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敏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爱哭鬼!”

“胆小鬼!”

“别那么扫兴!”

过去这些声音是否至今仍在耳边回响?也有善意的忠告:“为了你自己好,别太敏感了。”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总是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会觉得自己肯定有什么地方和大家不一样。我曾经确信自己身上存在着某种致命的缺陷,一定得好好隐藏起来,否则就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很坏的影响。

其实,你和我都完全正常。如果你在本书“自我测试”中,有14个以上的问题回答了“是”,如果你完全符合本书第1章中的细节描述(这是最准确的方法),那么,你就是一种很特殊的人,你属于“高度敏感者”。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拥有比较敏感的神经系统,这是很正常的,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一种中性特质,没有好坏之分。这意味着你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细节,在许多情况下,这将是你的一大优势。但是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在高度刺激的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你很容易变得心烦意乱,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纷至沓来,令你的神经系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因此,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敏感并不是一种受欢迎的特质,这样的现实很可能已经对你产生了负面影响。父母和老师会出于好心,想要帮助你“克服”敏感。其他孩子也不是都能体谅你。长大后,你很可能比别人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也更难确定自我价值,更难拥有自信。

致敏感的你

本书针对敏感特质的内容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找不到的。它会帮助你了解,当神经系统受到过度刺激、陷入过激状态时要如何应对,敏感这一特质对你的个人经历、事业、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你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身优势,也不理解自己面临的问题,如害羞、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

这本书将是一条漫长的发现之旅。它帮助过许多高度敏感者,其中大多数人告诉我,这些内容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也告诉我,一定要把这一点告诉你。

致一般敏感者

如果你翻开这本书,是因为你的孩子、配偶或朋友属于高度敏感者,尤其欢迎你阅读这本书,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将获得明显改善。

针对随机选择的300名调查对象(包含各个年龄段)的调查结果显示,20%的人属于极度敏感或非常敏感,22%的人属于一般敏感。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同样能从本书中获益。

42%的人声称自己完全不敏感,这正好说明为什么高度敏感者会感到自己与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不合拍。正是这部分人总是大放音响、乱摁汽车喇叭。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时候——比如,如果有人独自在山洞里待了一个月,肯定会变得非常敏感。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每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其实,很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特定情况下显示出高度敏感的一面,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承认。

致非高度敏感者

非高度敏感者会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敏感?”因为“敏感”同时也有观察力强、善解人意的意思。高度敏感者和非高度敏感者都可能具有这些特点。当我们感觉良好时,对细节非常敏锐,能充分利用自身这种优势;当我们心情十分平静时,能够体会到种种细微差异,也许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乐趣。然而,当我们受到过度刺激时(高度敏感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一点也不善解人意,一点也不敏感了。相反,我们会变得心烦意乱、疲惫不堪,只想独自一人呆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非常混乱的情况中,非高度敏感者反而更加善解人意。

应该用怎样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敏感特质呢?我不想重复前人的错误,把这种特质混淆为内向、害羞、拘谨,以及心理学家为此贴上的其他错误标签。其实“敏感”这个术语表达了一个中性的事实:对于刺激的感受更加强烈。

有些人认为,“高度敏感”并不是什么好事。针对敏感性的问题,存在着极为强大的群体心理学能量——几乎与性别问题一样明显,敏感性恰恰经常与性别问题混为一谈。(天生敏感的男性并不比女性少,但人们一般认为敏感是女性的特点。男性和女性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保护好你的敏感性。

我们会很高兴地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和我们情况类似的人。以前我们从未彼此接触。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解彼此,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都将从中获益。

高度敏感者该怎么办

高度敏感者能够从以下“四步法”中获益。

1.了解自我。你需要深入彻底地了解,身为高度敏感者意味着什么。也要了解敏感性与你的其他性格特征是怎样融合的,社会上的负面态度又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还必须了解自己敏感的身体。不要因为身体经常跟你闹别扭,或者过于虚弱,就忽视自己的身体。

2.重塑过去。认识了高度敏感者的世界,你必须积极地重新看待过去大部分经历。你过去的很多“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无论你自己,还是你的父母、老师、朋友和同事,当时都并不了解你。重新看待过去的经历,能够帮助你树立自尊,而自尊对高度敏感者来说尤其重要,能够减轻我们在新的环境中(也就是高度刺激的环境中)产生的过激状态。

重塑过去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因此,我在每一章结尾处加上了相关方面的“实际应用”。

3.疗愈自我。你必须治愈深层的创伤。你小时候已经很敏感,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儿时患病,诸如此类的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都要比其他人更强烈。而且,你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你肯定因此备受困扰。

高度敏感者很可能会退缩,不愿在内心世界揭伤口,因为感觉上这肯定会激发强烈的情感。小心翼翼和踌躇不前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一直拖延下去,那就只是自我欺骗。

