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建议
这就使我忍不住要对小学语文老师们的作文教学提几点建议了。我不想假装谦虚地说我的建议是什么“不成熟的建议”。恰恰相反,鉴于为数不少的大学中文系学子们的写作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与大学中文系学子的学历身份不相称,我认为我的建议是有感而发的,是经过思考的、比较成熟的。这些建议是:
一、小学老师在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时,要尽量出较感性的题目,也就是有益于激发小学生感性脑区功能的题目。小学教学的主科只有数学、语文和英语三门。数学激发和提高的只是理性脑区的思维功能。因为每天都要记住新学的字与词,要背诵课文,所以语文学习运用的主要是记忆脑区的功能。只有在造句时才启用一下感性脑区的功能,而造句往往是以例句为参考的,所调动起来的只不过是感性脑区中的一小部分功能——仿学功能。英语也与语文相类似。
感性的作文题目更能激发感性脑区的潜能。
只有作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小学生感性脑区的综合功能。
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启发和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并将保证和促进学生大脑全面开发作为最高教学宗旨来实践。
二、即使老师出的是感性含量为主的作文题目,也最好不要一次只出一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一个题目,能引起男生们感性脑区的表达和描写欲望,对于女生们却未必。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不同,所学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同,家长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同,都会使他们对同一作文题目产生愿意写、不愿意写、勉强写、应付写等不同心态。所以,每次以出三个题目为好。即使出了三个不同的文题,也还是应该声明,允许学生在三个题目之外,自己为自己定题,写自己愿意写的任何内容。只要作文写得好,评分标准一视同仁。
作文题目应以多选为宜。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次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都很丰富。从每一类作文中都选出范文来读,其他的学生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多元的启发。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每次全班写同一题目的作文,甚至全年级写同一题目的作文。因为内容大同小异,所以每次作为范文来读的作文,也不过就是有一两个词用得好,有一两个句子写得不错。久而久之,连本来对作文很有兴趣的学生,也渐渐意兴阑珊了。
作文不是思想汇报。
三、一定不要向学生灌输以“思想性”为中心的“作文经”。长期以来,可以说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往往将作文当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这是导致以“思想意义”的有无来评价一篇学生作文优与不优的根本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在大学里有了明显改变,但从小学到高中,以上作文教学的思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某些老师也曾尝试以兴趣主导作文教学,可是受种种影响,思路又倒退回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小学到高中的许多语文老师认为,一篇作文只要“思想性”上站住了脚,在分数上就不会“吃亏”。如果字、词、句再用得好一些,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很大。于是这便成了一种“作文经验”,从小学开始写作文起,就由老师不厌其烦地暗示甚至灌输给学生,再加上家长们也帮着“推动”老师们的思路,以上“作文经验”简直就变成了“作文经”。这最不应该畅行的标准在小学和中学里反而最为畅行。
强调“思想性”的“作文经”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完全接受“作文经”的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极不自然的、言不由衷的、大人式的“口号语”。本能地排斥那种“作文经”的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以及表达的欲望就受到了伤害,变得消极、应付,甚至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作文经”确实能对小学生在应试作文中获得及格分起到一定作用,但一升入高中,他们基本上就不愿意再相信它了。即使在小学和初中“大受其益”的学生,到了高中也会产生要解除束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