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仿古建筑的形式和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设施、园林景观对人们越来越有吸引力,仿古建筑作为景区的设施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它既是观景的最佳观察视点,又是被欣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的更新,以及园林事业的发展,多数大小景区中都要设置一些园林建筑,而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它们多数都沿袭传统建筑的形式,也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一种建筑形式——仿古建筑,且发展迅猛,已遍及全国。
仿古建筑是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结合现代施工方法或传统营造技法,按照一定规律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仿造、再创造。在园林风景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园林小品等,这些都可统称为园林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在中国建筑历史独特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由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脱颖而出,必然带有其传统特征,而它又不拘于一般古建筑陈规戒律的束缚,有强烈的个性符号和灵活多变的外观特征,它功能多种、寓意深刻、常化整为零、以小见大、融于自然、立意有章,可谓是既能观景,本身又是景观。
既然是仿古建筑,主要突出个“仿”字,仿古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仿制方法:其一,形式上仿;其二,结构上仿;其三,材料上仿。这三种情况往往是同时出现,既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又要符合传统建筑的特色和神韵。
(1)从形式上仿 我们对传统建筑的认识是从外观形式开始的。传统建筑在造型上有丰富的轮廓线、多变的屋顶形式、寓意深刻的各种装饰构件,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雕工精美的门窗以及体现在梁枋上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韵味。而仿古建筑的特点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屋面上,屋面能体现出地区、民族的特点及不同的造型风格。
(2)从结构上仿 仿古建筑是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处理方法代替传统建筑的结构,但其外观又采用相似的手法来表现传统建筑的形式。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是木结构,这种结构的耐久性较差,且不利于现阶段的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所以仿古建筑就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或钢结构等新型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结构,以满足其承受荷载的能力,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从材料上仿 以现代建筑材料取代传统建筑材料的手法,如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承重结构的木材,用其他轻型材料取代不承重的木材、砖、瓦、石,以及用现代的防水材料置换传统建筑的防水材料(如锡背)等。
采用以上仿制方法的仿古建筑从外观上看,既继承了传统古建筑的特点,又加以提升和丰富,既美观又大方,既端庄又典雅,不落俗套,使人们穿插于景观之中,既能观景又能品味,乐在其中。
了解传统建筑的特性才能在做仿古建筑设计时借鉴并加以创新。下面就介绍一下仿古建筑的基本形式。
一、仿古建筑的基本形式
仿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相同或相像,主要表现在外观与使用功能等诸方面。
(一)屋面形式
仿古建筑中的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屋面形式与传统建筑屋面形式基本相同,具体内容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二)整体立面形式
1.亭
亭是供游人休憩处,其精巧别致,是可以多面观景的点状小品建筑,如图1-18所示。最早的亭可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大型的亭已成为宫殿。其平面多为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菱形、扇面形、十字形等,有时还可组合成其他形式,如双菱形、双圆(即套方套圆)形等。亭的屋顶以攒尖顶为多,也可应用其他屋顶形式及其组合变化,如歇山顶、十字脊顶等。它们还有单檐与重檐之别。亭的外观艺术风格分南北派,北方的亭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则显得轻灵、翼角飞翘、造型活泼秀丽。
