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需要认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与当前中国实践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治理大气雾霾,以及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等各方面目标是完全一致、相互促进的。实现这个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预期目标,就必然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措施,仍然是属于双赢和无悔的选择范围,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峰值只是阶段目标,我们还必须为达峰后尽快实现排放总量下降做好准备。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尽管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要克服许多困难。经济转型必然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调整发展路径也会遇到阻力。被动的转变,甚至是危机式被迫转变,往往有更多的冲突和更大的代价。及时形成共识,主动顺应转变,加快转变步伐,实际上是代价最少、效益最高的。做到引领时代潮流,创新前进,就可以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加快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步伐。
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持续的倾向和做法仍然广为存在,需要尽快纠正,避免进一步的失误。治理环境污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去做。许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鲜事物,仍然属于初始发展阶段,需要政策支持扶持。要顺利实现提前达峰,避免重大失误,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低碳转型的政策选择清单,特别是需要坚决避免的负面清单。由于绿色低碳发展牵涉的领域广泛,不同层次的相关政策众多,本课题研究的各个报告中,已经总结了更多的具体领域的政策清单。下面只列出了少数最有针对性、可实践的、有全局影响的政策清单。
(一)要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改变唯GDP的倾向
GDP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增值的数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许多发展内容是不能用商品和劳务交换多寡来衡量的。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环境外部性也难以用资本增值衡量,因而产生市场失效的难题。由于价格、价值和分配体系的不合理与不完善,许多人民关注的民生问题,也不能以推高GDP来解决。从中国发展实践来看,过去一个阶段我们对GDP强调过多,而对全面发展的其他方面关注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就要更多地把发展注意力转移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上来,要把广大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和大多数人民生活最相关的事情做好。GDP应该是有效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目的。特别是要改变各地盲目比拼GDP,各级政府对GDP层层加码,因而盲目上项目,扩大无效投资,甚至有的投资明明知道有悖于可持续发展,为了拉高GDP也要硬上的偏向。
(二)要推行绿色低碳城市化发展,停止盲目扩大各种开发区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能否改变传统高碳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低碳化的重要性。在空间布局规划、建筑物绿色低碳化、交通系统优化和低碳发展、供热制冷系统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案例。我们需要认真系统借鉴,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再创新发展。
要认真反思认为城市越大GDP越大,可以创造大量所谓消费需求的理论认识。许多大城市产生的是更长的上班通行距离、更远离居住区的集中商业中心和超市采购、对汽车交通过分依赖等并不宜居的消费内容。在这种理论引导下,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扩大城市规模,把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省会和部分中心城市,一味打造超大城市,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国是人均可用土地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但多数城市为了扩大规模,用各种名义,包括用最好听的名称,盲目发展新的产业和开发园区。现在各地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的城市规模已经足以容纳34亿人,完全超出实际需求,造成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浪费。应该紧急叫停这种盲目扩城运动。
(三)要降低投资率,减少无效投资
中国投资率过高、投资效率明显下降。以高投资维持GDP即期增量,是造成大量低效无效投资的主要原因。因为投资过剩,许多明明没有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碳投资项目也成为完成投资任务的选择。
投资率过高、固定资产投资偏重大型工程项目,推高了高能耗原材料和土地资源消耗,不利于绿色低碳转型。过度超前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又造成传统技术锁定,占据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市场应用空间,推迟了技术转型的步伐。例如,燃煤火电大量超前建设,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而正在示范发展的新一代高效煤电技术,虽然能效可以提高15%以上,但今后将很难得到煤电的市场空间。
引进外资要为我所用。从投资总量看,外资已经不再是重要因素,也不是提高中国投资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提高引进资金质量水平,有选择地引进资金的发展阶段。防止为引进而引进,低价出让土地和市场,出让国内市场份额的盲目引进外资。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有目的地扩大消费分配,更多地提高工资性收入,可以有效改善财富过度向资本、向少数人集中的偏向,更好地体现共享的发展原则。同时也可以提高大众消费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四)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控制住房总建设规模
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占比大。在多数发达国家,建筑物用能占全部能源消费的40%左右,建筑物必须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现在各地建筑节能标准差距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标准比国内先进地区采用的标准能耗高一倍,比国际先进的标准高1.5倍。而现有建筑材料和建设技术完全可以满足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的高标准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建筑物能效标准,向先进标准看齐。
