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概述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预算是各项运行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预算管理能够使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预算管理也是政府等监督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
(1)预算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等监管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化,从而增强政府财政部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和监督,提高其经营绩效、支付能力和工作效率,这对于发挥民间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预算管理有利于维持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
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预算管理是市场的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处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同样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民间非营利组织进入市场,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分配,以促进组织内部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根据行政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收入和支出的计划。在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中的预算一般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单位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多用于各部门的费用控制,也称为财务预算。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理财主体或者其委托任命的管理人,为了正确设计其预算和全面实现核算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等过程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的编制原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是一项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好预算,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开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是组织所要完成的公益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的货币表现,是民间非营利组织日常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控制依据。因此,其所编制的预算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以便接受监督。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和统一的口径、程序及计算依据进行编制。
(二)合理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事业需要与财力支持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用。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编制预算时,预算的收支项目要完整,全部收支内容都必须纳入预算范围之内,不得遗漏或隐匿,更不能编制预算外预算。
(三)政策性和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根据事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的编制应当实事求是。预算收支的每一个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进行计算,不得随意假定、估计,更不能任意编造,保证预算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体系
构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体系,内容和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基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分析与考核、预算的调整等内容,如图2-1所示。
图2-1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体系图
民间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考核体系和预算调整体系。具体又划分为日常业务预算、专项业务预算和其他业务预算,其基本思路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进行预算编制。
(一)收入预算
收入预算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年度内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可能取得的用于各项事业以及其他活动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因为收入预算汇集了预算年度内民间非营利组织可能提供的用于开展各项事业的全部资金收入,所以通过对收入预算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明确了解完成民间非营利组织事业计划的财务保证力度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依法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
收入预算由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两部分组成。财政补助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直接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
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专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经营收入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专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民间非营利组织附属独立核算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其他收入是指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各项收入,如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二)支出预算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预算是单位年度内用于各项事业活动及其他活动的支出计划。对支出预算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明确民间非营利组织对有限资源的分配情况,掌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依其支出的经济性质,支出预算一般可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其中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最常见的支出预算。
事业支出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专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部分。有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自身情况又从日常公用支出中划分出专项公用支出或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理支出等内容。
经营支出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专项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利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所发生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予以补助所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规定的定额或比例上缴主管部门管理费用的支出。
五、现金预算
从预算编制执行的程序上划分,可以将预算分为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分析与考核等内容。从预算的表现形式进行划分,预算主要体现为现金预算。现金预算是反映现金流入和流出时间的预算,通常以月或年为单位进行现金流入流出的编制。有时也称为现金计划或者现金预测。现金预算编制的步骤如下:
(一)确定现金收入
确定现金收入是现金预算的起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以营业预算为起点。第二,进行应计额相对于现金的基础性调整。第三,注意一般事项的调整。譬如不要忘记事先安排好的财务资金流入;不要忘记事先限定的净资产,例如延期给付或有时间限定的,或有目的限定的,以及在此期间内限制条件消失的优先赠予等内容。第四,安排日程,研究记录资料,从中发现季节性变化对现金供需量的影响。第五,预测未来12个月内可能的变化。第六,列出季度汇总以设立核对平衡监控机制。
(二)确定现金支出
现金支出预算的起始点仍然是营业预算支出。因为有的账目是可以支付的,因此可以做相对于现金收入的基础性调整,其中要注意的一个关键是资本预算支出,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将其计入现金预算。然后,对现金支出做好日程安排,认清季节性或其他的波动起伏,将每个季度的子预算汇总加到一起,然后与实际的现金流动进行对照,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现金支出预算。
(三)汇总分析,调整预算
可以把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放在一起,找出每月的差额(净资金流动)。将期末现金与需要的最低限额现金比较,分析月底是否有预期的盈余,或现金短缺。具体包括:第一,计算每月净现金流量、期末财务状况、现金盈余。第二,建立分析模型,看现金流入或现金支出是否有直接的季节性差异。第三,提出建议。对现金准备和筹资机制等内容,根据预算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