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六国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叙述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盛后,采取巧妙的斗争策略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战国之初,七雄争衡,都力求统一,当时的秦国不过是被各诸侯国视为落后的戎狄之邦。然而经过自秦孝公以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秦王嬴政时兼并了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国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为使秦国富强起来,便向全国发布求贤令,征集富国强民的良策。卫国的公孙鞅(即商鞅)听到消息后来到秦国,向秦孝公提出了使秦国富强起来的五项主要变法措施,即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推行奖励军功政策等。秦孝公对公孙鞅的主张给予称赞与支持。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逐渐富强起来,后来居上。随着国力提升,秦国向东方六国展开了全面的攻势。
秦国在兼并六国的征战中,运用连横的策略成功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对各诸侯国实行各个击破。燕文公资助苏秦游说诸侯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形成了由韩、魏等六国的合纵联盟。约定若秦国进攻六国之中任何一国,其他国家要派兵支援,如果哪一国不履行盟约义务,其他五国联合起来对付他。针对六国合纵,秦王派张仪开展了他的连横外交活动。张仪从秦国拥有的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动的攻击,及各诸侯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兵力方面,分析了他们面临的形势,希望各诸侯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选择。张仪的游说打动了各诸侯国王,经过多年努力,张仪先后说服魏国向秦国求和,使楚国、韩国、齐国、赵国接受连横的策略,促使燕国献出五座城池、改善与秦国的关系,通过连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
为了兼并六国实现国家的统一,秦国在不断以武力攻击诸侯国的同时,还采取反间计策,离间各诸侯国的君臣关系。秦王嬴政采用李斯计谋,派能说善辩之人携带金钱、珠宝游说各国国君。对于各国的名流权臣,凡是可以收买的不惜重金收买,不肯接受收买的,派刺客进行暗杀。借机挑拨各国的君臣关系,从内部瓦解各国的防卫力量,然后派重兵发动进攻。秦王派间谍送给赵王宠臣金钱,让他诬陷赵国大将李牧等谋反,使李牧等被捕杀、罢免,从而使各诸侯国力量大为消耗。自此后,秦国经过不断征伐,终于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原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1]。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2]。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3]。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4]。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5]。
【注文】
[1]显王:即周显王(?—前321年)。战国时周王。名扁。公元前368年至前321年在位。周烈王弟。显王五年(前364年),秦、魏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之战,秦大胜,秦献公称霸。二十五年(前344年),魏惠王称王。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之会后诸侯朝周。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其后诸侯相继称王。 秦献公(?—前362年):灵公子。初出奔于魏。前385年,庶长改举行政变,他被从河西迎入即位。秦献公元年(前384年),下令禁止人殉。次年,迁都栎阳。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后与晋战于石门,大捷。又与晋、魏战于少梁,俘魏将公孙痤。在位二十四年卒。 薨(hōng):按《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具有别尊卑的作用,代表了贵族的四个等级。 孝公:即秦孝公(前381—前338年)。名渠梁。献公子。前361年即位。与齐、楚、魏、燕、韩、赵并立,当时诸侯轻视秦国。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战。从此秦国日益富强,屡胜魏军,渡过洛水向东拓地,夺取魏城安邑。前350年由雍迁都咸阳。
[2]河、山以东:即黄河、崤(xiáo)山以东。 淮:即淮河。古称淮水。中国四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今河南、安徽等省,至江苏省入洪泽湖。
[3]郑:即郑县。在今陕西华县。 洛:即北洛河。一名北洛水,在今陕西省。 上郡:郡名。战国魏文侯置。秦时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汉中:即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时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 巴:这里指巴郡,秦惠文王时灭巴国置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黔(qián)中:即黔中郡。战国楚国置。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后地入秦。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
[4]翟(dí):通“狄”,古族名。 摈(bìn):排除,遗弃。 会盟:古代诸侯之间的集会、订盟。
[5]发愤:发奋振作。
【译文】
周显王扁七年(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其子孝公即位。当年孝公二十一岁。这时黄河、崤山以东有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强国,淮河与泗水流域之间有十几个小国并存。楚国和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北起汉中郡,南到巴郡和黔中郡。他们都把秦国视为未开化的夷狄排斥在外,不允许秦国参加中原大国的约盟活动。为此,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广施恩德,修明政治,立志要使秦国富强起来。
【原文】
八年,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1]。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2]。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3]。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4]。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5]。
【注文】
[1]穆公: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子。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在位时选拔贤能,任用蹇叔、百里奚、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淆(今河南三门峡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周天子致贺,秦自此强大。 岐(qí):即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戎(róng):中国古代族名。西北民族之一。殷周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时有已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蛮戎七种。秦国西北有狄豲(huán)邽(guī)翼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战国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居山谷,均有头目。一说“戎”在殷代为猃(xiǎn)狁(yǔn)、绲(gǔn)戎、犬戎等,后因移动而加地名为之区别。旧时,“戎”或“西戎”是中原人对西北各族的泛称之一。 伯:即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为一方之长。
[2]厉、躁、简公、出子:战国前后相继的秦国国君。嬴姓。厉:即秦厉共公(?—前443年)。又作秦共公、秦刺龚公。悼公之子,继悼公即位。躁(zào):即秦躁公(?—前429年)。秦厉共公子,继厉共公即位。前442年至前429年在位。即位后南郑(今属陕西)曾发生反叛,义渠伐秦至渭河南。简公:即秦简公(?—前400年)。公元前414年至前400年在位。战国时秦国国君。名悼子,秦怀公子。在位时,魏军西进,尽占河西(今陕西北部黄河与北洛水间的地带)。疏浚洛水,建城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以加强防御,又实施令吏带剑、初租禾等措施。出子:即秦出子(前388—前385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86年至前385年在位。秦惠公子即位二年,大庶长菌改迎立灵公之子公子连(献公)于河西,出子与母被大臣所杀。 遑(huáng):空闲,闲暇。
[3]先君:前代君主。
[4]镇抚:安抚。 徙:迁移。 栎(yuè)阳:战国时秦之都,在今陕西西安。
[5]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年):战国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商鞅、商君鞅、商君。少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孙痤家臣,痤死,西入秦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得孝公信任。从孝公时起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其后,迁大良造。率师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卬。以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孝公死,惠文王立,因遭诬陷,举兵反抗,兵败被杀,处以车裂。
【译文】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秦孝公通令全国说:“从前我国的先君秦穆公,立足岐山、雍地之间,修明德政,加强武备,东平晋国之乱,使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向西称霸于戎狄等族,拓地达数千里,被周天子封为方伯,各诸侯国都前来祝贺,为后世开辟了基业,极其光彩荣耀。后来恰逢秦厉公、躁公、简公与出子在位时社会相继不安定,国家动乱不止,政局不稳,无暇顾及国外事务。魏、赵、韩三国攻占先君所辟河西地,给秦国带来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后,平定安抚边境,将都城迁到栎阳,并准备向东征伐,收复秦穆公时的故土,恢复穆公时的政令。我每当想到先君未竟之志,常痛心不已。不论宾客或臣民,有能献计献策,使秦国强盛,我将封他高官,赏给他土地。”卫国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1]。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2]。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4]。”王嘿然[5]。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6]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7]!”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8]。公大悦,与议国事。
【注文】
[1]庶孙:旁支。与嫡孙相对,指妾媵(yìng)所生之子及其系属。 刑名之学:战国时代法家的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强调循名责实,强化君主专制。刑通“形”,故刑名也作“形名”。
[2]公叔痤(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大臣。曾任魏武侯、魏惠王相国。魏惠王时率军战胜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擒赵将乐祚。魏惠王赏以田一百万亩,他辞谢,说是吴起教导有方,是部下巴宁、爨(cuàn)襄之功,魏王因赏巴宁、爨襄各田四十万亩,赏吴起后裔田二十万亩,又赏他田四十万亩。同年,他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被秦军击败俘虏。
[3]会:恰好,正好。 魏惠王(前400—前319年):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名罃(yíng)。魏武侯之子。在位时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在位时魏国在七国中最强盛。曾于逢泽会诸侯,称王,是中原诸侯中首先称王者。后屡遭秦国击败,先后失去河西、上郡。去世后其子嗣即位,即魏襄王。在位时开凿了黄河至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县西)间的大沟及鸿沟的一段,对农田灌溉与水运有重要作用。 讳: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的话。
[4]中庶子:官职名。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国负责掌管诸侯、卿大夫之子的教育。汉代以后成为太子属官。 举国:整个国家。
[5]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沉默无言的样子。
[6]谢:认错,道歉。
[7]悖(bèi):指谬误,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8]嬖(bì)臣:受宠幸的近臣。 景监(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秦人。有宠于秦孝公。商鞅闻孝公求贤令而西入秦,通过他求见孝公。开始三次进说,均不中旨。他也受到孝公斥责,但仍荐之不止。终使孝公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令秦一跃而为七雄之首。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子孙,喜好法家刑名之学,最初为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知道他贤能,有才干。还没来得及推荐,因身患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担心地问:“如果您的病万一不治,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纪轻,却有奇才大略,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了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去。公孙痤又立即向公孙鞅道歉说:“我做事历来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因此先替国君谋划,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说:“国君既然不听信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信您的话来杀我呢!”所以一直没有逃走。惠王离开公孙痤之后,对左右侍从们说:“公孙痤病得很厉害,真是让人心痛啊!他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然后又劝我杀掉他,这岂不是荒唐吗?”于是公孙鞅来到秦国,经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谋略,秦孝公听了很高兴,便和他商讨国家大事。
【原文】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1]。”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2]。”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4]。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5]。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6]。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7]。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8]。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9]。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10]。
【注文】
[1]法:仿效。
[2]甘龙(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秦国大夫。主张“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建议秦孝公因民而教,据旧法而治,与大夫杜挚(zhì)一起反对商鞅变法。
[3]溺(nì):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不肖(xiào)者:小人,不成材之人。 拘:拘束、限制。
[4]左庶长:爵位名。战国时秦设置。为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庶长,意为众列之长。秦汉两代因之。秦时多以军功得之。汉武帝时,卜式曾多次捐助财物,赐爵左庶长。
[5]什伍: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十家相连,互相担保,叫什伍。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收司:相互检举告发,一家有罪,九家相连纠坐。 连坐:一人犯罪他人连带受罚的规定。战国秦商鞅变法时所创。秦法又有军事连坐,战争期间一人逃亡而同伍其余四人连坐,主将战死而卫兵连坐。后代也多沿用。
[6]率(lǜ):规格,标准。
[7]僇(lù):同“戮”。努力,尽力。 粟:谷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小而密集,籽实去皮后就是小米。旧时泛称谷类。 复:免除(赋税、徭役)。 末利:古指工商业。 怠(dài):懒惰,松懈。 收孥(nú):收其室家,没为官奴婢。
[8]宗室:与君主同宗族之人。 属籍:属,隶属。隶属宗室之籍。
[9]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10]芬华:茂美。引申为荣耀显达。
【译文】
周显王扁十年(前359年),公孙鞅准备变法,秦国贵族们都反对。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对普通百姓,不能和他们一起商讨开创的事业,只能和他们分享事业成功的快乐。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与大众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墨守成规。”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旧规章处理政事,官员们做起来熟悉,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一般都安于旧习俗,学者也局限在自己的见闻中,这两种人,可以任他们为官,使其守法,但不能和他们讨论旧章以外开创的事。有智慧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接受法规制约;贤能的人变革旧的礼制,庸碌的人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很好。”于是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命令。新法规定将五家编为“伍”、十家编为“什”,彼此监督,一家犯法,株连同什伍之家。检举揭发罪犯与杀敌立功受同等的赏赐,隐情不报藏匿罪犯与叛国投敌受同样处罚。建立军功的人按军功标准给予封爵和奖赏;私下斗殴,依据情节轻重给予惩罚。努力从事本业、辛勤耕织使粮食布匹丰收的人,免除其赋税徭役;因懒惰又不务正业而贫穷,罚全家为国家的奴隶。即使是帝王宗室成员,没有军功也不能载入宗室名册。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并以等级确定田宅、奴隶、衣服的数量。有功劳的可显示荣耀,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1]。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2]。乃下令。
【注文】
[1]募:广泛征求。 金: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
[2]辄(zhé):总是、就。
【译文】
法令制定后,并未立即公布,公孙鞅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栎阳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招募百姓中能将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公孙鞅又说:“能搬走的赏五十金。”有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立刻获得五十金。这时,公孙鞅便下令颁布变法。
【原文】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1]。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明日,秦人皆趋令[3]。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4]。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注文】
[1]期(jī)年:一周年。
[2]公子虔(qián)(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秦孝公太子驷的右傅。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劓(yì)刑。孝公去世后,太子立,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造反,秦遂诛杀商鞅,灭其家。 公孙贾(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孝公时人。太子驷(秦惠文王)之师。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 黥(qíng):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做刑罚,后来也用于士兵,以防逃跑。
[3]趋令:服从命令。
[4]邑:城市,古时县的别称。
【译文】
变法推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来到都城议论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又触犯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令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位居上层的人带头犯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能对他实施刑罚,于是刑罚处罚了他的右傅公子虔,又以黥刑(脸上刺字涂墨)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听说后,便都开始遵守法令。法令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中没盗贼的景象,百姓为国奋勇作战,不敢私下械斗,乡村城镇都得到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把他们全都驱赶到边境去。自此之后,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1]。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韩懿侯薨,子昭侯立[4]。
【注文】
[1]信:信誉。
[2]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作战,鲁国三次失败,鲁庄公请求献遂城的土地与齐求和,后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kē,古邑名。春秋、战国时的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地会盟,鲁国将军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在盟誓坛上胁迫齐桓公归还鲁国的土地,桓公只好答应。事后桓公后悔,想杀掉曹沫,齐国丞相管仲不同意,齐国终于还回侵占鲁国的土地。 齐桓公:参见前“桓、文”条注。 曹沫(生卒年不详):即曹刿(guì)。刿一作翙(huì)。春秋时鲁国人。鲁庄公时,齐攻鲁,他随庄公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建议庄公待齐军三鼓气竭,即击鼓反攻。庄公依计,遂获大胜。又传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相会,他持剑相从,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鲁失地。 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春秋时期,晋文公进攻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间谍出城来报告说:“原国很快就要投降了。”军吏们也要求继续围困原城,但晋文公却下令退兵,以表示信守围攻三天的决定。待晋兵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原:古国名。姬姓,西周初封国,在今河南济源西北。 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魏文侯(?—前396年),战国时魏国的国君。一次在与群臣饮酒时,天下雨,魏文侯想起他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当日要打猎,便亲自去告诉虞人因下雨不能打猎了。
[3]粹白:粹,纯,不杂。纯粹。 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的苛求。 诈力:欺诈与暴力。 畜(xù):抚养,养育。
[4]韩懿(yì)侯(?—前363年):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元前374年至前363年在位。名若山。韩哀侯子。公元前374年,韩严杀哀侯而立之,并改元。韩懿侯时,乘魏乱,与赵合兵攻魏,助魏公子缓争位,败归。同年,韩、赵迁晋桓公于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晋亡。 昭侯:即韩昭侯(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韩国国君。前362年至前333年在位。即位不久,任申不害为相,修术行道,循名责实。在位三十年,国势安定,诸侯不敢来侵伐。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的法宝。国家的保卫要依靠民众,民众的保护要依靠信誉。不守信誉,国家就不能驱使民众,失去民众,国家就无法保住。所以古时的君王不敢欺骗天下,建立霸业的人不敢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欺骗他的邻国,欺骗他的百姓,甚至于欺骗他的兄弟、父子。上级不信任下级,下级不信任上级,上下之间离心离德,直到失败为止。靠欺骗方法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当年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背弃与虞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废除搬木杆赏赐的承诺,这四位君主治国之道虽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尤为刻薄,他们都处在春秋战国的攻伐时代,社会都争相用欺诈来谋取利益,尚且不敢忘记依靠树立信誉来笼络民众,更何况在天下安定时候的当政者呢!韩懿侯去世,子韩昭侯即位。
【原文】
十一年,秦败韩师于西山[1]。
【注文】
[1]西山: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境内熊耳山以西的地方。
【译文】
周显王扁十一年(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的军队。
【原文】
十四年,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1]。
【注文】
[1]杜平:古邑名。战国时秦邑,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境内。
【译文】
周显王扁十四年(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举行会盟。
【原文】
十五年,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1]。
【注文】
[1]元里:地名,在今陕西澄城县南。 少梁:古邑名。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灭于秦,称少梁邑。后属晋。战国属魏,又入秦。秦惠王时改名夏阳。
【译文】
周显王扁十五年(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国的军队。斩首七千人,占领少梁。
【原文】
十七年,秦大良造卫鞅伐魏[1]。
【注文】
[1]大良造:爵位名。也作大梁造、大上造。秦国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级。为高级贵族爵位,常为国君出谋划策和统兵作战。
【译文】
周显王扁十七年(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公孙鞅率军攻打魏国。
【原文】
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1]。
【注文】
[1]固阳:此固阳即西汉时的稒阳县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古城湾。
【译文】
周显王扁十八年(前351年),秦国公孙鞅率军围攻魏国的固阳,迫使固阳归降。
【原文】
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2]。废井田,开阡陌[3]。平斗、桶、权、衡、丈、尺[4]。赵成侯薨,太子肃侯立[5]。
【注文】
[1]商鞅:参见前“公孙鞅”条注。 冀阙(què):冀,记之意;阙系宫殿、陵寝、祠庙等前面的附属建筑,多是成对建置,先立较高的砖石台基,台上建单层或有重檐房屋。冀阙也称魏阙,古时宫廷外的门阙,朝廷所下教令,当记于此门。
[2]令:这里指县令,官名。简称令。为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战国时韩、赵、魏和秦、齐等国已称令。 丞:官名。辅佐官统称。战国时县丞称丞,为县令副职。
[3]井田: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所谓“井田”,以一方里为一井,一井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各耕种一百亩,余下一百亩,八十亩为公田,二十亩为卢舍。 阡陌:也作千百、仟佰。指田间的道路。
[4]平:治理,整治。 桶:量器,即后代的斛。 权:秤锤。 衡:秤杆,秤。
[5]赵成侯(?—前350年):战国时赵国国君。名种,赵敬侯之子。因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邯郸君。前374年至前350年在位。在位时攻卫,取乡邑七十三,使卫更弱小。后又攻齐至甄(今山东鄄城北),与韩迁晋桓公于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晋遂绝祀。其后,又攻齐至长城,而邯郸亦为魏所攻破,魏又以邯郸还赵,盟于漳水之上。 肃侯(?—前326年):战国时赵国国君。名语。赵成侯之子。公元前349年至前326年在位。在位时与魏惠王会于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攻打魏国的首垣邑(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后又攻魏,围魏之黄城(今河南内黄西),不能下,赵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南长城,以防齐、魏。后屡与齐、魏战,互有胜负。
【译文】
周显王扁十九年(前350年),秦国公孙鞅在咸阳修建宫廷翼阙,并把国都迁到咸阳。又下令禁止居民父子、兄弟同室休息。把许多小乡镇村落合并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等官员,一共设了三十一个县。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打破旧的土地疆界。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赵成侯去世,太子赵肃侯即位。
【原文】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1]。
【注文】
[1]赋税: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译文】
周显王扁二十一年(前348年),秦国公孙鞅改革赋税制度,并颁布施行。
【原文】
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1]。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2]。
【注文】
[1]致:使处于。 伯(bà):通“霸”。诸侯盟主。
[2]逢泽:战国时魏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
【译文】
周显王扁二十六年(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国国君为诸侯之长,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秦孝公令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逢泽与各国诸侯会盟,并一起朝拜周显王。
【原文】
二十九年,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1]。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2]。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3]。”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4]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5]。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6]。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7]。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8]。
【注文】
[1]譬(pì):比喻、比方。
[2]阨(ài):通“隘”,险要。 山东:即指崤山以东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
[3]畔(pàn):通“叛”。 乡(xiàng):通“向”。
[4]相距:对峙。距通“拒”。 遗(wèi):送交。 公子卬(áng)(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将。魏惠王时,秦公孙鞅伐魏,公子卬率师抵御。公孙鞅诈与其结盟,却暗藏埋伏,他遭袭击而被俘虏,魏军大败。 书:信。 (huān):通“欢”。
[5]甲士:披甲的战士。泛指士兵。
[6]去:离开。 大梁:都城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战国时魏国都城。
[7]商於(wū):古地名。“商”和“於”两邑的合称,在今陕西商洛境内。
[8]楚宣王(?—前340年):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名良夫,赵悼王之子,楚肃王弟。公元前369年至前340年在位。在位晚年,秦用公孙鞅变法,南侵楚地。 威王商:即楚威王(?—前329年)。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名商,楚宣王的儿子。曾北伐齐国,败齐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
【译文】
周显王扁二十九年(前340年),公孙鞅对孝公说:“秦国与魏国,如同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居于险要的山岭以西,建都在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占据崤山以东的地利。当国势强盛时就会向西侵略秦国,国力衰微时便向东收土自保。当今秦国在您圣明贤德领导下,国势强盛,而魏国前几年已被齐国打败,各诸侯国都背叛了他,我们可趁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我们的攻击,就会向东迁徙,然后秦国就可占据黄河、崤山的险固之地,向东制服各诸侯国,这是帝王的宏伟大业。”秦孝公听取了公孙鞅的建议,派他带领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抗。两军对垒,公孙鞅送信给公子卬说:“当年你我是好朋友,现在都成为两国的将领,我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见面缔结盟约,快乐地痛饮一番后,罢兵回国,使秦、魏两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于是前来与他见面,双方盟誓完毕,正在畅饮时,公孙鞅埋伏的武士偷袭并俘虏了公子卬。秦军乘势攻打魏军,魏军惨败。魏惠王得知兵败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派使者以献出河西之地的条件向秦国求和。被迫离开安邑,迁都大梁。这时魏惠王叹息说:“我真悔恨当初没听公孙痤的话!”秦孝公封给公孙鞅商於的十五个县,故号称商君。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芈商即位为楚威王。
【原文】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1]。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纳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2]。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3]。
【注文】
[1]惠文王:即秦惠王(前356—前311年)、秦惠文君。战国时秦国国君,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即位开始,车裂公孙鞅,但对新法无所更改。亲政后,派大良造公孙衍擒魏将龙贾,魏献河西地于秦。推行连横策略。其后,用司马错之策,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破蜀军于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灭蜀。又使魏章大破楚军于丹阳,俘虏屈匄(gài)等将领七十余人,取楚汉中之地。
[2]之:往。 郑:古国名。姬姓。周宣王时封弟友(郑桓公)于郑(今陕西华县东)。西周末年迁徙至东虢(ɡuó)和郐(kuài)之间。后犬戎杀幽王,并杀桓公。郑武公即位,灭郐及东虢,取其地,建立郑国。居今河南中部,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颇强。郑简公时,子产执政,实行改革,使郑国得到发展。后渐衰弱,为韩所灭。
[3]车裂:又称(huàn)、刑,俗称“五马分尸”。古代一种酷刑。将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快跑),撕裂尸体。春秋时即有此刑,战国时也常见。 徇(xùn):对众宣示。此指示众。
【译文】
周显王扁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因公子虔的门下人诬告公孙鞅要谋反,秦惠文王派官吏追捕他。公孙鞅逃到魏国,魏国人拒绝接纳,又将他送回秦国。公孙鞅和他的门徒到了商於,发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出动军队攻打公孙鞅,杀了他,将尸体车裂示众,并诛杀其全家。
【原文】
三十四年,秦伐韩,拔宜阳[1]。
【注文】
[1]拔:攻下;攻取。指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宜阳:古邑名。战国韩地,在今河南宜阳西。
【译文】
周显王扁三十四年(前335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攻占宜阳城。
【原文】
三十六年。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1]。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2]。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3]。”
【注文】
[1]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三国前作雒阳,三国魏改洛阳。后也有通用。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为成周城所在。战国改称雒阳,以在雒水北得名。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所。 苏秦(生卒年不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从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刺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说(shuì):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自己的意见。
[2]燕(yān):即燕国。本作郾、匽。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召公奭(shì)。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蓟(jì)(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燕王哙时,因内乱,一度被齐攻占。燕昭王时,曾占齐国七十余城。同时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向东北扩展,设立了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昭王去世后,被齐打败,所得齐地全部失去。后被秦攻破,燕王喜迁到辽东。前222年为秦所灭。 文公(?—前333年):釐公之后。前361年即位。前334年,苏秦来燕游说合纵抗秦,他赐予车马金帛使之至赵联合赵肃侯,合纵成功,苏秦任从约长。秦惠王为分化合纵局面,与燕联姻,以女为燕太子妻。前333年病死。 被(pī):通“披”。
[3]从(zòng)亲:从,同“纵”。结为合纵的盟约国。
【译文】
周显王扁三十六年(前333年)。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惠文王献兼并天下的计策,秦王没有采纳。苏秦离去后到燕国游说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没受到敌人的攻击,是赵国在南面做屏障。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必须远行千里之外;赵国若是攻打燕国,只在百里之内。现在不担忧百里之内的忧患,反倒重视千里之外的事,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愿大王能与赵国合纵结好,成为亲密无间的命运共同体,那么燕国必然就没有忧患了。
【原文】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1]。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2]。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3]。臣以天下之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4]。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挠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5]”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6]。
【注文】
[1]害:患。
[2]蚕(cán)食:比喻逐步占领。 傅:通“附”。附着。
[3]规:相劝、谋划。
[4]衡人:主张连横的人。 与(yù):参与;在其中。 愒(hè):通“喝”。恐吓。
[5]洹(huán)水:古水名。即今河南北境安阳河。源出林州市隆虑山,东流经安阳市、县至内黄县北入卫河。 通质:古代列国互派人质,作为守信的保证。 挠:扰乱、阻止。 从(zòng):通“纵”。 摈(bìn):排除。
[6]说(yuè):通假字,同“悦”。 尊宠:尊重宠幸。 赉(lài):赐予。
【译文】
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辆马匹,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这个时代,崤山以东地区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对秦国构成威胁最大的也不如赵国,然而秦国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害怕韩国、魏国在后面算计他。秦国如果攻打韩、魏两国,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可以慢慢地蚕食他们,直至逼近国都为止。韩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会臣属于秦;秦国没有韩、魏在背后的算计,就会把战祸转移到赵国。我根据天下地图分析,各诸侯国的土地面积总和是秦国的五倍,猜想总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为一体,共同向西进攻秦国,秦国一定被攻破而灭亡。现在主张连横的人都想说服各国以割地的方式去结好秦国,成就秦国的霸业,他们个人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而对本国遭受秦国的危害却毫不担忧。所以这些人日夜以秦国的权势恐吓各诸侯,以使他们割让土地。因此我希望大王要认真仔细考虑一下!我私下为大王打算,不如使韩、魏、齐、楚、燕、赵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让天下各国的将相在洹水上会盟,互换人质,缔结盟约,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六国中的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是阻挠,或去救援。如果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去讨伐他!’各诸侯国结成联盟对付秦国,秦国必定不敢派兵出师函谷关来侵略崤山以东的国家了。”赵肃侯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优待苏秦,并很尊重宠信他,给了他丰厚的赏赐,派他去联合各诸侯国。
【原文】
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余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1]。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2]。
【注文】
[1]犀(xī)首:即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今陕西华阴市东人,初为秦大良造,后为魏国将,主张各国合纵抗秦。曾发起燕、赵、中山、韩、魏国“五国相王”,后为魏相。犀首,本是魏国的官名,因公孙衍任此官,故又称公孙衍为犀首。 龙贾(生卒年不详):魏将。魏惠王时秦大良造公孙衍攻魏,率军御之,在雕阴大败,被擒。魏献河西地予秦。 雕阴:战国魏邑。因在雕山西南得名。在今陕西甘泉县南洛河西岸。
[2]败:打败。使……战败。 从约:合纵之约。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人。魏国贵族后裔。传曾学于鬼谷先生。先游说于楚,后入秦,秦惠文王时为相,采用连横策略,使秦占有河西、上郡及河东、河南部分土地。后为魏相,劝魏背纵约而事秦,被逐回秦。其后,由秦至楚,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劝楚背齐亲秦。连横之策使秦占有三川、巴蜀、上郡、汉中之地,他以功封五邑,号武信君。秦武王即位,被逐之魏,相魏一岁而卒。
【译文】
适逢秦国派犀首为大将率领大军去攻打魏国,击败了魏军四万多人,擒获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又准备继续向东进军。苏秦担心秦兵攻打赵国将会破坏各国联合一致对秦的计划,考虑到没有别人可派到秦国去游说,便用计策激怒张仪,让他前往秦国。
【原文】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1]。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2]。秦王说之,以为客卿[3]。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注文】
[1]鬼谷先生(生卒年不详):也称鬼谷子。战国时人,居于鬼谷,因此为号。擅长养生持身和合纵连横之学。
[2]舍(shè)人:官名。战国及汉初王公贵官都有舍人,是对亲近左右的通称。 赍(jī):怀抱着,带着。 金币:古代泛指金属货币。
[3]客卿:官名。古代指其他诸侯国人在本国做官,战国时秦、齐、燕、赵等国都设置。地位为卿,以客礼相待。
【译文】
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如张仪。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没有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被困于楚国,苏秦故意将他召回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想到各国只有秦国能对赵国形成威胁,于是他到秦国。苏秦私下暗派门下小官,带着金钱资助他,才使张仪见到秦王。秦王很高兴,任命他做客卿。这时苏秦派来的人与张仪告辞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军攻打赵国将会破坏合纵盟约,认为只有您才能执掌秦国国政,因此才故意激怒您,并派我暗中资助您费用,这些都是苏先生的计谋。”张仪感慨地说:“哎呀!原来我的行动都是在苏先生的安排当中,自己却全然不知,可见我比不上苏先生这已是很明显的了。请代我感谢苏先生,在苏先生用事的时候,我张仪绝对不再说别的!”
