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甲部】︰先訂出比較「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前必備的框架。有些讀者認為跨小說比較金庸角色的武功,有如爭論「關公戰秦瓊」般難有結論,只會變成雞同鴨講,淪為口水戰,或只為各自喜歡的角色爭辯。本書卻認為透過文本細讀,可以整理出能貫通十五部小說的武功設定,藉此討論、比較一眾角色的實力。一切以文本為根據。當然,作者過往的訪談內容、三版小說內容的差異,也有助我們修訂設定,使系統更加嚴密,更可藉此印證或推敲作者原初的設想和修改的考慮。「功力」應該怎樣分類、釐定、計算、比較呢?這一章將介紹「內力年值論」,說明金庸小說的內功設定與評量、比較標準,探討武者修練內功的進程,分析劈空掌一類隔空內勁的原理,並探討金庸小說的人物到底有沒有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
【乙部】︰文字形容畢竟不能直接比較,某甲武功「深不可測」,某乙內力「超凡入聖」,這樣是看不出高低強弱的,故此我們必須從可以觀測的物理表現出發,才能討論這些形容的實際含意,並得出可直接比較的論據。這一章會從武林高手的輕功、出手速度、傳音和耳力、暗器技巧、眼神、隔空內勁和拳腳實擊的威力和妙用,審視不同武者的表現和實力,與及金庸小說各項武功設定的上限值。
【丙部】︰有了前兩部的討論和數據,就能將十五部長短篇小說逐一檢視,為當中的人物評鑑實力,定出排名。本書的討論次序不按金庸創作的先後,也不依小說的時代背景,而是先討論含有關鍵武論資料的小說,由此出發,以「互見法」的方式跨部比較各小說的角色,許多問題就能逐一解決,而當「武論」的框架越來越整全時,後續的討論自更方便。金庸小說有數千個角色,本書難以一一定出排名,但仍會為每部小說選出較有代表性的二三十人定出排名,也會在「結論」一章定出全金庸小說最強高手名單。讀者也可繼續辯難,提出新見。
【丁部】︰分析金庸小說幾套絕頂神功的原理和威力。首先是獨孤求敗武學的探討,楊過自玄鐵重劍和木劍悟出的內功和劍理,與風清揚所傳的獨孤九劍,其精義和強弱到底是怎樣?獨孤求敗本人到底有多厲害?這是許多讀者都有興趣的題目。至於北冥神功、吸星大法、化功大法的異同優劣,與及少林絕技千手如來掌和武林小說常見劍圈攻擊的原理和威力,還有各種聯手陣法的內容和矛盾,我們也會有專題討論。
金庸小說流通的共有三個版本,最初在報上連載的版本,本書稱為「舊版」。金庸在七十年代開始修訂全套小說,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目前大眾最熟悉的版本,名為「新版」,本書稱為「第二版」。金庸在推出修訂版期間,各印本其實仍有極小篇幅的改動和差異,本書引用的小說原文,均以1994年或以後印刷的定本、現行流通的明河社版本為準。「新修版」指的是金庸在1999年開始推出的第二度修訂版,內容雖與第二版大致相同,但重要的改動也有不少。本書的討論會包括三個版本的內容比對,但作為討論基礎的文本,最終列入武功排名的小說人物,本書用的是香港明河社第二版。為省略起見,本書會以各部小說名稱的前二字作代稱,如《雪山飛狐》會簡稱為《雪山》,《飛狐外傳》簡稱為《飛狐》。
本書的討論範圍包括金庸全數十五部長短篇武俠小說,分別為(括號內為首次連載或刊載日期)︰《書劍恩仇錄》(1955)、《碧血劍》(1956)、《射鵰英雄傳》(1957)、《雪山飛狐》(1959)、《神鵰俠侶》(1959)、《飛狐外傳》(1960)、《白馬嘯西風》(1961)、《鴛鴦刀》(1961)、《倚天屠龍記》(1961)、《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3)、《俠客行》(1966)、《笑傲江湖》(1967)、《鹿鼎記》(1969)、《越女劍》(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