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粉丝性:粉丝说好才是真的好
IP的“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粉丝力量推动的,如那些爆款游戏、图书本来就深受游戏迷或书迷的喜爱。很多超级IP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粉丝团,粉丝已经成为一个IP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大型古装IP剧《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少有的几个在拍摄前就受到极大关注的IP。之所以被如此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改编自同名小说,而小说版本曾红极一时,在潇湘书院长期占据着月票榜、钻石榜和订阅榜的前位。
这样热门的小说本身就是个大IP,自带大量忠诚粉丝,未拍先红也是理所应当的。改编成电视剧后,自然就会获得大量原版小说粉丝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版小说粉丝也是把“双刃剑”,改编后的电视剧如果能超出他们的预期,自然会受到追捧,创造新的收视率;但如果未达到他们的预期,负面效应也是很大的,甚至会影响到电视剧的口碑。
不难看出,粉丝也可以成为IP的孵化器,这就是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最标志性的区别。IP作为娱乐化的产物,是新型的娱乐代表,与粉丝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提到IP,就不得不提粉丝,两者的关系是逐步进化的,如图2-5所示。粉丝形成的粉丝经济,已经成为互联网模式下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很多超级IP都是靠大量粉丝的推动,来实现高度、快速传播的。那么,粉丝在IP的孵化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图2-5 粉丝对IP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粉丝与普通群体不同:粉丝的驱动力大部分来自内心情感的迸发,很多粉丝之所以自愿参与到IP传播与互动中是由于有了情感上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而大部分普通群体可能是处于某种利益的考虑,或者其他偶然性因素的驱动。所以,两者在忠诚度、认可度上有很大差距。
粉丝是突破普通群体和IP之间的一堵墙,尤其是一个死忠粉丝、铁杆粉丝,可在与IP的互动中产生高度一致的“化学反应”,创造出爆发式的认可度,极大地提升IP的口碑。
一个IP是否受粉丝的支持,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例如,同是超级IP改编的游戏,由于受众群体的支持有差异,就造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市场反应。
案例6
《金庸的武侠》和《圣斗士星矢》手游都是改编自爆款IP,且由同一家公司开发,前者成了该公司的“台柱子”、精品,后者却表现较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除了IP本身的影响因素之外,仔细分析下他们的群体也能看出不少问题。
尽管两者都是爆款IP,但最显著的区别是目标群体不同:如果说《圣斗士星矢》陪伴了“80后”一代的成长,那么前者则影响了几代人,且现在仍十分受青少年的青睐;而《圣斗士星矢》这几年的发展,基本是锁定了“80后”这一群体,可谓一个专属于“80后”的爆款IP。2015年的圣斗士电影尽管再次勾起回忆,但只是引得“80后”抽空看一看,仅此而已。这样一个被划定在特定群体中的IP,与武侠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泛年龄作品相比,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一个IP要想火爆,必须先拥有坚实的粉丝基础。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粉丝,而不是普通观众。粉丝与普通观众有着本质的区别,粉丝是一个特定群体,他们对所喜欢的东西会达到迷恋,甚至疯狂的程度;而普通观众大多是出于功利性需要,或特定需要才会去关注。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粉丝可以产生粉丝经济,而普通观众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在“IP模式”下,粉丝创造的价值进一步加大,从而在“粉丝”与“普通观众”之间竖起一堵高高的围墙。
一个爆款IP与它的“粉丝”之间已经不仅是消费关系,而且产生了情感黏性。很多IP聚合的不是普通观众,而是一些死忠粉丝。有时候即使作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粉丝也会进行“护短”。
其中,典型案例就是电影《爸爸去哪儿》。该影片借着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东风,令人咋舌地斩获7亿元票房。有专家批评“这根本就不是电影”,并对它取得如此高的市场份额表示无法理解。这种“无法理解”与影厅里家长和孩子们合唱其主题曲的欢乐场面,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奇怪景观。
而粉丝能否带动起一种经济形式——粉丝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粉丝的忠诚度。粉丝和粉丝经济,是互联网形式下的一种经济形态,尤其是在文娱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IP若没有粉丝和粉丝经济的支撑,是很难持续走下去的。例如收视率节节创新高的影视剧IP《琅琊榜》《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哪个不是得益于粉丝的参与?有的IP本身就自带大量粉丝,直接成为其火爆的推动者。如《锦绣未央》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前,原版小说在潇湘书院长期占据着阅读量首位,这样的粉丝就已经为电视剧热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显然,粉丝的数量多少、粉丝的忠诚程度已成为IP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性条件。因此,现如今很多IP创作者、投资商已经开始十分重视粉丝的力量,并采用各种手段与粉丝互动,甚至引导粉丝参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