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对虾的营养需求

第一节 基本知识

我国真正面向养殖和饲料工业化的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国内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开展研究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学、饲料配方、饲料质量的检测和饲料配制技术等。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虾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制技术即是成果之一。对虾饲料是对虾维持生命和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对虾营养是指对虾摄取饲料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是一系列体内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研究对虾营养的科学即为对虾营养学。饲料是营养元素的载体,含有对虾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所谓营养物质就是指能够在各种对虾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对虾与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一样,也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来维持其正常生理和生长的需求。

一、 概念与定义

1.能量

能量是由糖类、脂肪和氨基酸在体内氧化释放的。动物的绝对能量需求可以通过测定动物耗氧量或产热量而确定。

2.能量需求

动物要生长发育,首先必须生存,所以能量摄入是一个基本的需求。设计饲料配方时,应优先考虑的是饲料能量。对对虾来说同样如此。

3.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水生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较少而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研究表明,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共有20余种,其中10种为必需氨基酸,即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

4.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

必需脂肪酸(EFA)是指虾类生长所必需但其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看,必需脂肪酸均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虾自身能合成n-7和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n-3和n-6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为对虾的必需脂肪酸。

5.抗营养因子

对虾饲料中除了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能消弱和破坏营养素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习惯上称为抗营养因子。在设计对虾饲料配方时各种饲料原料所含的抗营养因子要考虑周全,尽可能地减少抗营养因子的副作用。

6.内源性抗营养素

内源性抗营养素是机体或有机物固有的物质,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细胞凝集剂、棉酚、植酸、环丙烯脂肪酸、硫葡萄糖苷、芥子酸、生物碱、硫胺素酶。

7.外源性抗营养素

是指抗营养作用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氧化酸败物、重金属、多氯联苯、杀虫剂等。

8.能量蛋白比(energy/protein ratio,E/P)

能量蛋白比是指单位重量饲料中所含的总能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比值。

9.饲料系数

饲料系数是动物摄食量与增重量之比值。由于对虾苗种个体很小,放苗时大都以尾或万尾为单位计算,体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在生产习惯上,对虾饲料系数是指对虾摄入饲料的重量与对虾产量之比。饲料系数越低,表明饲料质量越好。

10.饲料效率

饲料效率是指动物增重量与摄食量的百分比。饲料效率的概念对对虾来说同样适用。饲料效率越高,饲料的质量就越好。

11.消化吸收率

对虾摄食某种饲料后,其中一部分饲料被虾体消化吸收,另一部分不能被吸收利用的以残渣(粪便)等形式排出体外。把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占摄食饲料总量的百分比称为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又称消化率。

12.饲料成本

即生产千克对虾所需饲料的费用。它是由饲料系数和饲料价格决定的。饲料成本越高,说明其营养价值越低;反之,则表明饲料营养价值较高,其质量就越好。

二、 对虾营养需求概述

对虾食性较广,属于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的杂食性种类,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摄食饵料的种类和组成有所差异。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主要摄食多甲藻、硅藻等浮游植物(藻类),也摄食少量浮游动物,如双壳类幼体、桡足类及其幼体等;幼虾以小型甲壳类(如介形类、糠虾类、桡足类等)作为主要食物,还摄食软体动物的幼体和小鱼等;成虾主要以底栖的甲壳类、双壳类、短尾类、长尾类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不论是对虾苗种培育或成虾养殖,使用配合饲料均能满足对虾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作为饲料厂来说也要考虑到对虾苗种期的营养与成年虾需求的营养差别,详见表2-1。

由表2-1可知,育苗场所用饵料营养非常高,且所用原料都是优质易消化的,但42%的商品虾料与育苗场料营养跨度太大,原料品质有所下降。在虾苗从育苗场的室内水泥池转移到室外养殖池塘,环境改变,对虾有应激的情况下,使用42%蛋白质的虾料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养殖者一般通过肥水培藻来解决这一过渡问题。但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者的养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养殖者肥水培藻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因此导致一批虾苗养殖失败。另外,在放苗后40天内,是对虾养殖高风险期,此期间如果虾发病,死亡率高,虾规格小,养殖者选择出虾,基本无法挽回前期的投入,同时时间也被消耗掉。所以养殖者对此期间的虾料有较高的要求。

表2-1 苗场饵料与商品料营养水平对比

目前,对虾营养需求的研究报道虽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效果能与摄食天然饵料相比。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使用营养不够全面的人工配合饲料,是当今对虾养殖难以发挥对虾遗传潜力的重要因素。养殖过程中对虾的营养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也是引起养殖对虾发病的原因之一。经验丰富的养虾者总是想尽办法,通过肥水培养浮游生物来增加对虾养殖池内对虾可利用的天然饵料生物,以促进对虾的生长,增加对虾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所以,如何提高对虾对天然饵料的利用至关重要。在对虾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内繁殖对虾可利用的大量天然饵料生物,不但可以直接转化为养殖对虾的产量,而且由于它们和人工配合饲料相结合,可以为对虾提供人工配合饲料不具有的营养要素,增强其抗病力,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Anderson等(1987)、Cam等(1998)、张硕等(2001)分别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养殖池内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等对天然饵料的利用,表明在养殖前期、中期,池塘内天然饵料对对虾的贡献率在60%以上,前期甚至高达70%以上。养殖后期虽然人工配合饲料贡献率达60%以上,但天然饵料在对虾生长速度上的贡献率仍然十分重要。

在研究对虾主要营养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饲料源对于对虾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应用各种生物组织直接饲喂中国对虾幼虾,或者对虾使用这些食材配制的配合饲料,观察其生长、成活特征,发现饲喂的多种饲料原料,不但适口性有很大差别,而且摄食后的生长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总的趋势是水生动物,尤其是水生无脊椎动物是对虾的优良饵料或饲料源。值得注意的是,陆生脊椎动物加工下脚料、昆虫以及大多数真菌类,却不是对虾适合的饲料源,所以在对虾饲料配方中添加量一定不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