【原文】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1]。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2]。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3]。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4]。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5]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谓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注文】
[1]宣惠王(?—前312年):又称韩威侯。韩昭侯子。前333年即位。前325年,魏兵伐韩,败韩将韩举。前322年自称为王,与赵王会于区鼠。前319年,秦兵攻韩,败韩军于鄢(yān)。次年,魏、赵、韩、楚、燕五国合纵攻秦。第二年秦攻三晋,大败韩、魏等军于修鱼,虏韩将申差。韩相公仲建议赂秦合攻楚,不听,秦增兵伐韩,前314年,秦大败韩军于岸门,韩只得以太子仓为质向秦求和。前312年,与秦合兵攻楚,大破楚军丹阳,斩首八万。 带甲:春秋末年、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带甲胄而得名。
[2]超足而射:其意是抬脚踏弩射箭。 暇(xiá)止:指没空闲时间停止。
[3]跖(zhí)劲弩(nǔ):跖,翻踏。指脚踏劲弩发射。射弩时,人坐着,抬起脚去踏弩,用手搬动引发机关,立即发射。
[4]宜阳:古邑名。战国属韩,西接于秦境,地当函谷出兵之路。在今河南洛阳西。 成皋(gāo):古邑名。春秋时郑邑。原名虎牢,后改。战国属韩。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sì)水镇西。此地形势险要。
[5]鄙:郊野之处。
【译文】
于是苏秦又去劝说韩宣惠王:“韩国方圆九百多里的土地,有甲士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于韩国。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连射百发而不停止。以韩国勇猛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带上强劲的弩弓,手拿锋利的宝剑,以一当百不成问题。如果大王屈服于秦国,秦国一定要你割让你的宜阳、成皋两城。今年给了,明年又提出割让别的地。这样下去将无地可给,如果不给就会前功尽弃引来祸端。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以有限的地应付无穷的贪欲,这就像常言说的花钱买怨恨,自找苦吃,没打一仗就丢了土地。俗话说:‘宁为鸡头,不做牛尾。’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落个牛尾的名声,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羞愧!”韩宣惠王接受了苏秦合纵的建议。
【原文】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1]。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2]。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3]。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4]。”魏王听之。
【注文】
[1]庐庑(wǔ):庐,村屋或田间小屋;庑,大屋。房屋。 数(cù):密。 刍牧:放养牲口。
[2]绝:断。 輷(hōng)輷殷(yǐn)殷:輷輷,同“轰轰”,象声词。殷殷,震动声。形容车马奔驰震动的声音。
[3]苍头:战国时以青巾裹头的军队。 奋击:奋力击敌。也指能奋力击敌的士卒、精兵。 厮(sī)徒:古代指服贱役的人。
[4]熟:经久而深入;精审。 敝邑:古代称自己国家的谦辞。 诏(zhào):本指告知,训诫。秦始皇后,专指皇帝所发命令。
【译文】
苏秦又到魏王那里说:“大王的领地方圆上千里,表面上看地方虽然不算大,然而村镇房屋非常稠密,几乎到了找不到放牧的地步。人口稠密,车马众多,日夜行驶不绝,轰轰隆隆,像三军行走那样热闹。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实力不弱于楚国。现在我还听说大王的士兵,武士有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奋击军二十万,服杂役的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却听从群臣的浅见,想去臣服秦国,希望大王详加考虑。因此赵王派我向您建议,共立盟约,望您明察决断。”魏惠王同意了他的说法。
【原文】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1]。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2]。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3]。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4]。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5]。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6]。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7]。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8]。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9]。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注文】
[1]齐王:即齐宣王(?—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田姓,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任命田婴、储子为相,整饬吏治,国势渐强,加强合纵同盟,以抵抗秦国。齐宣王六年(前314年),乘燕国内乱,派军进攻燕国,几乎灭燕。因齐军暴虐,燕国民众纷起反抗,被迫撤退。在位期间继其祖齐桓公、父齐威王在稷下设置学宫,广揽学者、游士,任其各抒己见,讲学议论,使稷下之学臻于极盛。 四塞之国:四面都有险要屏障的国家。《战国策·齐策一》:“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鲍彪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带甲:披甲的将士。 丘山:土山。
[2]三军:指周代诸侯大国上、中、下军的合称。 五家:指齐国的临淄、平陆、阿、即墨、莒(jǔ)五个都。战国时,齐国曾建置五个都,与其他国家的郡相当,都设有选练的常备兵。 雷霆(tíng):这里指作战的威力极大。 倍:翻。 泰山:山名。古代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春秋时改泰山。为中国“五岳”之一。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绝:穿过;越过。 清河:河名。黄河经淇水的一段称清河,自今河北馆陶县至威县。 涉:徒步渡水。 渤海:我国的内海,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 临淄(zī):古邑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北旧临淄县城西北。 度(duó):推测;估计。
[3]斗鸡、走狗、六博、阘(tà)鞠(jū):指古代的各种游戏。斗鸡,鸡与鸡相斗的游戏。走狗:纵狗行猎。六博,也作六簙、陆博。共十二枚棋子,黑白各六,每人六枚相博,故名六博。阘鞠,也作踏鞠,是一种踢球游戏,鞠,古时的一种皮球,内充实毛,可用脚踢,也可用棍打。
[4]车毂(gǔ)击:车轮的轴互相碰击。 摩:摩擦,蹭。 连衽(rèn)成帷:指人的衣襟连起来成了帷帐。衽:衣襟。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的汗,甩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5]境壤:边界的土地相连接。
[6]决:决断,决定。
[7]阳晋:古邑名。战国卫邑。在今山东郓(yùn)城县西。 亢(kāng)父:古邑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西南。 方轨:指两车并行。
[8]狼顾:狼走路时常回头张望,以防后面袭击。这里比喻心里不踏实,有后顾之忧。
[9]恫(dòng)疑:恐惧、怀疑。 虚喝:虚张声势吓唬威胁。 骄矜(jīn):傲慢、骄傲自大。
【译文】
苏秦又到齐国去游说齐王说:“齐国四面险要,土地两千余里,披甲士兵数十万,粮食储备堆积如山。精锐的齐国三军,可抵挡五国的兵力,进攻如飞箭迅速,作战如万钧雷霆,撤退时如风雨消失,无影无踪。有了他们,即使军队需要兵丁,也不需翻泰山、过清河、越渤海去征取。临淄城内有七万户居民,以我推测,每户男子不少于三人,不必到边远的乡县去征兵,仅临淄城里能当兵的人就够二十一万。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的人没有不斗鸡、遛狗、下棋、踢球的。临淄街道上,车多得轴头相互碰撞,人多得肩挨肩,他们的衣襟连起来成了帷帐,众人挥起汗来如下雨一般。韩、魏两国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与秦国边境接壤的缘故,双方作战,用不了十天,胜负存亡就可决定。韩国、魏国如果战胜了秦国,则兵力也损失过半,四方边境难以坚守;如果败给了秦国,国家便面临着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交战很慎重,常常表示出忍让屈服。如今秦国进攻齐国就不同了,秦军要背靠韩国、魏国的领土,经过卫国阳晋的要道,再通过亢父的险要地段,车辆不能并行,骑兵只能单行,只要派一百名士兵守住险要,即使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虽然想冒险深入,却又畏惧韩国、魏国在其背后活动,所以秦军疑心重重,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贸然进攻齐国。由此看来,秦国难以侵犯齐国是明摆着的。你们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却想向西屈从于他,这是齐国群臣的失策。现在还好,齐国没有俯首屈从秦国之名,却有强国之实,因此我希望大王要稍加注意谋划此事!”于是齐王也听取了苏秦的建议。
【原文】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1]。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2]。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3]。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4]?”楚王亦许之。
【注文】
[1]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
[2]四时:四季。
[3]委社稷(jì):这里是说把国家政权与祭祀祖宗的处所都托付、隶属于楚国。 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 练士厉兵:操练士兵,磨快兵器,准备作战。
[4]衡合:又称“连衡”或“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为对抗关东六国合纵抗秦的战略,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六国远交近攻,以瓦解六国的反秦联盟。
【译文】
于是苏秦又到西南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方圆有六千余里,披甲士兵有百万,战车有一千辆,战马有上万匹,存粮可供十年之用,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最担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衰弱,秦国强盛则楚国弱,两国势不两立,无法并存。所以我为大王着想,不如与其他几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一年四季向您进贡,接受大王的抗秦命令;再把江山社稷、宗庙都交付给您,加紧训练士兵,建造武器,一切听您的指挥。由此看来,若施行合纵结盟则各国割地去归附楚国,若要连横楚国则需割地去归附秦国,这两种策略相去甚远,不知大王您要选择哪一种呢?”楚王也听从了他的劝说。
【原文】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1]。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2]。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齐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燕文公薨,子易王立[3]。
【注文】
[1]从约长:合纵之约的盟主。
[2]车骑辎(zī)重:车辆马匹及携带的物资。
[3]齐威王(?—前320年):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田氏,名婴齐(一作因齐)。齐桓公田午之子。初好淫乐,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诸侯并侵。后起而图治,赏罚分明。先后任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虚心纳谏,国力渐强。继其父桓公在国都临淄招揽文士。扩建长城。大败魏军于马陵,迫使魏惠王到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互尊为王。战国诸侯称王(楚除外)自此始。 宣王:即齐宣王。参见前“齐王”条注。 易王:即燕易王(?—前321年)。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32年至前321年在位。燕文公子。初立,齐即攻燕,取十城,既而复归之。后,魏公孙衍倡议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燕与赵、中山始称王。
【译文】
于是苏秦成为六国合纵联盟的盟约长,同时也兼任六国的丞相。当他从楚国北归赵国复命时,当时车马行装之多,可与君王相比。这一年韩国的高门建成,韩昭侯去世,其子韩宣王即位。齐威王去世,其子宣王即位。燕文公去世,其子燕易王即位。
【原文】
三十七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1]。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2]。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注文】
[1]让:责备,谴责。 使:出使。
[2]从约皆解:指合纵联盟瓦解。
【译文】
周显王扁三十七年(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跟他们共同出兵攻打赵国,以此破坏六国盟约。赵肃侯指责苏秦,苏秦非常害怕,请求派遣他出使燕国,共同对齐国进行报复。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盟约就土崩瓦解了。赵国掘开黄河水去淹齐、魏的军队,齐国、魏国的联军才撤离。
【原文】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1]。
【注文】
[1]阴晋:古邑名。又作华阴。战国时魏邑,后入秦,改名宁秦。在今陕西华阴东。 实:其实。
【译文】
魏国向秦国献出阴晋,作为与秦和解的条件。阴晋其实就是华阴。
【原文】
三十九年,秦伐魏,围焦、曲沃[1]。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2]。
【注文】
[1]焦:古国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又属秦。在今陕西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因焦水得名。 曲沃(wò):古邑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2]河西: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二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
【译文】
周显王扁三十九年(前330年),秦国出兵进攻魏国,围困焦、曲沃两地。魏国被迫献出少梁、河西两地给了秦国。
【原文】
四十年,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1]。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2]。
【注文】
[1]汾阴: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因在汾水之阴得名。即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西南庙前村北古城。 皮氏: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
[2]怀王槐(?—前296年):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名槐。楚威王之子。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被推为纵长。张仪以割商於六百里地为饵劝楚亲秦与齐绝交,楚从之。楚因未得秦地与秦战于丹阳失败,汉中地被占。后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与秦王约为兄弟,秦将上庸地还楚。秦以楚太子杀秦大夫为借口,与齐、韩等国攻楚。后与秦昭王相约在武关会盟,被骗入秦,秦以藩臣礼节相待,胁迫割地,不从,后死于秦。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年(前329年),秦国继续进攻魏国,渡过黄河,占领了汾阴、皮氏,又夺取了焦城。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芈槐即位。
【原文】
四十一年,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1]。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2]。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仪归而相秦。
【注文】
[1]公子华:秦惠文王之子,名华。有军事才能,为当时秦国大将。 蒲阳: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境内隰(xí)县。
[2]公子繇(yòu)(?—前311年):秦惠王之子。一名“通”,又名“通国”。早年曾在魏国做人质。秦灭巴蜀后,惠王封其为蜀侯,陈庄为相。公元前311年,陈庄杀公子繇叛秦,后被秦军攻灭。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一年(前328年),秦国公子华与张仪率领军队围攻魏国蒲阳,占领了这座城。张仪建议秦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张仪于是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很厚道,魏国对秦国不可不讲礼义。”魏国就把上郡的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以表谢意。张仪回到秦国后被秦王任命做了国相。
【原文】
四十二年,秦归焦、曲沃于魏。四十三年,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1]。
【注文】
[1]武灵王:即赵武灵王(?—前295年)。战国时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在位时,改革军事,行胡服骑射,以防御游牧部族进攻。后又命将军、大夫、嫡子、代吏均胡服,国势渐强,灭中山国,破林胡、楼烦,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国力一度强盛。后传位于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后来在内讧中被围困在沙丘宫,饿死。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二年(前327年),秦国还给魏国焦城、曲沃两地。四十三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武灵王即位。
【原文】
四十四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四年(前325年),夏季四月戊午(初四日),秦国开始称王。
【原文】
四十五年,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1]。
【注文】
[1]陕:古邑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五年(前324年),秦国张仪率军攻打魏国,占领陕城。
【原文】
四十六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1]。
【注文】
[1]啮(niè)桑:啮桑津,又作采桑津,春秋时为晋地,今山西吉县西的黄河岸上。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六年(前323年),秦国张仪在啮桑与齐国、楚国的国相举行会盟。
【原文】
四十七年,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1]。
【注文】
[1]平周: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市西。 阴:暗中,暗地里。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七年(前322年),秦国张仪从啮桑回来后,被免去国相职务,改任魏国国相,企图让魏国首先依附秦国,然后使各诸侯国效法,魏王不肯依从。秦国便出兵进攻魏国,夺取了曲沃、平周两地,又暗中赏赐张仪更多丰厚的财物。
【原文】
四十八年,王崩,子慎靓王定立[1]。燕易王薨,子哙立[2]。
【注文】
[1]慎靓(jìng)王:即周慎靓王(?—前315年),战国时周王。名定。公元前320年至前315年在位。周显王之子。在位期间,周室微弱,诸侯皆称王。
[2]哙(kuài):即燕王哙(?—前314年)。战国时燕国国君。姓姬,名哙。燕易王之子。燕易王去世后即位,任子之为相。几年后将王位让给相国子之,国事都由子之决定。后国内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起兵叛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和子之都被杀。
【译文】
周显王扁四十八年(前321年),周显王姬扁去世,其子姬定即位为周慎靓王。燕国燕易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哙即位。
【原文】
周慎靓王二年,秦伐韩,取鄢[1]。魏惠王薨,子襄王立[2]。
【注文】
[1]鄢(yān):古国名。妘姓,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为郑武公所灭,后改称鄢陵。
[2]襄(xiāng)王:即魏襄王(?—前296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姬姓。公元前318年至前296年在位。魏惠王之子。魏襄王时,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五国军队失利而回。次年魏、韩、赵三国联军在修鱼为秦所败。后又派遣公孙喜为将,与齐将匡章、韩将暴鸢(yuān)大破楚军,韩、魏得楚国宛(yuān)、叶以北之地。还曾联合齐、韩连续攻秦,迫使秦归还部分所侵魏地。
【译文】
周慎靓王定二年(前319年),秦国进攻韩国,占领了鄢城。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即位。
【原文】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1]。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2]。
【注文】
[1]函谷关:即旧函谷关。战国时秦设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东自崤山,西至潼津,绝岸壁立,谷深道狭,深险如函,通称函谷,号称天险。因关在谷中而得名。
[2]逆:迎击;迎战。
【译文】
周慎靓王定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讨伐秦国,一直进攻到函谷关。秦国出兵抵抗,五国军队都被打败而逃亡。
【原文】
四年,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申差于浊泽[1]。诸侯振恐。
【注文】
[1]修鱼:古邑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 、申差(生卒年不详):均为战国时期韩国将领,曾与秦国将领赢疾在浊泽交战,兵败被俘。 浊泽:古湖名。又称涿泽。在今山西运城西南。战国曾为魏地。又为古邑名,一说在今河南长葛西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解州西。
【译文】
周慎靓王定四年(前317年),秦国于修鱼击败韩军,斩首八万人。在浊泽俘虏韩国将领、申差。各诸侯国都感到震惊恐惧。
【原文】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1]。
【注文】
[1]大(dà)夫:官名。战国秦至汉代,实行二十等爵制,大夫居第五级。此外有官大夫(六级)、公大夫(七级)、五大夫(九级)等名。
【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将苏秦刺杀。
【原文】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1]。夫诸侯之约从,盟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2]。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3]。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4]。”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5]。张仪归,复相秦。
【注文】
[1]梁:此处指魏国。公元前362年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名。 戍:军队防守。 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固:本,原来。
[2]恃(shì):依赖,仗着。
[3]不事:不侍奉。 卷: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原武故城西北。 衍(yǎn):古邑名。又称衍氏。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 酸枣:古邑名。春秋郑邑。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 劫:强取,掠夺,夺取。 毋(wú):不要,不可以,没有。
[4]赐骸(hái)骨:乞求赐还尸骨。此指“放我回去”。
[5]倍:古同“背”,背弃,背叛。
【译文】
张仪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地不足千里,士兵不到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没有名山大川可做屏障,士兵需要分守在楚、韩、齐、赵等国的边境,用以防守边塞亭障的士兵不少于十万人,所以,魏国的地势地貌本来就像一个天然的战场。各国联盟抗击秦国,结盟于洹水,成为兄弟关系,互相支持。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钱财互相争夺残杀,而各国想凭借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您确实不想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领卷城、衍城、酸枣等地,又去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的军队就无法南下,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南北合纵的通道被隔绝,大王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周密拿出对策,并且允许我回到秦国去。”魏襄王便背弃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且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重新恢复国相的职位。
【原文】
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1]。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2]。司马错请伐蜀[3]。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4]。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5]。”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6]。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7]。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8]。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9]。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10]。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燕王哙以国让其相子之[11]。
【注文】
[1]蜀:指古蜀国,从商代至战国都是方国,曾随从周武王伐纣。后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灭蜀,初置封国,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郡。
[2]险狭:指路险要狭窄。
[3]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后入秦为将。秦惠文王时,巴、蜀两相攻击,告急于秦,韩又侵秦,他力主伐蜀,取之,秦益强。秦昭王时蜀侯辉反,他率兵定蜀。后为左更(爵位名),率兵攻魏取轵(今河南济源东南),攻韩取邓(今河南孟州西),攻魏河内,迁秦人于河东;攻楚,迁秦人于南阳。又发兵陇西,因蜀攻楚,拔黔中地。
[4]三川:指今河南省境内黄河、洛水、伊水交汇的地方。 新城:古邑名。战国时韩邑。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 二周:公元前367年东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两侯国,二周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西周公在洛,东周公在巩,故称二周。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根据古代传说,夏禹时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作为传国之宝。 图籍:指地图和户口册。图是指绘制的地形图,籍指记载户口的数字。 挟天子以令于天下:挟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5]朝市:指朝廷与集市。 去:距离。
[6]博:取得。 三资:称王的三个条件。指地广、民富、德博。
[7]缮(shàn)兵:整治军队。缮,修缮;兵,兵士,此指军队。
[8]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周有四海环绕,位于西方者为西海,具体说法不一。
[9]天下之宗室:指周仍然被各诸侯国奉为天下之大宗。
[10]贬:降级。 蜀王(?—前311年):蜀王杜芦之子,立为太子。前316年,秦军灭亡蜀国,杜芦身死。太子被俘,被贬为蜀侯,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被陈庄所杀。 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陈庄(?—前310年):秦臣。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贬蜀王为侯,派陈庄为蜀国相国。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陈庄杀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被甘茂所杀。
[11]子之(?—前314年):战国时燕人。燕王哙于前321年即位后,任用子之为燕相。子之为相时,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因年老不再过问政事,从此“国事皆决于子之”。燕王又听信鹿毛寿的建议,效法尧以天下让与许由的故事,把燕国政权都交给子之。
【译文】
周慎靓王定五年(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乘机出兵讨伐蜀国,但又考虑蜀道狭窄艰险,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道:“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讲讲你的理由。”张仪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都城,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控制天下的版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服从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我听说,争夺名望要到朝廷,争夺利益要到集市。现在黄河、伊洛一带与周朝王室,就如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就自然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老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小国,又居于戎狄族首领的位置,政治上昏乱,如同夏桀和商纣王;以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获得它的土地足以使秦国的国土广阔辽远,占有它的财富足以使秦国的百姓生活富裕,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他们就会完全臣服。这样,我们灭掉一个国家天下人不认为残暴,获得四方的利益天下人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多得,名利双收,并获得止暴除乱的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落个恶名,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可太危险了。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两国关系密切。当周朝自知要失去重器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黄河、伊水、洛水三川的时候,两国会同心协力,共同抵抗,依靠齐国、赵国的支持,争取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的和解,甚至毫不吝惜地把九鼎送给楚,把土地割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阻止。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以出兵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十月攻取,取消了蜀王的称号,贬为侯爵,派遣陈庄任蜀相。蜀国归附于秦国,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对周围各国更轻视看不起了。这一年燕王哙将王权让给了燕国的国相子之。
【原文】
六年,王崩,子赧王延立[1]。
【注文】
[1]赧(nǎn)王延:即周赧王(?—前256年)。战国时周王。慎靓王之子,姬姓。公元前314年至前256年在位。东周最后一位国王。在位时,依附西周公,又曾依附于秦。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攻打韩国,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城镇)。西周恐惧,与诸侯联合隔断秦与阳城通路,秦派军伐西周,西周公降秦。周赧王死。至此周天子名实俱亡。
【译文】
周慎靓王定六年(前315年),周慎靓王去世,其子姬延即位,即周赧王。
【原文】
周赧王元年,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1]。齐伐燕,取子之醢之,遂杀王哙[2]。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3]。
【注文】
[1]岸门: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质:抵押,抵押品。 太子仓:即韩襄王(?—前296年)。名仓,宣惠王之子。公元前311年至前296年在位。为太子时曾到秦国做人质。在位期间推行申不害的法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经济亦有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皆有较大进步;但军事上屡败于秦,丢失西部门户宜阳。公元前296年去世,其子韩釐王继位。
[2]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3]湣(mǐn)王地:即齐湣王(生卒年不详),也作齐闵(mǐn)王、齐愍(mǐn)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之子。约公元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曾联合韩、魏,先后战胜楚、秦、燕三国。一度与秦昭王并称东西帝,继又攻灭宋国。后因五国联合攻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他出走到莒(jǔ)(今山东莒县),不久被杀。
【译文】
周赧王延元年(前314年),魏国背叛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占领曲沃城,将城里的民众驱赶到魏国。又在岸门击败韩国的军队,韩国太子韩仓被送到秦国做人质,以求和解。这一年齐国讨伐燕国,并将子之剁成肉酱,还杀了燕王姬哙。齐宣王去世,其子湣王即位。
【原文】
二年,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1]。
【注文】
[1]右更:爵位名。战国秦置,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级。秦汉沿置。 疾:人名。秦国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蔺(lìn):即蔺城。在今山西吕梁离石区西。 庄豹(bào):战国时赵国的将军,曾率军攻克蔺城。
【译文】
周赧王延二年(前313年),秦将右更疾率军攻打赵国,占领了蔺地,俘虏了赵将庄豹。
【原文】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1]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2]。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3]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4]。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5]。
【注文】
[1]箕帚之妾:持箕帚的奴婢。箕帚,扫除的工具。也借作妻妾的谦称。
[2]陈轸(zhěn)(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游说之士,属纵横家。与张仪俱事秦惠文王,皆贵重而争宠。后入楚。曾劝谏楚怀王勿中张仪与齐绝交之计。其后,又入秦,值韩、魏连年相攻,秦惠文王谋救韩,他以两虎相争为喻,建议两败俱伤后兴兵,秦王从之。 吊:哀伤,悲悯。
[3]兴师:举兵,起兵。
[4]奚:如何、怎样。 负:违背,背弃。
[5]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加号极繁。如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多用以尊称。
【译文】
秦王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又担心齐国和楚国订有合纵的约定,便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与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我愿意向楚国献出商於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做您的婢妾侍奉您,秦、楚两国嫁女娶妇,长久结为兄弟关系。”楚王听了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的要求。群臣都向楚王表示祝贺,只有陈轸表现痛心不已。楚王恼怒地说:“我不动一兵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悲痛?”陈轸回答说:“事情恐怕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的土地不会得到的,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的联合,就意味着楚国灾难来临。”楚王问:“你可以解释吗?”陈轸说:“秦国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背后有合作伙伴齐国,现在我们若撕毁盟约,与齐国断交,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还将六百里地送给它呢!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背弃对您的承诺。这样,您北面与齐国断交,西面与秦结下冤仇,两国都会发兵向我们进攻。现在我为大王打算,不如暗中与齐国合作,表面上与齐国断交,同时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如果真的把土地给了我们,再与齐国断交也不迟呀!”楚王斥责道:“我希望陈先生闭上嘴,别再说下去了,等着我得到大片的土地吧!”于是将国相的大印授给张仪,并重重地奖赏了他。接着与齐国断交,废除与齐国的盟约,派遣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收取土地。
【原文】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1]。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2]。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3]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4]。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5]。
【注文】
[1]佯:假装。 堕(duò)车:掉下车,落下车。
[2]勇士:勇敢的士兵。后亦泛指有力气有胆量的人。 宋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勇士。楚怀王时,秦担心齐、楚结盟,故派张仪至楚,以割让六百里地为诱饵,诱使楚王与齐绝交。楚怀王贪图秦地,特派他至齐辱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结果秦只给楚地六里,楚国被骗。 宋:国名。子姓。开国君主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周成王时,周公平定武庚和管、蔡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一带分封给微子启,号宋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各一小部。春秋时,宋襄公欲称霸未成,国势渐衰。战国初,因受韩、魏的进逼,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至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齐与楚、魏三分其地。 符:古代国君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上刻文字,分左右两半,右半在朝廷,左半在外官或兵将之手。国君有事、使节持半符至,外官或兵将合符以验真假。战国、秦汉时两国关系的信符也称符。另外,也作出入门关的凭证。
[3]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节:使臣所持的凭信,多以羽、旄牛尾编制。也作准许通过关卡的官方凭证,多用竹、玉、青铜等材料制成,刻有铭文。 广袤(mào):土地的长和宽,东西的长度叫“广”,南北的长度叫“袤”。广阔,宽广。
[4]因:趁机。 赂:行贿,用钱、物买通别人。 并兵:聚合兵力。
[5]屈匄(gài)(生卒年不详):楚国的将领,公元前312年率军与秦军战于丹阳,大败被俘,楚国因此失去汉中。 庶长:官爵名,春秋时秦国始置,握有军政大权,地位相当于卿。 章:即魏章(生卒年不详)。本为魏将,后为秦臣。曾率秦军攻楚,败楚将屈匄,取汉中地。秦惠文王卒,太子秦武王立,与张仪一同被逐。死于魏国。
【译文】
张仪回到秦国,装作从车上摔下受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说:“张仪是不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做得不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借宋国的符节,北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非常气愤,屈尊去结交秦国,齐、秦两国建立了友好邦交,张仪这才正式上朝,面见楚国使者说:“你为什么不去接受割给的土地?从某处到某处,纵横六里。”楚国使者非常愤怒,回到楚国报告楚王。楚王听后愤怒无比,想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现在攻打秦国还不如送他一座大城,与秦国共同去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割让给秦国的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现在您已经与齐国断了邦交,又去指责秦国欺骗了您,这样会促使秦国、齐国联合而招来他们强大军队的进攻,楚国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楚王听不进陈轸的劝告,派屈匄率军讨伐秦国,秦国也立即派庶长魏章率军迎击。
【原文】
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1]。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2]。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3]。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4]。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5]。韩宣惠王薨,子襄王仓立[6]。
【注文】
[1]丹阳:一说,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一说,战国楚邑,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丹水之阳。此处应指后者。 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 执珪(guī):爵位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又称上执珪,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2]悉:尽,全。 发:征发;征调。 蓝田:县名。在陕西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时置县。
[3]邓:古邑名。在今河南郾(yǎn)城东南。
[4]引兵:率领军队。
[5]昭王:即燕昭王(?—前279年),姬姓,名职,战国时燕国国君,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公元前314年,齐攻破燕国,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国护送回国,即位后改革政治,招揽人才。曾联合五国攻齐,派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燕国达到最盛时期。一说昭王为太子平。
[6]襄王:即韩襄王韩仓。
【译文】
周赧王延三年(前312年),春季,秦与楚两国军队在丹阳交战,楚军惨遭失败,八万将士被歼灭,主帅屈匄及列侯、执珪等官员七十余人被俘,秦军乘势攻占了汉中郡。楚王又征调全国的兵力再次向秦国进攻,与秦军战于蓝田,结果楚军又遭失败。韩国、魏国听到楚国遭遇困境,也向南袭击楚国,进攻到邓邑。楚人闻此消息,便急忙撤军回国防守,割让两座城池与秦国求和。这一年燕国人共立太子姬平即王位,是为燕昭王。韩宣惠王去世,子韩仓即位,是为韩襄王。
【原文】
四年,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1]。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2]。”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3]。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4]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注文】
[1]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国设置。楚怀王心时,秦昭襄王诱执楚怀王于此;秦二世时,刘邦由此入秦。 黔中:郡名。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2]嬖(bì):受宠幸。 靳尚(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大臣。深得楚怀王及怀王宠姬郑袖的信任。张仪为秦出使楚国,曾因欺骗怀王,将要被杀。他进说郑袖,郑袖对王劝说,使张仪得以释放。不久被人所杀。 幸姬:得到帝王宠爱的姬妾。 郑袖(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怀王夫人,深得怀王的宠信。当时张仪为秦使楚,因欺骗怀王被囚,怀王想杀了他。经靳尚向她游说,她遂劝怀王不杀张仪,使张仪得以释放。
[3]上庸:古县名。本庸国,春秋时楚国设置。治今湖北竹山西南。 赎(shú):用财物换回抵押品,或用行动抵消、弥补罪过。
[4]江南: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 鱼肉:指以暴力欺凌,残害。
【译文】
周赧王延四年(前311年),秦惠王派人告诉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说:“我不愿意换地,只要将张仪交给我们,就可献出黔中地。”张仪听到消息后,请求秦王派他到楚国。秦惠王说:“楚国要杀掉你才甘心,怎么能去呢?”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只要大王在,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况且我与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要好,他又在伺候楚王的宠姬郑袖,对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前往楚国。楚怀王将张仪囚禁牢中,准备把他杀掉。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宠爱张仪,将会用上庸等六个县和美女将他赎回。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必定会宠爱秦国的美女,而您会被冷落疏远。”于是郑袖在楚王面前日夜哭泣说:“臣子谋事无非是各为其主罢了。现在如果杀了张仪,秦王定会大怒。我请求大王把我们母子迁往江南,免得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楚王只好赦免了张仪,并以厚礼相待。
【原文】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1]。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2]。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3]。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注文】
