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后的镜师——山本父子和他们的魔镜
《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古代有种神奇的魔镜,叫“透光鉴”。可惜其工艺自中国宋代开始便已失传。但在中国已经失传的“透光鉴”工艺,却在日本被保存了下来。如今能够制作这种“魔镜”的匠人,便是现年66岁的山本富士夫和他的儿子山本晃久。日本媒体称山本父子为“日本最后的镜师”。
在一束光线的照射下,背面花纹为松竹龟鹤的镜子,反射出来的图案,却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如此不可思议的镜子,令信仰耶稣的基督徒们倍感神奇,为此他们将这样的镜子称为“魔镜”。
▲ 图为日本最后的镜师,山本晃久
“祖上开始制作魔镜的契机,其实非常偶然,是在某次工余休息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从屋顶射入的阳光照到镜面后,通过透光反射出图案来,不由大为惊奇。出于匠人的直觉,祖上开始学习制作魔镜。”在京都市下京区山本家的制作所,山本富士夫对我回忆起山本家族的魔镜制作起源,说那是在大约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的时候。
1866年,山本家族的第一代镜师山本石松开始为神社制作供奉用的“神镜”,到了第二代镜师山本真一,山本家不仅为日本全国各地大小神社制作神镜,甚至还为天皇家族的伊势神宫、平安神宫制作过御神宝镜。第三代镜师山本真治(雅号“山本凰龙”),于1974年成功复原了久已失传的魔镜制作工艺,获得日本文化厅“无形文化财”表彰,并获赠勋五等瑞宝章。
现年66岁的山本富士夫,是山本家族的第四代镜师。富士夫22岁左右开始继承家业,是拥有45年制镜经验的老镜师了。45年中,富士夫为京都的神社制作过无数神镜,并为两任罗马教皇制作过两枚魔镜:第一枚魔镜制作于1990年(平成二年),是受当时的罗马教皇身边的教徒所托;第二枚魔镜则制作于2014年(平成二十六年),受日本外务省之托。这枚通过光线可以反射出耶稣影像的神奇魔镜,于2014年6月6日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带往梵蒂冈,亲手赠送给了现任罗马教皇方济各。
▲ 1866年创业的株式会社“山本合金制作所”制作的“青铜制镀金魔镜”。魔镜尺寸仅手掌大小,镜背为“飞云双凤”图纹,镜面在太阳光或LED等强光照射下,会映照出佛像投影。故称“魔镜”。
▲ 蓬莱文手镜
作为神道信仰的国家,铜镜,在日本的历史传承中,拥有十分特别的地位。根据日本神话的传说,被奉为日本皇室祖先、日本神道最高神的天照大神,在派遣天孙琼琼杵尊管理日本国土时,曾赐予“八咫镜、草薙剑、八阪琼勾玉”这三大神器作为继承皇位的象征,并命令“将这面神镜当作我的魂灵,永远庄严祭祀”。日本神道思想认为,镜子可以映照出所有东西的形状,因而代表着正直,此外还相信镜子是先祖及神灵的魂灵息宿之所。因此,自古以来,日本各处神社里都分别供奉着属于自己的“神镜”。
而根据日本学者提供的相关考古资料,日本人最初拥有的铜镜,是在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年-约公元250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青铜镜。先后在京都府丹后半岛的大田南五号古坟以及大阪府高规市安满宫山古坟两处出土的“青龙三年铭方格规矩四神镜”,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铜镜。“青龙”是中国古代曹魏的年号,“青龙三年”即公元235年。因此,日本考古学者认为,刻有“青龙三年”字样的铜镜,应该是传说中日本最早的女王卑弥呼向中国魏朝派遣使者,并由使者从魏带回日本的礼物。因为据《魏志倭人传》记载,239年大魏皇帝曾下赐卑弥呼铜镜百枚,由卑弥呼派遣到魏的使者带回日本。
因此,日本人认为,日本自古以来将铜镜作为神体供奉的“神镜信仰”,是古代中国向古代日本输入的文化之一。青铜镜被视为权力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后,不仅神社,包括佛堂寺庙也开始奉纳背面有佛像或经文的神镜。
▲ 三角缘神兽镜
而具有“魔镜”效果的铜镜,其工艺最早也同样诞生于古代中国。在中文里,“魔镜”的正式名字叫“透光镜”。《梦溪笔谈》中记载: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梦溪笔谈》里所写的“透光鉴”,便是指“透光镜”,也即本文所称的“魔镜”。目前在中国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两面西汉时期的透光镜。“镜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阳光照射下将镜背上的图文完整地映到墙上,仿佛光线从镜背穿透镜体再映射到墙上。”
