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产业链 :理念·模式·设计·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资源的枯竭

W反映的情况并非个例,我国资源枯竭已经是严酷的事实。

1.2.1 水资源危机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还要扣除两者重复量,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个省、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水的缺乏已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0亿~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

目前,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形势也不容乐观,赤潮年年如期而至。石油污染海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图1-1为2016年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图1-1 2016年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1.2.2 能源短缺

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会造成能源危机,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会严重影响经济。很多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通常就是由能源危机引起的。随着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逐渐加深,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化石资源为主,中国等少数国家以煤炭为主,其他国家大部分则是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至于电能,时至今日,全球绝大部分也还是由化石燃料转换而来。然而根据专家预测,按目前的消耗量,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

图1-2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6年发布的世界能源消耗量预测。

图1-2 世界能源消耗量预测(1BTU=1055.06J;本表数据来源于EIA)

尽管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环保要求提升、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20余年内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增长态势。EIA分析,由于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价格等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上升,预计全球范围内对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的需求都将出现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发电用能源。其中,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40年前能达到2.6%的平均年增长率,而全球核电则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尽管非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增长预计将快于化石能源,但是2040年前,化石能源仍将占到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3/4以上。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仍以较大增长速度消失。

从区域上看,2040年前全球煤炭消耗最多的三个国家是中国、美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的煤炭合计消费量将占到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中,仅中国一国目前就几乎包揽了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

图1-3是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图解,图中显示出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压倒性的位势。

图1-3 202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图解

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和不断减少的石油生产,使全球的石油供应形势日趋紧张,工业化增长模式是能源高消耗型模式,这使得全世界的能源消费需求伴随工业化的推广和深入而不断攀升,尤其集中在对石油资源的破坏性消耗上。一些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已开始成为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进口大国。另外,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类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国引发了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浪潮。在能源的生产供给不平衡和消费利用不平衡的实际背景下,一旦世界局势不稳定,或者局部不稳定,又或者局部经济的深度波动,将造成能源供给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是世界的能源危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结构的差异让发展中国家在当前能源危机形势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能源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北煤、北油南运,西气、西电东输,能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能源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

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左右,石油价格体系不合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迟缓造成了油价调整的矛盾等。

运用资源循环理念、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生态经济模式,发展节能型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是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长远策略。

1.2.3 矿产资源枯竭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有3300多种,并构成多样的矿产资源。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自于矿产资源。这些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社会发展的命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全球经济的产业基础。

多年来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挖掘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资源的枯竭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矿产资源最本质的属性之一是有限性,经济学上表现为稀缺性。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如下问题。

(1)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矿种较全,分布广,已探明具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矿床矿点20余万个,资源储量产地1.8万个,在2204个县和县级行政区中有2019个有矿业活动。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8%,主要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铜和铝更甚,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9。

图1-4为国内外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对比。

图1-4 国内外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对比

(2)贫矿多,富矿少,优劣并存

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如磷、铁、锰、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共生与伴生矿多,贫矿多,难选矿比较多。有资料佐证W所讲的现象,即我国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且伴生严重。

(3)大型或露采矿少,中小型和坑采矿多

我国单体矿床规模大多偏小,大型、超大型矿不多,重要支柱矿产(如铁、铜、铝、金)以中小型为主,不利于规模开发,产量偏低,可露采矿少,70%以上铝土矿、90%以上镍矿、80%以上铜矿都需要坑采,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4)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率低

我国具有资源储量的159种矿产中,87种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80%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中都有共(伴)生元素,特别是以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矿床为多。这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选冶复杂,成本高,竞争力下降。

(5)地理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质成矿条件不同,我国矿产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如铁矿大部分集中在辽宁、河北、山西、四川,而70%磷矿集中在南方的云贵川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北方的华东地区十分短缺。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规模的矿产高度集中区和严重紧缺区并存,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物流成本巨大,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1.2.4 资源消耗巨大

表观消费量(apparent consumption)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当年进口量减出口量)。我国是制造大国,从主要能源资源的表观消费量,可以看出资源消耗的速度和比率。

表1-1为主要能源(石油、天然气)和主要金属资源(钢、铜、铝、锌)近年的表观消费量和净进口量,逐年呈现攀升态势。

表1-1 2011~2017年我国主要能源和主要金属资源表观消费量和净进口量

除国内应用之外,机电产品出口也是资源消耗的重要领域。

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占我国全商品贸易总额的53.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3%,占全商品出口的58.4%;进口85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商品进口的46.4%。机电产品是中国贸易货值最大的商品。中国电子家电产业占世界贸易份额已经超过30%,其中,家电产品年度出口规模接近650亿美元,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每年出口额达到千亿美元左右。图1-5为近几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

图1-5 2011~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

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多数属于资源密集型。表1-2为电冰箱物料组成,其中钢铁、有色金属所占比重较大。大量家电出口,这些资源也随之走出国门。

表1-2 电冰箱物料组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