[1]岷江:长江上游左岸支流,又名汶江、都江。古人曾认为是长江正源,故亦称大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到宜宾汇入长江。 扞(hàn)关:即瞿塘关,又作江关。春秋时楚国建置。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 巫郡:战国时楚国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省清江中、上游及重庆市。秦昭襄王时废郡为县。
[2]举甲:举兵。
[3]岁:年。
【译文】
张仪于是游说楚王说:“倡导合纵联合各国抗秦,同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没有什么差别,无法战胜这是明显的。现在大王不臣服于秦国,如果秦国逼迫韩国、胁迫魏国一起来进攻楚国,那么楚国就非常危险了。秦国西面据有巴、蜀之地,在这里制造船只,储备粮食,乘船沿着岷江东下,一天可以行三百余里,不需十天,便可到达扞关,扞关被惊扰,由此以东皆令守城以加强警备,黔中、巫郡便都不属您大王所有了。秦国如果举兵出武关,那么楚国北部地区被隔绝也将断送。秦兵进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而楚国等待各诸侯国来救援需半年以上。像这样等着弱国来救援,忽略强秦长期的威胁,这正是我为大王所担心的呀!大王您如果能听我的建议,我可以使秦国、楚国长期结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伐。”楚王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将黔中之地交给秦国,于是只好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原文】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1]。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余万[2]。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3]。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4]。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5]。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注文】
[1]五谷: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菽(shū):豆类的总称。
[2]见(xiàn):古同“现”,现存。 被(pī)甲:穿上铠甲。
[3]蒙胄:戴着头盔。 捐甲:脱去铠甲。 徒裼(xī):光着脚,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即赤脚露体。 挈(qiè):用手提着。 挟(xié):夹在胳膊底下。
[4]孟贲(bēn)(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卫国人,勇士,与夏育、乌获齐名。相传其勇武有威严,怒时“发直目裂”,气势逼人,过路涉河者莫敢争先。 乌获(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秦国力士。秦武王力大好戏,他与力士任鄙、孟说为武王所悦,皆至大官。传说他能力举千钧,寿至八十以上。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5]下甲:出兵。 塞:包围。 鸿台:韩国宫殿名。 桑林:韩国的宫苑。
【译文】
张仪又到了韩国,游说韩襄王说:“韩国地处险峻的山岭,所产的粮食不是豆子就是麦子,国家储备粮食不够两年食用。现在军中士兵不超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精兵一百多万。崤山以东各国的将士披上盔甲才能作战,而秦国人脱去甲胄赤膊上阵迎击敌人,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在战场上,秦国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去进攻那些不肯臣服的弱国,这正像将千钧重的巨石压在鸟蛋上,必定没有幸免。大王如果您不肯臣服于秦国,秦国出兵占据宜阳,夺取成皋,大王您的国土会被分割成两部分,到那时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就不属大王您享用了。臣为大王着想,您不如依附于秦国去进攻楚国,既取悦于秦国,也转嫁了您的灾祸,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韩襄王听取了张仪连横的策略。
【原文】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1]。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2]。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3]。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4]。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5]。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注文】
[1]武信:张仪封号名。
[2]蔽:掩蔽。 贤:赞赏。
[3]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4]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从此魏也被称为梁。 河外:即今陕西华阴至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 河间:古地区名。战国时赵地,后属秦。以在两河之间,故名。相当于今河北献县、河间市、青县及泊头市一带。
[5]清河:古河名。战国时介于齐、赵两国间,源出今河南内黄南,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浊变清,故称为清河。战国时在内黄县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省馆陶、清河等县一带至山东省平原县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 博关:古邑名。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 即墨:古邑、古县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国时齐邑,秦时置县。
【译文】
张仪回国向秦王报告,秦王封给他六个城邑,号称武信君。又派他到东方的齐国去游说。张仪对齐王说道:“那些主张联合抗秦的人,一定会对您说:‘齐国有三晋的保护,土地宽广,人口众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上百个秦国,对齐国也无可奈何。’大王您听了一定称赞这种说法,但没有考虑实际形势。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互通婚姻,已成为兄弟盟国。韩国将宜阳献给了秦国,魏国献出河外之地,赵王也亲自入朝拜见秦王,并割让河间地区以示臣服秦国。如果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国将驱使韩国、魏国出兵攻打齐国的南部,再逼迫赵国尽本国之军力渡过清河,直指博关,到那时,临淄和即墨就不再属于您大王了。等到齐国遭受攻击、挨打的那一天,您再想依附秦国,已来不及了!”于是齐王也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原文】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1]。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2]。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3]。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4]。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5]。谨使使臣先闻左右[6]。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7]。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8]。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注文】
[1]摈(bìn):排除,抛弃。
[2]缮甲:整治武器装备。 厉兵:磨砺兵器,使锋利。 慑(shè):恐惧,害怕。
[3]两周:参见前“二周”条注。 白马之津:即白马津。又称围津、垝(guǐ)津、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南岸的津渡,与北岸黎阳津相对。因在秦、汉白马县西北,故名。
[4]心忿:内心愤懑不平。 含怒:隐忍愤怒而不发作。
[5]敝甲:破旧的战甲。亦以谦称自己的军队。 凋兵:指毫无战斗力的军队。 军:驻扎。 渑(miǎn)池:古邑名。渑,又作黾。因南有渑池得名。战国初属郑,后属韩,后又入秦。有东、西两城:东城在今河南省渑池县43里,西城在县西44里。秦设渑池县。 逾:越过,超过。 漳:即漳河。卫河的最大支流。在河北、河南两省边境。有清漳河、浊漳河两源,均出山西省东南部,在河北省南部边境涉县合漳镇汇合后称漳河。 番(pó)吾:古邑名。番又作播或鄱(pó)。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 甲子:干支纪年纪日的首位,也泛指日历。 殷纣之事:即商朝纣王之事。殷为朝代的名称。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因而商也被称为殷。纣为商代最后的君主。曾征服东夷,获得大量俘虏。又杀死比干、梅伯等,囚禁周文王。后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商进攻,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战中,他因“前徒倒戈”,兵败自焚。周武王遂率军占领商都,灭商。
[6]左右:近臣;随从。
[7]东藩:东方的藩国。 鱼盐:鱼和盐,是滨海之地的主要产品。
[8]午道:古道路名。赵、齐之间地,在今山东聊城西北。
【译文】
张仪离开齐国又西去游说赵国,对赵王说道:“大王率领各国诸侯与秦国抗衡,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进犯各国,大王的威望震慑崤山以东各国,秦国十分恐惧,不得不制造铠甲,磨砺兵器,努力耕种,积蓄粮草,心惊胆战地过日子,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只怕大王您前来指责问罪。现在秦国凭着大王的威力,一举占领了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了西周和东周,控制了白马津。我们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对赵国心存怨恨、强忍怒气已是很久了。现在秦国在渑池集结一支残兵败甲,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然后和您的士兵在邯郸城下相会,希望在甲子之日,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进行两国会战。为此,先派我来郑重地告知您的大臣。如今楚国与秦国已结为兄弟之邦,而韩国、魏国在东方自称为秦国的藩臣,齐国献出了盛产鱼盐的土地,这就如同砍断了赵国的右臂。断了右臂还与别人争斗,失去同伙,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还想摆脱危险,可能吗!现在如果秦国出动三支大军,其中一支守住午道,通知齐国出兵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支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的军队进入河外;一支驻扎在渑池。用联合四国的力量来共同攻击赵国,赵国被征服,必由四国瓜分其地。我私下为大王想,大王还不如与秦王当面谈判,两国结为长久的兄弟盟国。”赵武灵王也听从了张仪的劝说。
【原文】
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1]。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2]。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3]。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4]。
【注文】
[1]燕王:此处指燕昭王。 赵王:此处指赵武灵王。参见前“武灵王”条注。
[2]云中:即云中郡。战国时赵武灵王设置。秦治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 九原:古县名。本战国赵邑,秦设置县。为九原郡治所。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秦末地入匈奴,郡、县俱废。 易水:在河北省的西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中、南三支,均源出易县境,汇合后入南拒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 长城:指燕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防御,各在险要之地修筑长城。燕国北常有胡人南下骚扰,而西面、南面则有秦国、赵国等国的威胁。因此,燕国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以防胡和秦、赵。此处指燕易水长城,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易县的西南,向东南经定兴、徐水、安新、文安、任丘之间,达于文安东南,长五百余里。
[3]郡县:是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举师:即兴师,发兵。
[4]常山:即恒山。古北岳恒山即今大茂山,位于今河北阜平、涞源、唐县交界处,明清之后北岳恒山始指今山西浑源恒山。
【译文】
张仪于是北上燕国去游说,对燕昭王说:“现在赵王已经入朝见秦王,并献出河间之地以表臣服秦国。如果大王您还不臣服秦国与其结好,秦国很快就会派遣军队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的军队攻打燕国,到那时易水、长城就不属于您大王的了!而且现在的齐国和赵国犹如秦国的郡县,不敢轻举妄动举兵去攻伐别国。大王如果您依附于秦国,可永远解除齐国、赵国对您的威胁。”于是燕昭王请求献出常山尾端的五座城以向秦国求和。
【原文】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1]。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2]。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3]。
【注文】
[1]咸阳: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窑店附近。因位于九嵏(zōng)山之南、渭水之北,在山水之阳,故名。战国秦孝公时自栎(yuè)阳迁都于此。 武王:即秦武王(前329—前307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至前307年在位。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即位后逐张仪、魏章赴魏。前309年,初置丞相,以樗(chū)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通三川,窥周室”之志。后又令甘茂率军攻韩宜阳,斩首六万。乘胜渡过黄河,占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性喜武,好勇有力,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后与孟说举鼎,断胫骨而死。
[2]说:同“悦”。喜,喜欢。 毁短:诋毁。
[3]隙(xì):裂缝。 衡:连横。 合从:也作“合纵”。泛指联合。
【译文】
张仪离开燕国回国报告秦王,还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位之后,很多大臣便前来说张仪的坏话。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抗击秦国。
【原文】
五年,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必伐之[1]。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2]。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注文】
[1]憎(zēng):恨,厌恶,嫌。
[2]不肖:谦辞。不才,不贤。 相去:互相离开。 挟天子: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天子:在古代君权神授观念下,认为帝王是上天之子,故称天子。 案:稽查。
【译文】
周赧王延五年(前310年),张仪对秦武王说:“我为大王着想,只要东方发生事变,秦国就能得到多国割让的土地。我听说齐国非常憎恨我,我到哪个国,齐国就一定去攻打哪里。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这个不肖之人前往魏国去,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齐国与魏国因交战而无法分身时,大王可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挟制天子收取图籍,这是帝王的大业呀!”秦武王同意张仪的请求。齐王果然出兵进攻魏国,魏王十分害怕。张仪安慰说:“大王不必担忧!请允许让我使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派他的舍人到楚国去,聘请楚国的使者去见齐王,对齐王说:“大王这种向秦国抬举张仪的行为太愚蠢了!”齐王问:“为什么呢?”楚国的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张仪与秦王定下的计谋,他们想让齐国、魏国互相攻打而让秦国借机出兵夺取三川之地。现在大王您果然出兵进攻魏国,正中了他们的计,这样使齐国内部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兄弟盟国,而使张仪又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于是下令撤军回国。张仪当了一年魏国的丞相,便死在魏国。
【原文】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1]。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2]。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纷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3]。
【注文】
[1]纵横之术:即纵横的方法。一作从衡。“合纵离横”或“合纵连横”之简称。战国时两相对峙的外交方略。齐、楚、燕、韩、赵、魏等联合抗秦为纵;六国中某国或几国奉秦转相进攻为横。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故秦与东方任何一国联合皆谓之连横。以张仪、公孙衍、庞煖等为其代表人物。
[2]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参见前“犀首”条注。 显名:显耀的名声。
[3]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苏秦之兄或弟。曾为燕昭王所重,为燕策划。 苏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策士。苏秦之弟。随其兄学纵横术。苏秦死,与其兄苏代入燕,后随燕之质子入齐,遂为齐臣。主张合纵抗秦,曾以谋略退秦兵。 周最(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周人。周之公子。约生活于周慎靓王、赧王时期。曾谋立为太子未果。后相周、魏、齐等国,频繁往来于周、秦、齐、魏、楚、郑之间,属纵横家,力主合纵,反对连横,以智谋存周室。 楼缓(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之大臣。主张与秦、楚联合,支持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入秦。秦昭王时出任秦相。后二年,被免相职。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入赵,劝赵纳城讲和,不成而去。 辩诈:言巧伪而多诈。 不可胜纪:也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译文】
张仪与苏秦都凭借合纵连横的策略游说各国诸侯,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天下的士人都争相效法他们。而魏国人公孙衍,号为犀首,也以能言善辩出了名。其他还有苏代、苏厉、周最、楼缓等人,他们纷纷遍布在各国,专门利用诡诈辩说以争高低,多得数不胜数,但以张仪、苏秦、公孙衍最为著名。
【原文】
秦王、魏王会于临晋[1]。
【注文】
[1]临晋:本大荔国,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年)灭之,以为临晋邑;一说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名临晋。后为魏邑。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
【译文】
秦王和魏王在临晋举行会盟。
【原文】
六年,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1]。
【注文】
[1]丞相:官名。初置于战国时的秦悼王,为百官之首,亦称相邦(楚国称令尹)。秦代以后为国家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帮助皇帝综理万机。汉初置相国,后复改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 樗(chū)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战国时秦国人,名疾。因居渭南阴乡之樗里,故称樗里子。秦惠王异母弟,滑稽多智,秦人号为智囊。惠王时,以庶长率军败魏、赵、韩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不久进爵右更。后佐魏章大败楚军于丹阳,取楚汉中之地,以功封严君。秦武王时,他与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昭王即位,更益尊重。死后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右丞相:官名。战国时秦始设置,为最高国务长官,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省称丞相。
【译文】
周赧王延六年(前309年),秦国初次设置丞相职务,樗里疾被任命为右丞相。
【原文】
七年,秦、魏会于应[1]。
【注文】
[1]应:古国名,西周封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一说为武王弟,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战国时曾为秦相范雎封地。
【译文】
周赧王延七年(前308年),秦国在应城与魏国会盟。
【原文】
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1]。甘茂至魏,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2]。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3]。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4]。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5]。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6]。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7]。’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8]。”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庶长封帅师伐宜阳[9]。
【注文】
[1]甘茂(生卒年不详):茂一作戊。战国时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初从上蔡监门史举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疾荐入秦为将。秦惠王时,佐魏章攻取楚汉中地。秦武王初,蜀相陈庄反,奉命定蜀。武王时,秦初置丞相,他与樗里疾分为左右丞相。后曾率军取韩宜阳。秦昭王初,因与向寿、公孙奭有隙,奔齐,齐湣王待以上卿之礼。卒于魏。 向寿(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外族。少与秦昭王同衣,长与之同车。秦武王时,与甘茂使魏,约伐韩。昭王初,为秦守宜阳,反对甘茂以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归韩,并谗甘茂于王,茂惧而奔齐。曾至楚,楚闻其在秦贵,厚遇之。昭王时,率军伐韩,取武始(今河北邯郸西南)。次年被免职。
[2]息壤:战国秦邑名。秦武王使甘茂将兵伐宜阳。甘茂恐怕武王半途而废,二人乃盟于息壤。后甘茂攻宜阳,五月不拔,武王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武王曰:“有之。”因大举起兵,遂拔宜阳。后因以“息壤”为信誓的代词。 郡:古代行政区划,比县小。秦汉后,比县大。
[3]曾参(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名世,能融会贯通孔子之道,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卒于鲁。将孔子学说传于子思,经弟子再传于孟子。因其学颇得孔子学说精髓,后世儒家誉其为“宗圣”。相传《孝经》为其所作。
[4]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 逾:越过。
[5]魏文侯(?—前396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名斯(一说名都)。魏桓公子。招贤纳士,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师卜子夏,友段干木,客田子方,用李悝为相,致力于社会改革。对内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制定《法经》,作“尽地力之教”,行“平籴”法。外败秦国,占有西河(今黄河与北洛河间),东越赵境,攻取中山,遂使魏成为战国首强。魏文侯时,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诸侯。 乐羊(生卒年不详):也作乐阳。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受翟璜推荐,为将军。周威烈王时将兵越赵境,北伐中山,三年而克之,以功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后子孙留居封地,世代为将,乐毅即其后裔。 中山:春秋、战国时国名。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建立,又称鲜虞。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武公(约前414年即位)时建都顾(即今河北定州市)。后灭于魏。约前380年复国,桓公时徙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战国前期,疆域有今河北省涞源县以南,唐县以西,高邑、宁晋县以北,平山、井陉县以东地。曾与韩、燕、赵、魏等国同时称王。后为赵国所灭。
[6]谤书: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 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
[7]再拜:拜了又拜,表示恭敬。古代的一种礼节。 稽(qǐ)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8]羁(jī)旅:长久寄居他乡。 樗里子:参见前“樗里疾”条注。 公孙奭(shì)(生卒年不详):亦作公孙赫、公孙郝。战国时秦昭王大臣。少与王同衣,长与王同车。时楚怀王畏秦,欲以楚力扶置秦相以为外援。楚臣范环(或作范蜎)认为如使公孙郝相秦,则楚国之大利。 公仲侈:即韩冯(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韩宣惠王相。韩宣惠王时,秦败魏、赵与韩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他以为与国不可恃,主张赂秦一名都,与秦媾和。韩欲遣他为使入秦修好。楚闻之,制造救韩声势,韩王悦,止其入秦,他力谏,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增兵伐韩,而楚救不至。后秦大破韩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韩太子仓质于秦,秦、韩乃和。
[9]封:人名,秦军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秦武王派甘茂去约魏国一起进攻韩国,让向寿作为他的助手一同前往。甘茂到了魏国,命令向寿回国,对秦王说:“魏国已经听从我的计谋,可是我希望大王您不要出兵去攻打韩国!”秦王亲自到息壤去迎接甘茂,询问其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虽说是一个大县,其实只有一个郡那么大。现在大王要冒着多重危险,行军千里去攻取那里,是很困难的。从前,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听完之后,泰然自若,依旧织她的布。等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同样的事情后,曾参的母亲终于扔下织梭,跳墙逃走了。我的贤良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母亲对曾参,怀疑我的人也不止三个人,我担心大王也会有相信谗言扔梭子的举动。魏文侯曾任命乐羊为大将率领军队攻打中山国,三年才攻下来。回国论功行赏时,魏文侯拿出多达一筐诬陷诽谤乐羊的信件让他看。乐羊一拜再拜叩头行礼说:‘攻占中山国不是我的功劳,是国君您的英明呀!’现在我甘茂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臣子,假如樗里子、公孙奭利用韩国来攻击我,大王您必定会听信他们的话。这样一来,您欺骗了魏王背弃了与魏国的兄弟盟约,我也会遭受韩国国相公仲侈那样的怨恨。”秦武王说:“我不会听他们闲话的,我可以和你发誓!”于是两人在息壤立下誓言。当年秋天,甘茂与名叫封的庶长一起率领秦军进攻宜阳。
【原文】
八年,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公仲侈入谢于秦以请平。
【译文】
周赧王延八年(前307年),甘茂率军围攻宜阳,经过五个月的激烈战斗还没攻克。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向秦王争说甘茂的坏话。秦王便派人将甘茂召回,想撤军休兵。甘茂说:“息壤还在原来的地方。”秦王才恍然大悟,说:“是的,我们曾在那儿发过誓。”于是调动全部的兵力去增援甘茂,结果斩韩军六万人首,攻克宜阳。韩国国相公仲侈只得亲自到秦国请求和好。
【原文】
秦武王好以力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1]。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族孟说[2]。武王无子,异母弟稷为质于燕,国人逆而立之,是为昭襄王[3]。
【注文】
[1]任鄙(?—前288年):战国时秦国力士。秦武王力大好戏,任鄙与力士乌获、孟说因而皆至大官。秦昭王时穰侯魏冉荐任汉中郡守。后卒于官。 孟说(?—前307年):战国时人。力士。秦武王有力,好举重。孟说与武王举鼎,武王断胫骨而死,孟说获罪被灭族。
[2]绝脉:脉息停止。
[3]稷:即秦昭襄王(前324—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名稷(一作侧),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逆:迎接。
【译文】
秦武王喜好做角力游戏,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做了大官。八月,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断胫骨而死;孟说被秦廷处死,家族全被诛杀。武王没有儿子,当时他的异母弟嬴稷正在燕国做人质,秦国人将其迎回继承了王位,即是秦昭襄王。
【原文】
九年,秦昭王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复归之韩[1]。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由此怨谗甘茂[2]。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3]。樗里子与魏讲而罢兵。甘茂奔齐。
【注文】
[1]武遂:古邑名。战国时韩邑。在今山西垣曲东南,一说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2]怨谗:因怨恨某人而说其坏话。
[3]辍(chuò):中止,停止。 蒲阪(bǎn):古邑名。又作蒲版、蒲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相传虞舜都此。春秋属晋。战国属魏。 亡去:逃遁。
【译文】
周赧王延九年(前306年),秦昭襄王派向寿去平定宜阳,又派樗里子和甘茂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提出建议,将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奭对此进行争论,秦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从此他们怨恨甘茂,一起说他的坏话。甘茂感到很害怕,便停止对魏国蒲阪的进攻,偷偷逃走。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兵。甘茂投跑到齐国。
【原文】
赵王使楼缓之秦。
【译文】
赵武灵王派楼缓到秦国。
【原文】
楚王与齐、韩合从。
【译文】
楚怀王与齐国、韩国结成联盟,共同抗击秦国。
【原文】
十年,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同父弟曰华阳君芈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1]。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2]。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3]。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4]。
【注文】
[1]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扫除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穰(ráng)侯魏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楚国贵族出身。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以拥立昭王有功,任将军,卫戍国都咸阳。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穰侯。后又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合称“四贵”。任相期间,举白起为将,与白起屡败韩、魏、赵、楚等国,向东方扩张,削弱诸侯。秦昭王时,范雎入秦游说秦王,他被免相,由范雎继任。后被放逐到陶邑。死于此地。 华阳:地名。今陕西华阴东南。 芈(mǐ)戎(生卒年不详):即华阳君。战国时秦国的封君,芈姓,名戎,亦号新城君,秦昭王母宣太后异母弟。初封华阳,以太后故,与穰侯、高陵君、泾阳君共擅国事,私家之富超过王室,号称“四贵”。昭王时,将兵伐楚,取新城(今湖北京山东北),范雎入秦后,被逐。 高陵:县名。战国秦置。治今陕西西安高陵区。 高陵君(?—前262年):即公子悝。战国时秦国的封君。秦昭王同母弟,名悝。封于高陵(今属陕西)。昭王时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共擅国事,私家之富超过王室,号称“四贵”。后改封于邓(今河南孟州)。范雎入秦,与其母宣太后等为昭王所逐。几年后,又被逐到封地,死于途中。 泾阳:县名。战国秦置。治今陕西泾阳。 泾阳君(生卒年不详):即公子市。战国时秦国封君。宣太后之子,秦昭王同母弟。初封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昭王时为质于齐,后归,又封于宛(今河南南阳)。以太后故,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共专朝政。范雎入秦后被逐。
[2]用事:执政;当权。
[3]是岁:这一年。 壮:人名。时为秦庶长。生平事迹不详。 惠文后(?—前305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母亲。 良死:即善终。
[4]治事:治理政事。指主持朝政。
【译文】
周赧王延十年(前305年),秦国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是穰侯魏冉,同父弟为华阳君芈戎;秦昭王的同母弟是高陵君与泾阳君。其中魏冉最为贤能,从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重要职务。秦武王死后,他的几个弟弟争夺王位,唯独魏冉极力拥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魏冉被任命为将军,负责守卫咸阳。这一年,名叫壮的庶长和大臣及诸公子阴谋反叛作乱,被魏冉镇压下去;连惠文后都因受牵连而被杀身亡,秦悼武王后也被遣送回魏国,秦昭王的几个弟弟凡与此事有关联的都被魏冉处死。当时秦昭王年纪小,宣太后便亲自主持朝政,任命魏冉执掌朝廷政事,其权势威震全国。
【原文】
十一年,秦王、楚王盟于黄棘[1]。秦复与楚上庸。
【注文】
[1]黄棘:古邑名。周谢国地。战国属楚。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
【译文】
周赧王延十一年(前304年),秦王和楚王在黄棘举行会盟。秦国又将上庸归还给楚国。
【原文】
十二年,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又取韩武遂[1]。
【注文】
[1]封陵:又作风陵或封谷。因有津渡,也称封陵渡或风陵津。相传有风后(女娲)陵,故名。在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
【译文】
周赧王延十二年(前303年),秦国出兵夺取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等地,又侵占了韩国的武遂。
【原文】
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而请救[1]。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2]。
【注文】
[1]太子横:即楚襄王(?—前263年)或楚顷襄王。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年至前263年在位。名横。楚怀王之子。在位期间,疆土日削,国势益衰。楚顷襄王时,秦伐楚,取析(今河南西峡)等十六城。后秦拔楚黔中郡,楚割上庸、汉北之地予秦。次年,秦将白起攻楚,破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西)。之后,秦又破楚都郢,烧楚先王墓夷陵,楚被迫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后招集东部兵,收复黔中十五邑,建郡以拒秦。
[2]通:人名。秦客卿。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叛抗秦的盟约,于是联合起来出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太子芈横做人质,求救于秦国。秦国派一客卿名叫通的带兵救助楚国。三国联军于是退走。
【原文】
十三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1]。秦复与魏蒲阪。
【注文】
[1]太子婴(?—前300年):姬姓,韩氏,名婴,战国时期韩国太子,韩襄王之子。韩襄王十年(前302年),太子婴朝拜秦国,与秦在临晋相会,至咸阳而回。韩襄王十二年(前300年)去世。
【译文】
周赧王延十三年(前302年),秦昭王、魏襄王与韩国太子韩婴会盟于临晋,会盟后韩太子又前往秦国的都城咸阳,然后才回去。秦国又将蒲阪还给魏国。
【原文】
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译文】
秦国的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国太子(芈横)争斗,楚国太子将他杀死后,逃回楚国。
【原文】
十四年,秦人取韩穰[1]。
【注文】
[1]穰:古邑名。在今河南邓州。
【译文】
周赧王延十四年(前301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穰城。
【原文】
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1]。
【注文】
[1]奂:人名。秦庶长。生平事迹不详。 重丘:战国时楚邑,在今河南泌阳东北。 唐昧(?—前301年):即唐蔑。战国时人。楚将。楚怀王时,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yuān)合兵攻楚方城,他率军抵御。双方夹沘(bǐ)水(位于今河南泌阳及沘水下游唐河)列阵,相持半年。后齐军乘夜袭击,楚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他被杀,楚失宛、叶以北之地。
【译文】
秦国派名叫奂的庶长联合韩国、魏国、齐国出兵攻打楚国,在重丘击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昧,于是占领了重丘。
【原文】
十五年,秦泾阳君为质于齐。
【译文】
周赧王延十五年(前300年),秦国的泾阳君到齐国去当人质。
【原文】
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1]。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
【注文】
[1]景缺(?—前300年):战国时楚人。楚怀王时率军拒秦,为秦华阳君击败,楚军死三万,失襄城,他战死。 襄城:古邑名。本春秋郑汜(sì)邑(南汜)。战国属魏,改名襄城。即今河南襄城。
【译文】
秦国派华阳君率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兵三万人,杀死了楚将景缺,夺取了楚国的襄城。楚王十分害怕,派太子到齐国做了人质,以请求和解。
【原文】
秦樗里疾卒,以赵人楼缓为丞相。
【译文】
秦国丞相樗里疾去世,赵国人楼缓被任命为丞相。
【原文】
十六年五月,赵武灵王传国于少子何,自号主父[1]。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2]。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3]。秦人大惊。
【注文】
[1]少子何:即赵惠文王(?—前266年),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298年至前266年在位。名何。赵武灵王少子。赵武灵王传位后,自称主父。在位时,其兄公子章与相田不礼起兵作乱,为公子成、李兑所败,主父被困饿死。于是公子成为相,李兑为司寇,他以年少,由成、兑主政。十二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派赵梁、廉颇、赵奢、蔺相如等数度攻齐。其后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 自号:自称。
[2]胡: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各族的泛称。又按所居的方位概称东胡或西胡。秦汉时往往专指匈奴,谓匈奴以外的各族为东胡。 士大夫:有官位或未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略:抢,掠夺。
[3]人臣:臣子;臣下。 度:器度。
【译文】
周赧王延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他的小儿子赵何,自称“主父”。赵武灵王想让赵何亲理朝政,自己身穿胡服,率领士大夫攻打西北胡人的领地,他准备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国的都城咸阳。于是诈称自己是使者,进入秦国,打算借机观察秦国的地理形势与秦王的为人。秦昭王全然不知,事后感到此人的仪表气度不凡,不像人臣所有的风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赶;这时赵武灵王一行已经脱身出关,秦昭王经过仔细了解打听,才知道他是主父。得知此事,秦王和大臣们大为震惊。
【原文】
齐王、魏王会于韩。
【译文】
齐王、魏王在韩国会盟。
【原文】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注文】
[1]陵杀:凌辱杀害。 谢:认错,道歉。
【译文】
秦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1]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2]。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3]。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4]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注文】
[1]昭睢(suī)(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人。事楚怀王,力主联齐、援韩以拒秦。楚怀王时,秦昭王约楚怀王会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曾劝谏怀王毋行,以为“秦虎狼不可信”,当发兵自守。怀王不听,入秦果被拘留。时怀王太子横为质于齐,楚无君。诸臣欲立怀王子在国者。他以为不宜。乃诈称怀王死,使齐归太子横而立之,是为楚顷襄王。
[2]子兰(生卒年不详):战国楚贵族。楚怀王幼子。曾劝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留,死于秦。顷襄王立,任令尹,与上官大夫诬害屈原,将屈原放逐江南。
[3]章台:战国时秦渭南离宫的台名。 藩臣: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有封国(封地)的亲王、郡王都可以称作藩王,不管是宗室还是外姓。藩王的臣子便称为藩臣。
[4]以地:指割让土地。
【译文】
楚怀王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上当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大王您千万不能去,应该调兵守住边境才是!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芈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命令一位将军装扮成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带着他西行到咸阳,秦王在章台宫以藩臣的礼节接待了他,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与秦王缔结盟约,秦王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喊道:“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原文】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1]。”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2]。”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3]。”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4]。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5]。
【注文】
[1]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2]齐湣(mǐn)王(?—前284年):战国时齐国国君。“湣”或作“愍”“泯”“闵”。田氏,名地(一作遂)。齐宣王田辟疆之子。任用田文(孟尝君)为相。曾联合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继又与韩、魏攻秦,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部分所侵魏、韩之地。又大败燕军。后与秦并称东、西帝,不久自去东帝号。在位时灭宋,兼有宋以前取得的楚淮北地。自矜骄暴,诸侯难忍。后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三晋与秦伐齐,攻入临淄(今山东临淄东北),攻取齐七十余城,唯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与莒(今山东莒县)未服。他出奔,不久被楚将淖齿所杀。 淮北:地区名。淮水北岸地。即今安徽凤台县至亳(bó)州市东南一带。
[3]郢(yǐng)中:地名。即“郢”。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十里纪南城。楚文王定都于此。昭王时,吴师入郢,即此。后昭王曾迁都鄀(今湖北宜城市东南),惠王初又曾迁都鄢,不久皆迁回。顷襄王时,陷于秦,遂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考烈王时,迁都钜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凡迁都所至当时皆称郢。
[4]市:交易。 下东国:又作东国、东地。战国楚地。指今淮河以北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地区。
[5]楚太子:参见前“太子横”条注。
【译文】
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还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睢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国外,现在我们又违背他的意愿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到齐国假称楚怀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又说:“不见得,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你杀掉太子。不然,将会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
【原文】
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1]。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注文】
[1]孟尝君(生卒年不详):即田文,战国时齐国人,靖郭君田婴之子。后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父死袭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南),有食客数千人。齐湣王时,任齐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联合韩、魏攻楚、燕。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主张联秦伐齐,后来与燕、赵等国合纵攻齐。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
【译文】
秦王听说孟尝君非常有才能,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邀请孟尝君到秦国来。孟尝君到了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原文】
十七年,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1]。”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2]。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3]。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4]。
【注文】
[1]姬:旧时称妾。 狐白裘:用白色狐狸的腋皮做成的皮衣。
[2]藏(zàng)中:库藏之内。
[3]关:此处是指函谷关。 蚤(zǎo):通“早”。
[4]历史典故“鸡鸣狗盗”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译文】
