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探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计划、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包括课程规划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课程的实施,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即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依据高职教学规律和国家教学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严格执行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着眼于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紧扣职业领域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岗位所需人才应达到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科学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依据高职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有效安排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跟进国家战略,契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和优化升级需要,把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和专业知识发展最新领域,不断汲取专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做到课程建设因时制宜、因势而新。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二、依据行业企业标准推进课程建设

努力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调研,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把“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构建专业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开发的科学流程,在广泛征求行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岗位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形成质量跟踪反馈评价机制,持续推进课程教学的改进。

三、依据教学需求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设施设备、实训场地及数字化资源等。

一是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二是图书文献配备应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三是数字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应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以“港区校”合作育人平台为载体,构建“三方联动,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学校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保税区、西部现代物流园区、重庆圣都物流园、重庆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以及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的“港区校”协作会,搭建起合作育人平台,并通过协作会的支持,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等五个教学组织环节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培养机制,从而实现高素质技术型物流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专业通过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以物流师中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建立起对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学标准,构建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以校企人员互聘为突破口,先后实施校企人员互聘和双讲师制、双导师制、校企合作专员制:通过双讲师制,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对核心课程实施分段式授课,实现了专兼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互补;通过双导师制,聘请合作单位的管理或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训练。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课程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对“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作业与运营管理”等核心课程在校内外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实施项目教学改革;制订能力鉴定方法改革方案,“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法律法规”“商品包装存储与养护”“配送中心运营管理”等10门课程实施能力鉴定改革。例如,“运输管理”课程,将课程按业务流程过程分为10个项目,不同的项目分别设计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任务描述、案例导入、项目任务、知识小结、知识拓展案例及案例分析思考、技能训练、复习思考题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业务操作能力和一般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成为一种必然。在信息技术嵌入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迅速、操作简单易行的优势,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学校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和广度。与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相比,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在学习、指导与管理上更好地协同;可以使师生处于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生动的环境中交流、沟通和互动,实现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可以充分整合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校园内部资源和社会外部资源,进而达到丰富教学资源的目的。

依托数字化网络课程平台,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有利于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互补。将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纳入课程教学总体范畴,构建线上线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同步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以知识模块重构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构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同步开展在线答疑指导,促进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