相传尧都于此。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韩国,秦置县。治今山西临汾西南。隋初改名临汾,移治今山西临汾。 海昌: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治宁化(今广东茂名电白区)。领宁化、武宁、永建、招怀、兴定五县,辖地相当于今广东电白树仔镇和电城镇。南朝陈时治海昌(今广东高州),领海昌、宁化、永建、化召、熙潭、招集六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废。 尉相贵: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北齐末,为开府仪同三司、晋州道行台尚书仆射、晋州刺史。因部下为北周军做内应,被俘至长安而死。 婴城:环城而守。婴,围绕。 拒守:据险坚守。
[2]相愿:即尉相愿,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尉相贵的弟弟。北齐末,为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大将军。曾欲废北齐后主高纬,立广宁王高孝珩,事终未成。
[3]晋祠:古园林名。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悬瓮山麓,历代均有修缮,为太原著名风景区。
[4]趣:通“趋”。奔向,前去。
[5]窘(jiǒng)急:困难急迫;困迫危急。
[6]侯子钦(?—584年):北齐、北周将领、官员。名明,字子钦,燕州上谷(今河北怀来)人。北齐任前军将军,后升任太常卿、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仪同三司、晋州道行台左丞。北周攻齐,在晋州率众归附周军。北周武帝宇文邕时为上开府,封平阳县公,进爵东平郡公。后升任使持节、都督成州诸军事、成州刺史。隋开皇四年(584年)卒。 出降:投降;归顺。
[7]崔景嵩:北齐将领。时任晋州刺史。生平事迹不详。 北城:指晋州北城。 请降:请求归降。 王轨(?—579年):北周将领。小名沙门,太原祁(今属山西)人。为人质朴,有才干,受北周武帝信任。参与诛杀宇文护。为内史中大夫,参预军政大事。建德五年(576年),辅佐太子宇文赟(yūn),受命攻吐谷浑,因直言宇文赟过失,遭其忌恨。次年,随军讨平北齐,进位上大将军。又率军与陈朝作战,尽歼陈军精锐,俘其名将吴明彻,为徐州总管。宇文赟即位后,被杀。 应:接应;响应。
[8]北海:郡、国名。西汉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后汉徙治据(在今山东寿光东南),后封其诸王在此,改称为北海国。南齐治都昌(在今江苏东海东北),南朝宋及北魏治平寿(在今山东潍坊西南),隋废。大业元年(605年)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今山东青州),辖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qú)、都昌、北海、营丘、下密十县。唐改北海郡复称青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青州为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北海郡为青州。 段文振(?—612年):隋代将领。北海(治今山东青州)人。刚强勇猛,有胆识。北周时为宇文护亲信,以军功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杨坚为丞相时,为丞相掾(yuàn)。入隋,屡为行军总管,抵御突厥。隋炀帝即位,任兵部尚书,随炀帝进攻吐谷浑、征讨高丽,授左候卫大将军,病死于途中。 杖槊(shuò):手拿长矛。槊,长矛。 抜(bá):意同“拔”,抽、拉出的意思。
[9]鼓噪(zào):指作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 甲士:披甲的战士。泛指士兵。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遣内史王谊监督各支部队进攻平阳城,北齐行台仆射、海昌王尉相贵凭借城池拒守。尉相贵是尉相愿的哥哥。太建八年(576年)十月甲子(十九日),北齐将兵力集中在晋祠。庚午(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从晋阳出发率领各支部队赶赴晋州。北周武帝同一天也从汾曲赶到晋州城下督战,晋州城中困窘危急。庚午(二十五日),行台左丞侯子钦出城投降北周。壬申(二十七日),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防守北城,夜里,派使者向北周请求投降,王轨率领部队响应崔景嵩。天还没亮,北周将领北海人段文振手拿长矛和几十人抢先登上城楼,与崔景嵩一同到达尉相贵的住所,拔出佩刀将他抓获。城上的周军擂鼓大喊,北齐兵马大败溃逃,北周于是攻克晋州,俘虏尉相贵以及八千名士兵。
【原文】
齐主方与冯淑妃猎于天池,晋州告急者,自旦至午,驿马三至[1]。右丞相高阿那肱曰:“大家正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2]?”至暮,使更至,云“平阳已陷”,乃奏之。齐主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齐主从之[3]。
【注文】
[1]冯淑妃:生卒年不详。北齐后主高纬的妃子。名小怜。北周灭北齐,后主高纬被杀。她被赐予代王宇文达。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灭北周,将其赐予宇文达妃兄李询。后被李询母所逼自杀。 天池:即祁连池。 告急:报告事情紧急,并请求援助。 驿(yì)马:驿站供应的马,供传递公文者及来往官员使用。此处指传送公文的官员。
[2]边鄙(bǐ):靠近边界的地方。边疆;边远的地方。
[3]一围:指一次捕猎。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正和冯淑妃在天池打猎,晋州前来告急的使者,从早上到中午,驿车来了三批。右丞相高阿那肱说:“皇上正在玩乐。边境上小小的交战,只是平常事,何必急于奏报?”到了晚上,使者再次到达,说“平阳已经陷落”,这才上奏后主高纬。后主高纬准备返回,冯淑妃请求再狩猎一次,后主高纬依从了她。
【原文】
周齐王宪攻拔洪洞、永安二城,更图进取[1]。齐人焚桥守险,军不得进,乃屯永安。使永昌公椿屯鸡栖原,伐柏为庵以立营[2]。椿,广之弟也[3]。
【注文】
[1]攻拔:进攻占领。 洪洞:城名。位于杨县(治今山西洪洞东南)境内。 永安:县名。东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置,治今山西霍州白龙镇陈村。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移治仇池壁(今山西洪洞赵城镇东北),北魏末复迁今霍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霍邑。 更图进取:指想要取得新的发展。
[2]永昌:郡名。北周置,治大昌(今四川巫山北大昌镇)。 椿:即宇文椿(?—581年),北周将领。宇文泰长兄之孙,字乾寿。初封永昌郡公,后封大将军,任岐州刺史。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立有战功。宣帝时先任大司寇,进位上柱国,后改任大司徒。开皇元年(581年)被隋文帝杨坚所杀。 鸡栖原:地名。在山西霍州东北,霍山高平处。
[3]广:即宇文广(?—570年),北周官员,宇文导长子。字乾归,曾为陕州总管,邠(bīn)国公。为政和缓。天和五年(570年)卒。
【译文】
北周齐王宇文宪攻陷洪洞、永安两座城池,希望更进一步进攻其他城池。北齐人烧毁桥梁,据守险要,北周军队无法前进,于是驻扎在永安。北周派永昌公宇文椿屯驻在鸡栖原,砍伐柏树建造小屋以作为军营。宇文椿是宇文广的弟弟。
【原文】
癸酉,齐主分军万人向千里径,又分军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上鸡栖原[1]。宇文盛遣人告急,齐王宪自救之。齐师退,盛追击,破之。俄而椿告齐师稍逼,宪复还救之[2]。与齐对陈,至夜不战[3]。会周主召宪还,宪引兵夜去。齐人见柏庵在,不之觉,明日,始知之[4]。齐主使高阿那肱将前军先进,仍节度诸军。
【注文】
[1]向:开往。
[2]俄而:也作“俄尔”。短暂的时间,不久;顷刻;突然间。 稍逼:慢慢进逼。
[3]对陈(zhèn):即“对阵”。两军摆开作战阵势。
[4]柏庵:柏木小屋。 不之觉:没有察觉。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月癸酉(二十八日),北齐后主高纬分兵一万人开往千里径,又分派部队出击汾水关,亲自统帅大军前往鸡栖原。宇文盛派人告急,齐王宇文宪亲自率军救援。北齐军队后退,宇文盛追击敌军,击败了北齐军队。不久宇文椿报告北齐军队正在慢慢逼近,宇文宪又返回救援。宇文宪与齐军对峙,一直到夜里也没交战。正赶上北周武帝宇文邕召宇文宪返回,宇文宪领兵趁夜离去。北齐人看见柏木小屋还在,没有察觉,第二天,才知道周军已撤退。北齐后主高纬派高阿那肱率领前锋先进发,仍然指挥调度其他各军行动。
【原文】
甲戌,周以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安定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留精兵一万镇之[1]。
【注文】
[1]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勋官名号。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置,授予有军功的武臣和北齐降臣,无具体执掌,九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 安定:郡、县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宁夏中南部、甘肃平凉、白银北部和东部及镇原一带。东汉改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西晋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北魏辖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石堂五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五年(609年)复置安定郡。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北),辖安定、鹑(chún)觚(gū)、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七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废。唐天宝时又改泾州为安定郡。也为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泾川北。属安定郡。东汉废。北魏复置,为泾州及安定郡治。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保定。 梁士彦(515—586年):北周、隋将领、官员。字相如,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因平定北齐有大功,封郕(chéng)国公。为上柱国,任徐州总管,又与王轨俘获陈名将吴明彻。杨坚为相,跟随韦孝宽破尉迟迥,有战功,却未被杨坚重用,不得志,欲谋反,事泄被杀。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月甲戌(二十九日),北周任命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安定人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留下一万名精兵镇守晋州。
【原文】
十一月己卯,齐主至平阳。周主以齐兵新集,声势甚盛,且欲西还以避其锋。开府仪同大将军宇文忻谏曰:“以陛下之圣武,乘敌人之荒纵,何患不克[1]?若使齐得令主,君臣协力,虽汤、武之势,未易平也[2]。今主暗臣愚,士无斗志,虽有百万之众,实为陛下奉耳。”军正京兆王韶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周室,一战而扼其喉[3]。取乱侮亡,正在今日[4]。释之而去,臣所未喻[5]。”周主虽善其言,竟引军还[6]。忻,贵之子也[7]。
【注文】
[1]开府仪同大将军:北周勋官名称。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增置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均九命,位在大将军之下。 宇文忻(523—586年):北周、隋将领。字仲乐,少年时精于骑射,北周时,曾因讨突厥建功,授骠骑将军、加开府,封化政郡公。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北齐晋阳,劝武帝乘机决战。灭北齐,进位大将军。又结好杨坚。任行军总管率兵讨平尉迟迥,功勋卓著,封英国公,为右领军大将军。协助杨坚代周,因颇受军士拥戴,遭到隋文帝杨坚猜忌被免官。遂与梁士彦等共谋叛,事泄被杀。 圣武:圣明英武。旧时称颂帝王之词。 荒纵:荒淫放纵。
[2]令主:贤德的君主。 汤:即商汤,商朝建立者。又称成汤(或成唐)、武汤、武王。子姓,原名履、天乙。甲骨卜辞作唐、大乙或高祖乙。原是商部族首领,与有莘氏(今山东曹县北)通婚。汤任用伊尹和仲虺(huǐ)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北)为根据地,积极做灭夏的准备。他采取逐个剪除羽翼、削弱夏桀统治、最后取而代之的策略,逐渐扩大势力。后他见时机已到,遂出兵灭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交战,夏桀主力被击溃,汤于是向西攻取夏朝的核心地区,最终灭夏,建商王朝。商建国后,汤将桀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东南)。汤灭夏后,注意减轻赋敛,发展生产,商朝统治范围也不断扩展,其影响远及黄河上游,商朝的统治也由此得以稳固。 武:即周武王。
[3]军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军中执法官,执掌军纪军法。 京兆:行政区名。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因地处畿辅,故不称郡。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改京兆尹为京兆郡,尹为太守,治长安城。北魏移治霸城(今陕西西安东北),辖长安、杜县、鄠(hù)县、山北、新丰、霸城、阴槃、蓝田八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京兆郡太守为尹。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京兆郡为雍州,治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大业三年(607年)改雍州为京兆郡,置尹。辖大兴、长安、始平、武功、盩厔、醴泉、上宜、鄠县、蓝田、新丰、华原、宜君、同官、郑县、渭南、万年、高陵、三原、泾阳、云阳、富平、华阴二十二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京兆郡为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改称京兆府,治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 王韶:生卒年不详。北周、隋臣。字子相,自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世居京兆。北周时以军功至刺史,封公爵。隋初,进位大将军,任行台右仆射,辅晋王杨广,颇受杨广敬重。平陈后,王韶留守石头城,因辅佐晋王立功,进位柱国。后为秦王杨俊并州总管长史,不久卒。 纪纲:法度。 兹:此。 天奖:上天奖授。 周室:即北周。
