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减、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要素比例理论

现代贸易分析的核心是要素比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其扩展。在本书中,我们超越这一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容纳的现象比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为基础的各种模型所包含的更多。然而,我们的方法却是建立在要素比例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说明,即使在一个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是很重要的世界里,从传统理论中所获得的见解仍然是有用的。因此,我们这本书先简短地介绍要素比例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我们以一种人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方法表述这一理论,虽然这种方法并不新。大部分介绍贸易理论的传统方法是用2×2×2的例子。在我们的分析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商品比要素多。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种适合于多维分析的框架,那将是很有用的。

我们的分析法是建立在这一领域内长期研究的传统上的,但它与迪克西特和诺曼(Dixit and Norman, 1980, chapter 4)最近的论述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中心思想是利用一个假设的构造作为参照点,我们称此为一体化均衡。其定义是商品和要素完全流动下的世界资源的配置。我们然后问,如果生产要素由各国分割并且不能进行国际流动,同样的资源配置是否有可能实现?我们发现,一般来说,各国的要素配置在一种集合下是有可能实现这一点的。如果要素禀赋是在这一集合内,要素价格就会通过贸易而均等化。

如果要素价格均等的,而且如果各国的偏好一致地同位相似,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由瓦尼克(Vanek, 1968)首先提出的要素禀赋和贸易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果考察一下一国贸易中所内含的要素服务,就会发现,若一国的某种要素在世界供给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该国就会成为这种要素服务的净出口国。

我们在下面将发展这一方法。我们还将在两方面扩展这一方法。首先,我们将其扩展到一个并非所有商品都进行贸易的世界。其次,我们将其扩展到各国的要素禀赋并不在要素价格均等化集合内的情况。我们还将讨论贸易得益以及贸易量对要素禀赋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