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期警戒与疏散
初期警戒是维持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秩序、防止事故范围扩大和程度加剧、保障应急救援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处置措施,目的在于控制非救援人员、车辆进入灾害事故现场,防止人员中毒,防止爆燃或爆炸造成人员伤害,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初期侦察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初步分析、判断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划定初期警戒区域,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疏散及送医救治。警戒工作视情由消防队伍、公安民警或武警部队等负责实施,警戒命令由现场指挥部或指挥员统一发布。
(一)划定初始警戒距离
根据初期侦察情况,划定事故现场初始警戒距离,初始警戒距离可参考集结停车距离。
(二)设置出入口
在警戒区上风向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出入。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监测现场危险区域和部位可能发生的危险迹象,实时记录进入现场作业人员数量、时间和防护能力,制订危险情况下的紧急撤离计划,并不间断对以下内容进行核实:
①现场是否还存在未知的化学物质。
②现场个人防护装备是否充足。
③现场是否存在爆炸危险(含二次爆炸)。
④救援行动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三)划定人员疏散距离
根据初期侦察情况,划定事故现场人员疏散距离。一般来说,对于小规模的泄漏或扩散,如气体轻微泄漏、液体滴漏细流、固体小规模扩散等,初始疏散距离不少于800m;对于大规模的泄漏或扩散,如气体重大泄漏形成气体云、液体大面积流淌扩散、固体大规模扩散等,初始疏散距离不少于1000m。
(四)积极疏散和抢救人命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开展初期警戒的同时,应积极疏散相关人员。将危险区域人员疏散至上风向安全区域,优先疏散下风向人员,并进行简易洗消。若发现伤员,应及时抢救至安全区交由医务人员处理。
(五)注意事项
1.适时调整
以上停车距离、初始警戒和人员疏散距离等数据,仅作为事故发生后30min内处置参考,待后期侦检确定危险源具体物质、浓度范围、危害大小后,需进一步划定重危、轻危和安全等控制区域,并重新调整警戒。
2.科学适度
由于警戒范围的划定涉及队伍集结、疏散人员的数量及安置、交通管制、警力投入等。警戒范围太小,达不到警戒的目的,威胁应急救援行动;警戒范围太大,则造成资源浪费,出现诸多隐患。为防止现场灾情变化,如大储量储罐发生大面积泄漏可能因警戒距离不足而出现更大的灾情,现场警戒范围应适当放大、留有余地。如2016年1月21日,某山区公路上发生一起液化石油气槽罐车侧翻泄漏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结合国内处置经验与美国交通部门2012年“紧急反应指南”,有专家建议此次事故警戒距离至少设置为1219m。但事故现场指挥员考虑到泄漏发生在山区,道路蜿蜒曲折,周边居住人员较少,且事故发生在半山腰处,建议直线警戒距离至少为1600m,下风和下坡方向适当扩大至2000m,确保了警戒区域外人员的生命安全。
3.标识明显
应设置醒目的警戒标识,尤其是在夜间,要尽可能地使用带有发光、照明等功能的警戒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