[4]取乱侮亡: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语出《尚书·商书·仲虺(huǐ)之诰》。
[5]喻:明白,了解。
[6]善:赞许。 引军:率军。
[7]贵:即宇文贵(?—567年),北周将领。字永贵。其先为昌黎大棘(今辽宁义县西北)人,后徙居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少时投笔从戎。魏末从征农民起义有功,任郢州刺史,封革融县侯。随魏孝武帝西迁,受宇文泰信任,因战功,进位大将军、兴州刺史。又代尉迟迥镇蜀,平定诸郡叛乱。闵帝即位后,拜柱国,领兵讨吐谷浑。后官至大司徒、太保,封许国公。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一月己卯(初四日),北齐后主高纬抵达平阳。北周武帝宇文邕因为北齐军队刚刚集结,声势很盛,就想向西撤退以避开北齐的锋芒。开府仪同大将军宇文忻劝谏道:“凭借陛下的圣明勇武,乘着敌人正荒淫放纵,为什么还要担心不能取胜?如果让北齐得到明君,君臣同心协力,即使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声势,也不容易平定了。现在北齐君主高纬昏庸,群臣愚蠢,兵无斗志,虽然有百万大军,实际上也是奉送给陛下的。”军正、京兆人王韶说:“北齐纲纪败坏,到现在已经好几代了,这是上天嘉奖周朝,一战就可以卡住北齐的咽喉。攻取动乱之地,羞辱败亡之国,就看今天了。放掉北齐而撤军,这是臣所无法理解的。”北周武帝虽然赞许他们的话,最终还是带领部队返回。宇文忻是宇文贵的儿子。
【原文】
周主留齐王宪为后拒,齐师追之,宪与宇文忻各将百骑与战,斩其骁将贺兰豹子等,齐师乃退[1]。宪引军渡汾,追及周主于玉壁[2]。
【注文】
[1]后拒:后卫。 骁将:勇将;猛将。 贺兰豹子(?—567年):北齐将领。与北周作战时阵亡。
[2]玉壁:古城名。在今山西稷山西南。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因此地险要,筑城以抵御东魏,北周曾在此地置勋州。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留下齐王宇文宪领兵断后,齐军追击周军,宇文宪和宇文忻分别率领一百名骑兵与齐军交战,斩杀北齐的猛将贺兰豹子等人,齐军才撤退。宇文宪率军渡过汾水,在玉壁追上了武帝宇文邕。
【原文】
齐师遂围平阳,昼夜攻之。城中危急,楼堞皆尽,所存之城,寻仞而已[1]。或短兵相接,或交马出入,外援不至,众皆震惧[2]。梁士彦忼慨自若,谓将士曰:“死在今日,吾为尔先[3]。”于是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一当百[4]。齐师少却,乃令妻妾、军民、妇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5]。周主使齐王宪将兵六万屯涑川,遥为平阳声援[6]。齐人作地道攻平阳,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7]。齐主敕且止,召冯淑妃观之。淑妃妆点,不时至,周人以木拒塞之,城遂不下[8]。旧俗相传,晋州城西石上有圣人迹[9]。淑妃欲往观之。齐主恐弩矢及桥,乃抽攻城木造远桥[10]。齐主与淑妃度桥,桥坏,至夜乃还[11]。
【注文】
[1]楼堞(dié):城楼与城堞。泛指城墙。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称为一寻。 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为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2]短兵相接:指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搏斗。短兵,尺寸较短的兵器。 交马:指马上交锋。 震惧:震惊,惧怕。
[3]忼(kāng)慨:激昂;愤激。 自若: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4]勇烈:勇敢刚烈;壮烈。 齐奋:一起奋战。
[5]少却:稍稍后退。 就:完成。
[6]涑(sù)川:地名。今山西永济东北。 声援:遥作支援。
[7]步: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8]妆点:打扮。 不时:未按时。 拒塞:阻塞;拒绝;阻遏。
[9]旧俗:旧时传说。
[10]弩(nǔ)矢(shǐ):弩弓与箭。 攻城木:古代的攻城木制器具。
[11]度:过。
【译文】
北齐军队于是包围了平阳,昼夜攻城。城中形势危急,城门楼和城上的矮墙都被夷平,残存的城墙,只有六七尺高。有时两军短兵相接,有时纵马进出城墙,北周的外援一直没有抵达,众人都感到震惊恐惧。梁士彦慷慨从容,对将士们说:“如果今天要战死,我一定死在你们前头。”于是周军勇猛激愤,喊声惊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北齐军队稍微后退,梁士彦于是命令自己的妻妾、军民、妇女昼夜不停地修缮城墙,三天就把城墙修好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齐王宇文宪率兵六万人驻扎在涑川,从远处声援平阳。齐军挖地道攻击平阳,城墙已经挖开了十几步,北齐将士想要乘势攻入。北齐后主高纬下敕令暂停进攻,召冯淑妃前来观战。冯淑妃穿衣打扮,没有及时到达,北周守军用木头塞住了缺口,因此北齐没有攻下城池。旧时传说,晋州城西石头上有圣人遗迹。冯淑妃想要前去观看。北齐后主高纬担心弩箭射到桥上,就抽调攻城木头在远处另造一座桥。后主高纬和冯淑妃过桥时,桥梁损坏,到夜里才返回。
【原文】
癸巳,周主还长安。甲午,复下诏,以齐人围晋州,更帅诸军击之[1]。丙申,纵齐降人使还[2]。丁酉,周主发长安。壬寅,济河,与诸军合[3]。十二月丁未,周主至高显,遣齐王宪帅所部先向平阳[4]。戊申,周主至平阳。庚戌,诸军总集,凡八万人,稍进,逼城置陈,东西二十余里[5]。
【注文】
[1]更帅:再次率领。
[2]纵:释放;放走。
[3]济河:渡过黄河。
[4]高显:地名。在涑川附近。 先向:先进发。
[5]总集:全部汇集。 凡:共,总共。 稍进:逐渐推进。 陈(zhèn):排列战阵。陈通“阵”。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一月癸巳(十八日),北周武帝宇文邕返回长安。甲午(十九日),又下诏,因为北齐军队围困晋州,再次率领各支大军进攻北齐。丙申(二十一日),北周释放了北齐降兵,让他们返回北齐。丁酉(二十二日),北周武帝从长安出发。壬寅,渡过黄河,与各军会合。十二月丁未(初三日),北周武帝抵达高显,派遣齐王宇文宪率领部属先进发平阳。戊申(初四日),北周武帝抵达平阳。庚戌,北周各部队全部汇集,总共八万人,逐渐向前推进,逼近城下排兵布阵,战阵东西达二十多里。
【原文】
先是,齐人恐周师猝至,于城南穿堑,自乔山属于汾水[1]。齐主大出兵,陈于堑北[2]。周主命齐王宪驰往观之,宪复命曰:“易与耳,请破之而后食[3]。”周主悦,曰:“如汝言,吾无忧矣。”周主乘常御马,从数人巡陈,所至辄呼主帅姓名慰勉之[4]。将士喜于见知,咸思自奋[5]。将战,有司请换马。周主曰:“朕独乘良马,欲何之?”周主欲薄齐师,碍堑而止[6]。自旦至申,相持不决[7]。齐主谓高阿那肱曰:“战是邪?不战是邪?”阿那肱曰:“吾兵虽多,堪战者不过十万,疾伤及绕城樵爨者复三分居一[8]。昔攻玉壁,援军来即退。今日将士岂胜神武时邪[9]?不如勿战,却守高梁桥[10]。”安吐根曰:“一撮许贼,马上刺取,掷著汾水中耳[11]。”齐主意未决。诸内参曰:“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远来,我何为守堑示弱?”齐主曰:“此言是也。”于是填堑南引[12]。周主大喜,勒诸军击之[13]。
【注文】
[1]猝(cù):突然。 穿:开挖。 堑(qiàn):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 乔山:山名。在山西曲沃杨谈北与襄汾交界处,为太岳山脉延伸部分之一,主峰海拔1160米。
[2]陈:列阵。
[3]驰往:驰马疾奔。
[4]常御马:平常的坐骑。御,骑。 巡陈:即“巡阵”。巡视战阵。 慰勉:抚慰勉励。
[5]见知:指自己的名字被知道。见,被。 咸思自奋:都想着要奋勇作战。
[6]薄:迫近,接近。
[7]申:哺时,又名日铺、夕食,15:00至17:00。
[8]堪:能够。 樵(qiáo)爨(cuàn):打柴做饭。樵,打柴;爨,做饭。
[9]神武:即高欢,谥号神武。
[10]却守:退守。 高梁桥:桥梁名。位于山西临汾东北。
[11]一撮(cuō):容量单位,古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掷(zhì):扔,投,抛。
[12]南引:率军南进。
[13]勒(lè):指挥;统率。
【译文】
之前,北齐人害怕北周军队突然到来,就在城南挖了壕沟,从乔山连通汾水。北齐后主高纬大举出兵,在壕沟北面排好阵势。北周武帝宇文邕命令齐王宇文宪驰马前去侦察,宇文宪看后复命说:“这容易对付,请求击败齐军后再吃饭。”武帝听后很高兴,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就没有忧虑了。”北周武帝骑着平时的坐骑,带着几位随从巡视阵地,所到之处就呼喊主帅的姓名,抚慰勉励他们。将士们都很高兴自己的名字被皇上知道,都想着要奋勇作战。临近开战,有关部门请求北周武帝换马。北周武帝说:“我独自骑着好马,想要怎么换呢?”北周武帝率军想要逼近齐军,遇到壕沟阻碍而停了下来。从早上到下午,双方相持不下。北齐后主高纬问高阿那肱道:“是打好呢,还是不打好呢?”高阿那肱回答说:“我军兵力虽多,但能作战的不过十万人,疾病、受伤以及在城周围砍柴烧饭的又占到三分之一。以前神武帝进攻玉壁城时,敌人援军到来,我军马上就撤退。今天的将士难道胜过神武帝时期的将士吗?不如停止作战,退守高梁桥。”安吐根说:“敌人不过是一小撮贼寇,一上马就能刺死或俘虏他们,将他们扔到汾水里去。”北齐后主高纬主意未定。众宦官说:“他是天子,陛下也是天子。他们还能大老远来进攻,我军为什么防守着壕沟示弱?”北齐后主高纬说:“这话说得对呀。”于是下令填平壕沟,率军南进。北周武帝知道后很高兴,下令各路大军进攻齐军。
【原文】
兵才合,齐主与冯淑妃并骑观战[1]。东偏小却,淑妃怖曰:“军败矣!”录尚书事城阳王穆提婆曰:“大家去!大家去!”齐主即以淑妃奔高梁桥。开府仪同三司奚长谏曰:“半进半退,战之常体[2]。今兵众全整,未有亏伤,陛下舍此安之[3]?马足一动,人情骇乱,不可复振[4]。愿速还安慰之。”武卫张常山自后至,亦曰:“军寻收讫,甚完整,围城兵亦不动[5]。至尊宜回。不信臣言,乞将内参往视。”齐主将从之,穆提婆引齐主肘曰:“此言难信[6]。”齐主遂以淑妃北走。齐师大溃,死者万余人,军资器械,数百里间委弃山积[7]。安德王延宗独全军而还[8]。
【注文】
[1]兵才合:指双方军队刚开始交战。
[2]奚长:即奚长乐,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常体:惯例。
[3]安之:往何处,如何办。之,往,到。
[4]骇乱:惊恐扰乱。 复振:重新振作。
[5]武卫:即武卫将军。 张常山:北齐将领。时为武卫将军。生平事迹不详。 收讫(qì):指部队收拢停当。
[6]引:拉。 肘(zhǒu):上臂与前臂相接处向外凸起的部分。
[7]军资:军用物资。 器械:武器装备。 委弃:抛弃;舍弃;丢弃。 山积:堆积如山。
[8]全军而还:军队不受损失返回。
【译文】
双方军队刚开始交战,北齐后主高纬和冯淑妃一起骑马观战。战场东面的齐军稍微后退了些,冯淑妃就惊恐地说:“我军打败了!”录尚书事、城阳王穆提婆说:“皇上快跑!皇上快跑!”北齐后主就带着冯淑妃逃奔向高梁桥。开府仪同三司奚长劝谏说:“军队时进时退,这是交战中的常事。目前我军队伍完整,没有损伤,陛下舍弃部队要到哪里去?马蹄一旦移动,人心就会惊骇混乱,不会再振作起来了。希望陛下赶快返回以安抚部队。”武卫张常山从后面赶来,也说:“部队不久就收拢完毕,十分完整,围城的士兵也未动摇。皇上应该返回。如果不相信臣的话,请求带领宦官前去视察。”北齐后主高纬打算接受他的建议,穆提婆拉着后主的胳膊说:“这些话难以相信。”北齐后主高纬于是带着冯淑妃向北逃去。北齐大军彻底崩溃,死了一万多人,军用物资器械,丢弃在几百里范围内堆积如山。只有安德王高延宗率军完整撤退。
【原文】
齐主至洪洞,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后声乱,唱贼至,于是复走[1]。先是,齐主以淑妃为有功勋,将立为左皇后,遣内参诣晋阳取皇后服御袆翟等[2]。至是,遇于中涂,齐主为按辔,命淑妃著之,然后去[3]。
【注文】
[1]粉镜:梳妆用的镜子。 自玩:自己欣赏。 唱:高呼,大声叫。 贼:指北周军队。
[2]服御:也作“服驭”。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 袆(yī):古代王后的祭服。 翟(dí):画翟羽用为装饰的衣服。
[3]中涂:中途。涂通“途”。 按辔(pèi):即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辔指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著(zhuó):穿着。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抵达洪洞,冯淑妃正对着粉镜梳妆自赏,后面声音嘈杂,有人大叫贼人来了,于是北齐后主和冯淑妃再次奔逃。之前,北齐后主认为冯淑妃有功劳,准备把她封立为左皇后,派宦官到晋阳取皇后所穿的服饰等物。此时,和取皇后服饰的宦官在中途相遇,北齐后主为她拉住缰绳,命令冯淑妃穿上皇后服饰,然后才又逃走。
【原文】
辛亥,周主入平阳。梁士彦见周主,持周主须而泣曰:“臣几不见陛下。”周主亦为之流涕[1]。
【注文】
[1]几:将近;差一点;几乎;几至。 流涕(tì):流泪。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辛亥(初七日),北周武帝宇文邕进入平阳。梁士彦拜见北周武帝,握着武帝的胡须哭着说:“臣差一点就见不到陛下了。”周武帝也感动得流下眼泪。
【原文】
周主以将士疲倦,欲引还[1]。士彦叩马谏曰:“今齐师遁散,众心皆动,因其惧而攻之,其势必举[2]。”周主从之,执其手曰:“余得晋州,为平齐之基,若不固守,则大事不成。朕无前忧,唯虑后变,汝善为我守之[3]。”遂帅诸将追齐师。诸将固请西还,周主曰:“纵敌患生[4]。卿等若疑,朕将独往[5]。”诸将乃不敢言。癸丑,至汾水关。
【注文】
[1]引还:率军退回。
[2]叩马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语出《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遁散:也作“遯散”。指逃散。 动:动摇。 举:成就;成功。
[3]后变:后方有变。 善:好好地。
[4]固请:坚决要求;苦苦请求。 纵敌患生:放纵敌人就会产生祸患。
[5]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因为将士疲惫困倦,想要率军返回。梁士彦勒住武帝的马劝谏说:“现在北齐军队都已逃散,军队人心都已经动摇,趁着敌军惊恐而攻击他们,势必能够成功。”北周武帝听从了他的话,握着梁士彦的手说:“我得到晋州,这是平定北齐的基础,如果不能坚决守住,灭齐大事就不能成功。我对前方没有担心,只是忧虑后方有变乱,你要好好替我镇守住这里。”北周武帝于是率领众将追击北齐军队。众将坚决要求西还,北周武帝说:“放纵敌人就会产生祸患。你们如果有疑虑,我自己前去追击。”众将才不敢再说。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癸丑(初九日),周军抵达汾水关。
【原文】
齐主入晋阳,忧惧不知所之[1]。甲寅,齐大赦。齐主问计于朝臣,皆曰:“宜省赋息役,以慰民心[2]。收遗兵,背城死战,以安社稷[3]。”齐主欲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守晋阳,自向北朔州[4]。若晋阳不守,则奔突厥[5]。群臣皆以为不可,帝不从。
【注文】
[1]忧惧:忧愁恐惧。 不知所之:不知道该如何办。
[2]朝臣:朝廷大臣。 省赋息役:减轻赋税,停止劳役。 以慰民心:以抚慰民心。
[3]遗兵:残余士卒。 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墙。多指做最后决战。 死战:拼死作战。