但这种通过光学与力学原理,实现透光效果的铜镜制作工艺,在中国于宋代便早已失传。在日本也只有山本家族一脉相承:当今能够完全按古法手工制作透光魔镜的匠人,只有山本富士夫与山本晃久父子二人。
而且,古代中国的透光镜技术传入日本之后,和所有传入日本的其他技术一样,都被日本人加以改良创新,发展成为日本人自己的独特工艺。中国西汉时期制作的透光镜,可以在光线照射下显示铜镜背面的图文。而日本的“魔镜”,则在中国透光镜的基础上,在镜身里层追加了“二重构造”,令背面为松、竹、龟、鹤等图纹的一枚铜镜,可以根据铜镜里层不同的“二重构造”图案,分别反射出十字架上的耶稣、圣母玛利亚、观音、弥勒佛等各种不同的图像。
▲ 魔镜的“二重构造”:背面为松、竹、龟、鹤等图纹的一枚铜镜,可以根据铜镜里层不同的“二重构造”图案,分别反射出十字架上的耶稣、圣母玛利亚、观音、弥勒佛等不同的图像。
日本的这种“二重构造”魔镜,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当时,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并下达“禁教令”禁止基督教信仰,基督徒被视为邪教徒,一经发现便施以火刑、磔刑、吊刑,残酷的宗教迫害令人不寒而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重构造魔镜才得以诞生。躲入地下的基督徒们,使用隐藏在魔镜里的耶稣像,秘密地举行礼拜聚会。当时日本对于基督徒的称呼,根据葡萄牙语发音,被称为“吉利支丹”或“切支丹”,因此,这种为基督徒们特制的二重构造魔镜,便被称为“切支丹魔镜”。
▲ 切支丹魔镜
作为金属的铜镜,为何会出现神奇的透光效果呢?千百年来,中国、日本、欧美无数中外学者通过不懈研究,才终于得以破解这一谜题。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电视台制作的《特命リサーチ200X》综艺节目中,就曾以“揭开魔镜之谜”为主题,详细地报道了魔镜现象的基本原理,并为此特意采访了成功复原传统魔镜工艺的山本家的第三代镜师山本真治。
山本家族曾经于明治中期左右开始制作魔镜,后来因为玻璃镜的普及等种种原因一度停止。直到战后,第三代镜师山本真治于1974年成功复原已经失传的魔镜制作工艺之后,魔镜制作才在山本家族得以继续传承下来。山本真治已于十多年前去世,在生前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时,他曾说“在镜面被打磨得越来越薄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魔镜现象。制作魔镜的钥匙便藏于其中。”
那么,制作魔镜的“钥匙”究竟是什么呢?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研究本部,曾经使用“触针电气式表面形状测定仪”对魔镜进行检测,结果十分惊讶地发现:经过手工研磨的魔镜镜面,拥有20~30微米的凹凸。
“微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答案是: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人的一根头发的粗细,一般大约为70微米。换言之,制作魔镜的“钥匙”,正是这不到半根头发粗细的、20~30微米的镜面凹凸波度。而要达到这种魔镜效果,不能使用机器,只能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仅凭这一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魔镜镜师,所需达到的高度与难度便可想而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镜师,至少需要30年。铸造10年,研削10年,研磨10年。”山本家族第四代镜师富士夫说。铸造、研削和研磨是制作魔镜的三个基本步骤。对于一名执着传统手法的镜师而言,必须花上30年的时间,才能拥有炉火纯青的职人手感,才能练就镜师对铸造打磨铜镜独特的敏锐力。例如前面提及的关于魔镜效果的“不到半根头发粗细的、20~30微米的镜面凹凸波度”——铜镜镜身过厚,研磨火候不足,固然无法达到魔镜效果,但如果镜身研磨过薄,也一样无法出现魔镜效果。如何掌握好厚薄之间的分寸,需要镜师日积月累所获得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 铸物场
