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文明: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恺撒到基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4 罗马的马塞卢斯剧场

公元前13年在台伯河畔法布里西奥桥头落成的马塞卢斯剧场(Theater of Marcellus),以奥古斯都第一任女婿马塞卢斯(前42—前23)的名字命名。

马塞卢斯剧场复原场景

马塞卢斯是奥古斯都姐姐屋大维娅(Octavia the Younger,前69—前11)与第一任丈夫的儿子,是奥古斯都的外甥。奥古斯都把唯一的女儿尤利娅(Julia the Elder,前39—公元14)嫁给自己的外甥,是要把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对他才20岁就英年早逝,奥古斯都深感痛惜。十年后,他将这座新落成的剧场以马塞卢斯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这是为数不多的不是以修建者的名字命名的罗马公共建筑。

马塞卢斯剧场平面图

这座剧场不再像庞培剧场那样遮遮掩掩,而是堂而皇之地建造于台伯河边的一处平地上。它的内部观众席直径129.8米,可以容纳1.5万~2万名观众,是罗马帝国建造的最大的一座剧场。它的半圓形乐池直径约37米,后方是一个高大的、具有三层柱廊和阳台的豪华舞台,上方还有挑出的屋盖。

马塞卢斯剧场的“券柱式”构造(作者:G.B.Piranesi)

马塞卢斯剧场是第一座在正面使用多种柱式组合构图的建筑。观众席高耸的外立面分为三层,第一层开有41个拱门。由于觉得单纯的混凝土拱券缺乏装饰,因而罗马人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后来被称为“券柱式”的构图方式,在拱门的两侧装饰以过去总是作为结构支撑物的柱子,甚至连古典柱式中的梁额和基座都煞有介事地按恰当的比例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建筑物不仅结构十分合理,而且也具有理想的外形。这种做法后来极受欢迎,直到今天仍被广为使用。它的第二层也是同样的券柱式构图,但柱子不再使用第一层所用的多立克式,而是改用优美的爱奥尼克式。这种细致的变化增强了立面构图在统一前提下的丰富性。第三层是实的壁面,在对应位置使用了视觉效果更加丰富的科林斯柱式。

马塞卢斯剧场(引自:RomanoImpero)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柱头造型最简单,被放在最低处;而科林斯柱式最为细腻,却被放在几十米高的最高处。放得那么高,不是就看不清那些美丽的细节了吗?但这恰恰是他们要达到的目的:你越是看不清细节,就可能越是会觉得它高不可攀。这种做法以后成为多层柱式立面布置的常见方式。

罗马柱式是从希腊柱式继承发展而来的。与希腊柱式相比,罗马柱式有一些较明显的变化,其中以多立克柱式的改变尤为显著。希腊时代简洁粗犷的多立克柱式很早就不再受到欢迎。在需要使用的场合,罗马人更改了多立克柱式的很多细节,增加了华丽的柱础,修饰了柱头的线脚,使柱身趋于苗条。尽管维特鲁烕(Vitruvius,前80/70—前15,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师,以其著作《建筑十书》而闻名)仍然认为这种多立克式显现了男性的力量,但已与从前大相径庭。打个比方,如果说早期希腊多立克式体现的是史泰龙那样的刚硬的男性特征的话,那么罗马多立克大概只是刘德华这样的风格。这是从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进步的写照。

爱奥尼克柱式的变化也很明显。从立面图的角度看,希腊柱头上两个蜗卷之间是用一条自然生动的曲线加以联系,而到了罗马柱头,却变成了直线连接。

左为希腊多立克式,右为罗马多立克式

左为希腊爱奥尼克式,右为罗马爱奥尼克式

这些变化或许与罗马人对柱头的需求量大增有很大关系。由于罗马社会公共建筑数量大大超过希腊时代,所以像柱头这样的部件都是批量生产出来的。这样一来,就要尽可能做得简洁一些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不能像希腊柱头那样每一个都精雕细琢。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建筑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讲求高效的现代建筑基本上都没有了细腻的细节表现,所追求的都是在远距离上的宏大效果。

除希腊三柱式之外,罗马人还增加了两种柱式。一种是塔斯干式(Toscan Order),其柱身、柱础、柱头基本与多立克式相同,而檐部和额枋则与爱奥尼克式相似。另一种新柱式叫组合柱式(Composite Order),它的柱头是在科林斯叶饰柱头上叠加爱奥尼克式卷涡,以加强装饰性。

左为希腊柱式,右为罗马柱式

这座马塞卢斯剧场后来也遭到很大的破坏。看台的大部分连同舞台都不存在了,内部都建满了住宅,只剩下一部分看台立面还保存着。

马塞卢斯剧场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