[4]北朔州:州名。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置,治新城(今山西朔州西南),因西河郡置南朔州,故此处称为北朔州。天保八年(557年),移治招远(隋改为善阳县,今山西朔州),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隋大业初改置代郡,不久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建中初移治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不久还故治。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朔州、应县、偏关、河曲、神池、五寨等市县。
[5]奔:投奔。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进入晋阳,忧虑恐惧不知道该如何办。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甲寅(初十日),北齐大赦全国。北齐后主高纬向朝廷大臣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应该减轻赋税,停止劳役,以抚慰民心。收集残余士卒,依靠城池拼死作战,好让国家得以稳定。”北齐后主高纬想要留下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镇守晋阳,自己到北朔州去。如果晋阳守不住,就投奔突厥。群臣都认为不能那样做,后主不听。
【原文】
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等宿卫近臣三十余人西奔周军,周主封赏各有差[1]。高阿那肱所部兵尚一万,守高壁,余众保洛女砦[2]。周主引军向高壁,阿那肱望风退走[3]。齐王宪攻洛女砦,拔之。有军士告称阿那肱遣臣招引西军,齐主令侍中斛律孝卿检校,孝卿以为妄[4]。还,至晋阳,阿那肱腹心复告阿那肱谋反,又以为妄,斩之[5]。
【注文】
[1]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
[2]高壁:山岭名。在今山西灵石南,为南北要隘。 洛女砦(zhài):地名。在今山西灵石境。砦同“寨”。
[3]望风退走:远远看到声势就逃走。望风,听到风声;见到动静、气势。
[4]招引:招致;引之使来。 西军:指北周军。 斛律孝卿:生卒年不详。北朝、隋将领。太安(治今山西寿阳)人。斛律孝卿聪明机警,北齐时历任要职。北齐末封义宁王,任侍中、开府仪同三司、知内省事,参预军机。当时朝贵中,只有他清廉。后主高纬到达齐州,任为尚书令。薛道衡与斛律孝卿劝后主高纬禅位于任城王高湝,没来得及将诏书及传国玺送到高湝,斛律孝卿于是到邺,归降北周武帝宇文邕。隋开皇中,卒于民部尚书。 检校:审查核对;核实。 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5]腹心:指心腹。左右亲信。
【译文】
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等北齐宫廷宿卫和后主亲近的大臣共三十多人向西投奔北周军,北周武帝宇文邕对他们分别给予封赏。高阿那肱率领的部队还有一万人,驻守在高壁,其他部队保卫洛女砦。北周武帝率军进兵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齐王宇文宪进攻洛女砦,攻克了洛女砦。北齐有军士报告说高阿那肱派人招引西面的北周军队,北齐后主让侍中斛律孝卿调查核实,斛律孝卿认为是胡说。返回,到达晋阳时,高阿那肱的心腹又告发高阿那肱谋反,又认为是胡说,处死了告发人。
【原文】
乙卯,齐王诏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募兵[1]。延宗入见,齐主告以欲向北朔州,延宗泣谏,不从,密遣左右先送皇太后、太子于北朔州[2]。
【注文】
[1]募兵:招募士兵。
[2]泣谏(jiàn):流泪进谏。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乙卯(十一日),北齐后主高纬下诏让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招募兵士。高延宗入见后主,北齐后主说他准备去北朔州,高延宗哭着劝谏,北齐后主不听,秘密派身边侍从先送皇太后、太子到北朔州。
【原文】
丙辰,周主与齐王宪会于介休[1]。齐开府仪同三司韩建业举城降,以为上柱国,封郇公[2]。
【注文】
[1]介休:县名。秦置界休,西晋改为介休,治今山西介休。
[2]韩建业:生卒年不详。北朝官员。北齐时,为领军大将军、并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他归降北周,周武帝宇文邕任命他为上柱国,封郇(xún)国公。大象元年(579年),进位大左辅。隋开皇中卒。 举城:献城。 上柱国:官职名。始置于战国。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置为勋官,正九命,为最高勋官。隋朝为从一品散实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置为十二转勋官,比正二品。唐以后也为勋官。 郇(xún):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丙辰(十二日),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齐王宇文宪在介休会合。北齐开府仪同三司韩建业献城投降,北周任命他为上柱国,封郇公。
【原文】
是夜,齐主欲遁去,诸将不从[1]。丁巳,周师至晋阳。齐主复大赦,改元隆化[2]。以安德王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3]。谓曰:“并州兄自取之,儿今去矣。”延宗曰:“陛下为社稷勿动。臣为陛下出死力战,必能破之。”穆提婆曰:“至尊计已成,王不得辄沮[4]。”齐主乃夜斩五龙门而出,欲奔突厥,从官多散[5]。领军梅胜郎叩马谏,乃回向邺[6]。时唯高阿那肱等十余骑从,广宁王孝珩、襄城王彦道继至,得数十人与俱[7]。
【注文】
[1]是夜:这天夜里。 遁(dùn)去:逃走。遁,逃跑,逃走。
[2]隆化:北齐后主高纬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历时一个月,即丙申(576年)十二月。
[3]相国:官职名。即宰相。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至战国时赵国始置相国,此为“相国”一名之始。又称之为相邦、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有丞相,又有相国。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汉初先置丞相,后改为相国,各诸侯王国也设过相国,后改称为相。东汉不设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职。东汉末,献帝时始改司徒为丞相,曹操担任。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王置相国为属官。曹丕代汉后,改相国为司徒。两晋南北朝时期,废设不定,多为权臣担任,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 总:统领,统管。 山西:北齐称并州一带为山西。
[4]辄沮:阻挠。
[5]斩:冲破。 五龙门:晋阳大明宫门。
[6]梅胜郎:北齐将领。时任领军。生平事迹不详。 回向:转向。
[7]襄城:郡名。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置。治襄城(今河南襄城)。辖襄城、繁昌、郏(jiá)县、定陵、父城、昆阳、舞阳七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等县地。隋初废。隋炀帝大业时又曾改汝州(治汝原,今河南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今河南汝州),辖承休、梁县、郏城、阳翟、汝源、汝南、鲁县、犫(chōu)城八县。也为县名。秦置,治今河南襄城。 彦道:即高亮,字彦道,高演第二子。好文学,有风度。为徐州刺史。北齐后主高纬在晋阳兵败,归邺以其为太尉。北周军队入邺,战败被俘。北周授其仪同,迁徙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而卒。 继至:相继来到。
【译文】
这天夜里,北齐后主高纬想要逃走,众将不肯服从。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丁巳(十三日),北周部队进抵晋阳。北齐后主再次大赦全国,改年号为隆化。任命安德王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统管山西军队。后主对高延宗说:“并州请兄长自己去取吧,我现在要走了。”高延宗说:“陛下为国家着想不要离开。臣为陛下拼死作战,必定能打败北周部队。”穆提婆说:“皇上的计划已经定好了,大王不要加以阻挠。”北齐后主于是趁夜冲破五龙门而出,想要投奔突厥,随从官员大多散去。领军梅胜郎拦住后主高纬的坐骑劝谏,后主才转向邺城。当时只有高阿那肱等十几名骑兵随从,广宁王高孝珩、襄城王高彦道相继赶到,才有了几十人和后主高纬在一起。
【原文】
穆提婆西奔周军。陆令萱自杀,家属皆诛没[1]。周主以提婆为柱国、宜州刺史[2]。下诏谕齐群臣曰:“若妙尽人谋,深达天命,官荣爵赏,各有加隆[3]。或我之将卒逃逸彼朝,无问贵贱,皆从荡涤[4]。”自是齐臣降者相继。
【注文】
[1]诛没:诛杀。
[2]宜州:地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治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北周沿置,领通川、云阳、宜君三郡,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铜川及富平、宜君、泾阳、三原等一部分地区。隋大业二年(606年)废。
[3]妙尽人谋:指献出妙计。 深达:通晓。 天命:上天的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 加隆:封赏。
[4]逃逸:逃跑。 彼朝:指北齐。 荡涤:清洗;洗除。
【译文】
穆提婆西逃投奔北周军。陆令萱自杀,她的家属都被诛杀。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命穆提婆为柱国、宜州刺史。下诏晓谕北齐群臣道:“无论谁只要献出妙计,通晓天命,就封官晋爵,各有封赏。如果我军将士逃奔北齐,不问贵贱,一律清除。”从此北齐大臣投降的络绎不绝。
【原文】
初,齐高祖为魏丞相,以唐邕典外兵曹,太原白建典骑兵曹,皆以善书计、工簿帐受委任[1]。及齐受禅,诸司咸归尚书,唯二曹不废,更名二省[2]。邕官至录尚书事,建官至中书令,常典二省,世称“唐、白”[3]。邕兼领度支,与高阿那肱有隙,阿那肱谮之[4]。齐主敕侍中斛律孝卿总知骑兵度支[5]。孝卿事多专决,不复询禀[6]。邕自以宿旧习事,为孝卿所轻,意甚郁郁[7]。及齐主还邺,邕遂留晋阳。并州将帅请于安德王延宗曰:“王不为天子,诸人实不能为王出死力。”延宗不得已,戊午,即皇帝位。下诏曰:“武平孱弱,政由宫竖,斩关夜遁,莫知所之[8]。王公卿士,猥见推逼,今祗承宝位[9]。”大赦,改元德昌[10]。以晋昌王唐邕为宰相,齐昌王莫多娄敬显、沐阳王和阿干子、右卫大将军段畅、开府仪同三司韩骨胡等为将帅[11]。敬显,贷文之子也[12]。众闻之,不召而至者前后相属[13]。延宗发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籍没内参十余家,齐主闻之,谓近臣曰:“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得之[14]。”左右曰:“理然[15]。”延宗见士卒,皆亲执手称名,流涕呜咽,众争为死[16]。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敌[17]。
【注文】
[1]齐高祖:即高欢,庙号高祖。 外兵曹:参见前“外、骑兵”条注。 白建(?—576年):北齐大臣。宇彦举,原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北齐王朝,初任大丞相府骑正曹。天保十年(559年),高殷继位,擢兼中书舍人,后又任大丞相骑兵参军。相继授以尚书、特进、侍中、中书令。“虽无他才,勤于在公”,在朝很有威望。 骑兵曹:参见前“外、骑兵”条注。 书计:书写计算。 工簿帐:精于簿账。工,擅长;善于。
[2]受禅(shàn):接受禅让。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3]中书令:官职名。西汉始置,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掌管传达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三国魏初置秘书令,不久改置中书令。三国、西晋,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执掌发布政令,成为实际的宰相,为三品,南北朝,中书令权责渐轻,多为三品,南朝梁十三班。隋代曾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又曾改称内书令,参与机密,掌管发布政令,与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称三省长官,位居宰相之职,三品。唐初又改称中书令,正三品。唐代又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不久即恢复旧称。元代之中书令权位很重,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废。
[4]兼领:一并管辖统领;兼任。 度支:此处为度支曹,官署名。三国魏始置,主管国家财赋收支、漕运、事役、仓廪等政令的机构。两晋、南北朝沿置,设尚书为长宫,属尚书省。南朝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郎曹,北齐领度支、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六郎曹。隋朝改名民部。
[5]骑兵:即骑兵曹(省)。
[6]专决:独断专行。 询(xún):问,征求意见。 禀(bǐng):禀告;下对上报告。
[7]宿旧:长者。 习事:熟悉事理。 郁(yù)郁:忧闷之状。
[8]武平:北齐后主高纬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历时七年。即庚寅(570年)正月至丙申(576年)十二月。此处代指北齐后主高纬。 孱(chán)弱:缺乏权威和能力。 斩关:砍断门闩(shuān),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当。 莫知所之: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
[9]卿士: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 猥(wěi):谦辞,即言辱。 推逼:强行推举。 祗(zhī):敬,恭敬。 宝位:指帝位。语出《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
[10]德昌: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历一个月,即丙申(576年)十二月。