图1-18 云龙山观景台重檐六角亭
2.廊
廊是有顶的过道、房前避雨遮阳之处并与建筑组合起到维护作用的附属建筑,呈多面观景的一字长条形或曲线形建筑,通常又称作游廊,如图1-19所示。其又可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以下几类。
图1-19 北京长廊
(1)按其使用功能分 廊以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抄手游廊、碑廊、暖廊。
①抄手游廊(图1-20)是单独围成区域或与建筑组合围成院落,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并能组织观景路线,创造各种有趣味的空间环境,在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中均有使用。还有一种是结构上处理成交叉形式的也称为抄手廊。
图1-20 抄手游廊
②碑廊(图1-21)是在廊子里镶嵌字碑,是供文人墨客等品墨、欣赏、交流的场所。
图1-21 戏马台碑廊
③暖廊(图1-22)是指用玻璃或窗户封闭起来的廊子,带有槅扇或槛墙半窗,可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
图1-22 暖廊
(2)按其单体形式分 廊以其单体形式可分为单廊、复廊、半廊、崖廊、爬山廊等。
①单廊是两侧开敞,两边都能观景的廊子。
②有的复廊很宽,中间砌隔墙,形成两条平行的单廊,隔墙上多开窗或门,复廊一般应用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而两边景物的特征又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中,用来划分和联系景区,如图1-23(a)所示。此外,通过墙的划分和廊的曲折变化,来延长景观线的长度,增加游廊观赏中的兴趣,以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
图1-23 复廊
复廊也有上下布置,如扬州何园的复廊就是上下结构,如图1-23(b)所示。
③半廊(图1-24),也称半壁廊,是一侧有墙,墙上常开窗,另一侧开敞,即依墙而建的半边廊子,在唐宋时期的建筑群中使用较多。
图1-24 半廊
(3)按其组合及构造方式分 廊按其组合及构造方式可分为廊庑和连廊。附在主体建筑外侧且与主体建筑长度方向连体的称为廊庑或檐廊(图1-25);廊子端头与建筑连接的称为连廊或围廊(图1-26)。
图1-25 檐廊
图1-26 各式围廊
3.榭
榭是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图1-27),常设在花间水际或坡地架起,借以成景和观景的建筑。其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常与临水平台组合在一起,平台称为水榭,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三面临水,四面敞开,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以供人们在此游憩、眺望和戏水。
图1-27 榭
4.舫
舫是运用联想手法,建于水中的船形建筑(图1-28)。其犹如置身舟楫之中,整个体形以水平线条为主,其平面分为前、中、尾三段,一般前舱较高,中舱较低,尾舱则多为二层楼,以便登高眺望。
图1-28 舫
5.楼
楼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亦称重屋(图1-29)。一般多为二层及以上,正面为长窗或地坪窗,两侧是楼为砌山墙或开洞门,楼梯可放于室内,或由室外倚假山上二楼,造型多姿,如图1-29所示。
图1-29 楼
6.阁
阁(图1-30)是底层架空高悬,与楼或大型亭子相似的建筑,其造型较轻盈灵巧,重檐四面开窗,但阁亦有一层,一般建于山上或水池、台之上。
图1-30 阁
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山墙和后墙多为砌体封闭的建筑,平面多狭长;阁是指底层架空高悬,四周空透或由门和落地长窗封闭的建筑,平面近方形,有平坐。后期人们因其均为复层建筑,故常通称为楼阁。总之,楼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之一,是用以游憩、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楼阁中较著名的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阅江楼、望江楼、越王楼、鹤鹊楼、真武阁、颐和园的佛香阁、独乐寺的观音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文昌阁、文溯阁、五皇阁、紫光阁、万佛阁等。
7.华表柱
华表柱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图1-31)。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作装饰的单独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图1-31 华表
8.牌坊
牌坊(图1-32),简称坊,类似于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由立柱和梁枋组成。其上没有斗栱及屋顶结构。
图1-32 牌坊
9.牌楼
牌楼(图1-33)与牌坊相似,在横梁之上有斗栱、屋檐或“挑起楼”,可用冲天柱或不用。
图1-33 牌楼
