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摘要

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不断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研究者,既要坚持对于基本理论问题的高度关注,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农村养老保障便是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实问题。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养老保障理论的深化、“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为了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必须从总产品中扣除一系列必要的“劳动所得”,其中就包含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过养老保障的重要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趋严峻。国家虽已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与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继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障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进行了现实考察。最后,本书借鉴国外养老保障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创新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是小农生产方式下的家庭养老阶段;1956—1977年,是集体农业生产方式下家庭养老与集体养老的结合阶段;1978—1991年,是经济转轨时期家庭养老的复归与新型养老方式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形成阶段。

近年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全书同)的修订与实施等。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问题,例如家庭养老保障面临挑战,新农保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供给不足、地区差距较大,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等等。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选择山西省大寨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试图通过透析世界各国的农村养老保障经验,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将各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划分为三大类:“储蓄积累型”养老模式、“全民福利型”养老模式以及“社会保险型”养老模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及特点。

在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进行历史回顾、现实考察,并借鉴国外农村养老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创新路径:树立新型养老保障观念,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文化;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保障的城乡制度融合,灵活应对新矛盾变化;增强养老保障要素投入,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开启幸福晚年新征程;实践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引领中国老人健康新生活。

本书导言部分、第一章、第三章由张宁撰写,第二章由张宁、刘碧撰写,第四章由吴雄撰写,第五章由唐虹撰写,附录由刘碧整理。每位作者对自己撰写的章节负责。

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保障;社区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