[11]晋昌:郡名。晋昌郡有多处,此处指东晋置。治长乐(北魏改为永乐,今陕西石泉)。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石泉西部地区。西魏时改魏昌郡。 齐昌:郡名。南朝齐置,治齐昌(今湖北蕲春西南),辖阳塘、保城、齐昌、永兴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蕲春西南部一带,隋开皇初废。 莫多娄敬显(?—577年):北齐将领。太安狄那(今山西寿阳北)人。少以武力见知。从斛律光征讨,数有战功。位至领军将军、恒检校虞候事。武平七年(576年),在晋阳拥高延宗为帝。高延宗败,他逃还邺城。进位司徒。北周武帝宇文邕克邺城,责怪他在晋阳不投降,将他处死。 沐阳:应为沭(shù)阳,郡名。东魏置,治怀文(今江苏沭阳),辖下城、临渣、怀文、服武四县。北齐沿置。 和阿干子:生卒年不详。也作和阿千子,北齐将领。封沭阳王,后来投降北周。 段畅:北齐将领。时任右卫大将军,后降北周。生平事迹不详。 韩骨胡:北齐将领。时任开府仪同三司,后来投降北周。生平事迹不详。
[12]贷文:即莫多娄贷文(?—538年),东魏将领。跟随高欢,有战功,封侯,为左厢大都督。东魏元象时,任车骑大将军、仪同、南道大都督,后与侯景一同进攻西魏洛阳守将独孤信。西魏大军来援,莫多娄贷文战死。
[13]相属(zhǔ):相接连;相继。
[14]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15]理然:有道理。
[16]执手:握手,拉手。 呜咽(yè):低声哭泣。也指悲泣声。
[17]乘屋:登上屋顶。 攘袂(rǎng mèi):捋(luō)起衣袖。常形容奋起的样子。
【译文】
起初,北齐神武帝高欢担任东魏丞相,任命唐邕掌管外兵曹,太原人白建掌管骑兵曹,这两个人都因为擅长书写计算、精于簿账而受到委任。等到北齐接受帝位禅让,各个部门都归尚书省管辖,只有外兵、骑兵二曹没有撤销,改名字为外兵省、骑兵省。唐邕的官位升至录尚书事,白建的官位升至中书令,二人长期掌管这两个省,当时被人称为“唐、白”。唐邕兼管度支曹,与高阿那肱有矛盾,高阿那肱就进言诬陷他。北齐后主高纬敕令侍中斛律孝卿总管骑兵省和度支曹。斛律孝卿做事经常独断专行,不再征求唐邕的意见。唐邕认为自己资格老,熟悉相关事务,被斛律孝卿所轻视,心中很是不快。等到北齐后主高纬返回邺城后,唐邕就留在晋阳。并州的将帅们向安德王高延宗请求说:“您不当天子,众人实在不能为您出死力作战。”高延宗迫不得已,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戊午(十四日),即皇帝位。并下诏书说:“北齐后主高纬懦弱无能,政权被宫内宦官把持,目前冲破关口,深夜逃走,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各位王公大臣,强行推戴,现在我只好继承帝位。”大赦全国,改年号为德昌。任命晋昌王唐邕为宰相,齐昌王莫多娄敬显、沭阳王和阿干子、右卫大将军段畅、开府仪同三司韩骨胡等人为将帅。莫多娄敬显是莫多娄贷文的儿子。大家听到安德王继帝位的消息,没有接到征召就前来效力者络绎不绝。高延宗散发官府储存的财物并把后宫美女赏赐给将士,查抄了十几户宦官的家产,北齐后主高纬听说此事,对身边宠臣说:“我宁可让北周得到并州,也不想让安德王得到。”后主身边宠臣说:“理当是这样。”高延宗见到士卒,都亲自拉着他们的手称呼他们的名字,流泪呜咽,大家争着为他拼死效力。儿童妇女,也登上屋顶,挽起袖子,投掷砖头石块来抵御敌人。
【原文】
己未,周主至晋阳。庚申,齐主入邺。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己未(十五日),北周武帝宇文邕抵达晋阳。庚申(十六日),北齐后主高纬进入邺城。
【原文】
周军围晋阳,四合如黑云[1]。安德王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干子、段畅拒城东,自帅众拒齐王宪于城北[2]。延宗素肥,前如偃,后如伏,人常笑之[3]。至是,奋大矟往来督战[4]。劲捷若飞,所向无前[5]。和阿干子、段畅以千骑奔周军。周主攻东门,际昏,遂入之,进焚佛寺[6]。延宗、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师大乱,争门,相填压,塞路不得进[7]。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余人[8]。周主左右略尽,自拔无路[9]。承御上士张寿牵马首,贺拔伏恩以鞭拂其后,崎岖得出[10]。齐人奋击,几中之[11]。城东道阨曲,伏恩及降者皮子信导之,仅得免,时已四更[12]。延宗谓周主为乱兵所杀,使于积尸中求长鬛者,不得[13]。时齐人既捷,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14]。
【注文】
[1]四合:四面围拢。
[2]拒:抵挡,抵抗。
[3]前如偃(yǎn),后如伏:去前面看仰面朝天,后面看俯伏在地。偃,仰面倒下,放倒。伏,趴,脸向下,体前屈。
[4]奋:挥动;举起;舞动。
[5]劲捷:敏捷有力。 所向无前:所指向的地方,谁也阻挡不住。
[6]际昏:黄昏时分。际,当,适逢其时。
[7]争门:抢着出门。 相填压:自相践踏。
[8]斫(zhuó)刺:砍击刺杀。斫,本义石斧。用刀、斧等砍、劈。
[9]略尽:将尽。 自拔无路:自己无法逃脱。拔,逃脱。
[10]承御上士:即小承御上士,官职名。北周置。皇帝的侍卫官。 张寿:北周将领。生卒年不详。参加了北周灭北齐的战役,时任承御上士(正三命)。又:在卷二十四《吐谷浑盛衰》中也有一个将军张寿,但据他的墓志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564年),已授都督。天和五年(570年),迁大都督。建德五年(576年)北周灭北齐时,诏授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封襄乐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二百户。所以这可能是两个张寿。 崎岖得出:沿着崎岖的道路艰难地逃出城门。
[11]奋击:奋力进击。 几中:几乎击中。
[12]阨(è)曲:狭窄曲折。 皮子信(?—583年):北周、隋朝将领。原为北齐将领,后降北周。隋朝时任洮州刺史,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在与吐谷浑作战时阵亡。 导:引路。 得免:得以幸免。 四更:指晨一时至三时。
[13]谓:以为。 鬛(liè):古同“鬣”。兽类颈上的长毛。
[14]坊:街市,市中店铺。 整:整顿。
【译文】
北周军队包围晋阳,晋阳城四周像被黑云包裹一样。安德王高延宗命令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据守城南,和阿干子、段畅据守城东,自己率领部众在城北抵御齐王宇文宪。高延宗一直很肥胖,从前面看像仰面朝天,从后面看像俯伏在地,人们常常取笑他。但在此刻,他挥舞长矛来回督战。强劲有力,敏捷如飞,所向无敌。和阿干子、段畅率领一千名骑兵投降北周军队。北周武帝宇文邕进攻东门,到黄昏时,便攻入东门,进城焚烧了佛寺。高延宗、莫多娄敬显率兵从城门进入,夹击北周军队,北周军队极为混乱,纷纷夺门而逃,自相践踏,堵塞了道路不能前进。北齐人从后面乱砍乱刺,杀死二千多人。北周武帝身边的侍卫几乎全被杀死,自己也无路可逃。承御上士张寿牵着宇文邕的马头,贺拔伏恩用马鞭猛抽马的臀部,艰难地逃出城。北齐人奋力追击,几乎击中了宇文邕。晋阳城东边的道路狭窄弯曲,由贺拔伏恩和北齐降将皮子信引路,宇文邕才得以幸免一死,当时已经四更天。高延宗认为北周武帝已经被乱军杀死,让人在尸体堆中寻找长胡须的人,没有找到。当时北齐军队取胜,都到坊肆饮酒庆贺,全都醉倒在地,高延宗无法把部队再整顿起来。
【原文】
周主出城,饥甚,欲遁去,诸将亦多劝之还。宇文忻勃然进曰:“陛下自克晋州,乘胜至此[1]。今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未有若斯之盛[2]。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3]。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4]。今破竹之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齐王宪、柱国王谊亦以为去必不免,段畅等又盛言城内空虚[5]。周主乃驻马,鸣角收兵,俄顷复振[6]。辛酉旦,还攻东门,克之。延宗战力屈,走至城北,周人擒之[7]。周主下马执其手,延宗辞曰:“死人手,何敢迫至尊[8]。”周主曰:“两国天子,非有怨恶,直为百姓来耳。终不相害,勿怖也。”使复衣帽而礼之。唐邕等皆降于周。独莫多娄敬显奔邺,齐主以为司徒[9]。延宗初称尊号,遣使修启于瀛州刺史任城王湝曰:“至尊出奔,宗庙事重,群公劝迫,权主号令[10]。事宁,终归叔父[11]。”湝曰:“我人臣,何容受此启。”执使者送邺。壬戌,周主大赦,削除齐制,收礼文武之士[12]。
【注文】
[1]勃然: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
[2]伪主:北齐君主高纬。 奔波:逃跑。 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响振:惊惧;骚乱。 若斯:像这样。
[3]何足为怀: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怀,思虑。
[4]丈夫:男人;男子汉。
[5]去必不免:撤军必定带来危险。 盛言:极力说。
[6]鸣角:吹奏号角。
[7]力屈:力竭。
[8]死人:快要死的人。 迫:接近。靠近。
[9]司徒:官职名。古已有之,《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七年(51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而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司徒,魏晋之后所授多系虚衔,以示尊崇,魏晋南北朝皆为一品(南朝梁为十八班),隋唐为正一品,南北朝时又主持“九品中正制”。
[10]修启:写信。启,书信。 瀛(yíng)州:州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赵军城(隋置河间县,即今河北河间),辖高阳、章武、河间三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区、博野以东,肃宁、河间、沧州、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河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瀛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河间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瀛州。北宋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升为河间府。 任城:郡、国名。东汉置国,后时为郡时为国,南朝宋废。北魏孝明帝神龟(518—520年)初复置郡,治任城(今山东济宁),辖任城、亢父、钜野三县。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移治鲁县(今山东曲阜)。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 湝(jiē):即高湝(?—578年),北齐大臣,高欢第十子。北齐天保初封任城王。武成帝高湛时任太保、并州刺史。北齐后主高纬时历任司州牧,冀、青州刺史。待下宽和,处事干练。以战功拜左丞相,转瀛州刺史。北齐后主高纬晋州军败后,为大丞相。北齐后主高纬想要南逃,传令让他继帝位。占据冀州抵抗北周军,战败被俘至长安,与北齐后主高纬同时被杀。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建筑。也代指国家。 权主:暂且负责。 号令:发号施令。
[11]叔父:指高湝。高延宗为高湝侄辈。
[12]收礼:招收并礼遇。 文武之士:有文韬武略的人才。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逃出城后,感到很饿,想要离开晋阳回国,众将也大都劝他返回。宇文忻勃然进言说:“陛下自从攻克晋州后,乘胜进军到这里。现在北齐后主高纬逃跑,关东一带响声震天,自古用兵作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的声势。昨天攻进城池,只是将士们轻敌,才稍微遭到一些挫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大丈夫应当在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现在我军对北齐的破竹之势已经形成,为什么要舍弃而离开呢?”齐王宇文宪、柱国王谊也认为撤军必定带来危险,段畅等人又极力说晋阳城内已经很空虚。北周武帝才勒住马,下令吹响号角集合部队,很快北周部队重新振作了起来。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辛酉(十七日)早晨,北周军队再次攻打晋阳东门,攻克了东门。高延宗在作战中力量耗尽,逃到城北,北周人俘获了他。北周武帝下马拉着他的手,高延宗辞谢说:“死人的手,怎么敢接触天子的手。”北周武帝说:“两个国家的天子交战,不是有什么个人怨恨,只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才来的。最终不会相互杀害,不要害怕。”让他重新穿戴好衣服帽子并以礼相待。唐邕等人都投降了北周。只有莫多娄敬显逃奔到邺城,北齐后主高纬任命他为司徒。高延宗当初即皇帝位,派遣使者写信给瀛州刺史任城王高湝说:“皇上出逃,国家大事繁重,王公大臣劝说逼迫,所以我暂且负责向全国发号施令。等形势稳定下来,最后还会把帝位归还给叔父。”高湝说:“我是别人的臣属,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信函。”把使者抓起来送到了邺城。壬戌(十八日),北周武帝宇文邕大赦全国,废除北齐制度,招纳并礼遇有文韬武略的人才。
【原文】
初,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1]。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2]。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3]。”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注文】
[1]参军:即参军事,官职名。东汉末始置有参军事之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位任颇重。晋以后军府和王府也置。有单称的,有冠以职名的,如咨议、记室、录事及诸曹参军等。北齐各州、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沿至隋唐,兼为地方官职。 高遵:北周官员。任伊娄谦参军。生平事迹不详。 以情输于齐:将内情告诉北齐。情,意图;内情。输,传递。
[2]劳:慰劳。
[3]顿首:磕头。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唾(tuò):啐;吐。
【译文】
起初,北周的伊娄谦出访北齐,他的参军高遵把北周准备攻齐的意图告诉了北齐,北齐人把伊娄谦拘押在晋阳。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克晋阳后,召见伊娄谦并慰劳他,把高遵抓起来交给伊娄谦,任由他报复。伊娄谦磕头请求赦免高遵,北周武帝说:“你可以召集部众往他的脸上唾口水,让他知道羞愧。”伊娄谦说:“以高遵犯下的罪状,不是往他的脸上唾口水就足以惩罚的。”北周武帝很赞同他的话,就不再惩罚高遵。伊娄谦对待高遵还像以前一样。
【原文】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1]。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2]。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4]。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5]。
【注文】
[1]光:即司马光(1019—1086年)。 人君:君主。
[2]行戮:即行刑。特指执行死刑。 复怨:复仇。 政刑:政令和刑罚。
[3]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他。出自《论语·宪问》:“以德报怨,如何?”