牌坊与牌楼的区别。牌坊与牌楼从构造上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设斗栱和屋顶,也就没有“楼”的构造,而牌楼有屋顶,它更能烘托气氛,立面显得更加丰富。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其建筑立面轮廓又相似,致使老百姓对“坊”“楼”分不清,最终人们就把两者的称谓互通了。
(三)仿古建筑的作用
仿古建筑在园林造景中有各种用途,现以亭为例叙述其作用。
(1)观景 即能在此览景,饱览视觉范围内的景物,作为人们休憩观景的驻足之处,譬如,有可供人饱览山景的亭子,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锤峰落照”[图1-34(a)]、“南山积雪” [图1-34(b)]、“北枕双峰”[图1-34(c)]、“四面云山”[图1-34(d)]等亭;有供游人欣赏城市风采、名胜风景区的徐州观景台重檐亭[图1-34(e)];西楚霸王戏马台重檐六角亭[图1-34(f)];也有的则可供人沐浴清风,如苏州园林中的“荷风四面”[图1-34(g)]、“月到风来”[图1-34(h)]等亭;也有供人欣赏水景,如“观瀑”、“听涛”、“饮绿”、“洗秋”等亭。
图1-34 常见的观景亭子
(2)景观(被观景) 亭能单独成景,它在提供观景最佳点的同时也是从其他景点被观赏的目标、欣赏的对象,其本身就是景观。
(3)组景 就是亭与其他景观建筑、小品建筑结合在一起,更可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含借景),如亭与桥、亭与廊、亭与榭、亭与景石、亭与景观树等两两组合或多个组合都可组成绝佳的景观效果。以亭与廊、桥组合为例,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图1-35(a)]、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图1-35(b)]、广西三江的程阳桥[图1-35(c)]、徐州小南湖景区的桥亭[图1-35(d)]等都是亭、廊、桥结合的佳作。以借景取胜的亭,譬如北京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的玉峰塔[图1-35(e)]、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图1-35(f)]将报恩寺塔借入本园等。所以亭的位置特别重要。这里面有古代匠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有现代大师创造的经典。
图1-35 常见的景观亭子
二、仿古建筑的特征
仿古建筑的特征与传统建筑的特征相似,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规划方面
仿古建筑的规划布局较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要灵活,不受传统建筑理念的约束,它与周围环境,当地人文地理、地方传说以及建设方的意图和要求,设计人员的构思有关,有时还要考虑到经济预算的控制和材料的取用。
(二)建筑方面
①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古建筑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仿古建筑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扇形、十字形、套环形等。
②屋面的曲折不受传统建筑举架与步架的约束。各地区屋面的举折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屋面坡度自脊至檐口为一斜直线,屋面坡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如二八起架、三分之一起架、四分之一起架等,主要考虑屋面利于排水。
③墙体厚度。原来是里生外熟,比较厚,现在用现代材料就减薄许多。有的墙体外观效果是干摆或是丝缝处理,里面是背里做法,与现在建筑的砖砌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④门窗与槛框连接。古建筑是通过门轴、套碗、连盈连接,封闭不好;现代建筑是用铰链或折页连接。
(三)结构方面
仿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可全部采用或部分采用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形式,传统建筑结构主要是木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又可细化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结构,地方做法还有叉股式结构,它传递荷载的路径是,从屋面传下来的荷载经椽子、檩条传给叉手梁(斜置的梁架),再传到柱子。现分别介绍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
1.抬梁式
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的一种形式,所以称为“抬梁式”, 也称叠梁式。这种梁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布置、叠架的,梁逐层按照步架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墩,最上层梁中间立童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其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抬梁式流行于北方,穿斗式流行于南方。
