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金庸小说武功第一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內功修為的比較標準

我們可以如何怎樣透過小說描述評估角色的內功修為?

客觀地以實際表現評估內功修為的方法有很多。舉例說:

張三丰於剎那之間,只覺掌心中傳來這股力道雄強無比,雖然遠不及自己內力的精純醇正,但泊泊然、綿綿然,直是無止無歇,無窮無盡,一驚之下,定睛往張無忌臉上瞧去,只見他目光中不露光華,卻隱隱然有一層溫潤晶瑩之意,顯得內功已到絕頂之境,生平所遇人物,只有本師覺遠大師、郭大俠等寥寥數人,才有這等修為,至於當世高人,除了自己之外,實想不起再有第二人能臻此境界。

(《倚天》第二十四回)

這一段至少顯示了幾個有關張無忌內功修為的項目:

一、內力量:這兒指的純粹是內力積存的量,如何運使、是否運使得當,則是另外的課題。張無忌傳送的內力雄強無比,而且無窮無盡,是內力量深厚難測,一時間未知盡頭的表現。同類的描述包括壯年楊過長嘯時「過了一頓飯時分,非但沒絲毫衰竭之象,反而氣功愈來愈壯」(《神鵰》第三十四回)。

二、內力精純度:這兒可包含兩種概念。一是上述的內力醇度,例如張三丰自評內力「精純醇正」;二是運使內功的熟練程度,包括真氣是否能夠動念即至、內力是否能夠收放自如或剛柔並濟等等,如張無忌評渡字輩三僧「黑索揮動時無聲無息,使索者的內力返照空明,功力精純」(《倚天》第三十六回)。

三、內功修為的表徵:張無忌目光不露光華,卻是溫潤晶瑩,這是內功已到絕頂之境的表現;田伯光看風清揚則是「神氣內斂,眸子中英華隱隱」(《笑傲》第十回),雖然內斂,但仍隱隱現光華,內功修為也許未如張無忌(關於從眼神看內力,本書容後再細談)。除了眼神,腳步聲、呼吸聲也是常見的評估項目,有些內功則以練到太陽穴下陷半寸或突起像個雞蛋等等為表徵,例如多隆也懂得「瞧這兩位太陽穴高高鼓起,內功已到了九成火候」(《鹿鼎》第十回)。不過我們不能單單因為表徵相近,便立即判斷兩者功力相同,例如武俠小說常有神兵利器青光閃閃的描述,但不是所有會照出青光的兵刃都是神兵利器了。

一切皆以小說原文的描述為判準。可是當要進行跨小說比較,始終得有更多的工具,才能有效地將虛泛的描述排序、評比,故以下先引進「內力年值」的概念。

何謂「內力年值」?

要比較兩個小說人物的武功,最重要的指標,當然是內功修為,其中又以「內力量」為首要。像虛竹與游坦之,雖然功夫粗淺,但仍可憑一身強大內力壓過不少成名高手。當然,像太極一類功夫,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可以低出力抵抗高出力對手,又如張翠山對上謝遜,力量差距極遠,但武當派功夫「以綿密見長,於各派之中可稱韌力無雙」,故他的內勁始終「弱而不衰,微而不竭」(《倚天》第六回),是以除了比內力量,也得看精純度和實際功夫差距才可判勝負,然總體來說,內力量仍是極重要的指標。

本書評估內力高低的標準,可稱為「內力年值」。所謂「內力年值」,指的是資質標準的武林人士,依標準練功時間修煉標準內功心法一整年所得的內力量:

※ 若練功品質未有耗損,練功一年,即可增厚「一年值」的內力量。(註一)

※ 各部金庸小說中的「內力年值」等價(註二)。

【註一】

※ 標準人物的資質及悟性指的是一流好手/高手的水平,不是二三流人物。

※ 標準內功心法指的是品質優良、依正道練氣的內功。全真玄門內功可為代表。

※ 標準武者修練內功的進程會受年齡限制,詳見下一章。

【註二】

※ 若甲練有二十年標準值的內功,乙是十年,則可假定甲的「總內力量」和「最高出力」是乙的兩倍,不論是哪個年代的小說人物,年值也應相同。關於金庸小說有沒有一代不如一代,或前期小說年值高於後期的現象,留待後文討論。