周赧王延十七年(前298年),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做了秦国的丞相,必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而后才会想到秦国;这样对秦国实在太危险了!”于是秦王改任楼缓为丞相,并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救,姬妾说:“如果要我帮忙,希望得到孟尝君的那件白色狐狸皮袍。”孟尝君确实有件白色狐狸皮袍,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个善于偷盗的,便潜入秦国的仓库,偷出白色狐狸皮袍送给姬妾,于是姬妾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情并使秦王放了他。孟尝君走后,秦王非常后悔,派人去追。孟尝君已经逃到函谷关,但通关的规定是鸡鸣才能开门放客,这时尚早,而追赶的人马上就要到了,恰巧孟尝君的食客中又有一个善于学鸡叫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四处的鸡听到后也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终于脱身回国。
【原文】
楚人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译文】
楚人向秦国宣告说:“依靠社稷神灵的保佑,我们楚国有国君了!”秦昭王非常愤怒,发兵出武关进攻楚国,杀了楚国五万人,占领了楚国十六座城池。
【原文】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1]。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2]。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注文】
[1]遮:挡。 间道:偏僻的小路。
[2]代:郡名。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朝时辖今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治代县(今河北蔚县)。后治所有变迁。西晋末废。
【译文】
周赧王延十八年(前297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他们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
【原文】
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1]。
【注文】
[1]直:古同“值”。
【译文】
周赧王延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十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
【原文】
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1]。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魏襄王薨,子昭王立[2]。韩襄王薨,子釐王咎立[3]。
【注文】
[1]盐氏:古邑名。战国魏邑。即今山西省运城市。因南有盐池,设官掌管,故名。
[2]昭王:即魏昭王(?—前277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295年至前277年在位。名遫。魏襄王之子。昭王时,韩、魏伐秦,秦以白起为将,大败韩、魏之师于伊阙。在此战中,秦军斩首二十万,拔城五座,魏将公孙喜被俘。后秦相魏冉伐魏,魏以河东四百里之地献于秦。又以大良造白起伐魏至轵,取魏六十一城。曾在魏、赵、齐、楚、韩五国联军伐秦时,逼秦还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三城与魏。后秦将司马错攻魏,魏割安邑、河内与秦。后又攻至魏都大梁。十九年去世,子圉(yǔ)即位,即魏安釐王。
[3]釐王咎:即韩釐王(?—前273年),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元前295年至前273年在位。名咎。韩相王子。韩釐王即位初,秦伐韩。后又与魏御秦,战于伊阙。韩、魏联军被秦击败。韩釐王五年,秦又攻韩,取宛、邓(今河南孟州西)等地,韩献地二百里于秦,附之。后曾参与赵、齐、楚、魏合纵攻秦与燕、秦、魏、赵联兵伐齐,大败齐兵。二十三年,赵、魏攻韩,围华阳。韩求救于秦。秦遣白起救韩,打败赵、魏之师,斩魏军十三万,沉赵卒二万人于黄河。
【译文】
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宋国五国联合出兵共同攻打秦国,直至盐氏才撤回。秦国将武遂归还给韩国,把封陵归还给魏国,求得和解。魏襄王去世,其子昭王即位。韩襄王去世,其子韩釐王即位。
【原文】
二十年,秦尉错伐魏襄城[1]。
【注文】
[1]尉: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军中事务。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年(前295年),秦国国尉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襄城。
【原文】
秦楼缓免相,魏冉代之。
【译文】
秦国免去楼缓的丞相职位,由魏冉代替。
【原文】
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1]。
【注文】
[1]解: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临猗(yī)西南。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一年(前294年),秦国在解打败魏国的军队。
【原文】
二十二年,韩公孙喜、魏人伐秦[1]。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2]。秦王以白起为国尉[3]。
【注文】
[1]公孙喜(?—前293年):战国魏将领。公元前301年,率兵与秦、韩、齐败楚将唐昧。公元前293年,率兵与秦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兵败被俘。
[2]左更: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战国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善用兵。秦昭王时为左庶长,攻韩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后为左更,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迁为国尉及大良造,攻魏,取垣(今山西曲垣东南)、拔六十一城。后又击楚,破楚都郢,烧夷陵,东进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秦在江南置南郡。以功封武安君。并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后与秦相范雎有隙,免为士伍,被迫自杀。 伊阙:古山名。又称伊阙山、阙塞山、阙口、龙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自汝、颍北出,必经此地,为洛阳南面门户。
[3]国尉:官名。参见前“尉”条注。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二年(前293年),韩国大将公孙喜与魏军共同攻打秦国。秦国穰侯向秦王推荐左更白起,接替向寿率领秦军作战,在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活捉了公孙喜,攻取了五座城池。秦王任命白起为国尉。
【原文】
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1]。
【注文】
[1]饬(chì):整顿、使整齐。 和亲:指古代君主利用婚姻关系与其他政权统治者结亲和好。
【译文】
秦昭王送信给楚襄王说:“楚国背叛了我们秦国,秦国将率领各诸侯国进攻楚国。希望大王整顿好队伍,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上一仗!”楚王很害怕,于是再次与秦国结好和亲。
【原文】
二十三年,楚襄王迎妇于秦[1]。
【注文】
[1]迎妇:迎娶新妇,娶亲。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三年(前292年),楚顷襄王到秦国去迎娶新娘。
【原文】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1]。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2]!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3]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4]。
【注文】
[1]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 不竞:不强;不振。
[2]乌呼:叹词。 乌:文言疑问词,哪,何。
[3]荀卿(约前313—前238年):即荀子。战国末赵国人。名况,字卿。初游学于齐,后适楚。秦昭王时,应聘至秦。约在楚考烈王时,任楚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著书授徒以终。弟子以韩非、李斯和汉初传授《诗经》之浮丘伯最著名。对先秦哲学进行总结,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指出天无意志,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的观点。 役:役使,驱使。
[4]人主:人君,君主。
【译文】
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呜呼!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荀况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他说:“治国的道理,如果能善于运用,即使是百里方圆的小国也可以独立,反之,不善于运用,那么即使有楚国六千里的国土,也将被仇人所奴役。”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
【原文】
秦魏冉谢病免,以客卿烛寿为丞相[1]。
【注文】
[1]谢病: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 烛寿(生卒年不详):战国秦臣。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秦魏冉称病免右丞相,以客卿烛寿继之。次年(前291),烛寿免相,魏冉复为秦相。
【译文】
秦国丞相魏冉因病辞去相位,由客卿烛寿任丞相之职。
【原文】
二十四年,秦伐韩,拔宛[1]。
【注文】
[1]宛:古邑名。春秋战国楚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汉时置县。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四年(前291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夺取宛城。
【原文】
秦烛寿免,魏冉复为丞相,封于穰与陶,谓之穰侯[1]。
【注文】
[1]陶:古邑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相传尧初居唐,后居此,故称陶唐。周为曹国都,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地当经济、交通中心,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范蠡(lí)曾在此经商成巨富,号陶朱公。战国时秦穰侯魏冉被封于此。
【译文】
秦丞相烛寿被免职,魏冉再次被任命为丞相,受封于穰与陶,并称他为穰侯。
【原文】
二十五年,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1]。
【注文】
[1]河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因黄河经此作南北流向,本区域处于黄河以东,故名。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五年(前290年),魏国将河东方圆四百里、韩国将武遂方圆二百里割让给秦国。
【原文】
二十六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1]。
【注文】
[1]轵(zhǐ):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即今河南济源市东南轵城。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六年(前289年),秦国派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进攻到轵地,占领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原文】
二十七年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1]。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2]。
【注文】
[1]秦王:即秦昭王,或秦昭襄王(前324—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名稷。秦武王异母弟。即位初年,由其母宣太后执政,太后弟魏冉任相。在位期间,以司马错、白起等为将,伐三晋,攻齐、楚,取魏之河东、南阳,楚之巫郡、黔中,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南定蜀。秦昭王时以范雎代魏冉为相。后曾大败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至此六国俱弱,秦独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西帝:战国后期秦昭王连年用兵韩、魏,取城略地,国势大增。秦相魏冉赴齐见齐湣王约齐称帝,并立约灭赵,而分其地。秦昭王在宜阳自称西帝时,尊齐湣王为东帝。不久,齐湣王从苏秦计,自去帝号,与赵惠王会盟。秦昭王因而也自去帝号。其后苏秦、李兑发动齐、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攻秦至成皋,无功而还。秦乃归还部分侵地给赵、魏。
[2]吕礼(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初仕秦。秦昭王时为五大夫。昭王时,秦相魏冉欲诛之,遂去秦奔魏。后至齐。齐湣王欲与秦结好,任其为相。力主齐、秦联合,遭孟尝君田文所嫉。后因孟尝君与秦穰侯魏冉合谋,使秦伐齐,破坏联合,他被迫逃亡。后不知所终。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七年(前288年)冬季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并派使者前往齐国立齐湣王为东帝,打算约齐国共同攻打赵国。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齐王问道:“秦国派丞相魏冉来劝我称东帝,您认为怎样?”苏代回答说:“我希望大王可以先接受帝号,但暂时不称帝。如果秦王称帝后,天下相安无事,这时大王再称帝,便没有后患。如果秦王称帝遭到天下一致反对,那么大王您也不要再称帝了,趁机笼络天下人心,这是大的政治资本。况且,进攻赵国与攻打有夏桀罪名的宋国,哪个更有利呢?当今,大王不如放弃帝号以笼络天下人心,然后再发兵攻打暴虐的宋国,只要把宋国攻下,楚国、赵国、魏国、卫国四国都惧怕齐国了。这样,我们在名义上是尊崇秦国,却让天下人非常憎恨它,这就是以谦卑获取尊重的策略。”齐王听取了苏代的建议,只称帝两天,就又恢复了王号。十二月,吕礼从齐国来到秦国,秦昭王也去掉帝号,依旧称王。
【原文】
秦攻赵,拔杜阳[1]。
【注文】
[1]杜阳:古邑名。战国时秦邑。在今陕西麟游西北。
【译文】
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占领了杜阳。
【原文】
二十八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阳[1]。
【注文】
[1]新垣(yuán):古邑名。战国赵地,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曲阳: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因在太行山曲之阳,故名。在今河北曲阳西、沙河之东。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八年(前287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攻克了新垣、曲阳两城。
【原文】
二十九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1]。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2]。
【注文】
[1]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
[2]安邑:都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相传夏禹建都于此。春秋时魏绛自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迁此。战国初为魏都。
【译文】
周赧王延二十九年(前286年),秦国派遣司马错率军进攻魏国的河内。魏国献出安邑以求和解。秦国将安邑城中的居民驱赶到魏国。
【原文】
秦败韩师于夏山[1]。
【注文】
[1]夏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译文】
秦军在夏山击败韩国军队。
【原文】
三十年,秦王会楚王于宛,会赵王于中阳[1]。
【注文】
[1]中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中阳县。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年(前285年),秦王与楚王在宛会面,又在中阳与赵惠文王会面。
【原文】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1]。
【注文】
[1]蒙武(生卒年不详):名将蒙骜(áo)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公元前224年,蒙武担任副将,跟随王翦(jiǎn)率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军攻打楚国,击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灭亡楚国。其后事迹不详。
【译文】
秦国蒙武率军攻打齐国,夺取九座城池。
【原文】
燕昭王与乐毅谋伐齐[1]。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秦以伐齐之利[2]。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3]。
【注文】
[1]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燕昭王时入燕,任亚卿,辅助昭王治燕。昭王时以上将军率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大败齐军。后率燕军先后攻下齐城邑七十多座,攻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奔莒(今山东莒县)。因功封为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君。燕惠王即位,素与他不和,又中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遂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骑劫败死后,惠王曾使人召之,不肯就,终老于赵。
[2](dàn):吃或给人吃,拿利益引诱人。
[3]骄暴:骄横暴戾(lì)。
【译文】
燕昭王与大将乐毅谋划进攻齐国。乐毅说:“齐国是有霸业基础的国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不容易独立攻打。如果大王一定想征服它,不如联合赵国与楚国、魏国。”于是燕王便派乐毅前去约定赵国,另派使者去联络楚国、魏国,并让赵国以征伐齐国的好处诱惑秦国。诸侯各国皆受过齐国骄横暴虐的伤害,都争着谋划与燕国联合去攻打齐国。
【原文】
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1]。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2]。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3]。齐湣王出走,楚淖齿执之,弑王于鼓里[4]。
【注文】
[1]上将军: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国都设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一说为前军之将。西汉也置,位极尊。省称上将。
[2]斯离(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将领。可能出自蜀地西南夷人。
[3]济西:济水之西。济水,河流名。古代分为南济水和北济水。北济水在黄河北,发源于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向南流至河南温县入黄河。南济水在黄河南,实为从黄河分出的支脉,因与北济水入黄河处正相对,古人遂视其为济水下游。南济水向东流至今河南荥阳北又分为南北二支,到今山东巨野汇合,再流经今山东济南以北入海。
[4]淖(nào)齿(?—前283年):又作卓齿、踔齿、悼齿。战国时楚将。楚顷襄王时,燕将乐毅伐齐后,他受楚顷襄王命率军救齐,深得齐湣王信任,任为齐相。后杀齐湣王于莒(今山东莒县)之鼓里,欲与燕分齐地,不久为齐人王孙贾所杀。 执:捕捉,逮捕。 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鼓里:地名。在战国莒(jǔ)邑(今山东莒县)。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一年(前284年),燕王出动全部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尉斯离率领军队与韩、赵、魏三国的军队一起与其会合。赵王将赵国的相印授给乐毅,乐毅统帅秦、魏、韩、赵四国军队向齐国发起进攻。齐湣王以全国的兵力进行抵抗,双方大战于济水西岸。齐国军队惨遭失败。齐湣王逃走,被楚国大将淖齿捉住,在鼓里将他杀害。
【原文】
秦王、魏王、韩王会于京师[1]。
【注文】
[1]京师:即国都,这里指洛阳。
【译文】
秦昭王、魏昭王、韩釐王在周王朝的都城洛阳举行会盟。
【原文】
三十二年,秦、赵会于穰。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1]。
【注文】
[1]安城: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战国时属魏地。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二年(前283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穰地会面。秦国出兵攻取了魏国的安城,并一直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撤兵返回。
【原文】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1]。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2]。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3]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4]。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5]。齐王子法章亡在莒,齐亡臣相与求之,立以为齐王[6]。[7]
【注文】
[1]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周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简称“和璧”。《史记》中记载说:它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2]蔺(lìn)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谎称愿以十五城易之。以缪贤推荐,由他奉璧入秦,在秦坚请秦先割城而后奉璧,得完璧归赵,拜为上大夫。后随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秦王欲辱赵王,使赵王鼓瑟;他也请秦王击缶(fǒu);秦群臣请以十五城为秦王祝寿,他也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祝寿。终不使赵王受辱。归国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右。颇不服,欲辱之。他屡退让。颇悔悟,负荆请罪,两人为刎颈之交。 曲:理屈;理亏。
[3]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4]绐(dài):欺骗、欺诈。 怀:包藏。 间行:从小路走。
[5]上大夫:官爵名。周代官制大夫爵中最高的一等。春秋时大国之上大夫相当于次国下卿、小国中卿之位。
[6]法章:即齐襄王(?—前265年)。战国时齐国国君。公元前283年至前265年在位。田氏,名法章。齐湣王时,燕将乐毅联合三晋与秦伐齐,攻入齐都临淄,湣王出逃,不久被楚将淖齿所杀。他变易姓名,为莒太史敫(jiǎo)家庸夫,后被齐国亡臣拥立,即位于莒(今山东莒县)。田单破燕军复齐后,始入居临淄,封田单安平君,任为相国。 莒(jǔ):古邑名。春秋时齐邑。即今山东省莒县。周莒国于春秋初年迁都于此。后又入楚,楚灭鲁后,迁鲁君于此。
[7]历史典故“完璧归赵”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得到它,打算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赵王不想给,但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了,又担心上当,便征询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说:“秦国以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大王不答应,是我们的不对。如果我们给了秦国宝玉,秦国不给我们城,那么理屈在秦国。权衡两种办法,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让它有负于我们。我愿携着玉璧前往,如果秦国不献出城,我就一定带着完好的玉璧回来。”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入秦。蔺相如到了秦国后,秦王果然没有诚意以城换和氏璧。于是蔺相如巧使骗术,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派随从将璧藏在怀中,由小路返回赵国,自己则留下来等待秦王的处置。秦王认为蔺相如很有才能,不仅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赵王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齐王的太子法章逃亡到莒邑,齐国逃亡的臣民一起找到了他,拥立他为齐王。
【原文】
三十三年,秦伐赵,拔两城。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三年(前282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夺取赵国的两座城。
【原文】
三十四年,秦伐赵,拔石城。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四年(前281年),秦国再次出兵攻打赵国,又夺取了石城。
【原文】
秦穰侯复为丞相。
【译文】
秦国的穰侯魏冉,再次出任丞相。
【原文】
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王使东周武公谓楚令尹昭子曰:“周不可图也[1]。”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2]。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3]。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4]。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王[5]。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6]!”于是楚计辍不行[7]。
【注文】
[1]东周:古国名。由战国时小国西周分裂出来的另一小国。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韩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小国。东周建都在巩(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前249年为秦所灭。 武公:即东周武公(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是战国时期东周国的君主之一,承袭东周昭文君担任东周第三任君主。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设置,为最高行政长官,辅佐楚王掌管全国军政事务。秦末张楚政权也设置。 昭子(生卒年不详):楚国令尹。曾接受东周武公劝说,放弃灭周。
[2]裂:割,分。 肥国:使国家富足。 劲兵:使军队强大。
[3]弑君:古时称臣杀君为“弑君”。 祭器:这里所说的祭器,是指夏、商、周三代以来所传的祭器,像九鼎之类的国宝重器。
[4]臊(sāo):像尿或狐狸的气味。 麋(mí):哺乳动物,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看哪种动物都不像,原产中国,是一种珍贵的稀有兽类。俗称“四不像”。
[5]诎(qū):屈服、折服。
[6]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传器:指传国重器。
[7]不行:不执行。
【译文】
楚国想与齐国、韩国共同攻打秦国,目的是想借机灭掉周王朝。周赧王派东周的武公对楚国令尹昭子说:“周朝是不可以图谋夺取的。”昭子说:“图谋周朝,那是没有的事。虽然如此,周朝为什么不可谋取呢?”武公回答说:“西周的土地,取长补短,只不过百里。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分割他的土地不足以使哪个国家更富足,得到他的民众也不足以使哪国军队更强大。即便如此,攻打它的人却要背负弑君的罪名。可是仍然有人想要攻打它,原因就是祭祀重器在那儿。老虎肉腥臊而有爪牙保护,依然有人追捕它,假使山泽中的麋鹿,外面披上诱人的虎皮,攻击它的人必定会增加万倍以上。分割楚国的土地,足以使自己富足,毁坏楚国的名声,足以表示对周王的尊重。现在楚国想要残害天下的共主,独占夏、商、周三代留传下的重器,恐怕礼器一旦运到南方,那么各国讨伐的军队也就到了!”于是楚国撤销了这次军事行动。
【原文】
三十五年,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1]。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2]。楚献汉北及上庸地[3]。
【注文】
[1]败:打败。使……战败。 光狼城: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秦昭王时,白起为秦大良造攻赵,拔光狼城。
[2]陇西:古地区名。又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相当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3]汉北:地区名。指湖北省汉水下游北侧汉川市北部和应城市南部地区。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击败赵军,诛杀两万人,攻取了代地的光狼城。又派司马错征集陇西区的军队,通过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并占领了这个地区。楚国被迫献出汉北与上庸两地给秦国。
【原文】
三十六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1]。
【注文】
[1]西陵:战国时楚邑。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六年(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得鄢(yān)、邓、西陵等地。
【原文】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愿为好会于河外渑池。赵王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1]。”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王许之。会于渑池,王与赵王饮,酒酣,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3]。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4]。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5]。王不怿,为一击缶[6]。罢酒,秦终不能有加于赵。赵人亦盛为之备,秦不敢动[7]。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8]。燕昭王薨,太子惠王立[9]。
【注文】
[1]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将。赵惠文王时为将伐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拜为上卿。赵孝成王时曾以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相如屡谦让退避。他感悟,负荆请罪,两人为刎颈之交。秦、赵长平之役,赵初以其御秦,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师劳而无功。后赵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卒遭惨败。赵孝成王时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使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后与乐乘不和,奔魏,魏不能用。赵以数困于秦,欲复用之,因仇者郭开之毁,赵王信以为衰老,遂不召。后卒于楚。 示:显现;表示。 弱:力气小,势力小,与“强”相对。 怯:胆小,没勇气。
[2]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度(duó):估计,推测。
[3]鼓: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 瑟(sè):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形似琴,但无徽位,通常有二十五弦,每弦有一柱。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可知瑟在当时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由低到高,弦的粗细不同。古时,瑟常与琴或笙合奏。
[4]缶(fǒu):瓦质的打击乐器。
[5]张目:大张双目。 叱:大声责骂。 靡(mǐ):倒下。此指不敢动。
[6]怿:欢喜。
[7]盛:众,多;极充足。
[8]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9]惠王:即燕惠王(?—前272年)。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之子。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即位后又中田单反间计,遂用骑劫代乐毅。乐毅逃到赵国。骑劫庸碌无能,被齐田单打败,所占齐七十余城尽被夺回。惠王后为相国成安君公孙操所杀。
【译文】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希望能在黄河外的渑池会面结好。赵王想不去,廉颇和蔺相如建议说:“如果大王不去,便表示赵国弱小而又胆怯。”赵王于是决定前往,蔺相如随从。廉颇护送到边境,与赵王告别说:“大王此去,估计路程的时间,到会面仪式全部结束,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没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欲望。”赵王同意了。秦、赵两国王在渑池相会时,秦昭王与赵惠文王饮酒,喝到欢快的时候,秦王请赵王奏瑟,赵王演奏了。蔺相如也请秦王击缶,秦王没有答应。蔺相如对秦王说:“在五步之内,请允许我用脖子的血溅到大王!”秦王左右侍从想拔刀刺杀他,蔺相如两目圆睁大声呵斥,侍从被吓得不敢再动,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为赵王敲了一下缶。直到会见结束,秦国始终没有再对赵国提出其他要求。赵国事先做好了多种防范准备,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燕昭王去世,太子燕惠王即位。
【原文】
三十七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1]。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2]。秦以郢置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3]。
【注文】
[1]夷陵:古邑名。战国时楚邑。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烧楚王墓于此。秦设置夷陵县。
[2]徙都:迁移都城。 陈:即陈县。本西周陈国。战国被楚灭亡设置县,治今河南淮阳。楚国曾迁都于陈。秦末农民起义军陈胜亦建都于此。汉以后,历为淮阳国、陈国、陈郡治所。
[3]南郡:郡名。战国时秦昭襄王时设置,治所郢县(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后迁江陵县。 武安:封号。抚养军士,战必胜,使百姓安宁,故称武安。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率军进攻楚国,占领了郢都,火烧楚国夷陵。楚襄王的部队溃散以后,楚国就再也不敢迎战,不得不将国都迁到东北的陈城,秦国将郢城设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原文】
三十八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魏昭王薨,子安釐王立[1]。
【注文】
[1]安釐王:即魏安釐王(?—前243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276年至前243年在位。名圉。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时,魏、赵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秦白起等救韩,大败魏将芒卯,斩首十三万。后信陵君无忌救赵邯郸之围。曾攻取秦在东方的陶郡,灭卫国,并联合五国攻秦,在河外击败蒙骜。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八年(前277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平定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两地,并在那里首次设置了黔中郡。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安釐王即位。
【原文】
三十九年,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译文】
周赧王延三十九年(前276年),秦国武安君白起率军进攻魏国,攻占魏国的两座城池。
【原文】
四十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1]。暴鸢走开封,魏纳八城以和[2]。穰侯复伐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魏人割温以和[3]。
【注文】
[1]暴鸢(yuān)(生卒年不详):也作暴子。战国时韩国将领。韩襄王时,率军与齐匡章、魏公孙喜攻楚方城,相持半年,破楚军于垂沙(在今河南唐河境),韩、魏得宛、叶以北地。魏安釐王时,秦攻魏,军至大梁下,他奉韩王命率军救魏,为秦所败,遂逃入开封。
[2]走:逃跑。 开封:地名。原名“启封”。在今河南开封朱仙镇古城村。因春秋时郑庄公筑仓城于此,取“开拓封疆”之意,故名。秦时设县,汉初改为开封。 纳:缴纳,贡献。
[3]芒卯(mǎo)(生卒年不详):也作孟卯、昭卯。战国时齐国人。曾仕魏为司徒、魏相。魏襄王时,秦、韩、齐、楚攻魏,遂西说秦、韩,东说齐、楚,平息四国之兵,襄王仅赏以五乘之禄。魏昭王时,秦约赵伐魏,他复使人说赵,诈许邺地予赵,使赵绝秦;又联秦攻齐,得齐地二十二县。魏安釐王时,秦攻魏,率军拒秦,在华阳兵败逃走。 北宅:又作宅阳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 温:古国名。原称苏,建都于温,亦称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年(前275年),秦国丞相穰侯魏冉领兵攻打魏国,韩国派遣大将暴鸢率军营救魏国,穰侯魏冉大破韩军,诛杀四万人。暴鸢逃到开封,魏国只好献出八座城池以求和解。穰侯继续攻打魏国,赶走魏将芒卯,又攻进北宅,接着又围攻魏国的大梁城,魏国又割让温城求得和解。
【原文】
四十一年,魏复与齐合从。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一年(前274年),魏国又与齐国结成联盟抗秦。秦国派魏冉率军攻打魏国,攻克四座城池,斩首四万人。
【原文】
四十二年,赵人、魏人伐韩华阳[1]。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2]。”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3]。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4]。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5]。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6]。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7]。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8]。
【注文】
[1]华阳: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北。春秋时郑华邑,战国时改名华阳,先后属魏、韩。
[2]陈筮(shì)(生卒年不详):即陈筌、田荼(tú)、由余。战国时韩国人。韩釐王时,赵、魏攻韩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他抱病入秦见穰侯魏冉,终使秦发兵救韩,大败赵、魏联军于华阳城下。
[3]胡阳(生卒年不详):一作胡伤。战国时卫国人。后入秦为客卿。秦昭王时率师攻魏,取卷(今河南原阳西)、蔡阳(今河南上蔡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后以中更攻赵,在阙与(今山西和顺)为赵将赵奢所败。
[4]贾偃(生卒年不详):战国赵将领。公元前273年,率赵军联合魏军进攻韩国华阳,秦军救援韩国,赵、魏联军被秦将白起击败,魏国损兵十三万,赵国损兵两万。
[5]段干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将。《史记·魏世家》作段干子。魏安釐王时秦败魏、赵联军于韩之华阳,魏安釐王拟遣他为使者,赴秦,割南阳以媾和。 南阳:古地区名。在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因地居古代中原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
[6]玺: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
[7]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 贵:值得看重,重视。 枭(xiāo):魁首、首领。
[8]修武:停止武力相争。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二年(前273年),赵国、魏国联合共同进攻韩国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王不救。韩国丞相对陈筮说:“事情很急,您虽然有病在身,还望您辛苦连夜走一趟!”陈筮到了秦国,拜见穰侯魏冉。穰侯问:“事情很危急了吗?所以派你来了。”陈筮却说:“不急。”穰侯生气地问:“那是为什么?”陈筮回答说:“如果韩国形势真紧急的话,他就会改变想法,去向别的国家求援,因为还不危急,所以我才再次来秦国求援。”穰侯立即说:“发兵救韩国。”于是便和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阳领兵救韩,经过八天的紧急行军到达战场,在华阳城下击败魏军,赶跑芒卯,俘获敌人三名将领,斩首十三万人。武安君又与赵军大将贾偃作战,将赵军二万人淹死在黄河中。魏国段干子提出割让南阳与秦国求和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相印的是段干子,而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秦国来控制想得相印的,想得到相印的段干子来控制想得到的地,这样魏国的土地就会被分割干净。以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烧不尽,火也不会灭的。”魏王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割地的事已做了决定,不可更改了。”苏代接着劝说道:“下棋的人之所以看重‘枭’这颗棋子,是因它在便利时可以吃其他棋子,不便利时就停止行动等待机会。如今大王使用谋略还不如下棋用‘枭’棋子那样灵活多变呢!”魏安釐王没听从劝告,最后以南阳地割给秦国求和解。实际上停止了以武力相争。
【原文】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1]。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2]。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3]。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4]。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5]。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江之浦[6]。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7]。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8]。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9]。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10]。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且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11]。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12]。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13]。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14]。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15]。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如此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矣[16]。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而朝,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17]。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18]。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19]。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20]。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韩釐王薨,子桓惠王立[21]。
【注文】
[1]黄歇(xiē):即春申君(?—前238年)。战国时楚国人。楚考烈王时封君。顷襄王时为左徒。与太子完入质于秦,顷襄王病危,太子完乔装出关返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以他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曾率兵救赵邯郸之围,北伐灭鲁。楚从陈(今河南淮阳)徙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他就封于吴而执楚国政。考烈王卒,他为李园伏兵刺杀。 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二垂:天与地的交接处。指极远地区。 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3]盛桥:人名。生平事迹不详。 甲:披甲的人,即甲士。 杜:阻塞,堵塞。 燕:古邑名。战国时为魏邑。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虚:古邑名。又作郯(tán)。春秋时宋邑。战国时属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 桃:古邑名。又作洮。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北。 邢:即邢丘。在今河南省温县东。春秋晋邑,战国属魏。 云翔:比喻四散。 蒲:古邑名。又作蒲阪。春秋卫邑,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衍:古邑名。又称衍氏。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 首垣:古邑名。又作长垣。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 临仁:古邑名。具体位置不详。 平丘:古邑名。春秋时卫邑。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 黄:古邑名。又作小黄。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北。 济阳: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婴城:绕城、环城。
[4]濮磨:古地名。近濮水。今地不详,待考。 脊:中间高起的部分。 绌(chù):不足,不够,这里指放弃或减少。
[5]《诗》:书名,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是孔子所编订。现存作品三百零五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作品。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朝廷和贵族宴飨交际的诗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许多作品描写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奴隶主的享乐、社会的动乱和战争等,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宝贵史料。因此,孔子将《诗经》列为教授学生的课目之一,战国时,《诗经》更成了儒家的经典。《诗经》大量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接叙述事物或表达情感,“比”是比喻,“兴”是利用景物引出要抒发的内容。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人沿用模仿。 濡(rú):沾湿、润泽。
[6]昔:以前,从前。 越:古国名。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早期越国的封地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山东菏泽地区。西周后逐次南下,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成为霸主。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艾陵: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一说在今泰安市南。 禽(qín):通“擒”。捕捉。 三江:即三江口,在今江苏吴江。为松江(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7]智氏:即智伯瑶(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亦称知伯、知瑶。一称荀瑶。灭范、中行氏后肆意戏侮大臣,多所需索,骄势逼人。曾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他怒而胁迫韩、魏共围晋阳,引水灌城,城中悬釜而炊,民无悔意。赵襄子夜使张孟谈(一作张孟同)出城,说韩、魏反击知氏,战败被杀,地为三家瓜分。 凿台:在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南、潇河南侧。
