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偉序
對我來說,余震宇幾乎就是「香港舊照片」的代名詞。余先生近年大力推動「香港舊照片」,在網上通過照片介紹歷史,規模之大儼如網上博物館。每次我瀏覽那些珍貴的舊照片,不但驚覺滄海桑田,心中亦不禁泛起欽佩之情。也斯在〈都市文化·香港文學·文化評論〉說過:「我們總是發覺,這兒有點什麼拆去了,那兒又有什麼建起來。」我小時候的住所,讀過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早已拆卸重建,重踏舊時路之際,總有一種無處話淒涼的荒誕感覺。在一切不斷消失、變幻已成常態的香港,難得還有有心人拒絕遺忘。
年多前有幸在香港大學的「此時彼刻」講座認識余先生,更覺其語言文字甚至比照片更吸引。常言道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但他清晰生動的講述與不會說話的照片擦出火花,舉重若輕之間既回顧又前望,叫人明白香港舊照片不僅懷舊,也能叫人想像未來。誠如其《港島海岸線》增訂版序所說:「回顧百年填海歷史,可知維港不能再填,盼望更可喚醒市民,關注海濱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的權利。」余先生主編的「消失中的風景」系列通過舊照片取代書寫,不但一新讀者耳目,亦能更有效地讓人鑒往知今,展望將來。他在系列總序強調:「自從『九七回歸』以來,香港人積極尋找自己的身份,思考本土的核心價值。然而,在十多年的發掘過程裏面,面對着天星、皇后碼頭的拆遷,沙中線和何東花園的保育,我們似乎覺得這些文化遺產彌足珍貴,必須設法保留,但是對於古舊建築的歷史價值,卻所知不多。」近年香港人的文物保育意識提高,坊間有不少爭取保護港人集體回憶的運動,努力固然值得欣賞,但要是對舊時香港沒有深入認識,恐怕行之不遠。
本書從戰後開始,逐年精心挑選香港舊照,配以文字導賞,引領讀者展開一場奇妙的時光之旅。再看早已消失的娛樂、皇后戲院和天星、皇后碼頭等等,頁頁精彩,字字珠璣。當然,書中提及的部分例子依然健在,但亦叫人有建築依舊,時代全非之嘆。正如原稱「市民大會堂」的「香港大會堂」屹立中環逾半個世紀,如書中所言是「匯集民意的建築設計」,但周遭景物人事已幾番新,不變的可能只有中環價值,難怪書中一再強調要「還地於民」。書末還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香港人,何時會獲得真正的幸福?」現實的答案或許是遙不可及,但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卻叫人感到一種難得的滿足。故友張美君的《沙巴翁的城市漫遊》說得好:「文化藝術可以重建人類自己摧毀了的城市。」從網頁到專書,余先生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演繹。
朱耀偉
2016年6月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