[4]正典刑:指依法公开处置。正,治罪。典刑,常刑,法律。
[5]公义:公平正义。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这是君主的职责。高遵奉旨出使他国,泄露重要机密,这就是叛臣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不亲自去诛杀高遵,而是把他交给伊娄谦,让他报复高遵,在刑罚上已经有了偏差。孔子认为“以德报怨”的人如何回报德呢?作为伊娄谦,应该辞谢不接受北周武帝的恩赐,把高遵送交有关部门,按照法令公开进行处置。然而伊娄谦却请求赦免高遵,以获取个人的好名声,名声倒是美了,却不符合公平正义。
【原文】
齐主命立重赏以募战士,而竟不出物[1]。广宁王孝珩请“使任城王湝将幽州道兵入土门,扬声趣并州,独孤永业将洛州道兵入潼关,扬声趣长安,臣请将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战[2]。敌闻南北有兵,自然逃溃[3]”。又请出宫人、珍宝赏将士。齐主不悦[4]。斛律孝卿请齐主亲劳将士,为之撰辞,且曰:“宜忼慨流涕,以感激人心。[5]”齐主既出,临众,将令之,不复记所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笑[6]。将士怒曰:“身尚如此,吾辈何急[7]。”皆无战心。于是自大丞相已下,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等官,并增员而授,或三或四,不可胜数[8]。
【注文】
[1]竟不出物:最后不肯拿出财物。
[2]幽州道:即幽州行台。道:北朝时,北魏在州、郡之上始设道行台省,历西魏、北齐。在北方曾先后设立东南道、南道、西南道、西道、北道、河南道、山东道、朔州道、豫州道、扬州道、河阳道、建州道、徐州道等,一道统数州、十余州或数十州。不过,这种以军事为主、带有政区性质的道行台省制虽没有发展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单位,却是隋、唐设“道”的前身。至唐代,“道”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行政区功能,形成了道、州、县三级架构。 土门:指土门关,即井陉东口。在今河北石家庄鹿泉区西。 扬声:扬言,故意对外宣扬。 洛州道:即洛州行台。 潼(tóng)关:关隘名。位于陕西潼关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为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京畿(jī):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滏(fǔ)口:古隘道。即滏口陉,太行八陉之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自古以来为兵家重地。 鼓行逆战:大张旗鼓地迎战敌军。逆战,迎战。
[3]逃溃:逃跑溃散。
[4]请出:请求拿出。
[5]亲劳:亲自慰劳。 撰(zhuàn)辞:也作“撰词”。撰写文词。 感激:感动激励。
[6]临众:面对众人。
[7]身尚如此:自己尚且如此。
[8]大丞相:官职名。北魏敬宗始置大丞相,以尔朱荣为大丞相,后高欢也任此职。北周、隋也置,多授予权臣,也有分左右者。 三师:官职名。一般为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名合称。 增员:增加员额。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命令设立重赏以招募战士,然而最后却拿不出财物。广宁王高孝珩请求“派任城王高湝率领幽州道的部队进入土门,扬言向并州进兵,独孤永业率领洛州道的部队进入潼关,扬言向长安进兵,我请求率领京畿附近的部队从滏口出击,大张旗鼓地迎战敌军。敌人听说南北都有我军部队,自然奔逃溃散”。广宁王高孝珩又请求拿出宫人、珍宝赏赐将士。北齐后主很不高兴。斛律孝卿请求北齐后主亲自慰劳将士,为他撰写了文辞,并且说:“应该做出慷慨激昂、痛哭流涕的样子,以感动激励将士。”北齐后主出来后,面对众人,准备发表讲话,却忘记了所背的内容,于是大笑起来,后主身边的侍从也笑。将士们愤怒地说:“皇上自己尚且这样,我们有什么可着急的。”都丧失了斗志。于是从大丞相以下,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等官职,都增加员额授官,有的三人,有的四人,多得不可胜数。
【原文】
朔州行台仆射高劢将兵侍卫太后、太子,自土门道还邺[1]。时宦官仪同三司苟子溢犹恃宠纵暴,民间鸡彘,纵鹰犬搏噬取之[2]。劢执以狥,将斩之[3]。太后救之,得免。或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独不虑后患邪?”劢攘袂曰:“今西寇已据并州,达官率皆委叛,正坐此辈浊乱朝廷[4]。若得今日斩之,明日受诛,亦无所恨。”劢,岳之子也[5]。甲子,齐太后至邺。
【注文】
[1]朔州:即北朔州。 高劢(mài):生卒年不详。北齐大臣、宗室。字敬德,早年承袭父亲高岳的爵位,封清河王。后历任青州刺史、武卫将军、领军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乐安王。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进位侍中,转尚书右仆射。第二年,出任朔州行台仆射。北齐灭亡,入北周任开府仪同三司。隋朝时位至上开府,历任杨、楚、光、洮(táo)四州刺史,后被免官,隋文帝开皇(581—600年)中卒。
[2]苟子溢(yì):北齐宦官。生平事迹不详。 恃(shì)宠:依仗宠爱。 纵暴:肆意暴虐。 彘(zhì):猪。 搏噬(shì):搏击吞噬。也用来比喻打击陷害或侵略吞并。噬,咬;吞。
[3]狥(xùn):同“徇”。示众,对众宣示。
[4]西寇:指北周。 达官:指显贵的官吏。 率:大约,大概。 委叛:弃官叛离。 此辈:这班人;这类人。 浊(zhuó)乱:混乱。
[5]岳:即高岳(512—555年),北齐大臣。高欢堂弟。字洪略。早年跟随高欢征伐,封清河郡公、授侍中,推引贤士,升领军将军,任冀、青、晋三州刺史。北齐初年,领军征讨,因功封清河郡王,授司州牧、太保。威名日重,后被北齐文宣帝高洋赐死。
【译文】
朔州行台仆射高劢率兵侍奉护卫太后、太子,从土门关返回邺城。当时宦官仪同三司苟子溢仍依仗北齐后主高纬的宠爱放纵残暴,百姓养的鸡、猪,被苟子溢放出鹰和狗搏击吞噬叼走。高劢把苟子溢抓起来示众,准备杀掉他。太后为他求情,苟子溢得以免死。有人对高劢说:“苟子溢这种人,他们说的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祸福,难道你不忧虑将来会遭受祸患吗?”高劢挽起衣袖说:“现在北周已经占据了并州,达官贵人大概都弃官叛离了,正是因为这些人扰乱了朝廷。如果能今天杀掉他们,明天我被诛杀,也没有遗恨了。”高劢是高岳的儿子。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甲子(二十日),北齐太后到达邺城。
【原文】
丙寅,周主出齐宫中珍宝、服玩及宫女二千人班赐将士,加立功者官爵各有差[1]。周主问高延宗以取邺之策,辞曰:“此非亡国之臣所及。”强问之,乃曰:“若任城王据邺,臣不能知。若今主自守,陛下兵不血刃[2]。”癸酉,周师趣邺,命齐王宪先驱,以上柱国陈王纯为并州总管。
【注文】
[1]服玩:也作“服翫”。服饰器用玩好之物。 班赐:赏赐。
[2]强问:一再追问。 今主:指北齐后主高纬。 自守:亲自守城。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形容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就取得了胜利。兵,兵器;刃,刀锋。
【译文】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十二月丙寅(二十二日),北周武帝宇文邕拿出北齐宫廷中的珍宝、衣服、玩赏物品以及宫女二千人赏赐给将士,又对立功的将士分别授予官职和爵位。北周武帝向高延宗咨询攻取邺城的对策,高延宗辞谢道:“这不是亡国之臣所能回答的。”北周武帝一再追问,高延宗才答道:“如果任城王据守邺城,臣无法预测。如果是当今皇上亲自防守,陛下就可以兵不血刃而取胜。”癸酉(二十九日),北周军队直奔邺城,北周武帝命令齐王宇文宪为先锋,任命上柱国、陈王宇文纯为并州总管。
【原文】
齐主引诸贵臣入朱雀门,赐酒食,问以御周之策[1]。人人异议,齐主不知所从[2]。是时,人情忷惧,莫有斗心,朝士出降,昼夜相属[3]。高劢曰:“今之叛者,多是贵人,至于卒伍,犹未离心[4]。请追五品已上家属置之三台,因胁之以战,若不捷,则焚台[5]。此曹顾惜妻子,必当死战[6]。且王师频北,贼徒轻我,今背城一决,理必破之[7]。”齐主不能用。望气者言,当有革易[8]。齐主引尚书令高元海等议,依天统故事,禅位皇太子[9]。
【注文】
[1]朱雀门:邺城宫城正南门。 御周:抵御北周。
[2]异议:不同的意见。
[3]忷(xiōng)惧:惊恐;惶恐不安。
[4]贵人:古代对高官显贵者的尊称。 卒伍:指士兵。
[5]追:收缴。 五品:古代官职的等级。魏晋时官级开始立九品制,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个等级。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共十八个等级。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又分上、下阶,共分三十阶。唐宋文职与北魏相同,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取消上、下阶。 三台:宫殿名。三国时曹操始建,在邺城西北,中间称为铜爵台,南面称为金虎台,北面称为冰井台。 胁:胁迫;迫使。
[6]此曹:此辈;这些人。曹,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顾惜:爱惜。 妻子:妻子和儿子。
[7]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此处指北齐军队。 频北:频频失利。北,打败仗。 贼徒:此处指北周军队。 理必破之:势必会击败敌军。
[8]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观察云气以预测吉凶。 望气者:善于观察星象变化的人。 革易:革除改变。
[9]天统故事:指北齐武成帝高湛将帝位禅让给儿子高纬。天统是北齐后主高纬在位期间所用年号。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领着各位贵臣进入朱雀门,赐给他们酒食,向他们询问抵御北周的对策,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致,北齐后主高纬不知道该听谁的。当时,人们心中都很恐惧,没有斗志,朝廷大臣出城投降的,白天黑夜络绎不绝。高劢说:“现在背叛的人,大多是达官贵人,至于士兵,还没有离心离德。请求聚集五品以上官员的家属,把他们安置在三台居住,以此迫使他们作战,如果不能取胜,就焚烧三台。这些人顾惜自己的妻子儿女,必然会拼死作战。而且我军多次败北,敌人轻视我军,现在我们背城决一死战,势必会击败敌军。”北齐后主高纬没能采纳高劢的建议。善于观察星象变化的人说,北齐朝廷将会有变革改易。后主高纬召来尚书令高元海等人商议,决定依照天统年间的旧例,把皇位禅位给皇太子高恒。
【原文】
九年春正月乙亥朔,齐太子恒即皇帝位,生八年矣,改元承光,大赦[1]。尊齐主为太上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太上皇后。以广宁王孝珩为太宰。
【注文】
[1]朔:农历每月初一。 恒:即北齐幼主高恒(570—578年),后主高纬的长子。武平元年(570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即位,尊父为太上皇。在位25天被俘,北齐灭亡。建德七年(578年),以谋反罪名被杀。 承光:北齐幼主高恒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仅二十五天,即丁酉(577年)正月。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春季正月乙亥朔(初一日),北齐太子高恒即皇帝位,当时是八岁,改年号为承光,大赦全国。尊奉北齐后主高纬为太上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太上皇后。任命广宁王高孝珩为太宰。
【原文】
司徒莫多娄敬显、领军大将军尉相愿谋伏兵千秋门,斩高阿那肱,立广宁王孝珩[1]。会阿那肱自他路入朝,不果[2]。孝珩求拒周师,谓阿那肱等曰:“朝廷不赐遣击贼,岂不畏孝珩反邪[3]?孝珩若破宇文邕,遂至长安反,亦何预国家事?以今日之急,犹如此猜忌邪[4]!”高、韩恐其为变,出孝珩为沧州刺史[5]。相愿拔佩刀斫柱叹曰:“大事去矣,知复何言[6]!”
【注文】
[1]伏兵:埋伏下来伺机袭击敌人的军队。
[2]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3]求拒:请求抵御。 赐遣:派遣。
[4]猜忌:猜疑忌妒。
[5]高、韩:即高阿那肱、韩长鸾。 沧州:州名。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置,治饶安城(今河北盐山),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
[6]知复何言:知道了再说还有什么用呢。
【译文】
北齐司徒莫多娄敬显、领军大将军尉相愿计划在千秋门设下伏兵,斩杀高阿那肱,拥立广宁王高孝珩为帝。恰巧高阿那肱从其他道路入朝,计划没能实现。高孝珩请求抵御北周军队,对高阿那肱等人说:“朝廷不派遣我去进攻周军,难道不是害怕我谋反吗?如果我击败了宇文邕,就是到了长安后再谋反,对国家又有什么影响呢?如今形势如此危急,还要这样猜忌我!”高阿那肱、韩长鸾担心高孝珩发动变乱,将高孝珩派出担任沧州刺史。尉相愿拔出佩刀砍向柱子,叹息着说:“大势已去,知道了再说还有什么用呢!”
【原文】
齐主使长乐王尉世辩帅千余骑觇周师,出滏口,登高阜西望,遥见群乌飞起,谓是西军旗帜,即驰还,比至紫陌桥,不敢回顾[1]。于是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信等劝上皇往河外募兵,更为经略[2]。若不济,南投陈国[3]。从之。丁丑,太皇太后、太上皇后自邺先趣济州;癸未,幼主亦自邺东行[4]。己丑,周师至紫陌桥。
【注文】
[1]长乐:郡、国名。西晋太康五年(284年)置长乐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州),辖信都和扶柳。后改为郡。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北魏辖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卢、广川、南宫、下博八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尉世辩: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北齐末,曾率军抗拒北周部队。隋开皇中,死于淅州刺史任上。 觇(chān):看,偷偷地察看。 高阜(fù):高的土山。 比至:等到,到达。 紫陌桥:桥梁名。十六国后赵建武十一年(346年),石虎在邺城西北漳河上建造浮桥,接紫陌,故号紫陌桥。
[2]颜之推(531—约595年):南北朝、隋之际的学者、教育思想家。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出身儒学世家,早年受父兄家传训导,青年时又博览群书,精于经学而又兼通百家。先后在南朝梁、北齐、北周、隋朝任官。在北齐二十一年,曾以文学士待诏文林馆,主持编《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官至黄门侍郎。晚年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作。他总结一生经历,所著《颜氏家训》流传至今,影响颇大。 薛道衡(540—609年):北齐、北周、隋著名诗人、官员。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北齐时,始为彭城王兵曹从事,升任太尉府主簿,诗文南北称美。后待诏文林馆,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且相处友善。入北周,任御史二命士、司禄上士。入隋,官至内史侍郎,进位上开府,隋朝权贵争与他相交。曾出使陈,在陈每有所作,无不传诵,隋炀帝时为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遭疑忌被杀。 经略:筹划;谋划。
[3]不济:不成功。
[4]济州:州名。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置。治碻磝(qiāo áo)城(今山东茌〈chí〉平西南)。辖济北、平原、东平、南清河、东济北五郡,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聊城、范县、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译文】
北齐后主高纬派长乐王尉世辩率领一千多名骑兵侦察北周军队的情况,从滏口出发,登上高岗向西瞭望,远远看见一群乌鸦飞起来,以为是周军的旗帜,马上驰马返回,等到了紫陌桥,还是不敢回头看。于是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信等人劝说太上皇前往黄河南面招募士卒,再作谋划。如果不成功,就往南投奔陈朝。高纬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太建九年(577年)正月丁丑(初三日),太皇太后、太上皇后从邺城先行前去济州;癸未(初九日),小皇帝也从邺城往东走。己丑(十五日),北周军进抵紫陌桥。
【原文】
