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关键是“心”的健康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马斯乐
是健康还是生病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安德鲁·韦尔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所谓“无病即健康”已成为传统的健康观,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一个完美状态。”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说就是,“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地实现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表现是不以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能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
在中国文化中,“心”具有其他文化所无可比拟的复杂多样的意义,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心”,认识论意义上的“心”,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心”,还有人生哲学、道德哲学角度所谈论的“心”。因此,健康定义中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都可归入“心”的健康。此外,躯体健康与“心”的健康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台湾医生许添盛在《我心医我病——新时代身心灵整体健康观》中提出:“生存环境恶化、饮食失当、作息无序都会减弱身体本来朝向健康的能力,但心灵的创造力比上述因素更能主宰健康的能力;”“年龄并不会减损生命的能量,只是让我们汲取这份能量的能力减弱,对身体的怀疑和对存在的负面思考,阻隔了我们和这份能量的接触,如果我们能重新找到和这份能量沟通的方式,就可能减缓老化;”“活力和健康是我们本然的状态,只要我们能检视自己的信念,为阻塞或扭曲的生命能量打开一条喜悦之道,身体就能得到健康。”
尽管这些观点已得到了大量的医学研究的证实,但人们仍对“心”与健康的关系不甚相信。正如格弗雷·考雷在2005年《新闻周刊》中写道:“人们知道自己会在窘迫的时候脸庞通红,知道自己会被吓得心跳加速,也知道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会使自己如遭重击。但是,他们却不愿相信单纯的心理感受(比如孤独、沮丧)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
下面以道德健康为例,谈谈“心”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并用反证法证明,道德不健康会损害个体的健康水平。如一个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不履行应尽义务的人,陷入一种道德危机感中,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理变化,食不香、寝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进而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最终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心身症状的折磨下,诱发各种疾病,或早衰,或丧生,比如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就易患癌症、脑溢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而与人相处正直善良,心地坦荡,遇事处以公心,凡事想着他人,心理保持平衡,则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加机体的抗病力。马丁斯因而提出,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健康。此外,马丁斯还发现,大凡长寿的老人,其90%左右都是德高之人,这与孔子所提出的“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一致。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德高者心胸坦荡,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人对事都能心胸开阔,无私坦荡,故而无忧无虑,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而那些道德修养差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自然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寝食难安。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压力,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浸泡在过高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压力激素)当中。长期下去,容易使人陷入心理危机之中,出现心悸、失眠、焦虑、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诱发抑郁症、焦虑症、躯体症状障碍等精神疾病。同时,由于人体长期应激,免疫功能下降,也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研究发现,那些经常怀有敌意、爱争论的人,其冠状动脉容易被堵塞,血压容易波动,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
(2)德高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身健康的重要条件
生活在社会中,德高者尊重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人为善,敬畏生命,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互谅互助,宽厚待人,能够理性对待和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在他们“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喜欢和热情,由此可产生道德愉悦感,对身心健康有利。对德高者来说,这种感觉主要来自脑部的内啡肽,这种天然的镇静剂有助于他们免除精神紧张,体验到幸福感。医学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的孤独者要长寿,因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良好感觉,能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健全,使体内免疫球蛋白A(IgA)和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增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健康的关键是“心”的健康。正如钟南山院士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南宋诗人陆游,终年85岁,可以说在我国古代算是高寿之人。而他年轻时在仕途、婚姻上颇为坎坷,晚年时的经济状况也不如意,但他能“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五亩畦菜地,秋来日荷锄”,再加之他有颗豁达之心,所以在晚年时还能保持耳聪目明、身轻体健。
1928年出生的达芙妮·塞尔夫(Daphne Selfe)是模特界的一个神话。年过八旬的她的养生心得是,“我的脸未动过任何手术,没有注射过肉毒杆菌,没有做过脸部提拉。我觉得那是浪费钱。自然是最美的”;“我从不为用什么护肤霜发愁,有时用一点儿,我讨厌无法打开瓶盖还得挖剩下那点东西的感觉。”然而,这并不等于说达芙妮·塞尔夫不在乎养生。她喜欢运动,喜欢做瑜伽,还能劈叉。问到她保持美丽的秘诀,她的回答是:对事物保持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