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父母适时放手助推孩子成长
案例分析 当孩子初出“暖巢”
张颖是一名工程师。她的老公是一名军官,在女儿佳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被调到了济南。张颖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没有随他去济南,一直和女儿生活在青岛。从小学到初中,佳宁在家除了学习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由妈妈和姥姥一手包办。
高一军训,佳宁每天晚上睡前都会给妈妈打电话,哭哭啼啼地告诉她多么想她和姥姥。军训结束那天,张颖早早地来到学校门口,女儿飞奔而来,抱着她,号啕大哭:“妈妈,我好想你呀,想姥姥,想我的玩具熊。”张颖紧紧地搂着女儿,禁不住潸然泪下。
正式开学那天,张颖帮女儿把宿舍里所有东西收拾好,才抹着泪,恋恋不舍地离开。女儿每周要在学校住五个晚上,周六下午回家。开学后女儿依然是每天晚上偷偷躲在阳台上给张颖打电话,诉说着她的种种不适:“妈妈,我觉得太不习惯了,她们都不喜欢我,没有人和我玩儿。”张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安慰她:“宝贝儿,你不是还有晓妍吗?她可是你的好闺蜜呀!”“可是,我们俩又不是同一个宿舍!我好想你,你明天中午来看我吧!”没法子,张颖只好每天中午去一趟,给女儿带点儿吃的,和女儿聊会儿天。女儿每次都是抹着泪和她告别。第一周终于熬过去了。
周日下午该返校了,女儿磨磨蹭蹭地不下楼,抹着眼泪说:“妈妈,你帮我请个假,我明天早晨去学校好不好?”看着女儿满是泪水的脸,张颖的心软了……
张颖以为过几周女儿就会适应学校的生活。可是没想到第二周、第三周……每个周末女儿都不愿意返校,都逼着她跟班主任请假。张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点儿不知所措:一方面张颖心里实在舍不得女儿每天哭哭啼啼;另一方面她也很希望女儿能够早些融入高中生活,交到朋友。
张颖一筹莫展,突然想到了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的表妹。听了她的诉说,表妹认真地对张颖说:“姐,这不光是孩子不适应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孩子不适应,你作为家长得想法帮助她。从心理学上讲,佳宁正在经历的叫分离焦虑。从出生到结婚成家,孩子在一次次的分离中成长。我觉得你首先应该学会向佳宁说不,然后再慢慢来。”张颖虽然心里不是很服气,但也觉得表妹说得有道理,她随后便在家读起了表妹推荐的心理学书籍。
又一个周末到了,女儿又提出让张颖给她请假。张颖狠下心来说:“你们马上就要月考了,你要早点儿返校好好准备。”女儿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张颖装作没看见,拿着车钥匙下楼。女儿磨蹭了好久才从楼上下来。到了学校门口,女儿撒娇地对张颖说:“妈妈,那你这个周得来看我三次。”张颖沉默了一会儿,答应了。
看着女儿走进校门的背影,张颖决定行动起来。她买了一个多层的保温桶,每次去看女儿的时候都把它装得满满的。张颖让女儿把晓妍叫来,还让女儿招呼同宿舍的女孩们一起吃。返校的时候,张颖还会让女儿带上些小零食分给班里的女生。那个周六女儿回家兴奋地跟妈妈说:“妈妈妈妈,前天韩宇给了我一个橘子。”“妈妈妈妈,今天小君约我一块儿去打热水……”张颖趁机鼓励女儿多和同学交流,还动员女儿和同学周末一起出去进行社会实践、做义工。
看着女儿一天一天变得开朗起来,张颖也轻松了很多,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一次,佳宁带着羡慕的口吻对张颖说:“妈妈,晓妍的妈妈在考注册会计师呢,好厉害哟!”看着女儿那崇拜的眼神,张颖忽然间感觉很惭愧——自己整天忙忙碌碌的,都没有给女儿树立一个好榜样。她决定报考在职研究生,给自己充充电,也让女儿看到她的努力。
时间飞逝,佳宁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班里排中等偏上,情绪有点儿低落。张颖宽慰了女儿一番,但感觉作用不明显。周日,张颖送女儿返校,遇到女儿的班主任,了解到老师想要组织同学们出去做实践活动。张颖决定利用这次活动调节一下女儿的情绪,便提出让孩子们来自己就职的集团参观。
张颖和班级家委会的家长们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选定在周六下午带领三十多个孩子前往参观。孩子们看着一条条整齐的流水线,叹为观止。参观结束后张颖又给他们详细地讲述了洗衣机生产线的工作原理。回到家,女儿搂着张颖的脖子骄傲地说:“妈妈你真厉害,懂那么多,我们同学都好崇拜你呢!”张颖趁机鼓励女儿:“为了这次活动,妈妈也是精心‘备课’呢!只要认真准备,你也能像妈妈一样厉害!”女儿的眼睛亮了:“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像你一样。”
为了让女儿更加独立,张颖动员女儿参加了班里课代表的竞选。最终,女儿当上了生物课代表:早读时间,她在班里巡视,督促同学们背诵;课余时间,她每天至少去老师的办公室两次,或收发作业,或帮同学们解决问题。张颖还鼓励女儿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因为文笔不错,佳宁被学校的四叶文心社团录用,成了文字编辑。
时间一天天过去,佳宁在悄然改变。每次去接女儿,女儿都会高兴地告诉张颖:她和哪个同学成了朋友、哪个老师说她什么了、班主任这个周又表扬她了……张颖也会说:“你们老师在微信群里表扬你了,说你越来越独立,帮大家做了很多事。”
半年过去了,张颖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女儿也被同学们评为“老师最佳助手”和“优秀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