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龄是称呼60岁及以上人口的学术新名词,第三龄人士预期在正式退休后,至少可以生活二三十年,也常被称作“第三里路”,应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作者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教育40多年,作为第三龄的一分子,对第三龄的知识有亲身的体验。本书是为第三龄老年人而写,“没有他们,哪有我们?”这又好像是对自己父母的心声。我的父母完成了人生作业,已经毕业,搬到天堂去了。愿您爱惜尚在的父母,珍惜父母恩。同时,本书也是为每一个家庭而写,因为老年人是每个家庭的一分子。最后,本书也是为每一个企业而写,为每一个作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的专业照顾者而写———我认为,我们能有机会去照顾其他人的父母或长辈、参与他们的家庭去解决难题和挑战,接受他们给我们的机会,使我们能给予他们一点点支持,是我们的一种福气。我在美国做老年人服务社工时,常常问老年人可否给我一个机会去支持(support)他们,我避免用帮忙(help)这个词,因为他们不一定会接受。我很小心地去维护他们的尊严,这是作为老年社工最起码的专业操守。每一位老年人的生命都是一本书。我们看书是专注于书中的内容(老年人的生命经历),不会只看书的封面(老年人的外表)。在银色的头发里和皱纹之间,我们看到老年人对家庭和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一生在生命战场上的英勇战迹。这一代老年人都经历过战争、内战。没有他们的坚持和刻苦,就没有如今这社会、没有我们这一代。他们是应该被尊敬的。我盼望我们想到老年人的任何时刻,都会联想到他们对家庭和社会所作的贡献和牺牲。作为父母,他们的牺牲包括十月怀胎、四十八孝、为奴为婢、供书教学、无微不至、二十四小时服务、没有假期、没有工资;很多父母甚至帮成年子女买房、资助结婚、照顾孙辈,鞠躬尽瘁,至死不移。很多长辈、老师都是无条件地支持年轻一代。

面对着老年人口增长和长寿的现象,我们应该高兴和感恩,因为你的父母将会见到他们儿子、孙子、儿子的孙儿,四世、五世和六世同堂是大有可能的事。我们应该积极和灵活地去支持他们,设计创意革新的系统和环境去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第三龄有优质的生活,让他们继续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资源和智慧。老化过程能否成为成长和继续贡献的日子和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对老年人友善的生活环境或社区。年老不是问题,歧视和对老年人的偏见及对老化过程的误解才是现时社会的大问题。我们盼望老年人社会政策和服务系统能够继续创新,尝试新的服务模式,作出与时并进的转型和改革。尽管第三龄人士可能面对健康的挑战,但是只要有心,他们仍然可以参与义务工作去帮助别人。正常老化过程可以是保持健康直到最后一分钟,就像电池用完一样。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恒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第三龄。我们需要认识社会老年学,正确地支持第三龄继续写他们的生命之书,写出一个不一样的生命乐章。

在这部新作完成的时刻(2015年底),刚得知中国已进入二胎时代,2016年之后可能会掀起中国的又一个婴儿潮,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二胎政策下,应推展更多跨代的服务模式,例如在老年中心、安老院舍开设托儿所,尝试创新的长幼共融,让第三龄成为社会资源。

在本书的第二版,我们增加了有关老年社会工作的许多重要内容,使其更加丰富。新添的章节包括第一章到第五章和第十四章。其中,第一、二章讨论了老年研究中关于当前理论框架的国际趋势,例如老有所为、健康老龄化、活跃老龄化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老年友善社区框架。林一星教授重写了长期照顾的章节,包含了更多关于理念与长期照顾实践的内容。齐铱教授编写了第十四章,包括老年社会学研究及循证实践。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上帝,让我的灵魂之窗仍未完全关闭,虽然我的视网膜退化已超过10年,但我倚靠剩余的小部分中央视力仍然竭尽所能,天天用功。同时,非常感谢我的共同作者林一星教授和齐铱教授,感谢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提供人力资源,感谢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姜楠同学和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黄凯茵博士对整本书的编辑工作。其中,姜楠同学担任了本书的主编工作,她校阅了至少十二章内容,并做了部分翻译工作。另外,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雅璐同学和李癑康校友协助校对部分章节,以及退休老人科高级护士老师罗桂琼提供了第三章正常老化的生理改变和疾病的校对工作,以致全书得以完成。学术工作是一个令人谦虚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突破和进步;书中必定有很多有待改善之处,敬请赐教。

梅陈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