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户贫困动态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中国农村家户贫困动态的描述:中国农村家户贫困动态变化与持续性研究。家户脱离贫困与陷入贫困的动态转换过程以及持续处于贫困或非贫困的状态是贫困动态问题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利用宏观加总数据总体考察贫困发生率的变化,而我们将利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微观家户数据。首先,通过贫困转移矩阵描述贫困的动态变化过程;其次,通过生存分析研究家户贫困或非贫困状态的转变,以及转变发生前,初始状态的持续期限对这种转变的影响。在研究中,我们也通过使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这两种贫困标准,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理念上,去理解这种贫困转变的发生。另外,我们也会考虑家户的异质性特征对贫困动态转换的影响。

第二,中国农村家户贫困动态的评估。贫困动态评估或测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家户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贫困(结构性贫困)和暂时贫困(随机性贫困)进行评估,二是评估家户的贫困脆弱性。事实上,关于这两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这里主要评估了农村家户贫困脆弱性,并对其进行分解。研究贫困动态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预测家户在未来的贫困状况,贫困脆弱性反映了家户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因而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同时,贫困脆弱性研究又是对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研究的发展。在后文中,我们通过计算家户未来收入的期望以及未来收入的方差来评估家户的脆弱性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前者反映了家户获得收入的能力,而后者反映了家户面临收入风险的大小。进一步,通过脆弱性分解,分别描述了上述两个因素对家户在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的贡献。

第三,对中国农村家户贫困动态的解释:研究贫困人口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与贫困动态的关系。前面两部分的研究都是通过对大样本微观数据的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呈现贫困动态转换和贫困脆弱性的变动趋势。这一部分将研究视角瞄准贫困农户的微观经济行为,来考察短期内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对其贫困状态转换的影响。在长期内,家户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变化是导致贫困动态转换的主要原因,而短期内,这些要素是相对固定的。短期内农户贫困状态的改变主要依赖于外界援助以及自身经济决策带来的利好结果。因此,这里通过农户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结构变化来反映家户的经济行为,研究农户支出结构变化对其贫困状态转换的影响。

第四,针对不同动态类型的贫困群体设计合适的反贫困政策。过去,由于我国的贫困分布是大面积且相对集中的,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主要以贫困县、贫困村为主要扶贫瞄准对象,大力推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县域经济。这一扶贫思路试图通过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使社会底层的居民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这些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实施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贫困的分布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由大规模的聚集转向大分散、小聚集。而对于剩余的贫困人口,其贫困持续的惯性更强,脱贫难度也更大。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之前脱离贫困的家户,在依靠自己的发展能力自由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随时可能因为遭受各种风险冲击而重新陷入贫困。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大量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村青年失业。因此,对贫困动态的研究启发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实施不同的扶贫政策,这也值得政策制定者进一步思考。

1.3.2 相关说明和贫困概念界定

(1)本研究基于收入贫困的概念来研究贫困动态问题。贫困的概念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从收入贫困的概念发展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的概念,从一维贫困的概念发展到多维贫困的概念。但本书仍然基于收入贫困的概念来研究贫困动态问题,遵循“收入水平不足以购买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这样一种对贫困的理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书对贫困动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致力于通过对家户福利水平的动态变化的分析来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家户贫困状态的转变。因此,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贫困人口界定的简便性及可操作性,使用收入贫困的概念具有先天的优势。第二,大多数情况下,以收入表示的家户福利水平,与多维贫困中的其他维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例如,在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其接受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尽管贫困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但是在当前贫困领域的研究文献中,收入贫困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

(2)贫困线的选择。基于收入贫困的概念来确定家户是否处于贫困状态,需要一条事先确定的贫困线标准。本书使用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线标准和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这两者都是基于马丁法(Ravallion, 1994)测算的绝对贫困线。其计算步骤为:首先根据营养学家的测算确定一个最低的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热量摄入量,然后根据处于低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制定获得该最低限度热量所需的一篮子食物组合;然后,用一定时期的价格水平,将这些食物组合换算成现金量;最后用该数值除以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确定最终的贫困线标准。由马丁法所测算的贫困线又分为低贫困线和高贫困线,其中,低贫困线等于基本的食物支出加上刚好有能力达到食物贫困线的住户所必需的非食物支出,这是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的最低标准;高贫困线是指食物支出实际上达到食物贫困线时住户的总支出水平(这部分住户不是通过削减其非食物支出才达到食物贫困线的)。根据此方法,世界银行原先的贫困线标准为低贫困线人均每天1.25美元,高贫困线人均每天2美元(2015年,绝对贫困线标准上调至人均每天1.9美元)。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线标准在2009年为人均年收入1196元,在2011年大幅上升到人均年收入2300元。2011年之后的国家贫困线在2011年2300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调整。详细的各年官方贫困线如表1-1所示。同时,在后文的研究中,也使用了相对贫困线进行比较。

表1-1 我国各年的官方农村贫困线与低收入线(元/人)1985年、1990年、1994年、1997年的贫困线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测定,其他各年的贫困线在这些基础上按农村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从2000年开始,提出了一条低收入线,即调高的贫困线。其计算方法是以1997年的食物贫困线除以60%,即假设贫困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为60%。在2009年,两条贫困线合为一条,即设定1196元的低收入线,原因是把低保户作为绝对贫困人口。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2009年和2011年的贫困线为官方新闻发布。

(3)本书选择农村家户作为贫困动态问题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居住在或来自农村。世界银行依据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以全国为样本的城乡人口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贫困线标准为按2003年的农村(城市)价格计算,每人每年888(1124)元。,无论是以收入贫困率还是消费贫困率来衡量,几乎所有(99%)的贫困人口都是在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在农村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得多(分别为6.9%和13.1%),与此同时,城市的贫困发生率相当的低(分别为0.2%和0.3%)(世界银行,2009)。此外,家户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家户成员在一起生活,共享家户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因而也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因此,家户也成为贫困研究中最常采用的基本研究单位。

1.3.3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本书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这一研究思路也由后文的章节安排所体现。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第2章和第3章是对贫困动态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的介绍。其中,第2章介绍了贫困理论和贫困动态理论的概念和研究演进,包括贫困概念的发展、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前沿,并通过一个理论框架解释贫困动态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第3章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发展经济学界在贫困动态变化方式、动态贫困的测度、动态视角下的贫困预防与应对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国贫困动态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图1-1 贫困动态问题研究思路

接下来的三章,即第4章至第6章从三个方面,利用大样本微观农村家户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来刻画贫困动态。其中,第4章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贫困转移矩阵和生存分析方法,向读者呈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动态的转换和持续,尤其注意贫困或非贫困持续的时间对这种状态转换的影响。第5章对贫困动态的研究转向总体评估和事先预测,我们通过对贫困脆弱性的测量,评估了家户在下一期陷入贫困的概率。进一步,通过对贫困脆弱性分解,出示了低期望收入和未来收入的风险这两个因素对家户在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的贡献。第6章研究了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结构与贫困动态的关系,试图从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出发,为短期内的贫困动态提供一个主观因素的解释。第7章是全书的总结,站在贫困动态的视角上,基于脱离贫困和陷入贫困并存这一特征事实,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