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杜绝单方面付出,让自己远离伤害
关系 期待 认可需求 自主决定权创伤
学会拒绝——不再混淆“对方的问题”和“我的问题”
为何受伤的总是你
“我觉得人生一塌糊涂。”
前不久,一位30多岁的女士来到诊疗室如此说道。她对自己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自己能待人和善、温暖,做好一个贴心的朋友、孝顺的女儿、帅气的前辈、谦逊的后辈、能干的同事,不给他人造成困扰,这样就足够了。可是,她如此努力,收获的结果却只有痛苦。不知从何时起,周围的人都开始将她的付出和关怀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她的内心出现裂痕。而促使这裂痕出现的不是若即若离的朋友,不是抢自己功劳的领导,不是疏忽自己的恋人,而是她个人情感的变化。她不清楚事情为何变成这样,慢慢地,甚至连包容别人也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折磨。
面对这种情况,多数人会觉得委屈、不知所措,而且会莫名地对他人产生距离感。其实,周围的人并没有改变,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发生了变化。那些盲目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至于牺牲自己的需求、忽略自我沟通的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依赖心理的陷阱
农夫们说,耕地时,与其选择力大无比、精力充沛的牛,不如挑默不作声、老实听话的牛。因为与其花时间跟年少力壮但拒绝拉犁、专门与主人对着干的牛周旋,不如用那头或许生疏的、慢吞吞的却听使唤的牛,这样更让人省心省力。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以下几种经历?因为怕产生矛盾或纠纷,所以不敢理直气壮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怕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会让人觉得不懂礼数;怕自己表现得不够亲切会被别人反感;怕给他人造成负担,所以不敢提任何要求;怕影响既定的行程,所以连取消约会的勇气都没有……你尽你所能避免“不行”“不可能”“太难了”之类的言语;相反,你会告诉他人“我会尽全力”“我会努力完成”“我会再与领导讨论”。也许你出于好心,不愿把话说得太生硬,可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如你所愿。同理,当你遇到困难却得不到外界的援助时,你埋怨别人不懂知恩图报、只知道利用自己,可实际上并一定不是这样的。
其实,这样的结果可能都是你自己招来的。你对于许多事情都大包大揽,一遇到不愉快的事却独自舔伤。这种行为模式真的该适可而止了。你不要一边抱怨别人把你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一边感到绝望、受挫、悲愤交加了。
要知道,愤怒与受伤、背叛与疏离等情感并不是在被人忽视时就会产生的。只有在“我以为会支持我的人”“能照顾我的人”等你依赖的对象对你漠不关心时,你才会感受到以上情绪。你不要认为“我做到这个份上,对方也该有相应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固定模式:得到过的人会一直索取;付出过的人会不断失去。如果对你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至少记住这一点:你现在想要推开的不是对面这个人,而是目前这种“不恰当的处境”和“令你无能为力的现状”。
不要混淆“对方的问题”和“我的问题”
生活中不乏一些因担心伤害对方而转移话题的人。记住,如果真的不想给对方造成困惑和伤害,那么你最应该做的是学会一字一句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美国老牌演员摩根·弗里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过这样的对话。
“如果有人称您是‘黑人’,那么您会怎么反应?”
“我不会有任何反应。”
“这是否意味着,说这种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话,您也觉得没问题?”
“不是我有问题,而是说出‘黑人’这个词的人自己有问题。”
只要不把对方的问题强加在自己的身上,就能大幅度降低受伤的概率。如果你不把自己的能量耗费在迎合他人上,你就能接受他人合理的批判,拒绝不正当的恶意中伤,培养保护自己的能力。
所谓“关系”,就是有来有往。如果自己为对方付出了时间和感情,却得不到任何回报,那么内心该会有多么空虚啊!与朋友、恋人、家人、同事等人之间的关系,只靠单方面的牺牲是无法维系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你困难时施以援手的人,而是当你飞黄腾达时能真心祝福你、为你感到高兴的人。”没错,人的内心确实会存在一些消极的想法。我们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怜悯、同情、恻隐之心,却无法轻易摆脱羡慕和嫉妒的心理。关系越是亲近,我们越是如此。如果你对某人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却只得到冷落和痛苦,那就没有必要纠缠着不放了。是对方推开了你的善意,而不是你忽视了他们。错的不是你,而是那些不懂感恩、不懂回报的人;而这些人是没有资格获得你的善意的。
要走的人迟早会离开
我懂,你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在生活中的每个瞬间,你都尽你所能,曾经如此,未来也将如此。那份关爱他人、不愿给他人造成困扰的心意值得称赞。但是你要弄清楚这一点:你倾尽心力想要成为的那类人,其实是宠辱不惊、坚定不移、始终能够完成自己计划的人;是不把责任转嫁给他人、在任何危机或突发情况下都能展现超凡应对能力的人。
偶尔“自私”一点也无妨;偶尔忘掉对方的期待也无妨;拒绝一次也无妨;有时候,被骂又有何妨!你一向和善。若因你一丁点儿的改变就背身离去的人,即便现在不走,将来也会离开。
再也不要让自己单方面地付出、单方面地受伤了。别再给予对方并不期待的关心,也不要再期待对方不会给予的友善。你有足够的资格获得幸福,获得比现在更多的爱和保护。所以,不要再依赖别人或者执着于某段关系了,要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现状和问题上。如果你发现自己容易被“对方的心情”影响,就要努力把视线转移到“面前的问题”上。只有把注意力从“对方的感情”转移到“我的感情”,才能打造一段不被情绪左右、不被表象控制的健康关系。
假若你收获的只有伤痛,
何必再紧抓不放?
放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