這並非憑空胡謅出來的理論。金庸小說中不少評價內功修為的片段,無論是旁白,還是小說人物自己的想法,背後作為依據的其實是相類的概念:

黃蓉與李莫愁相視一眼,均各駭然。她二人自然都知一人內力練到了極深湛之境,確可揮綢成棍、以柔擊剛,但縱遇明師,天資穎異,至少也得三四十年的功力,楊過小小年紀,竟能到此境地,實是罕有。

(《神鵰》第二十八回)

黃蓉看了十餘招,見耶律齊絲毫未佔上風,細看何師我的武功,竟辨不出是何家數,所出拳腳,招式甚是駁雜,全無奇處,但功力卻極深厚,少說也有四十年以上的勤修苦練。

(《神鵰》第三十六回)

黃蓉乃武學名家,她所品評的「三四十年的功力」自當有所根據,李莫愁與她家數不同,然而她倆對楊過內力修為的評價大致相同。換句話說,凡是武林有識之士,都對「內功深淺」有著大約一致的量化標準,可按別人的武功表現作出評估。這個量化的標準定值,不可能是以絕頂高手、天才異士一年所修得的內力量為準(等閒人士也不易見到他們,而且他們的練功過程往往屢遭奇遇,增長曲線各異),也不可能取樣於平庸武人(二三流人物的年值差異很大,資質拙劣者,有可能終其一生也無多少進步),故此以一流高手的內功修為及對應的武功表現來以設定「內力年值」,才有普遍性和可靠性。

大家也許很容易就舉出不同的反例,覺得訂定「內力年值」的前提不合情理。以《射鵰》三部曲為例:周顛資質平庸,有時候更是頗為魯鈍,不能算是「標準人物」;年輕時的黃蓉(初練《九陰真經》不久的她)因好玩好動,練功不勤,練功時間未必能算「標準」;靈智上人掌力雖強,練的卻不算是「標準」的正統內功。如果不考慮這些差異,只因這三人實在都算是武林中的一流好手,甚至某程度上武功也相距不遠,就單純以他們的年齡換算成「內力年值」,就會得到出「相同實力,不同數值」的矛盾結果。黃蓉和李莫愁顯然不是這樣評量武功的。

因此,我們應該反過來看,先從同年代的武者找尋最貼近「標準」的例子,以這人為「年值」的設準,然後根據其人與不同角色的實力比較,分析其餘角色的內力年值。「內力年值」雖然有小說原文作根據,畢竟只是設準的基礎、比較的工具,到最後真要比較武功高低,始終要看「同代一流高手的評估」或「小說裡實際的武功表現」(兩者兼具尤佳),例如要計算武林高手的內功深淺,可以從他們與其他當世高手對戰時的表現推算。名門正派的成名人物,也許都不會人人能符合「內力年值」的前提,但平均而言,這套理論是最符合小說人物的內心想法的。

何謂「內功精純」?

上文已對「內力精純度」(可比喻為酒精濃度)稍作說明,以下則再仔細解說。內功修為除了內力量和精純度,當然也包括內力的控制能力,內功練得愈深厚,不止內力密度會提高(可以理解為內力這種能量載體在傳輸時阻力降低,能量沒有被發散消耗掉),也會提升內力的使用技巧,這就是所謂「收發自如」、「剛柔並濟」、「神而明之」之類的境界。當然,武者可藉學習高明外功以改善勁力的收發能力,不過這不單是內功修為的問題了。

高深秘奧的內功有許多種,有的主柔,有的重剛,但「剛柔並濟」、「收發自如」等等武術的境界,不是拿著一本內功心法修練就能達到。洪七公武學智慧蓋於常人,練功時間亦長,卻一生也到不了郭靖掌力中含十三重後勁的境界;蕭峰沒有練過《九陰真經》,拳力卻自然地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游坦之練的是武學瑰寶的《易筋經》,卻不懂收發自如的技巧,武功稚拙,但他只練功年半,內力量竟可與絕頂高手並列。以上三例各有不同,但可以見得到的是所練內功心法高明與否,與內功的精純程度並沒必然關係,而是看修練者有多聰穎和勤力了。