▲ 坩埚
富士夫如今已经是拥有45年丰富经验的老镜师了。富士夫的儿子晃久,作为家中长子,大学毕业之后便开始子承父业,至今也是拥有十多年制镜经验的职业镜师了。但晃久认为自己还完全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要求,“至少还需要再继续努力十多年吧”。
▲ 切削
▲ 砥石研磨
▲ 篦押
晃久从小就得到爷爷,也即第三代镜师真治的言传身教。晃久的母亲佐千代说,晃久上小学时,放学后就到爷爷和父亲的工坊看大人们制作铜镜,不需要手把手教,这样看着看着自己就一点点记住了。一次,爷爷对晃久说:“怎么样,试试看?”于是晃久从学生时代开始,课余时间便给自家制作所打工,大学毕业后,又进入自家的工厂,从最基础的开始磨炼了六年。
过去,铜镜制作是匠人之间分工合作的:铸造的专门负责铸造,研磨的专门负责研磨。但现在镜师越来越少,制作一枚铜镜从头到尾的所有工序,基本都由一名镜师独立完成。晃久说:“有经验的镜师,在接到制作铜镜的订单时,通常会制作2枚进行对比,而我的话则通常会制作6~10枚,然后互相比较并挑选其中最满意的1枚。这样做,的确非常花费时间,但想要成为一名好的镜师,非如此不可。”
▲ 研磨
(注:以上写真为镜师山本晃久提供。摄影者为:©Stria photographics。特此感谢!接下来的写真为唐辛子本人拍摄)
晃久的爷爷、第三代镜师真治做了一辈子镜师,可以通过晃久研磨镜面时发出的声音轻重,判断他的技艺进步了多少,什么地方还需要注意。可惜,爷爷真治在十多年前去世了,第四代镜师、晃久的父亲富士夫也年近古稀,“日本最后的镜师”这一重任,如今落在年轻的继承人、第五代镜师晃久身上。
山本家现在制作的铜镜主要分为三类:神社供奉用的“神镜”,拥有收藏价值的、二重构造的透光“魔镜”,以及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和镜”。如今京都大小神社寺庙的手工铜镜,均由山本家制作保养。所谓“保养”,是因为铜镜需要定期磨光,否则铜与空气接触过久,镜面就会模糊直至发黑,不再呈现美丽透亮的光泽了。
在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的现代社会,作为仍然沿用古法、坚持手工制作铜镜的“日本最后的镜师”该如何传承家业,并坚守魔镜制作工艺,令其不会失传呢?对此,年轻镜师晃久的思路是极其清晰的:
“要有安定才能求发展。而坚守传统的方式就是革新。”——晃久所指的“安定”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技能日益精湛所带来的“品质安定”;二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经济安定”。拥有最基础的这两点,才能谈到今后的发展。此外,晃久还认为,“没有现代的视点,传统是难以继承的。”——正因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它们才能得以高度和谐统一。当人类生活样式越是趋于“现代”,“传统”就越成为人们内心世界深处的渴望。
▲ 通过研磨之后的铜镜,十分清晰明亮地映照人面,且不会走形
“和文化”的美学精髓,是通过接纳、消化、融合等方式实现调和,是在坚守自我之中顺应自然而为。作为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镜师晃久,营销方式却非常现代:他利用iPad、iPhone,以及Facebook、Twitter等一切便捷的现代工具与网络手段,召集网友组织参观工房、游览京都神社,向大家讲述魔镜制作、神镜对于神社的意义,以及一枚铜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展出活动,除了传统职人展上的现场示范说明,晃久还与工艺美术设计师们合作展出自己的铜镜作品。不久前,我刚刚应邀去参加过“Sai×Yamamoto.A Exhibition ‘till’”,这是晃久与年轻的工艺设计师Sai的共同作品展。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版画专业的Sai,通过对纸张肌理的设计加工,令纸质产生风格独特的凹凸效果。这种纸肌理的凹凸个性,与晃久制作的大小形状各异的铜镜材质摆放在一起,在互相作用中产生了极具质感的视觉效果。
▲ Sai×Yamamoto.AExhibition “till”——晃久与工艺设计师Sai的共同作品展
让现代守住传统,让手工制品成为艺术作品,让神镜照见真实的自己,让魔镜里住进神灵——日本最后的镜师山本晃久,如今正走在通往未来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