壬辰,周师至邺城下。癸巳,围之,烧城西门。齐人出战,周师奋击,大破之。齐上皇从百骑东走,使武卫大将军慕容三藏守邺宫[1]。周师入邺,齐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犹拒战,周主引见,礼之,拜仪同大将军[2]。三藏,绍宗之子也[3]。领军大将军渔阳鲜于世荣,齐高祖旧将也[4]。周主先以马脑酒钟遗之,世荣得即碎之[5]。周师入邺,世荣在三台前鸣鼓不辍,周人执之[6]。世荣不屈,乃杀之。周主执莫多娄敬显,数之曰:“汝有死罪三:前自晋阳走邺,携妾弃母,不孝也;外为伪朝戮力,内实通启于朕,不忠也;送款之后,犹持两端,不信也[7]。用心如此,不死何待!”遂斩之[8]。使将军尉迟勤追齐主[9]。
【注文】
[1]慕容三藏(?—611年):北齐、北周、隋将领。有武略。北齐时,袭爵燕郡公,以军功官至武卫大将军。北周军队入邺,北齐后主高纬逃走,他留守邺宫至最后降,受北周武帝宇文邕赞赏。隋初,以平定岭南之功授大将军,历任廓州刺史、淮南郡太守,所任多有善政,后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后卒。 邺宫:邺城宫城。
[2]拒战:抵抗;抵御抗击。 引见:引导入见。 仪同大将军:勋官名。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置。授予有军功的武官及北齐降臣,无具体执掌,九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
[3]绍宗:即慕容绍宗(501—549年),东魏将领。初随尔朱荣,封侯爵,任并州刺史,后随尔朱兆。尔朱兆死后,率众投降高欢。高欢引其参与军谋。东魏时,以军功任御史中尉、徐州刺史。高欢死后,高澄以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率军击败侯景,迫使侯景投梁。又为南道行台,率军攻西魏,后战死。
[4]渔阳:郡名。战国燕置。秦汉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滦(luán)河上游以南,蓟(jì)运河以西,天津海河以北,北京怀柔、通州以东地区。北魏移治雍奴(今天津武清西北),属幽州,领雍奴、潞县、无终、渔阳、土垠、徐无六县。北齐废。 鲜于世荣(?—577年):北齐将领。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跟随高欢,任亲信副都督,后升任平西将军。入北齐,历任河州刺史、武卫将军、郑州刺史。后主武平中,任领军将军,封义阳王。武平七年(576年),北齐后主高纬抵达晋阳,令其以本官判尚书右仆射事。北周军队攻打邺城,他任领军大将军、太子太傅。与北周军队作战,战败不屈被杀。
[5]马脑:即“马瑙”、“玛瑙”。为一种细纹玉石。品类甚多,颜色光美,可用以制器皿及装饰品。 酒钟:酒器。小的如酒杯,用来取饮;大的如酒瓮,用来贮酒。
[6]鸣鼓:击鼓。 不辍(chuò):也作“不惙”。不止;不绝。辍,停止。
[7]数:责备,列举过错。 戮(lù)力:协力,通力合作、合力,尽力。 通启:通书信。 送款:投诚;归降。 持两端:犹豫观望。
[8]用心:居心。
[9]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加号极繁。如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多用以尊称。 尉迟勤(?—580年):北周将领。北周末,任青州总管,随伯父尉迟迥反杨坚,兵败被杀。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正月壬辰(十八日),北周军队抵达邺城城下。癸巳(十九日),包围邺城,焚烧邺城西门。北齐部队出城迎战,北周军队奋勇出击,大败齐军。北齐太上皇高纬带领一百名左右骑兵向东逃跑,派武卫大将军慕容三藏守卫邺宫。北周军队进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大臣都投降了北周。慕容三藏还在抵抗作战,北周武帝宇文邕召见他,对他以礼相待,任命他为仪同大将军。慕容三藏是慕容绍宗的儿子。领军大将军渔阳人鲜于世荣是北齐高祖高欢的老将。北周武帝以前将玛瑙酒杯赠送给他,鲜于世荣收到杯子后就把它摔碎。北周军队进入邺城,鲜于世荣在三台前不停地击鼓,北周人抓获了他。鲜于世荣不肯投降,于是处死了他。北周武帝抓获莫多娄敬显,谴责他说:“你犯有三项死罪:以前从晋阳逃往邺城,带着小老婆却舍弃母亲不管,这是不孝;表面上为北齐效力,背地里给我写信联络,这是不忠;你投诚之后,还在犹豫观望,这是不信。这样的用心,不杀还等什么!”于是下令斩杀莫多娄敬显。派将军尉迟勤追击北齐后主高纬。
【原文】
甲午,周主入邺。齐国子博士长乐熊安生博通《五经》,闻周主入邺,遽令扫门[1]。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2]。”俄而周主幸其家,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赏赐甚厚,给安车驷马以自随[3]。又遣小司马唐道和就中书侍郎李德林宅宣旨慰谕,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4]。”引入宫,使内史宇文昂访问齐朝风俗、政教、人物善恶,即留内省,三宿乃归[5]。
【注文】
[1]国子博士:学官名。晋咸宁四年(276年),设立国子学,置国子博士,掌管教习,并备咨询顾问。东晋,南朝宋、齐沿置。南朝梁时改国子学为国学,也设有国子博士,并有类似国子博士的正言博士一人。北魏、北齐时也置。 熊安生(?—578年):北朝经学家。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东)人。博通《五经》,精于“三礼”,曾有弟子数千人。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参与讨论五礼,任露门学博士、下大夫。其学说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等。 博通:取自博古通今。 《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著作,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扫门:打扫门庭。
[2]怪:奇怪。
[3]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 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泛指驾车用的马匹。 自随:跟随在自己身边;随身携带。
[4]小司马:即小司马上大夫。官职名。为西魏、北周夏官府次官。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负责军政、军备、宿卫及官员调遣等事务,也可统兵作战,正六命。隋开皇元年(581年)废。 唐道和:北周官员。时为小司马上大夫。生平事迹不详。 李德林(531—591年):北齐、北周、隋官员,文学家。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幼聪敏,博通群书。北齐天保八年(557年)举秀才,历任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诏修国史。又召入文林馆,与颜之推同判文林馆事,进位仪同三司。入北周,为内史上士,迁御正下大夫。杨坚辅政,召为丞相府属官,加仪同大将军。军书文告,皆出其手。隋文帝杨坚即位,任内史令,封安平县公。后出任怀州刺史。他以文名世,曾奉诏撰《齐史》,没有完成。他的儿子李百药续写完成,即《北齐书》。明人辑有《李怀州集》。 宅:住宅。 宣旨慰谕:宣布旨意进行抚慰。慰谕,即“慰喻”,抚慰;宽慰晓喻。
[5]宇文昂:北周官员。时任内史。生平事迹不详。 访问:咨询;求教。 政教:政治与教化。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正月甲午(二十日),北周武帝宇文邕进入邺城。北齐国子博士长乐人熊安生精通《五经》,听说北周武帝进入邺城,立即下令打扫门庭。家里人感到奇怪,就询问他原因,熊安生说:“北周武帝宇文邕重视道统、尊崇儒学,必定要召见我。”一会儿北周武帝亲临他家,不让他参拜,亲自拉着他的手,让他和自己一同坐下,给他很优厚的赏赐,还送给他小车和马匹供他使用。又派遣小司马唐道和到中书侍郎李德林的府上宣布旨意进行抚慰,说:“平定北齐后所需得到的帮助,就只在于你了。”然后召他进宫,派内史宇文昂向他咨询北齐的风俗习惯、政治教化、人物善恶,就将他留在门下省,三天后才让他回家。
【原文】
乙未,齐上皇渡河入济州。是日,幼主禅位于大丞相任城王湝。又为湝诏尊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宋)[守]国天王。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禅文及玺绂于瀛州,孝卿即诣邺[1]。周主诏:“去年大赦所未及之处,皆从赦例[2]。”
【注文】
[1]禅文:禅让皇位的文书。 玺(xǐ)绂(fú):也作“玺韨”。玺绶。
[2]赦例:指遵照大赦执行。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正月乙未(二十一日),北齐太上皇高纬渡过黄河进入济州。这一天,小皇帝把皇位禅位给大丞相、任城王高湝。又替高湝下诏尊奉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下令侍中斛律孝卿将禅让文告和有丝带的玉玺送到瀛州,斛律孝卿就到了邺城。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说:“去年大赦所未到达的地方,一律遵照大赦执行。”
【原文】
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有甲士三万,闻晋州败,请出兵击周,奏寝不报,永业愤慨[1]。又闻并州陷,乃遣子须达请降于周[2]。周以永业为上柱国,封应公[3]。丙申,周以越王盛为相州总管[4]。
【注文】
[1]奏寝:上奏被扣下。寝,停下。 愤慨:气愤不平;愤恨感慨。
[2]须达:即独孤须达。北齐人。独孤永业的儿子。生平事迹不详。
[3]应公:应国公。应国为周代古国名,为西周周武王儿子的封国,故城位于今河南平顶山西。春秋时灭亡。
[4]相州:州名。北魏天兴四年(401年)置。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天平初在此定都,改为司州,辖魏尹、阳平、广平、汲郡、广宗、东郡、北广平、林虑、顿丘、濮阳、黎阳、清河十二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又改为相州。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执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叛,后兵败,杨坚下令毁邺城,将相州迁徙到安阳城(今河南安阳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临漳、磁县、魏县、大名、涉县、武安,河南安阳、林州、南乐、清丰,山东冠县、莘县、馆陶等市县地。隋大业初改为魏郡。
【译文】
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拥有甲兵三万人,听说晋州战败,请求出兵攻击北周,上奏最终被扣下,没有呈报给北齐后主高纬,独孤永业感到很愤慨。又听说并州陷落,于是派儿子独孤须达向北周请求投降。北周任命独孤永业为上柱国,封应公。太建九年(577年)正月丙申(二十二日),北周任命越王宇文盛为相州总管。
【原文】
齐上皇留胡太后于济州,使高阿那肱守济州关,觇候周师,自与穆后、冯淑妃、幼主、韩长鸾、邓长颙等数十人奔青州[1]。使内参田鹏鸾西出,参伺动静;周师获之,问:“齐主何在[2]?”绐云:“已去,计当出境[3]。”周人疑其不信,捶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折四支而死[4]。上皇至青州,即欲入陈。而高阿那肱密召周师,约生致齐主,屡启云:“周师尚远,已令烧断桥路[5]。”上皇由是淹留自宽[6]。周师至关,阿那肱即降之。周师奄至青州,上皇嚢金,系于鞍后,与后、妃、幼主等十余骑南走[7]。己亥,至南邓村,尉迟勤追及,尽擒之,并胡太后送邺[8]。
【注文】
[1]济州关:即碻磝津。为当时黄河重要渡口,位于济州城(今山东茌平西南)北。 觇(chān)候:窥视;侦察。
[2]田鹏鸾(?—577年):北齐宦官。被周人所杀。 参伺(sì):侦察,窥视。
[3]绐(dài):同“诒”,欺骗;欺诈。 计:估计。
[4]辞色:言辞和神色。
[5]生致:生擒;活着或新鲜地送到。
[6]淹留:长期逗留;羁(jī)留。 自宽:自我宽慰。
[7]奄(yǎn):忽然;突然。 嚢(náng)金:用袋子装金子。
[8]南邓村:地名。约在今山东临朐西南。
【译文】
北齐太上皇把胡太后留在济州,派高阿那肱守卫济州关,侦察北周军队动向,自己和穆太后、冯淑妃、小皇帝、韩长鸾、邓长颙等数十人逃奔青州。同时派宦官田鹏鸾到西方侦察北周军队的动向;北周军抓获了他,询问他:“北齐后主高纬在什么地方?”田鹏鸾谎称:“后主已经逃走,算起来应当已经逃出国境。”北周人怀疑他没说实话,就拷打他,每打断一根棍棒,田鹏鸾的言辞和脸色就愈加严厉,最后打断了四根棍棒,田鹏鸾也被打死。北齐太上皇高纬抵达青州后,随即想要逃入陈朝。然而高阿那肱偷偷召来北周军,相约要生擒北齐太上皇高纬,所以屡次上奏说:“北周军还很远,已经下令烧毁桥梁,截断道路。”北齐太上皇因此滞留不走,自己也懈怠下来。北周军队抵达济州关,高阿那肱就投降了北周军。北周军队突然到达青州,太上皇把金子装入口袋中,系在马鞍后面,与太后、冯淑妃、小皇帝等十多人骑马向南逃跑。太建九年(577年)正月己亥(二十五日),到达南邓村时,尉迟勤追上来,把他们全都擒获,连同胡太后一起送到邺城。
【原文】
庚子,周主诏:“故斛律光、崔季舒等宜追加赠谥,并为改葬,子孙各随荫叙录,家口田宅没官者并还之[1]。”周主指斛律光名曰:“此人在,朕安得至邺[2]!”辛丑,诏:“齐之东山、南园、三台,并可毁撤[3]。瓦木诸物可用者悉以赐民,山园之田,各还其主。”二月丙午,周主宴从官将士于齐太极殿,颁赏有差[4]。
【注文】
[1]故:死亡;已故。 赠谥(shì):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随荫:子孙按父祖之功绩而补官。 叙录:记载。 家口:家属;家中人口。 田宅:田地和房屋。
[2]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
[3]南园:邺城宫苑名。为北齐皇帝游赏之处。 毁撤:撤除,毁掉。
[4]太极殿:宫殿名。为邺城宫城正殿,是举行百官朝会及各种仪式之所。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正月庚子(二十六日),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说:“已故的斛律光、崔季舒等人应该追加褒赠谥号,并且全都改葬,他们的子孙按照门荫制度授予官职,被官府没收的人口和田宅一律退还。”北周武帝指着斛律光的名字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我怎么能来到邺城!”辛丑(二十七日),北周武帝又下诏说:“北齐的东山、南园、三台,应该一起拆毁。砖瓦木材等物品可利用的全都赏赐给百姓,山园所占的田地,分别归还给原来的主人。”二月丙午(初三日),北周武帝在北齐太极殿宴请随从官员和将士,按功分别进行了赏赐。
【原文】
丁未,高纬至邺,周主降阶,以宾礼见之[1]。齐广宁王孝珩至沧州,以五千人会任城王湝于信都,共谋匡复,召募得四万余人[2]。周主使齐王宪、柱国杨坚击之。令高纬为手书招湝,湝不从[3]。宪军至赵州,湝遣二谍觇之,候骑执以白宪[4]。宪集齐旧将,遍示之,谓曰:“吾所争者大,不在汝曹[5]。今纵汝还,仍充吾使。”乃与湝书曰:“足下谍者为候骑所拘,军中情实,具诸执事[6]。战非上计,无待卜疑,守乃下策,或未相许[7]。已勒诸军,分道并进,相望非远,冯轼有期[8]。‘不俟终日’,所望知机也[9]。”
【注文】
[1]降阶:走下台阶,以示恭敬。 宾礼:古代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一,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2]匡(kuāng)复:挽救国家,使转危为安。 召(zhào)募:招募;募集。
[3]手书:亲笔写信。
[4]赵州:州名。北齐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唐时移治平棘(今河北赵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宁晋、元氏、赵县、赞皇、高邑、栾城、临城、柏乡等县和隆尧部分地区。隋大业初改为赵郡。 候骑(jì):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5]遍示:给大家看。 汝曹:汝辈;你们。多用于长辈称后辈。
[6]足下: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对上。 情实:实情;真相。 执事:原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后来书信中用作敬称,意思是不敢直接说话,请左右转达。
[7]上计:上策。 无待:不用等待。 卜(bǔ)疑:占卜决定。卜指古人用火灼龟甲,通过看裂纹以推测吉凶。也泛指其他占卜方式。 相许:赞同。
[8]相望:互相看见。 冯轼:也作“冯式”。即凭倚车前横木。此处指驾车;出征。 有期:指日可待。
[9]俟(sì):等待。 知机:把握好机会。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二月丁未(初四日),高纬被押送到邺城,北周武帝宇文邕亲自走下台阶,用迎宾礼节接见他。北齐广宁王高孝珩抵达沧州,率领五千人和任城王高湝在信都会合,共同谋划挽救北齐政权的计策,而且招募了四万多人。北周武帝派遣齐王宇文宪、柱国杨坚攻打他们。让高纬写亲笔信招抚高湝,高湝不服从。宇文宪率军进抵赵州,高湝派两名间谍窥察北周军队,北周军侦察兵抓住他们,报告给了宇文宪。宇文宪召集原先北齐的将领,让这两个间谍看,并对他们说:“我所争夺的是大目标,不是你们这些人。现在放你们回去,同时充当我的使者。”于是给高湝写信说:“您手下的侦探被我军侦察兵抓获,我军的情况,都让他们报告给您。作战不是上策,不用占卜决定,就可知道固守是下策,您或许不同意。我已经命令各支部队,分路一起进兵,离相见已经不远了,我扶着战车上的横木前来已经指日可待。‘不用等到太阳落山’,希望能够把握好机会。”
【原文】
