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张小龙与他的微信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
一天晚上,他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 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构成很大威胁。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方面的东西。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张小龙随后向马化腾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张小龙回忆说,“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根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
2005年3月,腾讯收购了国内知名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及其研发团队20余人在不久后进入腾讯。2005年4月腾讯广州研究院(后改称广州研发部,以下简称为“广研”)成立,主要负责邮件相关业务的研发和运营。经过三年打磨,QQ邮箱以其简洁易用、安全稳定的特点获得用户欢迎,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广研团队经历了从做客户端产品到做web产品的艰难转型,在他们看来,“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用户体验的极端重视,团队磨合和梯队建设,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敏捷开发的经验,都是团队在QQ邮箱开发过程中的收获。
张小龙则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不断与邮箱用户互动的过程中,他对于产品和用户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不断提高QQ邮箱易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他将邮箱平台作为产品理念的试验田,做出了阅读空间、QQ漂流瓶等产品。
2011年,广研分设“邮箱产品中心”和“微信产品中心”,开始独立运作QQ邮箱和微信两款产品。张小龙既是广研的总经理,也是微信产品团队的第一负责人。
微信的开发历程
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广研的QQ邮箱团队,开发人员没有什么做手机客户端的经验,唯一做过的手机产品是在S60平台上做的“手中邮”。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的IOS版上线。微信对广研而言是个全新的领域,很多人一开始都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团队内部许多成员对于微信的发展都抱有着一种非常不确定的心态。张小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数据不好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老是跟我说,“我们做这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所有做的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并且手机QQ有更强的渠道、更多的用户覆盖量,而我们是没有渠道的。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做微信没有前途……”
对于这些质疑,张小龙坚持他的想法。“我愿意尝试,做失败了没什么,我认为更多的是承担一种义务去阻击腾讯潜在的对手。微信对我来说是新产品、新体验,我的技术能力也会提升。我不会因为没有希望就保留精力,我会拼尽全力做,也愿意这样鼓励我的同事。”
1.语音版——让微信活了下来
4月份,Talkbox突然火爆起来,张小龙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当机立断在微信中加入语音功能。微信2.0使微信成了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也使微信在竞争中占据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2.附近的人和“摇一摇”——附近的人成微信最大增加点
2011年8月3日,微信2.5版本发布,支持查看附近的人。“对于微信而言,有三个重要的增加点,”张小龙说,“语音是一个,附近的人是最大的一个增加点,摇一摇也是一个增加点。”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来之后,微信新增好友数和用户数第一次迎来爆发性增长。
2011年10月1日,微信发布3.0版本,支持“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一推出就迅速成为许多微信用户非常喜爱的一个功能,现在“摇一摇”的日启动量已经超过1亿次。提到“摇一摇”的创意过程,张小龙说:
“我记得当时有一天我和Harvey、Justin在吃饭,我提起我们下个版本到底做什么还没确定,挺痛苦的。聊到为什么不能直接摇一下手机,可以摇到陌生人呢,那不就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了么。回家以后我一直想,想到很晚就睡不着了。当我仔细地把体验过程一想,这个的影响力和层面绝对是远远超过Bump(注:Bump是由Bump科技公司为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创造的应用程序。智能手机用户只需要互相碰撞就可以相互交换联系信息、照片等)的。当时甚至还想到声音的效果啊,整个体验全面的过程……然后我第二天跑过去跟大家说,嗯,这个东西一定会很火,你们现在就给我出方案,我要一个这样的画面,然后要有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动画。有些人理解,有些人还不太理解,因为这个必须从整体来考虑,脑袋里面想象出这样一种极简自然的体验意味着什么。花了半天时间,跟大家把这个细节确定了一下,比如说这个摇的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是这样摇还是那样摇,确定了一些这样的细节,然后大家就开始做了。
“当时我记得马化腾发邮件说,这个东西看起来挺火,非常好,但是你们要不要再细化一下,免得竞争对手会做同样的功能。我当时就回了一个邮件,说我们已经做到了最简化,加任何东西都是减分的,我们也做到了最自然化,最符合自然本性的一个体验,所以竞争对手无法超越我们,因为一变化就要增加东西,加东西就是不对的了。”
2011年12月20日,微信推出3.5版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入了二维码。同时,微信也推出了名为WeChat的英文版。
3.朋友圈——社交化平台尝试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的IOS版发布,其中“朋友圈”功能引起业界颇多注意,有评论认为这是微信“社交平台化”的一种尝试。微信4.0版本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并评论;同时,微信还开放了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等。
微信团队
微信团队在成立初期张小龙就坚定地采用敏捷开发,时刻关注组织的“敏捷”性。张小龙说:“关于敏捷开发,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多去做一些尝试,我们可以想一些与众不同的点子,很快把它上线,然后再去验证。如果不对就下线,如果还有改进余地,下个星期再去改它。这是一个能够持续实现你的想法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敏捷”的原理,既满足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动态变化,又能通过短迭代管理监控项目的实时效果。
“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越做越好。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思考并回答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它是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次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背后我们所思考的意义。”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思考题:
1.作为管理者,张小龙承担了哪些角色?
2.作为管理者,张小龙具有哪些技能?
3.张小龙如何通过微信团队实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