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宣德改制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47岁的仁宗在北京的宫殿中驾崩。他的遗诏言辞恳切,表达了理想未能实现的哀伤。他说,自己治理天下的时间太短,恩泽未泱于民,故不忍心重建陵寝,丧葬制度,务必俭约。他重申了迁都南京的心意,因为定都北京使得南方的物资需要源源不断地北运,军民俱困。他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瞻基,殷切希望文武群臣尽心辅助未来的天子。他说,若得国泰民安,“朕无憾也”。《国榷》,卷十八。

临终前,仁宗传召镇守南京的太子赶回北京。可是,父子二人并未见上最后一面。在史籍中,太子(未来的宣宗)与他的父亲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父亲过于肥胖,不好运动,健康状况一直不佳,他却十分健壮,能文能武。但他至少继承了仁宗的两项优点,即相对仁慈的性格,以及对经济和文化偏爱。

对于这位长孙,成祖曾经抱有很大的期望。据说,在他降生的前夕,成祖梦见太祖将大圭(即皇帝手执的玉质手板)交给自己,并对自己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孩子满月以后,成祖见了他,又说:“这孩子一脸英气,符合我的梦啊!”(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明史》,卷九。

朱瞻基很受成祖宠爱,13岁时已被册立为皇太孙。从那时开始,成祖每次巡幸或者亲征,都会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即便是行军在外期间,成祖也会安排随行大学士给他讲授经史。希望天资聪慧的朱瞻基可以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成祖总是对仁宗说,他的这位长孙未来将是“太平天子”。可能是出于对成祖的感情,宣宗放弃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不过,北京的官署(包括锦衣卫)仍称“行在”。

洪熙元年六月,27岁的宣宗在北京即位。在其当政的十年时间里,他基本沿袭了仁宗的政策,将主要精力投注在经济和文化事业上,而非“成祖式”的军事扩张。可是,当内乱发生时,来自成祖的教化决定了他会采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