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新时代的历史形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GDP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了革命性重塑,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当时我国的国情所提出来的。而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基于现实情况的变化,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们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要想实现复兴,像强汉盛唐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所以这个目标既宏伟而又征途漫长,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奋斗。
在通往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盛行的时候,以及1990年前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时,党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了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才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道路,而不是像苏联那样自己向西方投降。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而短短6年之后苏联就宣告解体,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戈尔巴乔夫自己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西方,当上了苏联总统,结果成了末代总统;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重蹈覆辙,全面学习西方政治体制,结果作为苏联第二大的加盟国,现在已经沦为了美国和俄罗斯对抗的前沿阵地。所以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坚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任务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而言,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先用15年时间,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第二个15年时间,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4个强国目标: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新增了数个强国目标: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
要想实现上述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要多管齐下,通过各种途径来不断发展自身的软硬件实力,主要包括:注重发展的质量、走绿色发展之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等等。
如果说在“富起来”的阶段,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将蛋糕做大,那么,在走向“强起来”的阶段中,我们则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17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总理答记者问环节中,面对记者提出的关于我国2017年GDP增长率目标是否偏低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回答:“我曾经在中国少林寺陪同外宾看过武僧表演,几岁的小武僧一口气翻十几个跟头不费劲,而练过十几年武功的青年武僧翻三五个跟头就了不得了,主要是块头大了。如果今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增量比去年还要大,因为这是在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7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1万亿美元基础上的增长,而且可以带动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我们这样做符合经济规律,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会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情况下推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总理的话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注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对发展的质量的关注将会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类如果只顾自己、一意孤行,不肯自觉地革自己的“命”,就会被大自然“革命”。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深地根植在头脑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科学论断提出10余年来,浙江的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一个鲜活的例子是浙江的“五水共治”。浙江省通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措施来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此外,由浙江首创的“河长制”目前也已经在全国全面推行。所谓“河长制”,指的是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构建责任眀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文化兴则国运兴,精神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精神强大是国家强大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样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亟须通过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培养起成熟的大国心态。与民族复兴相适应的大国心态,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形成的,也不可能随着国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培育与涵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理性的精神进行反思和重建,从而奠定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势必要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更多地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种负责任的大国,绝不是要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搞霸权主义,而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各国风雨同舟、携手同行,共同建设人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