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自秦汉迄隋)

文学史者,所以考历代文学之变迁也。古代之书,莫备于晋之挚虞。虞之所作,一曰《文章志》,一曰《文章流别》。志者,以人为纲者也;流别者,以文体为纲者也。今挚氏之书久亡,而文学史又无完善课本,似宜仿挚氏之例,编纂《文章志》、《文章流别》二书,以为全国文学史课本,兼为通史文学传之资。惟斯事体大,必以搜集材料为主,今将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略述于左:

一 就现存之书分别采择也。正史文苑传,固为搜集材料之大宗,然正史或无文苑传,或文士别立专传,(如《后汉书》班固、张衡、崔驷、马融、蔡邕不列文苑是。)则全史之文,均应按卷披阅,其涉及文学者,单句只词,均宜摘采。正史以外,如袁宏《汉纪》、常璩《华阳国志》(宜搜川刻足本。)、崔鸿《十六国春秋》(虽系明人辑刻,然均本古籍所引,与伪书不同。),以及《世说新语》(刘注亦宜并采。)、《水经注》之属,均宜博采。(《汉书注》、《后汉书注》、《三国志注》亦然。)其散见子书者,如《法言》、《论衡》、(《潜夫论》、《风俗通义》二书,亦间有可采。)《抱朴子内外篇》、《颜氏家训》、《金楼子》(鲍刻本)诸书,亦宜采择。(《刘氏新论》之属,亦间有可采。)汇而集之,或每书各为长篇,或一人分任数部,不出数月,宛然成册矣。

一 就既亡各书钩沉摭逸也。逸书之中,其首应搜辑者,为晋人、宋人、齐、梁人所撰各文章志。考《隋书·经籍志》有挚虞《文章志》四卷(《唐志》卷同),《后汉书》李注、《三国志》裴注、《世说新语》刘注,均引其文。(其书体例虽不可考,据《三国志·陈思王传》注所引,有“刘修著诗赋颂六篇”各语,《后汉书·桓彬传》注所引有“桓麟文见在者十八篇,碑九首,诔七首,说一首”各语,似虞书体例,人各为传,详载所著文若干篇,及现存文若干篇。)又有傅亮《续文章志》二卷(《唐志》卷同),宋明帝《晋江左文章志》三卷(《唐志》作二卷),沈约《宋世文章志》二卷(《唐志》卷同,《梁书》约传作三十卷),舍沈书而外,《世说新语》刘注、《文选》李注以及《北堂书抄》各书,并多甄引。《隋志》又有《文章志》,不著撰名,《世说》刘注,亦多采录。自是以外,《隋志》所载有荀勗《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唐志》杂作新,十卷作五卷),张隐《文士传》五十卷(《唐志》作《文林传》),荀书今鲜可征,张书则至宋犹存,(《玉海》引《中兴书目》:“《文志传》五卷,载六国文人,起楚半原,终魏阮瑀。”又引《崇文书目》:“《文士传》十卷,终谢灵运。”盖北宋仍存晋、宋五卷,南宋则仅存汉、魏以上也。《新唐书》张隐作张骘,系一人。)《后汉书注》、《文选注》以及《太平御览》,并多引录。别有顾恺之《晋文章纪》,邱渊之《文章录》,虽书名不见《隋志》,然《世说注》各书所引,并有明文。(邱书刘注所引,或作《文章叙》,或作《新集叙》,或作《文章叙录》,均系一书。)此均古代文学史之专书也。今宜检阅各书,剌取所引逸文,以备编辑。然逸书之应采择者,不仅此类,凡汉、魏、六朝逸史,以及既佚子书,均宜博采。(如魏文帝《典论》、魏桓范《世要论》,其论文章,并有专篇。)其已有辑本者,如汪文台所辑诸家《后汉书》,严可均《全两汉三国六朝文》所辑各子书,(如《典论》之属,严氏皆逐条纂辑,又挚虞《文章流别》、李充《翰林论》之属,关系文学史甚巨,其单篇只句,亦均采入《全晋文》中。)黄奭《汉学堂丛书》所辑《子史钩沉》,(所辑诸书,《晋书》最为完备。)似宜首先检阅,(《太平御览》文部,可采尤多。)以省日力。惟单文只句,偶与文学史相关,必应另册摘录耳。