[8]卑辞:也作“卑词”。言辞谦恭。
[9]重世:累世;再世。 累世:历代;接连几代。
[10]接踵:接触到前面人的足跟。意谓相继、相从、连续不断或紧接着。 世:代。
[11]仇雠(chóu):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
[12]随水:河流名。在今湖北广水、安陆境,为涢水支流,当时为秦、楚边境。 壤(rǎng):地区,区域。
[13]广川:宽阔的河流。 溪谷:山间的河沟。
[14]构而不离:指战事胶着。 留:古邑名。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南。 方与:即方与郡。战国时魏国设置,因方与邑得名,治所不详。辖境约当今山东省嘉祥、金乡、鱼台等县及今江苏省丰县一带。 铚(zhì):古县名。春秋战国时宋邑。在今安徽省濉溪县南、浍河北岸。 湖陵:古邑名。又作胡陵。战国时宋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秦时设置胡陵县。 砀(dàng):古邑名、县名。战国时楚邑。秦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 萧(xiāo):古国名。春秋宋附庸国。子姓,始封之君为萧叔大心。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相: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南。
[15]泗(sì)上:指泗水之滨。
[16]膏腴(yú):谓(土地)肥沃。
[17]临:攻伐;挟制。 敛(liǎn)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 东山:指华山至崤山之间诸山,因皆在咸阳之东,故名。 曲河:指黄河从南流至潼关曲而东流,故称为曲河。 关内: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关中平原一带。
[18]戍(shù):军队防守。 梁氏:即魏国。参见前“魏”条注。 许:即许县。本春秋许国。秦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鄢(yān)陵:古邑名。春秋莒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上蔡:古邑名。本名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周武王封弟叔度于此。其后蔡平侯自此迁新蔡,蔡昭侯又自新蔡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改州来为下蔡,因称此为上蔡。战国时属楚。后入韩,置上蔡县。 召陵:古邑名。春秋时楚邑。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战国时属秦。
[19]拱手:极言轻易。
[20]两海:指东海和西海。
[21]桓惠王:即韩桓惠王(?—前239年)。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元前272年至前239年在位。韩釐王之子。韩桓惠王时,秦以“远交近攻”之策攻韩。韩丧师失地。后秦取韩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断上党郡(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通韩都新郑之道路。韩恐。欲献上党求和。上党郡守冯亭却以上党予赵,秦赵遂爆发长平之战,赵军大败。韩、赵割地求和。秦又攻韩,取阳城、负黍两城,斩首四万及再取韩的十三城。其后,又参与赵、楚、魏、燕五国伐秦之役,败归。
【译文】
韩国与魏国屈服于秦国后,秦王打算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楚国,然而楚国使者黄歇却来到秦国,听到这件事情后,担心秦国乘战胜韩、魏的有利时机而一举灭亡楚国,于是上书秦王说:“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轮回就是这样。到了极端就会有危险,累积棋子就会有这样的后果。现在秦国土地广阔,天下多数土地都被贵国占领,西、北两端被控制,这是自古以来,即使一个有万乘的大国也未曾有的。秦国的三世先王都没忘记要让秦国的土地与齐国相连接,以断绝六国合纵抗秦的要冲。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掌权,他把韩国的土地献给秦国,这样大王不动一兵,不施威势,就能坐收百里的土地,大王可称得上贤能了!大王又出兵攻打魏国,封闭魏都大梁的门户,攻取河内,夺取燕邑、酸枣、虚邑、桃邑等地,进入邢丘,魏军虽多,但不敢去营救,大王可谓战功显赫呀!大王休兵息民,经过两年休整后再度用兵,又吞并蒲邑、衍城、首垣等地,进攻临仁、平丘,小黄、济阳,迫使魏国屈服。大王又继续占领濮磨的北部,进入齐国的要害之地,切断楚国和赵国的联络中枢,东方各国五次合纵、六次会盟,而不敢前去营救,大王威势可谓是举世无双了!现在,大王如果能保功守威,减少攻取之心,广施仁义之政,不仅可以防止后患,而且您的功业绝不止三王之后的第四位,五霸之后的第六位。大王如依仗兵将众多,武器坚锐,凭借摧毁魏国的兵威,借武力使天下列国君主臣服于您,我担心您会后患无穷。《诗经》说:‘每件事情无不有良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令人满意的结束。’《周易》上说:‘狐狸过河,尾部都会被浸湿。’这些说的都是开始容易结束难的道理。从前吴王听信越国,于是随越国去进攻齐国,在艾陵打败齐国后,回国途中,被越王在三江边上擒获。晋国大夫智伯相信韩、魏两国,联合去攻打赵国,围攻晋阳城时,在胜利在望之际,突然韩、魏两国反叛,在凿台下杀死智伯。现在大王怨恨楚国没被摧毁,却忘记如果楚国一旦灭亡,韩国、魏国借机强大起来,我为大王着想认为这种策略不可取。楚国可成为您的援助力量,而韩、魏是您临近的敌人,现在大王信任韩国、魏国对您友善,正像当年吴王信任越国一样。我担心韩、魏两国以谦卑的言辞恭顺大王是为了解除眼前的灾祸,其用意在使用手段来欺骗您。为什么呢?因大王对韩、魏两国没什么累世的恩德,反而有累世的怨恨。韩国、魏国父子兄弟相继死在秦兵刀下的已有十代人了,因此只要韩、魏两国不灭亡,秦国的社稷就一直存在祸患。如今大王提供兵力援助他们一起去攻打楚国,这不是大错吗?况且,攻打楚国会从哪儿出兵?大王是不是要向仇敌韩、魏两国借道?那样在出兵之时,大王您就会担心军队只去而无回。如果不向韩、魏两国借路,就会先进攻随水西边,那里到处是广川、大河、山林、溪谷,都是无经济实惠之地。这样大王获取了灭楚的罪名而没真正得到土地的实际利益。再说大王在进攻楚国时,韩、楚、齐、魏四国必然会联合出兵反抗,当秦、楚两国的战争激烈进行时,魏国会趁机攻打留城、方与、铚城、湖陵、砀邑、萧邑、相邑等地,所以昔日宋国土地必定被分割净尽。齐国人向南面进攻楚国,必然吞并泗上,这些地方都四通八达,土地肥沃,如此,天下没有比齐、魏两国更强大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善待楚国,秦、楚两国联盟,共同进攻韩国,韩国必然束手无策,称臣屈服,大王控制东山险要地形,据有九曲黄河的利益,韩国成为您的关内之侯。如果大王再以十万大军驻守韩都新郑,魏国定会心寒胆战。围困许城、鄢陵后,楚国上蔡、召陵就无法与魏国交往,这样一来,魏国也将成为关内侯了。大王一旦与楚国亲近,关内两万乘兵车兵临齐境,齐国西部领土也将唾手可得。到那时,大王的领地可横贯东西两海,控制了天下大局,则燕国、赵国无法与齐国、楚国相互救援,齐国、楚国不能与燕国、赵国联合。然后大王再威胁燕国和赵国,直逼齐国、楚国,四个大国未经血战,就降服了。”秦昭王听了黄歇的意见,命令武安君白起停止军事行动,辞谢了韩、魏两国的军队,送黄歇回国,与楚国约盟结好。韩釐王去世,其子韩桓惠王即位。
【原文】
四十三年,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1]。
【注文】
[1]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名。 太子完:即楚考烈王(?—前238年)。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262年至前238年在位。名元,楚顷襄王之子。为太子时质于秦,后得黄歇之助,自秦逃归即位。以黄歇为令尹,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从赵平原君门客毛遂言,发兵救赵。其后,灭鲁,迁鲁君于莒(今山东莒县)。晚年楚国益弱,曾与赵、魏、韩、燕五国伐秦,不利而回,不久为避秦,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仍称郢。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三年(前272年),楚国派左徒黄歇侍候楚太子芈完到秦国做了人质。
【原文】
秦置南阳郡[1]。秦、魏、楚共伐燕。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2]。
【注文】
[1]南阳郡:古郡名。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2]武成王:即燕武成王(?—前258年)。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271年至前258年在位。燕惠王子。燕相公孙操杀惠王,拥他为王。即位初,韩、魏、楚合兵攻燕,后退兵。燕武成王时,齐将田单又攻燕,取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
【译文】
秦国设置南阳郡。秦、魏、楚三国联合进攻燕国。燕惠王去世,其子燕武成王即位。
【原文】
四十五年,秦伐赵,围阏与[1]。赵王召廉颇、乐乘而问之曰:“可救否?[2]”皆曰:“道远险狭,难救。”问赵奢,赵奢对曰:“道远险狭,譬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3]。”王乃令赵奢将兵救之。去邯郸三十里而止,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师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4]。赵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5]。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6]。秦间入赵军,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间,卷甲而趋,一日一夜而至,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师闻之,悉甲而往。赵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进之[7]。许历曰:“秦人不意赵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陈以待之[8]。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请刑,赵奢曰:“胥,后令邯郸[9]。”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师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赵王封奢为马服君[10]。[11]
【注文】
[1]阏(yān)与:古邑名。战国时韩地,后属赵。在今山西和顺县。公元前270年,秦派胡阳攻赵阏与,赵将赵奢打破秦军;公元前236年,秦派王翦攻赵,取阏与等九城。
[2]乐乘(Yuè Shèng):战国末赵将。曾从廉颇率军破燕将庆秦之军于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因功封武襄君,再迁假相。赵悼王即位,以其代廉颇为主将,二人遂反目,各自出走。
[3]赵奢(shē)(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将。初任赵之田部吏,收租税。平原君因其奉公执法而荐之于赵王,主治国赋,国赋平,民富而府库实。赵惠文王时,秦经韩上党,围赵阏与。赵王召诸将问是否救援,廉颇、乐乘皆以道远险狭而言难救,唯他以为将勇者胜。后来,赵王令其为将前往,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而归。赵王赐号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4]武安: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 鼓噪:鸣鼓喧哗。 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5]中候:官名。战国时赵国置此官,掌管侦察兵(斥候)。
[6]坚壁:作战时采用的一种对付入侵敌人的策略,坚守阵地,等待时机。
[7]许历:人名。赵国军士。生平事迹不详。
[8]陈:战阵;行列。
[9]胥(xū):等待一下。
[10]马服: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赵封其名将赵奢于此,赐号为马服君。后以“马服”指赵奢。
[11]历史典故“两鼠穴斗将勇者胜”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国举兵进攻赵国,围困阏与城。赵惠文王召见廉颇与乐乘问道:“可以派兵援救吗?”两人都回答说:“道路遥远险峻,难以救援。”又问赵奢,赵奢回答说:“路途遥远又险恶,两军相遇如同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打斗,勇敢者取胜。”于是赵王派赵奢领兵前去营救。队伍刚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便命令停止前进,并下令说:“有敢以军事进谏者,一律处死!”秦国军队驻守在武安城的西面,列阵击鼓呐喊,喊杀之声使武安城内房屋瓦片都被震动。赵军中有一个中候忍不住提议赶快急救武安,赵奢立即将他斩首。赵军坚守在营垒,不停地修筑工事,驻留二十八天不曾前进。秦国派间谍潜入赵军,赵奢用美食款待,并把他放走。间谍将情况报告给秦国的将领,秦将高兴地说:“赵国的援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停滞不前了,并不停地增设营垒,看来阏与一定不属于赵国的了!”赵奢放走了间谍后,命令部队卷起铠甲紧急行军,一天一夜就来到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修筑营垒。秦军听说后,便全军出动披甲迎敌。这时赵军中有个军士叫许历,请求提出军事建议,赵奢请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有想到赵军能赶到这,他们会气势汹汹地前来,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此战必败。”赵奢说:“接受你的指教。”许历请求处以死刑,赵奢:“且慢,现在你的进谏是在邯郸所下军令之后的事了。”许历再次进谏说:“两国军队谁先占据北面的山头,谁就能获胜,后到的一定失败。”赵奢认为很对,于是派出一万士兵占领北山。秦军后于赵军到了此地,被阻挡在山下。赵奢命令全军猛烈地袭击秦军,秦军大败,被迫解除对阏与的包围而回去了。赵王因此封赵奢为马服君。
【原文】
穰侯言客卿灶于秦王,使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1]。
【注文】
[1]灶:人名。生平事迹不详。 刚:古邑名。又作纲。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寿:古邑名。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陶邑:地名。今山东定陶。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商业都会。
【译文】
秦国的穰侯魏冉将客卿灶推荐给秦昭王,派他率兵攻打齐国,占领了刚邑、寿邑,以此扩大自己陶邑的封地。
【原文】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1]。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2]。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齿[3]。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4]。范雎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张禄[5]。
【注文】
[1]范雎(jū)(?—前255年):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时魏国人,字叔。初在魏事中大夫须贾,为须贾所诬,被魏相魏齐令人笞(chī)击几死。为郑安平所救,更名张禄,由秦使谒者令王稽秘密带入秦国。在秦说秦昭王强公室,逐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昭王命为客卿。昭王时相秦,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称“应侯”。任相期间,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屡败列国。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多万。白起主张乘胜破赵,他忌白起功高,允赵割地讲和。继又谗杀白起,举郑安平为将,王稽为东守。后郑安平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失败降赵,王稽因与诸侯私相交通而坐法诛,他忧惧谢病归相印,不久病死。 中大夫:官名。春秋时晋、齐等国大夫分上、中、下三等,此为第二等。战国时魏国等国也设置。秦汉时期,为皇帝的侍从官员,属郎中令。汉代,也为王国官,多以文学之士充任,常受任奉使京师或出使诸王国。 须贾(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的大臣。魏安釐王时,秦相魏冉攻魏,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时,见魏冉,力陈久攻大梁不下,魏冉必失其陶邑封地,魏冉从之,罢兵而归。曾与范雎出使齐,归魏诬范雎阴通齐,使雎被笞几死。雎为秦相后,他出使秦受其戏弄。 齐襄王:参见前“法章”条注。 辩口:即善于辞令,能言善辩。
[2]阴事:这里指秘密的事。 魏齐(?—前265年):战国时魏国大臣。魏昭王时任相。魏中大夫须贾使齐,贾之家臣范雎随行,齐王爱范雎辩才,赐雎金物。须贾归报,他以为雎阴通齐国,使人辱笞范雎,折胁断齿几至于死。后来范雎入秦为相,出兵攻魏强索,他出奔赵国,匿于平原君家。秦昭王又致信赵王,索要他的首级,又逃回魏国,欲求救于信陵君,信陵君犹豫不决,最后被迫自杀。
[3]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折胁摺(lā,通“搚”)齿:谓打折其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而又拉折其牙齿。
[4]箦(zé):床席。 溺(niào):同“尿”,小便。 妄言:胡说;随便说说。
[5]郑安平(?—前255年):战国时魏国人。范雎在魏国时受须贾陷害,被笞击折胁,他助范雎隐匿。后范雎入秦为相,他被范雎举为将军。秦昭王时率军围赵都邯郸,其后,魏、楚出兵救赵,他反为赵军所围,以二万人降赵,赵封为武阳君。后死于赵。 匿(nì):隐藏,躲藏。
【译文】
起初,魏国人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口才出众能言善辩,私下赏给他黄金、牛和酒。须贾认为一定是范雎将国家机密泄露给齐国,回国后,便向丞相魏齐报告。魏齐非常生气,下令用鞭子抽打他,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落。范雎装死,魏齐下令用竹席卷起,扔到厕所,令喝醉酒的客人们轮流往他身上撒尿,以告诫后人出使别国不要乱说话。范雎对看守他的人说:“如果你能放我出去,我必有重谢。”看守者请求扔掉竹席中的死人,魏齐因喝醉了酒,便说:“可以。”范雎得以脱身逃走。魏齐酒醒之后有些后悔,派人去搜查范雎。魏国人郑安平帮助范雎逃走并将他藏起来,更改其姓名为张禄。
【原文】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1]。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2]。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3]。”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4]。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5]。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6]。”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7]。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8]。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9]。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10]。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11]。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12]。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13]。[14]
【注文】
[1]谒(yè)者:官名。春秋战国始置,为国君、卿大夫的侍从官员,掌接待引见宾客,朝会时担任警卫,亦奉命出使。秦汉沿置,负责侍从皇帝,担任宾礼司仪,宿卫宫廷,也常充任出使、巡视、宣慰、考案、主持水利工程等临时差遣。 王稽(?—前255年):战国时人。秦昭王初年为谒者令。秦昭王时奉昭王令使魏,私见魏之罪臣范雎,携其入秦。范雎相秦后,为谢其恩,向昭王力荐之。昭王时,被任命为秦河东守,允其三年不上计。后因“与诸侯交通”罪名,被杀。
[2]离宫:指皇帝正宫以外的临时居住的宫室。 永巷: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居住的地方,后来也作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之处。
[3]宦者:宦官。 谬(miù):这里指故意说相反的话。 太后:皇帝的母亲。 屏左右:使身边的随从人员退避。 跽(jì):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 唯唯:恭敬的应答声。
[4]疏:不亲密,关系远的。 匡君:匡辅君主。 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对:答,答话,回答。
[5]伏诛:被处死。
[6]杜口裹足:闭口不言,止步不前。 乡:通“向”。面对着。
[7]溷(hùn):肮脏、厕所、猪圈。
[8]譬(pì)若:譬如。也作“比如”。 韩卢:战国时韩国的名犬。 蹇(jiǎn):跛,行走困难。
[9]俯仰:举动;举止。
[10]罢敝:疲劳困敝。
[11]远交而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12]枢(shū):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霸:称霸。
[13]兵事:战事;战争。
[14]历史典故“范雎唯唯”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秦国的谒者王稽出使到魏国,范雎深夜前去拜见。王稽将他藏在车里偷偷运回秦国,将他推荐给秦昭王。秦王准备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装作不知是皇宫直接进入宫中巷道。这时秦王从内宫出来,宦官生气地驱赶他,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胡乱地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罢了!”秦王好像听见几句,便退下左右侍从单独接见范雎,跪地请求说:“先生有什么道理指教我?”范雎回答说:“没有,没有。”像这样范雎回答了三次。秦昭王说:“先生始终不肯指教我吗?”范雎这才说:“我不敢那样做!我是客居贵国的外乡人,与大王交往不多,想要和大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的失误的事情,这些又关系到您的骨肉亲情,我希望能向大王您效愚忠却不知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追问我而我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了,明天会有被杀掉的可能,但这是不可回避的。对于死,人人都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死能给秦国带来利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只怕是把我处死之后,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闭口不谈,裹足不前,不肯前来为秦国效力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您怎么这样说话呢!今天我能见到先生,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都是为了我祖业宗庙能继续存在下去。无论事情大小,上至王太后,下到大臣,希望能得到您对我的全面指教,请不要怀疑我。”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范雎说道:“凭着秦国的强大,将士的勇猛,来对付东方各国,好比以猛犬与跛兔搏斗一样,没有不成功的。可是秦国却关闭函谷关十五年,不敢派兵进攻崤山以东,这是因为穰侯魏冉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而大王的计谋也有所失误。”秦王跪下说:“我想知道我的失误在哪里。”可是当时左右侍从多在门外偷听,范雎因此不敢谈论内政,便先说国外的事以观察秦王的意向。于是他向秦王说:“穰侯越过韩国与魏国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这不是一个良策。当年齐湣王正向南进攻楚国,破军杀将,开辟千里之地,可是最后齐国连寸尺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而是因形势使他无法得到。后来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不堪,便联合起来又去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几乎灭亡,这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好处却落在韩、魏两国。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攻下一寸土地就是您大王得到一寸,攻下一尺就是您大王得到一尺。如今韩国和魏国居于中原,处在天下中枢的位置,如果大王想称霸天下,必须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去威胁楚国和赵国。楚国强盛就降服赵国,赵国强盛就降服楚国,楚国、赵国都降服了,齐国就会感到惧怕。齐国降服了,韩国、魏国也就成为秦国的俘虏了。”秦王说:“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原文】
四十六年,秦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拔[1]。
【注文】
[1]中更:爵位名。战国时秦置,二十等爵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中更与第十二级左更、第十四级右更,均以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胡伤(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将。秦昭王时率兵攻魏,攻取卷、蔡阳、长社等地。公元前270年,授中更,率兵攻赵,为赵将廉颇所败。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六年(前269年),秦国派中更胡伤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没有攻克。
【原文】
四十七年,秦王用范雎之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1]。
【注文】
[1]五大夫:爵名。战国时秦设置,为二十等爵第九级,秦、汉因之。秦代可为官长、将帅,赐邑三百户。 绾:人名。秦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怀:古邑名。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省武陟(zhì)西南。战国时属魏。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七年(前268年),秦王运用范雎的计谋,派五大夫绾攻打魏国,夺取了怀邑。
【原文】
四十八年,秦悼太子质于魏而卒。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八年(前267年),秦国太子悼到魏国充当人质,于当年死在魏国。
【原文】
四十九年,秦拔魏邢丘[1]。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2]。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3]。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4]。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5]。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6]。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7]。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8]。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9]。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且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10]。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11]。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12]。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13]。
【注文】
[1]邢丘: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春秋晋邑,战国时属魏。
[2]承间:这里指趁私下交谈的时间。
[3]击断:这里指专断决定大事。
[4]决制:专断、控制。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
[5]陶:郡名。因陶邑而得名。战国时秦国设置。秦封魏冉于此。魏冉死后,秦在此设郡,治所在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魏安釐王时魏攻占秦的陶郡。秦灭魏后废。
[6]披:这里是指果实饱满繁盛会使树枝压折断裂。
[7]大其都者危其国:使都市扩展过大就会危害国家。
[8]股: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擢(zhuó):拔、提拔。 宿昔:这里指一夕之间。
[9]李兑(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的大臣。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传国于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后四年,公子章(赵武灵王长子)不服,与其相田不礼作乱,他与公子成起四邑之兵平乱。公子章败,逃入主父所居沙丘宫,他又与公子成围沙丘宫三月余,主父饿死。以功升司寇,专国政。继任相国,封奉阳君。其后,他又与苏秦发动赵、楚、魏、韩、齐五国攻秦,迫使秦废西帝称号,归还部分所侵赵、魏之地。 主父:即赵武灵王。 沙丘:殷离宫别馆名。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
[10]纵酒弋(yì)猎:没有节制地饮酒与射猎,或游猎。
[11]妒贤疾能: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同“妒贤嫉能”。出自《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至林甫,[帝]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御下蔽上:欺下瞒上。
[12]有秩:官名。秦汉时掌一乡民政赋役,由郡任命,秩百石。满五千户之乡设置,边郡要地不足五千户也设置。其后或置或否,皆依旧俗,无定制。
[13]应侯:即范雎。因其封地在应城(今河南平顶山),所以又称为“应侯”。
【译文】
周赧王延四十九年(前266年),秦国占领魏国邢丘。范雎越来越得到秦王的信任,于是趁机建议秦王:“我居住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却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魏冉,而没听说有秦王。能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才可称为国王,能专掌国家利益损害与否的人称王,能控制生杀予夺权力的人称为王。现在太后擅行国政无所顾忌,穰侯魏冉出使外国也不向大王报告;华阳君、泾阳君处事随心所欲,无所畏惧,高陵君进退自由,凡事都不请示大王。有这四位权贵在朝,国家不存在危险,是不可能的。处在这四个权贵的威势之下,因此说秦国没有国王。穰侯派遣使者利用大王的威望,控制各诸侯国,命令他们,讨伐敌人,进攻他国,没有人敢不服从的。攻城略地取得利益,将好处归于封地陶邑;作战失败,引起百姓的怨恨,将罪过归于国家。我还听说过,树上的果实太多会压断树枝,伤及树根。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封地的城邑大于国都,威胁国家,大臣过于尊贵,国君就会显得卑微。当年淖齿掌管齐国大权,用箭射齐王的大腿,挑断齐王的筋,吊在庙的房梁上,一夜之间被折磨而死。李兑执掌赵国大权,赵主父被囚禁在沙丘宫里,一百天后被饿死。现在我看秦国四贵的做法与淖齿及李兑相类似。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都是因君王把大权转授给宠臣,自己酗酒行猎,不问政事。而被授权的宠臣妒贤嫉能,欺下瞒上,谋取私利,他们不为君主着想,君主也没有醒悟觉察,所以才失去了国家。现在秦国从低级的小官到高级的大官,以及您身边的左右侍从,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穰侯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孤立地站在朝廷上,暗暗为您担忧,恐怕您不在世后,拥有秦国的,将不是您的子孙了!”秦昭王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废黜太后的专权,解除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的职权,并把他们赶到关外,任命范雎为秦国丞相,封为应侯。
【原文】
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1]。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赠之[2]。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3]。”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4]。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而马食之[5]。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6]。”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7]。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8]。
【注文】
[1]聘:访问。 敝(bì)衣:破旧衣服。
[2]无恙(yàng):指没受损伤或没发生意外。 绨(tí)袍:指用粗糙绨做的袍。
[3]御:驾驶车马。
[4]膝行:跪着向前行走,以表示尊敬或畏服。
[5]故人:旧交,老朋友。 供具:供给酒食的器具。 莝(cuò):莝草、铡碎的草。
[6]屠大梁:大梁指战国魏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西北。其意是指攻下大梁城并要杀尽其人民。
[7]奔:急走,跑。 平原君(?—前251年):即赵胜。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子。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喜宾客,养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时,秦围赵都邯郸,他在城中坚守三年,后率毛遂等门客求救于楚、魏,击败秦军,遂存赵国。与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齐名,时称“四公子”。平原是其封号。
[8]赵惠文王(?—前266年):参见前“少子何”条注。 孝成王丹:即赵孝成王(?—前245年)。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265年至前245年在位。名丹。赵惠文王子。即位初,由母惠文后专权。赵孝成王时秦攻韩取野王,切断了上党郡通韩都新郑的通道。上党郡守冯亭以其地献赵,赵受之,终致爆发秦、赵长平之战,赵丧士卒四十余万,国力大衰。后期重用廉颇,屡破燕军。
【译文】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应侯范雎身穿破衣,走小路步行前去看他。须贾非常惊讶地问:“范叔你还活着?”留下吃饭,又拿出一件厚丝棉袍送给他。范雎便亲自为须贾驾车前去丞相府,到了丞相府第,说:“我先进去通报丞相。”须贾等了许久,不见范雎出来,觉得很奇怪,就去向守门人询问,守门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的丞相张禄先生。”须贾很吃惊,知道自己被欺骗,只好跪着进去谢罪,请求宽恕。应侯坐在上面怒斥他,说道:“我现在没处你死,是念及你赠送丝袍,还有一丝故友之情!”于是大摆筵席宴请各国宾客,令须贾坐在大堂下,将拌好黑豆与碎草的马料放在他面前,强迫他像马一样去吞食。然后令他回去告诉魏王:“赶快砍下魏齐的头送来!不然,我就血洗大梁城。”须贾回国后,将此事如实报告给魏齐,魏齐只好逃到赵国,藏在平原君赵胜的家里。赵惠文王去世,其子赵孝成王即位。
【原文】
五十年,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年(前265年),秦国宣太后去世,九月,穰侯被驱逐到他的封地陶邑。
【原文】
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1]。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雎之言[2]。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3]。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4]!
【注文】
[1]援:引、牵、帮助、救助。 鄢(yān)郢:战国楚国都的通名,包括当时都城郢及别都鄢。鄢为郢都北边门户,两城关系密切,故鄢郢常连称。 东属地于齐:是说开拓国土,东边与齐国的国界相连接。
[2]专恣:专横放肆。 骄贪:骄横贪婪。 贾(gǔ)祸:招致、招引祸害。
[3]搤(è):同“扼”。用力掐住、把守、控制。 吭(háng):喉咙、嗓子。
[4]倾危:倾覆;倾侧危险。
【译文】
臣司马光说:穰侯魏冉尽心尽力帮助秦昭王即位,替他排除隐患,扫除障碍,推荐白起为大将,向南攻取鄢、郢两座城,向东拓展到与齐国地界接壤,使天下各诸侯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日益强盛,功劳应归于穰侯。虽然他恣意专权、骄傲贪婪,这也足以招来祸害,但也没达到像范雎所说的那样。范雎这种人,也不是真正为秦国效劳,只想要夺取穰侯的相位,才寻机扼住他的喉咙,取代他的权位。从而,使秦王断绝母子情义,失去舅甥间的恩惠。总之,范雎真正是个覆国毁家的危险人物。
【原文】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1]。
【注文】
[1]安国君:即秦孝文王(前320—前250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柱,一名式,秦昭王之子。初封安国君。昭襄王时立为太子,前250年即位。在位时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驰苑囿。不久去世。安国为其初封号。
【译文】
秦王立他的儿子安国君做太子。
【原文】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1]。”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2]。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3]。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4]。”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5]。”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6]。”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7]。”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8]”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9]。”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10]。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11]”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13]”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1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齐襄王薨,子建立[15]。
【注文】
[1]长安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的封君。赵惠文王少子,赵孝成王弟,为赵太后所生。赵孝成王时秦攻赵,赵向齐求救,他为质于齐,齐兵乃出。长安为其封号。
[2]左师:战国时赵国设置,有左师触龙,尊称左师公。 触龙(生卒年不详):或误作触詟(zhé)。战国时赵国的大臣。官左师。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必以太后少子长安君为质,始肯出兵。太后不许。他以“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劝之,指出“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为长安君之计短,非爱之也。太后悟,以长安君为质于齐,齐兵乃出。 盛气:充满着怒气。 胥(xū):等待。
[3]徐:缓、慢慢地。 趋:同“促”。靠近。
[4]窃自恕:私下里宽恕、原谅自己。
[5]辇(niǎn):古时用人拉着走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6]贱息:谦称自己的儿女。 舒祺:一作旗,战国时赵国人,左师触龙之少子。赵孝成王时,触龙曾替他向赵太后请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太后许之。 黑衣:战国赵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故用以指宫廷侍卫。
[7]填沟壑(hè):其意为死后尸体无人安葬,被弃置于沟壑里。这是对着太后谦称自己的死。
[8]丈夫: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
[9]媪(ǎo):年老的妇人。 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故称燕后。
[10]踵(zhǒng):脚后跟。
[11]祭祀:祀神供祖的仪式。
[12]重器:指国家的宝物钟鼎等,也借指政权。
[13]山陵:比喻帝王或王后。
[14]恣:听任;任凭。
[15]建:即齐王建(生卒年不详)。战国齐国君。齐襄王之子。公元前265年至前221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后胜为相。受秦贿赂,不修战备,不助五国攻秦。前221年,不战降秦,齐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齐国灭亡。
【译文】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池。因赵王刚刚即位,便由太后执政,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派长安君赵公子做人质。”太后没答应,齐国便不肯发救兵。赵国的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明确地对左右侍从说:“谁再敢和我说长安君当人质的事,我就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左师慢慢地走上前,坐稳之后向太后道歉说:“我老了,腿脚也不行了,所以很久没来看您。我常常以此宽恕自己,但也担心太后您的身体有所不适,所以我还是希望能见见太后。”赵太后说:“我现在要靠人推车代步了。”左师公又问:“每天的饭量也减少了吗?”太后回答说:“每天喝点粥而已。”这时太后脸上的怒气慢慢缓解。左师公又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年龄最小,还不能做事,而我已经老了,心里特别疼爱他,希望他能补个黑衣卫士的空缺保卫王宫,冒昧地向您请求!”太后说:“可以。他现在多大了?”左师公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还年轻,但我还想在死之前为他安置好。”太后说:“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人还要疼爱。”太后听了笑着说:“还是妇人疼爱得厉害。”左师公触龙说:“我认为老太后您疼爱女儿燕后胜过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疼爱长安君超过燕后。”左师公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从长远考虑。当年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跟在她脚后直掉眼泪,想到她要远离您到燕国去,心里非常难过。等到她走了,您并不是不想她,待到祭祀时您却祷告说:‘千万别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远考虑,希望她的子孙世代继承王位吗?”太后说:“是的。”左师公说:“到现在为止,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中授封侯爵的,还有继承下来的吗?”太后回答说:“没有了。”左师公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祸殃及自身,远祸殃及子孙。难道说君王的儿子封侯都不适合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对国家却没有建立功劳,俸禄丰厚对国家却没有付出辛苦,又享有国家的许多珍宝。现在太后您提高长安君的职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又给他许多宝器,而今不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太后您去世,长安君靠什么立身赵国呢?”太后说:“好吧,请您去安排吧!”于是触龙替长安君准备一百辆乘车,到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立即出兵救援赵国。秦国军队便撤退了。齐襄王去世,其子齐王建即位。
【原文】
五十一年,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一年(前264年),秦国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占领九座城池,杀死五万人。
【原文】
五十二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1]。
【注文】
[1]太行道:道路名。在今河南沁阳市北、山西晋城市南太行山中。 绝:割断;切断。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二年(前263年),秦国武安君继续攻打韩国,夺取了南阳,又进攻太行道,封锁了山道。
【原文】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1]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2]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3]。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子因变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之。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4]。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王从之。黄歇至楚三月,秋,楚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5]。
【注文】
[1]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2]太子之傅:太子的老师。
[3]阳文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的封君。与楚顷襄王为近亲。当时楚太子完与春申君为质于秦,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春申君以太子在外,王若卒,阳文君之子必立为嗣,故劝太子逃归楚。阳文为封号。 卒:死亡。 大命:天年,寿命。
[4]徇:舍身。
[5]考烈王:参见前“太子完”条注。 春申: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号。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其封地是申地(今河南信阳一带),春申意为兴旺申地。
【译文】
楚顷襄王患了重病,黄歇对范雎说:“现在楚王可能会一病不起,秦国不如送他的儿子回到楚国。太子继承王位,他会更好地侍奉秦国,对相国您的恩德感激不尽,这样做既能结好友邦,秦国又储备了一个有万乘兵车的得力助手。如果不送他回国,他只不过是咸阳城里的平民百姓罢了。楚国再立一个新君主,一定不会服侍秦国,这样既失了盟国又断送了与万乘大国之间的友情,不是好的策略。”应侯范雎将这些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说:“先派太子的老师去探望楚王的病,回来后再进行商议。”黄歇与太子盘算着说:“现在秦国把太子留下,是想用你换取利益,可当今太子的能量还不能使秦国得到根本的利益。况且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楚国,假如楚王去世了,太子不在国内,阳文君的儿子肯定会继承王位,太子就无法成为王了。太子不如与使者一起逃离秦国回到楚国;我留下来,用我的生命对付秦王。”楚太子于是换过衣服,装扮成楚国使者车夫的样子,混出了关外。黄歇守候在馆舍内,常常以太子生病闭门谢客。他估计太子已经走远,才去告诉秦王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国,已走得很远了,我黄歇愿意接受您的处罚领受死罪。”秦王十分恼火,想处死他。应侯在一旁说:“黄歇作为人臣,敢于献身效忠他的主人,如果楚太子继承了王位,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不如赦他无罪,放他回到楚国去,以加强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秦王采纳了应侯的建议。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的秋天,楚顷襄王去世,太子芈完即位为楚考烈王,黄歇被任命为相,封给他淮河以北的土地,称为春申君。
【原文】
五十三年,楚人纳州于秦以平[1]。
【注文】
[1]州:春秋国名。姬姓。在今湖北省洪湖东北。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三年(前262年),楚国献给秦国州邑,以示和好。
【原文】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1]。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2]。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3]。”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4]。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5]。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6]!”
