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人才培养和跨世纪人的人文修养
访问开始,张岂之先生开门见山地谈到了人才培养和学风问题,同时,他还拿给我们几篇他最近发表的论述跨世纪人的人文修养的文章。从树立良好学风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从跨世纪人文修养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反映了张岂之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
目前培养青年史学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以思想史、哲学史研究领域为例来看,出现了不少人才,涌现出了一批教授、副教授。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知识面比较宽、思维比较活跃,写出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研究的范围及内容也更加广泛和丰富了。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风问题。学术研究要重视基本功,要下大力气从一点一滴做起。青年同志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学风方面,应当向老一辈史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勤奋扎实的治学风格,学习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闲时也经常翻阅报纸、杂志,发现一些文章难以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基本功有所不足,史料运用上不太准确,文字表述上也有待改进。每一个理论观点,都要有扎实的资料依据,要不断地占有新的材料。随着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被发现,将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印证,在看法上才可以不断深入。学习国外的史学研究方法,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一定绝对地互相排斥。青年同志在坚持唯物史观和运用其他外国史学研究方法这两方面,仍有待于深入和提高。在掌握资料后,经过全面地研究分析,形成了某种理论观点,用流畅、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来表述,老一辈史学家都做得非常出色。而目前有一些文章,确实让读者看不懂,这并不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深刻,而是刻意追求使用欧化式语言和滥用新名词。本来是一个很平实的道理,故意用文字渲染,搞得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我认为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学风和基本功两方面。
如果把人才培养问题看得再远一些,如果把培养的人才涉及各个学科,我想要着重强调的是,到了21世纪,所谓“跨世纪的人才”,除去他们本身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也可以说是跨世纪人的素质问题。所谓素质,有些是可以看得见的,有些则看不见。中国古话所谓“形”“神”即相当于“素质”一词。形即外形、形体;神即精神。这二者完美的统一,就是说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是好的素质,即优秀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跨世纪人的优秀素质首先表现在他必须是一个有高尚理想的人,以事业和国家为重的人,绝对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跨世纪人的优秀素质还表现在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即使是在科学上卓有贡献的大师,他们也都能够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对于创造发明进行理论思维的归纳。一个朴素的真理摆在我们面前,没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和哲学的方法论,就不会产生科学大师。此外,跨世纪人还应当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善于继承传统美德,对父母讲孝道,对朋友讲信义,对社会讲责任感。立身处世,正直无私;勤于探索,自强不息。教育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上面所说的跨世纪人的素质要靠教育来培养。因此我吁请教育界教导和年轻朋友们注意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人文修养、人文精神,教育界和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我的浅见是,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不是指哪一门学科,而是综合知识。其特征是:第一,具有理论性。一位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人,必须具有理论探讨的兴趣,他在作一些问题分析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能够从整体上进行归纳概括,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二,预见性。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已知推到未知,从现象深入本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最善于从当前出发预见事情的未来发展,从而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如马寅初先生在五十年代提出新人口论,主张对我国人口增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是科学预见的一个显例。第三,整体性。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不是指仅仅只有某一门人文科学的知识,而是各种人文知识的汇合,从而使人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理想,以及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第四,稳定性,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知识学的角度看,它是真理长河中绝对真理的粒子。例如“生有轻于鸿毛,死有重于泰山”的价值观,不只适用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而对于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具有普遍性。
我们希望21世纪的人们具有以上的素质特征,跨世纪人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它能培养爱国主义、高尚理想、文明礼貌以及优美风度等等。这种精神需要加以培养,我以为学习人类理论思维发展史即哲学史,了解祖国的历史文物知识,加强古典文学的熏陶,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关于中国哲学史,我建议青年朋友们读读《论语》和《老子》。《论语》是儒家开创者孔子的言论集,奠定了儒学的基本原则,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重理想、重道义、重中庸、重道德等,这些大都来源于《论语》。青年们读《论语》是有好处的,会有助于他们建立根植于民族传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老子》书只有五千言,它是中国的智者之书,凝聚了中国古老的辩证智慧,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常用“东方智慧”“中国智慧”这些词,要了解这些,是非读《老子》不可的。跨世纪人需要了解祖国的历史,不仅仅是近现代史,古代史的经验教训,也会有助于跨世纪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比较准确地判断事物。要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只看文献资料还不够,需要有文物知识。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铜器、金银器、古钱、书法、绘画等等都属于文物的范畴。有一些文物知识,其作用不仅在于了解历史,还可以提高道德品质,增强审美欣赏能力,增添生活情趣。古典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之一,青年们读读古典小说、唐诗、宋词是非常必要的。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从表面上看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仿佛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它们的潜在功能却是不可否认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打个比喻,仿佛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要他的学生读《诗经》,说过这样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我们可以借用孔子的话说:“跨世纪人学一点人文知识,多一点人文修养,可以开阔思路,鼓舞信心,了解民情,熟悉政事,孝敬父母,认识自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品质和思想对于跨世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