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的思维与历史思维
认识中国传统历史思维的重要切入点,是要认识《周易》这部典籍在民族文化中地位和价值。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这座宝库中,《周易》是第一要典。
关于《周易》这门学问,首先,要明确这门学问有“经”“传”与“学”之分,此外还有术数之类的认识。《周易》有易经、易传之分,《周易》在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两派六宗”的易学,易经、易传与易学有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我们研究的《易》与术数类作品更要加以区别。术数类的作品有的和《易》有一定关系,但也有一类,只是借《易》的名号以说事,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系统。因而对《易》的认识,要学会选择与识别。《四库全书》编者说: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以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还有一个问题对于认识《易》的性质,有必要加以辩论。朱熹确说过“《易》本是卜筮之书”及“《易》本为卜筮设”、“《易》书本原于卜筮”之类的话,他的话对于以清醒的意识认识《周易》是有益处的。但笼统这样说《周易》,是不全面的。他的话只能表明易学发展的最初的阶段的一个特点,我们不能把《周易》与卜筮混为一谈。一方面不要讳言《易》是卜筮之书,但又不能把《周易》简单看作是占卜工具之书。
一般说来,《易》是我们先民通过“仰观俯察”,把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经过思考和概括,以独特形式表达出来的典籍。
还要认识到,《周易》在经学典籍中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这本书体现出思维的重大价值。我们还是以朱熹的话,作一说明。他将《诗》《书》与《易》作比较,说:
且《诗》则因风俗世变而作,《书》则因帝王政事而作。《易》初未有物,只是悬空说出。当其未有卦画,则浑然一太极,在人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一旦发出,则阴阳吉凶,事事都有在里面。人须是就至虚静中见得这个道理周遮通珑,方好。若先靠定一事说,则滞泥不通了。
他又把《易》与《春秋》作了对比,说:
某尝谓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之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今人才理会二书,便入于凿。若要读此二书,且理会他大义:《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理;《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而外夷狄,明君子上下之分。
为说明《易》的特点,他举了个例子,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如他书,则真是事实,孝弟便是孝弟,仁便是仁。”这也就是要着重从思维上才能得其学术精神。朱熹以这两部经籍作比较,正是有其特殊的意义。从史学的理路上,《易》成为史学的历史思维的基础,而《春秋》之学,是从编纂学上保证史学走上理学化的需要。
《周易》在认识中国民族历史思维特点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易》原来是经书中的一种。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在《艺文志》中,把《易》“从《诗》、《书》、《礼》、《乐》之下,升到《六经》之首”(顾颉刚语),以后几千年,《周易》和相关的作品,在四部典籍中,基本都是排在第一位。
《周易》是儒家的经籍,也是道家的经典,在古代学术发展过程中,《周易》的思维形成易学产生各种流派,对中国文化的更新,产生重大的影响。概而言之,至少有三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次是,从先秦到两汉易学的变化,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思考天人关系、总结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是,魏晋时期,《易》是玄学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周易》不只是儒学的最重要经典,也是玄学的“三玄”(即老子、庄子和《周易》)之一,成为道家的最重要经典之一。第三次是,两宋的易学成为理学的要素,又是会通儒佛道的桥梁。
近代的易学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同样明显。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篇第一大部分,就是以《易》解史,从《周易》中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周易》的辩证思维价值,论述了《易》在思维上与西方的辩证法相通。
《周易》这本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易》以动态的思维表达出的“自强不息”的理念,形成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我们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不屈服,历史不曾中断,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理念,使我们焕发活力。“自强不息”来自《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按照唐朝孔颖达理解:“健是乾之训,”,“乾”本身就“健”的意思,“乾者,健也”,自强便是健,“不息方为自强”,不能有任何懈怠,要永远开拓,“一刻不自强,即一刻失其健矣”。
有些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华大学在接受西方科学文化上特别有成就,而清华大学的校训却是《周易》的辞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一句的“自强不息”来于《周易》的《乾》,后面一句的“厚德载物”,是出于《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是包容和合的意思,当年梁启超已有解释。这两句联系在一起,说明自强不息与包容和合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
——《周易》以独特的思维,从多方面展示在追求历史美好前途的途径。《易》是变化之书,要求人们在变化中顺应历史潮流,“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乾·文言》);宣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人们在历史中追求至德之境界:“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义配至德”(《系辞上》)等。
历史发展体现出重民的观念,“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象》),《周易》讲悦民、保民,讲进德修业,讲知进退存亡,等等。《周易》的思维是一座智慧学的宝库。
《周易》讲事物发展前景有吉凶悔吝,讲盛衰的变化,为的是追求太平盛世。这就是历史思维的价值的体现。
《易》在讲盛衰,讲盛衰包含,明确了为长治久安,要保有忧患意识。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盛衰变化中,吉凶与盛衰相互包含,盛中有衰,这就要有忧患意识,《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忧患乎。”这样的思维对于当代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今天发展是巨大的,但仍然要有忧患意识,我们国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词,提醒我们,即使强大了,也仍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盛中有衰,我们要长治久安,要科学的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大到国家,小到一个部门,都要有这样的意识。
——《周易》的思维体现出圆融和谐的发展理念。突显“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的意义,《周易》开篇是《乾》之四德,是做人做事的原则。这四德是“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做一切事,一开始就要有好的观念,求利,要认识这个“利”是“义”之“和”也,离开“义”去追逐“利”,不符合《周易》的精神。《乾·文言》又说:“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利”最为称道的,是“以美利利天下”,这是求利的最终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周易》变通思维的重大价值。《周易》是一部讲变化方面学问的专书。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是:“《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以道化”。《周易》以经、传文字与卦爻形式相配合,说明了世界一切事物永远处在变化中。变化又是与一定条件相联系,以《周易》的形式展示,六十四卦是一个大系统,每一卦也是系统,卦有上下“体”,各爻又有“位”的不同;各卦相互联系,有“本卦”与“之卦”的关系。因此,论事物的前途、变化,总是和一定条件,即系统中的“体”“位”以及“时”有关。有这样的思维,才可以趋吉避凶。
《周易》的思维对于人们从事各项事业都有价值。古代的君王与朝廷官员,是通过学习经书,得到思维训练。君王和各级官员从小学习经书,朝廷按经书内容来选拔官员。《周易》在《五经》之首,在于这部经籍从思维上教育各级官员如何管理社稷。可以说,这是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学”。其他经书也灌输类似的意识,但从思维上说,《周易》在其他经书之上。从这个角度上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周易》一直是处在群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