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金庸小说武功第一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集虛作實磨一劍(推薦序)

「我是在中學三年級那一年接觸金庸小說的。」本書作者陳廣隆在自序中如是說,還以為他寫的是我。我一樣在中三那年開始讀金庸,也摸索著學校圖書館的幽靜中,有什麼可以提振精神。

武俠小說後來成為我寫作的入口,直至有幸遇上詩,寫自己喜歡的詩,那是後話,我的故事。

廣隆呢?再回到他的自序,發現金庸小說顛覆了他的人生,由修讀理科跨足轉修文科,甚至如今當上了中文教師,再把握機會向學生推廣金庸小說。奇蹟般的命途轉折穿插於我與廣隆身上,相信世上有此妙遇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跟廣隆至今還是從未親身見面的,不過在網絡橫行的時代,交友早已像獨孤求敗的終極境界「不滯於物」。

在教學授業的正職外,廣隆也有其影評人的分身——數年前起,陸續在臉書上讀到他評論電影的文章,寫作甚有規律定時,而且每篇字數不少。當中每每施展剖讀細節的本領,逐個鏡頭重覆詳析以支持觀點,在好些自認喜愛電影的我也不無厭煩的拆解中(如對Christopher Nolan電影的看法),他依然耐心鑽探出他的理據;此外我很欣賞他不掩飾自己的偏好,重視出色的商業類型電影更多於小眾偏鋒的藝術電影。

然後光影之筆岔指向人間美食。廣隆不定時寫些飲食隨筆,貼於臉書。最吸引我的當推一系列日式拉麵店的食後感,雖貌似偶記閑事,但其實與其影評一以貫之,從麵質、湯底、配料、價錢多方切入,筆觸遍及香港諸店乃至日本本土,下筆處總有思慮及理據,遠比網上隨處可見的飲食文字叫人入信。

旋踵,廣隆再由肺腑中亮出一劍——感謝他給我如此機會,像時下流行的穿越劇情,縱身閃回彼此的文學起點,金庸的武俠世界。少年男生眼中,與金庸的「一見鍾情」相信多半出於舉手投足間殺傷制敵的武功,廣隆與我自不例外。「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乃芸芸金庸讀者無從避過的難題之一,只記得當我自問對金庸小說有點認識後,懵懵懂懂,認定非《天龍八部》中一舉擊斃兩大超級高手慕容博及蕭遠山的無名掃地老僧莫屬。這正好與今天廣隆本書的結論雷同,然而天淵之別的是,他歷經十多年光陰、二十多萬字及更多給刪改了的文字,才得以推論至此。這倒跟常言道的佛理境界演進「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異曲同工,山還是山,但我之見山,與廣隆之見山,不可同日而語。

毫無疑問,這正是本書最大的意義。一如影評及食評的嚴謹態度,廣隆從小說原文中作了大量引用並梳理,力圖架構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系統,去量度各大武林高手之間的差距。除了我自己閱讀時也會留意到的,作者直接指述人物武功高低之外,還每每附以各種「佐證」,例如高手借物發勁的場面,以至單單是內家高手眼中的神彩,來印證武藝之深淺。廣隆尤其著重人物的內力表現,如果以《笑傲江湖》的語言演繹,大概就是「氣宗」門人吧?他還建基於小說的諸般描述,而歸納出一套評定小說人物內力之標準——「內力年值」,由此有了量化數據,也出現圖表,甚至算式推演,仿若課堂的教材,便於清晰理解,明顯是得力於廣隆每天為之忙碌耗時的中學教學生涯,也許更可接通那個曾經作為學業基石,現已內化在生命中的理科靈魂。

回過頭來,這篇序文無意作為導讀,因廣隆的著述遠比我有條理,讀者只須順讀而下,即可體會箇中精微的妙處,哪管你是同意與否。俠行天下,快意江湖,原本只屬空中樓閣,但不以消閒視之,反而傾注心力深挖研究,這樣才是本書愈讀下去愈穿透我的原因——在連後現代也已過時的時代,我書寫一首首詩,不也是集虛作實的事情嗎?何況活在當下,廣隆與我正是很多無法創作為生的創作人寫照,我們都得從多重角色、身份中來回走位,創作上滲雜各重身份之間的特質,互相取用。一如廣隆的金庸書寫,與其影評食論的深細一氣相通。由是希望可見廣隆的下一本書,將會是他的影評集。

周漢輝,詩人

201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