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研究》文选:史学理论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之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与发展愈来愈受到全人类的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普遍赞同。同年8月,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199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文件,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管理、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国土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积极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等问题一一作了阐述。例如,在法律体系方面,中国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制定、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农业法》等,同时还制定了三十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中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六百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参见1996年6月5日《光明日报》。

可见,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更有其严峻性和紧迫性。这里说的“环境”,已不止是地理条件,但“环境”的许多方面无疑都同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近二十年来,中国在环境与发展方面,成就突出,问题不少。《中国的环境保护》一文在前言中指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环境质量基本上避免了相应恶化的局面。实践表明,中国实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有成效的。

这方面的成就,是无庸置疑的。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的要求来看,总结经验,坚持已有的正确对策是很重要的;而发现和揭示问题,制定新的正确的对策是更重要、更紧迫的。这是因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之所以作为一个国际间共同的发展战略提出来,就表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国情反映在环境与发展方面,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容乐观。正如《中国的环境保护》在结束语中所指出的:

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个估计,是清醒的,也是正确的;足以证明这一点的,是无情的事实。

1998年七八月间,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国家的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赢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然而,胜利之后的思考,却是深刻而沉重的。这次特大洪水,无情地向人们宣告:不重视环境保护,肆虐地对待自然,就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受到被人为破坏了的环境的“惩罚”。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当前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如20世纪50年代初,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90年代末扩大到39.3万平方公里,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39.1%。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已使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减少了85%,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围垦湖泊,加剧泥沙淤积,降低蓄洪能力。据统计,全国被围垦的湖泊面积至少有140万公顷,共减少蓄洪容量350多亿立方米。自50年代以来,洞庭湖调蓄洪水的容量减少40%。江汉平原地区有300多个湖泊消失了。这些数字,系水利部水保司、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所提供。参阅1998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刊载该报记者郑北鹰所撰《江河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亟待加强》一文。

——黄河断流,日趋严重。自1970年以来的20多年间,黄河先后断流18次,其中1995年断流时间122天,断流河段683公里;1996年断流时间136天,断流河段579公里;1997年断流时间2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人们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黄河下游将全年断流,黄河面临着变成内陆河的命运。据中科院地学部院士、专家实地考察黄河中下游鲁、豫、陕、宁四省区所得结论之一,认为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新华社记者熊蕾1998年7月14日报道《院士专家实地考察为黄河断流“把脉”》,见1998年7月15日《光明日报》。。黄河断流已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中国水资源并不丰富,而水资源的利用过程却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1997年,两院院士会同水利部有关专家进行三次研讨,认为节水是“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应把节水作为一项国策。1998年6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水污染防治法》执行形势分析会,据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所作的分析报告,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几年来污水排放量一直在增长,水域污染在加剧,水环境质量不仅没有明显改善,总体上仍在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如不改变,下一个世纪初我国有可能出现全局性的水危机1998年6月30日《光明日报》记者林英报道《我国水环境质量仍在恶化》。。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一方面是水环境恶化,水问题的严峻性十分突出。

——耕地减少。中国人均耕地数量甚小,而近年来耕地面积却呈减少趋势。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字表明,1997年全国因建设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灾毁三项合计共减少耕地693.5万亩,全国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489.7万亩。增减相抵,一年中损失耕地203.8万亩。据统计,1997年全国有20个省份没有达到新增耕地计划预计指标,其中10个省份当年新增耕地比建设占有耕地数少77万亩参见1998年7月13日《中国土地报》。。耕地减少的这种趋势如不遏制的话,全国的农业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加剧。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团,对我国部分省市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近岸海区环境质量在逐年退化。污染范围有所扩大,突发性污损事件频率增加,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例如,1985年,我国只有东海近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1991年,渤、黄、东、南四个海区无机氮的平均含量,全部超标,目前整个近海无机氮的超标率已超过70%,大面积海域遭到污染。大量陆地污染物入海、石油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海等,是造成海域污染的几个重要原因1998年9月17日《光明日报》记者林英报道《我国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在诸海域中,渤海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出了“渤海:黑色的警告”、“渤海再也经不起污染了”、“专家警告:渤海将变死海”、“渤海治污该有个时间表了”等呼吁参阅1998年7月21日、27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199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人们像关注江河、森林、草原、耕地一样,关注着大海。

……

我们不可能把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都列举出来,但上面所举出的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阻碍着可持续发展,严重地影响到历史进程,绝不是危言耸听。当然,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则是近几十年中形成的,究其原因,或是追求短期效应的行为,或是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或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或是法制观念淡薄,更有甚者,则是利令智昏、明知故犯,无视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无任何历史责任感的蛀虫行为等等。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得以实施,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当努力做好这些工作:

第一,在全体国民中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应贯彻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一切社会教育之中,从而真正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

第二,要有适合于上述各类教育的有关读物;它们应当由那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考察的专家撰写,有些著作(包括科普读物)应聘请一批著名学者撰写,以期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关专家、学者则应视此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之一。

第三,各级政府在有关的决策过程中,都应当贯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凡有悖于这一基本国策的任何决策,都应当受到社会的抵制,舆论的监督,直至法律的干预。

第四,严格实施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环境保护之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知法犯法者严惩不贷;把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发挥有关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结合起来,使教育与法制并行,逐步造成一个在保护环境方面人人自觉、令行禁止的局面。

当然,这些问题,大多已为举国上下所重视,并已采取了得力措施,有的已取得成效,有的已作出正确果断的决策,还有许多拟议中的计划和措施。举例来说,如关于淮河的治污问题,关于太湖的治污问题,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问题,关于关闭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小企业的问题,关于坚决制止毁林开荒的问题,关于改革农业经营方式的设想,关于创建世界科学——绿洲学的建议,关于治理江河源头环境的意见,关于北京根治环境污染进入倒计时的举措等等,反映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保护环境、造福子孙方面的决心和信心,前景是令人鼓舞的。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在姜春云的《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说: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改观。经过一代人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见1997年9月3日《光明日报》。

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是长期的历史任务,西北地区可以做到的,其他地区也可以做到。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环境与发展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定会顺应并推动这一历史趋势,建设国家,造福人类,为世界的美好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1999年第1期)