4.面对外部世界。走进外部世界时,告诉自己那没关系,同时了解什么时候可以稍微远离一下。你有能力也有必要走进外部世界。你需要参与外部世界,这个世界也需要你。但你一定得注意,要避免过度参与,也要避免过于退缩。本书会告诉你怎样恰当地参与社会。

我也会帮助你了解,你的敏感特质会怎样影响你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探讨心理治疗和高度敏感者之间的关系——哪些高度敏感者应该接受治疗,为什么需要治疗,接受哪种治疗,由什么样的人进行治疗,尤其是,怎样因人而异进行治疗。然后,我们将讨论高度敏感者与医药的关系,包括很多药物知识,如高度敏感者经常服用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在本书最后,我们将一起悉心体会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我的故事

我是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大学教授、心理医生和作家。但最重要的是,我和你一样,是一名高度敏感者。对于我们这种共同的特质,以及随之而来的优势和困难,我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家里会远远躲开混乱喧闹的地方,在学校里则会躲开体育活动、游戏,也躲开其他孩子。等我如愿以偿,被人们完全忽视的时候,我既感到如释重负,又感到委屈自卑。

初中时,有个外向开朗的女孩自愿充当我的保护神。这段友谊一直持续到高中。到了大学,日子就变得很不好过。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业一直断断续续的,这期间还早早结了婚,度过短暂的4年婚姻生活,不过我最后终于毕业了,还加入了优等生荣誉学会。但我还时常会躲在洗手间里哭泣,觉得自己快要疯了(我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是高度敏感者的典型表现)。

我第一次攻读研究生时,学校为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我经常躲在里面哭,努力恢复冷静。正因为这些反应,我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决定不再继续读下去,虽然人们强烈建议我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23岁时,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安顿下来,我每天写作、育儿,过上了安全无虞的生活。我不用再“走进外部世界”,对此既感到高兴,也有些惭愧。我隐约觉得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进一步发挥我的能力的机会,失去了熟悉各种各样不同人的机会。但过去的痛苦经历,令我觉得别无选择。

然而,我终究还是免不了陷入过激状态。我只好接受医药治疗,原本以为几星期之内就能康复,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不断出现各种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我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身上这种神秘的“致命缺陷”。于是,我尝试了一些心理疗法,而且这次运气不错。心理医生倾听我的诉说后,告诉我:“你会感到心烦意乱是理所当然的,你是个非常非常敏感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为我提供一个借口吗?医生说,她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根据她的经验,不同的人承受刺激的能力区别很大,体会更深层次感受(无论是好是坏)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她觉得这种敏感性并不是精神缺陷或精神障碍的迹象。正是因为这种特质,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我花了几年时间进行治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克服了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碰到的各种问题。原本别人愿意保护我,因为他们能够从我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洞察力中获得回报,但我自己却很难欣赏自己,觉得自己好像存在某种缺陷。等到我终于了解了敏感特质之后,我重新走进了这个世界。现在,我很高兴能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作为专业人士,利用敏感性这种特殊的天赋帮助别人。

我的高度敏感者研究

敏感特质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我决定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然而我几乎找不到可供阅读的相关内容。我想,与之最接近的也许是内向的问题。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就此主题写过一本非常出色的著作。荣格自己也是一名高度敏感者,他的著作令我获益匪浅。但我发现,关于内向的著作,主要针对的是不善社交的内向性格者,正是这一点使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错误地把内向和敏感画了等号。

当时我正在大学任教,由于手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我决定在主要以教职员为读者的校报上登一条启事,寻找那些对刺激非常敏感、性格内向、很容易情绪化的人,希望和他们谈谈。很快就有多得出乎意料的志愿者来找我。

后来,当地报纸报道了我的研究项目。虽然文章中并未提到我的联系方式,但还是有一百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我,表达谢意、寻求帮助,或者只是想说:“我也是一名高度敏感者。”两年后,仍然不断有人联系我,这也许是因为高度敏感者有时需要反复思考一段时间,才会采取行动!

我与40个人分别进行了2~3小时的当面访谈,以此为基础,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分发给美国北部几千人进行调查。同时随机选择300人进行了电话调查。以上主要是想说明,本书全部内容都是以可靠的研究为基础,包括我本人或其他人所做的研究。我所写下的文字都源于我对高度敏感者的反复观察,源于我与高度敏感者一起进行的课程、谈话、个人咨询以及心理治疗。

我所做的这些研究、写作和教学工作,某种意义上,使我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这也正是高度敏感者经常承担的角色。我们往往是最早看到需要做什么事情的人。随着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优势,自信心不断增强,也许越来越多的高度敏感者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我们特有的敏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