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全新的信任共识
有些故事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有些故事则开始了深切的反思。
中本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将比特币公布于世,是希望以技术的方式让人们在经济体系中重构信任。在介绍自己的创新时,他这样说道:“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任。中央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历史上这种可信度从来都不存在。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钱财,并让这些财富以电子货币形式流通,但银行却用货币制造信贷泡沫,使私人财富缩水。”
这让人不由想起一个好笑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很多人可能会逐渐淡忘那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或者感受越来越浅。但其实雷曼兄弟的破产,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当时,连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穆罕默德·埃里安这样号称华尔街天才的人物都有点慌神,因为担心ATM可能会停止取钞服务,他立即告诉妻子尽快提取现金。
信不过,似乎就成了危机中的关键词,而这并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所独有的。当信息不对称、管理不透明一直是常态,信不过的历史就会贯穿人类的历史。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里举了一个例子:1932年,法兰西银行害怕美国不再盯住金本位,不再按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兰西银行要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其存在美国的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但为了避免黄金装船海运产生的巨额成本,法兰西银行要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兰西银行的会计账簿上。
当时,财经类报纸用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以关于“黄金的损失”以及“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等口吻行文。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增加,市场认为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的信号。这种因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甚至引发了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但事实上,黄金并没有流到法国,仍然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地下金库的抽屉上做了一些标记,表示这些抽屉中的金块属于法国了。这只是一种会计操作而已,信任有时候只是取决于它采取的是一种谁来记账的方式。但单向的信任,或者说让一方满足的安心,并不意味着达成共识。
对于人类这一群居的高级动物来说,《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一言道尽了“共识”的意义: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非来自所谓的绝对事实,而是来自一个更为强大的事实概念——共识,即我们共同认为什么才是事实。而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点便是可以构造并深信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如宗教、国家、货币),这让我们可以彼此信任、协作互动。
人们发现,比特币在货币这个重要的场景中提供了就交易达成共识的机制,让陌生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利用一种独立的货币,安全地向另一个人付款;即使在没有美联储这类中心化记账机构参与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无法造假。而这给我们带来的更重要的启发是:一群人可以在不依赖于中心化实体负责仲裁的情况下,也能就各种事实达成共识,继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早已从金融危机中回过神来的安联首席经济顾问埃里安,发挥了经济学家的冷静分析能力。2018年,他在纽约的一次关于共识的投资论坛上表示,全球金融危机为比特币的创建铺平了道路,凸显了自那以后十年间的“信任缺失”。“我们有很大的信任赤字,如果没有对经济运作方式感到震惊而丧失信任,我认为我们今天不会站在台上。”
虽然他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即加密货币是大宗商品,可交易,用于储值,但它们并不具有货币的内在属性,比特币不会像拥趸预期的那样变成货币。这一观点孰是孰非争议不断,但没有争议的则是,支持比特币的技术将保留下来。埃里安认为,预计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会使用这一技术,方能补上信任缺失的漏洞。
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人开始探索比特币底层技术在各自产业中实现去中介化及解锁新价值的潜力,他们对这一技术的命名是:区块链(Block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