我們可以運使劍法為例子解釋。二人內功相若,甲一劍刺出再陡然停住時可做到劍不顫、手不抖、身不斜、腿不晃,乙習練同一招也是頗有心得,卻是稍有瑕疵,身稍斜、腿微晃,那很有可能劍顫氣散,威力當場就去了10%,若臂、腕、指又練得不夠熟,再各去10%,那麼同一招的威力和甲相比,自然只剩下八成。這麼比較,自然是甲的劍法較乙為精純,這好比李莫愁對耶律齊的評語:

(耶律齊)一招「定陽針」向上斜刺,正是正宗全真劍法。這一招神完氣足,勁、功、式、力,無不恰到好處,看來平平無奇,但要練到這般沒半點瑕疵,天資稍差之人積一世之功也未必能夠。……(楊過)武功學得雜了,這招「定陽針」就無論如何使不到如此端凝厚重。

(《神鵰》第十回)

李莫愁越攻越近,耶律齊縮小劍圈,凝神招架,眼見敗象已成,但李莫愁要立時得手,卻也不成。她暗暗讚賞:「這小子果是極精純的全真武功,雖然不及丘王劉諸子,卻也不輸於孫不二。

(同上)

由此可見,全真七子雖然同屬玄門正宗,又有名師指導,因資質各異,實際的功夫仍相距甚遠,例如孫不二,就難以作為上文提到的「標準人物」,但這是題外話了。重點是,即使內力量不弱,倘若自己未能百分之百控制,發出來的勁力可能就會溢散而不集中,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我們以「質量=體積×密度」的物理算式作類比,內功修為則可以用以下的簡單算式表達:

※ 內功修為=內力量(年值)×精純度(%)×其他正負因素(如有)

以此類推,一名武者的發勁(如拳掌)效果,就可以寫成這樣:

※ 出力(單位可以是「斤」)=發力量(內力總量的多寡會影響到最大的發力量)×內功精純度(%)×武技加成(%)+其他加成因素(如天生數百斤神力之類)

所謂武技加成,可包含卸力、化勁等等減弱對手力道的方法,例如周伯通的空明拳雖未必有出力加成,但足可以抵消楊過的剛猛掌力,又或少年郭靖憑降龍十八掌的剛猛掌力加成,能夠與不少武功比他更高強的對手對掌而一時不敗。這裡看的是「實際效果」,有些情況如舉重、搬石之類的表現,我們是可以用雙掌的力量(斤)嘗試換算內力的「量」(年),但以上公式只為作說明之用,並非表示金庸每天都對著換算圖表、按計算機那樣去寫作的。

假設一個武者的內力從無練到有,期間除了漸漸累積內力量外,還得不斷地練習如何使用自己已積存的內力,因此正常來說,一個自身條件達到「標準」的習武者,應可完全熟練地運用自己固有的標準內力,精純標準值以100%來看當不過分。倘若「量」與「質」可同時並進,兩者達到不同階段時,同等的數值所代表的效果當有不同。舉例說,一位武者練功十年,即使運勁的精純度達100%,由於內力未足、技巧未到,不見得就能做到運勁剛柔並濟,但當練到三四十年後,功力增厚,而精純程度沒有減退,卻能做到陰陽自由互換了。

可是小說中有些特殊例子,例如游坦之,他的內力在短時間內以異常速度成長,「質」未能追上「量」,故內力精純度/內功熟練度可能只得50%甚至更低,並未能完全發揮功效,而且他所學的發勁技巧只有如阿紫的粗淺程度,那麼薛慕華憑其運功表徵評估游坦之有三十年功力,但實際上他的內力量可能有六十年以上,故足可與當世第一流高手過招,比拼掌力而不敗。

詳細而言,以百分值表示精純度高低,是為了反映內力轉化為能量的功率。這功率可以兩方面視之:

一、成功傳遞的比率。同有五十年內力量的高手,所習功夫一樣,兩人全力打出一拳(此處指放出同樣的內力量),假設甲打出的內力(能量)能傳到某個份量的載體(如兵刃)之上,乙卻手顫氣散,只能傳到一半,那麼如果算甲的精純度為100%,那乙自只有50%了。

二、能量轉化的效率。同理,若甲乙二人把同等的內力量在限定時間輸出,例如兩人各自舉起石頭,甲能舉起一千斤重的,乙只能舉起五百斤,那麼若算甲的精純度為100%,那乙便同樣只得50%了。當然,設若起始練功條件相近,師資、天份、勤奮程度、個人遭遇等都沒有太大分別,兩個人運使內力的熟練度/精純度理應不會有太大差距。