中国现在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过多,人均住房面积将很快超过多数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不符合中国人均土地和自然资源占有量偏低的国情。建筑材料所含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高,2005—2012年中国碳排放量增长了28亿吨二氧化碳,其中51%来源于建造领域,19%来源于建筑运行领域。要降低建筑物建设规模,合理引导住房适度面积,尽快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要原则。要尽快制止依靠房地产维持GDP的盲目建房发展,要杜绝大拆大建,浪费资源。
(五)要降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
中国的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今后的经济发展也必然要依靠国内消费的不断扩大和质量提高。工资低、土地环境成本低,不是真正的比较优势,而是长远发展竞争力的劣势。要把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率作为发展外贸出口的基本方向,调整出口结构。
中国环境资源利用强度过高,许多地方已经突破环境容量红线,高能耗产品产量过多是重要原因。不能因为产能过剩,就放任鼓励高能耗产品出口。现在中国已成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出口大国,钢铁近年来出口超1亿吨,相当于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的总产量。而国内却面临雾霾日益严重,治理雾霾付出重大成本代价的严峻局面。应该坚决取消对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优惠,并考虑必要的限制出口政策。
(六)要调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防止盲目刺激能源消费
制定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目的是促进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开拓新的发展动力。能源和碳排放强度以及能源总量目标应该相对从紧,才能起到必要的约束和推动作用。“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目标,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已经明显宽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相关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可以轻易“坐车”达标。
规划目标制定有偏差,就应该及时调整。一是要根据年度具体情况,提出从紧的年度强度下降目标,不能根据已经过于宽松的五年规划目标平均到每年。二是抓紧开展规划目标合理性的评估分析,取得共识,及时调整五年规划目标。地方政府的目标更应根据本地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促进节能和减排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由于规划能源消费目标过高,多数能源部门出现产能过剩。一些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把能源工作重点,放到给能源富裕产能找出路,甚至鼓励多用能,鼓励高能耗产业。这是一种只顾短缺利益、放弃长远发展战略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要看到中国环境资源约束将长期偏紧,低碳发展压力巨大,环境生态恢复刚刚起步,达到高水平环境质量还任重道远。节能减排不但不能松劲,还要长期坚持加压,才能逐步赶上国际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要进一步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防止因产能过剩保护和刺激煤炭消费
现在各地弃风弃水弃光弃核,以保障煤电过剩产能生存的现象突出。而且煤电仍然在大规模建设,“十三五”把煤电限制在11亿千瓦装机的目标都不容易实现。这说明中国能源发展规划管理能力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在煤炭和煤电投资过多、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要坚持抓住机会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能源消费增量低,清洁能源可以较快替代煤炭的机会,使中国能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应该坚决停建缓建所有煤电项目,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否则难以解决煤电和其他清洁能源争市场的矛盾。在煤电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任何新建煤电项目投产,都只能进一步减少已有电厂的发电效益,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新投入煤电厂进一步降低了已有电力产能设备的利用率,抬高了所有电厂的实际煤耗。同时把原有电厂的应得利润转移为新电厂的投资利息,降低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盈利水平。
今后中国能源转型,将从增量调整提前进入存量调整阶段。限制和减少碳排放的长期目标将推动非化石能源以及天然气对煤炭的不断替代。用降低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来维护煤电过度投资的失误,是中国能源管理失误和政策摇摆的表现。必须加强能源投资的系统优化,避免进一步的投资盲目性,避免劣币淘汰良币。坚持能源革命方向,加快能源转型,需要能源管理体制的尽快改革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各种煤基加工和利用技术路线,如果不能解决碳排放问题,都将面临长期的提前淘汰的巨大风险。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能源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种风险,避免盲目决策。
(八)要制定更为积极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改变高碳发展必要的落后理念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心,正在开始创新发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带来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才能顺应发展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根据发展的变化,不断提出更为积极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才能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中国是否可以尽快解决传统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重大政治问题,全世界都在观望。中国是否可以引领新的发展潮流,推动世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威胁,也是对我们的一个重大考验。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重要发展领域内,我们要用创新的理念,重新认识低碳转型不是制约发展,而是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实现人类发展和地球自然系统更加协调、国家能源系统更加安全可靠的一种发展战略。
我们需要及时提高认识水平,调整可以争取达到的低碳发展目标,促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就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1)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课题“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