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及其启示
对于新常态时期中国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和两部门工资差距的拉大,本文以新常态时期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为起点,探讨了行政垄断、要素非对称扭曲与两部门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传统文献[43]强调要素价格的低估不同,新常态时期中国国有部门的要素价格存在着非对称扭曲——资本价格低估和劳动力价格高估,进一步导致国有部门缺乏竞争能力和低效率。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国有部门的这种要素使用特征将被“淘汰”。然而,由于“软预算约束”等原因的存在,政府不得不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设置进入壁垒等方式——行政垄断,维持国有部门的垄断地位、“虚假利润”以及“高工资”,这将通过“挤出”效应影响非国有部门的利润和工资水平,从而导致非国有部门工资增长缓慢。于是,国有部门要素非对称扭曲并不必然导致两部门工资差距的拉大,行政垄断和要素非对称扭曲的结合才是导致两部门工资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
该视角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同时解释中国两部门工资差距的时空差异:从时间维度看,由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行政垄断和要素非对称扭曲仍旧是中国两部门工资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从空间维度看,在“渐进”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背景下,行政垄断和要素非对称扭曲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因此,越是落后的地区,行政垄断和要素非对称扭曲的程度便越高,两部门的工资差距也越大。除此之外,在这个研究框架下本文还发现,在国有部门就业能力较低的前提下,行政垄断和国有部门的要素非对称扭曲将通过“挤出”效应限制总体的就业能力。因此,行政垄断和要素非对称扭曲的程度越高,总体的失业率也越高,这个结论也回答了徐永巍[4]关于两部门工资差距的又一命题——两部门的工资差距越大,失业率也越高。为了验证以上结论(3个命题),本文利用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造了行政垄断、要素非对称扭曲和两部门工资差距的相关指标,并据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本文的推论,随后的稳健性检验也表明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这个研究结论说明,打破行政垄断、纠正国有部门的要素非对称扭曲不仅有利于限制国有部门的“虚假”利润和“高工资”,还将通过限制“挤出”效应促进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增长,从而达到提高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实现两部门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志超,甘犁.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4):129-140.
[2] 姜丽卿,钱文荣.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统计研究,2012(1):68-73.
[3] 周兴,王芳.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的演变与分解——基于非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J].2013(3):48-60.
[4] 徐永巍.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6).
[5] Demurger, S., Fournier, M., Li, S., Zhong, W.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With Risking Segmentation I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J]. Asian Economic Papers, 2006 (3): 58-101.
[6] 陈戈,Démurger,S.,Fournier,M.中国企业的工资差距和所有制结构[J].世界经济文汇,2005(6):11-31.
[7]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J].经济研究,2005(6):16-26.
[8] 邢春冰.经济转型与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工资决定[J].管理世界,2007(6):23-37.
[9] 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与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4):15-25.
[10] 方福前,武文琪.中国国有与非国有部门职业间工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9):53-68.
[11] Dong, X. Y. Wgae Inequality and Between-firm Wgae Dispersion in the 1990s:A comparison of Rural and Urban Enterpris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33): 644-663.
[12]潘胜文.典型垄断行业收入状况分析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05-112.
[13]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1(4):26-36.
[14] 马草原,文雯.垄断,所有制性质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5(11):1-10.
[15]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0(3):77-93.
[16] 褚敏,靳涛.政府悖论、国有企业垄断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转型特征的一个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2):18-30.
[17] 周耀东,余晖.国有垄断边界,控制力与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6):31-43.
[18] 张曙光.试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资源要素租金问题——兼论重建“全民所有制”[J].南方经济,2010(1):3-14.
[19] Brandt, L. and Li, H. B.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deology, Information, or Incentiv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 387-413.
[20] Cull, R. and Xu, L. Who gets Credit? The Behavior of Bureaucrats and State Banks in Allocating Credit to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 533-559.
[21] 卢峰,姚洋.金融抑制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5.
[22] 罗楚亮.垄断企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J].中国人口科学,2006(1):69-77.
[23]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76-86.
[24] 丁启军,伊淑彪.中国行政垄断行业效率损失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42-47.
[25]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26] 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1):603-618.
[27] 陈斌开,许伟.所有制结构变迁与中国城镇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基于“估计—校准”的方法[J].南方经济,2009(3):9-20.
[28] Sappington, D. and Stiglitz, J. Privatization, Informationand Incentives[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987, 6 (4): 567-582.
[29] Boycko, M.,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A Theory of Privatization[J]. 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 309-319.
[30]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1] Bodmer, F. The Effect of Reforms on Employment Flexibility in Chinese SOEs, 1980—1994[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2, 10 (3): 637-658.
[32] Dong, X. Y. and Putterman, L.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Social Burdens, and Labor Redundancy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 110-133.
[33] 李勇,郭丽丽.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J].财经研究,2015(2):135-144.
[34] 王守坤.政府与金融的政治关联:经济效应检验及中介路径判断[J].经济评论,2015(5):3-20.
[35] 周业安,章泉.市场化,财政分权和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34-42.
[36]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2):42-52.
[37] 于良春,于东华.中国地区性垄断程度的测算研究[J].经济研究,2009(2):119-131.
[38] 陈钊,陆铭.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9(10):121-132.
[39] 包群,邵敏.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工资差异: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8(5):46-54.
[40] 许和连,元朋.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溢出效应[J].管理世界,2009(9):53-68.
[41] 李勇,魏婕,王满仓.市场化水平、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微观动态效率——来自于面板门限模型的经验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5):54-64.
[42] 樊纲,王晓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3]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 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
(2) 张车伟和薛欣欣[9]发现,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工资差异完全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而在工资分布的低端,工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即人教育、人力资本溢价与两部门的工资差异存在非线性关系,劳动力市场分割固然重要,但不足以解释两部门工资差异的全部。
(3) 例如,叶林祥等[13]发现,行业垄断可以给国有部门职工带来直接的工资升水,但对非国有企业部门职工的工资水平不产生直接影响。
(4) 国有部门主要分布于电力、石油和化工等资源和能源密集型行业中,与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因此,与非国有部门相比,国有部门的就业能力偏低。
(5) 陈钊和陆铭[38]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作者借助有序离散因变量概率模型,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父亲的教育和政治身份以及城镇户籍是有利于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因素。考虑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内生性之后,利用配偶父亲在土地改革时期的政治成分作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估计,发现关系对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产生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6) 本文构造样本的时间起始点为2000年,这主要是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国有部门的工资开始超过了非国有部门,两部门的工资差距逐渐变大[1]。在行政垄断的计算中并未核算重庆、西藏和海南,故只能舍弃。
(7) 例如,岳希明等[15]发现中国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50%以上的收入差距可以归结为行政垄断,东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
(8) 樊纲等[41]的市场化数据仅仅更新到了2009年,故2010—2014年的地区市场化数据本文利用三项移动平均法进行补齐。
(9) 叶林祥等[13]、褚敏和靳涛[16]的研究结果发现,国有企业垄断本身对于收入差距不具有解释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合谋”才是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文化资本异质性能够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吗
——来自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理论与实证
李娟伟 刚翠翠
摘 要:从文化资本异质性视角来看,中国儒教伦理文化资本、商业精神文化资本以及二者的非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在随机前沿模型(SFA)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研究,结论表明儒教伦理文化资本和商业精神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组织效率和市场效率等途径,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但因异质性形成的非协同效应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限制了增长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不仅需要提高儒教伦理与商业精神文化资本水平,还需要促进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融合,充分发挥儒教伦理与商业精神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文化资本 异质性 经济增长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作者简介:李娟伟(1985—),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刚翠翠(1987—),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