這是從理論上解讀「精純度」。當然,小說人物不是機械檢測機,他們可以從運功表徵看出一名武者的整體內功修為,以「年」為單位評價其人的「量」與「質」,卻不會用百分比(%)去估量其人內力的精純度。我們也沒法以實驗準確計算、比較不同武者的內力精純度。不過我們也知道,除了像游坦之等少數例子,具水準的武者大體上都能正常運使自己的內力,那麼我們不妨以分層級的方式表達他們精純度的差異,這套「等級」雖然不存於小說人物口中,其含意應與他們的想法相差不遠。如果我們以運使「定陽針」的效果訂立等級,以審視習練全真派功夫的武者的實力,我們可得出下表:

我們無法確切代換「等級」與「精純度」的數值,例如S級等於120%、A級等於100%、B+等於90%之類,但大意是可以如此理解的。「內力量」與「出力」相關,可以代換為拳掌力量的「斤兩」,五百斤的掌力和一千斤的掌力當然有分別,但精純度則難以直接作為武者比拼的項目。金輪法王心中讚賞趙志敬和尹志平(新修版改為甄志丙)「這兩個道士不過四十歲左右,內功居然如此精純,倒也不易」(《神鵰》第二十四回),他倆練的全真功夫大概不會輸於少年楊過,但若真實對戰,楊過的機智卻可以蓋過內功和劍術的精純度的不足。雖然如此,精純度始終是武者的必修科目,也代表其武學境界,對判別整體實力仍是關鍵項目。

本書評價、比較跨部小說的武林人物的內功精純度時,也會繼續沿用這套等級。

內力的運使方法和效能

內力發揮是一個能量轉化的過程,常見的是真氣在體內流動時於肌肉細胞轉化出來的能量,是以真氣愈厚,臂力腳力也有所提升,進階的運用是加強各器官的控制與機能,故此岳不群「運起『紫霞神功』,登時耳目加倍靈敏,聽覺視力均可及遠」(《笑傲》第十五回),又如金輪法王「全身肌肉呼吸皆能控縱自如」(《神鵰》第三十七回),甚至可隨意控制淚腺分泌;逍遙派「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甚至可令人返老還童,其他神奇武功如「凝血神抓」則能使血液凝固等。

真氣也可在外物分子中轉化能量。真氣是能量載體,只要懂得轉化運用,可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附在空氣分子上,可使空氣分子團凝聚飛行,碰到目標物時立即轉化為物理上的衝擊力(此為劈空掌之原理,本書稍後章節將再詳述),也可改變物體的溫度(如《射鵰》靈智上人以內力煮沸開水、《笑傲》有黑白子化水為冰),甚至改變物體的狀態(例如《俠客行》中旭山道長以內力使銅鐵熔解變軟,方便施力捏毀)。武林高手以掌力斷樹碎石,不是以肌肉力量強行打倒的,可想像是把內力「導入」外物中作出不同程度的「爆炸」而達到的,例如黃藥師的掌力足以一掌打斷大樹,但也可以「伸出左手放在歐陽克頸後脊骨之上。那是人身要害,只要他手勁發出,立時震斷脊骨」(《射鵰》第十九回),可想像為東邪將內力傳過去在對方「內部」(脊骨)發作(在體內斷開,卻不皮破血流,可比喻為「內爆」的效果),卻不一定會將人打成兩截。這是較高深的內力運用了。

我們常見的「劈空掌力」、「點穴解穴」、「內功療傷」,以及各種拳腳效果都屬於內力運用的範疇,都是能量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能力須靠長年累月修煉而得,無法一蹴而就,像張無忌乾坤一氣袋的奇遇和楊過寒玉床的助益,令他二人內力量短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足可和絕頂高手短時間相抗,但這都是一步登天型的內力增長,內力精純度未能因奇遇而同步提升,自然發揮不出越儲越多的內力之真正效果,故此兩人都要再經過精修才真正達到絕頂高手之境,比如說楊過對海潮練劍,就要經歷七寂七響後,才能響寂收發由心,勁力運使自如。

這一章反反覆覆用了不少數字作比喻,只為清楚說明概念,其實金庸小說自身的描述並沒有那麼複雜,物理上也未必說得通(許多武功描寫實在超乎常理,現實不可能實現),弄明白了原理,拋開這些比喻也無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