【注文】
[1]野王:即野王县。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韩,后入秦。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属河内郡。 上党:即上党郡。春秋晋地。战国时赵、韩各置上党郡。赵上党郡在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与韩的上党郡相接;韩上党郡有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秦取赵、韩二郡合置上党郡,治所在壶关县(今长治市北)。
[2]守:又称太守、郡守。官职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为太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每郡置郡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秩二千石。汉景帝刘启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隋初,废州存郡,以刺史为郡的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州,郡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明清专指知府。 冯亭:韩国上党守。韩桓惠王时,秦伐取韩之野王,上党道绝,与众谋以上党归赵,图欲韩、赵一致对秦,赵受上党,封其太守为华阳君(又作华陵君)。
[3]平阳:古邑名。位于今山西临汾。 平阳君:即赵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的封君。赵惠文王同母弟。封平阳君。赵孝成王时韩上党郡守不欲上党入秦,遣使至赵,愿以上党十七邑献赵。他说赵王,以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劝王勿受。赵王及平原君赵胜不听,发兵取上党。遂使秦、赵爆发长平大战,赵丧师四十余万众。
[4]蚕食:亦作“蚕蚀”。蚕食桑叶。喻逐渐侵占。
[5]县令:官名。旧时一县的行政长官。 侯: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爵:爵位。君主颁予臣民的一种封号等级。商周皆置。战国秦设置二十等爵。
[6]垂涕:落泪或流涕。指哭泣。
【译文】
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攻克野王城,上党与外界通道都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与当地的民众商量说:“现在去往新郑的道路已断绝,秦军每天都在逼近,韩国不能接应救援,不如把上党送给赵国。如果赵国接受了,秦国一定会进攻赵国。赵国遭受秦军的攻击定会与韩国亲近,韩国与赵国结成一体就可抵挡秦国。”于是派使者前往赵国说:“韩国已经无法守卫上党了,不久会被秦国占领。这里的官员百姓都想归向赵国,不愿做秦民。现全郡大小城市有十七座,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考成王把这件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利益不是好兆头,是一种灾祸。”赵王说:“那里的人都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正在蚕食吞并韩国的土地,现在拦腰中断,使南北联系隔绝,自认为能轻而易举得到上党的土地。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归附秦国,是想嫁祸于赵国。秦国付出辛劳而赵国获取利益,即使我国强大,也不能从弱小国中收获利益,更何况我们本来就弱小,能从强国手中贪得便宜吗?怎么能够说这不是无缘无故呢!还是不接受的好。”赵王又将此事告诉平原君赵胜,看看他的想法,平原君赞成接受上党。于是赵王派赵胜前去接收,将三个万户的大城封给上党郡守冯亭,封号华阳君,又将三个千户的城封给所属的县令,并封县令为侯,其他的地方官员都晋爵三级。冯亭不肯去见赵国的使者,悲伤地流着泪,说道:“我不忍心出卖国君的土地来作为俸禄去享用它!”
【原文】
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1]。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2]。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3]。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4]。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5]。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6]。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注文】
[1]王龁(hé)(?—前244年):又作王齮(yǐ)。战国时秦将。昭王时任左庶长,率军攻韩、赵,拔韩上党,取赵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曾以尉裨将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后代王陵为将,围困赵都邯郸,不克。庄襄王时,复攻取上党诸城。
[2]长平: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 按据:安置、安定。
[3]裨(pí)将:古代指副将。
[4]楼昌(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的大臣。秦、赵长平之战初起,赵失利,欲与秦媾和。他主张派重臣入秦,虞卿主张出重宝以附楚、魏,则秦疑天下合纵,媾和乃得成,赵孝成王不听虞卿而从其谋,遣郑朱入秦,结果媾和不成,赵军大败。 虞卿(生卒年不详):一作虞庆。战国时人。善游说,属纵横家。因进说赵孝成王被任为赵上卿,封之于虞,食一城,故号虞卿。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长平之战时,建议联合楚、魏,迫使秦讲和。既解邯郸围,赵王拟割六城求和,他极力反对。曾与魏相魏齐友善,后以魏齐故,弃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去赵至魏。在魏穷愁不得志,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凡八篇,世传之曰《虞世春秋》。 媾(gòu):结合、交合、交好。
[5]郑朱(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之贵人。赵孝成王时秦、赵长平之战,赵王曾派他去秦国讲和,秦虽接待而媾和未成。
[6]贵人:显贵的人。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上党,并占领了这一地区,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安抚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攻打赵国,赵军迎敌作战,几次失败,一员副将及四名都尉阵亡。赵王与楼昌、虞卿商量对策,楼昌建议赵王派遣重要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不同意这样做,说:“如今讲和或不和,主动权都控制在秦国手里。秦国已下决心要消灭赵国军队,我们即使派人去讲和,秦国也不会听我们说。不如派使者带上贵重的珍宝送给楚国和魏国。楚国、魏国只要接受礼物,秦国便会疑心各国再次结成抗秦联盟,这时讲和,才会成功。”赵王没听虞卿的意见,却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他。赵王对虞卿说:“秦国接待了郑朱。”虞卿说:“大王肯定无法实现讲和的目的,而赵军就会被击败。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各国祝贺胜利的人都聚集在秦国,郑朱的地位很高,影响比较大,秦王和应侯为了表示和好,会把郑朱到秦国求和的事向各国显扬,各国知道赵王派人去讲和,一定不会营救赵国;秦国知道各国不去救赵,赵国孤立无援,那么讲和是无法实现的。”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为与秦讲和而出使秦国,但秦国却并不与赵国讲和。
【原文】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1]。”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2]。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3]。”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4]。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5]。”赵王许之。[6]
【注文】
[1]反间(jiàn):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其内讧而伺机取胜。 马服君:即赵奢(生卒年不详)。马服为封号,意为服马。一说指今河北邯郸西北的马服山。 赵括(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将,好空谈兵法,不会指挥作战。长平战役中,被秦击败身死。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以“赵括”泛指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易与:容易对付。
[2]胶柱鼓瑟耳:胶黏住了弦柱而继续鼓瑟,比喻拘泥不知通变。
[3]合变:中国古代兵法的常用术语,为通变之意。
[4]东乡而朝:其意是指自居主帅之位东向而坐会见前来的官吏。 仰视:抬起头向上看。
[5]随坐:指因受到株连而受到罪罚。
[6]历史典故“胶柱鼓瑟”“赵括败兵,其母不坐”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秦军数次打败赵国,廉颇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轻易与秦军交战。赵王认为廉颇是因屡屡失利而胆怯,不敢迎敌作战,十分生气,多次责备。应侯范雎又派人携千金去赵国实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廉颇没什么,很好对付,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赵孝成王中计,于是便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廉颇。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因赵括有点名气就重用他,这好比是用胶黏住琴柱而弹琴,怎能弹好呢!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劝告。当初,赵括自幼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和他相比。曾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也不认为他学得很好。赵括的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领军打仗关系到生死存亡,而赵括说起来很轻松随便。如果赵国不派他为将军还行,若是真的用他,灭亡赵军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带兵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亲自上书给赵王,说不可重用赵括。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嫁给他父亲时,他父亲已经身为将军,自己亲自捧食进餐的有数十人,他结交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与宗室王族所赏给他的财物,全都分给部下的将领与谋士。他只要接受朝廷的命令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立刻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他的士兵及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所赏给他的金银财物,全部藏在家中,每天都在察看良田美宅,合适的就买下来。大王以为赵括会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存在很大的差异,恳请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不必管了,我已经做出决定。”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假如赵括出现什么过失,请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
【原文】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1]。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2]。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3]。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4]。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5]。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6]。”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7]。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8]。
【注文】
[1]武安君:即白起。 约束:这里是指军中命令与军事部署。
[2]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遮绝:即阻断。
[3]扞(gǎn)蔽:即屏障。 唇亡则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受寒。比喻相互依存的事物(多指国家),一个受损,必然影响到另一个的存在。也比喻关系密切的双方,利害一致。这里是指赵国与齐、楚国的关系。
[4]奉漏甕(wèng)沃焦釜:捧着漏瓮向焦灼的釜上浇水。甕,一种盛水、酒等的陶器。
[5]却:退。
[6]反覆(fù):颠过来倒过去;翻悔。覆,同“复”。
[7]坑杀:活埋。
[8]首虏:这里是指砍杀俘虏的首级。
【译文】
秦王听说赵括被任命为大将,便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龁为副将军,下令军中:“谁敢泄露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的,一律斩首!”赵括来到军中,完全改变廉颇的作战策略,调换原来的军职,下达命令出兵进攻秦军。武安君白起假装兵败而退,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在赵军的后方给予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抵秦军营垒前,秦军坚守营垒无法攻入;这时,秦军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又截断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分为两半,粮食补给中断。武安君白起调动精兵攻击赵军,赵军迎战不利,只好就地修筑营垒守候等待救援。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食通道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全部调往长平前线,堵截赵国的援兵和粮食。齐国、楚国出兵救援赵国。赵军粮食缺乏,请求齐国援助粮食,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好比是牙齿外的嘴唇,互相依存,嘴唇如不在牙齿必受寒。如果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楚两国。营救赵国,就像手捧着漏罐提水去浇烧焦的铁锅一样,刻不容缓。而且援救赵国,可以提高道义;击退秦军,可以显示威名;我们必须坚持高尚的道义救援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的进攻,不全力以赴做这件事,反而吝惜粮食,这是对国家前途不利的大错!”齐王不听劝告。九月,赵军已断绝粮食四十六天,士兵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在窘迫危急的形势下,下令对秦军实施进攻,准备分出四支分队,轮番出击四五次都没冲出重围。赵括亲自率精锐士兵,和秦军进行搏斗,秦军当即射杀了赵括。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武安君白起说:“当初秦军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还不愿归附秦国,反而依附赵国。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把他们杀光,恐怕会带来后患。”于是使用诈骗的手段,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龄还小的归还了赵国,前后赵国四十五万士兵被杀,赵国十分震惊。
【原文】
五十六年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1]。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2]。韩、魏恐,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3]。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4]。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5]。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6]。
【注文】
[1]皮牢: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翼城东北。后属秦。
[2]司马梗(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将领。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率秦军平定太原,占韩国上党。 太原:即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时设置,治所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辖境约当今山西省内长城以南,离石、灵石、昔阳等县以北地区。西汉以后辖境逐渐缩小。
[3]秦王王矣:秦王将称王于天下了。
[4]三公:这里是说秦王如果成为天下的共主,武安君白起就将成为最高军事长官,也就成为秦国的三公之一。
[5]垣雍:古邑名。即衡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原武西北。春秋郑邑。战国时先后属韩、秦。
[6]有隙:亦作“有隟”。有嫌隙;有怨恨。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六年(前259年),十月,武安君白起将秦军分为三路:王龁率军攻打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很快两座城被攻下。司马梗率军北进平定太原,占领上党地区。面对秦国的进攻,韩国、魏国感到惊恐,派苏代带大量的金钱去游说应侯范雎,对他说:“武安君是要立即进攻邯郸吗?”范雎回答:“是的。”苏代劝他说:“赵国一旦灭亡,秦王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到那时,武安君白起被列入三公的高位,您能心甘情愿做他的下属吗?即使不情愿做,恐怕也不行了。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包围邢丘,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反倒依附赵国,天下人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已经很久了。现在灭亡赵国,赵国北方的百姓逃到燕国,东方的百姓逃向齐国,南方的百姓逃入韩国、魏国,你们所得到的百姓就没什么人了。不如就此接受赵国割让的土地,收兵罢战,不让武安君独享胜利的大功。”应侯对秦王说:“秦兵已经筋疲力尽,请接受韩国、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让将士们暂时休整一下再出击。”秦昭王听从了应侯的话,同意韩国割让垣雍与赵国割让六座城后和解。正月,双方都停战罢兵。从此,武安君白起与应侯结下怨恨。
【原文】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1]。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2]。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3]。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4]。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5]。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6]。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7]。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注文】
[1]赵郝(生卒年不详):赵国官员。曾出使秦国。 不遗余力:即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2]楼缓(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人。武灵王之大臣。主张与秦、楚联合,支持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入秦。秦昭襄王时出任秦相。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被免相职。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入赵,劝赵纳城讲和,无成而去。
[3]构难:结成怨仇。 亟(jí):急切地。
[4]敝:破旧。
[5]楼子:即楼缓。 且:尚且;况且。
[6]能为: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后用作能有所为或有所作为之意。
[7]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译文】
赵王准备派赵郝到秦国办理和约之事,割让六县。虞卿对赵王说:“秦军进攻赵国,是因疲惫自行撤退停战呢?还是有余力能够进攻,是因爱护大王才撤退不再进攻的呢?”赵王说:“秦军为灭掉我们已经不遗余力,现在一定是因为疲倦才撤回去的。”虞卿说:“秦国用尽所用的力量,攻取它不能攻下的赵国,疲惫了才撤军,大王您又将以力不能夺取的土地奉献给他们,其实这是帮助秦国进攻我们。明年秦国如果再来攻打我们,大王您就无法挽救了。”赵王正犹豫不决,这时楼缓来到赵国,赵王与他商量此事。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秦国、赵国相互交战,天下各国都很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可凭借强国的威势获取弱国的利益。’现在赵国不如赶快割让土地求和,以杜绝各国乘机获取利益的念头,这样可以安慰秦王的心。不然的话,各国将借助秦国的怒气,趁着赵国疲惫不堪之际,群起而瓜分。赵国就要灭亡了,还谈什么图谋秦国!”虞卿听到楼缓的主张后又来见赵王,说:“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会使各国更加怀疑赵国,不肯接近赵国,这又怎么能安慰秦国的贪心呢!他为什么唯独不去说这样做是向天下暴露赵国的懦弱呢?而且我说的不割地给秦国,并不是绝对不割地。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假如您拿这六座城献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仇敌,齐王一定会听大王的话,不等赵国使者告辞就会答应出兵。那样,赵国虽然失去六座城给了齐国,却可以在秦国得到补偿,这样一来,又可以向天下显示赵国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如果大王决定这样去做,那么齐国接受土地的军队还没到边境,我相信可以看到秦国派使者便带着重礼到达赵国,反而向大王您讲和。那时秦国与我们讲和,韩国、魏国知道了一定会尊重大王。大王的一次举动可与三国结好,还能改变与秦国对立的局面。”赵王说:“好。”便派虞卿见齐王,与他商议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虞卿还没回到赵国,秦国的使者就到了赵国的邯郸。楼缓听此消息,赶忙逃走。赵王以一座城作为酬劳赏给虞卿。
【原文】
秦之始伐赵也,魏王问于诸大夫,皆以为秦伐赵,于魏便。孔斌曰:“何谓也?”曰:“胜赵则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承敝而击之[1]。”子顺曰:“不然。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今又属其良将,何敝之承!”[2]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子顺曰:“秦,贪暴之国也,胜赵必复他求,吾恐于时魏受其师也[3]。先人有言:‘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4]。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5]。’今子不悟赵破患将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子顺者,孔子六世孙也[6]。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退而以病致仕。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寝于家。新垣固请子顺曰:“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7]。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顺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8]。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今山东之国敝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齐、楚已屈服矣[9]。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注文】
[1]孔斌(bīn)(生卒年不详):战国魏安釐王时为相。字子顺,孔子六世孙。因其博学多才,安釐王遣使赠送给他黄金束帛,聘他为相,国事多与他商议参决。孔斌为相期间,根据列国形势和魏国具体情况,在政治上除旧布新,礼贤下士,举用能人,淘汰庸才,赏罚分明。曾遭多方诽谤陷害。任相仅九个月称病辞职,离开魏国。
[2]屈:委屈;冤屈。
[3]于时:就是“到此时”的意思。
[4]先人:指古时的人。 呴(gòu)呴:鸟鸣声。呴,同“雊”。
[5]灶突:炉灶上的烟囱。 炎:火。 栋宇:泛指房屋。
[6]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初为委吏和乘田等职。后周游列国,聚徒讲学,曾任鲁国司寇,并摄行相事。相传弟子三千人,著名者达七十二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7]新垣固:人名。新垣为姓。战国时人,生平事迹不详。
[8]伊挚(zhì)(生卒年不详):即伊尹。商初大臣。名挚,殷墟甲骨文中或简称伊。相传曾为有莘氏媵臣,入商辅佐成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称为阿衡或保衡。汤死后,其子太丁未立而卒,他先后辅立太丁弟外丙、仲壬。仲壬死后,复辅立太丁子太甲。太甲即位,不遵汤法,乃放之于桐,摄政。太甲居桐三年,悔过,遂迎归,还以国政,复为相辅,至沃丁时卒。一说他放太甲于桐后自立,后太甲自桐潜出,杀之。 夏:朝代名。建立于公元前22世纪或前21世纪。姒姓。相传第一代王为禹,死后其子启继禹作夏后(王),确立王位世袭制,始为朝代名。后世称夏朝。 吕望(生卒年不详):即师尚父。又称太公望、吕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开国大臣。姜姓。周文王遇之于渭水之阳,云:“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为“太公望”。一说商纣暴虐,隐于海滨,经散宜生、闳夭招而归周,为文王、武王之师,佐武王伐纣,灭商后受封于营丘,为齐国开国之君。 商:朝代名。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本为古代的一个部落。始祖名契(xiè),子姓。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汤都亳(bó,今河南偃师西),后曾多次迁都。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不再迁都,因此商也称为殷。国势最强时,控制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南及长江流域;东北达辽宁的广大区域。至纣王统治时,被周武王所灭。
[9]屈服:降服、折服。
【译文】
秦国开始攻打赵国的时候,魏安釐王征求各大臣对此事的意见,大家都认为秦国攻打赵国对魏国有利。孔斌问:“为什么这样说?”大家都认为:“如果秦国战胜了赵国,那么我们就臣服它;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趁其疲惫不堪时打击它。”孔斌反驳说:“不对。秦国自秦孝公以来,从未打过败仗,现在又任用良将白起,哪儿还有疲惫之机让我们可乘?”有个大夫说:“即使秦国战胜赵国,对魏国来说有什么害处呢?邻国的耻辱,正是我们的福气啊!”孔斌又反驳说:“秦国是个贪婪残暴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又有其他的要求,我担心那时魏国就会遭到秦军的攻击。古人说过:燕雀在屋檐下筑窝,燕妈妈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非常快乐,自以为很安全了。炉灶烟囱突然冒起火苗,房屋将要被烧毁,燕雀依然面不改色,不知灾难就要临头了。现在你们还不明白赵国一旦灭亡,灾祸就会轮到魏国自身的道理,想不到有些人的想法却和燕雀一样!”子顺,是孔子的第六代世孙。他到魏国做了九个月的丞相,提出治国的大计都不被魏王采纳,便以生病为由辞去职务。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会到别处去吗?”孔斌回答:“我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是不仁不义的国家,讲道义的人是不会去的。”于是在家闭门不出。新垣固询问孔斌:“贤能的人所到之处,必定振兴教化、政治畅通。现在你做魏国的丞相,还没听说你做出什么政绩就自己退出政界,猜想是不得志吧,不然为什么这么快就离开你的相位呢?”孔斌说:“正是没有什么新的政绩,所以引退了。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世上没有良医。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利用仁义之道侍奉他,是不会得到安宁的。每天拯救国家的危亡还来不及,哪儿还会兴教化呢?当年伊尹在夏朝做过官,吕望也曾做过商朝的官,而两国没能大治,结果也没逃脱灭亡的下场,这是他们的心愿吗?是因大势所趋而不可挽回。现在崤山以东各国已疲惫不堪、萎靡不振,韩、赵、魏三国割地于秦国,以求平安;二周屈身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早已屈服。由此看出,不用二十年,天下都会成为秦国的了!”
【原文】
秦王欲为应侯必报其仇,闻魏齐在平原君所,乃为好言诱平原君至秦而执之。遣使谓赵王曰:“不得齐首,吾不出王弟于关。”魏齐穷,抵虞卿,虞卿弃相印,与魏齐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1]。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赵王卒取其首以与秦,秦乃归平原君。九月,五大夫王陵将兵复伐赵[2]。武安君病,不任行[3]。
【注文】
[1]信陵:地名。战国魏地,位于今河南宁陵。 信陵君(?—前243年):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国人,魏安釐王弟,称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时,秦兵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后又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2]王陵(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秦将。爵五大夫。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率军攻赵都邯郸,久攻不下。次年正月,秦增兵助之,再战失利,被免职。
[3]任行:按计划出发。
【译文】
秦昭襄王打算为应侯范雎报仇雪恨,听说魏齐藏在赵国平原君赵胜那里,他们用花言巧语将赵胜骗到秦国,然后又把他扣留起来。派使者对赵王说:“秦国得不到魏齐的人头,就不会放你弟弟赵胜!”魏齐没办法,已无路可走,便去找虞卿。虞卿舍去丞相职位,与魏齐一起逃到魏国,他们想凭借信陵君魏无忌的帮助,逃到楚国。信陵君感到很是为难,没有接见他们,魏齐大怒,于是自杀。赵王终于拿着魏齐的人头献给秦国,秦王才将平原君放回赵国。九月,秦国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武安君白起因患病,没能出征。
【原文】
五十七年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乃以王龁代王陵[1]。
【注文】
[1]辞疾:以生病为由推托。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七年(前258)正月,王陵率军攻打邯郸,作战失利,秦国增派兵力支援,依然不能取胜,王陵这时已损失了五名校官。此时武安君病已经痊愈,秦王想派他代替王陵攻打邯郸。武安君白起说:“邯郸确实很难攻取,而且各国的救兵一天就能赶到。这些国家很久以来对秦国就非常怨恨。秦国在长平一战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伤亡也超过半数,国内空虚,现在跋山涉水,又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如果赵国在内抵抗,各诸侯国在外围攻击,秦军一定会被打败。”秦王见亲自下令不行,于是派应侯范雎去请白起。武安君白起始终以生病为由,不肯出征,秦王只得派王龁代替王陵。
【原文】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1]。毛遂自荐于平原君[2]。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3]。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4]。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5]”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6]。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7]?”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8]。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9]。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10]。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11]。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12]。”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则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3]。”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14]。[15]
【注文】
[1]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家并为之服务的门客。
[2]毛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平原君赵胜的食客。公元前257年,秦国围赵之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约纵抗秦。随从自门下食客中选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只得十九人,余无可取。毛遂自请:“愿备员而行。”胜以遂处门下三年,未见其能,不许。遂以未逢其时对,平原君只好让他随行。平原君与楚王谈合纵,从日初谈至日中不能决断。遂按剑历阶而上,慷慨陈词,数语而决,歃血而定纵。 自荐:指自己推荐自己。
[3]囊:口袋。
[4]称诵:称颂。诵通“颂”。
[5]颖脱而出:锥尖穿出布袋来。比喻才能全部显露出来。颖,锥芒。
[6]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 历阶:越阶而上。
[7]汝(rǔ):你。
[8]文王:此处指周文王。
[9]持戟(jǐ):执戟。
[10]小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辱王之先人:指挖掘、焚烧楚王先人的坟墓。先人,指祖先。
[11]百世: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
[12]歃(shà)血:古代定盟仪式上,取牲畜的血盛于盘或碗中,用嘴微微吸入口内,表示诚意、守信用。
[13]录录:这里指没有什么好的表现,只是辛苦地跟来跟去。
[14]上客:上等门客。
[15]历史典故“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译文】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求救,平原君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具备文武双全的二十人一起前往,已选出十九人,其余的都不可选用。这时毛遂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荐。平原君说:“贤能的人活在世上,好比一个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会立刻穿露出来。如今先生已到我门下三年,左右的人没有称赞过你,我也没听说过你有什么作为,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才能。所以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吧!”毛遂说:“今天就请您把我放在口袋里吧!如果早把我放在口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而已!”于是平原君同意让毛遂一同前往楚国,其他十九个人都相视嘲笑毛遂。平原君到了楚国,与楚王谈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早晨开始谈,一直谈到中午还没结果,毛遂于是手按长剑登上台阶走向前,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今天从日出开始谈,到中午也没作决定,为什么?”楚王呵斥道:“还不退下去!我在和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做什么?”毛遂手按长剑又上前几步说:“大王您之所以大声斥责我,是凭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距您在十步之内,您靠不上楚国的人多势众了!您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面前,您喝斥什么!况且我毛遂听说商朝的商汤依仗方圆七十里土地而称王天下,周文王凭着一百里土地而使诸侯称臣,难道是因为他们兵多将广吗?那是因为他们依据当时的形势而振奋扬威。现在楚国有五千里土地,持戟士兵数百万,这是您称霸的资本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各国都难于抵挡。白起,只不过是个小人物,带着几万人马,兴师动众和楚国作战,一战就夺取鄢、郢两座城,再战就火烧了夷陵,三战使楚国的宗庙被烧毁,楚王的祖先被侮辱。这是楚国百世难解的仇恨,连赵国人都为您感到耻辱,而大王却感觉不到羞耻。现在建立南北合纵联盟抗秦,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赵国啊。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呵斥我做什么?”楚王只好说:“是的,是的,确实像先生说的那样,我愿意竭尽楚国的全部力量与赵国共同抗秦。”毛遂说:“合纵的事就这么定了吗?”楚王说:“就这样定了。”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侍从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捧起铜盘,跪着上前对楚王说:“大王应该歃血宣誓订立抗秦同盟,其次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毛遂。”于是在大殿上订立了合纵盟约。毛遂又左手端着铜盘右手招呼随行的十九人说:“各位在堂下一起歃血吧。你们这些人庸庸碌碌,跟来随去,只会依靠别人才办成事情。”平原君与楚国订立盟约之后回到赵国,对人说:“我不能以表面现象识别天下人才了!”于是尊毛遂为上等宾客。
【原文】
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1]。秦王使谓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2]!”魏王恐,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名为救赵,实挟两端[3]。又使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说赵王,欲共尊秦为帝,以却其兵[4]。齐人鲁仲连在邯郸,闻之,往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5]。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6]。”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7]!”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8]。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9]。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10]。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11]!且秦无已而帝,则将行其天子之礼以号令于天下,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12]!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矣!”
【注文】
[1]魏王:即魏安釐王。 晋鄙(?—前257年):战国魏大将。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他奉魏王命率军援救。魏王畏秦,命他停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信陵君窃得兵符,前往接管其军,他疑而不肯授兵,被信陵君带来的力士朱亥所杀,遂夺其军权率兵往救赵。
[2]旦暮:早晚。喻短时间内。 且:将要、将近。
[3]壁:壁垒、军营的围墙。其意为是指在军营中留守。 邺:古邑名。春秋齐邑。相传齐桓公始筑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后属魏。战国魏设置县,文侯曾都于此。西门豹、史起先后在此引漳水灌田。 两端: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
[4]新垣衍(生卒年不详):也作辛垣衍。战国时人。仕魏,为客将军。魏安釐王时,秦围赵邯郸,魏遣晋鄙救赵,畏秦,屯兵荡阴不进。魏安釐王派他偷入邯郸,劝说赵孝成王尊秦昭王为帝以乞退兵,被鲁仲连阻止。
[5]鲁仲连(生卒年不详):即鲁仲子,战国时齐人,稷下学士。好谋划,善辞令,不肯仕宦。幼时曾折服著名辩士田巴。周赧王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魏使新垣衍力促赵尊秦昭王为帝,以换取退兵,因他劝阻而止。秦兵退,让封辞金,认为天下之士,贵在“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其后,又射书燕将,使之放弃所据齐之聊城。田单欲封赏之,遂逃隐海上,不知所终。 上首功:是说秦以作战杀敌斩首多为上功。
[6]肆然:无所顾忌;安然自得。 蹈:践踏,踩。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也泛指中国东方之海。 烹:古代以鼎镬(huò)煮杀人的酷刑。 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7]怏然:形容不满意、不服气的样子。
[8]九侯:又作鬼侯。商纣时诸侯,与西伯昌、鄂侯为商朝三公。纣纳其女,女不喜淫,纣怒而杀之,并将九侯杀后剁为肉酱。 鄂侯(生卒年不详):又作邘(yú)侯。商纣时诸侯。与西伯昌、九侯为商朝三公。纣淫逸暴虐,醢九侯,他进谏被杀,并被制成肉干。
[9]脯(fǔ):肉干。
[10]喟(kuì)然:感叹、叹息的样子。 牖(yǒu)里:古城名。一作羑里。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北。
[11]万乘之国:乘,古代四匹马拉之战车。战国时,常以千乘、万乘来说明国家实力之强弱。万乘之国,在当时即属大国。如战国七雄,皆可称为万乘之国,其余则为千乘之国或者更小。
[12]谗妾:好谗害人的姬妾。 妃姬:指君主的妾室。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 晏(yàn)然:安适;安闲。
【译文】
楚国与赵国盟约订立之后,楚王便派春申君黄歇率军营救赵国,魏王也派大将晋鄙领兵十万救赵国。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我们攻打赵国,早晚会攻破的,各国诸侯谁敢来救赵国,我们灭赵国之后,就立即调动兵力去进攻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前去阻止晋鄙前进,命令他驻守邺城,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脚踩两边,静以待观。魏王又派将军新垣衍走小路秘密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来劝说赵王,打算一起尊秦王为帝,以使秦国撤军。当时齐国人鲁仲连正在邯郸,听到这个消息后,前来见新垣衍说:“秦国是个背信弃义而崇尚战功的国家,如果它无所顾忌地称帝于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而死了,我绝不会做秦国的百姓啊!而且你们魏国还没看到秦国称帝后所带来的危害,我将让秦王烹煮魏王把他剁成肉酱。”新垣衍显出怏怏不悦的样子说:“先生怎么能让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本来就是嘛,我会告诉你的。当年九侯、鄂侯、文王是商朝纣王的三公。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九侯将她献给了商纣王,而纣王认为她丑陋,结果命令将九侯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劝阻纣王,并为九侯辩护喊冤,纣王盛怒之下杀死鄂侯做成肉干。周文王听说此事,长叹了一口气,就被关押在牖里的监狱一百天,想把他折磨死。现在秦国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万乘大国,都有雄厚的国力,各自都已称王,为什么仅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屈从于他,尊他为帝,使自己落到被做成肉干的下场!如果秦王贪心不被制止而称帝,就将行使天子的礼仪号令天下,将要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并剥夺他认为不贤能的人的职位,赐给他认为贤能的人,剥夺他所憎恨的人,而给他所宠爱的人,他又会将秦国惯于花言巧语、献媚谗言的女子,送给各诸侯国做妃姬,住在魏国的王宫内,魏王怎能安稳地生活下去呢!而将军又怎么能保持住旧日魏王对您的恩宠呢!”新垣衍站起身来,再次拜谢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请求回魏国去,不再谈尊奉秦王为帝的事了!”