2.穿斗式
又称立贴式。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是古代汉族三大构架结构之一。其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架构之间使用斗枋和扦子连在一起,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扦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扦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着柱子的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会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图1-36)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做成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做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图1-36 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cm,穿枋断面为(6cm×12cm)~(10cm×20cm),檩距一般在100cm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3.井干式结构
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4.其他结构形式
(1)二八起架 用于民房大瓦屋面,前后檐口的水平长度尺寸乘以0.28就是举高(至屋脊)。
1/3起架用于民房小和瓦屋面的房屋,前后檐口的水平长度尺寸乘以0.3就是举高(至屋脊)。
民间常说的1/4起架是指前后檐口长度与举高的关系,按照直角三角形的理论则是1/2的比例,即水平每延长1m,升高0.5m。
(2)发戗 发戗屋角做成飞檐翼角翘起,这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古代工匠为解决四坡顶屋面檐口转角问题而创造的特殊构造形式,并专称为戗角之构造,简称“发戗”。它直接决定了屋角的造型和建筑艺术形象特征。一般来讲翼角起翘北式厚重,南式纤秀玲珑,岭南简洁而柔和轻盈。起翘发戗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北式水戗发戗(图1-37)。它是由两根梁上下叠合而成,上面一根称仔角梁,下面一根称老角梁。起翘平缓持重、雅逸,由仔角梁叠加于老角梁上而成,挺括、浑厚有力且舒展。
图1-37 北式水戗发戗结构
②南式嫩戗发戗(图1-38)。它是由沿角梁方向下延伸的老戗和坐于其斜上方的嫩戗插接而成,夹角常在120°~130°之间。
图1-38 南式嫩戗发戗
③南式水戗(有时带有小嫩戗)发戗(图1-39)。它由老戗,有时外加斜坐于戗端的小嫩戗插接而成,但夹角较大,呈160°左右。老戗本身不起翘,小嫩戗所起作用不明显,另在屋面戗脊端部上筑小脊,该脊利用铁板和筒瓦泥灰等做成。其势随戗脊的曲度而变化,戗端逐皮起翘上弯,形如弯弓状,其曲线优美,但屋檐平直。类似这种形式,南方建筑中也称为假嫩戗发戗(图1-40)。其构造下为戗座,上为滚筒,做二路出线,再盖筒瓦粉刷即成。
图1-39 南式水戗发戗
图1-40 假嫩戗发戗
④南式老戗发戗(图1-41)。角梁只有老戗,尽端不做嫩戗,而在老戗端头做成微微起翘。起翘较水戗发戗大,一如嫩戗,实质上
图1-41 南式老戗发戗
是老戗与嫩戗合二为一,又形如大刀(称大刀发戗),其上戗脊做法仍按水戗做法。戗梁截面尺寸一般为(120~150)mm×(120~200)mm,为带小圆角的多边形截面。
⑤无角梁水戗发戗(图1-42)。其构造简单,由戗脊直接起翘,形似水戗,外形轻快柔和稳定。它与南式老戗发戗相似,多见于岭南、闽南园林建筑之中。施工时多用混凝土一次浇捣而成。闽北也有无角梁翘角上翻发戗,其做法更简单,仅将亭角部上翻而成。
图1-42 无角梁水戗发戗
⑥递角梁式发戗(图1-43)。此类发戗形式多见于湘西黔东,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原有穿斗吊角楼形式构造发展而成。具体做法是选择微弯弓形之材,锯刨成板梁截面,将其放置于屋角转角递角梁的位置,让其尾端插入图1-43中的A柱中,以B柱为支点悬出上挑,使与转角C处屋面斜脊木相连,组成檐口aCb;再用微弯薄板斜铺封檐,并在其上铺钉密肋木条,以取代斗栱,于是一座具有少数民族地区建筑风格与特色的屋角起翘便完成了。既简化了传统的一些做法,又独具川湘黔民族特色,与吊角楼(楼角飞檐翘角,两面有走廊和悬出的木质栏杆,嵌有多种多样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B、D、E等有八棱形、四方形或圆柱形;下垂柱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各种形体;窗棂雕刻飞禽走兽花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苗家妇女常于楼边绣花、挑纱、晾纱、晾衣、观花望月,是少数民族苗乡充满风情民俗的特色建筑)也是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在构造手法上它与穿斗式的吊角楼也是源出一脉,又别具一格的。
图1-43 递角梁式发戗
老戗与嫩戗的出挑长度,与屋面出檐大小有关系。一般地说,老戗与嫩戗自角柱中心算起的水平总投影长度L一般为角柱高的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