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代与乡村振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国新时代与社会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贯穿报告全篇,它为今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吹响了时代号角。因而,正确把握“新时代”的含义尤为重要。“新”不是时间上的“新”,而是社会主要矛盾上的“新”;不是感性认识上的“新”,而是客观社会环境上的“新”;不是愿景上的“新”,而是实践上的“新”陈志环.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8 (1):5-8.。“时代”是一个较长的、有别于以往历史内容的、有独特属性的历史阶段段治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的科学依据[N].浙江日报,2017-11-06(011).。因此,新时代包含着历史成果和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完成了以往的时代任务,同时又有了有别于以往的内容与要求,这个内容和要求使得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之以往有重大区别,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构成了新的时代属性。以下将从社会矛盾依据、社会环境依据和社会实践依据三个方面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政治论断。

一、社会矛盾依据

进入新时代不能依据新的时间,而是依据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时间序列看,新时代的确表现为最新的时间定位点,但是“时间新”与“新时代”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历史证明,在新时间点上产生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例如,袁世凯称帝,相较于辛亥革命的确表现为“时间新”,但它并不代表事物前进的方向,因为主要矛盾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的改变便是事物性质的改变,也意味着新的事物的诞生。所以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体现在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先后有三次。1956年,我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剥削阶级转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大部分经济成分都变成公有制经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始追求物质文化,但是受限于长期的小农经济导致的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和严重滞后,人民的生活质量不高。所以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此后,我国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存在工艺落后、产品粗糙、缺乏资本、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时表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渐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同时,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外,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环境依据

进入新时代不能依据感官上新的认知,而应依据理性分析新的社会环境。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新时代表现出一系列新的感官认知,如迅猛发展的自媒体、遍布大街小巷的移动支付、街道边停放的共享单车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感官认知,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因为人的时间有限,不能穷尽所有新体验。另外,人也不能将所有新体验进行赋值,从而考察新体验需要量变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引发进入新时代的质变。感官认识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是在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判断、分析、推理等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判断我国社会是否进入新时代,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党的奋斗目标发生了变化白萍.把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N].海南报,2018-04-03 (A07).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条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多个具体阶段所组成的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王凤芹,王书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基础和政治意蕴[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1):8-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现在的发展已经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的新飞跃吴学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N].银川日报,2017-11-27 (004).;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亢犁,陈金艳,程丽娟.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8-32.;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陈扬勇.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J].党的文献, 2018(1):11-17.;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

(三)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胡海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依据和目标[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33(6):1-3.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局提供新思路。同时,我国构建政策相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理念,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同样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也充分考量了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三、社会实践依据

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不能依据“新”愿景,而是依据新的实践成果。理想和现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美好愿景、渴望进入新时代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但缺乏现实基础的愿景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不能抛开实践基础,只从美好愿景的角度判断是否进入新时代。应该从实践成果的角度来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进入新时代的现实依据。

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不仅表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对改进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起重要推动作用丁文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依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2):21-26+134.。它不仅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工具更新换代,而且使劳动者用新的生产工具推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使用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进步的主线和灵魂。1980年,中国科技资源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0.81%,分别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32和1/20;到2004年,中国科技资源总量占世界的7.09%范子谦.四十年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回眸[N].团结报,2018-10-18(005).。在1980—2004年中国科技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落伍者”转变成为“科技大国”。据《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2015年,中国共提交专利申请100多万件,成为首个年度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五年蝉联全球专利申请量之首。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得我国在航天航空、信息技术、生物医疗、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社会矛盾依据、社会环境依据和社会实践依据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历史方位判断,使得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而且科学把握了新时代的阶段特征,正确认识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