一 古代论诗评文各书必宜详录也。刘氏《文心雕龙》集论文之大成,钟氏《诗品》集论诗之大成,此二书所论,凡涉及历代文章得失及个人诗文得失者,均宜分类摘录。自是以外,刘氏《史通》所论,虽以史书为主,其涉及文章者,亦宜略采。又唐人评论古代文学,虽精密不逮六朝,然可采之词,亦自不乏,似宜检阅《全唐文》一过,凡各文之中,有涉及评论前人文学者,另编抄录,以备择采。(唐人杂史及笔记各书,亦宜略事检阅。)

一 文集存佚及现存篇目必宜详考也。自《汉志》本刘氏《七略》列诗赋为四类,诸家所作,均以篇计,《后汉书》各传亦云凡著文若干篇,是两汉并无集名也。集名始于魏、晋。厥后齐王俭作《七志》有文翰志,(此书佚文,多为《文选》所引,于文学史多有关系,亦宜辑录。)梁阮孝绪作《七录》有文集录,(《隋志》称“梁有今亡”者,皆据此书。)今皆不传。其足考古代文集卷目者,实以《隋经籍志》为大宗。《隋志》以下,则《唐志》为大宗。嗣则宋《崇文书目》(嘉定钱氏有辑校本,广东所刻)、《南宋中兴书目》(见王氏《玉海》中)、晁氏《郡斋读书志》(以湖南刻本为完备)、陈氏《直斋书录解题》(武英殿本)、马氏《文献通考·经籍考》(《通志·艺文略》多抄摄史志及《崇文书目》而成,不足据。)、明《文渊阁书目》(《读书斋丛书》本)、焦氏《国史经籍志》、清《四库全书提要》,均宜检阅。(明、清私家藏书目录,如范氏天一阁、毛氏汲古阁、黄氏千顷堂各书目,宜就校中所有者,分别检阅,次及其余。)凡汉、魏、六朝各专集,存于今者,卷数异同,均宜详录;其有今无专集者,宜就梅氏、严氏所辑各诗文,注明今存若干篇,以符挚氏《文章志》旧式,(古诗辑本,以梅氏《古诗纪》为大宗,文章辑本,以严氏《全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大宗。梅氏所辑,略得十分之六,所阙甚多。近杨氏守敬精心补辑,其目录不下十厚册,均梅氏所未采,惜杨氏书无刻本,其稿本亦难借阅。至严氏所辑,实较梅氏为备,略得百分之九十五,其遗漏未采者,一为道光后续出之古书,为严氏所未见,如《玉烛宝典》之属是也;一为单词只句,见于古籍所引,而严氏偶漏者,如《文心雕龙·风骨篇》引刘桢文“孔氏卓卓,信含异气”四语,严辑桢文,偶未列入是也。又严氏之例,于前人所作,有目无文者,亦附列其目,然所漏甚多,如据魏文《典论》知王粲有《征思赋》、徐干有《玄猿》、《漏卮》各赋,又据《文心雕龙》各篇,知崔骃有《赵□诔》、刘陶有《黄□诔》、孔融有《陈□碑》、徐干有《哀行女文》,严均未列其目是也。其他谬误,亦随在而有。如误以蔡邕《封事》第六事,误列张衡文是也。然其大体,则详博可据。今欲记古人诗文现存篇目,似宜注明梅氏辑诗若干首,严氏辑文若干篇,以见大略。)以补富顺陈氏《历代文章志》之未备,(今辑文章志,宜以陈书之例为主,以广其未备。所谓广其未备者,其例有三:一、每代之文宜有总序;二、唐文以下存目,亦宜兼引,不得仅据《隋志》;三、宜兼详现存篇目。三例而外,谨守陈书之式可也。)此则征实之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