【原文】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1]。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3]。公子执辔愈恭[4]。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5]。”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6]。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之夫人,公子无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7]。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纵公子轻胜弃之,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令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8]。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赵[9]。过夷门,见侯生。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去,行数里,心不快,复还见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今公子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10]公子再拜问计,侯嬴屏人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11]。尝闻公子为如姬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晋鄙之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12]。”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13]。有如晋鄙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则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与俱。晋鄙若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与俱。至邺,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1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15]。”得选兵八万人,将之而进。
【注文】
[1]隐士:隐居不仕的人。 侯嬴(?—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年七十岁,任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魏安釐王时,派将军晋鄙救赵,屯兵不敢前进,他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并推荐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因而胜秦救赵。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城的东门。因在夷山之上得名。在今河南开封市城内东北隅。
[2]置酒:陈设酒宴。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侯生:即侯赢。
[3]摄敝衣冠:整理一下破旧衣帽。
[4]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5]市屠:市中屠肆。
[6]朱亥(?—前257年):战国魏人。有勇力,隐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安釐王十九年(前258),信陵君窃兵符救赵,他因侯嬴举荐,随信陵君往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击杀魏将晋鄙,助信陵君夺取军权。次年,魏军击败秦军,解邯郸之围。后赴秦国,为秦所强留,不得脱身,乃自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7]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这里是指派出的使者与所乘的车骑。
[8]敕:告诫。 辩士: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 万端:亦作“万耑”。形容方法、头绪、形态等极多而纷繁。
[9]属(zhǔ)宾客:集中带领宾客。
[10]无他端:指没有其他的计策可以施行。 馁(něi)虎:饥饿的虎。
[1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如姬(生卒年不详):战国魏安釐王宠姬。其父为人所杀,寻凶手三年不得。信陵君派人斩杀凶手,如姬感恩,欲重报信陵君。秦围赵,信陵君欲救赵,她从魏王处窃得虎符,信陵君得以夺取晋鄙的兵权,率军击败秦兵,解赵邯郸之围。
[12]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战国、秦、汉。 五伯:五个霸主。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
[13]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其意是将军带兵在外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即使是君王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14]屯:驻军防守。 单车:古代战车一乘为四马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信陵君救赵时只带了朱亥,未带步卒,故称单车。
[15]椎(chuí)杀:用铁椎击杀。
【译文】
当初,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义,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有三千多人。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中贫穷,担任魏国大梁城东门的守门小官。有一次,公子设酒宴招待宾客,来宾已坐定,魏公子却吩咐随从备齐车马,将左边的主位空出,亲自去接侯嬴。侯嬴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直接上了车,坐在车子的尊位上,毫不推辞谦让。公子手握缰绳亲自驾车,十分恭敬。侯嬴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是集市上的屠夫,请委屈您随从我顺路看看他。”公子驾车来到集市,侯嬴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眼睛却斜着看魏公子,故意和他的朋友站在那里长谈,同时还悄悄地观察着魏公子。而魏公子的态度愈发和蔼。于是他告辞朋友来到公子家。魏公子将侯嬴引到上座,向各位宾客一一作了介绍并称赞他,宾客都很惊讶。到秦国在围攻赵国的邯郸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公子的姐姐,赵胜派使者到魏国求援的车马接连不断,责怪魏公子说:“我赵胜所以和您结成姻亲,是因为您有高尚的道义,能够解救别人的危难。现在邯郸早晚要被迫投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来,即使公子看不起我赵胜,将我抛弃,难道不可怜您的姐姐吗!”魏公子也为赵国的存亡担忧,多次请求魏王命令大将晋鄙领兵救赵,又利用门下能说善辩的宾客去游说魏王救赵,魏王却始终不听。魏公子只好聚集宾客的一百多辆车马,奔赴战场,为赵国不惜战死。路过大梁城东门时,去见侯嬴。侯嬴说:“公子您尽力吧,我是不能随您去了!”公子离开城门向前走了一段,心里不是滋味,又很纳闷,便回来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现在您没有别的办法就要和秦军去拼,这好比拿着肉投向饿虎,会有什么结果!”于是魏公子再拜,向侯嬴请教对策。侯嬴屏退身边的人说道:“我听说晋鄙调兵的虎符藏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有能力将它偷出来。我听说公子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想要报答公子,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公子只要一开口,就能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兵权,然后率军北上救赵,向西打退秦军,这是与五霸一样的功业啊!”魏公子按照他说的去做了,果然得到虎符。公子出发之前,侯嬴又说:“大将出征在外,国君的有些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晋鄙合验虎符后仍然不肯交出兵权,再向魏王请示,那事情就糟了。我的朋友朱亥,力气勇猛过人,可以和您一起去。晋鄙若是允了那是最好的;如果不允,就让朱亥打死他!”于是魏公子请朱亥一同前往。到了邺城之后,晋鄙核对虎符,举手看着公子疑惑地说:“我奉魏王的命令率十万大军驻扎边境,现在你孤身单车来取代我,这是怎么回事?”朱亥抽出藏在袖中的四十斤铁椎,打死了晋鄙,魏公子重新部署军队,下令说:“父子两人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两人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去奉养父母。”于是最后挑选出八万士兵,率军向邯郸前进。
【原文】
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1]。燕武成王薨,子孝王立[2]。
【注文】
[1]病笃(dǔ):病势沉重。
[2]孝王:即燕孝王(?—前255年)。战国时燕国的国君。燕武成王之子。公元前257年至前255年在位。
【译文】
王龁进攻邯郸,久攻不下,诸侯各国前来营救,几次出战都连连失利。武安君白起听到这一消息说:“大王不听我的计策,现在怎么样?”秦王听到此话,非常愤怒,强令武安君出兵。武安君声称自己病情严重,不肯动身。燕国武成王去世,其子燕孝王即位。
【原文】
五十八年十月,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1]。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2]。武安君病,未行。诸侯攻王龁,龁数却,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3]。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4]。”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注文】
[1]阴密:古邑名。战国时秦邑。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
[2]汾城: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
[3]杜邮:又称杜邮亭。战国时属秦。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4]怏(yàng)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八年(前257年)十月,秦王免去武安君的爵位,贬为普通士兵,被流放到阴密。十二月,秦王调动更多的兵力增援邯郸前线,部队驻扎在汾城旁边。武安君因病重,没有出征。各诸侯国联合进攻王龁,王龁数次被击退,使者每天都向秦国告急,秦王很是恼火,于是下令驱赶武安君,不让他停留在咸阳城。武安君出了咸阳城西门十里,到了杜邮。秦王与应侯范雎及群臣们议论说:“武安君被流放,心里不服,还有许多怨言。”秦王便派使者赐给他宝剑示意自裁,武安君于是自杀。秦国人很可怜他,各地乡邑都祭祀他。
【原文】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
【译文】
魏无忌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被迫解围退走。秦军的另一将领郑安平被赵军包围,率军两万人向赵国投降,应侯范雎也因重用郑安平被秦王治罪。
【原文】
五十九年,秦将军摎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1]。伐赵,取二十余县,斩首虏九万。赧王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无得通阳城。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2]。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是岁,赧王崩。
【注文】
[1]摎(náo):人名。战国秦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阳城:古都名。相传为夏禹的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 负黍:又称“黄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大金店镇。春秋时属周。后属郑。战国时,韩、郑、楚在此相争,公元前256年由韩入秦。
[2]顿首: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译文】
周赧王延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派名叫摎的将军攻打韩国,夺取阳城、负黍,斩杀士兵四万人。又攻打赵国,占领二十多个县,杀死和俘虏九万人。周赧王十分恐慌,便背着秦国与各诸侯国联合,派各国率领精锐部队出伊阙向秦国发动进攻,切断阳城与秦国的联系。秦王派将军摎进攻西周,周赧王来到秦国,叩头请罪,将他所有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口全部献给了秦国。秦王接受了他的献礼,周赧王被放回东周洛阳城。当年赧王去世。
【原文】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1]。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注文】
[1]坐:定罪。 通:私下勾结。
【译文】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河东郡郡守王稽因与各诸侯国秘密勾结,被处死于市。应侯范雎心情沉重,一天比一天的不高兴。秦昭襄王在朝堂上治事也长声叹气,应侯范雎询问其原因。秦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已经死了,郑安平、王稽也都背叛,国家现在内无良将,外面却有许多敌国,所以我忧虑!”应侯范雎很是畏惧,不知怎么办。
【原文】
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1]。”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礼又倨[2]。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3]。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4]?”应侯谬曰:“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5]。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6]?”应侯曰:“善。”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7]?”曰:“未知何如。”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8]。今君之怨已仇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见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王新悦蔡泽计画,遂以为相国[9]。泽为相数月,免。[10]
【注文】
[1]蔡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燕国人。曾游赵、韩、魏诸国而不遇。秦昭襄王时闻秦相范雎在秦失意,遂入秦劝雎告退,自代为相。执政时,东收周室。数月,遭人诋毁,惧而辞相位。居秦十余年,号刚成君。秦王政时,为秦使燕,使燕太子丹入质于秦。 宣言: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雄辩:有力的辩论。
[2]倨(jù):傲慢。
[3]成功者去:这里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更替,成就了各自的功能后便被代替而去。
[4]商君:即商鞅。参见前“公孙鞅”条注。 吴起(?—前381年):即吴子。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学于曾子,继学兵法。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任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申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官,整顿统治机构。其变法促进了楚国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楚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大夫种:即文种(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郢城人,字少禽(一作“子禽”)。曾任楚宛令。与范蠡入越,共事越王勾践,任大夫。越王勾践时,越被吴击破,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用其计,赴吴请和,得免亡国。勾践返越后,授以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令其自杀。
[5]名僇(lù)辱:指名声受到侮辱。
[6]闳(hóng)夭(生卒年不详):西周人。闳氏,名夭。相传原以捕猎为业,周文王闻其贤,用以辅政。纣囚文王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他以美女、重宝赂商纣,使文王得释。武王伐纣灭商后,受命修整扩大比干之墓,以安抚殷人。 周公:西周初人,姬姓,名旦,亦称文公、叔旦。周武王弟,与吕尚同为西周开国元勋。以鲁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7]惇(dūn)厚:亲厚;敦厚。
[8]嬴缩:是指缩短、伸长,或者增、减。嬴,古同“赢”。
[9]计画:计虑,谋划。古人计事必用手指画,使其事易见,故称。
[10]历史典故“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燕国的客卿蔡泽听到这个消息,便向西来到秦国,先派人向应侯范雎扬言说:“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如果他见到秦王,一定会使您为难,再夺去您的相位。”范雎听了非常生气,派人把蔡泽召来相见。蔡泽见应侯时傲慢无礼。应侯心里很不高兴,便责问他说:“你扬言要代替我做丞相,我希望能听听你的高见。”蔡泽说:“喔,您的见识是多么的落后啊!每年四个季节按照春夏秋冬的次序,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便自然离去。您难道没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您真的愿意得到和他们一样的下场吗?”应侯故意说:“有什么不可以的!这三个人的仁义都到了最高点,忠诚到了极点。君子以牺牲自己的性命去成就美名,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蔡泽说:“人们建功立业,谁不期望功成名就呢!性命与功名都能保全,这是上等愿望;功名被后人效法而性命失去了,就属次一等了;名誉受到侮辱而性命可以保全,这便是最下一等的了。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作为人臣时竭尽忠心,建树功业,这让人都仰慕。闳夭、周公不也是道德高尚,对国家也是忠心耿耿的圣人吗!商鞅、吴起、大夫文种虽然让人仰慕,但比得上闳夭与周公吗?”范雎说:“是的。”蔡泽说:“既然是这样,您的国君在善待旧交、不背弃有功之臣这方面与秦孝公、楚王、越王相比怎样?”范雎说:“不知道怎样。”蔡泽说:“那么您与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相比,谁的功绩更大呢?”范雎说:“比不上。”蔡泽说:“如果是这样,您如不引退,将会遇到比他们更严重的灾祸。俗话说:‘日到中午就要向西偏斜,月亮圆满则会逐渐亏缺。’进退伸缩,随着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适应形势,这是圣人处事的法则。现在您的冤仇也报了,恩德也已报答,心愿都已实现,却还不做引退的打算,我私下为您担忧!”范雎于是将蔡泽奉为贵宾,并把他推荐给秦王。秦王召见了他,和他交谈得十分满意,任命他为客卿。范雎便称病辞去相国的职位。秦王起初十分欣赏蔡泽的计策,任命他为丞相。几个月后,又免除了他丞相的职位。
【原文】
周民东亡,秦人取其宝器,迁西周公于惮狐之聚[1]。燕孝王薨,子喜立[2]。
【注文】
[1]惮(dàn)狐之聚:即惮狐聚。在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北。
[2]喜:即燕王喜(生卒年不详)。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254年至前222年在位。在位初年,趁赵遭长平之败,派相国栗腹、将军卿秦率军攻赵,为赵廉颇、乐乘击败。赵军进围燕都,乃任将渠为相国,割五城求和。其后,又乘赵数困于秦,遣剧辛率军攻赵。赵将庞煖击杀剧辛,燕折兵二万余。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秦怒攻燕。秦王翦破燕都蓟,他被迫迁都辽东,斩太子丹献于秦。之后,秦将王贲破辽东,喜被虏,燕国灭亡。
【译文】
周朝的百姓不愿受秦国的统治,于是都向东方逃去,秦国人夺取了周的所有的传国重器,又把西周文公姬咎迁徙到惮狐聚。燕孝王去世,其子燕王喜即位。
【原文】
五十三年,摎伐魏,取吴城[1]。韩王入朝。魏举国听令。
【注文】
[1]吴城: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战国时属魏。
【译文】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国将领摎攻打魏国,夺取吴城。韩惠王入朝见秦昭襄王。魏国举国归附秦国,听从秦王的政命。
【原文】
五十六年秋,王薨,孝文王立,以子楚为太子[1]。
【注文】
[1]孝文王:即秦孝文王(前302—前250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名柱,一名式,秦昭襄王之子。初封安国君。昭襄王时,立为太子,公元前250年继位。在位时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驰苑囿。不久去世。 子楚:即秦庄襄王(前280—前247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名子楚,又名异人。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在位。曾入赵为人质,结识吕不韦。吕不韦入秦游说华阳夫人,使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立他为嗣。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后,他即位为王,尊华阳夫人为太后,以吕不韦为相。在位期间,灭东周,设三川郡;取上党置太原郡。死后子政继位。
【译文】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秋季,秦昭襄王去世,其子秦孝文王即位。立子楚为太子。
【原文】
孝文王元年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为庄襄王[1]。
【注文】
[1]庄襄王:即秦庄襄王。参见前“子楚”条注。
【译文】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冬季十月己亥,孝文王正式继承王位。三天后秦孝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原文】
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国[1]。
【注文】
[1]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家累千金,后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原名异人),认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他被任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秦王政即位,年幼。他专断国政,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人,家僮万人。曾令宾客编书,名曰《吕氏春秋》,今尚存。秦王政亲政后,他被免职,逐居封地河南。不久迁蜀,惧诛自杀。
【译文】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担任秦国的丞相。
【原文】
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1]。周既不祀[2]。周比亡,凡有七邑: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3]。
【注文】
[1]东周君:即战国时东周昭文君(生卒年不详)。承袭东周惠公,为东周第二任君主,居于巩(今河南巩义)。公元前249年为秦所灭。 阳人聚:地名。又称阳人城。在今河南汝州市西。
[2]周既不祀:是说周朝已经灭亡,对宗庙不再祭祀了。
[3]河南:古地区名。一般指黄河以南地区。战国韩、魏两国河南,指今河南洛阳一带。 谷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春秋时齐国谷邑,秦代称为谷城。 平阴:古邑名。春秋、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北。 偃师:在河南省西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在此筑城,取“息偃戎师”之意,得名偃师。 巩:古邑名。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战国时,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得赵、韩支持,建都于巩,西周遂分成西周、东周两小国。秦置巩县。 缑氏:古邑名。缑,又作侯。春秋时周邑。即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市,因山得名。地处伊、洛平原东嵩山口,为兵家争夺之地。
【译文】
东周君与各诸侯国密谋共同攻打秦国,秦王派吕不韦率军进行讨伐,灭掉了东周,将东周君迁徙到阳人聚。周王朝彻底灭绝,无人再主持祭祀祖先了。周朝在将要灭亡时还据有: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七个城邑。
【原文】
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相国不韦为文信侯。
【译文】
秦庄襄王将河南、洛阳十万户,赏赐给吕不韦,并封他为文信侯。
【原文】
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1]。
【注文】
[1]蒙骜(ào)(?—前240年):一作蒙傲。战国时齐国人。秦昭襄王时入秦为将,官至上卿。秦庄襄王时率兵伐韩,取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置三川郡。次年,攻赵,取三十七城。秦王政时,将兵攻韩,取十三城。后又攻魏,取二十城,秦初置东郡。其子武、孙恬均为秦将。 荥(xíng)阳:古邑名。又作荧阳。战国时韩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秦置县。 三川郡:战国时韩宣王设置。以境内有河(黄河)、洛(洛水)、伊(伊水)三川得名。韩惠王时地入秦。秦庄襄王时设置,治所洛阳,一说治所荥阳。辖境约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以东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
【译文】
秦将蒙骜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开始设置三川郡。
【原文】
二年,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1]。
【注文】
[1]榆次: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晋中北郊。后属秦。 狼孟: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西省阳曲县。后属秦。
【译文】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伐赵国,平定了太原,夺取了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
【原文】
三年,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译文】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国大将王龁率军进攻魏国上党各城,征服了这一地区,开始设置太原郡。
【原文】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1]。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2]。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3]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4]。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5]。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注文】
[1]高都: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山西省晋城市。 汲(jí):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2]诫:警告。
[3]恤:救济。
[4]趣(cù)驾:趣,同“促”。驾驭车马速行。
[5]遁(dùn):逃跑,逃走。
【译文】
秦国大将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高都和汲两地。魏军连连遭到失败,魏王十分担忧,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害怕回国被治罪,不肯回国,并告诫门下的宾客说:“有胆敢为魏国的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中没人敢劝说他。毛公、薛公为此前去拜见信陵君说:“各诸侯国所以敬重您,只是因为魏国还存在。魏国现在形势危急,而您却无动于衷,一旦秦国攻克了国都大梁,魏国祖先的宗庙被毁坏,那么您还有什么脸面立于天下啊!”还没等二位的话说完,信陵君脸色就变了,立刻催人备车马返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痛哭不已,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向各诸侯国请求援助,各诸侯国听说信陵君又重新担任魏将,都派兵去援救魏国。信陵君指挥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秦国蒙骜的军队,蒙骜随败军逃走。信陵君率领联军一直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赶到关中才班师回国。
【原文】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1]。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2]。”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受太府之宪[3]。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4]。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5]。
【注文】
[1]安陵: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又作鄢、鄢陵。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曾为安陵君的封邑。 缩高(?—前247年):战国时魏国安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其子仕于秦,秦使之为管(今河南郑州)守。魏安釐王时,魏攻管不下。信陵君使人令其攻管,则将仕之以五大夫,他推辞,信陵君大怒,命安陵君生缚之。否则,将发十万之师以攻安陵。他闻之,恐安陵君受祸,自刎而死。 管:春秋郑邑,战国属韩。即今河南郑州市。
[2]安陵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封君。一作“鄢陵君”。纣封于魏襄王时,其始封之君为成侯。仅有封地五十里。秦王嬴政欲以五百里地易其封邑安陵,他终不肯,并派侠士唐雎以理拒之。 执节尉:职官名。战国时魏国所置持竹节的使臣。
[3]生束:活捉。 太府之宪:战国时期魏国制定的法令。又称魏宪。
[4]悍猛:凶猛强悍。
[5]刎颈:割脖子,自杀。
【译文】
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秦国人派他去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攻打管城,攻不下来,便派人去见安陵君对他说:“您如果能派遣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官位,并让他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国是个小国,百姓不一定都听从我的指挥。使者还是您自己去请他吧。”于是派一个官吏引导使者到缩高的住所,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旨意,缩高听了后说:“信陵君这样信任我,派我去打管城。做父亲的去攻打儿子所守卫的城,是要被世人耻笑的。假如我的儿子看见我就弃城而去,这是背叛他的国君行为,做父亲的去教儿子做这样的事,就是您信陵君也是不喜欢的。谢谢您的好意,我不能接受信陵君的要求。”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信陵君。信陵君怒气冲冲,又派使者到安陵君的住处说道:“安陵这个地方也是魏国的,现在我打管城,屡攻不下,秦国的军队来进攻我,魏国是非常危险的。希望您活捉缩高,将他送过来!如果您不这样去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军队奔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祖成侯接受魏襄王的指令镇守此城,襄王亲自把藏在太府中的魏国大法交给了他。国法上面明确地说:‘当臣子的杀君主,做儿女的杀父亲一律严惩绝不赦免。即使国家大赦,对举城投降和临阵逃脱的都不被赦免。’现在缩高推辞不接受您授给的高官重位,来保全他们父子的情义,而您却要求‘一定要活捉缩高,将他送过来’,这是让我违背襄王的命令,废除太府中所藏的大法,即使我去死,也不敢按照您的命令去做!”缩高听了这个消息后说:“信陵君为人凶猛强悍,而又刚愎自用,那些推辞话必将给安陵君招来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没有做违背臣子所应尽的道义,又怎能让我的国君蒙受来自魏国的灾祸呢!”于是到信陵君使者的住处,当面拔剑刎颈而死。
【原文】
五月丙午,王薨,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国事皆委于文信侯,号称仲父[1]。
【注文】
[1]政:又称嬴政。即秦始皇(前259—前210)。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子。公元前247年至前210年在位。即位时十三岁,委国事于相国吕不韦。亲政后镇压嫪毐(Lào'ǎi)叛乱,黜免吕不韦,重用李斯等人,并灭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称始皇帝。确立至高无上皇权,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与文字。毁六国城郭,修驰道、直道和五尺道。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统一岭南。下令销毁民间兵器,迁天下富豪于咸阳,焚毁民间儒家书籍。因刑罚苛酷、赋役繁重,农民痛苦不堪,死后不久即爆发农民大起义。 文信侯:即吕不韦。
【译文】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二十六日),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继承王位。嬴政这时仅有十三岁,国家的一切大事都由文信侯吕不韦决定,并尊称吕不韦为“仲父”。
【原文】
始皇帝元年[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2]。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由是益富饶[3]。二年,赵孝成王薨,子悼襄王立[4]。
【注文】
[1]始皇帝:即秦始皇。参见前“政”条注。
[2]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韩国的水工。秦王政时,受韩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其事。工程进行中为秦王察觉,拟加诛戮。他说渠成将为秦万世之利,因得以继续施工。后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泾水:即泾河。渭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 仲山: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 洛:指洛水。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北洛河,因山陕间龙门至潼关段黄河河床作东西摆动,下游时而入河、时而入渭,变迁频繁。
[3]填阏(yān):填,把凹陷地方垫平或塞满。阏,堵塞。 舄(xì)卤:亦作“潟卤”。指含有较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钟:古度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区(瓯),四区为釜,十釜为钟。战国时魏、秦等国也兼用这种量器。 关中:地区名。指战国末函谷关以西秦国故地,包括今河南灵宝市以西及陕西、甘肃东部和四川地区。 富饶:财富充足,物产丰富。
[4]悼襄王(?—前236年):即赵悼襄王。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244年至前236年在位。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曾欲通平邑(今山西阳高西南)、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之道,未成。先后使李牧、庞煖(nuǎn)将兵攻燕。又与韩、楚、燕、魏等合纵攻秦,至蕞(zuì,今陕西西安东北),不利而回。
【译文】
秦始皇帝元年(前246年),韩国想要耗尽秦国的国力,使他无法向东方发动进攻,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做间谍,游说秦国开凿一条从仲山开始,穿过泾水,沿北山向东入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正在进行中,韩国的意图被发觉,秦人准备要杀掉郑国。郑国说:“我这样做确实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不过水渠一旦修成,也会给秦国带来万世之利呀。”秦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让他继续完成这项工程。水渠开凿成功,可引淤浊而又肥沃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在一钟以上,关中地区因此而更加富饶。秦始皇帝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原文】
三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译文】
秦始皇帝三年(前244年),秦将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二座城。
【原文】
四年春,蒙骜伐魏,取畼、有诡[1]。三月,军罢。
【注文】
[1]畼(chàng):依据《史记索引》为魏国的邑名。 有诡:战国时魏国都邑,蒙骜伐魏之役战场之一。
【译文】
秦始皇帝四年(前243年)春季,秦将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畼、有诡两座城。三个月后才撤军。
【原文】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魏安釐王薨,子景湣王立[1]。
【注文】
[1]景湣王(?—前228年):即魏景湣王。战国时魏国的国君。公元前242年至前228年在位。名增。魏安釐王之子。魏景湣王时,秦蒙骜攻取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等二十座城,建立东郡。次年,与赵、韩、楚、卫五国合纵攻秦,被击退。后屡为秦所败,失朝歌(今河南淇县)、汲(今河南卫辉西南)及首垣、蒲、衍氏(均在今河南长垣附近)等地。
【译文】
被秦国送到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回到秦国,在秦国充当人质的赵国太子也回到赵国。魏安釐王去世,其子景湣王即位。
【原文】
五年,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初置东郡[1]。
【注文】
[1]雍丘:古邑名。本杞国,春秋为宋雍丘邑。即今河南省杞县。战国时魏邑。秦置雍丘县。 山阳: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后属秦。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北墙南村北侧。 东郡:秦王政五年(前242年)设置,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译文】
秦始皇帝五年(前242年),秦将蒙骜攻打魏国,攻取了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座城,开始设置东郡。
【原文】
六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1]。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2]。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3]。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阨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4]。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5]。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6]。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7]。
【注文】
[1]寿陵:战国古城,寿陵之役战场。在今河北境内,战国初属赵国,后属秦。公元前241年,韩、赵、魏、卫、楚五国共伐秦,曾一度攻取寿陵,后来,又为秦国收复,五国军队败归。
[2]函谷:亦作凾谷。即函谷关。
[3]观津: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即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观津。 朱英(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观津人。春申君门客。楚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送其妹于春申君,知有身孕,乃献于楚王,生子男,立为太子,李园亦贵。考烈王病重,他进说春申君,认为李园不为兵而私养死士,楚王若卒,必先杀春申君以灭口。自请为春申君杀李园,春申君不听,乃亡去。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将春申君杀掉。
[4]黾(mǐn)阨(è)之塞:即冥厄塞。在今河南信阳西南。 假道:经由;取道。
[5]许:古国名。西周封国。姜姓,男爵。周武王封伯夷之后文叔于此。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部。
[6]寿春:古代县名。在今安徽省寿县西南。战国时为楚地。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自陈迁都到此。秦时置县。
[7]吴:地名。指吴国旧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译文】
秦始皇帝六年(前241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卫国结成合纵联盟攻打秦国。楚国的考烈王被推举为联盟之长,由春申君黄歇负责军事事务,夺取了寿陵。当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时,秦军出兵迎击,五国联军败退而逃。楚王把败退的原因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与楚王的关系更加疏远。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原本是一个强国,只是因为你执掌楚国的事务后才逐渐衰弱。可我不这么认为。先王时,秦国对楚国友善,二十年间从不攻打楚国,为什么?因为秦国如果攻打楚国必须越过黾阨要塞之地,十分不便;如果要向西周和东周借道,背对着韩国、魏国来攻打楚国具有很大的风险是行不通的。那么现在不同了。魏国早晚会灭亡的,没有能力再保住它的属地许和鄢陵了,必然会割给秦国,这样,秦国距离楚国的都城陈,只不过一百六十里。根据我的观察,秦国与楚国每天都处于争斗之中。”楚国于是离开陈地,把都城迁到寿春,改名为郢,春申君被封到吴地,依然行使相权。
【原文】
秦拔魏朝歌及卫濮阳,卫元君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1]。
【注文】
[1]朝歌:商代帝乙、帝辛(纣)的别都。在今河南省淇县。 濮阳:又作帝丘,古都邑名。一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南。春秋、战国间曾为卫国都城。 卫元君(?—前241年):战国时卫国国君。卫怀君弟,卫嗣君之子(或说嗣君弟)。魏安釐王时,魏囚杀卫怀君,立他为卫君。 支属:亲属、宗支。 徙居:迁居。
【译文】
秦军占领了魏国的朝歌及卫国的都城濮阳。卫国卫元君带领他的部属迁移到野王,依仗山岭的险势,才使魏国河内得以保全。
【原文】
七年,伐魏,取汲。
【译文】
秦始皇帝七年(前240年),秦军再次进攻魏国,夺取了汲城。
【原文】
蒙骜卒。八年,韩桓惠王薨,子安立[1]。
【注文】
[1]安:即韩王安(?—前226年)。战国时韩国的国君。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在位。名安。韩桓惠王之子。时韩国日衰,韩非屡次劝谏,不听。韩王安六年(前233年)遣使纳地请为秦臣。其后复以残存之南阳献秦。后秦国派内史腾攻韩,他被俘,韩亡。韩贵族于新郑叛秦,秦平其乱。同年,被杀。
【译文】
秦将蒙骜去世。秦始皇帝八年(前239年),韩桓惠王去世,他的儿子安即位。
【原文】
【注文】
[1]垣:古邑名。战国时魏邑。又名王垣。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王茅。
[2]杨端和(生卒年不详):战国末秦将。公元前238年,率军攻魏衍氏,拔之。秦王政时,又与王翦、桓龁攻邺,取九座城。 衍氏:又作衍。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郑州市北。
【译文】
秦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军攻打魏国,攻克垣和蒲两城。秦国将领杨端和率军进攻魏国,并占领了衍氏。
【原文】
十年,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译文】
秦始皇帝十年(前237年),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的职位,离开京城,回到他的封地河南洛阳。
【原文】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1]。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2]。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3]。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6]。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注文】
[1]李斯(?—前208年):秦国著名政治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战国末入秦。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曾任廷尉。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始皇采纳其建议,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下焚书令,禁私学,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变籀文为小篆,对统一我国的文字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他听赵高计,迫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构陷,诬斯子由与盗通,被腰斩于咸阳。工书,泰山、琅邪等石刻,相传均为他所书。 由余(生卒年不详):周携王的后人,他的祖辈在西周末年迁徙到西戎。公元前626年,由余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喜其才而留为臣,任为上卿(即宰相)。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绵诸戎、昆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 百里奚(生卒年不详):春秋时秦国的大夫。家贫流落于虞,曾为虞国大夫,晋献公时晋灭虞时为晋所俘。后为晋献公女媵臣陪嫁至秦,从秦逃楚,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故有“五羖大夫”之称。后与蹇叔、由余等共佐穆公创立霸业。 蹇(jiǎn)叔(生卒年不详):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穆公在位时,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也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其子也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淆山为晋所败。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而返,至淆山果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丕(pī)豹(生卒年不详):晋大夫丕郑之子。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奔秦,劝秦穆公攻晋,公不听而阴用豹。越四年秦饥,晋发兵攻秦,穆公命他率兵击败晋军。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晋惠公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秦穆公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西戎:参见前“戎”条注。
[2]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私门:权势之家;权贵者。
[3]服御:使用;役使。 曲直:能和不能。指才能上的差别。
[4]太山:山名。即泰山,位于今山东泰安。 众庶:众民、百姓。
[5]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谓。 藉:同“借”。 寇兵:敌兵。 赍(jī)盗粮:拿东西送给人。把粮食送给盗贼。指做帮助敌人、危害自己的蠢事。
[6]骊邑: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临潼。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议论说:“各诸侯国来秦国做官的人,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挑拨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不和,请大王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国进行大搜索,下逐客令。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上书给秦王说:“从前秦穆公到处征求贤士,从西方的戎地得到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回了蹇叔,在晋国找到丕豹与公孙支。由此,秦国能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利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亲近归顺,以至今天秦国得以富强安定。秦惠王采取张仪的谋略,拆散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使各国都归附秦国,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范雎,王室的权利得以强化,权贵的势力被遏制。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国的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些地方对不住秦国呢!美色、音乐、宝珠、美玉都不产于秦国,可是大王您使用的很多;而大王在选用人才方面却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人一律不用,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宝珠、美玉等,而看轻的是人才。我听说泰山因不拒绝任何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汇集成深渊;君王不拒绝任何民众,才显明他的恩德。这则是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抛弃别国的民众,让他们去资助敌国,排斥各国的宾客,让他们去为诸侯国建立功业,这就如同把武器借给入侵自己国家的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的命令。这时李斯已走到骊邑,接到命令后便返回。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对诸侯国中那些有名望、有权势的人,凡是可以收买的就出重金收买,并结交他们;不肯被收买的,派刺客用利剑将其刺杀。利用离间计谋,挑拨各国君与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军攻打各国。这样,在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原文】
十一年,赵人伐燕,取狸阳[1]。兵未罢,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2]。王翦攻阏与、橑阳,桓齮取邺、安阳[3]。赵悼襄王薨,子幽缪王迁立[4]。
【注文】
[1]狸(lí)阳:地名。在今河北省任丘北。
[2]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末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好军事。事秦王政。秦王政时与桓齮、杨端和率兵攻赵,取九城。复攻赵,拔赵,赵王降。攻燕,燕王喜走辽东,拔蓟城。率军六十万攻楚,大破楚军,杀其将项燕,乘胜略定楚地城邑。岁余,虏楚王负刍,楚亡。又南征百越之君。其子贲、孙离皆为秦将军。 桓齮(yǐ):秦将。秦王政十一年(前237年),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前234年,攻取赵国平阳、武城。次年,被赵将李牧所败,十万秦军被全歼。一说因战败被杀;一说桓齮即樊於期,战败后逃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为利于行刺,樊於期自刎而死。
[3]橑(liáo)阳:古邑名。又作轑(lǎo)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省左权县。 安阳: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称北蒙,亦称殷。历时二百七十三年。周灭商后,逐渐荒芜而称殷墟。战国时为魏国领地。秦昭襄王时秦占此地,命名安阳,是一座已有三千三百余年历史的古城。
[4]幽缪(miù)王迁(生卒年不详):即赵幽缪王。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名迁。赵悼襄王之庶子。公元前235年至前228年在位。母为邯郸倡女,受宠于悼襄王。王废嫡子赵嘉而立之。为政无行,信谗言,诛良将李牧,用佞臣郭开。赵王迁时,终为秦将王翦所虏。赵亡。后追谥为赵幽缪王,或称幽湣王。
【译文】
秦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赵国出兵攻打燕国,攻占了狸阳。战事尚未结束,秦国的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攻打赵国,围攻邺城,夺取九座城。王翦攻打阏与、橑阳,桓齮占领了邺城与安阳。赵悼襄王去世,其子赵迁即位,是为赵幽缪王。
【原文】
十二年,发四郡兵助魏伐楚。
【译文】
秦始皇帝十二年(前235年),秦国调动四个郡的兵力,援助魏国讨伐楚国。
【原文】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辄[1]。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2]。
【注文】
[1]扈辄(?—前234年):战国时人。赵将。赵王迁时秦将桓齮攻赵武城(今河北磁县南),他率师救之,兵败战死,赵军被斩首十万。
[2]李牧(?—前229年):战国时人。赵将。常驻守赵北边境,习骑射,谨烽火,甚得军心,曾大败匈奴,使其十余年不敢犯赵,又灭襜(chān)褴,破东胡,降林胡。赵王迁时秦将桓齮攻赵赤丽、宜安,他以大将军率边兵反攻,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州西),致桓齮畏罪出奔,因功封武安君。后屡败秦军,秦以之为患,遂设计扬言李牧欲反,赵王中反间计,捕杀之。不久,赵即为秦所灭。 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极高。三国至南北朝,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 宜安:古邑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北省藁城市西南。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赵将李牧败桓齮于宜安,即此。 肥下:古国名、古邑名。春秋时白狄所建。后灭于晋。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
【译文】
秦始皇帝十三年(前234),秦国将领桓齮率军攻打赵国,在平阳将赵国扈辄的队伍击败,扈辄被杀,十万人被斩首。赵国国君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又在宜安、肥下与秦军作战,秦军被击败,桓齮逃回秦国。
【原文】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1]。
【注文】
[1]武城:古邑名。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省磁县西南。
【译文】
秦始皇帝十四年(前233年),秦将桓齮攻打赵国,占领了宜安、平阳、武城。
【原文】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1]。非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2]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3]。
【注文】
[1]效玺:献上国君的玉玺,表示臣服。 藩臣:拱卫王室之臣。 韩非(前280—前233年):战国末韩国人。喜好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曾与李斯同师事于荀卿。见韩国消弱曾多次上书劝谏韩王,韩王不能用。发愤著书十余万言。其所作《孤愤》《五蠹》等传至秦国,得到秦王政的赏识。后出使秦国,得见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贾谗言,秦王下令治罪,李斯使人送毒药,令其自杀。他想亲自面见秦王,但不得见。秦王悔悟后,派人赦免他,然而韩非已经死在狱中。 聘:古代国与国之间互派使者访问。
[2]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带,故名。 不臣:不称臣屈服。
[3]自陈:自己陈述。陈,述说。
【译文】
韩国国君屈服于秦国,割让土地,献出国王的大印,请求作秦国的附庸,派遣韩非为使者前往秦国访问。韩非趁此机会向秦王嬴政上书说:“现在秦国的领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上百万,号令严明,赏罚公平,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的。我冒着死亡的危险愿和您见上一面,向您说一说攻破各国合纵联盟的策略。大王您若是听了我的主张,如果不能一举将合纵联盟拆散,赵国没有被攻下,韩国没有灭亡,楚国、魏国没有向秦国屈服称臣,齐国、燕国也没有亲近归顺您,没能使秦国霸主的威名远扬,四周的邻国国君也没有前来朝拜,就请大王把我斩首向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不能忠心为大王谋划的人。”秦王读后,非常高兴,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便对秦王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想要兼并各诸侯国,韩非终究要为韩国做打算,而不会为秦国着想,这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您不用他,长期逗留在秦国,然后再送他回去,是自留后患呀,不如依法把他杀掉。”秦王嬴政认为李斯说得有道理,便令官吏治罪于韩非。李斯派人送去毒药给韩非,让他早点自杀。韩非想亲自见秦王嬴政诉说自己的冤情,却无法见到秦王。后来秦王感到后悔,便派人去赦免他的时候,韩非已经死了。
【原文】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死矣!
