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劣币悖论的负面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乏其例,无论在经济学层面,还是在非经济学层面,都有负面效应。例如,盗版和山寨产品冲击正版产品的销售,是最为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案例。古代中国等国家的铜钱是可以私造的,大量私造铜钱(重量成色不足)流入交易市场,套换官方铜钱(重量成色足),然后再重铸成私钱,赚取其中的差价。在这个过程中,官钱(良币)会越来越少,私钱(劣市)越来越多,充斥市场,物价也会因为流入市场的私造铜钱过多而上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货币的公信力下降,甚至使官方的货币金融体系崩溃,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盗版和山寨版现象的最初和最原始的案例。如今,这个词应用更为广泛,凡伪劣取代正统或正宗的产品等都可称之。又如,工厂为了精简员工,提高效率,就让双职工中必须一个下岗,工厂的原意自然希望能力强的留下,但事实上往往是比较弱的留了下来,而能力强的离开了,因为他找到新工作岗位的概率较大。然而,这样就又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了。再如,柴静做的一个叫《穹顶之下》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小段采访对话。北京夜里的污染和白天一样严重,原因是生产大货车的企业造假,车牌照显示排放标准是国四,但当时车辆本身配置是不能满足国四排放标准的,车企造假了。后来采访造假车企老总,老总说:“如果环保部去执法,去抓这些造假车辆的话,我保证第二天就生产真的。否则的话,我生产真的,别人生产假的,明天我就垮了。”环保排放造假的车显然就是劣币,环保排放合格的车就是良币,造假车把合格车从市场上驱逐出去了。这应该算是极为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比如,中国大陆在国民党政府执政末期,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圆,拒收劣币。此时的国民政府虽然对付解放军不行,但禁止人民使用银圆进而没收银圆发行银(金)元券,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物物交换时代了。这里的问题在于,劣币驱逐良币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除非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继续流通,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国家滥用货币发行权,通过“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或工具来掠夺国民财富,这必然会是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和公信力的过程,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限度,人民就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定货币,致使政府的货币金融崩溃,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难道还少见吗?
在现今社会,这样的例子仍然存在,在我国香港的货币流通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且较重,携带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在现今社会的非经济层面上,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也是较严重的。如充斥八卦、色情、暴力、煽情等黄色盗版小报泛滥,正版CD衰落,英国一份典型的黄色小报《太阳报》,竟然在英国销量最高,这显然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又一典型例子。又如准时到会的人反倒等迟到的人;“假”反倒能乱“真”的真假美猴王现象等,都反映着“劣币悖论”的负面效应。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劣币悖论的负面效应呢?应当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来排除这些负面效应呢?为了应对劣币悖论的负面效应,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改复本位制为单本位制,避免两种货币的币值与市价之间变化差异留给劣币驱逐良币的活动空间。
②严格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完善版权市场、音像制品市场、软件市场上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追究盗版驱逐正版的违法行为,避免这种违法危害社会的行为蔓延。
③提高“劣币”的违背成本,激发“良币”坚持做“良币”的强劲动力。小到迟到,大到造假、盗版等,都应当如此。
④提升全民素质,提倡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摒弃“经济人”的利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