宪至信都,湝陈于城南以拒之。湝所署领军尉相愿诈出略陈,遂以众降[1]。相愿,湝心腹也,众皆骇惧,湝杀相愿妻子[2]。明日复战,宪击破之,俘斩三万人,执湝及广宁王孝珩。宪谓湝曰:“任城王何苦至此?”湝曰:“下官神武皇帝之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独存。逢宗社颠覆,今日得死,无愧坟陵[3]。”宪,壮之,命归其妻子[4]。又亲为孝珩洗疮傅药,礼遇甚厚[5]。孝珩叹曰:“自神武皇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至四十者,命也。嗣君无独见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恨不得握兵符,受斧钺,展我心力耳[6]。”齐王宪善用兵,多谋略,得将士心。齐人惮其威声,皆望风沮溃;刍牧不扰,军无私焉[7]。
【注文】
[1]略(lüè):巡视;巡行。
[2]骇惧:惊惶恐惧。
[3]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颠覆:颠坠覆败;灭亡。 坟陵:帝王的陵墓。代指祖先。
[4]壮之:佩服他的雄壮。
[5]疮(chuāng):伤口;外伤。 傅:涂抹。 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以礼相待。
[6]嗣(sì)君:继位的国君。 柱石:支撑建筑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能够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寄:依靠,依附。 握:掌握。 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形,又称虎符。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兵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受:得到。 斧钺(yuè):古代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另外,还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种,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钺,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
[7]沮(jǔ)溃:溃败。 刍(chú)牧:家畜。指马牛羊之类。 军无私:军队很遵守纪律。
【译文】
宇文宪抵达信都,高湝在城南排兵布阵抵御北周军队。高湝任命的领军尉相愿谎称出城巡视阵地,便率领部队投降了北周军。尉相愿是高湝的亲信,众人都震惊恐惧,高湝处死了尉相愿的妻子儿女。第二天高湝再次出战,宇文宪击败了他的部队,俘虏斩杀了三万人,抓获高湝和广宁王高孝珩。宇文宪对高湝说:“任城王您何苦陷入这种地步呢?”高湝回答道:“我是神武皇帝的儿子,兄弟共十五人,侥幸只有我自己活了下来。遭遇国家灭亡,今天得以死去,也无愧于祖先。”宇文宪很佩服他的雄壮,下令把妻子儿女归还给他。又亲自为高孝珩清洗伤口,敷上药物,给他们很优厚的礼遇。高孝珩感叹说:“北齐除神武皇帝以外,我的各位父辈和兄弟,没有一人能活到四十岁的,这真是天命。继位的皇帝自己缺乏明睿的见解,宰相也不能担当国家大任,我真恨自己不能手握兵符,掌管兵权,施展我的才智力量。”齐王宇文宪善于用兵,很有谋略,深得将士的拥戴。北齐人害怕他的威名,遇到他都是望风而逃;北周军队对百姓的家畜不加侵扰,很遵守纪律。
【原文】
周主以齐降将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1]。北朔州,齐之重镇,士卒骁勇[2]。前长史赵穆等谋执辅相迎任城王湝于瀛州,不果,乃迎定州刺史范阳王绍义[3]。绍义至马邑,自肆州以北二百八十余城皆应之[4]。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引兵南出,欲取并州[5]。至新兴,而肆州已为周守,前队二仪同以所部降周[6]。周兵击显州,执刺史陆琼,复攻拔诸城[7]。绍义还保北朔州。周东平公神举将兵逼马邑,绍义战败,北奔突厥,犹有众三千人[8]。绍义令曰:“欲还者从其意。”于是辞去者太半。突厥佗钵可汗常谓齐显祖为英雄天子,以绍义重踝,似之,甚见爱重,凡齐人在北者悉以隶之[9]。
【注文】
[1]封辅相:生卒年不详。北齐将领。后降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命他为朔州总管。长史赵穆等人拥北齐范阳王高绍义起兵,封辅相又投靠高绍义,后不知所终。
[2]骁(xiāo)勇:勇猛。此处指勇敢之士。
[3]长(zhǎng)史:官职名。战国末年秦已置,汉代丞相、公府和将军幕府都设有长史官,为幕僚之首。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也多设长史,职位近于总管。 赵穆:北齐官员。生平事迹不详。 范阳: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zhuō)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西晋时改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又改为范阳郡,北魏辖涿县、固安、范阳、苌乡、方城、容城、遒县七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 绍义:即高绍义,生卒年不详。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儿子,封范阳王。北齐末为尚书令、定州刺史。北齐灭亡后,北齐旧臣封辅相等迎高绍义为主。兵败,高绍义投奔突厥,突厥以他为号召,于是高绍义称帝。与突厥联兵攻北周,遭到失败。后突厥将他送回长安,被安置在蜀中,卒于蜀地。
[4]马邑:县名。秦置,治今山西朔州。西汉永嘉中废。 肆州: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领永安、秀容、雁门三郡。治九原(今山西忻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恒山以南的滹(hū)沱(tuó)河、牧马河流域。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移治广武(今山西代县)。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为代州。
[5]灵州:州名。当时灵州不止一处。此处应指东魏孝静帝天平(534—537年)中所置灵州,治汾州隰城(今山西临汾)。此外,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魏、北周沿置。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同心以北地区。东魏也曾置北灵州,治繁畤(shì)(今山西繁峙东)。 袁洪猛:北周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6]新兴:郡名。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治九原(今山西忻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以南,滹沱河、云中山以东,南至忻州、盂县地区,西晋后辖境渐小。西晋元康中改为晋昌郡,不久恢复旧称。北魏移治定襄(今山西定襄),北魏孝庄帝永安中改为永安郡,北周废。隋复置新兴郡,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不久改为忻州,后复为郡;唐废,复置忻州。此外,东晋曾侨置,治广牧(今湖北荆州)。
[7]显州:州名。此处指北显州,北齐置。治崞(guō)县(今山西原平)。显州原为北魏孝庄帝永安(528—530年)中置,治汾州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东魏辖定戎、建平、真君、武昌四郡。 陆琼:北齐将领。生平事迹不详。与南朝陈文学家陆琼并非一人。
[8]东平:郡、国名。历史上东平不止一处。此处指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置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济宁、汶上、东平等地。南朝宋改为郡,北齐废。 神举:即宇文神举(?—579年):北周将领。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宇文泰族子。勇而有谋。北周武帝建德(572—578年)中,出任熊州刺史,参与讨平北齐并州,留任刺史,以功进位柱国大将军,封东平郡公,授并州总管。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将其杀害。
[9]佗钵可汗(?—581年):突厥可汗。木杆可汗的弟弟。木杆卒,继立为汗。当时,北齐、北周相互攻伐,争与之结好。北齐灭亡后,佗钵可汗联合北齐残余势力,助高绍义为北齐皇帝,攻北周。公元581年,病死,传位给沙钵略可汗。 重踝(huái):双重足踝。 爱重:喜爱,尊重。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命北齐降将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北朔州是北齐的重镇,士卒勇猛善战。前长史赵穆等人谋划捉拿住封辅相,将任城王高湝迎到瀛州,没能成功,于是迎接了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高绍义抵达马邑,从肆州往北的二百八十多座城池都起兵响应他。高绍义和灵州刺史袁洪猛率军向南出兵,准备攻取并州。进抵新兴时,肆州已经被北周军占据并防守了,前锋的二位仪同三司率领部下投降了北周。北周军进攻显州,擒获了显州刺史陆琼,又攻占其他各城。高绍义退守北朔州。北周东平公宇文神举率兵进逼马邑,高绍义战败,往北投奔突厥,当时还有部下三千人。高绍义下令说:“想要返回的各随其便。”于是告辞离开的有一大半人。突厥佗钵可汗常称赞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位英雄天子,因为高绍义的踝关节两侧各有两个踝骨凸起,很像文宣帝,因此很喜爱和器重他,凡是在突厥的北齐人都交给他管辖。
【原文】
于是齐之行台、州、镇唯东雍州行台傅伏、营州刺史高宝宁不下,其余皆入于周[1]。凡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2]。高宝宁者,齐之疏属,有勇略,久镇和龙,甚得夷夏之心[3]。周主于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置总管府,相、并二州各置宫及六府官[4]。乙卯,周主自邺西还。
【注文】
[1]东雍州:地名。北魏置,治南太平郡(后改为征平郡、正平郡,今山西新绛),太和十八年(494年)废。东魏天平初复置。辖邵郡、高凉、正平三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为绛州。 营州:古九州之一。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设。治和龙城(今辽宁朝阳),辖昌黎、建德、辽东、乐良、冀阳、营丘六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小凌河和女儿河、六股河流域。其后辖境渐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属奚。历为东北重镇,唐盛时曾一再被契丹攻取;开元后平卢节度使治此。 高宝宁(?—583年):北齐至隋初地方割据首领。北周渤海郡人。原为北齐皇族,任营州刺史。北齐灭亡后,据地独立。杨坚执政,他联结契丹、靺鞨(mò hé)频频骚扰,并引突厥连兵南下,使隋东北边境大受威胁。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对突厥全面出击,他被隋将阴寿击败,逃奔漠北,隋收复营州,阴寿派人离间其部属,于是被部下杀死。
[2]户:人家。
[3]疏属:血缘关系不亲密的远族。 勇略:勇敢而有谋略。 和龙:古城名。故址在今辽宁朝阳。本名龙城,十六略燕慕容皝(huàng)迁都于此,筑新宫名和龙宫,故又名和龙。其后后燕、北燕先后曾都于此。 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指中国境内的各族民众。
[4]幽:即幽州。 青:即青州。 南兖:即南兖州。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年)中置,治涡(guō)阳(今安徽蒙城东北),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5年)中又移治谯(qiáo)城(今安徽亳州),辖陈留、梁郡、下蔡、谯郡、北梁、沛郡、马头七郡。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亳州。 豫:即豫州。 徐:即徐州。古九州之一。也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东汉治郯(tán)(今山东郯城),三国魏移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初失淮北地,治所南迁。后得淮北,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淮北为北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淮南仍为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又改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为徐州。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唐代,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此外,十六国及南北朝期间,一些政权也置徐州。主要有后秦置,治项(今河南沈丘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太康、商水以东地区和安徽亳州、涡阳、蒙城等县地。后燕置,治黄巾固(今山东章丘),后移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又移治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北)。十六国南燕置,治莒城(今山东莒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沂山东南到滨海一带。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治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皇兴初废。南朝宋置,治燕县(今安徽凤阳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包括蚌埠、凤阳、嘉山、来安、滁县、全椒等市县地。北齐改北徐州。 北朔:即北朔州。 总管府:官署名。北周始于地方设“总管府”,掌几州的军政。隋初沿置,不久废。唐初复设,后改为“都督府”。 置宫:设置行宫。 六府官:即六官制,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合称六官。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接受苏绰、卢辩的建议,于恭帝三年(556年)开始仿照《周礼》官制所置,借以取得中原地区汉族大地主的拥护和归向。次年北周代魏,宇文泰儿子宇文觉(孝闵帝)即位后,北周继续行用,直到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六官之制才废除。
北周灭北齐示意图
【译文】
于是北齐的行台、州、镇只有东雍州行台傅伏、营州刺史高宝宁没有归顺,其余都被北周占领。总共获取五十座州,一百六十二座郡,三百八十座县,三百零三万二千五百户居民。高宝宁是北齐皇室的远房支脉,勇猛而有谋略,长期镇守和龙,深得汉人和夷人的拥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各州设置总管府,相、并二州各设置行宫以及六府官。太建九年(577年)二月乙卯(十二日),北周武帝从邺城西还长安。
【原文】
周主之擒尉相贵也,招齐东雍州刺史傅伏,伏不从。齐人以伏为行台右仆射[1]。周主既克并州,复遣韦孝宽招之,令其子以上大将军、武乡公告身及金、马脑二酒钟赐伏为信[2]。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3]。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雠疾,愿速斩之,以令天下[4]。”周主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水,召伏。伏出军,隔水见之,问:“至尊今何在?”阿那肱曰:“已被擒矣。”伏仰天大哭,帅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5]。周主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对曰:“臣三世为齐臣,食齐禄,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主执其手曰:“为臣当如此。”乃以所食羊肋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6]。”遂引使宿卫,授上仪同大将军[7]。敕之曰:“若亟与公高官,恐归附者心动[8]。努力事朕,勿忧富贵。”他日,又问:“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9]。”周主谓高纬曰:“朕三年教战,决取河阴[10]。正为傅伏善守,城不可动,遂敛军而退[11]。公当时赏功,何其薄也[12]!”