【译文】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君子先亲近自己的亲人而推广去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家推广到热爱别人的国家,这样的人才能功勋卓著,名声美好,从而能享有百福。如今韩非为秦国出谋献策而首先就要灭亡他自己的国家,来证实自己的主张,他的罪过无法宽容,真是死有余辜!
【原文】
十五年,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1]。
【注文】
[1]番吾:古地名。番或作播、鄱。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境内,为秦、赵争胜之地,公元前232年,秦兴师征赵,取番吾,即此。
【译文】
秦始皇帝十五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大举出兵进攻赵国,一路抵达邺城,一路进抵太原,占领了狼孟、番吾,因遇到李牧部队的抵御,才撤军回国。
【原文】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1]。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注文】
[1]太子丹(?—前226年):战国时燕王喜之子,名丹。少时曾为质于赵,与生在赵的秦王政交好。后质于秦,秦王嬴政待之不善,怨而逃归。时秦已并韩、赵,兵临燕境,他乃阴养壮士,欲劫秦王嬴政。燕王喜时他遣荆轲以献燕督亢地图为名,往刺秦王,未果。秦怒,发兵攻燕益急,燕退保辽东。次年,被燕王喜斩首献秦。
【译文】
当初,燕国的太子姬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与秦王嬴政友好。等到嬴政即位后,姬丹在秦国做人质。这时嬴政却不以礼相待,姬丹大怒,逃回燕国。
【原文】
十六年,韩献南阳地。九月,发卒受地于韩。
【译文】
秦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向秦国献出南阳地。九月,秦国出兵前往韩国接收南阳地。
【原文】
魏人献地。
【译文】
这一年魏国也向秦国进献土地。
【原文】
十七年,内史胜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1]。
【注文】
[1]内史:官职名。内史之职掌,历代有所差异。西周置。又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掌管著作简册,策命诸侯卿大夫,以及爵禄的废置。春秋时沿置。秦代设置内史,治理京畿地方,为京师之地方长官。 颍(yǐng)川郡:秦王政时,灭韩后以其地置,因水为名。治所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等市、县以东,鄢陵、郾城等县(区)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
【译文】
秦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内史胜率军灭掉韩国,韩王韩安被俘。秦国在韩国土地上设颍川郡。
【原文】
十八年,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1]。赵李牧、司马尚御之[2]。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3]。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4]。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注文】
[1]上地:古地区名。即上郡上县(今陕西绥德)一带。 井陉:“太行八陉”之一。后世也称土门关。因四面高而中央低如井得名。是河东和河北中部地区太行山井陉隘道,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旧关为隘道西口,河北省鹿泉市西南东土门为隘道东口。 端和:即杨端和。参见前“杨端和”条注。
[2]司马尚(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将。赵王迁时秦将王翦攻赵,他与李牧率军御之,赵王不久中秦反间计,他被废,李牧被杀。秦急攻赵,赵军大败,赵王迁被虏,赵亡。
[3]嬖(bì)臣:受宠的近臣。 郭开(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赵王迁宠臣。赵悼襄王时赵因数困于秦兵,欲再起用老将廉颇,他因与廉颇有仇,从中作梗,终使悼襄王以为廉颇已老而弃之不用。秦王政时秦将王翦重金贿赂,使用反间计,扬言李牧、司马尚欲降秦反赵。赵王对其产生怀疑,遂杀李牧,废司马尚。其后,王翦大破赵军,克邯郸,赵王迁被虏,赵亡。
[4]赵葱(?—前228年):战国末期赵国将领。一作赵忽。公元前233年,秦国攻赵,直逼邯郸,形势危急。赵王迁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师阻秦。赵葱曾为敌佯动所惑,建议救援肥下,而李牧洞悉敌情,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击败秦军。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遂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使之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欲谋反的谣言。赵王迁中计,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不从命被杀,司马尚被撤换。王翦乘机猛攻,破杀赵葱,虏赵王迁等。赵都邯郸不久亦入秦。 颜聚(生卒年不详):一作颜最。战国时人。初为齐将。赵王迁时秦将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赵王不久中秦反间计,听信佞臣郭开谗言,杀李牧,废司马尚,使他与赵葱代之。次年,秦攻赵益急,赵葱军破,他逃走,赵王迁被虏,赵遂亡。
【译文】
秦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驻扎在上地的军队攻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驻军进攻赵国。赵国大将李牧、司马尚奋力抵抗。秦国人用重金收买赵国宠臣郭开,让其诋毁李牧、司马尚,诬告他们企图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与齐国的将领颜聚代替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赵国派人捕杀了他,司马尚也被罢免。
【原文】
十九年,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如邯郸,故与母家有仇怨者皆杀之。还,从太原、上郡归。
【译文】
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军进攻赵军,赵军大败,赵葱被杀,颜聚逃亡,邯郸也被秦军攻克,赵国国君赵迁被俘。秦王亲自到邯郸,把过去与他母亲家有怨仇的人全部杀死。然后经太原郡、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原文】
王翦屯中山以临燕[1]。赵公子嘉帅其宗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赵之亡大夫稍稍归之,与燕合兵,军上谷[2]。
【注文】
[1]中山:古国名。又称鲜虞。春秋时白狄别族所建立。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406年被魏攻灭。不久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其后,与韩、燕、宋同时称王。齐宣王乘燕内乱,攻破燕国;中山也同时攻燕,取得许多领土。后为赵所灭。
[2]嘉:即赵嘉。参见前“桓子”条注。 上谷:郡名。战国时燕国设置。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河北赤城、北京市延庆区以西,及内长城和北京市昌平区以北地。
【译文】
秦将王翦率军屯驻在中山,兵临燕国国境。赵国公子赵嘉率领他的宗族数百人逃往代地,自立为代王。赵国灭亡后,赵国中的一些官吏投归代王,与燕国的军队联合在一起,驻扎在上谷。
【原文】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1]。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2]。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3]。”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4]。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5]。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6]。”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7]。
【注文】
[1]鞠武(生卒年不详):或作鞫(jū)式。战国时人。燕太子丹太傅。当时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政,逃亡到燕,太子丹欲留他。鞠武劝谏勿留,以免秦积怒于燕。又建议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和匈奴以自保。太子丹均不从。不久推荐田光于太子丹,田光又推荐荆轲以刺秦王。
[2]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草原民族。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战国时始称匈奴,亦称胡。秦汉之际,匈奴国势强大。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屡次南侵,逼迫汉朝实行消极的“和亲”政策。后经汉武帝遣将征伐,势力渐衰。
[3]旷日弥久: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惛(hūn)然:神志不清貌。
[4]樊於(wū)期(?—前227年):战国末人。秦将。人称樊将军。因得罪秦王政,父母宗族皆为秦所戮没。他逃亡到燕,归身太子丹门下,秦以金千斤、邑万家购其首,太子丹不惧强秦而客之。时秦已灭赵,燕国危急,太子丹募荆轲欲刺秦王。为使荆轲入秦得见秦王,他自刭,荆轲携其首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地图入秦行刺。
[5]蹊(xī):小路。亦泛指路。
[6]疾遣:立即派遣。
[7]资怨而助祸:积蓄怨恨而助长祸患。
【译文】
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想办法要报复他,便去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他向西约定三晋,南面联合齐国与楚国,北面与匈奴讲和,共同图谋秦国。太子姬丹说:“太傅的计谋是好的,实现它需要旷日持久,使我心烦焦虑,恐怕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了。”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安排他住在馆舍。鞠武劝告太子丹说:“凭着秦王的残暴和对燕国的积怨、愤怒,足以让人心寒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被收留在燕国!这是把肉放在饿虎所经过的路上。希望您立刻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穷困到绝境,现归附于我,我该舍命保护他,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鞠武说:“做危险的事来求安全,制造祸端以求幸福,计谋肤浅招来更深的怨恨,为了结交一个人,竟不顾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正是所谓积蓄怨恨而助长祸患啊!”太子听不进太傅鞠武的劝告。
【原文】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1]。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2]。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即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3]。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4]。”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5]?”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6]!”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7]。”遂自刎[8]。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9]。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0]。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11]。楚幽王薨,国人立其弟郝[12]。三月,郝庶兄负刍杀之自立[13]。魏景湣王薨,子假立[14]。
【注文】
[1]荆轲(?—前227年):又称荆卿、庆卿。战国时卫国人。好读书击剑,游说至燕,与击筑者高渐离、处士田光友善。田光推荐于燕太子丹。丹尊之为上卿,舍上舍。与丹共谋劫刺秦王政。当时秦将樊於期逃亡于燕,秦王购求甚急。他乃往见樊将军,陈说刺秦王事。樊将军愿以己之首级为饵,以利行事,即自刭死。燕王喜时,他携带樊将军首级,以献燕督亢地图为名,往刺秦王。既见秦王,献图,“图穷而匕首见”,遂以焠毒匕首击秦王不中,反为所杀。
[2]支:调度、指使。
[3]擅兵:掌握兵权。
[4]督亢:地区名。在今河北涿州市东,跨涿州、固安、新城等市、县界。中有陂泽,周五十余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战国时为燕国著名富饶地带。
[5]太息:即叹气。 流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
[6]揕(zhèn):用刀剑等刺。 陵:古同“凌”,侵犯,欺侮。
[7]切齿:上下牙齿紧紧地咬住,表示极端愤怒。 腐心:即痛心。
[8]自刎:自己割断脖颈;自杀。
[9]函:匣,盒子。
[10]焠(cuì):也作“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硬。 缕:线。
[11]秦舞阳(?—前227年):战国时燕国勇士。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对视,以勇悍著称。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以他为副手,捧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上殿时畏惧变色,使得秦君臣有所警觉,荆轲连忙解释,“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后来事败,谋刺失败。
[12]楚幽王(?—前228年):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237年至公元前228年在位。名悍。楚考烈王之子。幽王时,秦征发关东四郡卒,助魏攻楚。 郝:即楚哀王(前266—前228年),战国楚国君。名犹。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犹继位,在位仅两个多月,即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所杀,负刍自立为楚王。
[13]庶兄:庶出之兄。 负刍(生卒年不详):即楚王负刍。楚考烈王之子,公元前228—公元前223年在位。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王负刍被俘。
[14]假:即魏王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假。魏景王之子。公元前227年至前225年在位。在位时,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决黄河与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被虏,魏亡。
【译文】
太子姬丹听说卫国人荆轲非常有贤能,便携带厚重的礼物,以谦卑的言辞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讨伐楚国,向北进攻赵国;赵国无力抵挡秦军,灾难必然会降临到燕国。燕国国小力弱,数次受到兵困,怎么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各诸侯国都屈服秦国,不敢合纵结盟。我的计谋很是愚昧,认为真的获得天下无畏的勇士,去出使秦国,劫持胁迫秦王,让他归还兼并的各国土地,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归还鲁国的领土一样,那样是最好的;假如不答应,就乘机刺杀秦王。他的大将都领兵在外,国内发生动乱,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疑。乘这个时机,各诸侯国可合纵抗秦,秦国一定会被击败。请您留意考虑这件事。”荆轲答应了他。于是太子丹请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每日亲自到舍中问候,凡是能奉养荆轲的,都应有尽有。等到秦将王翦灭掉了赵国,太子丹知道后十分害怕,准备派遣荆轲出行。荆轲说:“现在我到秦国,没有能使秦国信任我的理由,所以无法接近秦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才能刺杀他回报您。”太子说:“樊将军穷困到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他啊!”荆轲于是便私下会见樊於期,说道:“秦国对待您,可说是残酷到极点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了!现在又听说秦国要用千斤黄金、万户封地购买您的人头,您打算怎么办呢?”樊於期长声叹息流着泪说:“能有什么办法呢?”荆轲说:“希望能得到您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很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那么您的深仇可以报了,燕国所遭受的欺凌耻辱也都消除了!”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夜切齿痛心盼望得到的事啊!”于是当面自刎。太子闻讯赶来,伏在尸体上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便把樊於期的人头装在匣子里。太子丹预先找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烧红用毒药浸泡,用这毒匕首刺人,只要渗出血丝,人没有不立即死去的。为荆轲准备好了行装出发,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做他的副手,出使到秦国。楚幽王去世,国人立他的弟弟郝为王,三月,郝的庶兄负刍将他杀了,立自己为王。魏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假即位。
【原文】
二十年,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1]。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2]。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4]。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5]。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6]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7]。[8]
【注文】
[1]蒙嘉(生卒年不详):战国末秦国大臣。官中庶子。秦王政宠臣。燕太子丹找荆轲谋刺秦王,以千金厚赂之,使为先言,荆轲因得见秦王。
[2]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3]愕(è):惊讶、发愣。
[4]操:拿,抓在手里。 负剑:即推剑于背。
[5]擿(zhì):同“掷”,扔、投。
[6]就:完成;成功。 生劫:挟持。 约契:契约;券契。
[7]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中、南三支,均源出易县境,汇合后在定兴县入南拒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
[8]历史典故“图穷匕见”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荆轲到达秦国都城咸阳,经秦王的宠臣蒙嘉,转达荆轲谦卑的言辞,请求进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穿上朝服,安排九宾大礼接见他们。荆轲手捧地图献给秦王,地图全部展开,里面的匕首露出,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猛地刺过去,但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惊恐而起,挣脱了袖子。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这时群臣们都惊呆了,事发突然,谁都没想到,群臣也都失去常态。依照秦法,在殿上伺候的群臣,不能携带任何兵器。左右侍从只得徒手追打荆轲,而且大喊:“大王背上的剑!大王背上的剑!”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他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没能成功,大骂道:“事情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想活着劫持你,以便得到你兼并土地的契约去回报燕太子啊!”秦王大怒,派人杀了荆轲,并将他的尸体肢解示众。秦王又增派大军前往赵国,令王翦率军进攻燕国。于是秦军与燕军和代军在易水之西展开决战,燕、代联军惨遭失败。
【原文】
二十一年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1]。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2]。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3]。
【注文】
[1]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角。周封尧后于此,后为燕国国都。秦置县。 精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 辽东:郡、国名。战国时燕国置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 李信(生卒年不详):即李岩。战国末人。年少壮勇。秦王政时与王翦率军攻燕,拔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退保辽东,复以兵数千追燕太子丹至衍水中,燕王急,乃斩太子丹首献于秦,秦王政以为贤勇。后秦王政使其与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大破楚军。又引兵攻鄢、郢,破之,引兵而西,与蒙武会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不久为楚军所破,亡七都尉,败归。又与王贲定燕、代、齐等地,以功封陇西侯。
[2]代王嘉:即赵嘉(生卒年不详)。赵悼襄王子,赵王迁之兄。公元前229年,秦兵破赵,虏赵王迁,赵国贵族与赵嘉逃至代,立其为王。公元前222年,秦军破代,俘虏代王嘉。
[3]衍水:即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太子河。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冬季十月,秦将王翦率军占领燕都蓟城,燕王与太子姬丹率精兵向东退守辽东郡,秦将李信率军紧急追赶。代王赵嘉派人送信给燕王,令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这时太子丹藏在衍水一带,燕王派使节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献给秦王,但秦王继续派兵攻打燕国。
【原文】
王贲伐楚,取十余城[1]。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2]。王翦因谢病归频阳[3]。
【注文】
[1]王贲(生卒年不详):战国末年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王翦之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
[2]蒙恬(?—前210年):秦人。先世为战国齐人,祖父蒙骜自齐至秦事昭襄王,后世代为秦将。秦王政时,任将军,破齐,拜内史。秦统一后,率兵三十万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主持修筑长城。驻兵上郡十余年,匈奴不敢进扰,深受秦始皇尊宠。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后,公子胡亥与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篡改遗诏,被赐死,乃自杀。世传曾以兔毛改良毛笔。
[3]频阳:县名。频阳县城在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五十里美原镇西南古城村。秦历公时设置频阳县,以在频山南而名。秦始皇时秦将王翦谢病归频阳即此。汉亦为频阳县,属左冯翊。
【译文】
秦将王贲率军攻打楚国,夺取十多座城。秦王嬴政询问将军李信说:“我想占领楚国,依照你的意见,估计需要多少人才能攻下?”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就够了。”秦王又询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已经老了,怎么这么胆怯啊!”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于是便称病辞职,回到家乡频阳。
【原文】
二十二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1]。
【注文】
[1]魏王假:参见前“假”条注。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魏国,引黄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三月,大梁城被毁。魏王假请求投降,被杀,于是魏国灭亡了。
【原文】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土地,来换你的安陵国。”安陵君说:“大王施加恩惠给我,以大换小,我很荣幸。虽然是这样,但是这块土地是魏国先王封给我的,我愿终生守护它,不敢用来交换!”秦王称赞他坚守道义,答应了他。
【原文】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1]。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2]。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3]。李信奔还。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4]。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5]。
【注文】
[1]平舆:古邑名。战国时楚邑。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 寝:古邑名。战国时楚邑。在今安徽省临泉县。
[2]城父(fǔ):古邑名。又名夷。春秋楚邑。在今河南省襄城县西。
[3]顿舍:停留止息。 都尉:官名。统兵武官。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秦、两汉也为高级武官,稍低于校尉,或冠以骁骑、车骑、军门、强弩、复土等名号,皆有事时临时设置,事毕即罢。
[4]将:统率,指挥。
[5]霸上:一作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水上,故名。地处白鹿原北首,灞水西岸。为咸阳、长安东面近郊军事要地。
【译文】
秦将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大破楚军。李信又攻打鄢郢,该城被攻破,于是又率军西进,与蒙恬的队伍在城父会合。楚军跟随在后,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大败李信的军队,攻破秦军的两座营垒,七个都尉被杀。李信逃回秦国。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纳将军的计策,而李信果然使秦军受到羞辱。将军虽然患病在身,难道会抛弃我不管吗!”王翦推辞说:“我病得不能带兵打仗了。”秦王说:“好啦,以前的事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不得已非要我出征,没有六十万大军不可!”秦王说:“一切按将军的计策办。”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秦王亲自送他到霸上。
【原文】
二十三年,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1]。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2]。”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3]。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注文】
[1]抚循:安抚、抚慰。
[2]超距:跳跃、跨过相隔的距离。
[3]蕲(qí):战国时期楚国都邑。其故城在今安徽境内。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伐楚,与楚军战于此地,楚将项燕战败自杀。秦在此地置县。 项燕(?—前223年):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将,西楚霸王项羽之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他兵败被杀。一说自杀。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取了陈地,向南到了平舆。楚国人听说王翦增兵到来,便出动国中所有的兵力抵抗秦军。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挑战,始终不肯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沐浴,改善饮食,抚慰他们,并亲自与士兵共同进餐。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去问:“军中做什么游戏啦?”回答说:“士兵们都在玩投石、跳远。”王翦说:“这样的军队可以出征了!”楚国见秦军不与交战,便率军东去。王翦率军紧追其后,命令将士向楚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楚军被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将军项燕被斩杀,楚军溃败逃亡。王翦乘胜攻取了一些城邑。
【原文】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1]。
【注文】
[1]楚郡:郡名。秦灭楚,曾置楚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俘虏了楚王芈负刍,秦国在楚地设置楚郡。
【原文】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国大举出兵,派王贲率军攻打辽东,燕王姬喜被俘。
【原文】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1]。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僇,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2]。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杨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3]。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注文】
[1]召公(生卒年不详):召或作邵。西周初人,姬姓,名奭。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又称召康公。辅佐武王灭商后,封于燕(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乡),后由其子就封,自己留于王都。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之一。曾掌理东都的修建,又与周公分陕(今河南省三门陕市陕州区西南)治国。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 不祀(sì)忽诸:忽然不祭祀,即宗庙忽然停止祭祀,也就是国家灭亡了。
[2]磐(pán)石:厚而大的石头。比喻稳定坚固。 焱(yàn):火花、火焰。 匹夫:独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 隳(huī):毁坏。 僇(lù):同“戮”。杀。 蒲伏:同“匍匐”,伏在地上用手行走。 复言:实践诺言。 糜:浪费。 刎首:指以死忠君。出自典故“雍门刎首”。《说苑·立节》载越军攻至齐国,雍门子狄闻之,刎颈而死。越军感叹:“齐王有臣钧如雍门子狄,拟使越社稷不血食。”遂退军。齐王以上卿之礼葬雍门。 决腹:剖腹。
[3]白公胜(?—前479年):春秋时楚的公子。名胜。也称王孙胜。因其父在郑国被杀。他随伍子胥奔吴。后被令尹子西召回楚,使为巢(今安徽寿县南)大夫号白公(“公”是楚国县邑之长的尊称),以防吴。楚惠王时,吴攻慎(今安徽颍上县北江口集),他败吴师,请至郢都献捷,乘机作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劫持楚惠王,控制楚都。后为叶公子高率方城以外之兵击败,逃入山中自缢而死。 豢(huàn)养:养育,供养。 七族:亲族的统称。 杨子(生卒年不详):战国初著名哲学家。又称杨朱、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对墨家“兼爱”和儒家“伦理”进行批评。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也反对侵害别人。孟轲称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极力抨击他的“为我”。 要(yāo)离(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吴国人。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谋刺在卫的公子庆忌。他请吴王断其右手,杀其妻子,假装得罪出走。等到卫国,又假意向庆忌献破吴之策,谋求亲近庆忌。当同舟渡江时,庆忌被他刺死。他也自杀。 蝥(máo):同“蟊”。吃禾苗根的害虫。 聂政(?—前397年):战国时韩国轵人。韩烈侯时,严遂和相国侠累(即韩傀)争权结怨,求其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死侠累,后自杀死亡。
【译文】
司马光评论说: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忿怒,去触犯如狼似虎的秦国,轻率虑事,谋略肤浅,以致挑起了积怨,引来了祸端,加速燕国的灭亡,使燕国始祖召公奭祭祀突然中断,罪过该是多么重大啊!而评论的人,竟然还把他说成是贤才,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以礼确定政策法规,用仁爱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邦。因而,官吏由有能力的人担任,政事以礼来节制,百姓怀念他的仁德,四邻亲善他的道义。这样,国家则会坚固如磐石,炽热如火焰,触犯的必定粉碎,冒犯它的一定焦头烂额。即使有残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以万乘之国的实力,施展盗贼式的谋略,去发泄他个人的私愤,其结果功业被毁坏,性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为乌有,这不是很悲痛的事吗!跪地匍匐前行,并不表示恭敬;言必行,重承诺,并不表示真正的守信义;耗费金钱,散发玉器,并不是真正的施恩惠;自割颈部,以刀剖腹,并不是真正的勇敢。主要是不能深谋远虑,而只顾眼前的利益,其行动不合乎礼义,也只是楚国为复仇而丧生的白公胜之辈罢了!荆轲心怀燕太子豢养的私情,不顾家族生命,想用一尺八的匕首来强大燕国、削弱秦国,这不是太愚蠢吗!所以杨子评论说,要离的死不过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杀秦王为刺客一类的死,这都不能称之为义士。他又说:“荆轲,以君子的道德来衡量,不过是个盗贼罢了。”这话说得有道理啊!
【原文】
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译文】
秦将王贲率军攻打代国,代王赵嘉被虏。
【原文】
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1]。
【注文】
[1]百越:亦作“百粤”。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会稽郡:秦始皇时设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地。
【译文】
秦将王翦平定楚国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百越的首领被降服,设置了会稽郡。
【原文】
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1]。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2]。及君王后且死,戒王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王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王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3]。”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4]。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注文】
[1]王后:国王的嫡妻。
[2]受兵:遭受战乱。
[3]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4]后胜(生卒年不详):战国末人。齐王建的丞相。多受秦国贿赂。使宾客入秦,为秦所收买,均为反间。屡劝齐王建朝秦,不修攻战设备,不助五国抗拒秦国。齐王建时,秦将王贲攻齐,齐王建听从其计,不战而降。齐亡,秦遂统一中国。
【译文】
当初,齐国的君王后(齐襄王后)十分贤惠,谨慎地侍奉秦国,对待诸侯国奉守信义。齐国的东部靠近大海,不与秦国相邻。由于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这五国都忙于自救,所以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未曾遭受战乱。君王后临死之前对田建说:“群臣中某某可以任用。”田建说:“请把名字写下来。”君王后说:“好吧。”等取来笔和木牍时,君王后却摇摇头说:“我已经忘记是谁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出任齐国的丞相,他收受秦国大量金银财宝,来挑拨齐国君臣的关系。齐国的宾客前往秦国,秦国又多用重金贿赂,使这些宾客成了反间谍,劝说齐王去亲近秦王,不必修治攻战的设施,不必去援助韩、赵、魏、燕、楚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相继灭掉了五国。
【原文】
齐王将入朝,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耶?”王曰:“为社稷[1]。”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即墨大夫闻之,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2]。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3]。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齐王不听。
【注文】
[1]雍门:即春秋时齐都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西门。 司马:官名。春秋战国县都邑军政长官。
[2]即墨:古邑名。今山东即墨。
[3]阿:又作柯。春秋、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临晋之关:即临晋关。战国时魏国设置。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东北黄河西岸。因地近临晋(今朝邑镇西南)得名。又名蒲阪关,简称蒲关。扼蒲津渡口,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
【译文】
齐王准备前往咸阳朝见秦王,齐国雍门的司马走向前问道:“齐国设立国君,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你自己啊?”齐王说:“是为国家。”司马说:“既然是为了国家才立王,那您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到秦国去呢?”齐王于是下令掉转车头回国。即墨大夫听说后拜见齐王说:“齐国领土方圆数千里,武装军队数百万。现在韩、赵、魏三国都不愿投降秦国,逃亡到阿城、甄城之间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将这些人召回安抚,交给他们百万军队,让他们去收复韩、赵、魏三国故土,那么,即使是秦国的临晋关也可攻进了。楚国鄢郢的官员们也不愿屈服秦国,藏在南城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将这些人收集起来,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楚国失去的土地,这样即便是秦的武关也可攻下了。如果这样做,可树立齐国的威望,秦国最终会灭亡,这岂止是保全自己的国家而已!”但是齐王不肯听取。
【原文】
二十六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1]。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2]。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3]。
【注文】
[1]猝:突然。 格:阻碍、击、打。
[2]共:古邑名。今河南辉县。
[3]奸人:亦作“姧人”。邪恶、狡诈的人。
【译文】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攻打齐国,突然攻进都城临淄,百姓都不敢抵抗。秦国派人引诱齐王,约定封给齐国五百里土地,齐王于是便投降了。秦国把他迁移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间,最后被饿死了。齐国人怨恨齐王不早参与诸侯国合纵联合抗秦,却去听信奸邪宾客的谗言,使国家遭到灭亡,于是编写歌谣唱道:“松树啊!柏树啊!使齐王饿死在共地的是宾客啊!”都痛恨齐王田建用人不当。
【原文】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1]。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2]。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3]。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4]!
【注文】
[1]从衡:即合纵与连横。 百端:多种多样、百般。亦谓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2]飨宴:摆酒席请客。 同心戮力:齐心合力。
[3]籓蔽:屏障。 根柢(dǐ):树木的根。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表里:表面和内部,内外。
[4]媚:巴结、逢迎。
秦灭六国示意图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合纵连横的战略虽然反复无常,但最主要的是,合纵维护了六国的利益。从前,先王封立大量封国,亲近爱抚各个诸侯,使他们通过拜会朝见,增进相互交往,通过宴会增进欢乐友好,实行会盟增进团结。不为别的,就是想让他们能同心协力共保国家。假如当初六国能坚持信义相互团结,即使秦国再强暴,六国又怎能被相继灭掉呢!韩、赵、魏是齐、楚两国的屏障,齐、楚两国则是韩、赵、魏的根基,形势上相依靠,表与里相依赖。所以韩、赵、魏进攻齐、楚,就是自断根基;而齐、楚两国攻打韩、赵、魏,则是自毁屏障。然而竟有人自己拆毁屏障,去向盗贼讨好,还说“盗贼将会爱惜我而不攻打我”,这难道不是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