【注文】
[1]行台右仆射:行台副长官。
[2]上大将军:官职名。三国始置,曹魏和孙吴都置有此官,为统军最高将领。十六国汉、前燕、北燕皆置。北周为正九命。隋为从二品散实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复置为十二转勋官,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改为上护军。 武乡:郡名。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置(一说西魏大统六年,即公元540年置),治武乡(今陕西大荔)。北魏领武乡、南五泉、郃阳三县。西魏领武乡、朝邑、郃阳三县。北周领武乡、朝邑二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 告身:古代委任官吏的文凭。
[3]事君:侍奉君主。 有死无贰:效死没有二心。
[4]竭忠:尽忠。 雠(chóu)疾:仇恨,憎恨。
[5]听事:厅堂,处理政务之所。 哀号:因悲伤而放声哭号。
[6]相付:相送。
[7]上仪同大将军:勋官名。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置,授予有军功的武臣及其子弟,无职事,九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罢。
[8]心动:内心有所触动。
[9]一转:一级。 特进:官职名。西汉置,对诸侯功德优异者,朝廷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之下,可以自设僚佐。魏晋南北朝沿置,皆为加官,无实职。三国魏、晋、宋二品,梁十五班,陈、北魏、北齐二品,隋、唐、北宋初为正二品文散官,清代废。 永昌:郡名。北齐天宝七年(556年)置。治成武城(今山东成武)。领城武、丰县两县。
[10]教战:指挥作战。
[11]敛(liǎn)军:收兵。敛,收拢,聚集。
[12]薄(bó):轻微,少,微薄。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擒获尉相贵时,曾招降北齐东雍州刺史傅伏,傅伏不听从。北齐人任命傅伏为行台右仆射。北周武帝已经攻克并州,又派韦孝宽招降他,让傅伏的儿子送上大将军、武乡公的任命状以及黄金、玛瑙两个酒杯赐给傅伏作为信物。傅伏不接受,对韦孝宽说:“侍奉君主应当效死,没有二心。我这个儿子作为臣子不能竭力尽忠,作为儿子不能尽孝,人人都会痛恨他,希望你尽快把他杀掉,以昭示天下。”北周武帝从邺城返回,抵达晋州,派遣高阿那肱等一百多人前往汾水,召见傅伏。傅伏率军出城,隔着汾水与高阿那肱等人相见,问道:“皇上现在在什么地方?”高阿那肱说:“皇上已经被俘虏了。”傅伏仰天大哭,率领部下入城,在官署的厅堂前面向北方大声号哭,过了许久,然后才投降。北周武帝召见他说:“为什么不尽早归降?”傅伏流着眼泪回答道:“臣三代都是齐朝的臣属,吃着齐朝的俸禄,没有以身殉国,活在天地间感到很羞愧。”北周武帝拉着他的手说:“作为臣子就应当如此。”于是把自己吃的羊肋骨赐给傅伏,说:“骨亲而肉疏,所以把骨头送给你。”于是任用他当宿卫,授予上仪同大将军一职。北周武帝还敕令他说:“如果我立即授予你高官,恐怕别的归附者人心浮动。努力为我做事,不必担心得不到富贵。”又一天,北周武帝问傅伏:“以前你救援河阴获得什么封赏?”傅伏回答道:“承蒙官职晋升一级,授予特进、永昌郡公。”北周武帝对高纬说:“我指挥作战三年,决心攻取河阴。正是因为傅伏善于防守,城池无法撼动,于是集合军队撤退。你当时奖赏功劳,真是太微薄了!”
【原文】
夏四月乙巳,周主至长安,置高纬于前,列其王、公等于后,车舆、旗帜、器物,以次陈之[1]。备大驾,布六军,奏凯乐,献俘于太庙[2]。观者皆称万岁。戊申,封高纬为温公,齐之诸王三十余人皆受封爵。周主与齐君臣饮酒,令温公起舞。高延宗悲不自持,屡欲仰药,其傅婢禁止之[3]。
【注文】
[1]置:安排。 车舆(yú):也作“车轝”。车辆;车轿。 以次:按次序。 陈(chén):排列。
[2]六军:古代军制。周代天子有六军,也称六师,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而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后泛指国家军队。 凯乐:演奏胜利的乐曲。 献俘: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 太庙:古代帝王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
[3]悲不自持:悲伤到难以自我克制。 仰药:服毒药。 禁止:制止;防止。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夏四月乙巳(初三日),北周武帝宇文邕抵达长安,安排高纬站在前面,排列北齐的王、公等人站在后面,车辆、旗帜、器物,按次序排列好。准备好皇帝的车驾,布置好六军,演奏凯旋乐曲,在太庙举行献俘仪式。观看的人都高呼万岁。戊申(初六日),北周武帝封高纬为温公,北齐的各位王共三十多人都被封赏官爵。北周武帝和原北齐的君臣一起饮酒,命令温公高纬起来跳舞。高延宗悲伤不已,多次想要喝毒药自杀,侍奉他的奴婢都制止了他。
【原文】
周主以李德林为内史上士,自是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并以委之[1]。帝从容谓群臣曰:“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复见其为齐朝作诏书移檄,正谓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2]。”神武公纥豆陵毅对曰:“臣闻麒麟凤皇,为王者瑞,可以德感,不可力致[3]。麒麟凤皇,得之无用,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注文】
[1]诏(zhào)诰(gào):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 格式:官吏处事的规则法度。
[2]常日:平日;往日。 移檄(xí):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天上人: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北齐名士李德林赞誉之语。 驱使:差遣;命令人去做某事。
[3]神武:郡名。北魏置,治神武川(今山西朔州),辖尖山、殊颓二县,后迁至今山西寿阳北。 纥豆陵毅:即窦毅(519—582年),北周、隋大臣。字天武。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随北魏孝武帝入关中。娶宇文泰女儿。北周时,封神武郡公。为邠(bīn)州刺史,后为大司马。隋开皇初,为定州总管。开皇二年(582年),卒于任上。其第二女即为唐高祖李渊妻子。 麒(qí)麟(lín):也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 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常用来象征瑞应。 瑞:吉祥,好预兆。 德感:以德行感化。感,感化。 力致:强力取得。
【译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命李德林为内史上士,从此凡是朝廷的诏诰格式以及任用崤山以东的人士,全都委派给他。北周武帝闲谈时曾对群臣说:“我往日只是听说过李德林的名字,又看见过他为北齐写的诏书文告,认为他是极为高明的人才,怎么敢说今天也被我所用。”神武公纥豆陵毅回答说:“臣听说麒麟凤凰,是君主的祥瑞,能够以德感化它们,不可用强力取得它们。麒麟凤凰,得到并没有什么用处,怎么能像李德林,象征祥瑞而且又有用呢!”北周武帝大笑着说:“真的是像你所说的那样。”
【原文】
五月己丑,周主祭方丘[1]。诏以:“路寝会义,崇信、含仁、云和、思齐诸殿,皆晋公护专政时所为,事穷壮丽,有踰清庙,悉可毁撤[2]。雕斫之物,并赐贫民[3]。缮造之宜,务从卑朴[4]。”戊戌,又诏:“并、邺诸堂[殿]壮丽者凖[5]此。”
【注文】
[1]方丘:古祭地祇之坛。
[2]路寝:帝王正殿所在。意指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 崇信、含仁、云和、思齐:皆为北周长安宫殿名。 晋公护:即宇文护(513—572年),北周权臣。一名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第三子。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宇文泰死后长期执掌北周国政,封晋国公。后于天和七年(572年)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杀。 清庙: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
[3]雕斫(zhuó):刻意修饰文辞。
[4]缮造:修造。 宜:事宜。 卑朴:低矮朴素。
[5]凖(zhǔn):比照。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五月己丑(十七日),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方丘祭祀。下诏说:“皇帝的寝宫会义,崇信、含仁、云和、思齐这些宫殿,都是晋公宇文护专权时所修建的,穷极壮观华丽,超过了宗庙的规制,全部可以拆毁。雕饰的物件,全都赐给贫苦百姓。今后修缮营造的事宜,务必遵从狭小简朴。”戊戌(二十六日),北周武帝又下诏说:“并州、邺城的各个殿堂,凡穷极壮观华丽的,也比照此方法处理。”
【原文】
臣光曰:周高祖可谓善处胜[1]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
【注文】
[1]善处胜:善于处理胜利之后的事务。 益奢:更加奢侈。 愈俭:更加节俭。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北周武帝宇文邕可以说是善于处理胜利之后的事务。其他人胜利后就会更加奢侈,北周武帝胜利后却更加节俭。
【原文】
十月,周人诬温公高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并其宗族皆赐死[1]。众人多自陈无之,高延宗独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2]。唯纬弟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得免,徙于蜀[3]。其余亲属,不杀者散配西土,皆死于边裔[4]。周主以高湝妻卢氏赐其将斛斯徵[5]。卢氏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6]。徵放之,乃为尼。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
【注文】
[1]宗族:以父氏为血缘纽带划定的家族,也指同宗同族之人。
[2]椒(jiāo):即胡椒。味辛辣,可供药用或调味。
[3]仁英:即高仁英,生卒年不详。高纬的弟弟,封高平王。精神不定。曾任定州刺史。北齐灭亡,被迁徙到蜀。隋文帝开皇(581—600年)中卒。 清狂:痴癫。 仁雅:即高仁雅,高湛第十一子。封安乐王。先天患瘖疾。北齐灭亡,被迁徙到蜀。隋文帝开皇(581—600年)中卒。 瘖疾: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的病症。 蜀:古地名。古蜀人分布在今成都平原一带,并在此建国,后其地被秦国所占,周赧(nǎn)王元年(前314年)秦置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后以蜀代指今四川一带。
[4]散配:分散发配。 西土:指西部边境州郡。 边裔(yì):边远的地方。
[5]卢氏:生卒年不详。高湝妻。北齐灭亡后被北周武帝赐予斛斯徵。卢氏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斛斯徵于是将她放还,卢氏出家为尼。隋开皇三年(583年),卢氏上表请文帝将高湝及五子葬于长安北原。 斛斯徵(zhēng)(529—584年):北周、隋官员。字士亮,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魏时,官至太常少卿。入北周,为皇室子弟之师,封岐(qí)国公,官至上大将军、大宗伯,因谏北周宣帝宇文赟入狱。入隋,恢复官爵,曾奉隋文帝杨坚诏撰《乐典》十卷。
[6]蓬首垢面:头发很乱,脸上很脏,外表不整洁。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条件很差的样子。 长斋:所谓佛教徒长期坚持过午不食。后多指长期素食。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十月,北周人诬陷温公高纬和宜州刺史穆提婆密谋反叛,连同他们的家族都被赐死。众人大多陈述没有此事,只有高延宗挽起衣袖,哭泣不说话,用毒椒塞住嘴而死。只有高纬的弟弟高仁英因为是个疯子,高仁雅因为是个哑巴得以免死,被流放到蜀地。其他的亲属,没有被杀的都被分散发配到西部边境,这些人最后都死于边境。北周武帝宇文邕把高湝的妻子卢氏赏赐给部将斛斯徵。卢氏每天都蓬头垢面,一直吃素斋,不说不笑。斛斯徵便放了她,于是卢氏削发为尼。北齐的皇后、妃子中的贫困者,甚至以卖蜡烛为生。
【原文】
十二月,高宝宁自黄龙上表劝进于高绍义,绍义遂称皇帝,改元武平,以宝宁为丞相[1]。突厥佗钵可汗举兵助之。
【注文】
[1]黄龙:即和龙。 武平:武平为北齐后主所用年号,高绍义应该为沿用该年号。
【译文】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十二月,高宝宁从和龙上表劝高绍义即皇帝位,高绍义便称皇帝,改年号为武平,任命高宝宁为丞相。突厥佗钵可汗发兵援助他们。
【原文】
十年夏六月,周高祖殂。闰月,齐范阳王绍义闻周高祖殂,以为天助[1]。幽州人卢昌期起兵据范阳,迎绍义,绍义引突厥兵赴之[2]。周遣柱国东平公神举将兵讨昌期。绍义闻幽州总管出兵在外,欲乘虚袭蓟,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救之,半为绍义所杀[3]。会神举克范阳,擒昌期,绍义闻之,素衣举哀,还入突厥[4]。高宝宁帅夷夏数万骑救范阳,至潞水,闻昌期死,还据和龙。
【注文】
[1]闰月:中国的农历,二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 天助:上天帮助。
[2]卢昌期:生卒年不详。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区西南)人。北齐灭亡后起兵反北周,占据范阳,迎立高绍义,后被北周击败擒杀。
[3]蓟(jì):县名。蓟县。秦置。治今北京城区西南。 宇文恩:北周将领。封中山公。生平事迹不详。
[4]素衣举哀:穿上白衣举行哀悼。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年)夏季六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闰月,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听说北周武帝去世,认为是上天帮助他。幽州人卢昌期起兵占据范阳,迎接高绍义,高绍义率领突厥兵赶赴范阳。北周派柱国、东平公宇文神举率军讨伐卢昌期。高绍义听说幽州总管领军在外,想要乘虚袭击蓟州,宇文神举派遣大将军宇文恩带领四千人前去救援,一半人都被高绍义的部队杀死。正赶上宇文神举攻克范阳,擒获卢昌期,高绍义听到消息,穿上白衣举行哀悼,然后退回突厥。高宝宁率领汉族和夷族的数万名骑兵救援范阳,进抵潞水,听说卢昌期已经被杀,就返回据守和龙。
【原文】
十一年春二月,突厥佗钵可汗请和于周,周主以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妻之[1]。且命执送高绍义,佗钵不从。
【注文】
[1]千金公主:即宇文芳(约563—596年),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北周与突厥和亲,封千金公主,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嫁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次年,突厥以为北周复国为名进攻隋朝,但最终未能取胜。突厥请和,隋文帝赐千金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大义公主。587年,沙钵略病死,其子即位,按突厥风俗,大义公主又嫁给沙钵略的儿子都蓝可汗。后隋文帝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公元596年公主被突利可汗所杀。 妻:嫁给;给……做妻子。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春季二月,突厥佗钵可汗向北周求和,北周宣帝宇文赟封赵王宇文招的女儿为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为妻。北周并且让突厥把高绍义押送到北周,佗钵可汗不肯服从。
【原文】
十二年夏六月,周遣建威侯贺若谊赂佗钵可汗,且说之以求高绍义[1]。佗钵伪与绍义猎于南境,使谊执之[2]。谊,敦之弟也[3]。秋七月甲申,绍义至长安,徙之蜀。久之,病死于蜀。
【注文】
[1]建威:县名。北周置,治今甘肃陇南北。属武都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废。 贺若谊:生卒年不详。字道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初任职西魏,官至直阁将军、大都督等职。入北周后,有功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从北周武帝宇文邕平齐,率先攻占洛阳,又追杀齐范阳王高绍义于马邑,进位大将军。杨坚为相,平定司马消难、尉迟迥、李慧之反,授上大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入隋,以征突厥之功,转左武侯大将军,进位柱国,任灵州刺史。 赂:贿赂。
[2]南境:南部边境。
[3]敦:即贺若敦(约521—约565年),西魏、北周将领。北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原籍代(今山西大同东北)。西魏大统中,随父贺若统归降宇文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拜右卫将军,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北周武成元年(559年)任军司马。陈将侯瑱、侯安都等围湘州,他赴援,相持一年多,全军而返。宇文护以其无功,免官为民。后又起用,因有怨言,被逼令自杀。
【译文】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夏季六月,北周派遣建威侯贺若谊贿赂佗钵可汗,并且劝说佗钵可汗以求得到高绍义。佗钵可汗假装与高绍义在南部边境打猎,让贺若谊擒获了他。贺若谊是贺若敦的弟弟。秋季七月甲申(初一日),高绍义被押送到长安,后被流放到蜀地。过了很久,病死在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